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83 次浏览 • 2017-01-02 12:18 • 来自相关话题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体质是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体虚最大的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 ...查看全部
1、“虚”的感觉是怎么样?
虚体质是觉“累,疲劳,犯困,没有精神”等;
体虚最大的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或者说睡眠不好,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很烦恼,情绪不好,就容易让身体疲劳;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虚"
 
 
2、“寒”的感觉是怎么样?
“寒”的体质是感觉“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冷”等;当一个体虚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经常吹空调,冲凉水澡,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寒”,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更容易让身体受“寒”;
 
 
3、"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特别注意:
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
1肩颈部的“大椎穴”,
2前胸的"膻中穴",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4腰部的“命门穴”,
5脚底的“涌泉穴”;
 
从“大椎穴”
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从"膻中穴"
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的"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从“神阙穴”
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我们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从“命门穴”
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从“涌泉穴”
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而体质"虚弱"的人,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虚";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中医讲:虚则补,寒者热之;
 
 
4、"凝"的感觉怎么样?
当体內"寒湿气"时间长了,就容易身体"凝"的现象;"凝"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身体容易酸,痛,身体不舒服;
 
 
5、"淤"的感觉怎么样?
"淤"的时间长易出现阻塞,身体易酸痛,麻木,胀痛,混身不舒服,还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觉怎么样?
"阻塞"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每个人生病不一样;
 
 
7、"瘤"的感觉怎么样?
长"瘤"不可怕,怕的是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病;
 
 
8、"癌"的感觉怎么样?
是个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偏方秘方】治疗腹泻的妙招 老中医的亲传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198 次浏览 • 2017-01-02 12:08 • 来自相关话题

天气渐渐转凉,腹泻肆意出来危害健康。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还未散去,腹泻君就急急找上门。腹泻的苦恼,经历过的都知道,那种频繁光顾洗手间的尴尬,身心劳累的疲惫感,总是让人在奔跑中抓狂。治疗腹泻可有妙招?别急!听老中医说说他的招式!   大便溏 ...查看全部
天气渐渐转凉,腹泻肆意出来危害健康。五谷丰登的喜悦之情还未散去,腹泻君就急急找上门。腹泻的苦恼,经历过的都知道,那种频繁光顾洗手间的尴尬,身心劳累的疲惫感,总是让人在奔跑中抓狂。治疗腹泻可有妙招?别急!听老中医说说他的招式!
 
大便溏薄,出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出而倾注者为“泻”。临床上多合而称之“泄泻”。
泄泻的致病原因很多,但总不外感受湿邪或寒热所伤,或脏腑虚衰及功能失调等。主要分虚实两类:实者,有湿泻、湿热泻、寒湿泻等;虚者,有脾胃虚弱及命门火衰。凡泻而无腹痛者,湿也;腹痛而泻下白者,寒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者,食也;痛一阵,泻一阵,泻后涩滞者,火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肝气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霍乱也;大便溏稀,水谷不化者,脾胃虚弱也;畏寒腹痛,黎明泄泻者,命门火衰也。
治疗,实证应以健脾、调胃、燥湿、温寒兼分利为主;虚证则分清脾胃及肾命而补之。临证时,应随其所因,增损加减,灵活掌握。
和胃燥湿治湿泻
张老认为泻物清稀,纳呆,脘腹胀闷,肠鸣,身重,腹不痛,小便欠利,苔白,脉濡缓者,证属脾土受湿,渗化无权,不能分别水谷,水湿并入大肠而泄泻。治当和胃燥湿,治以胃苓汤,随证加减运用,效果甚好。方用:苍术9克,厚朴6克,陈皮6克,甘草4.5克,茯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桂枝6克,猪苓6克,炒扁豆9克,车前子9克。水煎空心温服。若五更泻,或是大泻不止,出虚汗,喘促,手足厥冷者,此方不适用。其加减法如下:如溺赤,口中热,下泻肠垢者,为湿热,上方去桂枝,加防风、黄连各3克;如溺清,口中和,下利清谷者,为湿寒,上方加干姜6克;如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者,为积食,上方加神曲、麦芽、山楂各6克;食少便频,面色白者,为脾虚,上方去厚朴,加人参、干姜各6克。
脾虚参苓补中求
大便稀溏,水谷不化,不思食饮,神疲倦怠,身困少力,饭后脘闷,面色萎黄,苔白舌淡,脉沉弱缓。此证是由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所致,故大便稀溏,水谷不化;脾虚运化无权,则不思食饮,饭后脘闷;久泻不已,化源不足,则神疲身困,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弱缓,皆脾胃虚弱之象。治当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扁豆9克,山药15克,莲子9克,砂仁4.5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若久泻不止,气虚下陷,脱肛不收者,用升清益气之补中益气汤(炙黄芪15克,人参9克,炙甘草6克,白术9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1.5克,柴胡2.5克,五味子6克,诃子9克)治之。
肾泄五更泄泻方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泻。”指五更或黎明时,脐下作痛,肠鸣则泻,泻后则安,腹畏寒,下肢冷,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舌淡苔白,脉沉细迟。此乃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以至命火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畏寒肢冷,迁延反复,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象。治法当温补命门,兼益脾阳。方用四神丸: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煨肉豆蔻9克。方中补骨脂补命火,吴茱萸、肉豆蔻温暖脾胃,五味子收敛止泻。
张老说:“如果白天亦泻者,宜上方合理中汤,再加粟壳,即四神丸加人参、白术各9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再加炙粟壳6克。临床多次使用,疗效甚佳。”此方即所谓“五更泄泻方”。
五更泄泻方是张老多年来治疗脾肾阳虚所致五更泻的经验方。其方组成为: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6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炮姜9克,熟附片9克(先煎),炙粟壳6克,炙甘草6克。加减法为: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黄芪;四肢厥逆者,加桂枝、细辛;腰膝酸软甚者,加鹿角霜、狗脊;滑泻日无数次者,加重粟壳、五味子用量。
该方药仅10味,由四神丸(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合附子理中汤(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再加粟壳而成,从而兼具温补肾命真火、振奋脾胃中阳、兜涩大肠的功能。具体剖析之,方中补骨脂、附子温肾止泻,党参、白术、炙草益气健脾止泻,吴萸、肉豆蔻、炮姜温中散寒止泻,五味子、炙粟壳收敛固涩止泻,共奏温肾健脾,收涩止泻之功效。
张老在临床上常将此方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不已,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完谷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兼有食后即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迟的五更泄泻证。五更泻又名晨泄、肾泄。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若肾中真阳命火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此类患者取效容易,根治颇难。但张老使用本方临床多次效验,疗效甚佳。
 
源自:【偏方秘方】治疗腹泻的妙招 老中医的亲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5/13/8321943_510913916.shtml

【福利】怎样收拾“痛经”这个贱人!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372 次浏览 • 2017-01-02 11:51 • 来自相关话题

  终极秘籍:怎样收拾“痛经”这个老贱人。妹纸们都收着吧,比男朋友不靠谱的一句“多喝水”管用多了!     ...查看全部
 
终极秘籍:怎样收拾“痛经”这个老贱人。妹纸们都收着吧,比男朋友不靠谱的一句“多喝水”管用多了!
 

 











 






 



 



【偏方秘方】痛风到底怎么治?高尿酸患者必知!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5 次浏览 • 2017-01-02 11:46 • 来自相关话题

最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痛风患者的人数和发病率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有钱人容易尿酸偏高。痛风可以分为5个时期,下面看看中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吧。   痛风分为5个时期 1、无症状期 顾名思义,在这 ...查看全部
最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痛风患者的人数和发病率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特别是一些有钱人容易尿酸偏高。痛风可以分为5个时期,下面看看中医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吧。
 
痛风分为5个时期
1、无症状期
顾名思义,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患者可以几乎没有任何生理上的不适,唯一能够判定他们患有痛风的指标就是血液中尿酸含量呈持续性或波动性的增高。
2、急性关节炎期
患者常常会在半夜,因为脚趾、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肘关节等处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被痛醒。
并且患者会发现,这些关节的正常功能有了明显的障碍。测量体温时会发现温度有升高。
3、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
发病的关节会出现肿胀、僵硬、畸形,就像石头一样,不对称,大小也不一致。多见于耳朵轮廓、脚趾、手指间等地方。
4、肾病变
90%以上的痛风患者都伴有肾脏的病变,早期表现为偶发性的蛋白尿,随着病情的加重,就会转变为持续性蛋白尿,夜间起夜次数增多,再发展下去就是肾功能不全,甚至会因为肾衰竭而死亡。
20%左右的痛风患者则会出现尿酸性的尿路结石。
如果不及时治疗,结石反复造成损伤时,就有可能会合并感染,引起肾炎,对肾脏造成近一步的损害。
可以说,这个病变对于人体所带来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
5、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也往往并有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痛风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这就大大增加了痛风患者心肌梗塞、脑梗等疾病发作的风险。

中医治疗痛风摘录几个在专业医学期刊发表的优异验方。
1、清热痛痹膏:石膏 忍冬 30 克,知母,黄柏,苍术,黄连,黄岑,赤芍,元胡,大黄,山栀(栀子) 10 克,研末,加醋调和
2、四黄散:大黄,栀子,黄柏,黄岑等份,水调。
3、黄柏散:大黄,黄柏,侧柏叶,泽兰,薄荷各 10 克 加蜂蜜调和。
4、四色散:黄柏,白芷,青黛,红花,各 10 克 加蜂蜜调和。
5、黄金散:生大黄,生南星。白芷,黄柏,姜黄各十克,厚朴,苍术各 6 克,陈皮甘草各 4 克,花粉 20 克,醋调。
6、住痛散:生川乌,生草乌,羌活,独活,木香 6 克。细辛,干姜各 12 克,当归 6 克,醋调。
7、益元本草降酸茶:葛根、桑葚、薏米、茯苓、富硒茶等。

痛风针灸治疗
1、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2、曲池。
配穴:分2组。
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
2、合谷。
(二)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
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
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恢复期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30分钟。
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
1、阿是穴、太冲、内庭、对应点;
2、曲池、阳池、阳溪、太冲、丘墟、太溪、阳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红肿热痛最明显处。
对应点位置:健侧手部阿是穴的对应部位。

痛风的预防
1、饮食注意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要抑制尿酸的过多积累,就要想办法控制源头。
对于一切富含嘌呤的食物都要限制食用,比如动物的内脏、海鲜、豆制品等等。
2、控制体重
肥胖已经被证实与痛风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痛风患者要适当地采取运动,科学地锻炼身体,同时限制食物热量的摄入,以避免发胖。
3、正确喝水
我们人体其实有着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就像细小的尿路结石,如果多喝水、多跳一跳,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些结石就能够排出体外。
为了要排出体内过多的尿酸,要鼓励患者多喝水,每天喝多于2000毫升的开水,千万不要喝饮料。水能帮助新陈代谢,使尿酸排出。
4、注意休息
当急性关节炎发作时,患者要卧床休息,除了必须下床完成的事项之外,绝对不能下地活动。
要用被子、靠垫等将关节炎发作的下肢抬高,以减轻患肢关节的负重。
5、禁止饮酒
啤酒是靠谷物发酵而成的,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嘌呤。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爱好喝啤酒的人容易得痛风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那些喜欢喝啤酒就着海鲜的人,经常采取这样的饮食搭配,诱发痛风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尿酸偏高的人在饮食上应尤其注意,不要吃海鲜、动物内脏,少吃豆制品,可以吃些绿叶蔬菜,白面主食,肉类可以吃鱼。
 
源自:【偏方秘方】痛风到底怎么治?高尿酸患者必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4/22/8321943_510798890.shtml

任脉经穴分寸歌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7 次浏览 • 2016-12-25 21:11 • 来自相关话题

十三任脉走胸腹,会阴正当两阴中,曲骨耻骨联合从,中极脐下四寸取, 脐下三寸是关元,脐下二寸石门穴,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是阴交, 肚脐中央名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是建里, 脐上四寸中脘穴,脐上五寸上 ...查看全部
十三任脉走胸腹,会阴正当两阴中,曲骨耻骨联合从,中极脐下四寸取,
脐下三寸是关元,脐下二寸石门穴,脐下寸半气海全,脐下一寸是阴交,
肚脐中央名神阙,脐上一寸为水分,脐上二寸下脘列,脐上三寸是建里,
脐上四寸中脘穴,脐上五寸上脘接,脐上六寸号巨阙,鸠尾脐上七寸量,
中庭膻中下一肋,膻中就在两乳间,玉堂紫宫与华盖,各隔寸六肋间缝,
璇玑天突下一寸,天突胸骨上凹空,廉泉颔下结喉上,承浆唇下宛陷中。

中医脉诊简述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72 次浏览 • 2016-12-25 21:10 • 来自相关话题

中医脉诊简述           中医师替人治病,除望、闻、问之外,最触目的一个举动,便是替病人打脉;因此,不懂中医理论的人,便往往误会打脉是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甚至误会为唯一的步骤;也有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说古代御医替宫中 ...查看全部
中医脉诊简述
 
        中医师替人治病,除望、闻、问之外,最触目的一个举动,便是替病人打脉;因此,不懂中医理论的人,便往往误会打脉是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甚至误会为唯一的步骤;也有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说古代御医替宫中妃嫔治病,因受礼教束缚,大夫不能跟妃嫔见面,也不能有肌肤的接触,切脉时,只以一条红线牵引切脉,说得玄乎其玄,神化了切脉的重要性;但这决不可能是事实的。切脉是中医四诊的其中的一个步骤,跟望、闻,问同等重要;切脉,就是检查脉象。中医对切脉很重视,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切脉仅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并非唯一的方法,我们必须综合运用四诊,才能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得出正确的诊断。切脉一般取近手腕部的桡动脉,分寸、关、尺三部按察,掌后高骨处定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切脉必须在病人安静后才进行,病人手臂平放,手掌向上,医生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分别平按在寸、关、尺三个部位,用力则由轻到重,用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手法,体会脉象的情况。
 
正常人的脉象,在安静时每分钟跳动60至80次,按之和缓均匀,称为平脉。
中医对脉象的分类精细,最多有28种脉象: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 
常见的脉象大约有以下十种。
粗浅分四:
一.浮:浮浅的意思,轻按即能感觉,见于外感诸病。
二.沉:与浮相反,深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触到,见于病。
三.迟:即缓慢的意思,每分钟60次以下为迟脉,见于寒证。
四.数:即快速的意思,每分钟90次以上为数脉,见于热证。
 
解释: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中医内科学歌诀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72 次浏览 • 2016-12-25 00:00 • 来自相关话题

1、感 冒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 嗽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 ...查看全部
1、感 冒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恶寒发热身不适,解达法由表实立,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2、咳 嗽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大纲,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子法中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3、肺 痿 
肺痿病属慢虚疴,主症咳吐浊涎沫,痿如草木萎不荣,日炽霜杀叶萎弱,肺中津气失濡养,虚冷较少虚火多,滋阴润肺麦门施,草姜姜草虚寒卓。 
4、肺 痈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正实辨证纲。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茎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5、哮 证 
哮证发作痰鸣喘,宿根新邪肺不宣, 邪实正虚辨标本,寒哮寒痰射麻专, 定喘汤方主热哮,缓解固本最相关, 肺脾肾虚有主次,玉屏六君肾气丸. 
6、喘 证 
喘分虚实肺肾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痰郁里热型,麻黄桑白麻石甘,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专,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虚肾气参蛤散。 
7、肺 胀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六君子,痰浊壅肺应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8、肺 痨 
肺痨正虚瘵虫罹,性属传染慢虚疾,咳嗽咯血形羸弱,潮热盗汗特征具,月华丸治肺阴虚,百合秦艽火旺亟, 保真汤主气阴耗,阴阳补天大造需。 
9、痰 饮 
痰饮总括 
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痰 饮 
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甘遂半夏或己椒,虚实主次应细分。 
悬 饮 
邪犯胸肺柴枳长,若停胸胁十枣良,络气不和香附使,阴虚内热沙麦尝. 
溢 饮 
淫溢肢体溢饮名,发表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 饮 
支饮触发为邪实,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术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10、自汗 盗汗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11、血 证 
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部位明脏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鼻 衄 
鼻衄热迫肺胃肝,桑菊玉女龙胆煎,归脾汤补气血亏,局部用药效更添。 
齿 衄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肝肾阴亏相火浮,滋水清肝茜根终。 
吐 血 
吐血由胃呕吐出,泻心十灰胃热著,肝火犯胃龙肝泻,气虚血溢归脾主。 
咳 血 
咳血总由肺中来,燥热桑杏汤化裁,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便 血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或槐角施,若由脾胃虚寒生,黄土汤方温而止。 
尿 血 
尿血实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山药功中肯。 
紫 斑 
紫斑血热妄行伤,犀角地黄汤最良,虚火茜根散增损,气不摄血归脾汤。 
12、心 悸 
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阳虚不振用桂枝,苓桂术甘水凌心,桃仁红花瘀阻治,惊悸怔忡当细辨,斟酌病情分虚实。“桂枝”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3、胸 痹 
阴寒痰浊并血瘀,本属阴阳气血虚,标实宜通虚温补,血府逐瘀活法立,栝蒌半夏或白酒,痰壅寒凝证有异,左归生脉合养营,参附右归从本议。 
14、不 寐 
不寐虚实道理深,肝郁化火龙胆斟,痰热内扰胃不和,温胆为法崇经云,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长沙妙绝伦,心胆气虚安神志,是疾尚虚医精神。 
附1.多寐 
湿困脾弱多贪眠,阴盛阳虚气不前,平胃六君随证用,阳虚理中补中研。 
附2:健忘 
健忘证关心脾肾,归脾汤方思虑斟,六味地黄肾精耗,劳心过度枕中神。 
15、厥 证 
厥证昏仆气逆乱,搐鼻参附针为先,醒辨气血与痰食,虚实气厥不一般, 虚证四味实五磨,血厥独参通瘀煎, 痰厥导痰汤为主,食厥神术保和丸。 
16、郁 证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肝气郁结郁化火,柴胡丹栀证不同,半夏厚朴主梅核,甘麦忧郁伤神灵, 心脾两虚归脾施,阴虚火旺滋水清。 
17、癫 狂 
癫狂总括 
癫狂多发青壮年,精神失常证易辨,肝胆心脾关系紧,气郁痰火阴阳偏。癫疾沉默神痴呆,语无伦次多喜欢,狂证喧扰躁妄骂,多怒不识六亲眷。 
癫, 
癫证忧愁久致郁,气滞津聚伤心脾,痰气郁结顺气导,心脾两虚养心宜。 
狂, 
狂证恼怒不得宣,化火挟痰神逆乱,肝胆胃经审病机,生铁落饮二阴煎。 
18、痫 证 
痫证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昏仆抽风吐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定痫丸主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大补元煎合六君,心肾亏虚滋是全。 
19、胃 痛 
胃痛良附散寒凝,柴胡主疏气滞型,肝胃郁热化肝煎,保和丸消食积停,失笑丹参活瘀血,一贯芍甘阴虚更,黄芪建中温脾胃,通则不痛含义精。 
附1:吐 酸 
泛吐酸水有两端,香砂六君左金丸,寒热加减灵便用,病机指示属于肝。 
附2:嘈 杂 
脘中饥嘈时作止,胃热温胆加连栀,四君增味治胃虚,归脾汤主血虚时。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右归延生机。 
20、噎 膈 
噎即噎塞隔为拒,酒食所伤忧思郁,标本虚实当首察,启膈润燥利痰气。五汁津亏得良剂,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右归延生机。 
附:反胃 
食入反出胃家寒,丁香透膈治弗难,更有下焦乏火化,附子理中益火源。 
   21、呕 吐 
胃失和降气上逆,虚实详辨定缓急,食伤外邪犯胃腑,保和丸施香正气。痰饮半夏合苓桂,疏肝夏朴左金一,理中脾胃虚寒型,麦门堪为胃阴虚。 
22、呃 逆
胃气上逆呃呃呃,食乖正亏志不和,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柿蒂多。若属气机郁滞型,五磨顺气勿蹉跎,更有阳虚理中施,阴虚益胃功效卓。 
23、泄 泻 
泄泻便稀更衣烦,湿胜脾虚最关键,藿香正气除寒湿,湿热葛根汤芩连。痛泻要方肝乘脾,保和食滞肠胃间,参苓白术脾胃弱,四神泻在黎明前。 
24、痢 疾 
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湿热疫毒内伤食,损伤脾胃肠澼成,疫毒清凉白头翁,湿热芍药定权衡,寒湿胃苓重温化,阴虚驻车养阴清,真人善治虚寒痢,连理休息痢收功。 
25、霍 乱 
吐泻交作霍乱名,挥霍撩乱势堪惊,时伤秽浊食弗洁,三类寒热干霍生,寒霍重证急回阳,藿香纯阳适证轻,蚕矢燃照主热霍,绞肠为干玉枢平。 
26、腹 痛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审病因,寒则良附热承气,虚则温补建中饮,实痛疏肝气不运,日久少腹除瘀根,另有食积保和丸,通字义广法度深。 
27、便 秘 
便秘脾肾关系密,胃肠传导论病机,不通艰涩便时长,治分热冷与气虚。热结麻丸冷济川,气结六磨能解急,黄芪汤擅气不运,尊生润肠治血虚. 
28、虫 证 
虫证总括 
虫证寄生肠道间,蛔绦钩蛲及姜片,伤脾扰腑耗气血,面黄异嗜腹痛现。 
蛔虫病 
蛔虫痛剧乌梅丸,痛减驱蛔化虫专, 病久香砂六君子,尚有简易方法便 
蛔 厥 蛔厥痛引右背肩,弯要曲膝躁不安,安蛔定痛乌梅施,缓解胆道驱蛔餐。 
绦虫病 
绦虫特征白节片,治疗南瓜子雷丸,槟榔石榴仙鹤草,驱虫务尽勿留患。 
钩虫病 
钩虫病为多南方,脾虚黄病绛矾良,气血两虚八珍施,驱虫榧子雷丸榔。 
蛲虫病 
蛲虫儿童患病多,肛痒夜甚小虫着,内服追虫外百部,注意卫生功效卓。 
姜片虫 
姜片虫病囊蚴染,菱角荸荠因生餐,驱虫为主佐健脾,槟榔香砂六君专。 
29、胁 痛 
胁痛病源主肝胆,实多虚少气血辨,滞瘀湿热肝阴虚,以通为主虚滋肝。气郁当疏柴胡散,瘀血旋覆汤复元,肝胆湿热龙胆妙,养阴柔肝一贯煎. 
30、黄 疸 
黄疸病由湿邪生,色分暗滞与鲜明,阳黄热重茵陈施,湿多甘露配五苓。急黄毒盛犀角解,阴黄术附寒湿凝,尚有木瘀郁血积,逍遥鳖甲随证定。 
附:萎黄 
萎黄肌肤淡黄色,倦怠干萎无光泽,黄芪建中温脾胃,调理脾胃为要则。 
31、积 聚 
腹内结块胀或痛,积聚病形各不同,聚证肝郁逍遥主,六磨食滞痰阻通。积初金铃失笑和,日久酌补膈下攻,正虚八珍化积施,重证切记图缓攻。 
32、鼓 胀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胃苓选,寒湿实脾温而行,湿热中满合茵陈,肝脾血瘀需调营,六味膈下主阴虚,脾肾阳虚附五苓。 
33、眩 晕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晕眩呕恶汗自泄,急标缓本辨证昌,肝阳上亢天麻潜,气血亏虚归脾汤,痰浊中阻夏白术,肾亏左归右归方。 
34、中 风 
中风总括 
中风卒起证多端,气血虚火及风痰, 肝肾阴虚为根本,真中类中外邪辨。 
中经络 
络脉空虚风邪袭,大秦艽汤祛风亟,肝肾阴虚风阳扰,镇肝息风滋潜需。 
中脏腑 
中脏闭脱必须分,突然昏到不知人,口噤手握二便频,脱则手撒汗如淋。阳闭羚羊角汤治,至宝安宫急灌进,阴闭涤痰苏合香,脱证参麦复阳阴。 
后遗证 
中风后遗治颇难,针灸推拿并锻炼,偏瘫补阳还五施,镇肝息风病机转。语蹇肾亏地黄饮,风痰阻络解语丹,阳亢天麻须加味,口眼歪斜牵正散。 
35、水 肿
水肿原因水湿起,越婢加术风水袭,五味消毒麻连豆,湿毒浸淫用之宜,胃苓五皮水湿证,湿热雍盛疏凿立,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真武肾虚。
36、淋 证 
淋证涩痛小便频,湿热蕴结膀胱肾,热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韦增三金。气淋虚证补中气,实证利气取香沉。血淋小蓟导赤散,知柏地黄虚实分。膏淋汤治虚膏淋,实证萆薤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丸,六淋转化要详珍。 
附:尿 浊 
浊由湿热萆薤佳,气陷精下补中法,水缺知柏地黄主,火衰右归温肾家。 
37、癃 闭 
癃闭似淋闭不通,上焦不外肺热壅,中清不升浊弗降,下属湿热肾不充。清肺补中上中施,八正济生下辨明,更有沉香疏肝气,尿阻代抵挡堪攻。 
38、腰 痛 
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若还湿热伴热感,痛如锥刺属血瘀。左右归丸肾虚主,甘姜苓术金匮立,四妙身痛逐瘀施,综合治疗勿劳欲。 
39、消 渴 
消渴三多体羸常,病在水金燥土伤,食乖情志劳欲过,阴虚为本燥标彰。上消肺热消渴方,中消玉女胃火炀,下消地黄肾阴亏,两虚肾气鹿茸良。 
40、遗 精 
遗精梦遗滑精探,心肾失调最相关,君相火动黄连施,补心三才封髓丹。湿热下注分清饮,劳伤心脾妙香散,肾虚滑脱精不固,地黄左归右归丸。 
附:阳痿 
阳痿赞育命火衰,归脾气血心脾责,大补元煎恐伤肾,湿热下注用知柏。 
41、耳鸣耳聋 
耳窍闭塞起鸣聋,鸣聋有别机理通。肝火痰火风热火,龙胆温胆银翘宗,肾精亏虚左慈滋,脾虚益气聪明崇,新久虚实标本辨,肝胆脾肾分补攻。 
42、痹 证 
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走游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重着麻木薏苡仁,红肿白虎加桂精,虚久独活寄生施,内舍五脏法道更, 肝肾亏虚守虎潜,针灸推拿佐功成。 
43、内 伤 发 热 
内伤发热病缠绵,气血精亏脏腑偏,情志饮食劳倦因,孟浪发散或苦寒,阴虚内热清骨散,补中归脾气血研,血府逐瘀神方妙,丹栀逍遥热郁肝。 
44、虚 劳 
虚劳总括 
五脏虚候立为目,气血阴阳大纲辨。虚劳病势多缠绵,内因外因先后天, 
气虚 
气虚主在肺脾脏,补肺加味四君良.血虚 
血虚须辨心与肝,养心四物汤效验。 
阴虚 
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 
阳虚 
阳虚里寒为征象,心用拯阳理劳汤,附子理中温脾土,右归丸方复肾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证:虚证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痰壅盛,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忡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癥瘕,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四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亡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肝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症见。 
28、气滞血瘀:气滞血瘀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女性经期保健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91 次浏览 • 2016-12-24 23:59 • 来自相关话题

 女性经期保健     女性痛经的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寒凉食品:生冷食品包括:各种冰冻饮料、生拌凉菜、螃蟹、田螺、蚌肉、蛭子、梨、柿子、西瓜、黄瓜、荸荠、柚、橙子、香蕉、石耳、石花、地 ...查看全部
 女性经期保健


    女性痛经的饮食禁忌

    1、忌食生冷寒凉食品:生冷食品包括:各种冰冻饮料、生拌凉菜、螃蟹、田螺、蚌肉、蛭子、梨、柿子、西瓜、黄瓜、荸荠、柚、橙子、香蕉、石耳、石花、地耳等。
   
    2、忌食酸涩食物: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管收缩、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故痛经者忌食此类食物。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樱桃、酸枣、芒果、杏子、李子、柠檬等;

    3、忌食刺激性食物:有一部分痛经病人,是由于湿热蕴结胞宫所致。如此类病人再食辛辣温热之品,会加重盆腔充血、炎症,或造成子宫肌肉过度收缩,而使痛经加重。辛辣温热之品有辣椒、胡椒、肉桂大蒜、葱、姜、韭菜、烟、烈性酒及辛辣调味品等,痛经病人应该尽量少吃或不吃。
(妇女平时或经期,如嗜食寒凉生冷食品,血为寒凝,以致血行受阻,不通则痛,可致痛经;又多食此类食品,易伤脾阳,使寒湿不化,伤于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致痛经。所以素体气阳虚者,或妇女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应忌食生冷和寒凉性食品。 

    经前和经期注意饮食调理

    很多妈妈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痛,腹胀,下腹胀痛,易疲劳,忧郁,失眠等症状。如果在经前和经期能注意饮食调理,即可减少这些不适感。 

    正确:

    1、月经来潮的前一周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可以多吃豆类,鱼类等高蛋白食物,并增加绿叶蔬菜,水果,也要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骨盆充血。

    2、月经来潮初期时,女性常会感到腰痛、不思饮食,这时不妨多吃一些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如枣、面条、薏米粥等。

    3、月经期要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利于营养物质的补充,多饮水、多吃蔬菜,可以保持大便通畅,这样也可以减少盆腔充血。

    4、月经期会损失一部分血液。因此,月经后期需要多补充含蛋白及铁钾钠钙镁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蛋、奶等。

    错误:

    1、女性在月经来潮前应忌食咸食。因为咸食会使体内的盐分和水分贮量增多,在月经来潮之前,孕激素增多,易于出现水肿,头痛等现象。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吃低盐食物,就不会出现上述症状。

    2、有不少喜欢喝含气饮料的女性,在月经期会出现疲乏无力和精神不振的现象,这是铁质缺乏的表现。因为汽水等饮料大多含有磷酸盐,同体内铁质产生化学反应,使铁质难以吸收。此外,多饮汽水会因汽水中碳酸氢钠和胃液中和,降低胃酸的消化能力和杀菌作用,并且影响食欲。

    3、月经来潮前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和辣椒之类,还要少吃肥肉,动物油和甜食。

    4、辛辣生冷的食物,有刺激性,容易引起盆腔血管收缩,而引起经血量过少甚至突然停止,另外,烟酒等刺激性物质对月经也会有一定影响。如果不注意避免这些不良刺激,长此以往,会发生痛经或月经紊乱。

    女性经期不能做的几件事

    一、不宜性生活 
    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子宫腔的表面形成创面,性生活时容易将细菌带入,逆行而上进入子宫,从而引起宫腔内感染,发生附件炎、盆腔炎。

    二、不宜多吃盐
    吃盐过多会使体内的盐分和水分贮量增多,在月经来潮前夕,会发生头痛、激动和易怒等症状。应在来潮前10天开始吃低盐食物。

    三、不宜饮浓茶
    浓茶中的咖啡碱含量较高,刺激神经和心血管,容易产生痛经、经期延长和经血过多。同时,浓茶中的鞣酸会使铁的吸收出现障碍,引起缺铁性贫血.

    四、不宜坐浴
    在月经期,子宫颈口微开,坐浴和盆浴很容易使污水进入子宫腔内,从而导致生殖器官发炎。

    五、不宜穿紧身裤
    如果月经期间穿臀围小的紧身裤,会使局部毛细血管受压,从而影响血液循环,增加会阴摩擦,很容易造成会阴充血水肿。

    六、不宜高声唱歌
    妇女在月经期,呼吸道粘膜充血,声带也充血,高声唱歌或大声说话,声带肌易疲劳,会出现声门不合,声音嘶哑。

    七、不宜捶背
    腰背部受捶打后,可使盆腔进一步充血,血流加快,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过长。

    经期保养

    月经期由于体内丧失了部分的血液,经期前后内分泌的波动影响了代谢和神经调节功能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同时,由于阴道内有积血,其正常的酸度减低,小宫颈口又处于张开状态,减弱了阴道、宫颈作为一道抗细菌感染的天然屏障作用;子宫内膜脱落造成的创面,亦使子宫腔抗感染的能力下降。因此,月经期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法: 

    (1)清洁卫生:经期要保持外阴清洁,每晚用温开水擦洗外阴,不宜洗盆浴或坐浴,应以淋浴为好;卫生巾、纸要柔软清洁,最好高压消毒使用;月经带、内裤要勤换、勤洗,以减轻血垢对外阴及大腿内侧的刺激,洗后开水烫一下,并在太阳下晒干后备用;月经垫子宜用消毒纱布及卫生纸。大便后要从前向后擦拭,以免赃物带入阴道,引起阴道炎或子宫发炎。

    (2)劳逸结合:经期照常工作、学习、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腰背酸痛及下腹不适,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因过劳可使盆腔过度充血,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腹痛腰酸等;并保证充足睡眠,以保持充沛精力。

    (3)饮食有节:月经期因经血的耗散,更需充足的营养;饮食宜清淡温和,易于消化,不可过食生冷,因寒使血凝,容易引起痛经,以及月经过少或突然中断等。不可过食辛辣香燥伤津的食物,以减少子宫充血。要多喝开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4)调节情志: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异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精神情绪对月经的影响尤为明显。故经期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刺激,以防月经不调。

    (5)寒暖适宜:注意气候变化,特别要防止高温日晒、风寒雨淋;或涉水游泳,或用冷水洗头洗脚,或久坐冷地等。
    (6)避免房事:月经时,子宫内膜剥脱出血,宫腔内有新鲜创面,宫口亦稍微张开一些,阴道酸度降低,防御病菌的能力减弱。如此时行房事,将细菌带入,容易导致生殖器发炎。若输卵管炎症粘连,堵塞不通,还可造成不孕症。也可造成经期延长,甚至崩落不止。因此,妇女在行经期间应禁止房事,防止感染。

    (7)勿乱用药:一般妇女经期稍有不适,经后即可自消,不需用药,以防干扰其正常过程。若遇有腹痛难忍或流血过多、日久不止者,需经医生检查诊治为妥,不要自己乱服药物。

    经期你有没有这些“坏”习惯

    1、使用卫生巾之前不洗手。用不干净的手将卫生巾拆封、打开、抚平、粘贴的过程,会把大量的病菌带到了卫生巾上。 

    2、卫生巾放在卫生间里。我国多数卫生间是暗卫,终日不见阳光,双多潮湿,很容易滋生霉菌,污染卫生巾。

    3、不看保质期,图方便一次买许多包卫生巾。实际上卫生巾的卫生要求非常严格,离生产日期越近质量越有保证。

    4、购买促销产品:一般来说,促销产品、赠品往往是商家搭售的滞销产品,比如用料会更经济,检测更宽松,库存时间更长等等,这就难保产品的质量。

    5、做厂家的“新品试验员”。新品牌、新品种、新面料、新概念满天飞,加上促销,往往导致人冲动消费,比如流行的干爽网面,有过敏体质的人用后会出现红肿、发痒的现象。可靠的厂家、可靠的商店、良好的口碑、自己的切身体验,是选购卫生巾最基本的原则。

    6、使用带有药物或香味的卫生巾,药物或香味成分也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7、更换卫生巾不够勤。中国女性每一经期卫生巾用量明显少于欧美和日本女性,为节省而付出健康的代价进不可取的。

    8、一味追求大吸收量,懒于更换,这种做法极易导致辞细菌滋生。

    调理月经不顺的食疗方法

    1、黑木耳红枣茶

    黑木耳30克,红枣20枚,黑木耳红枣共煮汤服之。每日1次,连服。功能补中益气,养血止血。主治气虚型月经出血过多。

    2、浓茶红糖饮

    茶叶、红糖各适量。煮浓茶一碗,去渣,放红糖溶化后饮。每日一次。功能清热、调经。主治月经先期量多。

    3、山楂红糖饮

    生山楂肉50克,红糖40克。山楂水煎去渣,冲入红糖,热饮。非妊娠者多服几次,经血亦可自下。功能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有经期错乱。

    4、茴香酒

    小茴香、青皮各15克,黄酒250克,将小茴香、青皮洗净,入酒内浸泡3天,即可饮用。每次15-30克,每日2次,如不耐酒者,可以醋代之。功能疏肝理气。主治经期先期先后不定、经色正常、无块行而不畅、乳房及小腹胀痛等症。

    5、山楂红花酒

    山楂30克,红花15克,白酒250克,将上药入酒中浸泡1周。每次45~30克,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经来量少、紫黑有块、腹痛、血块排出后痛减。注意忌食生冷勿受寒凉。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摘自网络)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1848 次浏览 • 2016-12-24 23:52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 ...查看全部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针刺,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针刺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针刺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针刺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针刺,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针刺,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摘自: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8/21/11285146_560274977.shtml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44 次浏览 • 2016-12-24 23:47 • 来自相关话题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整理王琦讲座)       按语: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了解自己属于那种体质,对症下药平和体质,就会事半功倍。这篇文章分析到位,值得细读,对日常养生很有用处。       ...查看全部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整理王琦讲座)
 
    按语: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了解自己属于那种体质,对症下药平和体质,就会事半功倍。这篇文章分析到位,值得细读,对日常养生很有用处。
 
    气和力量是生命的活力。消化--胃气、呼吸--肺气、心脏搏动--心气。气的来源两种:1、呼吸天地之气、2、水谷之气(物质转化为营养)。
 
    一、平和体质--是健康体质。其他8种是:阳虚体质--怕冷。阴虚体质--缺水。痰湿体质--肥胖。湿热体质--长痘。气郁体质--缺乏。血瘀体质--长斑。持禀体质--过敏。
 
    调理:个性化的养生,要按自己的体质、选适应自己的方法做。
    体质大致类型:
    1、南方人:湿热(特别是沿海一带)。
    2、高原人:血瘀、阴虚,是缺氧气。
    3、东北人:阳虚。
    4、男性痰湿湿热的多。烟酒,外出吃晚饭。
    5、女性阳虚的多,小心眼、气郁、易着凉。
    6、老年人易血瘀、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毛细血管易堵,阳气减少。
    体质的分类是更好地了解身体得了什么病,提早预防。
 
    二、阳虚体质:是卫阳不足,“卫”指保卫身体表面之气。“阳”就是阳光,生命的光热。身体阳不足就是阳虚。表现为不能喝凉水,是因为脾、胃阳不足。腰怕冷臀部怕冷,是肾阳不足。
 
   (一)、 体征:
    1,手脚发凉。
    2,胃部、背部、腰膝部怕冷。
    3,衣服穿得别人多。
    4,讨厌冬天,喜欢夏天。
    5容易感冒。
    6吃凉食而拉肚子。
    7肚子吹风会即不适。
 
    (二)、阳气不足丢失的原因:
    1、夏天常在空调下生活,阳气受到压抑。
    2、熬夜,白天阳气工作,晚上蓄阳为第二天用,熬夜提前损伤阳气。滥用抗生素,损伤阳气。

    (三)、调理:温阳补气。

    1、食物:
    (1)、生姜:作用温胃散寒、温阳。遇风寒:可乐煮生姜喝。
    (2)、红枣煲生姜温阳补气。
    (3)、韭菜、韭菜子温阳,(注:皮肤有疾病如长痘、包不能吃,阳虚的人少吃)。
    (4)、韭菜+核桃:温补有奇效。
    穴位调理阳虚:桃木(桃树枝)敲打督脉。因桃树开花之时是一个阴气生发的季节。能生发阳气。
    2、中药方:金贵肾气丸,滋阴补气(张仲景方)。 熟地、肉桂、山芋、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片。
 
    3、情志养生:阳气不正的人不太伸展,因此要空旷自己的胸怀,感到每一天有一种活力,做乐意的事。多去大自然晒太阳,百会穴照阳光。阳虚的人晚上泡脚20分钟,身体出汗寒气会从脚下排出并暖筋脉。
 
    三、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阴液不足,包括水分津液导致产生阴虚内热。
 
    (一)、体征:
    1怕热、身体脸上发热。
    2手心易出汗。
    3皮肤和口唇干。
    4喜欢冬天、讨厌夏天。
    5大便干燥、便秘。
    6眼睛干涩。
    7口干咽总想喝水。
    8脾气急躁:与肝有关,内热阳虚,内热就生火水不涵木,肝气就旺易心烦。
 
    (二)、阴液丢失的原因:
    先天外,后天食物的影响,如辛辣食物(内热),阴虚不能熬夜,因晚上是阴份储备的时间,易消耗给阴份,同时也耗阳份。女性阴虚的占大部分,因女性是水做的,易缺水如:经、带、胎、产都与水液有关。
 
    (三)、调理:滋阴降火。
    1、食物:
    (1)、三两百合:滋阴润肺及治失眠(睡觉易醒)。
    (2)、银耳:润肺、肠、皮肤。
    2、功疗方:练津赤龙绕海。
 
    3、中药方:
        药:六味地黄丸。(注:阳虚的人吃金匮肾气丸,如果阳虚的人吃六味地黄丸阳更虚。)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芋---三补滋阴,茯苓、丹皮、泽泻--三泻降火。
 
    4、情志养生:陶冶情操,宁静,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活习惯勿丢水分、泡温泉、桑拿。不适合的不做。
 
    四、气虚体质:有气无力、体力缺乏。
 
    (一)、体征:易疲劳、气短、心慌、头晕、易感冒、喜安静、懒说话、说话底气无力、活动量大易出大汗(爬坡就气虚出汗)。
 
    (二)、原因:劳则气耗(压力大,疾病的影响,脾胃的运化力不好)。
 
    (三)、调理:补中益气。
 
    1、食物:
    (1)、淮山药(河南的最好):健脾益气滋润肠胃。
    (2)、大枣(治口腔溃疡、便秘)有养血功效,单一作用温补气。加生姜补阳、补气。
    2、中药方:补中益气汤:8味中药(李东恒药方)。
生黄芪(最补气药)、陈皮(健脾补气里气)、党参(健脾补气)、灸甘草(健脾补气)、炒白术(健脾升气)、升麻、柴胡(畅肝理气升阳气,治表证、实邪、肝气顺畅)、当归(补气起滋生作用)。
    3、穴位:艾灸足三里。
 
    五、痰湿体质:肚子肥大,脑门油乎乎,血糖、血脂高。
 
    与咳的痰的区别:咳痰是病理产物,痰湿是一种津液没有被正常运化而聚成痰,人体是运行着阴液的,靠它来滋养身体,没有正常运化养分而瘀化成一种痰,就变成身体里的废物。
 
    (一)、体征:
    1感到胸闷、腹部涨满。
    2感到身体不轻松不爽快。
    3腹部肥满松软。
    4额头油脂分泌物多。
    5上眼睑眼泡浮。
    6嘴里有粘的感觉,不清爽、发干。
    7平时痰多。咽部总觉得有痰堵。
 
    (二)、特点:肥胖的人爱打呼噜,油光满面。
    肥胖有三种人:
    1、肉人,肌肉结实型如奥尼尔;
    2、脂人肌肉均衡型如杨贵妃;
    3、膏人以痰湿体质为代表,肚子大鼾声如雷,光彩照人,医学称同心性肥胖。
    膏人与脾胃的关系:津液失调,食物水谷精致没有运化好,是脾胃的影响造成的,因脾下脂肪堆积了,要健脾。
 
    (三)、调理:化痰利湿。
    1、食物:
   (1)、箂菔(古医书称)即大萝卜--排气排毒顺气。箂菔仔作用:化痰宽中、下气、消食、消脂。
   (2)、荷叶--本草纲目指荷叶令人废劣,20克/次煲汤,祛喉炎。
   (3)、荷叶粥(叶槎碎)。痰湿的人夏天荷叶煮水喝起消暑作用,注:阳虚的人不能喝。
 
    2、运动理疗:搓掌心热顺时针按腹部10-20分钟。养生就是随意性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受用。
 
    3、经典药方:化痰利湿、健脾的作用。
    (生黄芪(补气)、苍术(燥痰化湿)、茯苓(利湿)、橘红(化痰)、荷叶、冬瓜皮(作用消脂减肥)。
 
    六、湿热体质:在体质的原理上,脸部座疮、口腔溃疡、阴部痒疹(溃疡)的表现就是湿热。因湿热内蕰、内热重、湿热重,表现在皮肤上为座疮,湿热下注,表现为阴部痒。
 
    (一)、体征:
    1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
    2易生座疮或介疮。
    3口苦有异味。
    4皮肤瘙痒。
    5大便粘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
    6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
 
    (二)、湿热的原因:
    1先天性。
    2后天因素:
    a喜吃辛辣食物,体内热排不畅,湿热皮肤就会瘙痒。
    b久居湿地,如空调房身体汗迫弊身体内,有湿气,要与自然界有一个交换的状态。
    c饮酒过量。因酒的酿造过程是熟谷发酵就是一个湿热的过程吃进肚子里也是一个湿热的过程。
 
    (三)、调理:清热利湿。
    
    1、食物:
   (1)、薏米(清利湿热健脾的作用)、薏米粥效果好;
   (2)、苦丁茶(清热去火,等同黄芪、苦瓜)但胃寒的人注意少吃。有一种人湿热口有异味,应用藿香(即"佩兰叶")绞碎漱口(不咽下)。
   (3)、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药方:新鲜的茵陈(——即马齿苋野草)煲水擦身上,5分钟见效。
 
    2、经典药方治湿热--山杏汤:薏仁(清利湿热作用)、杏仁(宣肺作用)、寇仁(润胃脾湿)、厚朴(燥湿作用)、通草(化湿)、滑石(清热)、淡竹兰(利湿清热)、半夏(燥湿)。
 
    3、情志养生:听轻音乐,让精神宽广,体质提升到平和健康的状态上来。
 
    七、气郁体质:小事放不下,有事拉不下,多疑、一筹莫展、多虑。与郁闷不一致,不是抑郁症(病症),气郁是一种状态,气郁的人就是气滞。
 
    (一)、体征:1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情绪紧张焦虑。
    3多愁善感,情感恑弱。
    4易害怕受惊吓。
    5肋部、乳房胀痛增生,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气滞、经痛,爱叹气。
    5咽部有异物感,即梅核气(胃气的影响)。
 
    (二)、气郁与脏腑的关系:一般与肝关系密切,如果肝胆不适舒,出现两肋痛,肝属木,木要伸直调达,要舒泄调理、舒肝解郁。
 
    (三)、调理:舒肝解郁。
    1、食物:
    (1)、黄花菜(金针),中药名“萱草”。作用令人忘忧,20克/次煲汤喝。
    (2)、玫瑰花茶:让人心脾爽,舒肝解郁,心情舒畅。
 
    2、穴位四合穴:太冲、合谷。
 
    3、中药方:逍遥丸,作用是舒肝解郁。
    当归(养肝血)、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舒肝解郁、理气)。
 
    4、情志养生:气郁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有态度即选择,抑郁的人总是选择糟糕的部分。养生要养性,养性要养神,养神要养心,把握心灵,就会通达心神。
 
    八、血瘀体质:特征:长斑、面色晦暗、失眠症状,情绪不好。
 
    原因:1离经之血,血应该在经络脉络里循环的,否则离经了。它瘀出来的东西就叫血瘀。2内脏的气滞血瘀,因为血是靠气运行的,气运行不好,气滞则血滞、血滞则血瘀。
 
    (一)、体征:
    1皮肤时常出现淤青。
    2两额有微红丝。
    3身体上有些疼痛。
    4面色晦暗易出现褐斑。
    5容易有黑眼圈。
    6容易忘事丢三落四。
    7口唇颜色偏暗,紫暗(指乌乌的感觉)。
 
    概述:张仲景伤寒论言其人善忘事者必有久血瘀。人的精神需血来供养,脑要血供,缺血、血瘀,肯定健忘。
    肿瘤:中医叫瘾瘕和聚,是隐形可触的肿物,中风、心脑血管和冠心病等明显就是血管堵塞了。
 
    (二)、调理:活血化瘀。
    1、食物:
    (1)、山楂片:作用活血、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并促进消化,胃酸多的人少吃。
    (2)、葡萄酒,改善心血管血液循环,睡前喝。葡萄干,抗氧化作用消除体内代谢产物。
 
    2、改善血瘀的方法:刮痧法---膀胱经由下往上轻刮,能改善血液循环。
 
    3、中药方:血府逐瘀汤(清朝名医王清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柴胡-行气、枳壳-行气、川牛膝-下降行气、橘梗-活血上升行气、桃仁-活血、红花-活血、当归、赤芍、川弓、干地黄。
 
    4、情志养生:养生不为补,养生不为吃,健康是平行,了解自己的状态,是肝气郁者心气要通,血液要畅通,肠胃要畅通。
 
    九、过敏体质:特禀体质是过敏体质,是先天带来的或后天的影响。
 
    (一)、体征:
    1没感冒,但是常打喷嚏。
    2没感冒也鼻塞、流鼻涕。
    3季节变化、异味等原因而咳嗽、气喘。
    4易过敏(药物、食物花粉等)。
    5皮肤易起荨麻疹。
    6皮肤因过敏出现紫瘕。(紫色的斑痕)。
    7过敏体质的试验反应:皮体画痕重时就红,起阳性反应。
    概述:食物过敏是身体的过敏原导致的过敏,是由于身体是过敏体质。过敏源只是一个绣发因素。
    身体里的阴阳发生变化,导致的敏感体质,主要是卫表不固了(指体表的卫外的能力不固),风寒就容易侵袭身体。 
    血热生风:血热了过敏的人热相就重,风是指飘来飘去忽来忽去并不保持状态,形容变化迅速。
 
    (二)、调理:固表养血祛风。
    1、食物:
    (1)、何首乌--养血。
    (2)、林芝--调节人体免疫力,养血、平和的作用(灵芝粉煲汤3-6克/次)。
 
    2、中成药:玉屏风散。
    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祛风,散风,是风中之要药)。
 
    3、情志养生:养生不在养,不要程序化,刻意做,养生是一种心境,心里想做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养生如放羊(庄子语),顺其自然,有情趣、有价值、有激情、愉悦。有良好的心态,有追求。养生个性化,亿万苍生,做适合自己的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