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刘渡舟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391 次浏览 • 2019-01-23 16:29 • 来自相关话题

?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4期 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 ...查看全部
?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7月第4期
刘渡舟教授(1917-2001年)是我国已故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刘老临证喜用经方,擅用经方,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尤为得心应手,并加减出了一系列柴胡类方和“古今接轨方”(注:刘老把仲景方与后世方结合应用的方剂称之为古今接轨方),临床应用频率之高,令我辈叹为观止,并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三载,得闻先生对本方机理之阐释,得睹先生临证疗效之神奇,受益匪浅。此仅就导师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运用介绍如下,以就正于同道,并以此表示对恩师之怀念。
? ? ? ?1.尊经旨 阐“升降出入” 广“推陈致新”
? ? ? ?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后世发挥其用,广泛施治于临床各科,究其原因,不外乎本方具有解郁功能。刘老认为,《伤寒论》治郁之法甚多,如栀子鼓汤治疗火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水郁;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郁;瓜蒂散治疗痰郁等。然而,以上治郁之法皆就事论事而比较局限,故其使用较隘。惟小柴胡汤之治气郁,纵横捭开,升降出入,无所不包。
? ? ?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天地相召的“生化”之气,主宰着物质的运动,在人与动物,则为生长壮老已,在植物,则为生长化收藏。物质运动的目的,用现代语言讲,就叫做“新陈代谢”,生化正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有序,新陈代谢旺盛,人体就健康,若病亦易于恢复;反之,人体即发生疾病。
? ? ? ?对于柴胡的功能,《神农本草经》明确提出了其具有“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的作用。刘渡舟教授认为,研究仲景《伤寒论》,论其药性时当以《神农本草经》为准,不可以后世本草之论强释仲景之方。后世虽然认定柴胡有和解少阳、升举阳气和疏肝解郁三大作用,然《本经》明言“推陈致新”,其实际意义也就是能够推动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以上两经之论,刘老提出了柴胡治疗疾病的三大特点:第一,它能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调整气机的出入升降;第二,对木郁则能达之,火郁而能发之;第三,独具清热退烧的特殊功能。所以,柴胡治疗疾病,既适用于外感,又能治疗多种内伤杂病。既能治疗肝胆疾病,也广泛适用于它脏之恙,此亦《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之内涵所在,也是刘渡舟教授临床喜用柴胡类方的原因所在。
? ? ? ?2.临证时 主但见一证 擅灵活加减
? ? ? ?刘老喜用柴胡,擅用柴胡,充分体现了其为医上溯岐黄之经,精通神农之药,中合长沙之论,下逮诸家之说,并有自己数10年之临床体会。对于小柴胡汤的应用,外感病重其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内外之功;内伤杂病则倡其开郁调气,以利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临证之时,主张“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处方时,以原方为多,但也提倡灵活加减,并创系列柴胡类“古今接轨方”,使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经方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值得后人借鉴。
? ? ? ?在应用小柴胡汤时,刘渡舟教授仅仅抓住本方是少阳病主方之特点,只要见到“口苦”一证,必用柴胡类方,此笔者侍诊3年之心得。问之,先生则曰“小柴胡汤,少阳病主方也。少阳诸证,以口苦为第一证。”思之,此刘老从少阳病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悟而得之。又阅读《伤寒论十四讲》,在书中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一文中,刘老写道:“少阳病的提纲证,而以口苦在前,咽干,目眩在后,反映了口苦在辨证中的重要性。《内经》说:‘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以笔者之见,刘渡舟教授论“但见一证”,当以口苦为先。
? ? ? ?刘渡舟教授常用之小柴胡汤加减系列方甚多,如治疗外感发热的柴胡石膏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炙甘草、生石膏、连翘、枳壳、桔梗、生姜、大枣),本方退热其效如神,3剂之内多能热退病愈,刘老称之为中药的“阿司匹林”。而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其应用于肝病最多,以小柴胡汤加减出了一系列治疗肝炎的方剂,如治疗肝病气分湿热毒邪的柴胡解毒汤(柴胡、黄芩、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半夏、土鳖虫、茜草、苍术、海螵蛸、叶下珠),治疗肝病血分的柴胡活络汤(柴胡、黄芩、土鳖虫、茜草、红花、泽兰、当归、白芍、草河车、茵陈、凤尾草、白术、海螵蛸),治疗肝脾肿大的柴胡鳖甲汤(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鳖甲、牡蛎、干姜、土鳖虫)等,均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体现了刘渡舟教授重视气机升降出入的学术思想。
? ? ? ?3.倡合方 创古今接轨 尽柴胡之功
? ? ? ?刘渡舟教授于《伤寒论》研究方面,颇具功底,堪称当今研究仲景学说的泰斗。晚年有古今接轨论、方证相对论、火证论、水证论、湿证论问世,被称为其老年五大论。以余之见,五论之中,以古今接轨论为其最得意之作,其临床实践也最成功,尤其是柴胡类古今接轨方甚多。与后世方的接轨应用,大大扩展了小柴胡汤的临床使用范围,使本方的临床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刘老深研仲景学悦,境界之所至。现略举数例,以资说明。
? ? ? ?3.1 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
? ? ?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治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热入血室,及疟疾等证。越鞠丸,出自《丹溪心法》方:苍术、香附、川芎、神曲、炒栀子。能治疗气、血、痰、火、食所致之郁结,消化不良,胸脘痛闷等证。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理肝胆之郁,而侧重于“横’;越鞠丸畅气舒胃,善治胸脘痛闷,而侧重于“纵”。两方接轨,则互相为援,而有纵横捭开,疏肝和胃,解郁开结,畅行三焦滞结,无往而不利,为接轨方最理想之法也。临床用于治疗郁证、胃病疗效惊人。
? ? ? ?3.2 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
? ? ? ?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此方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导滞,平胃中之腐,消脘腹之胀满,对嘈杂反酸,恶心呕吐,心下痞满,凡舌苔白厚腻者,其疗效如神。小柴胡汤与平胃散接轨,古人亦有先例,叫做“柴平煎”。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临床治疗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于肝胃不和型者效佳。
? ? ? ?3.3 小柴胡汤与霍香正气散接轨
? ? ? ?霍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霍香、大腹皮、白芷、茯苓、紫苏、陈皮、苍术、白术、厚朴、桔梗、半夏、生姜、大枣。本方治疗风寒暑湿杂邪,山岚瘴气,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满腹胀,痰嗽气喘,霍乱吐泻,疟痢,不服水土等证。两方合用,对于肝胆气郁而见舌苔异常厚腻,湿浊胶着者,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治疗肝炎、胃炎符合上述病机者。
? ? ? ?3.4 小柴胡汤与温胆汤接轨
? ? ? ?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炙甘草、茯苓组成。本方清胆和胃,除痰止呕,治痰热扰动之心烦不寐、胸满、口苦、惊悸等证。两方接轨,既能疏解气郁,又能清热化痰,对于气郁痰火所致的失眠、精神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 ? ? ?3.5 小柴胡汤与黛蛤散接轨
? ? ? ?黛蛤散,出自宋代民间验方:服壳蛤、青黛研成细末,每服9-15g,布包,水煎服。此方治疗木火刑金,咳痰带血,咽喉不利,头晕耳鸣,胸胁作痛,每见于妇女,服之多效。木火者,肝胆之郁火也,小柴胡汤疏肝利胆,肝胆舒畅则郁火不生,乃治本之法也;黛蛤散清泄肝肺二经之火,为治标之法也。两方接轨,则标本兼顾。
? ? ? ?3.6 小柴胡汤与三甲散接轨
? ? ? ?三甲散,出自《瘟疫论》方:鳖甲、龟板、穿山甲、蝉蜕、牡蛎、当归、白芍、甘草、土鳖虫。此方脱胎于《金匮要略》之鳖甲煎丸,具有软坚消百,治疗肝脾肿大,两胁痞坚,络脉瘀阻,气血瘀滞等证,须久服而方有效。两方接轨,一者理气郁而畅肝气,一者行血瘀而消百瘕,合用则对肝病由气及血,肝脾肿大有明显疗效。本方也是刘老柴胡鳖甲汤之前身,临床多用于治疗肝硬化。
? ? ? ?3.7 小柴胡汤与四磨饮子接轨
? ? ? ?四磨饮子,出自《济生方》: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此方功能下降逆气,顺气扶正,治疗正气素虚,而又肝气横逆,上犯肺胃而见气逆喘息,胸膈不舒,烦闷不食等证。导师治疗肝胆气郁疾患,又见气之上逆甚为猛烈,或呃、或喘、或呕、或胸满不食等证,乃用“柴磨接轨”之法,用之多效。
? ? ? ?3.8 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
? ? ? ?四物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方有补血养肝作用,治疗妇女血虚造成的月经不调,头目眩晕,偏头作痛,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属于肝胆气郁,气郁火生的口苦胸满则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在气分而不涉及血分;如果肝病由气及血,而出现阴血不足的手麻头晕,腰腿酸软,心烦少寐,下午低烧,脉来弦细等证。导师每用小柴胡汤与四物汤接轨,疏肝解郁,以顺其阳用,补血柔肝以滋其体阴,用之则每获良效。临床用于治疗经期感冒、月经不调属于肝郁血虚者效佳。
? ? ? ?他如小柴胡汤与启膈散接轨治疗肝胆气郁,胸胁苦满,而又饮食堵塞,噎嗝难下,如梗如阻,憋闷难堪。与颠倒木金散接轨治疗气病及血胸痛连胁之病;与三仁汤接轨,治疗少阳合并湿邪之发热,也有立杆见影之效。本方与经方合用者,如治疗肝胆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的柴陷合方,治疗湿热蕴郁肝胆所致黄疽的柴胡茵陈蒿汤等,均为刘老临床常用之效方。以上只是刘老使用小柴胡汤经验中的九牛一毛,限于论文篇幅,不能详述。能否反映导师学术思想,权作窥管之见。
?
刘渡舟对小柴胡汤的理解与应用_学为用之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952af0100fsr7.html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88 次浏览 • 2019-01-23 13:48 • 来自相关话题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 ...查看全部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二十一、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
?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一、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二、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
?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一、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二、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三、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
?
抵当汤类方歌(三首)
一、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
?
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
一、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治虚烦,懊 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三、栀子生姜豉汤: 见栀子豉汤方歌内
四、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 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酒疸心热且懊 ,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
?
?
陷胸汤类方歌(六首)
一、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 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
四、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
五、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
?
?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 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
?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一、甘草汤: 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
?
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
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
四、五苓散: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 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 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
?
?
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
一、黄芩汤: 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 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
四、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
?
白虎汤类方歌(三首)
一、白虎汤: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三、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
?
承气汤类方歌(六首)
一、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
六、猪胆汁灌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
?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
一、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四、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
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
七、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
?
?
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
一、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
二、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
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
?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一、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
三、理中丸(汤): 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
?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一、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
?
?
四逆汤类方(九首)
一、四逆汤: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二、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三、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
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
六、真武汤: 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
加入胆尿治呕烦。九、附子汤: 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
?
杂方类方歌(十一首)
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
三、猪肤汤: 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
四、桔梗汤: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 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 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 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
十、 烧散: 近阴 裆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十一、牡蛎泽泻汤: 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讲解及医案)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96331 次浏览 • 2019-01-23 11:54 • 来自相关话题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 ? ? ? 【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 【药物】 ...查看全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

7c4224454090c58369a75e6c6b7b2d4c.jpg
?

?
? ? 【出处】《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 【药物】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用法1】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 ? 【用法2】除大枣、赤小豆外,其余药入布袋,扎紧口,煮取药汁。用药汁煮赤小豆及枣,直至赤小豆熟烂为止。
? ? ? ? ? ? ?每天早、晚各服食1次,连服3天。食豆、枣,喝汤汁。
  【方解1】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
? ? ? ? ? ? ?连翘、梓白皮、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
? ? ? ? ? ? ?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 热祛湿之效。
? ? ? ? ? ? ?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 ? 【方解2】本汤原为湿热黄疸偏表而设,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现被较广泛地应用于风水等症。汤中麻黄、杏仁、生姜为一组,散寒表邪,以解阳郁之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一组,皆苦寒而清利湿热,连翘透邪热之结,赤小豆清中而又活血;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以补后天。
? ? 【主治1】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 ? 【主治2】外感风邪所致的风水、1.皮肤湿热疹毒、2.湿热壅滞的水肿等。3.常用于荨麻疹、4.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病(利水)。5.肝功能异常.6.咳嗽.
? ? ? ? ? ? ?哮喘(阴水雍肺)等阴水证患者忌服(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
?【用药禁忌】本方对黄疸(肝炎)、小儿水肿(肾炎)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心悸、发热、大汗不止,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大剂量可抑制心脏,引起心搏徐缓。?
?【临床应用1 】1.荨麻疹:应用本方加减:炙麻黄10g,连翘10g,银花10g,三角胡麻10g,蝉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小豆50g,小蓟30g,浮萍草20g。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后滤汁去豆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即可,一次性煎约500ml。分早晚2次服。
? ? ? ? ? ? ? 2.风寒袭表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加菊花10g,减炙麻黄为5g;
? ? ? ? ? ? ? 3.腹痛加白芍30g;
? ? ? ? ? ? ? 4.搔痒难忍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
? ? ? ? ? ? ? 5.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加防风10g,黄芪30g。
?
【临床1总结】治疗荨麻疹118例,男85例,女33例;
? ? ? ? ? ? ?年龄3-73岁;病程3日至40余年。
? ? ? ? ? ? ?结果:风团、瘙痒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复
? ? ? ? ? ? ?发为痊愈,共65例
? ? ? ? ? ? ?风团、瘙痒消失3月,1年以内时有复发为显效,共46例;
? ? ? ? ? ? ?服药期间症状消失,10日至3月复发为有效,共4例;
? ? ? ? ? ? ?服6剂症状未减或虽减轻但10日以内又反复发作,需配抗过敏治疗者为无效,共3例;
? ? ? ? ? ? ?总有效率为97.5%。
【临床应用2】急性湿疹样皮炎:应用本方加减:麻黄9g,连翘15g,白桑皮30g,杏仁9g,生姜9g,大枣6g,大青叶3g。
? ? ? ? ? ? ? 症见皮损腥红灼热加生石膏、生地;
? ? ? ? ? ? ? 渗液多加苦参、黄柏;瘙痒甚加徐长卿、白癣皮;
? ? ? ? ? ? ? 药疹重用甘草至30g,赤小豆至60g;
? ? ? ? ? ? ? 发于上部者加蝉衣6g,菊花20g;
? ? ? ? ? ? ? 发于下部者加川牛膝9g,车前子15g。
【临床用法】同时水煎,前2煎早晚各服1次,第3煎药汁热水洗浴或湿敷。
【临床总结】治疗急性湿疹样皮炎100例,其中急性湿疹28例,黄水疮20例,接触性皮炎15例,药疹13例,间擦性皮炎9例,隐翘虫皮炎7例,脂溢性皮炎6例,日光性皮炎2例。用药最多为日光性皮炎1例,服药25剂而愈
? ? ? ? ? ? ?结果:痊愈76例,显效24例,有效率达100%。
【临床应用3】瘙痒性皮肤病:应用本方加减:麻黄9g,连翘15g,荆芥15g,防风15g,桑白皮15-30g,杏仁12g,赤小豆30-60g,生姜6g,甘草6-30g,地肤子30g。
? ? ? ? ? ? ?瘙痒甚加乌蛇、刺蒺藜、僵蚕;
? ? ? ? ? ? ?搔破流水加苦参、土茯苓、滑石;
? ? ? ? ? ? ?皮肤粗糙肥厚加当归、首乌、鸡血藤;
? ? ? ? ? ? ?丘疹形成结节加桃仁、红花、赤芍;
? ? ? ? ? ? ?药物过敏重用甘草30g,赤小豆60g,大青叶30g,
【临床用法】水煎2次分早晚内服,第3煎药汁加热水洗浴。
【临床总结】治疗瘙痒性皮肤病130例,皮疹消退,瘙痒消失为痊愈,共78例;皮疹退有轻度痒感为好转,共49例;无效3例,疗程3-30日。总有效率97%。
?
【临床功能】1.改善肝功能: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升高,本方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同时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组织学检查,本方使肝细胞损伤程度降低,且部分动物肝细胞基本恢复正常。
? ? ? ? ? ? 2.利尿:连翘、麻黄有利尿作用。
? ? ? ? ? ? 3.抗炎:连翘醇提水溶液有明显的抗渗出作用及降低血管壁隐性作用,且能增加炎性性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 ? ? ? ? ? 4.抗病原微生物:连翘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4】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在急性期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
? ? ? ? ? ? ?如水肿明显者合用五皮饮:麻黄、连翘、赤小豆、陈皮、生姜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苓皮;
? ? ? ? ? ? ?如血尿明显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大蓟,小蓟、白茅根、白芨、侧柏叶等,如见咳喘气粗,有水邪上凌之势者,加桑白皮、葶苈子、陈皮、苏子、杏仁等。
? ? ? ? ? ? ?热毒证,为避免毒盛火攻,用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玉米须等,或合用龙胆泻肝丸。
? ? ? ? ? ? ?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欲厥者,用五苓散合五皮饮,或加防已、川椒、肉桂、五味子、人参等,也可急煎独参汤或注射生脉散注射液。若神志不清,服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
? ? ? ? ? ? ?如寒湿偏盛,水湿浊气内闭,见尿少尿闭,浮肿更甚,嗜睡等,欲成水毒内闭者,用五苓散合附子理中汤。如浊气上泛甚,也可选用温胆场,或旋覆代赭石汤,或加大黄、山栀、白头翁等。
?
?
?
?
?
案例列举
?
?
?
?
?
【案例一】周身瘙痒? ?
?
?
刘渡舟医案:高某某,男,20岁。周身泛起皮疹,色红成片,奇痒难忍,用手搔之而画缕成痕而高出皮面。举凡疏风清热利湿之药尝之殆遍而不效。微恶风寒,小便短赤不利,舌苔白而略腻,切其脉浮弦。辨为风湿客表,阳气拂郁而有郁热成疸之机。
?
?
?
疏方:麻黄9克,连翘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赤小豆30克,生姜12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仅服2剂,微见汗出而瘥。
?
按语:皮肤瘙痒之证,凡见脉浮、苔腻者,皆可考虑使用本方。
?
?
?
?
?
?
?
【案例二】 肾风水肿
?
?
张东军医案:樊某,男,28岁。患慢性肾炎两年余,先后在市级医院住院治疗两次,用抗菌素、激素及利尿剂治疗,症情缓解。但尿化验始终Pr(卅),下肢轻、中度浮肿不消。缘气候变化而患感冒使病情加重,经用青霉素一周病无缓解,故于1985年11月5日前来就诊。症见:颜面虚浮,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腰胀痛,左侧尤甚,小便量少,色如茶,腹胀食少,舌边尖红,苔黄而粘'脉滑少力。尿化验Pr(卅),WBC:3~5,RBC:1~2,颗粒管型O~1。证属邪热入里与水壅结而成湿热内盛,治以清热利水解毒。
?
?
?
方药:麻黄l 0克,连翘1 5克,赤小豆50克,杏仁15克(捣),茯苓20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5克,生姜1克,大枣5枚。
?
?
服药5剂.尿量大增,肿消大半,尿化验Pr(4-+),余正常'舌苔趋净。上方增党参15克、炒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服7剂,病情稳定,病者只有活动后下肢有轻度浮肿,尿化验Pr(+)继以补益肾气法,巩固疗效。?
?
?
按语:张氏认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内盛之肾风水肿,尤以服用激素后水肿不退而有湿热之证者为宜。凡湿热蕴结于里,不论表邪有无,均可投用本方。
?
?
?
?
?
?
?
【案例三】 浮肿紫斑(紫癜肾炎)
?
?
李浩然医案:何某某,女,15岁,1981年3月14日诊。发病前三天曾感冒发热,未治而热退。继则面部四肢浮肿,下肢发生紫斑,纳减,苔薄,脉小滑。检查:扁桃体轻度充血,心肺(一),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有散在性黄豆大小紫斑数十枚,不痛不痒,面部和四肢浮肿。血象正常,血小板20万/立方毫米。尿检: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卅。临床印象:1.急性肾小球肾炎;2.急性过敏性紫癜症。
?
?处方:麻黄9克,连翘12克,赤小豆30克,桑皮12克,桃、杏仁各1O克,姜皮3克,大枣5枚。3剂,浮肿、紫斑全消。尿检:蛋白十,白细胞十。继服5剂尿检正常,随访一年正常。
?
按语:本案为外感引动湿热,肺肾同病,水气不化而见水肿;湿热迫血妄行,外发紫斑。总以解表化湿,宣肺利水为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
?
?
【案例四】 肌衄
?
?
于世楼医案:张某某.女14岁,1984年3月8日诊。初起身有寒热,体温39LC,纳呆,呕吐,四肢关节肿痛,以膝踝关节较剧,继在膝、小腿部出现对称性、大小不等、稍隆起之出血性丘疹,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外邪束表,湿热郁蒸,热迫血溢而致肌衄。治宜疏风清热,祛湿凉血。
?
?
?
处方:麻黄3克,连翘12克,杏仁、甘草、白藓皮、黄柏、赤芍各1O克,茵陈15克,紫草、赤小豆各30克,生姜5片,红枣12枚。煎服。服药3剂后紫癜略退,诸症亦减轻,关节疼痛仍在,照原方加防己、木通各1O克,续服3剂而愈。
?
按语:外有邪气束表,内有湿热蕴结。寒热无汗,则湿热无外泄之路,郁蒸肌表,损伤阳络,而致肌衄。治宜外散表邪,内利湿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与之相宜,果三投而愈。
?
?
?
?
?
?
?
?
【案例五】 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
?
王忠民医案:孙姓,男,59岁,1980年2月2日就诊。夙病慢支12年。3日前不慎受凉后宿疾再作,发热恶寒,无汗而咳,头痛身重,喘不得平卧,胸闷气急,咳吐痰量多而粘,色微黄,纳呆恶心,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浮略数。闻心音轻远、律整。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肺底闻及湿性罗音和哮鸣音。体温38.7C。化验:白细胞18200/立方毫米,中性78%,淋巴16%,酸性29/5,单核4%。胸透:双肺纹理增强,轻度肺气肿。证属风寒犯肺,湿聚化热,肺失和降。
?
?
?
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9克,连翘1 2克,杏仁、炙桑白皮、甜葶苈各1 5克'赤小豆30克,甘草、生姜各6克,双花24克,陈皮l O克。水煎。分二次服。
?
进上方3剂症即缓解,咳吐减轻,已能平卧,痰渐少,水肿消失,气急亦明显好转,体温降至正常。宗前方增损复进5剂,咳嗽悉平。
?
按语:内有湿热,复感外邪,内外相合,闭阻于肺,致发咳嗽。故拟本方以外散寒邪,内清湿热。据王氏经验,运用本方应据其病位、轻重与久暂,决定剂量大小和加减。湿热在上,偏于清泄;在中'佐以理气;在下,重用利导。外邪不除者,加金银花、桂枝;痰湿阻肺地龙加地骨皮l0克,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泻白散意,又服2剂.诸症消失,继以玉屏风散调理月余,1年后寻访,哮喘未发。
?
?
?
?
?
?
?
?
【案例六】 哮喘
?
?
蒋昌福医案:吴某,男,16岁,1987年3月2日初诊。患者幼时即患哮喘病,以往较轻,近年来,症状加重,每因受凉即发。发时呼吸迫促,胸闷喘咳,咳痰不畅,头部出汗,不能安卧。此次发作已经1周,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轻度发热恶风,喉间哮鸣,吸气困难,口干,纳食不香,脉象滑数,舌苔薄黄。此乃寒郁发热,痰热夹外邪阻塞息道,以致肺失宣肃,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减宣肺祛痰清热。药用:麻黄8克,杏仁10克,连轺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地龙3克。
?
上方连服2剂,痰畅,喘定咳减,右寸脉仍现滑大而数。原方去地龙加地骨皮10克,取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泻白散之癔,又服二剂,诸症消失,继以玉屏风散调理一个月,一年后寻访,哮喘未发。
?
按语:运用本方,以表邪与湿热共存为要点。本案哮喘内有湿热,外受凉而发,与此病机相合,故以本方清宣利湿。盖湿热郁蒸肌表,气机被阻,既不能过于寒凉清热,以免气机被遏,亦不能滥用温运、苦燥化湿,以防伤津化燥,惟以清宣为宜。此外,本案亦有痰热之征,故去生姜之温,加地龙以增清热平喘之力。
?
?
?
?
?
?
?
?
【案例七】 晨间喷嚏(过敏性鼻炎)
?
?
?蒋昌福医案:张某,女,27岁,1988年3月3日初诊。患者晨间喷嚏已经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喷嚏,连连十数声,甚至数十声,经本院五官科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多方医治疗效不佳,脉象平和,舌尖略红,苔薄黄,牙龈紫赤,患者曾因连续喷嚏,引起腹肌强烈收缩,致流产两胎。此乃邪热相争于肺窍,拟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
?
?
?
药用:麻黄5克,连轺15克,赤小豆1O克,桑白皮6克,杏仁8克,甘草3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服上方3剂,晨起喷嚏大减,继原方连服1周而痊愈,后改用玉屏风散巩固疗效,至今已半年未发。?
?
按语:邪热郁闭肺窍,作嚏不止,本方以辛宣开散为主,能助肺气开发,透窍达邪,是获其效。者,加前胡、白前;痰涎壅盛者,加苏子、甜葶苈等。
?
?
?
?
?
?
?
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小儿皮肤病验案举隅?
?
?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75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用于治疗风寒表邪未解,湿热蕴郁而致的黄疸。导师马融教授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组方寓意和异病同治的传统理论,临床灵活加减,拟定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用:麻黄6g,连翘15g,赤小豆15g,蒺藜15g,紫草15g,蝉蜕9g,白鲜皮15g,当归15g,地肤子15g,苦参10g,大青叶15g,桂枝10g,茯苓15g,蒲公英15g,天葵子15g,地丁15g,赤芍15g,甘草6g,党参15g。用于治疗小儿皮肤病,屡奏佳效。兹举验案如下。
?
1湿疹
?
? ? 案1李某,女,1岁7个月。2006年5月9日初诊。主诉:湿疹1年。患儿1年前始出现湿疹,于颈项、耳后、肘窝、腋窝、窝等皮肤皱折处出现皮疹,对称分布,色红,伴搔痒,受热后尤甚,痒甚时搔破流黄水。患儿情绪急躁,纳可,寐安,便调。查体:咽稍红,舌淡红苔白,指纹青。诊为湿疹,证属风湿热毒蕴结肌肤,法当疏风透邪、清热利湿、解毒活血,予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日1剂,水煎100mL分次频服。服药4剂,患儿症状明显改善,湿疹颜色变浅,颈部、腿部已基本消退,两臂稍痒,遇热痒甚,情绪好。纳可,便调。原方继服3剂,患儿皮疹消退,纳可,寐安,偶烦躁哭闹,予健身消导颗粒以善其后。
?
2急性荨麻疹
?
? ? 案2陈某,女,16岁。2006年3月7日初诊。主诉:皮疹10天。患儿于入院前10天因吃羊脑,复受凉而出现颜面部红色皮疹,伴搔痒,无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吐泻,就诊于本市某医院,诊为“荨麻疹”,予西药治疗(具体不详)3天,无明显好转,遂予氟美松5mg肌注,口服强的松5mg,2次/d,治疗3天,患儿夜间皮疹搔痒加重。入院前3天转诊于另一医院,诊断同前,予VitC 0.5g,西咪替丁0.2g,地塞米松8mg静点,肌注苯海拉明20mg,治疗3天后,皮疹仍无明显好转,为求中医治疗,今就诊于本院儿科门诊,诊时证见颜面及全身红色皮疹,略高出皮肤,伴搔痒,无发热、咳嗽、吐泻及其他不适。查体:神清,精神反应好,查体合作,营养中等,发育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无抵抗,咽充血,双侧扁桃体2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腹查体未见异常。舌红苔黄,脉浮数。查血常规示:WBC 17.1×109/L,L 40.8%,G54.2%。诊为荨麻疹,证属风热蕴肤,法当疏风清热凉血,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0g,防风10g,薄荷5g,生石膏20g,丹皮10g,当归10g,赤芍10g,厚朴10g,陈皮10g,桔梗10g,牛蒡子10g,蝉蜕5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大黄5g。水煎200mL分服,日1剂,分3次服。配合西药新天欣、西米替丁等对症处理。二诊(2006年3月9日):患儿近3日服药后,皮疹较前稍减轻,但仍有反复,以头面部及周身为主,伴搔痒。纳可,便调。舌红,苔白稍腻,脉滑。查体,咽稍红,两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腹软。今改为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厚朴10g。患儿服药2剂,皮疹消退,继服此方5剂巩固治疗,皮疹未再出现(西药治疗6天后停用)。随访1个月,未复发。
?
3慢性荨麻疹
?
? ? 案3由某,女,9岁。2005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皮疹3月余。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皮疹,略高出皮肤,色红,搔痒,甚则融合成片。曾就诊于本市某医院,诊为“荨麻疹”,予西药口服及外涂(具体用药不详),治后皮疹消退,停药则复出现,症状较前更重。亦曾于外院口服中药,但疗效不著。为求进一步治疗,诊于本院。诊时证见患儿周身皮疹,以躯干部、面部为主,皮疹色红,高出皮面,甚则融合成片,伴搔痒,入夜甚。患儿无发热,无腹痛及吐泻,纳欠佳,二便调,寐欠安。查体:精神反应好,咽稍红,除皮疹外未见其他异常。舌红,苔白稍厚,脉滑数。诊为慢性荨麻疹,证属风湿热毒蕴结肌肤而致,法当解表透邪,清热解毒利湿为主,予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焦三仙30g。日1剂,水煎200mL分次频服。谨守此方,服药10剂,患儿皮疹及搔痒基本消失,纳可,便调,寐安。继以前方加减巩固治疗半月余,皮疹及搔痒完全消失,且无反复。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
4体会
?
? ? 荨麻疹属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组织胺介质导致的皮肤黏膜之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高所致的风团性损害或局限性真皮水肿。湿疹亦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密切相关的一种皮肤疾病,临床常有轻重不等的搔痒、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时有渗出、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的发生,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风、湿、热、毒之邪客于肌肤所致。风性“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的特点与“风团性损害”、“搔痒”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湿性黏滞”、“湿盛则肿”的特点与本病真皮水肿的病理表现及临床时有渗出、反复发作的特点极为相似。因此“风”和“湿”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此类疾病病位主要在肺脾,《内经》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有“邪气中经,则自痒而瘾疹”。肺主气,外合皮毛,为水之上源,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小儿具有“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肌肤脆弱、腠理疏松的生理特点,肺气壅闭,气机不利,气滞湿阻,湿气留连皮肤则皮病;或饮食不当,脾运失健,湿热内蕴,而肺失开阖,皮毛失宣,复感风邪,风湿热郁于皮毛肌腠之间,阻于经络,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营卫失和,气机失调,发为本病。
?
? ? 导师马融教授认为,其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处,因此根据异病同治的传统理论,临床灵活加减,拟定新制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小儿湿疹、荨麻疹,其组方特点有三:一是宣展肺气,发散外邪以和外:如方中用麻黄宣肺解表,透疹止痒为主药,桂枝可助麻黄增强解表散邪之力以和外;二是健脾化湿,清热解毒以畅内:如方中以连翘味辛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既能监制麻黄之悍,又能透发内在火热或清利湿热,配赤芍、赤小豆、紫草、苦参以清热凉血、清化湿热,合大青叶、蒲公英、天葵子、地丁以清热解毒,茯苓、党参、焦三仙健脾利湿化滞,诸药合用使湿、热、毒之邪得祛以畅内;三是疏风活血,调和营卫以通经脉:如方中蒺藜、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助麻黄疏风止痒透疹,桂枝既可散外邪以和卫,又通行经脉,配当归养血活血,使营卫和调,气机通畅“,血活风自灭”。全方共奏疏风活血、清热解毒化湿、止痒透疹之功。如此则内外和畅,气机通畅,营卫调和,肌肤濡润丰满,外不得侵,则皮肤安康无患矣。药证合拍,故屡奏佳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84 次浏览 • 2019-01-23 11:38 • 来自相关话题

病案举例 ? 笔者运用本方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举本方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一则如下。 ? 徐某某,男,10岁。2010年2月10日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全身瘙痒,伴见片状红斑,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消失,当时未予重视 ...查看全部
病案举例
?
笔者运用本方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兹举本方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一则如下。
?
徐某某,男,10岁。2010年2月10日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全身瘙痒,伴见片状红斑,持续半小时左右自行消失,当时未予重视,后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每当洗脸、洗澡后,所接触刺激的皮肤随即出现苍白的水肿样风疹块,边缘红晕清晰可见,入夜瘙痒尤甚,难以入眠,必须反复抓挠,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荨麻疹”,予西药及养血祛风止痒中药口服(具体不详),疗效不明显。刻诊:头面、四肢及后背抓挠后立刻出现风疹块,剧烈瘙痒,夜间加重,出汗较少,运动后身痒加重,但汗后痒减;晨起干呕,口气重,从2岁起即严重口干,欲饮冷食凉,吃饭、喝粥时亦需大量饮水,胃口极好,挑食,只吃荤食,不爱吃水果蔬菜,睡眠差,夜间痒醒;大便干燥,气味重,2~3日一行,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阳明热盛。治法:清热生津止痒。拟白虎汤加减,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炒山药30克,蝉蜕10克,生甘草6克,3剂,水煎服,日1剂。
?
2月13日二诊:药后身痒轻微减轻,口干渴饮依旧,拟用《外科正宗》消风散疏风养血,清热除湿,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苦参10克,苍术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45克,牛蒡子6克,通草10克,当归10克,生地25克,生甘草6克,5剂,水煎服,日1剂。
?
2月20日三诊:患儿服第一剂药后2小时即面红、出汗、呕吐,后每天如此,患者坚持服完,电话复诊:胃纳大减,不欲食荤,饮水减少,身痒依旧,舌苔白厚腻微黄。拟六君子汤合保和丸加减,处方: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生甘草6克,陈皮15克,制半夏10克,神曲15克,山楂10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5剂,水煎服,日1剂。
?
3月1日四诊:药后胃口好转,饮食增加,舌苔转薄白。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4克,连翘10克,赤小豆10克,杏仁10克,生甘草6克,生姜3厚片,红枣5枚(切开)。5剂,水煎服,日1剂。鼓励患者运动出汗。
?
3剂药后患者皮肤瘙痒及抓痕均有明显改善,后一直以本方为基本方进行调理,痒甚则加蝉蜕10克,胃纳少兼见舌苔厚腻则加半夏10克,苏叶10克。患者坚持服本方4月(后两月为一剂药分两天喝),皮肤瘙痒及风疹块消失,抓痕只遗留轻微痕迹,口干渴欲饮冷好转七成,睡眠正常,大便通畅,每日一行。鼓励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备数剂中药家中,瘙痒加重时临时服用,目前仍在进一步随访中。
?
按:该患者病情极其顽固,可能与其长期荤食致使胃热炽盛有关。初诊时予白虎汤山药代粳米加蝉蜕清热祛风以试探,药后初见成效;鉴于初诊用大剂量石膏有效,遂于二诊时放胆改用白虎汤的变通方消风散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不料病轻药重,粗疏偾事,药后患者呕吐格拒不纳,可能与方中药物剂量过大,且苦寒败胃,中焦阳气受损,导致腐熟水谷功能下降有关;三诊时用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补气,合保和丸健胃消食,消补兼施,胃气得复;四诊时吸取二诊教训,重新辨别方证,考虑到发作时风疹块的形态特征及皮肤划痕症阳性,且该患者出汗较少,汗后瘙痒减轻,认为中医辨证属表闭不开,兼有湿热不除,表里同病,胃热炽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疗湿邪在表的方剂有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加术汤等,至于具体选择哪一张方子则是辨方证的基本功。麻杏薏甘汤原文主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风湿袭表是其病机关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文主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表有湿热是其病机关键;麻黄加术汤原文主治“湿家身烦疼”,表有风寒湿邪是其病机关键。综合比较分析,可能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更适合该患者的病情,且方中麻黄开表闭,合杏仁、甘草成三拗汤开宣肺表,连翘清上焦表热,赤小豆利湿。药后病情缓解明显,嘱咐患者合理饮食食养善后。
?
来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303/07/18452_268975789.shtml

甘草附子汤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642 次浏览 • 2018-07-10 15:12 • 来自相关话题

老人常说春捂秋冻,动人不动水, 虽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可身体的关节却不争气,总是莫名的刺痛,特别是有关节病的朋友更是如此!关节疼痛是非常遭罪和痛苦的疾病,很多人每年都要忍受,而在古中医中,关节问题实际上都与寒湿有关,到底关节问题在古中医上有何方法? ...查看全部
老人常说春捂秋冻,动人不动水, 虽然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可身体的关节却不争气,总是莫名的刺痛,特别是有关节病的朋友更是如此!关节疼痛是非常遭罪和痛苦的疾病,很多人每年都要忍受,而在古中医中,关节问题实际上都与寒湿有关,到底关节问题在古中医上有何方法?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6克、 附子6克、 白术6克、 桂枝12克。
推荐剂量:炙甘草6—15克、 附子10—20克、 白术10—15克、 桂枝10—15克。
适应症状: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者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适应症:痛风、脚气、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大便溏稀、小便不利,不愿意吃冷性饮食,怕风寒,从出汗。
?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甘草附子汤加减适合哪些病症?
1、 (寒湿)脚气:原方就能治疗脚气。如果身体有浮肿的加防己20克。如果小便不利索加茯苓30克。
2、 痛风:炙甘草10克、 附子15克、? 白术15克、 桂枝15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3、 两脚浮肿,两腿麻木。
制附子6克、白术9克、 细辛5克、 炙甘草9克、 桂枝12克、 当归9克、 薏苡仁15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熬10付,症状可消失。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4、 风湿关节炎:关节遇寒加重,过去是久居寒湿之地,导致风湿蓄于关节造成的。
炙甘草10克、 白术30克、 桂枝15克、 制附子30克、 怀牛膝15克 。15付后基本可以停服。
?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5、 关节炎伴心慌气短者:寒湿日久,累积心阳,导致心肾阳虚。
制附子15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茯苓皮10克。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6、 手麻木:遇到冷水加重,遇到温暖的水就减轻。属于寒湿阻滞血脉通行造成的。
炙甘草9克、? 桂枝15克、 制附子20克、 白术15克、 当归10克、 黄芪20克。服用15付即可。
?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7、 胳膊肘和肩周痛:手肘和肩周关节处,痛到不能举手洗头等。没有红肿。遇冷加重,遇温减轻。寒湿阻于上肢造成的。
炙甘草9克、 桂枝15克、 制附子10克、 白术15克、 威灵仙15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服用10付即可。
?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8、 冠心病伴四肢冷痛者:心前区疼痛,胸口痛连着后背痛,遇寒更严重。心慌上不来气,出冷汗,怕风,四肢冷痛,尤其是手臂骨节屈伸都很痛,下肢浮肿。这是风湿太久,累及心阳而导致的。
炙甘草15克、元胡10克、薤白15克、制附子10克、白朮15克、桂枝12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
特别注意:由于方中含有附子,尽量不要自己熬,本方仅供学习和参考,入药熬制请到药店咨询当地的中药店坐堂医生!
02
课后福利
1、用眼过度:眼睛红肿干涩,畏光胀痛,有异物感。
用赤小豆15克、 当归10克、 菊花10克。
2、眼睛干涩怕光,视物不清,眼睛不能睁大。白眼球微红,但不肿:用桂枝汤。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熬5付,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3、小儿便秘。
人参6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重者加党参15克、 肉苁蓉30—60克、 陈皮10—40克、 砂仁5克、 姜半夏6—10克, 更重者加火麻仁9克、 杏仁3克。
针对虚不受补的人,吃后爱暖参茶上火的难题:
回答如下:
1、口苦口干的人,比较轻的,用小柴胡颗粒先喝,过一个小时后,吃后爱暖参茶就可以了。
2、如果吃小柴胡没有效果,还是上火的,说明胆胃上逆较重,可以用柴胡10克、黄芩12克、 甘草10克、 姜半夏15克、 人参9克、 生姜15克、 大枣10枚、 白芍15克、? 栀子10克、? 麦冬10克、 心烦加黄连8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吃汤药后,一个半小时后吃后爱暖参茶就不会上火了。
3、黄帝内经上说:“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说明久虚之人如果突然大力度补,会导致补不进去,反而不利于肾气阳气。所以对于久虚之人,服用后爱暖参茶时候,可以一袋喝3次到4次。小火慢炖,这样有利于阳气的滋补。

作者:郁茹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1f95e6fc37a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运用思路与方法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194 次浏览 • 2018-07-10 15:12 • 来自相关话题

【方药歌诀】 ?芍药甘草附子汤,益阴助阳舒筋方, ? 阴血不足有阳虚,合理用之病能康。 【学用导读】 ?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因病变证机主次不同,可调整方药用量,如气血虚甚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如阳虚甚者,可加大附子用量。 ...查看全部
【方药歌诀】 ?芍药甘草附子汤,益阴助阳舒筋方,
? 阴血不足有阳虚,合理用之病能康。
【学用导读】 ?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因病变证机主次不同,可调整方药用量,如气血虚甚者,可加大芍药甘草用量;如阳虚甚者,可加大附子用量。
【中医辨证】 ?阴虚阳损筋急证:两胫拘急,或四肢关节筋脉僵硬,或手足麻木胀痛,指甲不荣,或胁痛,或目涩,恶寒,舌红,苔薄,脉细。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主治阴虚阳损筋急证为基础方,以主治心阴阳虚证为临床扩大应用。
病变证机:阴血不足,阳气虚弱,筋脉既不得阴血滋养,又不得阳气温煦,以此而演变为阴虚阳损筋急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两胫拘急,手足麻木或疼痛,指甲不荣,舌质红,苔薄,脉细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胃痉挛,慢性肝炎,过敏性肠炎,肠粘连,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石症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血管及神经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运动、神经疾病:不宁腿综合征,腓肠肌痉挛,颜面抽搐痉挛,脑中风后肢体痉挛,先天性或萎缩性肌强直等。
2、血管及血液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平滑肌痉挛,血小板减少性或过敏性紫癜等。
3、呼吸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4、泌尿疾病:特发性肾出血,慢性肾盂肾炎等。
5、骨伤疾病:关节损伤,骨质增生,骨头炎,腰扭伤等。
6、妇科疾病:急性乳腺炎,慢性盆腔炎,急性附件炎等。
7、其他疾病:荨麻疹,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睾酮血症,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等。
【中医治法】 ?扶阳益阴。
【方药西用】 ?具有对胃酸分泌呈双向调节、抑制胃排空、抑制肠管收缩、缓解肠管痉挛、解痉、镇痛、、降低血中睾酮浓度、改善排卵状态、抗炎、保护肠胃黏膜组胺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细胞中PGE2、PGF2a及6-ketoPGF1a的生成释放、抗肿瘤等作用。
【处方用药】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9g)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
随证加减用药:若阴血虚者,加麦冬、石斛、当归,以滋补阴津;若脘腹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桂枝,以温阳行气活血;若大便干者,加生地、玄参,以滋阴通便等。
【煎服方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方证研究】 ?阴血虚而不能滋,阳气虚而不能温,则两胫拘急,或四肢关节筋脉僵硬,或手足麻木而痛;阴阳俱虚而不能温养滋荣,则指甲不荣,或胁痛;阴血虚不能滋荣于目,则目涩;阳虚而不温,则恶寒;舌红,苔薄,脉细均为阴阳俱虚之征。其治当扶阳益阴。
方中芍药与甘草相配,酸甘化阴以养阴,补血生血。附子与甘草相配,辛甘化阳以补阳。方药养阴补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并补。
【使用禁忌】 瘀血证,慎用本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状表现,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846 次浏览 • 2018-07-10 11:51 • 来自相关话题

【组成】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补充:手足冷,时欲寐,发热少汗,恶寒甚,胸满,喘咳,咯痰,薄白,脉多沉细,或微 ...查看全部
【组成】麻黄、细辛各14.5克,附子7克。以水三合,煎成一合,去渣。一日三次,温服。
【症状表现】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补充:手足冷,时欲寐,发热少汗,恶寒甚,胸满,喘咳,咯痰,薄白,脉多沉细,或微细,或沉迟。兼有体痛,头痛连脑,及咽痛等证。
【立方意义】旧时以少阴属太阳之表,太阳病脉浮,可发汗,少阴病脉沉,不可发汗,此其大概也,然发热脉沉,是病在表里,以无里证,故可发汗(采徐灵胎说),为用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发太阳之表,补散兼施,无使大汗。且细辛有散浮热、治痰咳,除脑痛之能。附子有回阳通络、强心、温经之功。麻黄有镇咳,平喘,祛痰之效。合用则为温经,散寒平喘,祛痰,止痛,利尿之要剂。
【治疗范围】以寒多热少,体痛,头痛连脑,咳喘,脉沉细,无汗为主。
【诸家经验谈】《张氏医通》: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嗽而不能咳,或有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咯痰无伦,是大寒犯肾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
又:脚气,冷痹,恶风者,加桂枝、白术。
《十便良方》、《指迷方》:附子细辛汤,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额阁与肩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常欲得热物熨,此由风寒客于足太阳之经,随经入脑,搏于正气,其脉弦而紧〔谓之风冷头痛,本方加川芎、生姜。
《医经会解》:表病里和,当用正方(即本方)缓以汗之,若见二便闭涩,或泻赤水,谓之有表复有里,宜去麻黄,名附子细辛汤,仍随各见证加药,房欲后伤寒者,多患前证。
《方函口诀》:此方解少阴之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背脊洒淅恶寒后,微似发汗不止,一医以为阳虚之恶寒,与医王汤(即补中益气汤)无效,服此方,五帖而愈。
《汤本求真》:余亦曾治老人之气管炎,用本方,即得效。
《中医内科医鉴》:凡生来虚弱冷性之人,或老年人,遭遇风邪,有恶寒之感,而体温不升,触遇冷物,如头被雪而感冷痛,食欲非特不变,反较平时为甚,不喜行走,而多欲横卧,口不渴,大小便无变化,屡屡流出清水状之透明异汁。又本证之病,却感冷而在不知不识间流出鼻汁,脉多沉细,或沉迟,舌湿濡,一切热状少而寒状多,此本方证也。
《伤寒辨证》:按伤寒两感为少,此即太阳少阴之两感也,麻黄、附子同剂,治法委是奇特,学者可以触类而旁通。
简侯:屡用此方,治虚弱性老人及阳气衰减之中年人,畏冷,咳喘,流清涕,脉沉细弱者,均得效。
【凭证使用】衰弱者之感冒,肺炎,气管支炎,风湿痛,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的立方意义,治疗范围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463 次浏览 • 2018-07-10 10:24 • 来自相关话题

桂枝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喘者,加人参,并加芍药,生姜量。——《伤寒论》 ? 桂枝、大枣、人参各6克,芍药、生姜各9.5克,甘草5克。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三次,温服。 ? 【症状表现】原文:发汗后 ...查看全部
桂枝汤证而有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喘者,加人参,并加芍药,生姜量。——《伤寒论》
?
桂枝、大枣、人参各6克,芍药、生姜各9.5克,甘草5克。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三次,温服。
?
【症状表现】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
?
补充:身痛,脉沉迟,或呕,或胸腹拘急,或下痢,心下膨满,按之有凝结物状而无痛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
【立方意义】上方加生姜量,以散内寒,而止呕吐;加芍药量,以和血脉而缓挛急;再加人参,健脾胃而强心脏。以原有桂枝,通血脉、驱外寒。甘草、大枣缓痛补虚,合治内寒、外寒,降水气,止呕吐,散痞鞭,解挛急,则证去而病自除。
?
【治疗范围】以具有桂枝汤证者之虚性心下痞鞭,少腹挛急,呕吐,身痛等为主。
?
【诸家经验谈】《续建殊录》: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闭,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鞭,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低,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三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
编者按:大便不通,原因颇多,非可以一例用通利药治之,必须凭脉证、腹证,知其症结所在,而后采用合法之剂,或兼与适当之外治法,若因热用凉,因寒用热,寒热不显著者,用平温之剂,此治一般疾病之常法也。若本寒而用寒,本热而用热,违反病情,未有不致人于死地者,此老人具有虚性心下痞鞭,上逆头眩之证,其脉当系沉迟,一般医者,不加辨证,遽用峻下药以通大便,病人虽未致死,但已见冷痛、难卧、面赤等危殆之象,大便究未能通。南涯氏仅按其症状治疗,不通大便,迨症状既解,而大便遂亦自通,与其谓方剂之神妙,无宁谓善于辨证者使用方剂之神妙耳。
?
【凭证使用】虚弱者之感冒,胃痛,及风湿骨痛,汗后呈心脏衰弱现象者。
?
本文摘自《经方随证应用法》
?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705 次浏览 • 2018-05-30 11:53 • 来自相关话题

?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吴茱萸30克,生姜24克 ?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温服,不能饮酒者,水煎也可。 ? 【方解】于当归 ...查看全部
?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吴茱萸30克,生姜24克
?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温服,不能饮酒者,水煎也可。
?
【方解】于当归四逆汤加大量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逆汤证而有吴茱萸生姜证者。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
注解:此承上条当归四逆汤证言,即是说,若上证其人更内有久寒证者,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
按:条文只言内有久寒者,未详其证,但由所加吴萸生姜观之,当不外有心腹剧痛、呕逆、头痛等证。
?
【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
【验案】李某,女性,36岁,病历号1915,初诊1966年5月6日。产后所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苔白润,脉弦细。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细辛10克,通草6克,大枣6枚,吴茱萸10克
?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克,继服七剂,已自感无不适。?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一、血厥(雷诺氏病)

????岳美中医案:钱某某,男,38岁,1961年12月20日就诊。自诉1960年冬发病,就诊时面部青紫斑斑,鼻尖、耳轮几乎呈青黑色,两手青紫及腕际,指尖更甚,有麻冷感,拇指亦紫,体温3 5~C,脉象细微。遇火烤则转红。束臂试验阴性。血小板计数正常。诊断为早期雷诺氏病。处方:桂枝9克,当归9克,赤芍6克,北细辛2.4克,木通6克,吴茱萸6克,艾叶4.5克,桃仁9克,红花3克,炙草2.4克,红枣5枚,生姜3片。
服30余剂而愈。至1 963年未复发。

????按语:本案据其脉证,为寒伤厥阴,血脉凝滞,营卫失运,真阳、气血不能温养四末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故人卧血归于肝……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故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据报道,当归四逆汤治疗雷诺氏病有较好疗效。


????二、寒痹

????周可医案:田某某,女,29岁,1965年5月25日初诊。手、肘疼痛麻木、沉重半月余。于产后1O余日在凉水洗涤而起,新卧起时痛甚,约活动一小时后即减轻,而麻木、沉重持续存在,近日来虽活动痛亦不减,以右侧为重,影响*作。诊得面色乏华,舌苔薄白,脉象细迟,余无异常。证系新产血虚,寒湿侵袭肌肤经脉,阻碍营卫气血运行而致。治以疏散寒湿,温通经脉,养血和血。予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酒炒白芍各9克,细辛1.8克,通草4.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3克。
????至5月3 1日服药4剂,疼痛明显好转,因故停药两天,痛又加重。续予原方,早晚各服1剂。服至6月4日疼痛基本消失,麻木、沉重减轻过半,脉象仍现细迟。原方加薏苡仁1 2克,黄芪9克(仿当归补血汤意),服法如上。至6月7日症状消失,色脉好转。续服4剂,健康状况一切如常
????按语:新产血虚,凉水洗面感寒,显为血虚受寒,经脉凝涩,而发痹证。此用当归四逆汤神效。


????三、下肢麻痛

????陆鸿滨医案:某女,23岁,1978年11月9日就诊。患者于产后七八天右足趾感染,乃将右足露于被外数日,此后即感右下肢外侧自髋至外踝沿足少阴经脉如触电样麻痛,行动受限。舌质淡嫩,苔白,脉细。辨证:新产之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直犯少阴经脉。宜养血通经散寒。给予当归四逆汤,2剂而愈。
????按语:产后血虚感寒,经脉凝滞,恰中当归四逆汤证之病机,果两投即愈。


????四、附骨疽(硬化性骨炎)

????万友生医案:史某某,女,21岁,1978年3月8日初诊。1973年曾患右胫腓骨骨髓炎,经治愈后,1976年又患左胫腓骨中段硬化性骨炎,至今已一年多,久治少效。诊见患处隆起,皮色不变,内感疼痛疫胀,日轻夜重,以致难以入寐,有时痛引左膝关节。形体消瘦,手足厥寒,舌苔灰白,脉细弦缓。投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 5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30克,细辛3克,木通9克,炙甘草9克,大枣5枚,鹿茸末1.5克(分冲服)。连服40余剂,大得效验,左腿疫痛渐除,夜间已不觉痛,能够安睡通宵。食增神旺,肌肉渐丰,特别是左胫腓骨中段隆起处已平复如常。嘱守上方每隔一二日服1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凡证见肢冷脉细,舌淡苔白者,可予当归四逆汤治之。


?????五、痿证(小儿麻痹后遗症)

?????李克绍医案,杜某某,男,20岁。患者幼年曾患小儿麻痹症,成年后两下肢较细,并软弱无力,行动吃力,走路要拄双拐。每至冬季,即四肢发凉,尤其两下肢极不耐冷,最易受冻伤。此乃气血虚弱,抵抗力太差,在冬季阳衰阴盛之际,气血更不能畅行于四末所致。今又值冬令,前证加重。仍宜益血通阳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原方。连服数剂,即觉两下肢转为温暖,耐寒力亦有所增强。
?????按语:世人多谓痿多属热,然在临证时,万不可武断也。《景岳全书·痿》认为痿“又非尽为火证”,“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从火论,则恐真阳衰败,及土衰水涸者,有不能堪。”本案患痿日久,兼四肢发凉,乃血虚有寒也,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待下肢阳至血充,则痿自起。


?????六、阳痿

?????史学茂医案:吕某某,男,29岁,1980年8月20日就诊。患者婚后三年玉茎举而不坚,不能伺房。诉述房后冷浴为因。虽屡医迭药,用甲基睾丸素及肾气丸等甚多,然疗效不显,现健忘头晕,少寐多梦,体乏纳减,大便质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此非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之证,乃属血虚寒凝,宗筋失养所致,治拟养血散寒、助阳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大枣15克,细辛6克,木通1O克,甘草1O克,露蜂房1O克。黄酒引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5剂后,阴茎微微勃起,它证大减,继用5剂,即能交合,再服5剂以资巩固,半年后随访其妻已身孕。
?????按语:阳痿一证,求之于心肾而不愈者,应知常达变,着眼于肝,肝主筋,其经抵少腹,过阴器。寒中厥阴,肝寒不温,筋脉失养,宗筋弛缓而发阳痿。前服肾气丸等品,入气分有余而入血分不足,温经有余而益血不足。用当归四逆汤养血和营,温阳驱寒,故见殊功。


????七、半身不遂(脑血栓后遗症)

????刘景祺医案:余某某,男,52岁,1979年1O月21日初诊。左半身不遂p年。二年前已有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左侧口眼喁斜,流口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住院治疗三个月,服中药,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血管舒缓素,病情有所好转,但不能自己行走,左手不能握取物品,出院后一年多以来,继续服中西药物,效不著。手足经常发凉,病侧明显,行动仍需人搀扶,左侧口眼喁斜已不明显,左眼已能闭合,左面肌收缩仍较无力,口角仍向右偏。舌苔白,舌质淡,两寸尺脉无力,关脉滑沉。血压160/1 00毫米汞柱。印象:中风。辨证:寒客经脉,气滞血瘀。治则: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9克,桂枝9克,细辛6克,白芍9克,通草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红花9克,地龙24克。服30剂后,症状好转,扶拐杖已能行走一百米左右,左手已能屈伸。又服3 6剂,不扶拐杖已能行走,左手已能取物,左臂能高举过项。血压为1 40/90毫米汞柱。

????按语:阳虚血亏,邪气因入,经脉凝涩,而生偏枯。《诸病源候论》说:“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身半,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故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阳,通利经脉,扶正祛邪,经通血行则愈。


?????八、缩阴

?????赵守真医案:刘妇,年四旬余,邮亭圩北村人。体素虚弱,某日农作过劳,傍晚归途遇雨,衣履尽湿,归仅更衣,不甚介意。晚间又经房事,而风雨之夜,寒气砭骨,夜半时起入厕,未久,睡感寒甚,数被不温,少腹拘急绞痛,次第加剧,待至天将明时,阴户遽现紧缩,自觉向腹中牵引,冷汗阵出,手足厥冷,头晕神困,不能起立,服药鲜效。其夫来迎治,脉象微细,舌润不温,乃一阴寒证也。其夫且日:“内子阴户收缩,成一杯大空洞形,时流清液,令人见而生畏。’’吾曰:“病虽奇,治尚易,近村魏妇病与相若,曾一方即愈,毋用惊惧。”乃书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嘱一日服完两大剂,并用艾灸气海、关元十余炷,又锡壶盛开水时熨脐下。次日往视,已笑逐颜开,*作厨下,惟身觉略倦而已。

?????按语:缩阳是男性阴茎向腹内缩入;缩阴是女性阴户向腹内缩入,多由肝肾虚损,复为贼风所袭,或房事后感寒而作。《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该妇冒雨后又经房事,房事后复入厕,致使寒犯肝肾,阴户内缩。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暖肝肾,驱散寒邪,十分惬合,故有奇效。


??????九、巅顶痛??

??????陈沅生医案:黄某某,女,40岁。身体病弱,患头痛2月余,服中药羌、柴、荆、防等头痛更剧。痛甚之时i只能急服西药止痛,而得暂安,初则有效,渐次失灵。余诊之,其脉沉细无力,左关稍弦,舌质淡而胖嫩,苔薄白。视其面容,惨淡忧郁。身着厚衣,头上仅裹青帕,少气懒言。细询之,知患者一日头剧痛数次,痛时有轻度干呕,痛在巅顶部位;头部怕冷、畏风,四肢不温,常欲蒙被而卧。平时月经错后,量少、色淡,白带多而清稀;经期少腹冷痛,腰亦疫痛。脉证合参,诊断为肝阳不足,阴寒上逆,处以当归四逆汤加藁本、吴萸:
??????当归1 2克,桂枝9克,白芍1 5克,细辛6克,木通9克,吴萸4.5克,藁本6克,大枣1 8克,炙草6克。
??????服上方1剂后,即觉头痛大减,3剂而肢暖痛愈,不裹头巾,亦无怕冷畏风之感。复诊其脉细,但中取即得。经带如前,神疲纳差,法取补中填下,乃易归芪建中汤加鹿角霜、补骨脂、淮山药,调养月余而康复。

??????按语:脉证所现,显为寒凝经脉又挟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故用当归四逆汤以养血散寒通脉,加吴萸、藁木以温中降逆止痛。




?????十、癫痫

?????丁世名医案:史某某,男,8岁,1982年2月1 5日诊。1981年7月始,自觉疲困嗜睡,逐渐加重,昼夜昏睡,呼之则醒,但旋又复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运动性癫痫”。诊时舌外伸、流涎,四肢不温,舌嫩、苔薄白,脉微细。证属阴盛阳微,阳被阴遏。治当温通经脉,散寒助阳:当归、白芍、党参、吴萸各1O克,桂枝15克,细辛5克,通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6剂后,嗜睡瘥,流涎止,手足温,饮食精神好转,但性情烦躁,舌红,脉沉,继用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3剂,诸证消失。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
??????按语:阴主静,阳主动,阴气盛,故嗜睡。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温经散寒,助阳通脉,阳气恢复,则嗜睡得除。

?????十一、胃脘痛呕吐(十二指肠溃疡)

?????周德禄医案:张某某,男,32岁,1980年3月诊。面色咣白,脘腹冷痛,嗳气泛酸,大便稀黑。X线摄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日来呕吐频繁,初为清水涎沫,继则饮食俱出。肢凉,舌淡,苔薄,脉沉。投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半夏、生姜,2剂呕止,继用本方加白豆蔻、肉桂数剂,脘痛嗳气锐减。续服药3个月,1981年2月钡餐透视未见溃疡龛影。

?????按语:此症本为血虚,标有寒饮,用药养血温中,降逆化饮,标本兼顾,溃疡自愈。

????十二、久痢

????陈沅生医案:龙某某,男,30岁。身体素弱,入秋患痢。初起恶寒欲吐,日下痢1 O余次,赤白夹杂,里急后重,腹痛而胀。医者进白头翁汤,不惟不效,反致症状加剧,继以东风散、胃苓汤等出入变换,如此迁延数月不愈。待来诊时,患者已有神昏之状,而色暗晦,形瘦身赢,呼吸衰短,语言低沉,呻吟不已,纳食甚差,日夜痢下数十次,大便夹有粘滞,色暗乌黑,里急后重,少腹隐痛,常欲覆被。舌质淡,脉细欲绝。一派厥阴虚寒之象,当归四逆汤之症俱备,急以重剂投之。
????处方:当归30克,桂枝24克,白芍30克,细辛9克,木通12克,炙甘草9克,大枣30克,肉蔻1 5克(杵),吴萸9克,乌梅1每克。
????患者服上方4剂,即不恶寒,尚微觉发热,手足稍温,下痢仅数次,神志亦清。仍以原方加仙鹤草,3剂而痢止。后以黄芪建中汤加砂仁以复中气。数剂而竟全功。

????按语:厥阴下利,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厥阴湿热下利,以白头翁汤清热利湿;厥阴虚寒下利,则当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此亦为“通因通用”之法也。
???

????十三、头目不滑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男,1966年初夏初诊。自诉:头目不适,似痛非痛,有如物蒙,毫不清爽,已近一年。自带病历一厚本,若菊花、天麻、钩藤、黄芩、决明、荆、防、羌、独等清热散风药物,几乎用遍,俱无效果。患者舌红苔少。考虑是血虚头痛,为拟四物汤加蔓荆子一方。3剂。
???复诊:自述服上方第一剂后,曾经一阵头目清爽,但瞬间即逝。接服二、三剂,竟连一瞬的效果也没有了。仔细诊察,无意中发现,时近仲夏,患者两手却较一般人为凉。再细察脉搏也有细象。因想《伤寒论》中论厥症,肢冷脉细,为阳虚血少,属于当归四逆汤症。此患者舌红苔少,也是血少之证,论中虽未言及本方能治头痛,也不妨根据脉症试服一下。即给予本方原方3剂。
???三诊:果然症状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给予3剂。患者说,已能恢复工作。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是肢冷脉细,此阳虚血少证。阳虚血少,头目失荣,而不清爽,如物蒙裹,故以当归四逆汤而取效。


????十四、冻疮

????左庆云医案:齐某某,男,9岁。两脚满生冻疮。据云:患此已两年余,多方调治,均未获效。其症初患时稍痒,后渐痛肿发热,掌不
能落地,至暑热天患处结疤痕,后又发烂痛痒,苦闷已极,中西治冻疮药及杀菌消肿药,用过多种无效。至余诊时,所见症状:患处皴裂,疼痒,表面浮起,摸之如有痈脓,行走时只能用两脚趾履地,扶杖慢踱数步而已。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当归9克,白芍9克,桂枝9克,木通6克,细辛2.4克,甘草3克,吴茱萸4.5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4剂。
???外涂药:川芎3.6克,蜀椒2.4克,白芷1.2克,防风1·2克,盐1.2克。用不下水猪脂,煎至白芷焦黄色,去药滓再熬煎一刻钟,用磁杯盛之,放冷水内浸凉,时刻涂搽患部。经治一周,步履如常人,迄今未曾复发。
???按语:冻疮为血虚寒凝于肌肤,当归四逆汤为首选之方。据大量报道,本方治疗冻疮,无论内服、外洗,效果堪佳。



????十五、红斑肢痛

????周德禄医案:庞某某,女,41岁,1979年11月1 6日诊。秋季以来'接触冷水即出现手足麻痒、红肿灼痛。入冬手指红肿不能屈伸,下肢腿、足有红斑,对称,越时8载。用当归四逆汤加红花、干姜20余剂,痊愈,2年未再犯。
????按语:本方配干姜以鼓阳外达,伍红花以活血散瘀,使阳气健行,气血循环无所阻滞,则红斑自消,疼痛自愈。




????十六、痛经

????陈沅生医案:万某某,女,22岁。患者经来腹痛已有5年之久,曾服温经汤及调经诸药,收效甚微,乃请余诊治。自述平时身冷恶寒'四肢疫软无力,小腹常觉不温,月经愆期,白带多而清稀;每逢经期小腹剧痛,痛时手足冰冷,口不渴,时吐清涎;小便量多。舌质淡暗、苔薄,脉沉迟细弱。证属虚寒逆经。欲以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治之。

????处方:当归15克,桂枝12克,白芍(酒炒)15克,细辛6克,大枣18克,木通9克,炙甘草6克,官桂9克,台乌9克,艾叶(炒)6克,吴茱萸9克,生姜9克,加白酒—杯同煎。嘱在经前煎服此方3剂,下月经期前再服3剂。后6剂而愈。

???按语:素体血虚,肝阳不足,阴寒侵袭,厥阴经寒,血脉凝滞,不通则痛。当归四逆汤专为厥阴伤寒而设,女子又以肝为先天,厥阴之脉绕阴器而抵少腹,凭其脉证,当属厥阴虚寒;又见口不渴,时吐清涎,则又知胃中宿寒,故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而散'补而通,果中。




?????十七、闭经

?????俞长荣医案:陈某,40岁。月经一向后至,量少,色暗红,近停经已四月。初疑为受孕,但历时许久未见腹中动静,且常觉少腹疼痛,知为经闭而非妊娠,故来就医。近十余日少腹疼痛逐渐频剧’初只在夜间痛,现昼夜均痛。其痛绵绵,每日有三至五次加剧。常感胃脘痞闷,涎增多,时时欲呕,肢末常冷,面色苍白,唇及眼睑下呈暗紫色。舌苔白滑,脉象虚涩。诊为寒阻中焦,气血凝滞。治拟温运中阳,通调气血。处方:当归9克,酒杭芍6克,桂枝9克,木通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吴萸6克,炙草6克,细辛2g,大枣3枚。3剂,隔日服1剂。只服此3剂,月经即潮。

?????按语:经闭、腹痛、唇暗、肢冷,血虚寒凝经闭之象。夫气血来源于中焦,而胃脘痞闷,口涎增多,则知中焦有寒,因不能鼓舞气血化生,故诸证缠绵不休,日且益进。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温胃散寒,活血通经。待土暖气转,寒去血行,脉道畅通,则经自行矣。

【中医】五苓散的临床应用(黄煌)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41 次浏览 • 2017-01-02 13:12 • 来自相关话题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 ...查看全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一、五苓散的经典方证是什么?
???? 答:五苓散是古代水逆病的专方,经典的通阳利水剂,适用以口渴、吐水、腹泻、汗出而小便不利为特征的疾病。此方首见「伤寒杂病论」,其组成为: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归纳其经典方证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15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386);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金匮要略.第十三篇.四条》);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金匮要略.第十二篇.三十一条》)。从上可见,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关键指征。

二、如何理解五苓散证的口渴与小便不利?
???? 答:口渴是五苓散证的主要特征。口渴而入水即吐,口渴而腹泻,口渴而汗出,口渴而头痛眩晕,口渴丶而烦躁,口渴而动悸,这都是五苓散证的指征。这种口渴,是口渴而不喜欢饮水,或喜热饮,或喝水以后胃内不适或有振水声。口渴,但无舌焦干燥。其次是小便不利,多指小便量少,或次数少,甚至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多于急性吐泻的疾病中。在慢性病症中则为小便次数偏少,并多见浮肿倾向。如下肢浮肿,面部浮肿或浮肿貌等。除口渴而小便不利外,五苓散证常常有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比如头晕、头痛、心悸或腹部的上冲感、肌肉跳动或痉挛、自汗等。

三、五苓散治疗口渴,白虎加人参汤也治疗口渴,其区别在那里?
???? 答:五苓散证可以认为是水液代谢失衡的标志。其中的渴欲饮水非常重要。有渴感,但不喜多饮,或水入即吐,这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欲饮水数升"的大烦渴是有区别的。同时,此类患者多见齿痕舌。

四、哪种人使用五苓散比较有效?
???? 答: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心下振水音。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有些患者有眼袋。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小便量不多。舌质多胖有齿痕。这种体质是湿体,是蓄水体。其水多在体腔。

五、五苓散证是如何形成的?
???? 答:根据本人观察,许多五苓散证的形成,多与过用抗生素、激素、化疗药以及饮食太油腻有关。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剂过多,也常常出现本证。

六、后世说五苓散治疗水逆症,如何理解?
????答:所谓水逆症,就是其呕吐多见水入即吐。张仲景原文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名医类案》记载:明代名医江应宿治疗一仆人,19岁,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矢数道明先生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入即吐,饮一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无力。以五苓散2克用米汤溶化服用,服一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水逆证多见于急性胃肠炎、妊娠呕吐、醉酒呕吐等。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有些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等也可见到此证。?

七、曹颖甫先生当年用五苓散治疗洞泄,这是一种什么疾病?
?
答:洞泄为古病名,为水泄,多见泻下如水、小便黄短者。曹颖甫先生当年治疗水泄,用五苓散原方,治愈多人,其学生说属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见《曹颖甫先生医案》)。洞泄可见于夏秋季的胃肠型感冒、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等。五苓散治疗腹泻最有效。五苓散原方对婴幼儿腹泻、抗生素腹泻及呕吐有效。有报道,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沙文,《中医药研究参考》,1973;(2):25~60)。化疗后腹泻,本人常配小柴胡汤。

八、有报道五苓散可以治疗头痛,为什么?如何使用?
???? 答:日本有此经验。五苓散可以治疗水饮头痛。这种头痛的患者,大多脸色黄,易浮肿,舌多胖有齿痕。或易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口渴而不能多饮水。一些经期头痛、血管神经性水肿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等可见此症。五苓散治疗头痛,按照用药习惯,多配合天麻、半夏。

九、你曾经报道用五苓散治疗脂肪肝,能否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 答:五苓散用于脂肪肝有效,首先是改善症状,也有降脂保肝作用。脂肪肝、高血脂症多表现为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加或腹泻。而且很多人多汗、口渴,与五苓散证相符。一般用粉剂,也可以用汤剂。大多脂肪肝患者嗜酒,所以,酒后必服五苓散。

十、五苓散有解酒效果吗?
???? 答:五苓散可以用于宿醉,大量饮酒以后,许多人出现呕吐、腹泻、口渴、少尿、面部潮红浮肿、头昏胸闷等,用五苓散有效。对于酒醉以后的头痛,五苓散也有效果。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若于饮酒前后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五苓散啤酒)

十一、五苓散可以用于多汗症吗?
???? 答:可以,原文提示,伤寒汗出而渴者(73),可以用五苓散。其多汗多为全身性的,或为黄汗,大多伴有口渴、小便少等。如汗出多者,也可以合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就是桂苓甘露饮。

十二、五苓散是利水剂,也可以用于水肿吧?能代替西药的利尿剂吗?
???? 答:五苓散有利尿作用,动物实验有报告,临床更有许多治疗水肿的报道。如特发性水肿、肝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等都可以使用,但必须要有口渴、腹泻等,而且也需要加味,如腹水多合用真武汤,特发性水肿合用防己黄芪汤。但五苓散并非单纯的利水剂,而是有调节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既主"蓄水证",又主"霍乱"脱水症,当属双向调节。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作了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份;血管外之水分,即体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入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1983)。所以说,五苓散证不能等同于西药的利尿剂。

十三、五苓散与猪苓汤的区别在哪里?
????答:两方均有茯苓猪苓泽泻,都可以用于小便不利。但两者方证有别。猪苓汤主治淋症,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路结石等。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剌激症状改善最快(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一些长期使用抗生素而无效的患者,可以服用五苓散,并加上猪苓汤。

十四、肝硬化腹水可以用五苓散吗?
答:可以,但一般合用真武汤。白术要大量使用,另外加白芍赤芍,另加牛膝。肝硬化、慢性肝炎没有腹水,但患者有浮肿、腹泻倾向者,也可以使用。其实,只要是体腔内积液,不仅是肝硬化腹水,另外如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羊水过多等,都有用五苓散的机会。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十五、小便少是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那小便多呢?比如尿崩症。
???? 答:也可以考虑,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象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与五苓散方,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从临床看,五苓散证多见于许多内分泌失调疾病。除尿崩症外,本人尚用五苓散加牛膝治疗柯兴综合症的肥胖、月经不调、多毛,用五苓散加生石膏、滑石治疗脑垂体瘤患者的头晕、手抖、下肢浮肿和腹泻。本方的减肥功效值得研究,代谢疾病也可以使用五苓散。比如痛风。

十六、眼科疾病为何可以使用五苓散?
???? 答:从临床报道看,五苓散在眼科疾病中应用的机会不少。如急性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视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泪囊炎等。现代有用五苓散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报道。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为何?这是因为很多眼病出现畏光、视力模糊、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症状,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眩”。

十七、皮肤病有应用五苓散的机会吗?如何应用?
?????? 答:有的。日本医家多用五苓散治疗扁平疣、黄色瘤、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其着眼点是皮肤渗出明显或有水疱。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疱疹有扩大的趋势。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作者根据大冢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疼痛及肿胀消失(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5:42)。除局部的变化外,还包括全身症状的口渴、小便不利、腹泻、多汗等。

十八、五苓散可以用于肿瘤吗?
?????? 答:可以。第一,肿瘤伴有腹泻、浮肿或腹水、胸水者,特别是肝癌、肠癌、肺癌应用较多。第二,肿瘤化疗以后肝损害以及脱发者。肝损害多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四肢色素沉着。可以用五苓散,有保肝作用。加薏苡仁。第三,乳腺癌使用雌激素抑制剂后的调理。雌激素虽然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效果,但这些药物会带来体重上升、浮肿、多毛、闭经、肝损害、乏力等副作用。临床发现,五苓散能够减轻这些副作用。第四,本方与小柴胡汤同用可用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及化疗以后的常规体质调理方。此为柴苓汤,日本有报道认为用于宫颈癌患者放疗时,有使腹泻发生率、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率均下降,对下肢浮肿也有效果,但服药的时间一般在3-4周以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柴苓汤不仅仅是宫颈癌,在所有肿瘤的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以及平时,均可以作为常规调理方使用。

十九、如何换算五苓散用量?
?????? 答:古代24株为一两,则五苓散的配比应为猪苓9,泽泻15,白术9,茯苓9,桂枝6。如改汤剂,也应尊重原方的比例。我的经验用量:猪苓20克、泽泻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肉桂15克。水煎服或为散。

二十、五苓散服用后为何要饮热开水?
答:五苓散的服法比较特殊,“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米汤)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服五苓散或汤后,可以让患者多饮热开水,可能与热开水容易吸收,而且让全身出汗有关。病人反馈服用热开水后感到舒服,而冷开水则会导致腹泻或大便不成形。所以,服五苓散后是不能喝冰冷食物的。

二十一、五苓散与五苓汤哪种剂型比较好?
??????答:本方原为散剂,现因药房无备而改为汤剂。但究竟何种剂型为好,尚需研究。在吐水患者,大多不能服用汤剂,散剂比较合适。而无上消化道症状者,则用汤剂无碍,还有,散剂服用比较方便,也比较经济。本人临床在使用汤剂时,用量多比较大,茯苓、猪苓多在20克以上。

二十二、五苓散的类方有哪些?
????????答: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谓之柴苓汤;与平胃散合方,谓之胃苓汤,与半夏厚朴汤合用,本人称之为八味通阳汤。另外,五苓散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可治疗黄疸,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是刘完素苓桂甘露饮,治疗暑天头痛烦渴,小便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