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5.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 9克,炙甘草 6 克,大枣4枚,饴糖 45 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血少心气虚则悸。表不解则烦。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 13 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 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例 1 张某,男性,42 岁,某厂门诊病历号 529,1966 年 6 月 l0 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
    桂枝10 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饴糖45 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 月 1 日复诊,除大便微塘外,他无不适。
    例 2 刘某,男性,28 岁,1968 年 9月 21 日初诊。一年来,胃脘时痛,同时见前阴抽痛,多治无效,苔薄白,脉弦细,此属表虚里寒之证,与小建中汤三剂诸症已。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