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68 次浏览 • 2017-01-02 09:42 • 来自相关话题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 ...查看全部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乎涵盖了全身的部位,换言之,全身的瘀血都有用桂枝茯苓丸来消除的可能。
而血府逐瘀汤,虽以“血府”定位,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包含了各种杂病,并不局限于胸部。那么问题就来了,临床上两方该如何选取。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暓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现代医家将其两者治疗作用远远扩大,单单从条文上区分不出两者的异同。如若从两方的药物组成上,以方测证来分析是否可行?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以助消癥之功。
对于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王清任并没有提及。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而为方,再加入了桔梗、牛膝,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药下行,此二味并用,使气血升降,而达到其治疗效果。
当然,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寒凝、外伤等,此两方治疗上也多有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膈下逐瘀汤与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桃仁、牡丹皮、赤芍。可否理解为膈下逐瘀汤是桂枝茯苓丸中,去茯苓渗湿之功,仿桂枝温通行滞作用而改为香附、乌药,加强活血作用加元胡、五灵脂、红花、川芎,加当归养血活血,加枳壳行气止痛。且在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第一条便是“积块”。与桂枝茯苓丸条文中的“癥”颇有几分相似。王清任在创立各种逐瘀汤时,是否也借鉴了桂枝茯苓丸?我想应该是有的吧。
临床辨证为有瘀血时,可以根据其瘀血产生的原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也可直接引用王清任的各种逐瘀汤。可能王清任在针对治疗瘀血方面疾病,比古人更上一个台阶。
总的来说,血府逐瘀汤更适合治疗气滞引起的血瘀,而桂枝茯苓丸可以消有形的血瘀,甚至可以把全身的淤血消掉。
?
源自:【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4/22/8321943_510800202.shtml

“痰饮”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55 次浏览 • 2016-02-15 23:07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徐大念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书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有33处进行了论述,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痰饮 ...查看全部
作者:徐大念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书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有33处进行了论述,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及证因脉治。其余11处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第七》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二篇中。现将痰饮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文献归纳诠释如下,希冀对临床内伤杂病的辨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痰饮之名称及分类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并按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别名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一,问曰:夫饮为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二,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金匮》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名称和依病位分为四类及其主症,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胃肠,肠间沥沥有声是其主症;悬饮是水饮停留于胁下,咳嗽牵引作痛;溢饮是水饮留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身体疼痛而沉重;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咳喘不能平卧,且外形如肿。同时还指出了据饮邪停留的长短之别还有留饮和伏饮之分,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指出“四,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五,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为有留饮”。“六,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留饮是水液停留不行,留积于体内;伏饮是水饮伏留于内,难于攻除,潜伏不出。留和伏是意味病情的新久深浅,并不是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的留饮和伏饮。


2 ?痰饮之病因病机


张仲景从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思想,根据一理论,痰饮的病因病机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邪气由经络深入脏腑,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若脾胃运化失常,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肾的主水失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致水液的代谢失常,停滞为患,走于肠间则为痰饮;入于胁下则为悬饮;外溢肌表则为溢饮;上迫胸肺则为支饮。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四肢九窍,内有血脉经络相连,邪气由外皮毛孔窍而入,壅塞水液运行之道,必然停滞为患,从而形成痰饮,寒饮郁肺,则“咳嗽上气,喉中如水鸣声”;饮热郁肺,则咳喘;痰浊阻肺,则“咳喘上气,时时吐浊”等等。这些都是外感寒热湿等邪气从皮毛孔窍而入所致的。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条致病因素中能引起痰饮之证的主要是五劳内伤,五劳所伤,时日即久脏腑功能必然受损,脾失温运,肺失宣肃,肾失气化,三焦水道通达失调,水液代谢必然失常而为患,为痰饮、水肿之证。


3 ?痰饮之病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中对痰浊、寒饮、热饮等阻肺出现的病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如本篇中“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十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十四、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十五、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描述了痰浊壅塞,气滞不通致的胸痹证,其证见除“咳唾,胸背痛,短气”之外,还可见“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等症状。如篇中“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五、胸痹,心中痹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对痰饮的病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痰饮停留在胃则呕,心下逆满,头眩,肠间沥沥有声;在胁下则咳唾引痛;在胸膈之间则咳嗽喘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在四肢则四肢肿胀,身体疼重;在肾则畏寒,少腹拘急;在下焦则脐下悸,饮邪上逆,吐涎沫等。除上症外仲景还指出脉象多为“弦脉”。


总之,痰饮为有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的特点。其证涉及面广,如逆于胃则呕,射于肺则咳,入于肾则喘,侮于肺则满,犯于肝则痛,溢于肤则肿,凌于心则悸,敝于阳则眩。这就是仲景指出的痰饮八大症。


4 ?痰饮之治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十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组方遣药上大的法则,临证具体运用中把握其灵活性。痰饮的病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上温化是正治之法,应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法。综观《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病的方剂有三十多首,分析可知不外下列六类具体方法。


4.1 ?温脾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饮停胃中,故胸胁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故目眩。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这是“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


4.2 ?温肾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十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亦主之”。所谓“微饮”即是指“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虽为“微饮”亦是脾肾阳虚所致,阳虚气化不行,水液停滞为痰饮水湿,水道不行,故小便不利,故用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此条亦是“温药和之”代表方剂之一。


4.3 ?温肺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二十七,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二十八,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小青龙汤主之”。这两条均是外寒内饮之证,溢饮的发热恶寒是饮溢肌表,营卫不和所致;咳逆喘息不得平卧是寒饮停肺所致,故用发表散邪,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治之。特别应阐述的是篇中“二十八,……三十三”六条原文是一份完整的寒饮阻肺的咳嗽病历,记载了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各种变化,治疗上药随证转,具体反映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精神在于说明下虚上实的痰饮咳嗽证,在临床上不同于一般的痰饮病情,而痰饮又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实标本错综复杂,必须仔细分析,灵活处理。这实为仲景辨证施治的举例示范,足资后人临床借鉴。


4.4 ?温肺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二十二,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二十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二十四,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上述三条均是饮停胃中,胃失和降所致之证,故用小半夏汤温胃化饮,降逆止呕。膈间或心下有水者加茯苓一味健脾行水。


4.5 ?通阳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二十五,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饮停下焦。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眩;浊阴上逆,则吐涎沫;下焦阳气不展,故心下悸;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饮在下焦,故因势利导,用五苓散通阳化气,气行水利。“二十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同样是水停心下清阳不升出现头目眩昏之证,仲景用泽泻汤通阳除饮,健脾利水。


4.6 ?涤痰除饮 ?涤痰除饮乃治标之法。标急先治标是一般治疗的常法,仲景对痰涎壅盛的重证常用此法。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寒饮郁肺,痰浊阻滞气道,故上逆咳喘,喉中有痰鸣如水鸣声。治疗上用射干麻黄汤涤痰降逆,散寒宣肺。“十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卧不得眠者,皂夹丸主之”。痰浊壅滞于肺,气道不利,故咳嗽喘气;肺中痰稠,随上气而出故频频吐浊,故用皂夹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五,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上述三条主要是痰浊阻滞,胸阳不宣。虽各自兼挟证不同,其治疗的主法仍是涤痰除浊,通阳宣痹。
?
另附:中医常用的除痰方剂 - 经方界 http://www.jingfangjie.cn/article/249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杏仁+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876 次浏览 • 2016-01-23 21:59 • 来自相关话题

? ? 49、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 杏仁+甘草) ? ? 【方剂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茯苓利尿驱饮,杏仁下气定喘,甘草缓急,故此治痰饮而短气喘急、小便不利 ...查看全部
? ? 49、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 杏仁+甘草)
? ? 【方剂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茯苓利尿驱饮,杏仁下气定喘,甘草缓急,故此治痰饮而短气喘急、小便不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胸口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口,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 ? 注解:见橘积姜汤方。
? ? 【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苏叶)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391 次浏览 • 2016-01-23 21:58 • 来自相关话题

? ? 48、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 苏叶) ? ?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生姜 12 克,干苏叶 6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 ...查看全部
? ? 48、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 苏叶)
? ?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生姜 12 克,干苏叶 6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故治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而满闷气结者。如以苏子代苏叶更良。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 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 注解: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肉粘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为痰气郁滞所致,故以半夏厚朴汤主之。
? ? 按: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经证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妇人,经常冒眩,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进饮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白皮,栝蒌、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 ?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 ? 【验案】黄某,女性,38 岁,病历号 67951,1966 年 2 月 12 日初诊。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证属痰饮上犯,肺气失宣,治以化饮宣肺降逆,与半夏厚朴汤:
? ? 半夏 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苏子 10 克,橘皮 15 克,杏仁 10 克,桔梗 10 克,生姜 10 克
? ?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泽泻汤 (泽泻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572 次浏览 • 2016-01-23 21:56 • 来自相关话题

? ?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 ?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 ?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 ?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 ...查看全部
? ?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 ?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 ?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 ?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 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 ?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78 次浏览 • 2016-01-23 21:53 • 来自相关话题

? ?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 (苓术+干姜甘草) ? ?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 ...查看全部
? ?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 (苓术+干姜甘草)
? ?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术反更治湿□,此方所以治肾著而腰以下冷痛也。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 ? 条: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 ? 注解:古人以腰属肾,湿□在腰,故名为肾著。腰被寒湿,故其人身体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肿状,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饮食如故。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病多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久久得之者,宜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 ? 按:以腰冷重为目的应用,本方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等证均有验。
? ?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 ? 【验案】刘某,女性,16 岁,外地学生,初诊日期:1966 年 10 月 19 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
? ? 茯苓 12 克,干姜 10 克,苍术 10 克,炙甘草 6 克
? ? 结果:上药服两剂证已,12 月 1 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酸枣仁汤 (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6381 次浏览 • 2016-01-23 21:49 • 来自相关话题

? ? 43、酸枣仁汤 (川芎 ? 甘草+酸枣仁 ? 知母 ? 茯苓) ? ?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 ?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查看全部
? ? 43、酸枣仁汤 (川芎 ? 甘草+酸枣仁 ? 知母 ? 茯苓)
? ?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 ?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 ? 【方解】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为主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7 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 ?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 ?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 ? 【验案】张某,女性,65 岁,病历号 16248,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 ? 生枣仁 30 克,知母 12 克,茯苓 15 克,川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牡蛎 24 克,生龙骨 12 克
? ?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 10 克,白芍 12 克,桂枝 10 克,白术 l0 克,继服三剂,一切症状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28 次浏览 • 2016-01-23 21:41 • 来自相关话题

? ?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 ?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 ?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 ...查看全部
? ?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 ?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 ?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 注解:太阳伤寒而误与他药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则证已,但又复与他药下之,遂使利不止。医以理中汤治之,不仅无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专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复误下,使下焦肠虚失权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摄止泻的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服后利还不止, ? 则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而下利自止。
? ? 《伤寒论》第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 注解:见五苓散条。
? ? 《伤寒论》第396 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 ? 注解:伤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
? ? 按:喜唾为胃虚有饮,此证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验。
? ?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5 条:胸□,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 ?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气不畅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气大虚饮自下乘,亦可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
? ?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 ? 【验案】李某,男性,58 岁,病历号 155413,1965 年 4 月 6 ? 日初诊。受凉后腹泄已三月,每日3-4 行,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暖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和中,与理中汤加减。
? ? 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6 克,苍术 10 克,炒扁豆 10 克,陈皮 15 克
? ?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泄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败酱草+附子)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498 次浏览 • 2016-01-23 21:36 • 来自相关话题

? ? 35、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 败酱草+附子) ? ? 【方剂组成】薏苡仁30 克,附子 6 克,败酱 15 克 ? ? 【用法】杵为散,取6 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 【 ...查看全部
? ? 35、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 败酱草+附子)
? ? 【方剂组成】薏苡仁30 克,附子 6 克,败酱 15 克
? ? 【用法】杵为散,取6 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脓作用的败酱,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 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 注解: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鳞。腹皮外虽拘急,但按之则虚软无力。腹胀满虽形似肿状,但细按其腹内并无凝结物之感。脉数主热,今身无热,其为肠内有痈脓无疑,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 按:附子的配剂,其腹证,按之虚软无力,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即本方的腹证。又由于本条其身甲错的说明,活用于皮炎,痂癞等亦验,72 年于河南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 30 克,附子 6 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 ?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 ? 【验案】董某,男性,10 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疹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两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 ? 生薏苡仁 30 克,制附片 3 克,败酱草 30 克,山栀 10 克,连翘 18 克,银花 18 克,甘草 6 克
? ?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桔梗汤(桔梗+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608 次浏览 • 2016-01-23 21:32 • 来自相关话题

? ?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 ?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 ?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 ?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 ...查看全部
? ?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 ?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 ?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 ?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 ? 注解:见甘草汤方
?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 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 ?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 ?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 ?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

【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68 次浏览 • 2017-01-02 09:42 • 来自相关话题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 ...查看全部
脸上长斑、来例假有血块都是血瘀的表现,很多心脑血管病吃着阿司匹林等药物,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堵塞,中医那就叫活血化於,临床上常用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於两张名方,临证有何不同?下面仔细看一看。
?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乎涵盖了全身的部位,换言之,全身的瘀血都有用桂枝茯苓丸来消除的可能。
而血府逐瘀汤,虽以“血府”定位,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在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包含了各种杂病,并不局限于胸部。那么问题就来了,临床上两方该如何选取。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治》:“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暓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现代医家将其两者治疗作用远远扩大,单单从条文上区分不出两者的异同。如若从两方的药物组成上,以方测证来分析是否可行?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桂枝茯苓丸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健脾益胃,扶助正气,以助消癥之功。
对于血府逐瘀汤的组方思路,王清任并没有提及。后世医家多认为本方是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合而为方,再加入了桔梗、牛膝,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化瘀,又引药下行,此二味并用,使气血升降,而达到其治疗效果。
当然,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很多,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寒凝、外伤等,此两方治疗上也多有其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膈下逐瘀汤与桂枝茯苓丸中均有桃仁、牡丹皮、赤芍。可否理解为膈下逐瘀汤是桂枝茯苓丸中,去茯苓渗湿之功,仿桂枝温通行滞作用而改为香附、乌药,加强活血作用加元胡、五灵脂、红花、川芎,加当归养血活血,加枳壳行气止痛。且在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第一条便是“积块”。与桂枝茯苓丸条文中的“癥”颇有几分相似。王清任在创立各种逐瘀汤时,是否也借鉴了桂枝茯苓丸?我想应该是有的吧。
临床辨证为有瘀血时,可以根据其瘀血产生的原因,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也可直接引用王清任的各种逐瘀汤。可能王清任在针对治疗瘀血方面疾病,比古人更上一个台阶。
总的来说,血府逐瘀汤更适合治疗气滞引起的血瘀,而桂枝茯苓丸可以消有形的血瘀,甚至可以把全身的淤血消掉。
?
源自:【偏方秘方】血瘀如何选择用药?活血化瘀临证经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04/22/8321943_510800202.shtml

“痰饮”在《金匮要略》中的诠释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55 次浏览 • 2016-02-15 23:07 • 来自相关话题

作者:徐大念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书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有33处进行了论述,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痰饮 ...查看全部
作者:徐大念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治疗杂病的典范。书中关于“痰饮”的论述有44处,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有33处进行了论述,篇中比较具体地论述了痰饮的分类及证因脉治。其余11处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第七》和《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二篇中。现将痰饮的名称、分类、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文献归纳诠释如下,希冀对临床内伤杂病的辨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痰饮之名称及分类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并按其停留部位的不同分别名之,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一,问曰:夫饮为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二,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金匮》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名称和依病位分为四类及其主症,痰饮是水饮停留于胃肠,肠间沥沥有声是其主症;悬饮是水饮停留于胁下,咳嗽牵引作痛;溢饮是水饮留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身体疼痛而沉重;支饮是水饮停留于胸膈,咳喘不能平卧,且外形如肿。同时还指出了据饮邪停留的长短之别还有留饮和伏饮之分,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指出“四,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五,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为有留饮”。“六,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留饮是水液停留不行,留积于体内;伏饮是水饮伏留于内,难于攻除,潜伏不出。留和伏是意味病情的新久深浅,并不是四饮之外另有所谓的留饮和伏饮。


2 ?痰饮之病因病机


张仲景从人和自然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病因学说思想,根据一理论,痰饮的病因病机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连,邪气由经络深入脏腑,必然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若脾胃运化失常,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肾的主水失常,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必然致水液的代谢失常,停滞为患,走于肠间则为痰饮;入于胁下则为悬饮;外溢肌表则为溢饮;上迫胸肺则为支饮。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四肢九窍,内有血脉经络相连,邪气由外皮毛孔窍而入,壅塞水液运行之道,必然停滞为患,从而形成痰饮,寒饮郁肺,则“咳嗽上气,喉中如水鸣声”;饮热郁肺,则咳喘;痰浊阻肺,则“咳喘上气,时时吐浊”等等。这些都是外感寒热湿等邪气从皮毛孔窍而入所致的。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条致病因素中能引起痰饮之证的主要是五劳内伤,五劳所伤,时日即久脏腑功能必然受损,脾失温运,肺失宣肃,肾失气化,三焦水道通达失调,水液代谢必然失常而为患,为痰饮、水肿之证。


3 ?痰饮之病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中对痰浊、寒饮、热饮等阻肺出现的病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如本篇中“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十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十四、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十五、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描述了痰浊壅塞,气滞不通致的胸痹证,其证见除“咳唾,胸背痛,短气”之外,还可见“心中痞气,胸满,胁下逆抢心”等症状。如篇中“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五、胸痹,心中痹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对痰饮的病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痰饮停留在胃则呕,心下逆满,头眩,肠间沥沥有声;在胁下则咳唾引痛;在胸膈之间则咳嗽喘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在四肢则四肢肿胀,身体疼重;在肾则畏寒,少腹拘急;在下焦则脐下悸,饮邪上逆,吐涎沫等。除上症外仲景还指出脉象多为“弦脉”。


总之,痰饮为有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的特点。其证涉及面广,如逆于胃则呕,射于肺则咳,入于肾则喘,侮于肺则满,犯于肝则痛,溢于肤则肿,凌于心则悸,敝于阳则眩。这就是仲景指出的痰饮八大症。


4 ?痰饮之治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十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组方遣药上大的法则,临证具体运用中把握其灵活性。痰饮的病情有上下内外之分,具体治法上温化是正治之法,应有发汗,攻下,利小便之法。综观《金匮要略》中治疗痰饮病的方剂有三十多首,分析可知不外下列六类具体方法。


4.1 ?温脾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饮停胃中,故胸胁支撑胀满,清阳不升故目眩。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利水。这是“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


4.2 ?温肾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十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肾气丸亦主之”。所谓“微饮”即是指“水停心下,微者短气”之证,虽为“微饮”亦是脾肾阳虚所致,阳虚气化不行,水液停滞为痰饮水湿,水道不行,故小便不利,故用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此条亦是“温药和之”代表方剂之一。


4.3 ?温肺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二十七,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亦主之”。“二十八,咳逆倚息不得平卧,小青龙汤主之”。这两条均是外寒内饮之证,溢饮的发热恶寒是饮溢肌表,营卫不和所致;咳逆喘息不得平卧是寒饮停肺所致,故用发表散邪,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治之。特别应阐述的是篇中“二十八,……三十三”六条原文是一份完整的寒饮阻肺的咳嗽病历,记载了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各种变化,治疗上药随证转,具体反映了辨证施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其主要精神在于说明下虚上实的痰饮咳嗽证,在临床上不同于一般的痰饮病情,而痰饮又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实标本错综复杂,必须仔细分析,灵活处理。这实为仲景辨证施治的举例示范,足资后人临床借鉴。


4.4 ?温肺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二十二,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也,小半夏汤主之”。“二十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二十四,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上述三条均是饮停胃中,胃失和降所致之证,故用小半夏汤温胃化饮,降逆止呕。膈间或心下有水者加茯苓一味健脾行水。


4.5 ?通阳化饮 ?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二十五,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饮停下焦。阻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眩;浊阴上逆,则吐涎沫;下焦阳气不展,故心下悸;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饮在下焦,故因势利导,用五苓散通阳化气,气行水利。“二十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同样是水停心下清阳不升出现头目眩昏之证,仲景用泽泻汤通阳除饮,健脾利水。


4.6 ?涤痰除饮 ?涤痰除饮乃治标之法。标急先治标是一般治疗的常法,仲景对痰涎壅盛的重证常用此法。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篇“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寒饮郁肺,痰浊阻滞气道,故上逆咳喘,喉中有痰鸣如水鸣声。治疗上用射干麻黄汤涤痰降逆,散寒宣肺。“十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卧不得眠者,皂夹丸主之”。痰浊壅滞于肺,气道不利,故咳嗽喘气;肺中痰稠,随上气而出故频频吐浊,故用皂夹丸宣壅导滞,利窍涤痰。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三,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五,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上述三条主要是痰浊阻滞,胸阳不宣。虽各自兼挟证不同,其治疗的主法仍是涤痰除浊,通阳宣痹。
?
另附:中医常用的除痰方剂 - 经方界 http://www.jingfangjie.cn/article/249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杏仁+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876 次浏览 • 2016-01-23 21:59 • 来自相关话题

? ? 49、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 杏仁+甘草) ? ? 【方剂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茯苓利尿驱饮,杏仁下气定喘,甘草缓急,故此治痰饮而短气喘急、小便不利 ...查看全部
? ? 49、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 杏仁+甘草)
? ? 【方剂组成】茯苓18克,杏仁12克,甘草6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茯苓利尿驱饮,杏仁下气定喘,甘草缓急,故此治痰饮而短气喘急、小便不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胸口心痛短气病】第6条:胸口,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 ? 注解:见橘积姜汤方。
? ? 【辨证要点】咳喘胸闷、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苏叶)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391 次浏览 • 2016-01-23 21:58 • 来自相关话题

? ? 48、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 苏叶) ? ?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生姜 12 克,干苏叶 6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 ...查看全部
? ? 48、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 苏叶)
? ? 【方剂组成】半夏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生姜 12 克,干苏叶 6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此小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故治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而满闷气结者。如以苏子代苏叶更良。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5 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 注解: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肉粘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觉的一种神经症,为痰气郁滞所致,故以半夏厚朴汤主之。
? ? 按:此证不限妇人,男人亦多有,但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目的,可活用于不定的神经证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妇人,经常冒眩,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进饮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亦多。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白皮,栝蒌、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 ? 【辨证要点】痰饮气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者。
? ? 【验案】黄某,女性,38 岁,病历号 67951,1966 年 2 月 12 日初诊。一周来咳嗽,吐白痰,咽痒胸闷,口干不欲饮,两胁胀,服汤药数剂而不效,苔白厚腻,脉滑细。证属痰饮上犯,肺气失宣,治以化饮宣肺降逆,与半夏厚朴汤:
? ? 半夏 12 克,厚朴 10 克,茯苓 12 克,苏子 10 克,橘皮 15 克,杏仁 10 克,桔梗 10 克,生姜 10 克
? ? 结果: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泽泻汤 (泽泻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572 次浏览 • 2016-01-23 21:56 • 来自相关话题

? ?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 ?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 ?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 ?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 ...查看全部
? ?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 ?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 ?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 ?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 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 ?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78 次浏览 • 2016-01-23 21:53 • 来自相关话题

? ?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 (苓术+干姜甘草) ? ?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 ...查看全部
? ?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 (苓术+干姜甘草)
? ?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术反更治湿□,此方所以治肾著而腰以下冷痛也。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 ? 条: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 ? 注解:古人以腰属肾,湿□在腰,故名为肾著。腰被寒湿,故其人身体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肿状,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饮食如故。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病多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久久得之者,宜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 ? 按:以腰冷重为目的应用,本方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等证均有验。
? ?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 ? 【验案】刘某,女性,16 岁,外地学生,初诊日期:1966 年 10 月 19 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
? ? 茯苓 12 克,干姜 10 克,苍术 10 克,炙甘草 6 克
? ? 结果:上药服两剂证已,12 月 1 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酸枣仁汤 (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6381 次浏览 • 2016-01-23 21:49 • 来自相关话题

? ? 43、酸枣仁汤 (川芎 ? 甘草+酸枣仁 ? 知母 ? 茯苓) ? ?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 ?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查看全部
? ? 43、酸枣仁汤 (川芎 ? 甘草+酸枣仁 ? 知母 ? 茯苓)
? ?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 ?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 ? 【方解】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为主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7 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 ?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 ?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 ? 【验案】张某,女性,65 岁,病历号 16248,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 ? 生枣仁 30 克,知母 12 克,茯苓 15 克,川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牡蛎 24 克,生龙骨 12 克
? ?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 10 克,白芍 12 克,桂枝 10 克,白术 l0 克,继服三剂,一切症状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28 次浏览 • 2016-01-23 21:41 • 来自相关话题

? ?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 ?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 ?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 ...查看全部
? ?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 ?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 ?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 ? 注解:太阳伤寒而误与他药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则证已,但又复与他药下之,遂使利不止。医以理中汤治之,不仅无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专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复误下,使下焦肠虚失权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摄止泻的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服后利还不止, ? 则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而下利自止。
? ? 《伤寒论》第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 注解:见五苓散条。
? ? 《伤寒论》第396 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 ? 注解:伤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
? ? 按:喜唾为胃虚有饮,此证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验。
? ?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5 条:胸□,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 ?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气不畅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气大虚饮自下乘,亦可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
? ?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 ? 【验案】李某,男性,58 岁,病历号 155413,1965 年 4 月 6 ? 日初诊。受凉后腹泄已三月,每日3-4 行,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暖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和中,与理中汤加减。
? ? 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6 克,苍术 10 克,炒扁豆 10 克,陈皮 15 克
? ?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泄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败酱草+附子)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498 次浏览 • 2016-01-23 21:36 • 来自相关话题

? ? 35、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 败酱草+附子) ? ? 【方剂组成】薏苡仁30 克,附子 6 克,败酱 15 克 ? ? 【用法】杵为散,取6 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 【 ...查看全部
? ? 35、薏苡附子败酱散 (薏苡仁 ? 败酱草+附子)
? ? 【方剂组成】薏苡仁30 克,附子 6 克,败酱 15 克
? ? 【用法】杵为散,取6 克,以水二杯,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用上药量作煎剂亦可。
? ? 【方解】此于薏苡附子散增大薏苡仁的用量,更加有祛瘀排脓作用的败酱,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 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 注解:其身甲错,指腹皮如鱼鳞。腹皮外虽拘急,但按之则虚软无力。腹胀满虽形似肿状,但细按其腹内并无凝结物之感。脉数主热,今身无热,其为肠内有痈脓无疑,宜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 ? 按:附子的配剂,其腹证,按之虚软无力,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即本方的腹证。又由于本条其身甲错的说明,活用于皮炎,痂癞等亦验,72 年于河南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 30 克,附子 6 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 ? 【辨证要点】肠痈腹痛,皮肤甲错,或肿痒流黄水者。
? ? 【验案】董某,男性,10 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疹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两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 ? 生薏苡仁 30 克,制附片 3 克,败酱草 30 克,山栀 10 克,连翘 18 克,银花 18 克,甘草 6 克
? ?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桔梗汤(桔梗+甘草)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608 次浏览 • 2016-01-23 21:32 • 来自相关话题

? ?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 ?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 ?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 ?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 ...查看全部
? ? 33、桔梗汤(桔梗+甘草)
? ?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 18 克
? ?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 ?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 ? 注解:见甘草汤方
? ?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 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 ?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多咳唾故咽干。里无热故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 ?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 ?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