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摘自网络)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1879 次浏览 • 2016-12-24 23:52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 ...查看全部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针刺,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针刺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针刺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针刺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针刺,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针刺,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摘自: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8/21/11285146_560274977.shtml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63 次浏览 • 2016-12-24 23:47 • 来自相关话题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整理王琦讲座)       按语: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了解自己属于那种体质,对症下药平和体质,就会事半功倍。这篇文章分析到位,值得细读,对日常养生很有用处。       ...查看全部
九种体质分析清,对号入座利养生
(整理王琦讲座)
 
    按语:亿万苍生人有九种,了解自己属于那种体质,对症下药平和体质,就会事半功倍。这篇文章分析到位,值得细读,对日常养生很有用处。
 
    气和力量是生命的活力。消化--胃气、呼吸--肺气、心脏搏动--心气。气的来源两种:1、呼吸天地之气、2、水谷之气(物质转化为营养)。
 
    一、平和体质--是健康体质。其他8种是:阳虚体质--怕冷。阴虚体质--缺水。痰湿体质--肥胖。湿热体质--长痘。气郁体质--缺乏。血瘀体质--长斑。持禀体质--过敏。
 
    调理:个性化的养生,要按自己的体质、选适应自己的方法做。
    体质大致类型:
    1、南方人:湿热(特别是沿海一带)。
    2、高原人:血瘀、阴虚,是缺氧气。
    3、东北人:阳虚。
    4、男性痰湿湿热的多。烟酒,外出吃晚饭。
    5、女性阳虚的多,小心眼、气郁、易着凉。
    6、老年人易血瘀、阳虚(气血运行不畅)毛细血管易堵,阳气减少。
    体质的分类是更好地了解身体得了什么病,提早预防。
 
    二、阳虚体质:是卫阳不足,“卫”指保卫身体表面之气。“阳”就是阳光,生命的光热。身体阳不足就是阳虚。表现为不能喝凉水,是因为脾、胃阳不足。腰怕冷臀部怕冷,是肾阳不足。
 
   (一)、 体征:
    1,手脚发凉。
    2,胃部、背部、腰膝部怕冷。
    3,衣服穿得别人多。
    4,讨厌冬天,喜欢夏天。
    5容易感冒。
    6吃凉食而拉肚子。
    7肚子吹风会即不适。
 
    (二)、阳气不足丢失的原因:
    1、夏天常在空调下生活,阳气受到压抑。
    2、熬夜,白天阳气工作,晚上蓄阳为第二天用,熬夜提前损伤阳气。滥用抗生素,损伤阳气。

    (三)、调理:温阳补气。

    1、食物:
    (1)、生姜:作用温胃散寒、温阳。遇风寒:可乐煮生姜喝。
    (2)、红枣煲生姜温阳补气。
    (3)、韭菜、韭菜子温阳,(注:皮肤有疾病如长痘、包不能吃,阳虚的人少吃)。
    (4)、韭菜+核桃:温补有奇效。
    穴位调理阳虚:桃木(桃树枝)敲打督脉。因桃树开花之时是一个阴气生发的季节。能生发阳气。
    2、中药方:金贵肾气丸,滋阴补气(张仲景方)。 熟地、肉桂、山芋、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片。
 
    3、情志养生:阳气不正的人不太伸展,因此要空旷自己的胸怀,感到每一天有一种活力,做乐意的事。多去大自然晒太阳,百会穴照阳光。阳虚的人晚上泡脚20分钟,身体出汗寒气会从脚下排出并暖筋脉。
 
    三、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阴液不足,包括水分津液导致产生阴虚内热。
 
    (一)、体征:
    1怕热、身体脸上发热。
    2手心易出汗。
    3皮肤和口唇干。
    4喜欢冬天、讨厌夏天。
    5大便干燥、便秘。
    6眼睛干涩。
    7口干咽总想喝水。
    8脾气急躁:与肝有关,内热阳虚,内热就生火水不涵木,肝气就旺易心烦。
 
    (二)、阴液丢失的原因:
    先天外,后天食物的影响,如辛辣食物(内热),阴虚不能熬夜,因晚上是阴份储备的时间,易消耗给阴份,同时也耗阳份。女性阴虚的占大部分,因女性是水做的,易缺水如:经、带、胎、产都与水液有关。
 
    (三)、调理:滋阴降火。
    1、食物:
    (1)、三两百合:滋阴润肺及治失眠(睡觉易醒)。
    (2)、银耳:润肺、肠、皮肤。
    2、功疗方:练津赤龙绕海。
 
    3、中药方:
        药:六味地黄丸。(注:阳虚的人吃金匮肾气丸,如果阳虚的人吃六味地黄丸阳更虚。)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芋---三补滋阴,茯苓、丹皮、泽泻--三泻降火。
 
    4、情志养生:陶冶情操,宁静,做到“停车坐爱枫林晚”。生活习惯勿丢水分、泡温泉、桑拿。不适合的不做。
 
    四、气虚体质:有气无力、体力缺乏。
 
    (一)、体征:易疲劳、气短、心慌、头晕、易感冒、喜安静、懒说话、说话底气无力、活动量大易出大汗(爬坡就气虚出汗)。
 
    (二)、原因:劳则气耗(压力大,疾病的影响,脾胃的运化力不好)。
 
    (三)、调理:补中益气。
 
    1、食物:
    (1)、淮山药(河南的最好):健脾益气滋润肠胃。
    (2)、大枣(治口腔溃疡、便秘)有养血功效,单一作用温补气。加生姜补阳、补气。
    2、中药方:补中益气汤:8味中药(李东恒药方)。
生黄芪(最补气药)、陈皮(健脾补气里气)、党参(健脾补气)、灸甘草(健脾补气)、炒白术(健脾升气)、升麻、柴胡(畅肝理气升阳气,治表证、实邪、肝气顺畅)、当归(补气起滋生作用)。
    3、穴位:艾灸足三里。
 
    五、痰湿体质:肚子肥大,脑门油乎乎,血糖、血脂高。
 
    与咳的痰的区别:咳痰是病理产物,痰湿是一种津液没有被正常运化而聚成痰,人体是运行着阴液的,靠它来滋养身体,没有正常运化养分而瘀化成一种痰,就变成身体里的废物。
 
    (一)、体征:
    1感到胸闷、腹部涨满。
    2感到身体不轻松不爽快。
    3腹部肥满松软。
    4额头油脂分泌物多。
    5上眼睑眼泡浮。
    6嘴里有粘的感觉,不清爽、发干。
    7平时痰多。咽部总觉得有痰堵。
 
    (二)、特点:肥胖的人爱打呼噜,油光满面。
    肥胖有三种人:
    1、肉人,肌肉结实型如奥尼尔;
    2、脂人肌肉均衡型如杨贵妃;
    3、膏人以痰湿体质为代表,肚子大鼾声如雷,光彩照人,医学称同心性肥胖。
    膏人与脾胃的关系:津液失调,食物水谷精致没有运化好,是脾胃的影响造成的,因脾下脂肪堆积了,要健脾。
 
    (三)、调理:化痰利湿。
    1、食物:
   (1)、箂菔(古医书称)即大萝卜--排气排毒顺气。箂菔仔作用:化痰宽中、下气、消食、消脂。
   (2)、荷叶--本草纲目指荷叶令人废劣,20克/次煲汤,祛喉炎。
   (3)、荷叶粥(叶槎碎)。痰湿的人夏天荷叶煮水喝起消暑作用,注:阳虚的人不能喝。
 
    2、运动理疗:搓掌心热顺时针按腹部10-20分钟。养生就是随意性的,根据自己的爱好受用。
 
    3、经典药方:化痰利湿、健脾的作用。
    (生黄芪(补气)、苍术(燥痰化湿)、茯苓(利湿)、橘红(化痰)、荷叶、冬瓜皮(作用消脂减肥)。
 
    六、湿热体质:在体质的原理上,脸部座疮、口腔溃疡、阴部痒疹(溃疡)的表现就是湿热。因湿热内蕰、内热重、湿热重,表现在皮肤上为座疮,湿热下注,表现为阴部痒。
 
    (一)、体征:
    1鼻部油腻或油光发亮。
    2易生座疮或介疮。
    3口苦有异味。
    4皮肤瘙痒。
    5大便粘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
    6小便时尿道有发热感、尿色浓。
 
    (二)、湿热的原因:
    1先天性。
    2后天因素:
    a喜吃辛辣食物,体内热排不畅,湿热皮肤就会瘙痒。
    b久居湿地,如空调房身体汗迫弊身体内,有湿气,要与自然界有一个交换的状态。
    c饮酒过量。因酒的酿造过程是熟谷发酵就是一个湿热的过程吃进肚子里也是一个湿热的过程。
 
    (三)、调理:清热利湿。
    
    1、食物:
   (1)、薏米(清利湿热健脾的作用)、薏米粥效果好;
   (2)、苦丁茶(清热去火,等同黄芪、苦瓜)但胃寒的人注意少吃。有一种人湿热口有异味,应用藿香(即"佩兰叶")绞碎漱口(不咽下)。
   (3)、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药方:新鲜的茵陈(——即马齿苋野草)煲水擦身上,5分钟见效。
 
    2、经典药方治湿热--山杏汤:薏仁(清利湿热作用)、杏仁(宣肺作用)、寇仁(润胃脾湿)、厚朴(燥湿作用)、通草(化湿)、滑石(清热)、淡竹兰(利湿清热)、半夏(燥湿)。
 
    3、情志养生:听轻音乐,让精神宽广,体质提升到平和健康的状态上来。
 
    七、气郁体质:小事放不下,有事拉不下,多疑、一筹莫展、多虑。与郁闷不一致,不是抑郁症(病症),气郁是一种状态,气郁的人就是气滞。
 
    (一)、体征:1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情绪紧张焦虑。
    3多愁善感,情感恑弱。
    4易害怕受惊吓。
    5肋部、乳房胀痛增生,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气滞、经痛,爱叹气。
    5咽部有异物感,即梅核气(胃气的影响)。
 
    (二)、气郁与脏腑的关系:一般与肝关系密切,如果肝胆不适舒,出现两肋痛,肝属木,木要伸直调达,要舒泄调理、舒肝解郁。
 
    (三)、调理:舒肝解郁。
    1、食物:
    (1)、黄花菜(金针),中药名“萱草”。作用令人忘忧,20克/次煲汤喝。
    (2)、玫瑰花茶:让人心脾爽,舒肝解郁,心情舒畅。
 
    2、穴位四合穴:太冲、合谷。
 
    3、中药方:逍遥丸,作用是舒肝解郁。
    当归(养肝血)、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舒肝解郁、理气)。
 
    4、情志养生:气郁的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要有态度即选择,抑郁的人总是选择糟糕的部分。养生要养性,养性要养神,养神要养心,把握心灵,就会通达心神。
 
    八、血瘀体质:特征:长斑、面色晦暗、失眠症状,情绪不好。
 
    原因:1离经之血,血应该在经络脉络里循环的,否则离经了。它瘀出来的东西就叫血瘀。2内脏的气滞血瘀,因为血是靠气运行的,气运行不好,气滞则血滞、血滞则血瘀。
 
    (一)、体征:
    1皮肤时常出现淤青。
    2两额有微红丝。
    3身体上有些疼痛。
    4面色晦暗易出现褐斑。
    5容易有黑眼圈。
    6容易忘事丢三落四。
    7口唇颜色偏暗,紫暗(指乌乌的感觉)。
 
    概述:张仲景伤寒论言其人善忘事者必有久血瘀。人的精神需血来供养,脑要血供,缺血、血瘀,肯定健忘。
    肿瘤:中医叫瘾瘕和聚,是隐形可触的肿物,中风、心脑血管和冠心病等明显就是血管堵塞了。
 
    (二)、调理:活血化瘀。
    1、食物:
    (1)、山楂片:作用活血、改善心脑血管循环并促进消化,胃酸多的人少吃。
    (2)、葡萄酒,改善心血管血液循环,睡前喝。葡萄干,抗氧化作用消除体内代谢产物。
 
    2、改善血瘀的方法:刮痧法---膀胱经由下往上轻刮,能改善血液循环。
 
    3、中药方:血府逐瘀汤(清朝名医王清仕)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柴胡-行气、枳壳-行气、川牛膝-下降行气、橘梗-活血上升行气、桃仁-活血、红花-活血、当归、赤芍、川弓、干地黄。
 
    4、情志养生:养生不为补,养生不为吃,健康是平行,了解自己的状态,是肝气郁者心气要通,血液要畅通,肠胃要畅通。
 
    九、过敏体质:特禀体质是过敏体质,是先天带来的或后天的影响。
 
    (一)、体征:
    1没感冒,但是常打喷嚏。
    2没感冒也鼻塞、流鼻涕。
    3季节变化、异味等原因而咳嗽、气喘。
    4易过敏(药物、食物花粉等)。
    5皮肤易起荨麻疹。
    6皮肤因过敏出现紫瘕。(紫色的斑痕)。
    7过敏体质的试验反应:皮体画痕重时就红,起阳性反应。
    概述:食物过敏是身体的过敏原导致的过敏,是由于身体是过敏体质。过敏源只是一个绣发因素。
    身体里的阴阳发生变化,导致的敏感体质,主要是卫表不固了(指体表的卫外的能力不固),风寒就容易侵袭身体。 
    血热生风:血热了过敏的人热相就重,风是指飘来飘去忽来忽去并不保持状态,形容变化迅速。
 
    (二)、调理:固表养血祛风。
    1、食物:
    (1)、何首乌--养血。
    (2)、林芝--调节人体免疫力,养血、平和的作用(灵芝粉煲汤3-6克/次)。
 
    2、中成药:玉屏风散。
    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防风(祛风,散风,是风中之要药)。
 
    3、情志养生:养生不在养,不要程序化,刻意做,养生是一种心境,心里想做是一个最高的境界。养生如放羊(庄子语),顺其自然,有情趣、有价值、有激情、愉悦。有良好的心态,有追求。养生个性化,亿万苍生,做适合自己的去做。

简易脉诊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62 次浏览 • 2016-12-24 23:39 • 来自相关话题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 ...查看全部

20121210234512704.jpg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 太弱为肺虚 一般有咳嗽现象 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 太弱为脾弱 有便溏 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461 次浏览 • 2016-12-24 23:37 • 来自相关话题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 ...查看全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 洪

—秋【稍重可得 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

夏见秋冬春脉 为不及 热病见秋冬春脉 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 为太过 寒病见春秋夏脉 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 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 脉管之大小 有力无力而已 不必详论

相火者 根于肾 先发动于肝 故相火不位者 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脉虽弦 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 寸脉必浮 相火不位者 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 寸脉仍浮 即为阳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 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 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服药前 当辨证为用阳过度 不能收敛 寸尺多浮

服药后 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 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 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1、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2、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脉诊图画及脉歌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25 次浏览 • 2016-12-24 20:36 • 来自相关话题

脉诊图画及脉歌 ...查看全部
脉诊图画及脉歌


72113606_10.jpg


72113606_3.jpg


72113606_4.jpg


72113606_5.jpg


72113606_6.jpg


72113606_7.jpg


72113606_8.jpg


72113606_9.jpg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

中医脉诊图画

经典研读薄荷味白衬衫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57 次浏览 • 2016-12-24 20:27 • 来自相关话题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 ...查看全部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 ;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 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 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

中医入门薄荷味白衬衫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80 次浏览 • 2016-12-24 20:13 • 来自相关话题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查看全部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11.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12.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13.缓脉
 
  (1)平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2)病缓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14.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15.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特征: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16.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17.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18.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特征: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19.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特征: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20.散脉 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特征: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21.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特征: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
 
  22.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特征: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23.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
 
  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24.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25.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特征:脉率比数脉更快。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26.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特征: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27.短脉 首位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28.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特征: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六经引药《医学集成》

经方方剂薄荷味白衬衫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538 次浏览 • 2016-12-24 20:10 • 来自相关话题

  太阳引经麻黄羌,阳明芷葛升膏襄。   少阳芎柴青皮等,太阴升麻葛芍苍。   少阴知独细辛桂,厥阴芎青柴萸良。
 
太阳引经麻黄羌,阳明芷葛升膏襄。
 
少阳芎柴青皮等,太阴升麻葛芍苍。
 
少阴知独细辛桂,厥阴芎青柴萸良。

分类用药歌

中医入门薄荷味白衬衫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38 次浏览 • 2016-12-24 20:09 • 来自相关话题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 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 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 香圆香 ...查看全部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
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
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
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
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稜苦薤蓬莪术。
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
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
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
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
姜黄莪术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
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
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
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
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
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
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杏仁块茯苓。
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
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
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
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
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术参芪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
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
升麻白芷霜苍术,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芪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
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
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术腹毛厚朴宜。
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
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
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术炒栀仁。
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
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
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
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
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
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术苓,猪苓泽泻缩砂仁。
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
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术及威灵。
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术雄黄及大黄。
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
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
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术高良姜。
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
灵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
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
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
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
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
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
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
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
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术人参炙草姜。
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术西茵陈。
天麻白术汉防己,草薢菖蒲块茯苓。
补肾淮山熟地黄,胡桃枸杞首乌良。
鹿茸杜仲苁蓉肉,芡实枣皮及锁阳。
壮阳枸杞并蛇床,故纸胡巴桂附姜。
阳起石同真韮子,仙灵脾与鹿葱良。
补阴二地麦天冬,龟板龟胶鳖甲同。
归芍女贞淮薯蓣,首乌萸肉兔丝通。
安魂定心用人参,远志柏仁酸枣仁。
龙齿朱砂龙眼肉,茯神益智效如神。
强筋壮骨五加皮,枸杞兔丝续断齐。
虎骨鹿茸焦杜仲,胡桃碎补仙灵脾。
梦遗精滑用金樱。莲蕊石莲益智仁。
龙骨鹿茸真牡蛎,兔丝巴戟合人参。
补虚益损黄芪参,焦术淮山白茯神。
杜仲鹿茸甘枸杞,枣皮熟地当归身。
跌打损伤血木通,乳香没药加皮充。
泽兰碎补真山漆,苏木桃红并臭虫。
消肿排脓归芍芎,连翘大力西防风。
银花羌活天花粉,白芷黄芪白木通。
山甲漏芦川贝母,陈皮皂刺及蒲公。
地榆知柏疗红肿,白芨还同白蔹功。
瘰疬银花六谷根,夏枯香附蒲公英。
黄芪海藻和昆布,贝母天葵及胆星。
乳痈一痛金银花,贝母公英山甲夸。
没药乳香香白芷,木香甘草括蒌加。
肠风下血鸡冠花,荆芥樗皮木贼夸。
刺猬乌梅陈枳壳,地黄山甲地榆加。
痔疮流血地榆宜,槐角樗皮刺猬皮。
苦参柿饼无花果,乱发陈棕火煅齐。
久流黄水健脾胃,蚊蛤参归术地芪。
热淋又用海金沙,甘草木通通草夸。
滑石石苇瞿麦穗,猪苓泽泻大黄加。
衂血丹皮百草霜,麦冬犀角及蒲黄。
桑皮侧柏焦荆芥,生地茅根白芍强。
通经牛膝红蓝花,归尾桃仁赤芍加。
莪术三稜香附子,木通苏木丹皮夸。
调经肉桂延胡索。香附泽兰益母属。
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箭芪人参术。
安胎白术与黄芩。艾叶阿胶桑寄生。
杜仲兔丝川续断,当归酒芍缩砂仁。
产后血昏用黑姜,芎归童便桃仁良。
灵脂益母延胡索,焦芥红花熟地黄。
血崩山漆炒阿胶,续断蒲黄茜草高。
牡蛎地榆香附子,棕灰侧柏血余烧。
白带补中益气汤,参芪归术广皮良。
升柴炙草全方用,加入苡仁引枣姜。
伤暑益气箭芪加,扁豆苡仁及木瓜。
滑石香薷甘草配,陈皮参术密升麻。
虫积槟榔与使君,雷丸榧子乌梅增。
牵牛鹤虱霜苍术,干漆川椒苦楝根。
戒烟旋覆与西砂,榧子雷丸鹤虱夸。
蜂蜜茯苓真韭子,青盐粟壳金银花。
阳虚砂半参芪术,阴虚熟地桂附加。

看小儿歌

中医入门薄荷味白衬衫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66 次浏览 • 2016-12-24 20:08 • 来自相关话题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 ...查看全部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
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
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
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
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
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
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芪桂附妙如仙。
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
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