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针灸11穴位治疗面瘫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413 次浏览 • 2019-06-10 19:36 • 来自相关话题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待在空调房里,空调吹着是不是很清爽?但是大家知道 吗?长期吹空调会导致面瘫,忽冷忽热的刺激容易诱发脸部面神经水肿,造成脸部肌肉失调,形成半脸下垂的面瘫。那么面瘫该怎么办?面瘫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尤其是对早期面瘫通过针灸取穴, ...查看全部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喜欢待在空调房里,空调吹着是不是很清爽?但是大家知道 吗?长期吹空调会导致面瘫,忽冷忽热的刺激容易诱发脸部面神经水肿,造成脸部肌肉失调,形成半脸下垂的面瘫。那么面瘫该怎么办?面瘫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中医针灸治疗,尤其是对早期面瘫通过针灸取穴,把经络的“风”驱除掉,效果很好,下面是针灸治疗面瘫的各个穴位详解,一起来看看。
 
  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印堂穴
 
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 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
 
  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
 
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中医提示各位患者,面瘫发病早期是治疗的黄金时间。此时症状轻下手治疗预后很好,痊愈率很高;如果放任不管使病情恶化,待到后期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也很差。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三阳三阴)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078 次浏览 • 2019-03-13 16:47 • 来自相关话题

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千真万确的。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 ...查看全部
所以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千真万确的。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再回忆一下《黄帝内经》所说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接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生命的本源。所以阴阳学说既然是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I、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嘛,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III、太阳: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
II、阳明:明是什么意思呢,明,着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OOO、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OO、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0、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那么“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那么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那么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那么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中医八大治法)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815 次浏览 • 2019-03-13 16:22 • 来自相关话题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查看全部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
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7、补法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8、消法
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中药十大主帅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986 次浏览 • 2019-02-14 17:38 • 来自相关话题

中药十大主帅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 ...查看全部
中药十大主帅

一、附子 二、干姜 三、肉桂 四、麻黄 五、桂枝 六、细辛 七、石膏 八、大黄 九、芒硝 十、黄连

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于少数医家,以为此等药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较轻,虽对一般轻浅之病亦多获效,但对于严重病患及沉疴痼疾,则疗效不显。据余数十年经验,如能掌握其性能,与其它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亦无不应手奏效。但如诊断不确,或配伍不当,则不但无效,反面使病情增剧,变证百出。惟是不良后果,只能责之于用之失当,决不能归咎于药性之猛烈,更不能将其化险为夷之巨大作用一笔抹杀也。盖病之当服,乌、附、硝、黄,皆能起死回生;病不当服,参、芪、归、地,亦可随便误人。故谚云:“人参杀人无过,附子大黄救人无功”。关键在于能否分清虚实寒热,当用不当用而已。至若此等药品组合之方剂,实不胜枚举,简言之,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承气与泻心,后有四逆与真武。再推广之,针对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加减化裁,即可以东挡西杀,南征北剿,而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之效。昔贤所谓“用药如用兵,药不胜病,犹兵不胜敌”。旨哉斯言。能否胜敌,应视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这十味药比喻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帅”。兹将其作用分别简介于下,聊供同学们参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乌,产于四川龙安县高寒山区。由农民每年秋后采回,移种江油与樟明两县,再由人工培养而成。冬月种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长即打台并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气坐根长,少生几枚,而附子生长较为肥壮,成熟体大。因该两县是黑油砂土,比较肥沃,其他各县土质则不适合,故附子为此两县特产,四川俗谚有“江油附子龙安种”之说,此为药物中比较特殊之种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间,即可采收。其附子主根(川乌)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独生一枚较长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采收的附子,应先用盐胆水(即卤水)浸泡,以防止霉烂,浸数日后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将胆水漂净,蒸去皮,切片制晒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乌头,体质已粗老而轻松,其效用只能驱风逐寒,不似附子体重粉质多而能回阳救逆也。上古及后汉张仲景,系用生附子与火炮附子两种,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时,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后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后往往产生麻醉,始用种种制法而成熟附片,意在减少其麻醉之性。其实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为安全。现在一般应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种生盐附子,效力更大。其驱逐阴寒,回阳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温暖水寒,补命门真火,回阳生津,则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别,临床时应分别使用。

《本经》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坚积聚,血瘕金疮”。

张隐菴曰:“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本经》下品之药,大约有毒者居多。《素问》所谓毒药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

陈修园曰:“《素问》谓,以毒药攻邪,是回生妙手,后人立补养等法,是模稜巧术,究竟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也。附子味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之意也”。

吴绶云:“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通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能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逐在里之寒湿”。

张隐菴《本草崇原》论附子云:“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然后复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视其死,间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过。前医惟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按此段论说,痛快透彻,洞见癥结,执行此道者,应熟读勿忘,深入钻研,切勿效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从治之?于临证时,应分清虚实寒热,当用则用,有是病用是药,定能指下生春,活人无量,切勿以人命为儿戏也。

黄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泄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之上逆,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可见本品为温燥脾湿,温暖肾水之良剂也。

根据以上昔贤之论证,可知附子对保障人类健康之功用极为宏伟,其主要方剂之组合,仅就张仲景《伤寒论》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13678;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四逆汤为少阴正药。太阳少阴合病,重发其汗,则汗出不止,而现亡阳,此证用之,以招纳欲散之阳;太阳证亦有用之以温经,与桂枝汤同用之以救里;太阴证用之以治寒湿;少阴证用之以救元阳;厥阴证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干姜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交接十二经,为斩旂夺关之良将,而以甘草主之者,从容筹划自有将将之能。

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干姜、甘草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用甘草为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溢,胃逆作呕,姜附草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

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附草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此方,将干姜加倍为三两,名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

郑钦安曰:“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体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救逆,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救逆,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形,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阳虚证,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可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一旦养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投之,未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实有令人难尽信者,余亦始怪之,而终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义也。故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故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以复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观郑钦安先生此段按语,极为精辟,既指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可用此方,并说明当用而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其指导临床之意义颇大,切勿草草读过。至于以本方加减分两或药味而成之变方,在《伤寒论》中,总名之为四逆辈,兹抄录如下:

四逆辈(包括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在内,共十方)

四逆汤:(详前)。

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通脉四逆猪胆汤:即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茯苓四逆汤:即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白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本方剂量为老旧称)。

承气,攻阳之方也;四逆,回阳之方也。以干姜温气,则上焦之阴寒散而外阳回矣。以附子温水,则下焦之阴寒散而内阳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则姜附之力合,上下连成一气,而旭日当空,表里之阴霾自散。而误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经误治而病至阳亡,已现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汤也。加重干姜名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无脉之重证。加参则兼救真阴。加参苓名茯苓四逆汤,并可以救阴制水而交心肾。去甘草则名干姜附子汤,其热力愈强。去附子名甘草干姜汤,专回上中焦气分之阳。去甘草加葱白名白通汤,专交心肾之阳,以收水火既济之效。至于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以胆汁味苦入心,人尿味咸入肾,若咸性寒之品能引阳入阴,而交通心肾之阴阳,故能阴阳并救也。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亦是此意,大补心肾之阴阳,有起死回生之功。加吴萸名吴萸四逆汤,其作用在于大温肝肾之阴寒,而降浊阴之气,治四逆阴盛格阳,阴实之方也。阴消则阳自旺,而病自愈。至于在四逆汤中加参、苓、葱、胆、尿,是防上火热之药伤阴,且或升或降,阴阳并救者也。

自后汉以还,配有附子之方剂,实不可胜数,兹不过介绍其重要者而已。但是只要切实掌握此十方,且能圆通运用,即可治疗百数十种比较疑难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二、干姜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能燥湿温中健胃,行郁降浊阴之气,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止呕吐,降浊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泻。《本经》:“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止虚汗,逐风湿二痹证,肠澼下利日久,生者尤良”。能散风寒,和胃,止呕,其在方剂配伍中有(一)真武汤加减: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二)柴胡桂姜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牡蛎二两(系汉代分两)。治少阳伤寒,汗后复下,胸胁满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往来寒热(以汗下伤其中气,土败木郁,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胆胃上逆之证。如加常山四钱,草果三钱,榔片三钱,人弱者加附子二两(今制十六两为一斤之旧衡),治久疟特效。(三)理中汤辈有七方。(四)四逆汤辈有九方。(五)泻心汤七方。此仅就长沙方而言,至于其他文献有干姜者,难以枚举。以上廿三方作用之大,皆得干姜温中燥湿,健胃,助消化,止咳化痰,抑制水湿泛滥,大温肝脏郁滞,温而不燥,化湿生津,逐痰止咳,中宫虚寒,呕吐泄泻,水气肿胀等等。得此加入方剂中,疗效甚高。生者温胃止呕,温散风寒尤良,但凡胃肠燥热,一切邪火阴虚等证禁忌。至于一切中焦虚寒之证,若畏干姜燥热辛辣,不敢使用,而以补中寒中之剂投之,不但无效,抑且轻者变重,重者易转危亡,故干姜为温脾湿胃寒之妙品也。

三、肉桂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经,温肝暖血,破瘀消癥瘕,逐腰腿湿寒,驱腹胁疼痛,强心脏,温暖血分之寒湿。凡虚火上浮,有引火归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乱呕吐等证,服之颇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阳虚肾寒,体素虚弱者,泡开水常服,能却病延年,愈服愈润,阴燥证服之,生津润燥,妙不可言。

肝属木而藏血,血秉木气,其性温暖,温气上升,阳和舒布,积而成热,则化心火。木之温者,阳之半升,火之热者,阳之全浮也。温气充足,则阳旺而人康;温气衰弱,则阴盛而人病。阳复则生,阴盛则死,生之与死,美恶不同,阳之与阴,贵贱自殊,蠢飞蠕动,尚知死生之美恶,下士庸工,不解阴阳之贵贱,千古祸源,积于贵阴贱阳之家矣。欲求长生,必扶阳气,扶阳之法,当于气血之中,培其根本,阳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只有不足,万无有余也(黄元御语)。肝脾发舒,温气升达,而化阳神,阳神司令,阴邪无权,却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故常服肉桂即可以温肝暖血,强心健胃。至于女子月经不调,经来腰腹疼痛,崩漏带下,心腹疼痛,产后虚寒诸病证,以及种种虚寒不足之证,服之颇效。按肉桂是热带植物,出产于越南和我国广西等地,以味辛辣而甘,有油者佳(上好者更妙,中等者亦佳,普通桂效力固差,亦可用之)。体弱有孕,胎气不足,食少无神或胸胃时痛而加呕吐者,桂附姜三味,服之不但不会伤胎,而且安胎之至,无上妙品也。凡温病,暑病,阳明热燥证,又当禁忌。

肉桂皮厚油多,性味亦厚,守而不走,专温心肝脾血分之寒,去瘀生新。服时只宜泡水,不可入煎,多煎则气体及油质挥发失效矣。因粗皮厚防有孔雀屎,应削去粗皮为妙。桂子降寒气之力较肉桂性味为薄,亦可代肉桂用之,但不可代桂枝尖之作用。现在云南红何、元阳一带发现一种胶汁桂,虽有辛辣等味,性亦温,但泡水后,其汁胶粘,凝结成团,服后阻塞胃肠中,不易溶解,反使胸胃中填寒闷胀不舒,余亦屡试,不宜入药也。

(一)夏季吃菌子中毒,呕吐或泄泻,用肉桂二、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可解。

(二)无论真假霍乱,吐泻交作,腹中绞痛,医药不及时,急宜以肉桂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颇效,有益无损,继则延医诊治,此乃急救之法也。

(三)如遇天时反常之际,人体抵抗力薄弱,常有发寒痧等证,如医药一时不便,此肉桂一、二至三、五钱研细泡水服之立效。世风有谓发痧忌服肉桂,因不识之谬论也。

(四)如到山岚烟瘴之地,常吃点肉桂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气及霍乱吐泻等病。

(五)如乘飞机车船,遇眩晕呕吐时,吃肉桂末五分至一钱立效。步行途程较远,口中含点肉桂,可以生津液,气不喘促,亦能止行程之渴。

(六)如附子片未煮透服之被中毒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已屡见屡闻,注意慎之为幸)。

(七)如中风不语,医药不及时,用好肉桂三、四钱泡水喂之,立即有效,得吐痰涎更妙。暂时救急,有强心化痰之作用,继则方药治之。

(八)牙痛,咽痛,心胃痛,恶心呕逆,舌苔白润,不渴饮者,好肉桂二、三钱泡水服颇效。至于配有肉桂之方剂,如:

1.桂附汤:附片二两,先煮熟透。肉桂三钱,研细泡水兑入。

本方以附子温肾水之寒,肉桂温肝木之郁,强心而暖血中之寒,服之能使水升火降,水火既济而交心肾,盖使肝木得温升而生心血,肝藏魂,心藏神,肝郁舒鬯,心肾相交,神魂安谧,用治心脏病引起之怔忡惊悸失眠等证颇效,弱人常服,有却病延年之功。

2.坎离丹:附片二两,肉桂五钱,蛤粉四钱,炙甘草三钱,桂元肉八钱,生姜八钱。

本方治心病不安等证,效果极好。

3.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本方能回阳救逆,强心固肾,温中舒肝,并治一切阳虚阴盛危急大证,有起死回生之功。至若平素阳虚人弱无神者,常服数剂,易复健康,有枯木逢春,却病延年之效。

4.桂附理中汤:人参三钱至一、二两(可以党参代之),干姜一、二两,白术五钱至一两,甘草三、五钱,附片二至四两,肉桂三、五钱。

本方大补先天心肾与后天脾肾之阳,用治久泻久痢,消化不良等肠胃病,效力颇高。

5.阳八味地黄丸:熟地一两,茯苓五钱,枣皮三钱,淮山药五钱,粉丹三钱,泽泻三钱,附片二两,肉桂四钱。

本方能治肾脏阴阳两虚之证,但有风寒者忌服,阴盛阳衰之证慎服,如多服之,有肿胀及虚脱之虞。

肉桂对于一切寒湿虚寒证,益处太多,不再赘述。兹仅举以上五方及重要之效能,以供参考。(分两用旧衡)。

四、麻黄

味苦辛,气温无毒,其苗叶丛生,形似毛管,体质轻扬,入手太阴肺及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泄卫郁,专发寒邪,治伤寒之头痛,除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其方剂有:

1.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项背痠强,系寒伤肤表,闭其皮毛,卫气敛闭,是以无汗,肺气壅遏,是以发喘,寒邪郁闭,里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甘草保其中气而生津液,桂枝温肝,助其疏泄,强心而通血脉,助太阳而化膀胱之气,足以卫外固表。麻黄通腠理,开玄府,而泄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方剂化合,专发寒伤太阳肤表之汗,一剂汗出,效如桴鼓。又麻黄汤,是辛温解表治寒伤太阳肤表,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脉浮紧之表实证(太阳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为狭义伤寒,麻黄汤证),服此汤一盏,多则二盏,盖卧,得汗而解,不能尽剂,更勿令其大汗淋漓而损津液也。正治之方,决勿夹杂其他药品,如果加入寒凉之剂,则引邪深入;加入补剂,犹闭门逐寇,必至传经变证,渐转危笃费治。

2.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炙)。

治温病或暑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微恶寒,头痛项背强。此系太阳有表邪,阳明有里热,用此辛凉解表之剂,一剂汗出立效。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渴喜冷饮,此风寒闭束,敛闭卫气,寒风不能外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是以烦躁而加渴饮,病虽中风,而证同伤寒,桂枝汤不能发矣。甘枣补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开其卫闭,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气,石膏清肺热而退烦躁,并止渴饮。服一剂汗出即愈。

4.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干姜二两,细辛三两。

    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以水饮中阻,肺胃不降,浊气冲逆,故治呕咳,此方已屡试屡效。

5.葛根汤:即桂葛汤加麻黄。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恶风无汗之经腧病,及太阳刚痉病。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治伤寒少阴病,始得之,身反发热脉沉者。脉沉而反发热,是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少阴心肾两虚,寒邪在太阳,因肾气内虚,抵抗力弱,寒邪陷入少阴,而成太阳、少阴两感合病证。此方以麻黄开腠理散在表之寒,附子温里寒而暖肾水,再得细辛温散少阴经络之寒邪,使之由阴出阳,达于太阳,借麻黄之功达肤表得汗而解,为温经解表辅正除邪之良剂。

7.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是寒邪在太阳之表,未入于少阴之里,脉见沉细,是肾阳内虚而里证未作。故不用细辛散里寒,只宜用麻黄以解表寒,附子重温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使表寒得汗而解,里不伤肾阳,亦助阳解表辅正除邪之意也。期间配伍及份量不同,和麻黄生用、炙用而作用不同,苗叶与根则药性又有悬殊。

此外还有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名麻杏苡甘汤,治风湿病;麻黄汤加白术,名麻黄加术汤,治表中寒湿之证;麻黄汤去桂枝,名杏子汤,治水肿在皮发汗之方,再去杏仁,名麻黄甘草汤,亦为治水肿发汗之方。

伤寒太阳表实证,服麻杏石甘汤,反引邪入三阴,则发热不退,变证莫测;温病服麻黄汤,则汗后伤阴,现壮热谵语;少阴证服麻黄汤,有汗漏不止,甚或大汗亡阳之虞。若服麻杏石甘汤,有真阳暴脱之险。《素问·热论篇》有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之论,据余粗浅经验,在辨证论治上,如能熟记六经,分经辨证,方药对证,可期一汗而愈。因此太阳、少阴两感于寒者,必可免于死亡矣。

五、桂枝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经脉之挛急,利关节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并能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四散通经络,走而不守。

桂枝一味,仲景用之最广,作用甚大,是领导辛甘化阳之上品良剂。《伤寒》、《金匮》方中用桂枝者,约为七十六方之多,其中以桂枝汤加减变化出廿八方,桂枝甘草汤加味配伍出十一方。(时方尚不在其内)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为《伤寒》首出方剂,治中风自汗脉浮缓,恶风头项强痛之证,是合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桂枝汤苦甘化阴二方而成。观之桂枝与芍药,一扶阳,一救阴,两相对偶,凡阴阳升降表里气血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故能治阳浮之发热,阴弱之汗出,阴阳俱虚,营卫并病,再加入太阳经之主药生姜和大枣完成一家。本方之主证,凡二十三条,加减化裁,凡廿八种,变化无穷,治证最广,为伤寒之主方。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为辛甘化阳之方也。化阳即生热,生热即阳旺,气火上升皆谓之阳,化阳莫不以此方为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汗后伤阳而为之治也。加麻黄杏仁,名麻黄汤,治伤寒无汗表实证,为引药出表发汗之方。

类方以化阳为主,扶阳,温气,逐水,皆借桂枝之力,化阳之功,故能上升出表也。

桂枝汤加葛根以清肌热,恐项背强几几以化燥。桂枝加附子以固肾阳,恐汗多亡阳。桂枝汤去芍药,以去通下窍之力,使内陷胸满之表邪,得桂枝以通上窍之力,仍从表解。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表虚之恶寒水冷。桂枝汤去桂加苓术以去上升之力,合真武以制水,为表里并治之方。加入葛根麻黄,名葛根汤,以治表实中风清热发汗,更加半夏,可降上逆之呕。

桂枝应用甚广,是温肝,强心,通经络,散寒,解肌表之上品良剂。但有些医家或病家常畏惧不用,认为“过热”、“过表”、“过燥”,即使用时仅二三钱而已。尚有用桂枝要去皮,每用桂枝木者。盖仲景用桂枝主要是嫩尖枝,性味较厚,于方剂配伍,效力乃显,凡粗枝有皮骨者去之,而非去桂枝之外皮也。去皮用木,已无辛甘温暖之性味,有何力量再化太阳之气哉!以余粗浅经验,凡风、寒、湿三邪阻遏,人身关节经络不通,周身气机不鬯,血络运行受障碍,温经散寒,条达肝郁不舒等等,用之其效宏伟。桂枝不是发表药,更不是发汗药,而是强心化阳生热之药,医者能明其功效,则经方之义,思过半矣。但是,温病与暑病及一切热盛之证,须当忌服,否则桂枝下咽有阳盛则毙之戒。

六、细辛

《本经》:“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张陷菴曰:“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通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于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为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朝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歧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按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凡风寒入肺,湿痰、水饮上逆于肺,使肺气不利,清肃不降,咳嗽痰多而清稀,无论男妇老幼,凡散风寒,化痰止咳,方剂中加入一、二、三、五钱,奏效迅速,真良剂也。如风寒湿三邪,阻塞关节经络不通而疼痛,得细辛一、三、五钱,加入方剂中,效果更好,服之决不令产生发汗闭气等副作用。除燥咳、火咳二症而外(即干咳无痰或咳痰稠粘,咽干口燥,喜饮清凉等),用细辛开提肺气,干姜温肺化痰,五味收敛肺肾之逆气,三味化合,一开一合,治疗一切肺寒咳嗽,其效甚佳。如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促者,方中用细辛、干姜、五味,温肺降逆以止咳嗽。喘咳寒重人无神者,加附子;心中烦,渴饮水者,加石膏,一寒一温,均有特效。又如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皆得细辛之力不小也。

总之,细辛这味药,温散三阴经之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温暖子宫,止咳化痰,开提肺气并治慢性偏头风疼,鼻寒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等。用途太多,不可胜数,其份量由一钱至二、三钱或至一两,都不至出大汗,如能在辨证论治当中掌握八纲八法,用之得当,诚良剂也。

七、石膏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及足阳明胃经,能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辛凉解肌,凉肺生水,清热灭火而救焚。如邪火重,亢阳灼阴而伤肾水,肺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胃燥极,水源涸竭,得石膏之寒凉色白而入肺胃,使肺胃之燥热清凉而降敛。秋金降敛而生水,犹热极生阴,沛然下雨,何燥热之有乎?石膏配伍之主要方剂,如: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治伤寒阳明经证及温暑等热证,如脉洪大,壮热烦渴饮冷,舌白而生芒剌,邪热蒸蒸,但头汗出者,服之汗出热退,渴止津生,脉静身凉。

此外,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以麻黄发汗解表寒,至清里热,则石膏之力,其肺胃之燥热得清,故汗后病退,而不伤阴也。人参白虎汤,治暑热证;竹叶石膏汤,治热甚灼阴之痉挛证,亦以石膏之清肺救燥而奏效。凡瘟疫流行,多传阳明为热燥证,而石膏为主要之品。邪热亢甚,有亡阴之虞,得石膏加入方剂之中,有起死回生之效,真上品之良剂也。但只宜于邪热阳燥证,若虚热阴燥证服之,犹如雪上加霜,不但无效,抑且病变增剧而有生命之虞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之热而除烦燥,泻郁热而止燥渴,惟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禁服。其主治之作用,可疗热狂,治火嗽,止烦喘,清燥渴,收热汗,清热痰,并能止邪热内逼之鼻衄,除邪热牙痛,调胃热口疮,理喉咽作痛,清邪热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八、大黄

色黄根粗,有粘液,味苦,性寒,入足阳明胃、足太阳脾经、足厥阴肝经,泻热行瘀,决壅开塞,下阳明之燥结,除太阴之湿蒸,通经脉而破癥瘕,消痈毒而排浓血。《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张隐菴曰:“大黄味苦气寒,色黄臭香,乃肃清中土之剂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润肠胃而通便结。其方剂如:

1.《伤寒》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

治阳明腑证,胃肠燥结便难,阳明三急下与少阴三急下等证,并治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

2.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治阳明腑热方作,大黄泻其燥热,枳朴开其郁滞,微和胃气而下小结也。

3.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只下胃热而无燥结,故不用枳朴之推荡。

4.大陷胸汤:大黄六两,芒硝一斤,甘遂一钱匕。

    治太阳中风,下早而为结胸,因表阳亦陷,阴阳拒隔,结于胸中,寒热逼蒸,化生水气,硬满疼痛,烦燥懊憹。硝黄泻其郁热,甘遂排其水饮也。

《伤寒》有三阳下法,本太阳经证误发大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情转属阳明,灼伤脾阴,而成太阳阳明脾约证,以麻仁丸润下之。

5.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黄一斤,厚朴一斤,枳实半斤(炒),芍药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阳明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入阳明腑而成为正阳阳明腑证,宜大承气汤下之。(方在上)

本少阳经证,误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病邪转属阳明而成为少阳阳明腑证,以大柴胡汤主之。

6.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

    阳明证有三下法:大承气汤结热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气汤微和胃而下小结,其性较轻;调胃承气汤只下胃肠之热,而无结粪,其性和缓。

阳明有三急下证,少阴亦有三急下证,厥阴证尚有热深厥深之应下证,均以大承气汤急下。因阳明燥急邪热之证,亢阳灼阴,肾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阴,缓则亡阴而逝。

    按阳明证,当下不下为失下,不当下而下之为误下,失下误下,均能变证危笃。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

少阴急下三证:土胜之极,则成下证。少阴证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是土燥而水亏,失期不下,水涸则死,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若自利清水,其色纯清,心下疼痛,口中干燥者,是土燥水亏,伤及肝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是土燥水亏,伤其脾阴,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水旺火熄,土败人亡,故少阴(寒水)宜负,而阳明(燥土)宜胜,但少阴不可太负,阳明不可太胜,太胜则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证,故当急下,此即阳明之急下三证也。以阳明而伤少阴,故病在阳明,亦在少阴,两经并载,实非少阴之本病也。

太阴阳明合病,湿从燥化,湿热内逼,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者,宜大承气汤下之。痢疾当大下,下之则畅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义也。还有枳芍顺气汤,痢疾初起之痢红白,腹痛里急后重,甚则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黄之功也。

枳芍顺气汤:大黄三至五钱,枳实三至四钱,厚朴三至四钱,黄芩三钱,杭芍八钱,榔片三钱,广木香一至二钱,甘草二钱(旧衡)。

可加入车前仁二、三钱尤良;痢疾较重者,加芒硝三钱,更易鬯通,最为速效;红痢多者,加黄连一、二钱。若畏惧不敢用上方等凉下,缓则变剧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黄之功,专下燥结之证,属邪热燥结,咸宜加入方剂中,奏效迅速。至于阴燥便结者,又当温下之。如《金匮》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大黄通其结,姜附温其寒,大黄走而不守,使下通后毫不伤中损正也。

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用,细辛二两(这是金匮原方份量)。

温脾汤:又名双龙汤,即四逆汤加芒硝大黄,附片二至三两,干姜一两,甘草三钱,大黄三钱,芒硝三钱(旧衡)。

若大便燥结不通,其人体素虚寒,并无邪热渴饮等证足征,始可用此温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饮有邪热者,忌用此法为幸。大黄之用途颇多,不能尽述,凡属阴盛阳衰,肠胃虚寒等证,须当慎用。

九、芒硝

又名玄明粉(芒硝用萝卜升过,名玄明粉,比芒硝洁白),味咸苦,性寒。咸能软坚,润下作咸,故加入承气汤中,能软坚硬结粪,润滑大便之燥结。凡邪热壮火食气,亢阳灼阴之证,最能生津补水,大黄苦寒泻火,滋阴润燥,二味同用,有滋阴补水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凡慢性病及一切虚寒、寒湿病,决不可加入,慎用为幸。

又性味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淋漓,利谷道而开结闭,热结瘀蒸,非此不退,宿疾老血,非此不消,寒泻之力,诸药不及。方剂配伍,灵活掌握运用,经方时方,方书记载周详。因时间关系,不能尽述,只略介绍其主要作用,聊供参考。

十、黄连

味极苦,性大寒,专入手少阴心经,清心退热,泻火除烦,凉心寒肾,苦燥泻火,但不似大黄之能生津润燥,润滑大便也。黄连的主要方剂:

1.《伤寒》黄连汤:黄连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本方治太阴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气上逆,腹中痛欲呕吐者,以中气虚寒,君火不降,胸中有热,而至腹痛、心烦、呕吐等证。姜夏等温中止呕,黄连清心君之火而泻热烦也。

2.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四两,黄芩一两,杭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用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渣,阿胶烊化(以水蒸化),鸡子黄搅入,温分三服。治少阴病之热化证,心烦不得卧,脉沉而细数。君火上亢,则心烦而不得卧。缘坎水根于离阴,燥土克水,消耗心液,神宇不清,是以生烦。黄连清心君之火而除烦,芩芍清少阴相火而泻热,阿胶、鸡子黄补脾精而滋燥土,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而交心肾之阴。温证热甚灼阴,身热不退,虚烦不得卧,服之则安静烦止,脉静身凉,效如桴鼓。还有五泻心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白头翁汤,乌梅丸方,时方之黄连解毒汤,犀角黄连汤,三黄石膏汤等等方剂中,都以黄连为主要作用而清心君之火也。

干姜芩连人参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本方治厥阴证,吐下后,食入即吐。厥阴病,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气虚寒脾陷为利,相火升火而生上热,芩连清泻君相之火以除烦热,参姜温补脾胃之气以止吐利也。

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各三两。

本方治厥阴下痢后重,渴饮水者。

乌梅丸方:治厥阴阴证,蚘厥吐蚘,心中疼热,皆用黄连以清心君之火,顺接阴阳而止心中疼热。

用黄连的方剂尚多,方书中记载可查,不再多述。

仲景用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此一定之法也。凡泻火清心之药必用黄连,但中病即止,不可过剂,过则中下寒生,上热愈甚,庸工不解,以为久服黄连,反从火化,真可笑也。在邪热重,心火旺时,服之固效;若阴寒盛,虚火浮,君火不降,上热下寒者慎用。真阳素虚体弱无神者禁用。否则,服之则虚火愈浮,而至龙雷上奔,阳飞离根而死矣。

吴佩衡 时年七十三

一九五九年六月 于云南中医学院

治病主药诀 诸病主药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347 次浏览 • 2019-02-14 17:35 • 来自相关话题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查看全部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
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
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
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①潮热柴胡宜。
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
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
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
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
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
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
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
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
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
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
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
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
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
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
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
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医临床床边必记
平时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小经验: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止咳常用麻黄 缩尿益智桑蛸 
疏肝莫忘麦芽 闭经还须归芍 
崩漏海蛸茜草 辨证前提记牢
 
 
诸病主药
《万病回春》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 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

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

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

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

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懊 ,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

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

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

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

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

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

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

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

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

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

泻屈曲之火,须用桅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

内伤元气,须用黄 、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

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

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

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

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

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

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

老痰,须用海石为主。

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

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水泻须用滑石为主,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咳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

黄胆,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 、附子为主;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补气须用黄 、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

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

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

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

虚汗,须用黄、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芪 、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

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

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

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

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

虚烦,须用竹茹为主。

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
 
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头右痛,须用参、 为主;头风痛,须用本、白芷为主;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

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

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

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

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

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

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

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

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

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

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

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

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

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

结核瘰 ,须用夏枯草为主。

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

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

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

痿 ,须用参、 为主。

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

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

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

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

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

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

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

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

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

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

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

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

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

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

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

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

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

发背,须用槐花为主。

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

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

恶疮,须用贝母为主。疔疮,须用白矾为主。

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

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

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

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

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

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

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

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

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

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

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

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

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

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

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
 
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

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中医药物精髓歌+一些中药的配伍规律+诸病主药+ 《用药传心赋》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613 次浏览 • 2019-02-14 16:57 • 来自相关话题

中医药物精髓歌+一些中药的配伍规律+中医药对歌+十二经补泻药品+诸病主药+ 《用药传心赋》 1、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肢节之 ...查看全部
中医药物精髓歌+一些中药的配伍规律+中医药对歌+十二经补泻药品+诸病主药+ 《用药传心赋》
1、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2、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3、小腹痛用青皮治。
4、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5、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
6、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
7、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
8、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
9、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
10、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
11、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
12、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
13、胸中烦热栀子仁。
14、水泻芍药(茯)苓白术。
15、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
16、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
17、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
18、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
19、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 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
20、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
21、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治病皆有主药 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
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
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
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
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
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
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
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
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
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
(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
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
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
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
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
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
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
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
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
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
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
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
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
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
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
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
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
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
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
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
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
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
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
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
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
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
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
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
(以上两药为君)此皆治病之大略,小小蒙医有捉摸。


一些中药的配伍规律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诸病主药  

中风卒倒不语,须用皂角、细辛,开关为主。
痰气壅盛,须用南星、木香为主。
语言謇涩,须用石菖蒲、竹沥为主。
口眼斜,须用防风、羌活、竹沥为主。
手足搐搦,须用防风、羌活为主。左瘫属血虚,须用川芎、当归为主。
右瘫属气虚,须用参、术为主。诸风,须用防风、羌活为主。
伤寒头痛,须用羌活、川芎为主。
遍身疼痛,须用苍术、羌活为主。发汗,须用麻黄、桂枝为主。
久汗不出,须用紫苏、青皮为主,表热,须用柴胡为主。
止汗,须用桂枝、芍药为主。里热,须用黄连、黄芩为主。
大热谵语,须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为主。
发狂大便实,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发渴,须用石膏、知母为主。胸膈膨闷,须用桔梗,枳壳为主。
心下痞闷,须用枳实、黄连为主。懊,须用栀子、豆豉为主。
虚烦,须用竹叶、石膏为主。不眠,须用枳实、竹茹为主。
鼻干不得眠,须用葛根、芍药为主。发斑,须用玄参、升麻为主。
发黄,须用茵陈、桅子为主。中寒阴症,须用附子、干姜为主。
中暑,须用香薷、扁豆为主。中湿,须用苍术、白术为主。
泻心火,须用黄连为主。泻肺火,须用黄芩为主。泻脾火,须用芍药为主。
泻胃火,须用石膏为主。泻肝火,须用柴胡为主。泻肾火,须用知母为主。
泻膀胱火,须用黄柏为主。泻小肠火,须用木通为主。泻屈曲之火,须用栀子为主。
泻无根火,须用玄参为主。内伤元气,须用黄、人参、甘草为主。
脾胃虚弱,须用白术、山药为主。消食积,须用麦芽、神曲为主。
消肉积,须用山楂、草果为主。消酒积,须用黄连、干葛、乌梅为主。
消冷积,须用巴豆为主。消热积,须用大黄为主。六郁,须用苍术、香附为主。
结痰,须用栝蒌、贝母、枳实为主。湿痰,须用半夏、茯苓为主。
风痰,须用白附子、南星为主。痰在四肢经络,须用竹沥、姜汁为主。
痰在两胁,须用白芥子为主。老痰,须用海石为主。肺寒咳嗽,须用麻黄、杏仁为主。
肺热咳嗽,须用黄芩、桑白皮为主。咳嗽日久,须用款冬花、五味子为主。
气喘,须用苏子、桑白皮为主。
疟疾,新者宜截,须用常山为主;疟疾久者宜补,须用白豆蔻为主。
痢疾初起者宜下,须用大黄为主;痢属热积气滞,须用黄连、枳壳为主,
里急后重者,须用木香、槟榔为主;久痢白者属气虚,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久痢赤者属血虚,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泄泻须用白术、茯苓为主∶
水泻须用滑石为主,
久泻须用诃子、肉豆蔻为主,(或加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气,其泻自止,)
霍乱,须用藿香、半夏为主,呕吐,须用姜汁、半夏为主。
咳逆,须用柿蒂为主。
吞酸,须苍术、神曲为主。
嘈杂,须用姜炒黄连、炒桅子为主。
顺气须用乌药、香附为主。
痞满,须用枳实、黄连为主。
胀满,须用大腹皮、浓朴为主。
水肿,须用猪芩、泽泻为主。
宽中须用砂仁、枳壳为主。
积聚,须用三棱、莪术为主。
积在左是死血,须用桃仁散结为主;
积在右是食积,须用香附、枳实为主;
积在中是痰饮,须用半夏为主。黄胆,须用茵陈为主。
补阳须用黄、附子为主;
补阴须用当归、熟地为主;
补气须用黄、人参为主,补血须用当归、生地为主。
破瘀血须用归尾、桃仁为主。
提气须用升麻、桔梗为主。痨热痰嗽声嘶,须用竹沥、童便为主。
暴吐血,须用大黄、桃仁为主。久吐血,须用当归、川芎为主。
衄血,须用枯黄芩、芍药为主。止血须用京墨、韭汁为主。
溺血,须用栀子、木通为主。虚汗,须用黄、白术为主。
眩晕,须用川芎、天麻为主。
麻者是气虚,须用黄、人参为主。
木者是湿痰死血,须用苍术、半夏、桃仁为主。
癫属心,须用当归为主。狂属肝,须用黄连为主。
痫症,须用南星、半夏为主。健忘,须用远志、石菖蒲为主。
怔忡惊悸,须用茯神、远志为主。虚烦,须用竹茹为主。
不寐,须用酸枣仁为主。头左痛,须用芎、归为主;
头右痛,须用参、为主;头风痛,须用 本、白芷为主;
诸头痛,须用蔓荆子为主。乌须黑发,须用何首乌为主。
耳鸣,须用当归、龙荟为主。
鼻中生疮,须用黄芩为主。
鼻塞声重,须用防风、荆芥为主。
鼻渊,须用辛夷仁为主。
口舌生疮,须用黄连为主。
牙痛,须用石膏、升麻为主。
眼肿,须用大黄、荆芥为主。
眼中云翳,须用白豆蔻为主。
翳瘴,须用蒺藜、木贼为主。
内瘴昏暗,须用熟地黄为主。
肺痈肺痿,须用薏苡仁为主。
咽喉肿痛,须用桔梗、甘草为主。
结核瘰,须用夏枯草为主。
心胃痛,须用炒桅子为主。
腹痛,须用芍药、甘草为主。
腹冷痛,须用吴茱萸、良姜为主。
止诸痛,须用乳香、没药为主。
腰痛,须用杜仲,故纸为主。
胁痛,须用白芥子、青皮为主。
手臂痛,须用薄桂、羌活为主。
疝气,须用小茴香、川楝子为主。
香港脚湿热,须用苍术、黄柏为主。
下元虚弱,须用牛膝、木瓜为主。
痿,须用参、为主。
肢节痛,须用羌活为主。
半身不遂,须用何首乌、川、草乌为主。
诸痛在上者属风,须用羌活、桔梗、桂枝、威灵仙为主;
在下者属湿,须用牛膝、木通、防己、黄柏为主。
消渴,须用天花粉为主。
生津液须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为主。
赤白痢,须用茯苓为主。
遗精,须用龙骨、牡蛎为主。
小便闭,须用木通、车前子为主。
大便闭,须用大黄、芒硝为主。
便血,须用槐花、地榆为主。
痔疮,须用黄连、槐角为主。
脱肛,须用升麻、柴胡为主。
诸虫,须用使君子、槟榔为主。
妇人诸病,须用香附为主。
妇人腹痛,须用吴茱萸、香附为主。
妇人经闭,须用桃仁、红花为主。
妇人血崩,须用炒蒲黄为主。
妇人带下,须用炒干姜为主。
妇人安胎,须用条芩、白术为主。
妇人产后虚热,须用炒黑干姜为主。
妇人产后恶露不行,须用益母草为主。
妇人难产,须用芎、归为主。
妇人乳汁不通,须用穿山甲为主。
妇人吹乳,须用白芷、贝母为主。
小儿疳积,须用芦荟、蓬术为主。
小儿惊风,须用朱砂为主。
诸毒初起,须用艾火灸之为主。
发背,须用槐花为主。
痈疽,须用金银花为主。
败脓不去,须用白芷为主。
恶疮,须用贝母为主。
疔疮,须用白矾为主。
便毒,须用穿山甲、木鳖子为主。
鱼口疮,须用牛膝、穿山甲为主。
疳疮,须用五倍子为主。
杨梅疮,须用土茯苓为主。
湿疮,须用轻粉、黄柏为主。
杖疮跌伤,须用童便、好酒为主。
疥疮,须用白矾、硫磺为主。
癜风,须用密陀僧为主。
诸疮肿毒,须用连翘、牛蒡子为主。
破伤风,须用南星、防风为主。
汤烫火烧,须用白矾、大黄为主。
犬咬伤,须用杏仁、甘草为主。
癫狗咬伤,须用斑蝥为主。
蛇咬伤,须用白芷为主。
中诸毒,须用香油灌之为主。
中砒毒,须用豆豉、蚯蚓为主。
诸骨哽喉,须用狗涎频服为主。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
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
芒硝通大便之燥结,大黄乃荡涤之将军
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
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
滑石利小便之结滞,石膏泻胃火之炎蒸。
山豆根解毒热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
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
鳖甲治虐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
茵陈治黄疸而利小水,香薷治霍乱并祛暑风。
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
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
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
苦参治发狂痈疽,地榆止血痢血崩。
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篓仁降痰以宽胸。
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
熟地补血以疗损,生地凉血以清昏。
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
赤芍药通瘀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
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咳;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
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
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
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
麻黄散表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
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
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
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
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
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亦调经。
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
草果消溶缩食,槟榔去积推陈。
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
锁阳最止精漏,菟丝偏固天真。
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不通。
紫苏散邪寒、更能下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
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
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
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
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脾而补中。
莪术、三棱消坚积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
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
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
半夏治痰止吐,枳实去积推陈。
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淤血之佳珍。
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
杏仁止风寒咳嗽,五味敛肺气之升。
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
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
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
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
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止血晕而通经。
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收循。

既已明于三者,岂不悉举其平。
常山使之截虐,阿魏用之消症。
防己、木瓜用之除下肢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
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茯神。
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
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款冬止嗽、除肺火之蒸。
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
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
青皮伐木,紫花克金。
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
鼠粘子清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
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
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
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
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用苍术。
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
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
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积。
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①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②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③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④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⑤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中药分类用药歌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294 次浏览 • 2019-02-14 16:43 • 来自相关话题

中药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查看全部
中药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稜苦薤蓬莪术。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姜黄莪术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呆仁(疑为“杏仁”)块茯苓。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术参芪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升麻白芷霜苍术,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芪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术腹毛厚朴宜。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术炒栀仁。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术苓,猪苓泽泻缩砂仁。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术及威灵。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术雄黄及大黄。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术高良姜。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灵指(指,疑为「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术人参炙草姜。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术西茵陈。天麻白术汉防己,草薢菖蒲块茯苓。
补肾淮山熟地黄,胡桃枸杞首乌良。鹿茸杜仲苁蓉肉,芡实枣皮及锁阳。
壮阳枸杞并蛇床,故纸胡巴桂附姜。阳起石同真韮子,仙灵脾与鹿葱良。
补阴二地麦天冬,龟板龟胶鳖甲同。归芍女贞淮薯蓣,首乌萸肉兔丝通。
安魂定心用人参,远志柏仁酸枣仁。龙齿朱砂龙眼肉,茯神益智效如神。
强筋壮骨五加皮,枸杞兔丝续断齐。虎骨鹿茸焦杜仲,胡桃碎补仙灵脾。
梦遗精滑用金樱。莲蕊石莲益智仁。龙骨鹿茸真牡蛎,兔丝巴戟合人参。
补虚益损黄芪参,焦术淮山白茯神。杜仲鹿茸甘枸杞,枣皮熟地当归身。
跌打损伤血木通,乳香没药加皮充。泽兰碎补真山漆,苏木桃红并臭虫。
消肿排脓归芍芎,连翘大力西防风。银花羌活天花粉,白芷黄芪白木通。
山甲漏芦川贝母,陈皮皂刺及蒲公。地榆知柏疗红肿,白芨还同白蔹功。
瘰疬银花六谷根,夏枯香附蒲公英。黄芪海藻和昆布,贝母天葵及胆星。
乳痈一痛金银花,贝母公英山甲夸。没药乳香香白芷,木香甘草括蒌加。
肠风下血鸡冠花,荆芥樗皮木贼夸。刺猬乌梅陈枳壳,地黄山甲地榆加。
痔疮流血地榆宜,槐角樗皮刺猬皮。苦参柿饼无花果,乱发陈棕火煅齐。
久流黄水健脾胃,蚊蛤参归术地芪。
热淋又用海金沙,甘草木通通草夸。滑石石苇瞿麦穗,猪苓泽泻大黄加。
衂血丹皮百草霜,麦冬犀角及蒲黄。桑皮侧柏焦荆芥,生地茅根白芍强。
通经牛膝红蓝花,归尾桃仁赤芍加。莪术三稜香附子,木通苏木丹皮夸。
调经肉桂延胡索。香附泽兰益母属。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箭芪人参术。
安胎白术与黄芩。艾叶阿胶桑寄生。杜仲兔丝川续断,当归酒芍缩砂仁。
产后血昏用黑姜,芎归童便桃仁良。灵脂益母延胡索,焦芥红花熟地黄。
血崩山漆炒阿胶,续断蒲黄茜草高。牡蛎地榆香附子,棕灰侧柏血余烧。
白带补中益气汤,参芪归术广皮良。升柴炙草全方用,加入苡仁引枣姜。
伤暑益气箭芪加,扁豆苡仁及木瓜。滑石香薷甘草配,陈皮参术密升麻。
虫积槟榔与使君,雷丸榧子乌梅增。牵牛鹤虱霜苍术,干漆川椒苦楝根。
戒烟旋覆与西砂,榧子雷丸鹤虱夸。蜂蜜茯苓真韭子,青盐粟壳金银花。
阳虚砂半参芪术,阴虚熟地桂附加。
 
伤科用药歌 【中医基础版】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
乳香并没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
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胸中用枳壳,枳实又云皮。
腕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
两手用续断,五加连桂枝,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支。
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需疑,大便若阻隔,大黄枳实推。
小便如闭塞,车前木通提,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苎麻烧存性,桃仁何垒垒。
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
此方真是好,编成一首诗,庸流不肯传,无乃心有私。
 
此歌诀不仅用于伤科,对中医各科都有其参考价值。

中医脏腑用药歌诀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08 次浏览 • 2019-02-14 15:47 • 来自相关话题

1、肺疾用药妙诀 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查看全部
1、肺疾用药妙诀
桑叶杭菊味苦甘,疏散肺卫风热先。前胡杏仁入太阴,咳嗽初起肺气宣。
桑皮配伍淡黄芩,泻肺泄热功堪任。野荞麦根配连翘,肺系热甚咽喉清。
麻黄宣肺杏仁合,降气化痰平喘息。苡仁杏仁共入方,化湿除痰能止咳。
痰热欠母蒌皮联,寒痰半夏陈皮痊。款冬紫苑亦治咳,理肺温润痰嗽安。
热伤肺津津液耗,芦根石斛鲜用妙。沙参麦冬甘苦寒,清金润肺奏奇妙。
胖大海合净蝉衣,化痰开音投最宜。旋复花加海浮石,痰鸣气逆哮喘医。
补骨脂兼紫石英,补肾敛肺上气宁。人参哈蚧治虚喘,纳气归肾研未珍。
仙鹤草伍白芨片,功专止血安肺金。

2、心脑病用药妙诀
黄芪宜与人参共,心气虚弱首当宗。孩儿参合丹参用,益气行血心痹通。
胸膺痞闷或隐痛,香附郁金两相同。当归身与酸枣仁,营血不足心怔忡。
温补心阳桂与草,止汗除烦药力宏。蜜炙远志淮小麦,安神宁心总堪供。
夜交藤偕合欢皮,通治失眠建奇功。痰火内发心官病,菖蒲郁金宜窍好。
类中胆星天竺黄,豁痰清热不应少。半身不遂亦可治,地龙牛膝用须草。
心下支饮长沙法,白术泽泻疗昏冒。天麻更同白蒺藜,头晕目眩常取效。
景天三七徐长卿,研吞能除癫痫扰。

3、脾胃病用药妙诀
柴胡黄芩调升降,肝胃不和法宜尝。芍药甘草缓急求,苏梗香附疏理良。
九香虫共八月札,通则不痛气滞解。丹参苦同血竭配,痛则不通血瘀泰。
旋复代赭治噫气,降逆宣中仲师旨。呃忒频仍尚有方,柿蒂应偕刀豆子。
连翘若还配知母,胃脘灼热服之愈。扁豆山药补中虚,嘈杂思食勿庸虑。
白螺蛳壳能制酸,更增瓦楞效益显。纳谷式微劝加餐,木瓜乌梅宜膺选。
腹痛泻泄木乘土,白术还需佐白芍。全瓜蒌合望江南,便秘何愁取入药。

4、肝胆病用药妙诀
柴胡配合制香附,疏肝理气如桴鼓。厥阴热邪入黄芩,奏效还赖连翘辅。
川楝延胡古方有,气血并调胁痛愈。田基黄偕鸡骨草,清肝泄热宜并取。
阴亏生地白芍尝,血虚归身首乌当。女贞子与墨旱莲,乙癸同源双补强。
鳖甲再加生牡蛎,软坚消症用勿忘。葫芦麦柴疗膨胀,煎汤代水法尤良。
茵陈若获栀子襄,功擅利湿兼退黄。海金沙共金钱草,肝胆结实力能除。

5、肾病用药妙诀
肾虚汗出逢于风,风水黄芪防已使。白术倘与山药配,健脾益肾法可恃。
巴戟仙茅温肾阳,滋肾生地山茱萸。知母更兼川黄柏,下焦湿热恒相须。
南芡实加白莲须,固肾涩精功殊显。革薜分清石苇配,小便混浊称灵验。
菟丝子合覆盆投,溺有余沥自能疗。贯仲炭与荠菜花,血尿用之效亦优。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背部图及口诀】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329 次浏览 • 2019-02-14 15:17 • 来自相关话题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左边是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 ...查看全部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左边是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看病歌诀
有病先从气色看,面色光泽病易痊,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
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面色青黑肝肾损,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再看舌胎分表里,红黄有火清即安,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火之深者黄多燥,胭脂舌向阴虚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如仙。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惟有伤寒不易治,分辨阴阳要的端。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
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口苦胆虚并心热,肝经有热口常酸,脾热口甘胃热淡,肺热口辛肾热咸。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
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
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木气有滞。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
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看妇女歌
女子二七天癸至,调经察脉要分明。先期而行为血热,后期而至是寒经。经来疼痛为气滞,行后而痛气虚真。
其色黑者多实热,淡白为虚或痰凝。烟尘黄水血不足,紫色原属风邪侵。行经之时宜慎重,若有忧郁血必停。
走于腰膝多疼痛,散在四肢则不仁。停于血海生寒热,逆上冲心患战兢。两手尺脉皆沉伏,此病分明是闭经。
肝大肺小应有子,两尺不断滑方真。心肾俱旺知是孕,肺大肝小孕不成。左寸滑实为男脉,右尺沉滑女现形。
肝肺俱浮胸膈痛,两关沉紧腹中疼。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
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芪桂附妙如仙。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
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破气槟榔紫厚朴,三稜苦薤蓬莪术。
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
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姜黄莪术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
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
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呆仁(疑为“杏仁)块茯苓。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
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术参芪任变通。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
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升麻白芷霜苍术,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芪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
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术腹毛厚朴宜。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
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术炒栀仁。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
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
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止泄车前参术苓,猪苓泽泻缩砂仁。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术及威灵。
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术雄黄及大黄。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
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术高良姜。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灵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
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
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
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术人参炙草姜。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术西茵陈。
天麻白术汉防己,草薢菖蒲块茯苓。补肾淮山熟地黄,胡桃枸杞首乌良。鹿茸杜仲苁蓉肉,芡实枣皮及锁阳。
壮阳枸杞并蛇床,故纸胡巴桂附姜。阳起石同真韮子,仙灵脾与鹿葱良。补阴二地麦天冬,龟板龟胶鳖甲同。
归芍女贞淮薯蓣,首乌萸肉兔丝通。安魂定心用人参,远志柏仁酸枣仁。龙齿朱砂龙眼肉,茯神益智效如神。
强筋壮骨五加皮,枸杞兔丝续断齐。虎骨鹿茸焦杜仲,胡桃碎补仙灵脾。梦遗精滑用金樱。莲蕊石莲益智仁。
龙骨鹿茸真牡蛎,兔丝巴戟合人参。补虚益损黄芪参,焦术淮山白茯神。杜仲鹿茸甘枸杞,枣皮熟地当归身。
跌打损伤血木通,乳香没药加皮充。泽兰碎补真山漆,苏木桃红并臭虫。消肿排脓归芍芎,连翘大力西防风。
银花羌活天花粉,白芷黄芪白木通。山甲漏芦川贝母,陈皮皂刺及蒲公。地榆知柏疗红肿,白芨还同白蔹功。
瘰疬银花六谷根,夏枯香附蒲公英。黄芪海藻和昆布,贝母天葵及胆星。乳痈一痛金银花,贝母公英山甲夸。
没药乳香香白芷,木香甘草括蒌加。肠风下血鸡冠花,荆芥樗皮木贼夸。刺猬乌梅陈枳壳,地黄山甲地榆加。
痔疮流血地榆宜,槐角樗皮刺猬皮。苦参柿饼无花果,乱发陈棕火煅齐。久流黄水健脾胃,蚊蛤参归术地芪。
热淋又用海金沙,甘草木通通草夸。滑石石苇瞿麦穗,猪苓泽泻大黄加。衂血丹皮百草霜,麦冬犀角及蒲黄。
桑皮侧柏焦荆芥,生地茅根白芍强。通经牛膝红蓝花,归尾桃仁赤芍加。莪术三稜香附子,木通苏木丹皮夸。
调经肉桂延胡索。香附泽兰益母属。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箭芪人参术。安胎白术与黄芩。艾叶阿胶桑寄生。
杜仲兔丝川续断,当归酒芍缩砂仁。产后血昏用黑姜,芎归童便桃仁良。灵脂益母延胡索,焦芥红花熟地黄。
血崩山漆炒阿胶,续断蒲黄茜草高。牡蛎地榆香附子,棕灰侧柏血余烧。白带补中益气汤,参芪归术广皮良。
升柴炙草全方用,加入苡仁引枣姜。伤暑益气箭芪加,扁豆苡仁及木瓜。滑石香薷甘草配,陈皮参术密升麻。
虫积槟榔与使君,雷丸榧子乌梅增。牵牛鹤虱霜苍术,干漆川椒苦楝根。戒烟旋覆与西砂,榧子雷丸鹤虱夸。
蜂蜜茯苓真韭子,青盐粟壳金银花。阳虚砂半参芪术,阴虚熟地桂附加。

【五行口诀】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本文转载自举甲《诊 病 歌 诀》

十二经脉常用中药归经歌诀(十二经补泻药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3758 次浏览 • 2019-02-14 10:45 • 来自相关话题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查看全部
手少阴心经歌诀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
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合来大有功。
玄胡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
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手太阳小肠经歌诀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必须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
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藁本。

足太阴脾经歌诀

补脾人参绵黄芪,扁豆白术共陈皮;
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之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胡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足阳明胃经歌诀

补胃必须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芪,
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温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和大黄,多加石膏泻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干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手厥阴心包经歌诀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
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手太阴肺经歌诀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
阿胶百部五味子,绵州黄芪更参苓。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
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蒄仁;
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足厥阴肝经歌诀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仁木瓜与贡胶。
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
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足少阳胆以歌诀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用改善皆同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歌诀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芪;
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足太阳膀胱经歌诀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
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韦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
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歌诀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干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足少阴肾经歌诀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
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和芡实,
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演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沉香,
亦温肾, 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心经用药

助阳桂附与细辛,泻火黄连栀子心,
龙眼熟地补心血,生地胶东养心阴,
人参五味益心气,朱砂琥珀定心神,
通窍菖蒲苏和香,豁痰牛黄竹沥临,
欲化瘀阻急性子,桃红川芎并丹参。
 
 
十二经补泻药品 清·祈坤  

足太阳膀胱经:
(补)龙骨、续断、益智仁、橘核。
(泻)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瞿麦、茯苓。
(温)茴香、乌药、沉香、山茱萸、桂枝、麻黄、缩砂。
(凉)胆草、石莲子、防风、羌活、蔓荆子、茵陈、葶苈、大黄、黄柏、石膏。
(引经)蒿本、羌活、黄柏。

手太阳小肠经:
(补)石斛、牡蛎、甘草梢。
(泻)木通、赤茯苓、车前子、紫苏、羌活、蒿本、槟榔、大黄、瞿麦。
(温)巴戟天、茴香、乌药、砂仁、益智仁。
(凉)滑石、木通、栀子、茅根、车前子、猪苓、泽泻、芒硝。
(引经)羌活、蒿本、黄柏。

足厥阴肝经:
(补)当归、熟地黄、酸枣仁、阿胶、木瓜、沙叁、薏苡仁、枸杞子、兔丝子、山茱萸、白术、莲肉、甘草、蒺藜。
(泻)白芍药、赤芍药、柴胡、青皮、枳实、青黛、羌活、木贼、甘菊、蒲黄、桃仁、蔓荆子、常山、五灵脂、益母、前胡。
(温)木香、肉桂、香附子。
(凉)黄连、黄柏、胡黄连、龙嗧艬草决明、牛黄、羚羊角、车前子、甘菊花、地榆。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乌梅。

手厥阴心包络经:
(补)人叁、黄仪、肉桂、沉香、兔丝子、破故纸。
(泻)大黄、芒硝、栀子、乌药。
(温)大附子、肉桂、乾姜、沉香、川芎、白豆蔻、柏子仁、乌药。
(凉)黄连、栀子、丹皮、柴胡、薄荷、滑石。
(引经)柴胡(桂佐之)、川芎、青皮。

足少阳胆经:
(补)当归、酸枣仁、山茱萸、五味子。
(泻)柴胡、青皮、黄连、白芍药、川芎、贝母、瓜蒌、钩藤、天竺黄。
(温)乾姜、肉桂、陈皮、半夏。
(凉)黄连、黄芩、柴胡、竹茹、甘草。
(引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柴胡。

手少阳三焦经:
(补)人叁、黄儀、白术、藿香。
(泻)柴胡、枳壳、枳实、青皮、山慈菇。
(温)大附子、厚朴、乾姜、沉香。
(凉)连翘、滑石、胆草、地骨皮。
(引经)柴胡、川芎、青皮。

足太阴脾经:
(补)人叁、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药、山药、莲肉、白扁豆、木瓜、蒺藜、当归、黄儀、薏苡仁、芡实、陈皮、大枣、圆眼肉。
(泻)枳实、大腹皮、山查、麦芽、神曲、半夏、南星、槟榔、三棱、莱菔子、升麻、防风、石膏、苓、玄胡索、桑寄生。
(温)砂仁、白豆嘐、藿香、破故纸、黑乾姜、官桂、大附子、苏叶、肉果、木瓜、苍术、吴茱萸、丁香。
(凉)黄连、玄明粉、竹沥、连翘、大黄。
(引经)白芍、麻黄、大枣、莲肉。

手太阴肺经:
(补)人叁、沙叁、黄儀、麦冬、阿胶、五味子、紫苑、百部、知母、款冬花、木瓜、山药、茯苓、蒺藜。
(泻)防风、苏梗、羌活、前胡、生姜、桑白皮、苏子、橘红、石膏、杏仁、贝母、瓜蒌、南星、枳壳、薄荷、白芥子、白芍、玄胡索、葶苈、鼠粘子、莱菔子、香薷、荆芥。
(温)乾姜、生姜、半夏、白豆蔻、缩砂、木香、藿香、桂枝、香附、麻黄。
(凉)枯芩、竹叶、竹沥、童便、羚羊角、马兜铃、山栀、天门冬、玄叁、桔梗、藕节、枇杷叶、玄明粉、地骨皮。
(引经)白芷、升麻、葱白、生姜。

足阳明胃经:
(补)人叁、白术、黄儀、石斛、山药、莲子、芡实、薏苡仁、糯米、白糖。
(泻)枳实、厚朴、大腹皮、前胡、三棱、莪术、槟榔、大黄、石膏、礞石。
(温)肉桂、肉果、大附子、砂仁、藿香、半夏、苍术、白豆蔻、川芎、香附、乾姜。
(凉)葛根、知母、石莲子、栀子、滑石、竹茹、胡黄连。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手阳明大肠经:
(补)莲肉、糯米、白砂糖、薏苡仁、粟壳、木香、肉豆蔻、龙骨、牡蛎。
(泻)大黄、芒硝、枳实、桃仁、槟榔、葱白、麻仁。
(温)人叁、乾姜、半夏、肉桂、吴茱萸。
(凉)黄芩、槐花、大黄、地榆、胡黄连、连翘、石膏、秦艽。
(引经)葛根、升麻、白芷。

足少阴肾经:
(补)杜仲、兔丝子、蒺藜、破故纸、山茱萸、山药、石斛、巴戟天、人叁、白术、当归、熟地、枸杞、五味、牛膝、龟板、淫羊藿、何首乌、鳖甲、鹿茸、鹿角、龙骨、牡蛎、续断、肉苁蓉、韭子、覆盆子。
(泻)泽泻、苓、知母、玄胡索、甘草、茯苓、木通。
(温)大附子、桂心、破故纸、黑乾姜、缩砂、仙茅、沉香。
(凉)黄柏、知母、丹皮、天门冬、地骨皮、山栀、玄叁、竹沥。
(引经)独活、肉桂、牛膝、盐、酒。

手少阴心经:
(补)当归、生地黄、茯神、远志、酸枣仁、麦门冬、柏子仁、山药、莲肉、圆眼肉、人叁、红蓝花。
(泻)黄连、枳实、木香、贝母、天竺黄、郁金、赤茯苓、玄胡索。
(温)石菖蒲、藿香、沉香、木香、桂枝、麻黄。
(凉)连翘、丹叁、石莲子、栀子、犀角、牛黄、朱砂、石膏。
(引经)独活、细辛、灯心、圆眼。

散品:凡药之性轻虚者,诸脏腑皆能发散,是以不属经络也。
羌活、独活、升麻、防风、荆芥、细辛、蒿本、麻黄、秦艽、防己、牛蒡子、香薷、夏枯草、山豆根、五灵脂、射干、青蒿、葱白头、漏芦、蝉蜕 
走品:凡药之体重浊者,诸脏腑皆能走泻,是以不属经络也。
川乌、草乌、三棱、莪术、威灵仙、穿山甲、葶苈、海藻、昆布、五加皮、抚芎、常山、青黛、巴豆、益母草、桑寄生。



妊娠忌服药歌
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
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
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