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针灸单穴治病47绝招,内附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02 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继续阅读 »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1.png


02
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03
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04
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05
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06
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07
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08
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09
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
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2.png


11
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
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
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
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
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
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3.png


17
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
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
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
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
穴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
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
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
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
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
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
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
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
穴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
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
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
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
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
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
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
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
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
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
穴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
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
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
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止呕吐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
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
穴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
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
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
穴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
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5.png


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一、
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
(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推大陵:用姆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
(4)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以皮肤热为度。
(5)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2、急救选用穴:少商、少泽、大椎、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至阴。
 
针灸公益讲座语音课堂:
http://m.qlchat.com/topic/840000049162181.htm?pro_source=2
二、
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
(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推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丹田、中脘、内关、外关、肩井、少商。

三、
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
(1)掐舌柱、鼻柱:用手指尖掐口中舌柱和鼻柱,如有惊动则可救。
(2)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3)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4)掐十宣、气喘穴。
(5)揉丹田:用掌贴于丹田处,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6)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少商、大陵、神门、百会、哑门、印堂、太阳、地机、行间、至阴、涌泉。

四、
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
(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3)揉五心:用手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4)掐少商、少泽:用手指深掐少商、少泽穴处。
(5)擦颈后:术者沾酒擦颈后窝,及风池、哑门、大椎等穴。
(6)拍肘、膝窝:术者沾酒或水拍打肘窝、膝窝,以近肤热红为度。
2、急救选用项:人中、陀脊、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然谷、少冲、委中。

五、
中毒:因误吃各种有毒药物或食物中毒。症见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神色大变、睕腹疼痛。
1、点穴手法
(1)探喉头:术者迅速用手指伸进患者口中,轻微地拨动喉头催吐。
(2)推任脉:从脐中推向膻中,反复多次,使患者有呕吐感。
(3)揉中脘:中指点揉中脘穴。
(4)掐委中:用指深陷委中穴。
(5)拍大椎:用白水沾于手上拍打大椎穴。
2、急救选用穴:人中、承浆、合谷、劳宫、足三里、涌泉、行间、天枢、脐中四边。

六、
溺水:因水吸入体内,闭塞呼吸,使气血停顿。症见人事不省,脉息全无。
1、点穴手法
(1)按压胸背:患者俯卧,头低足高。术者用手按压胸背,应有节奏地一按一松。
(2)吹鼻吸嘴:使患者平躺。术者将气吹入鼻内,然后捏住。用口对著患者的口深深吸气,须反覆多次。
(3)推手足三阴:从指(趾)端内侧向身躯部推行。
(4)揉五心:用手擦揉手心、足心、背心,以肤热为度。
(5)吹窍穴:用气吹动耳窍。
(6)掐十宣:用手指深陷十宣穴。
2、急救选用穴:太阳、人中、地机、合谷、大陵、内关、外关、血海、气海。

七、
中风:中风多因邪中脏腑或邪中经络所致。其症见突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点穴手法
(1)顶风池、风府:用手指向上顶风池和风府穴。
(2)按内、外关:用拇、食指对按内关、外关穴。
(3)弹拨膏盲:用手指深透膏盲穴,进行左右弹拨。
(4)掐人中、地机、委中:用手指深陷人中、地机、委中三穴。
(5)揉腹部:用掌贴于于腹部,进行揉动。
(6)点足三里:用指点叩足三里穴。
(7)推陀脊:用手指推行佗脊各穴。
2、急救选用穴:十宣、少冲、血海、涌泉、劳宫、大陵、神门、三阳络、三阴交、照海、合谷。

八、
癫狂:癫狂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多因七情所伤,心神不能内守。临床上分癫症、狂症两类。
1、点穴手法
(1)弹卒癫:用手指弹男患者卒癫穴。不可多弹,因振心动神刺激强。
(2)掐人中、后根:术者用手指深陷人中穴和后根处。
(3)拿肩井:用手拿提肩井穴。
(4)揉神门、内关:用手指揉动神门、内关穴。
(5)按神阙、天枢:用手指重按神阙、天枢穴 收起阅读 »

五脏气血升降图与六经气化图、六经升降图

体内的热能,从左半边升,从右半边降。左侧血从肝脾温升,右侧气从肺胃凉降。这个图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五脏的五行气化关系。   六经气化图:   六经气化图逆时针旋转90°后,即为人体六经升降图:三阳经向下,三阴经向上(当我们把双手
继续阅读 »
体内的热能,从左半边升,从右半边降。左侧血从肝脾温升,右侧气从肺胃凉降。这个图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五脏的五行气化关系。
1.jpg

 
六经气化图:

22.jpg

 
六经气化图逆时针旋转90°后,即为人体六经升降图:三阳经向下,三阴经向上(当我们把双手举起,则手足阳经都是向下行,而手足阴经都是上行的)
2.jpg


收起阅读 »

一看就会、一针见血的看病法,看青筋

1.经筋病的发生《灵枢经筋第十三》指出,经筋之病,1.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2,因肝病所。3,最大原因是外力损伤。 2.经筋病的形成(只从大量造成此病的外伤谈起):经筋一旦损伤,损伤部位就会被拉薄裂,习惯上称为肌肉劳损,这时,气血也随之滞阴
继续阅读 »




1.经筋病的发生《灵枢经筋第十三》指出,经筋之病,1.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2,因肝病所。3,最大原因是外力损伤。


2.经筋病的形成(只从大量造成此病的外伤谈起):经筋一旦损伤,损伤部位就会被拉薄裂,习惯上称为肌肉劳损,这时,气血也随之滞阴,损伤后的经筋未得治愈,就会收缩形成结,对经筋病的临床研究称之为筋结。筋结形成,即是慢性病的开始,非外伤所致

的经筋病也一样有上述征兆。
对筋结的解释是:筋结是损伤的经筋所生成,它分为两层:内层是所伤的部分,外层是正常的筋膜,筋结是人体生命自我保护伤痛的产物,经筋损伤后,就像要断未断的绳子或橡筋,已吃不住所要承受的力了。对快断绳子或橡筋只要在快断处打个结,绳子等就可重新使用,只是在长度上缩短了。对于经筋,我们虽无法去为它打结,形成筋结保护伤部及应付人体活动。绳子等打了结会缩短,经筋打了结同样也会变短,而且筋结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变大。人的高矮未变,经筋却短了,这样就产生了经筋的内缩力,腰腿痛病之所以难治,关键就是在对筋结的治疗上。筋结在未治疗时,患者是不感疼痛的。
“青筋”就是人体皮下可以看见的静脉血管,专家认为,无论人体哪个部位的青筋异常暴鼓,都是人体痰、湿、疹、毒等积滞的反应。大家应学会如何观察,了解不适之处,及早就医。

一般所能观察到的青筋的主要分布在面部、头、脚等部位。 青筋又静脉血管----通过指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当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时,青筋常常在人体表面出现凸起,曲张,扭曲变色等反映状。为什么血液回留受阻呢?实际上就是体内积滞所致。各种淤血,痰湿,热毒,积滞等生理废物不能排除体外,就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障碍,此时在脸部,腹部,脚部特别在手掌和手背的青筋就非常明显。所以青筋就是人体的积滞。

如果血脉胆固醇,血脂,积滞过多,血粘过高则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等心脑血管疾病。 如果经脉有痰,湿,淤,热,毒,积滞堵塞,就会加剧炎症反映,不通则痛,使痛症加重。
如果在胃肠到内有废物,毒素,细菌,粘液,宿便发生积滞,则久积成毒,毒害人体,轻则形成各种黑斑,白斑,血痣,重则导致肿瘤,癌症。

科学家解刨研究,发现癌症和衰老都是由于血淤,废物的积滞引起,所以积滞是百病之源。故《黄帝内经》讲;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根据临床经验有以下症状者都可以考虑积滞的存在;
(1)大便难,颜色黑,粘稠大,大便时间长,用纸多。
(2)胃纳差,食不甘,口干涩,舌苔厚。
(3)容易疲倦,容易感冒,反复感冒。
(4)气短乏力,精神不佳,头脑不清,失眠多梦。
(5)按摩,拔罐,拍打,刮痧容易出现的痧斑点块。
(6)容易皮肤过敏,皮肤色素沉着,见老人斑, 雀斑,黄褐斑,白斑,血痣等。
(7)食凉觉寒,食热觉热,虚不受补者。
(8)长期性的劳心劳力,工作紧张,精神抑郁。
(9)经常性自我感觉低热。
以上面几种症状为主的人,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以上九种症状越多,则说明体内积滞程度越深,多数处于疾病状态。甚则肿瘤发生,大病将至。
所以人体身上出现的青筋,表明体内废物积滞过度,是体内废物痰湿淤热毒积滞的一种外在反映。俗话说;青筋过鼻梁,无事哭三场。身体内的废物积滞越多,青筋就越明显。一般几天不通便的人,青筋就特别明显,通过青筋的形态就可以观察出体内积滞的状态。

一般随着青筋的形态,颜色变化,则表示体内废物积滞越严重,所谓久积成毒。如果青筋到达凸起,扭曲,紫黑时,往往表示体内积滞的废物越毒,甚至表示大病将至。所以,身体上任何部位出现青筋,都表示相应部位所代表的问题。
青筋的分布 :
(一)手部青筋
小孩有积滞一般都在鼻梁上出现青筋,但是3岁以后往往就不在鼻梁上出现,而是在手上出现青筋。所以成人体内的代谢废物越多,手上青筋就 越多。某部位出现青筋,表示相应内脏俯组织有积滞。
1.手背青筋
手背青筋提示腰背部有积滞,容易导致腰积劳损,疲劳乏力,常见腰酸背痛,甚至出现肌肉紧张,硬结节。
2.手指青筋
小孩手指青筋,提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成人手指青筋,不但提示消化系统有问题,且还反映了头部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供血不足,头部不适,严重则头晕,头痛,中风。
3.手掌青筋
(1)大鱼际有青筋,往往提示腰腿痛和下肢风湿关节痛。
(2)腕部横纹线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等。
(3)内关青筋,往往提示心脏方面疾病,如心肌劳损,心烦,心跳,心闷,失眠多梦等。
(4)内关青筋越靠近内关穴,则越早发生心脏方面的症状;内关青筋越凸起,扭曲,紫黑,则心脏疾病越严重。甚至预示着心脏将要发生大病。
(5)生命线附近有青筋,多见于肝胆功能代谢有问题,容易口苦口干,烦躁,胸闷,肝病等。
(6)虎口生命线起端有青筋,女士多见于月经前后乳房胀痛。
(7)食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左侧肩周炎。小指指掌横纹有青筋,提示容易右侧肩周炎。
(8)拇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提示心脏冠状动脉硬化。紫黑则冠心病发作。
(9)中指指掌关节横纹有青筋凸起,扭曲,紫黑,提示脑动脉硬化。
(10)手指青筋,甚至浅显到连手指节间都能见到。提示肠胃有积滞宿便,其人多患有习惯性便秘或肿瘤,痔疮等。改变排便习惯后,青筋会逐渐浅淡,消失。
(11)手掌到处可见青筋,表示胃肠积滞,血脂高,血粘稠,血压高,血液酸性高,含氧量低,血液容易凝聚积滞,则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疲倦乏力,身体虚弱等。
(12)肩部青筋,容易发生肩周炎,而且特别难治。

(二)头部青筋
1.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时,往往提示头晕,头痛;当太阳穴青筋凸起,扭曲时,表示脑动脉硬化;紫黑时,则容易中风。
2.额头有青筋,提示长期劳心劳力,紧张,工作压力或心情压力大。
3.鼻梁有青筋,提示肠胃积滞,容易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利;紫色时则情况更加严重。
4.眼袋青筋,俗话讲,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眼袋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带下。
5.嘴角腮下有青筋,往往提示妇科疾病,带下湿重,疲倦乏力,腰漆酸软,下肢风湿。
6.舍下青筋凸起,相应于人心脏的冠状动脉,容易引起心脏疾病,心肌劳损。如果青筋凸起,扭曲,紫暗,则容易发生冠心病。

(三)胸腹部青筋
1.胸腹部青筋,多注意乳腺增生,经行乳房,胀痛,情志抑郁。
2.腹部青筋,俗话说;“青筋过肚”。这已经是比较严重的积滞;成人肝硬化腹水,肿瘤后期。腹部青筋往往是比较难治的疾病。

(四)下肢青筋
1.漆部青筋提示漆关节肿大,风湿关节炎。
2.小腿有青筋静脉曲张严重者往往发生腰腿疾病,风湿关节痛。特别多见于久站的老师,久行的农民或喜欢走热时冲凉的人士。因为寒则 入骨伤筋,这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够注意的问题,最后久积成疾,甚至影响高血压很难下降。

总之,人体任何地方出现青筋,不但影样外表美观,更重要是提示身体废物积滞的反映。青筋即积滞的清除关键是平时要学会清肠排毒。清肠排毒与通便概念不同,很多人总以为天天大便都正常,忽略了清肠排毒。这就等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清除厕所,水壶里的垢,汽车要清积碳一样。清肠排毒和消除青筋的凸现,最好是平常就运用拍打和刮痧疗法。

太阳穴青筋凸起,表示有脑动脉硬化、头痛、中风的迹象;
额头呈现青筋,表示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
鼻梁青筋凸起,表示肠胃积滞、消化不良;
下颌出现青筋,表示患有风湿病或者下肢疾病;
手指背面的青筋呈黑色,表示有颈椎肥大症或者腰椎病;
手指关节处青筋凸起,表示胃肠功能欠佳,腹胀痛,口臭;
拇指关节下呈现青筋凸起或扭曲,表示患有冠状动脉硬化、心肌劳损。

观筋知病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有的男士本身血管就比较粗大;有的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静脉血管也要比一般人明显;有的人喝酒、运动后血管会不同程度地凸起。因此,没必要看到青筋鼓起就紧张,而应在平时留心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青筋情况,若发现与往常不同就该多加注意了。

 
 
 
 
 
 
 
 
 
收起阅读 »

子午流注功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基本概念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
继续阅读 »
子午流注,是针灸于辩证循经外,按时取穴之一种操作规程方法。它的含义,就是说人身之气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时,《针灸大成》徐氏有“刚柔相配,阴阳结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之说。

1.jpg


基本概念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原理
有人以为开穴的原因是因为营气和卫气恰在同一点上相遇,这一点上的穴就开了,这是大谬。要知道营卫之气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内经说:“营卫之气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气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气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 其实他是把“开”字误解做“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气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气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气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气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气和人体之气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气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同气才能相应而合;相克,异气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气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气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气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针灸治病完全是根据气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气与天气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
  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的。在《灵枢·经脉》篇、《营气》篇,以及《难经·一难》、《二十三难》都有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本输》篇,记载井荥俞很详明,惟于井荥俞配属五行,仅有阴井木、阳井金,其余均无配属。《难经·六十四难》对井荥俞配属五行和十干运用,才有进一步的说明。《灵枢·卫气行》篇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灵枢·五乱》篇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谓“得天时而调之”。《甲乙经》说:“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阳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阳分而刺之。病在于阴分,必先候其气之加于阴分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除”。凡此皆与子午流注有密切之关系。南唐·何若愚着《流注指微赋》,将子午流注的应用和方法,作了概括的说明,元·窦汉卿着《标幽赋》,内有“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开阖,论其五行五脏查时日之旺衰”,由此可见子午流注到了元代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它如明代的《针灸节要》、《医学入门》、《针灸大成》等书皆有论述。而《针灸大全》徐凤氏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灸疗法。

 
2.jpg


古书注解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气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气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气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子午流注定穴歌
 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戊寅陷谷阳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已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原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丙午时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细详。
  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水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已包络大陵中。
  戊日午时历兑先,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甲申临泣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嫡亲。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3.jpg


时刻与健康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时需要辨证调理。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所以,人在 7点吃早饭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重则唇裂或生疮,可以在7点清胃火。胃寒者7点养胃健脾。
  已时 (9点至11点),脾经最旺。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 9点健脾;湿盛者9点利湿。
  午时 (11点至13点),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过缓者 11点补心阳;心率过速者滋心阴。
  未时 (13点至15点),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饭后两肋胀痛者在此时降肝火、疏肝理气。
  申时 (15点至17点),膀胱经最旺。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尤为突出,在这个时间滋肾阴可调此证。
  酉时 (17点至19点),肾经最旺。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戌时 (19点至21点),心包经最旺。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肾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
  亥时 (21点至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进行调理。古籍《灵枢》:“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简易歌诀:寅时气血注入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4.jpg


子午流注的发展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在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是最具有特色的宝贵理论。
  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肝脏的气血运行及五腧穴的开合进行结合,在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子午流注抗癌疗法来源于这样的规律,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的调整患者气血,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进行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时间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jpg


现代科技的证明
今天,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电子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是象流水一样有“走向”的,即是说,是符合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规律的。 收起阅读 »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
继续阅读 »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7.png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收起阅读 »

子午流注纳支补泻法

子午流注纳支法,按时支取穴,也称纳子法、时支子午流注。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
继续阅读 »
子午流注纳支法,按时支取穴,也称纳子法、时支子午流注。这是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的地支时辰,病症之虚实,配合五行生克穴位,取穴治病的方法。有两种取穴法:

一种是按一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各配一经,在这个时辰内,该经从起点到终点的任何腧穴都可以选用。例如,肺经病,每日寅时都可取肺经从中府到少商的任何腧穴针刺治疗。此方简便易行。

另一种是根据气血流注到某经的时辰,再结合五俞穴,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进行针刺治疗。纳子法是依据"日周期",用本经的井、荥、俞、经、合五俞穴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气血流注本经的时间,在每日的十二个地支时辰按时开穴。开穴的原则: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气血流注有盛有衰,肺气旺于寅时(清晨3—5点)而终于卯时。如肺经发生病变,可选取肺经的有关腧穴,当其方盛之时,采用“迎而夺之”的泻法;肺气衰退之时,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其他各经病变依次类推。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五输穴与五行的相生规律,法于“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以子母穴作为基础。例如肝经病变属实者,取肝经的子穴行间(五行属火),针刺用泻法;虚证则取肝经的母穴曲泉(五行属水),针刺用补法,各经病变依次类推。若时辰已过,或见不虚不实证,可取本经的本穴和原穴治之。

同时异经也可以取用补母泻子法:如肾虚证,“虚则补其母”,可取、与肾经相生关系的肺经(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肺经为肾经之母),在卯时5-7点,取肺经的母穴输土太渊穴(土生金)及肺经的本穴经渠穴补之。

又如:大肠经实证,“实则泻其子”,可取与大肠相生的膀胱经(大肠属金,膀胱经属水,金生水,膀胱经为大肠经之子),在申时15-17点按膀胱经的子穴输木束骨穴(水生木)及膀胱经本穴通谷穴泻之。其它可类推。

timg.jpg
收起阅读 »

养生保健总结

转自:养生保健总结_长翅膀的牛--老朱_新浪博客  声明:我老朱是学机械的,不是中医世家,也不是所谓专家,何况专家也可能忽悠,因此,学习需谨慎,有病找医生。     首先我们要知道几个基本原则观念(其实中医养生之道与易学,儒家中庸之道等相通的,有时把国家,集体
继续阅读 »
转自:养生保健总结_长翅膀的牛--老朱_新浪博客 
声明:我老朱是学机械的,不是中医世家,也不是所谓专家,何况专家也可能忽悠,因此,学习需谨慎,有病找医生。
    首先我们要知道几个基本原则观念(其实中医养生之道与易学,儒家中庸之道等相通的,有时把国家,集体,政治等像成人体来对待就知道如何管理了)
1. 自然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中一份子,离不开天地日月水火等,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昼夜循环等规律变化,来维持生命,与自然逆行只会自残身体。如,人有上百万年的历史,已经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现在文明社会,特别近几十年,因为电和网络等,让人都打破自然规律,晚睡,娱乐,吃乐纵欲,极限,毒品等,绝症越来越年轻化,肥胖越来越多等。许多年轻人以后迟早要为晚睡买单!
2. 平衡
   平衡就相安无事!阴阳平衡,阴阳分类很多,一般人只记住脏为阴,腑为阳即可;七情六欲也需平衡,如怒过了伤肝,压抑怒气久了又伤脾,道家讲的淡然,流行话-淡定,不要过喜过悲等。不建议自己的孩子搞竞技体育,特别拼潜能的,透支精气神,只会昙花一现,落下一身病;营养平衡,药食同源,某种营养多了也是伤害身体。有一点要提醒,人体是个动态的平衡,有时候身体出现一些症状,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自己身体气血足了,能量够了,身体上升状态,在消除体内寒气病毒等而产生的“硝烟”,不要一遇到不适就用抗生素等来裁决。
3. 相生相克
   中医把五脏六腑按五行分,把经脉穴位也按五行分,季节五行分等。首先要知道五行:金木水火土;从左生右:木火土金水木;从左克右:金木土水火金。除了基本相生相克,还有相乘相侮;乘:以强凌弱,克者太强,被克者太弱;侮:强奴欺主,被克者太强,克者过弱而被反克。
   这里要详细说就很多了。只要明白一点,身体一个地方出现症状,不要只治疗一个地方,要考虑的五脏六腑等相互牵扯相互生克的关系,要整体考虑,不要一发烧就抗生素,一咳嗽就黄连素,一癌症就来一刀,只有整体调理好,理顺好,保持平衡和谐,才能基本控制住病症。
4. 个性和共性
   好多人一看到什么偏方,什么保健法,拿来就用,有时对症了有效,有人可能适得其反;如,高血压,有的人因为肝火大引起的,有的是因为缺钙血管壁脆硬引起的,有的是因为血气不足而引起的,有的是精神刺激而引起的,有点是吃药如避孕药等引起的,有的是遗传的有的是后天的等等,治疗的方法都不一样的。有的是虚症有的是实症,如果实虚治疗相反会误诊以致死人的。有什么好偏方和保健,一定要仔细谨慎,不可轻信他言。如现实中有些癌症晚期,还用狠毒的偏方(癌症早期的可能会制止住发展),结果加快人死亡,还增加人的痛苦。一个专家出来,全民齐学习,最后投诉,揭发,神话破灭,其实除了专家炒作,大家都有原因,几个有效的偏方,技法就全民推广,肯定出问题的。
5. 预防为上
   伤害身体很容易的,修复很难的,症状显现出来,往往是身体难以自我修复的时候,受折磨也费财,甚至丧命。大家估计都读过《史记》中的《扁鹊见齐桓公》这篇文章,扁鹊四见齐桓公,三次劝诊,最后一次看了就不劝就走,病从腠理到血脉到肠胃到骨髓,到骨髓后齐桓公才知道真的病了,这时找神医就晚了,神医为了自己活命只好逃了。因此,大伙一定要平时注意爱惜自己,别透支,糟蹋自己,特别一些年轻人。
6. 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情
   信息化,资本化,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等,让许多人很难静下心来,浮躁,不安,紧张,劳累,盲目等;这点要靠自己悟了,自己养,别人说教无用。修心养性要时间,因此,人随年龄大,会好些。有时间的人每年不妨好好看看一两本哲学书(不是一些所谓速成的快餐哲学)
 
    一般人的健康生活习惯:
1.  早晨起来后,先喝一杯温开水
2.  早餐吃好,特别需要减肥者
3.  养成固定的大便习惯,最好早晨或睡觉前
4.  上班多喝水,特别用电脑者(可以生理提醒自己休息一会儿)
5.  宴请会餐尽量安排在中午
6.  持续用电脑不要超过一小时(起来走动几分钟,或闭眼双指按揉内眼角一分钟,或按摩敲打大腿内外侧)
7.  午餐后真睡或眯一刻钟
8.  好咖啡者一天不要超过2杯
9.  抽屉里放一点干粮或水果,下午饿了补充一点
10. 晚餐吃清淡的
11. 每餐七分饱
12. 晚上8点钟之前停止锻炼(瑜伽气功除外)
13. 每天保持泡脚习惯(夏天或洗澡也坚持),每次10分钟左右,泡脚时,脚踝下内外侧窝,用脚跟相互搓揉,泡脚时间最好9点半左右
14. 尽量养成10点上床,10点半入睡的习惯
15. 失眠者可按揉两乳之间(中点),或双手捏两手臂
16. 入睡前,平躺,双手搓热,以肚脐与耻骨之间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一手掌顺时针画圈缓慢轻揉,闭目;保持10分钟左右。(排除杂念最好,可以想象没有人物的风景,如大海,天空等)
17. 早晨醒来,可以按以上一样,轻揉5分钟左右,再起来。
18. 每周保证一到两次出汗的锻炼(肝肾不好者,建议慢跑,慢跑有益心肺,特别肺活量提高,金生水)
19. 吃时令蔬果,少吃反季节性的
20. 洗澡时,热水冲后背脊柱两侧
21. 头痛者,可以双掌掐压头皮,从头正中开始,掐好向两侧移动继续,整个头皮都捏,或者自己双手的手指来回梳头。
22. 胃是受纳消化食物,少吃过冷过热过辛辣的东西,胃不好靠养为佳,胃临时不舒服,可以热敷
23. 女性假期不要碰冷水或吃冷饮等
24. 男人酒后不要房事
25. 有病,特别绝症,首先是控制病情,不要急功近利,想一下子治疗好,有时控制病情就是得救了,如果过猛治疗,只会加快死亡。建议绝症晚期者,温和疗法。
26. 心情好坏,对病的恶化和好转,有很直接的关系,对病人的心理疏通调整很重要。
27. 有兴趣可以练习气功或瑜伽,有益固本元气,增加体质
28. 可以买2个高尔夫球,躺床上时,可以按摩脊柱两侧,哪里酸按哪里;按摩捶(5到10元那种木头捶,或木头加橡胶头)的买几个,看电视,聊天等敲敲手腿。、
29. 坐车或无聊时,可以做一些手脚活动,如:伸掌握拳,和抓抬脚趾头。
30. 有空捏捏耳朵,手掌
31. 累了可以到正规的洗脚按摩店,洗脚按摩一下
 
以下内容,感兴趣穴位按摩可以继续看
普通自我保健按摩穴位(自己容易做的):
1.  偶尔失眠:膻中,中脘,天池
2.  常失眠:膻中,中脘,天池,神门,灵道,少海,后溪,小海,劳宫,悬钟,通里,内关,印堂,翳明,安明,四神聪,三阴交
3.  咳嗽:太渊,合谷,列缺,外关,少商,鱼际,经渠,尺泽,曲池,阳溪,风池
4.  补肾气,消肝火(泡脚时):太溪,太冲,涌泉,冲阳,昆仑
5.  补肾气(日常小息时):曲泉,足三里,阴谷,阴陵泉,阳陵泉
6.  预防或辅助治疗中风的六脉神剑: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
7.  近视:晴明
8.  鼻塞:迎香,上迎香,印堂,风池
9.  补肾气(平卧时):关元,气海,石门,中极
10. 背部的背俞穴,睡觉用高尔夫球或擀面杖按摩,或冲淋时用热水冲,背撞击树
11. 减肥(平时敲打按摩):环跳,中渎,风市,膝阳关,足五里,曲泉,阴廉
12. 痛经:关元,血海,带脉,中极,三阴交,内庭
13. 便秘:长强,天枢,支沟
14. 小孩的穴位不像成人的一点,用经脉的走向,从线的角度去推拿或捏肌比较好
15. 手,足,耳朵等反应区可以根据挂图对应按摩
 
附:五脏六腑五行图

1.jpg


 
 
    五行图里,大家可以了解几个简单的道理,四季(长夏是四季的最后一个月最后18天)对应的脏腑,颜色对应食品,味道对应调味,当季的脏腑容易旺,最好补母泄子来调理。
(母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拿木来说,水是木的母,火是木的子)
 
附:十二经脉的五输穴和原穴,络穴,募穴和郄穴:

2.jpg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3.jpg


       一般针灸的常用的特效穴位: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等
 
     五输穴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都在肘膝关节以下,对普通人,容易日常保健治疗操作。
     原穴:三焦之气经过之处,阴经的输穴也是原穴。除了十二经,还有2个单原穴,即膏的鸠尾,和肓的气海(也叫脖胦)。(病入膏肓,膏:心下胸隔膜之上;肓:下肓,腹膜处)
     背俞穴: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脊柱1.5寸旁,多用于拔火罐,开背,捏肌,推拿,针灸等。
 
一般穴位治疗原则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先补其母后泄其子;不虚不实取本经腧穴。比较常见的泻火补水平肝法就是如此。
方法有:
1. 本经补母泄子法。根据脏腑所属的五输穴及其五行属性,取本经的母子穴来治疗。如肺病的本经母穴是太渊穴,子穴是尺泽穴(肺属金,土生金,金生水,阴经中输穴为土,合穴为水,因此输穴太渊穴为母穴,合穴尺泽穴为子穴)。
2. 异经补母泄子法。取异经的母穴或子穴来治疗。还是拿肺来说明,如肺(金)虚时,取脾经(土)的输穴(土)太白,或胃经(土)的合穴(土)足三里来治疗;如果肺实,就取肾经(水)的合穴(水)阴谷,或膀胱经(水)荥穴足通谷来治疗。
3. 四季取穴法。根据季节,春井穴,夏荥穴,秋经穴,冬合穴,长夏输穴 ,一般只用阴经。
4. 原络穴配合法。疾病所属的经脉的原穴为主,相表里的经脉的络脉为客来治疗。还拿肺来说事,肺经原穴是太渊,相表里的是大肠,大肠的络穴是偏历。
5. 募穴背俞穴配合法。募穴在胸前属于阴,背俞穴在背部属于阳;阴病阳治,阳病阴治,治疗内脏和阴经的病用背俞穴,治疗体表和阳经的病用募穴。
6. 泄井须泄荥,补井当补合。有空多锻炼20个指头,恰捏刮按等都可以。
 
十二经脉的脉气流注时间
   脉气周遍全身50次,需要一昼夜。脉气从手太阴肺经,寅时开始。
   寅时(03-05)肺经,卯时(05-07)大肠经,辰时(07-09)胃经,巳时(09-11)脾经,午时(11-13)心经,未时(13-15)小肠经,申时(15-17)膀胱经,酉时(17-19)肾经,戌时(19-21)心包经,亥时(21-23)三焦经,子时(23-01)胆经,丑时(01-03)肝经
   由于子时是脉气流注胆经,丑时是肝经的时间,胆是存储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肝是藏血,主疏泄,肝胆得不到休息,脂肪不够消化,血不足不能足够传送垃圾等,人体的垃圾就多,赘肉堆积显得胖,因此,许多养生的书要求人11点之前要入睡(强调一下:是入睡时间,不是上床睡觉,因此上床要更早一些)就是这个道理。
午时是流注心经的时间,因此,午饭后小睡或养神一会儿是有益强心的。
 
以下是十二经脉的走向

 
4.jpg


 
    此图只要知道,手三阴是从胸部走向手,手三阳是从手走向头,足三阳是从头走向脚,足三阴是从脚走向胸腹;有何用?上面说了补母泄子法,如何是补,如何是泄?---随补迎泄,顺着经络行走方向是补,逆向为泄;自己按摩推拿要注意这个方向或顺序问题!
如:肺热时,要泄火,就得从手掌向手臂方向推拿小臂内侧,如果相反就火上加油了,按照中国一代代传下的照料习惯,加上独生子,一般小孩子热证比寒症多,如果小孩咳嗽,多推推小手臂内侧,从横纹推到手肘,以及印堂,从鼻根推向发际。
 
    如何针灸等建议请教正规中医好,懂一点的,可以买艾条灸五输穴,原络穴等,或按摩推拿,有些穴位不可随意针灸,还有孕妇不能自己针灸按摩,一定找好的中医。
    中医的基本原理简单,但是治疗养生的技法博大精深,大家知道一些基本原理,就会找对医生,选取合适治疗法案,不人云亦云,多一点主动权。
    如何辨别虚实热寒症等,有兴趣的可以找找中医的“八纲辨证”了解,网上搜索一下很容易。
 
最后对一些喜欢晚睡的肥胖者一点建议:
1. 一定要改变作息时间,早睡,十点半之前一定要上床进被窝。睡不着按上15,16按摩。
2. 睡前泡脚,按摩脚部的太溪穴,太冲穴,昆仑穴
3. 白天无事,按摩一下肝胆经
4. 早餐一定要吃好,吃饱
5. 晚餐多素少荤
6. 每周慢跑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

养生保健总结_长翅膀的牛--老朱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e4b810100r3sx.html 收起阅读 »

十二经络常见的39个易堵塞穴位

中医讲究取象比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给我们提示:道路拥堵,人流、物流不畅;河道拥堵,河水不能灌溉良田;网络拥堵,信息不能传递;生产线拥堵,资源浪费、产能下降;下水道拥堵,城市内涝;如果体内的经络拥堵,势必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养分不能运送过来,垃圾无法及时排除,信
继续阅读 »
中医讲究取象比类,生活中很多现象可以给我们提示:道路拥堵,人流、物流不畅;河道拥堵,河水不能灌溉良田;网络拥堵,信息不能传递;生产线拥堵,资源浪费、产能下降;下水道拥堵,城市内涝;如果体内的经络拥堵,势必造成气血运行阻碍,养分不能运送过来,垃圾无法及时排除,信息传递不畅,相应脏腑功能受到影响,久之疾病形成。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对于非专业人士,如何知晓经络是否通畅,如何疏通经络呢?经过长期实践,我发现十二条正经上也存在类似于城市道路的固定堵点。每条经络有2—3个容易堵塞的穴位,多分布在肘膝腕踝附近,人们可以自己动手在特定线路上循经敲揉导引3—5遍,这个点就以疼痛的形式表露出来。这些痛点的存在说明经络堵塞了,这就是证据,证明身体目前没有处在最佳状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探查到的痛点处敲揉、点按,3—5天后多数人的痛感可消失,意味着经络畅通。这种经络疏通的方法,简单、易学,好操作,按照动作要领,坚持实践,人人可自我疏通经络,随时保养身体。

自我疏理经络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上,而是为人们预防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平时通过探查经络,发现身体异常,随时可以防患于未然。

1、肺经

孔最穴:前臂掌面拇指一线,肘横纹下2寸(3指宽)

鱼际穴: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2、大肠经

手三里穴:肘关节横纹下2寸(3指宽)

合谷穴: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

手五里:穴屈肘,在曲池穴与肩髃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四指宽)处。

3、胃经

髀关穴:腿根中点下2寸(3指宽),偏外侧

梁丘穴:髌骨外上缘直上2寸(3指宽)

丰隆穴:外踝尖与外膝眼连线中点,胫骨前脊外2横指

4、脾经

地机穴:胫骨内侧缘,膝关节内侧下3寸(4指宽)

三阴交穴:胫骨内侧缘,内踝尖上3寸(4指宽)

太白穴:足大趾后,内侧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

公孙穴:太白穴后一寸

5、心经

心经上臂部分的悬垂肌肉

少海穴: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

腕部四穴:腕横纹,小指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依次向上1.5寸的距离分布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6、小肠经

天宗穴:肩胛骨岗下窝中央

后溪穴:小指掌指关节后,当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肩贞穴:臂内收时肩关节后方,腋后皱襞上1寸处

7、膀胱经

昆仑穴: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偏下方骨头上缘

承山穴: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委中穴:膝盖后方的腘窝中点

合阳穴:委中穴下2寸(三指宽)

8、肾经

大钟穴:足内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偏下方,骨头上缘

水泉穴:足内踝尖与足跟尖连线的中点

照海穴:足内踝尖与足根尖连线上,内踝下缘凹陷中

9、心包经

天泉穴:腋前纹头下2寸(三指宽),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心包经:肘下2寸 肘横纹下2寸(三指宽),两筋之间

心包经:郄门穴 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10、三焦经

四渎穴:前臂背面正中线,肘横纹下2寸(3指宽)

消泺穴:上臂外侧中点处

翳风穴:耳垂后下方,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中

角孙穴: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11、胆经

肩井穴:肩部最高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

风市穴:直立双手并拢在大腿外侧,中指尖下

悬钟穴:外踝尖上3寸(4指宽),两骨头之间

临泣穴: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交汇分叉处

12、肝经

阴包穴:屈膝,大腿内侧膝关节上4寸处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期门穴:第四肋间隙的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

提示:需注意,自我疏理经络时,不要整条经络疏理,那样会无谓消耗气血,容易疲劳。好比一条道路有十个路口,只有一个路口堵车,交警只会去那里疏导,其它不拥堵的路口没必要派人去,以免无谓消耗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经络循行线路探查3—5遍,然后在找到的痛点处敲揉疏通即可。 收起阅读 »

推拿特效穴汇总

  一、快速缓解症状: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尿血特效穴——尿血穴 5.便血特效穴——血愁穴 6.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7.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8.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9.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1
继续阅读 »
 
一、快速缓解症状: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尿血特效穴——尿血穴
5.便血特效穴——血愁穴
6.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7.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8.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9.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10.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11.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2.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3.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4.腹泻特效穴——下痢穴
15.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6.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7.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
18.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
19.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
20.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21.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22.盗汗特效穴——脾髎1穴
23.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24.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25.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26.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
27.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
28.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
29.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
30.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31.鼻出血特效穴——止血点
32.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香穴
33.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
34.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二、脏器疾病:
1.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
2.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
3.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4.早搏特效穴——神封穴
5.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一一心俞穴
6.高血压特效穴——桥弓穴
7.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8.失眠特效穴——安眠穴
9.哮喘特效穴——定喘穴
1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
11.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12.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3.慢性肝炎特效穴——肝炎穴
14.贫血特效穴——脾俞穴
15.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6.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7.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
18.急性尿潴留特效穴——利尿穴
19.夜尿频频特效穴——夜尿穴
20.尿路结石特效穴——下级俞穴
21.痔疮特效穴——痔疮穴
22.慢性前列腺炎特效穴——令阴穴
23.急性肾炎特效穴——肾炎穴
24.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
25.月经延后特效穴——气海穴
26.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7.胎位不正特效穴——至阴穴
28.产后尿潴留特效穴——利尿穴
29.催乳特效穴——膻中穴
30.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血海穴
31.小儿厌食症特效穴——承浆穴
32.小儿疳积特效穴——华佗夹脊穴
33.小儿流涎特效穴——涌泉穴
34.小儿遗尿症特效穴——膀胱俞穴
35.小儿夜啼特效穴——一推天河水
36.小儿腹泻特效穴——天枢穴
37.落枕特效穴——天宗穴
38.急性腰扭伤特效穴——闪腰穴
39.坐骨神经痛特效穴——坐骨穴
40.脚腕扭伤特效穴——环跳穴
41.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飞扬穴
42.肩周炎特效穴——照海穴
43.手腕扭伤特效穴——阳池穴
44.颈肩僵硬特效穴——肩井穴
45.小指发麻特效穴——小海穴
46.皮肤瘙痒症特效穴——止痒穴
47.肛周瘙痒症特效穴——长强穴
48.眼角鱼尾纹特效穴——瞳子髎穴
49.黑眼圈特效穴——四白穴
50.老花眼特效穴——眼点穴
51.老年性白内障特效穴——健明穴
52.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53.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下关穴
54.慢性咽炎特效穴——太溪穴
三、养生保健特效穴
1.补虚特效穴——关元穴
2.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
3.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
4.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
5.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回春穴 (即十宣穴)
6.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睾丸
7.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
8.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
9.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
10.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
11.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
12.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收起阅读 »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
继续阅读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 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
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 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 “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48801098_1.jpg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 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 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 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 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 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 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 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 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 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