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

针灸

针灸单穴治病47绝招,内附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95 次浏览 • 2018-05-25 09:08 • 来自相关话题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查看全部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1.png


02
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03
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04
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05
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06
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07
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08
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09
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
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2.png


11
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
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
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
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
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
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3.png


17
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
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
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
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
穴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
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
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
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
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
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
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
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
穴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
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
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
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
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
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
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
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
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
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
穴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
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
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
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止呕吐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
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
穴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
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
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
穴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
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5.png


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一、
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
(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推大陵:用姆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
(4)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以皮肤热为度。
(5)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2、急救选用穴:少商、少泽、大椎、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至阴。
 
针灸公益讲座语音课堂:
http://m.qlchat.com/topic/840000049162181.htm?pro_source=2
二、
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
(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推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丹田、中脘、内关、外关、肩井、少商。

三、
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
(1)掐舌柱、鼻柱:用手指尖掐口中舌柱和鼻柱,如有惊动则可救。
(2)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3)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4)掐十宣、气喘穴。
(5)揉丹田:用掌贴于丹田处,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6)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少商、大陵、神门、百会、哑门、印堂、太阳、地机、行间、至阴、涌泉。

四、
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
(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3)揉五心:用手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4)掐少商、少泽:用手指深掐少商、少泽穴处。
(5)擦颈后:术者沾酒擦颈后窝,及风池、哑门、大椎等穴。
(6)拍肘、膝窝:术者沾酒或水拍打肘窝、膝窝,以近肤热红为度。
2、急救选用项:人中、陀脊、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然谷、少冲、委中。

五、
中毒:因误吃各种有毒药物或食物中毒。症见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神色大变、睕腹疼痛。
1、点穴手法
(1)探喉头:术者迅速用手指伸进患者口中,轻微地拨动喉头催吐。
(2)推任脉:从脐中推向膻中,反复多次,使患者有呕吐感。
(3)揉中脘:中指点揉中脘穴。
(4)掐委中:用指深陷委中穴。
(5)拍大椎:用白水沾于手上拍打大椎穴。
2、急救选用穴:人中、承浆、合谷、劳宫、足三里、涌泉、行间、天枢、脐中四边。

六、
溺水:因水吸入体内,闭塞呼吸,使气血停顿。症见人事不省,脉息全无。
1、点穴手法
(1)按压胸背:患者俯卧,头低足高。术者用手按压胸背,应有节奏地一按一松。
(2)吹鼻吸嘴:使患者平躺。术者将气吹入鼻内,然后捏住。用口对著患者的口深深吸气,须反覆多次。
(3)推手足三阴:从指(趾)端内侧向身躯部推行。
(4)揉五心:用手擦揉手心、足心、背心,以肤热为度。
(5)吹窍穴:用气吹动耳窍。
(6)掐十宣:用手指深陷十宣穴。
2、急救选用穴:太阳、人中、地机、合谷、大陵、内关、外关、血海、气海。

七、
中风:中风多因邪中脏腑或邪中经络所致。其症见突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点穴手法
(1)顶风池、风府:用手指向上顶风池和风府穴。
(2)按内、外关:用拇、食指对按内关、外关穴。
(3)弹拨膏盲:用手指深透膏盲穴,进行左右弹拨。
(4)掐人中、地机、委中:用手指深陷人中、地机、委中三穴。
(5)揉腹部:用掌贴于于腹部,进行揉动。
(6)点足三里:用指点叩足三里穴。
(7)推陀脊:用手指推行佗脊各穴。
2、急救选用穴:十宣、少冲、血海、涌泉、劳宫、大陵、神门、三阳络、三阴交、照海、合谷。

八、
癫狂:癫狂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多因七情所伤,心神不能内守。临床上分癫症、狂症两类。
1、点穴手法
(1)弹卒癫:用手指弹男患者卒癫穴。不可多弹,因振心动神刺激强。
(2)掐人中、后根:术者用手指深陷人中穴和后根处。
(3)拿肩井:用手拿提肩井穴。
(4)揉神门、内关:用手指揉动神门、内关穴。
(5)按神阙、天枢:用手指重按神阙、天枢穴

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3 次浏览 • 2017-01-03 17:24 • 来自相关话题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 ...查看全部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襄樊市中医医院就诊。之后吴先生开始打嗝,起初家人以为他着凉了,谁知这打嗝竟然没完没了,平均1分钟有10次之多。接连不断的嗝声让吴先生吃不下饭,只能在短暂的睡眠中消停一阵儿。医疗仪器无从查证这莫名的嗝声从何而来,因吴先生本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止嗝的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怎样才能止住打嗝,让患者远离痛苦,针灸科主任詹德琦前来会诊。她在患者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施针以刺,同时辅以艾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20分钟后,吴先生的嗝声减少到每10分钟1次。三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房里已经听不到他的嗝声了。
詹主任介绍,频繁打嗝事实上也是一种病,中医称之为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为饮食不当、情志不舒或吸入冷空气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也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脑干病变受压、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等。针灸治疗呃逆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针与灸并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效,且针灸对患者原发疾病没有影响,操作方便,患者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绿色疗法。
詹主任提醒读者: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在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源自: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6/14/265498_37229344.shtml

针灸补泻手法解密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20 次浏览 • 2017-01-02 12:21 • 来自相关话题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 ...查看全部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摘自网络)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1841 次浏览 • 2016-12-24 23:52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 ...查看全部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针刺,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针刺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针刺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针刺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针刺,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针刺,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摘自: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8/21/11285146_560274977.shtml

针灸单穴治病47绝招,内附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95 次浏览 • 2018-05-25 09:08 • 来自相关话题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查看全部
01
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1.png


02
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03
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04
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05
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06
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07
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08
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09
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
穴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2.png


11
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
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
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
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
穴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
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
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3.png


17
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
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
穴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
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
穴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
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
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
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
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
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
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
穴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
穴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
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
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
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
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
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
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
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
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
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
穴名:人中(任脉)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
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
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
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
(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
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
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止呕吐
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
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
穴名:脚后跟
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
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
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
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
穴名:至阳(督脉)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
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

5.png


中医急救穴位及手法
一、
昏迷:突然昏迷,人事不省,颜面苍白,四肢软瘫。
1、点穴手法
(1)捏人中:用姆指尖深陷人中穴。
(2)揉内外关:用姆指、食指对揉内、外关穴,并用力于上。
(3)推大陵:用姆指推行大陵穴至曲泽穴。
(4)擦手足心:术者用掌侧迅速的摩擦手心、足心。以皮肤热为度。
(5)按百会:用指点按百会穴,可长按1~3分钟。
2、急救选用穴:少商、少泽、大椎、足三里、隐白、三阴交、至阴。
 
针灸公益讲座语音课堂:
http://m.qlchat.com/topic/840000049162181.htm?pro_source=2
二、
中暑:因外界高热,人体内脏阴气虚脱而造成中暑。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身软无力,严重者昏迷不醒。
1、点穴手法
(1)掐十宣:用手指尖深掐十宣穴。
(2)推大椎:用手迅速由上往下擦大椎穴处,以肤热烫为度。
(3)拍心窝:用手动沾冷水或白酒,拍打心窝处。
(4)揉五心:用手治指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5)捏脚址:用手掌一把握住脚趾,进行有节奏的握捏。
(6)按太阳:用两姆指按太阳穴。
(7)拿眉轮:用姆、食指对拿眼匡眉轮。
2、急救选用穴:人中、印堂、百会、风池、承浆、合谷、足三里、涌泉、丹田、中脘、内关、外关、肩井、少商。

三、
误死:误死都见于平日无病者,突然在坐、卧或行走时倒地昏死,也可因七情过度,突然昏死。
1、点穴手法
(1)掐舌柱、鼻柱:用手指尖掐口中舌柱和鼻柱,如有惊动则可救。
(2)捏耳尖:用食指提捏耳尖。
(3)通任督:用食中指分别点压在人中、承浆穴上。两穴分别通于督脉、仁脉。
(4)掐十宣、气喘穴。
(5)揉丹田:用掌贴于丹田处,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丹田。
(6)振耳心:用手指伸于耳内微微振动,然后放松。
2、急救选用穴:合谷、内关、外关、少商、大陵、神门、百会、哑门、印堂、太阳、地机、行间、至阴、涌泉。

四、
痧症:因患者体虚,正气不足,外界秽浊疠气之邪承乘隙侵入机体,使气血阻滞,气机失常而发病。症见全身胀累,四肢无力,唇青面赤。
1、点穴手法
(1)拿肩胛:用手指深拿肩甲胛处筋,进行反覆拿提。
(2)推额面:用手指分别推额面,印堂至太阳处。
(3)揉五心:用手揉动手心、足心、背心处,以肤热润为度。
(4)掐少商、少泽:用手指深掐少商、少泽穴处。
(5)擦颈后:术者沾酒擦颈后窝,及风池、哑门、大椎等穴。
(6)拍肘、膝窝:术者沾酒或水拍打肘窝、膝窝,以近肤热红为度。
2、急救选用项:人中、陀脊、合谷、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然谷、少冲、委中。

五、
中毒:因误吃各种有毒药物或食物中毒。症见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神色大变、睕腹疼痛。
1、点穴手法
(1)探喉头:术者迅速用手指伸进患者口中,轻微地拨动喉头催吐。
(2)推任脉:从脐中推向膻中,反复多次,使患者有呕吐感。
(3)揉中脘:中指点揉中脘穴。
(4)掐委中:用指深陷委中穴。
(5)拍大椎:用白水沾于手上拍打大椎穴。
2、急救选用穴:人中、承浆、合谷、劳宫、足三里、涌泉、行间、天枢、脐中四边。

六、
溺水:因水吸入体内,闭塞呼吸,使气血停顿。症见人事不省,脉息全无。
1、点穴手法
(1)按压胸背:患者俯卧,头低足高。术者用手按压胸背,应有节奏地一按一松。
(2)吹鼻吸嘴:使患者平躺。术者将气吹入鼻内,然后捏住。用口对著患者的口深深吸气,须反覆多次。
(3)推手足三阴:从指(趾)端内侧向身躯部推行。
(4)揉五心:用手擦揉手心、足心、背心,以肤热为度。
(5)吹窍穴:用气吹动耳窍。
(6)掐十宣:用手指深陷十宣穴。
2、急救选用穴:太阳、人中、地机、合谷、大陵、内关、外关、血海、气海。

七、
中风:中风多因邪中脏腑或邪中经络所致。其症见突然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1、点穴手法
(1)顶风池、风府:用手指向上顶风池和风府穴。
(2)按内、外关:用拇、食指对按内关、外关穴。
(3)弹拨膏盲:用手指深透膏盲穴,进行左右弹拨。
(4)掐人中、地机、委中:用手指深陷人中、地机、委中三穴。
(5)揉腹部:用掌贴于于腹部,进行揉动。
(6)点足三里:用指点叩足三里穴。
(7)推陀脊:用手指推行佗脊各穴。
2、急救选用穴:十宣、少冲、血海、涌泉、劳宫、大陵、神门、三阳络、三阴交、照海、合谷。

八、
癫狂:癫狂是属于神志失常的疾病,多因七情所伤,心神不能内守。临床上分癫症、狂症两类。
1、点穴手法
(1)弹卒癫:用手指弹男患者卒癫穴。不可多弹,因振心动神刺激强。
(2)掐人中、后根:术者用手指深陷人中穴和后根处。
(3)拿肩井:用手拿提肩井穴。
(4)揉神门、内关:用手指揉动神门、内关穴。
(5)按神阙、天枢:用手指重按神阙、天枢穴

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3 次浏览 • 2017-01-03 17:24 • 来自相关话题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 ...查看全部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襄樊市中医医院就诊。之后吴先生开始打嗝,起初家人以为他着凉了,谁知这打嗝竟然没完没了,平均1分钟有10次之多。接连不断的嗝声让吴先生吃不下饭,只能在短暂的睡眠中消停一阵儿。医疗仪器无从查证这莫名的嗝声从何而来,因吴先生本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止嗝的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怎样才能止住打嗝,让患者远离痛苦,针灸科主任詹德琦前来会诊。她在患者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施针以刺,同时辅以艾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20分钟后,吴先生的嗝声减少到每10分钟1次。三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房里已经听不到他的嗝声了。
詹主任介绍,频繁打嗝事实上也是一种病,中医称之为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为饮食不当、情志不舒或吸入冷空气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也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脑干病变受压、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等。针灸治疗呃逆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针与灸并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效,且针灸对患者原发疾病没有影响,操作方便,患者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绿色疗法。
詹主任提醒读者: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在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源自: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6/14/265498_37229344.shtml

针灸补泻手法解密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20 次浏览 • 2017-01-02 12:21 • 来自相关话题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 ...查看全部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

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摘自网络)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2 个评论 • 1841 次浏览 • 2016-12-24 23:52 • 来自相关话题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 ...查看全部

我学是中医,那时很不喜欢针灸,只对诊脉开方子有极大的兴趣。毕业后留到某医院的针灸科工作,很少有机会开中药,每天作针灸按摩,又舍不得放弃诊脉,几年下来,总结出一些脉和针配合应用的规律。

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背部膀胱经针刺或按摩:把脊柱看成一个整体,左手脉代表脊柱左侧,右手脉代表脊柱右侧,寸脉范围约是第一颈椎至第二胸椎,关脉约是第三胸椎至第十二胸椎,尺脉约是第一腰椎至尾骨。当患者有寒或热时,常在某个脉点形成一个“积聚点”,通过查找“积聚点”在脉上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断在背部膀胱经的位置,针刺此点可以使寒或热迅速“释放”。比如一个“上火”牙疼患者,诊脉在右寸关交界处出现一个弦大的脉点,那么在第二三胸椎右侧的一小片区域可以按到一个明显的痛点,在这个点针刺后,可以迅速治愈牙疼,同时脉象恢复正常。

用以上方法可以快速解决一些“小问题”,如牙疼、咽疼、胃疼等等。很多的疾病初起都会在脉上找到一个异常脉点,在相应膀胱经上再找到反应点,可以快速治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一个有点小小得意的发现,呵呵,就是诊脉时浮取找到的“积聚点”有时并不是病根点。比如,有的胃疼患者,诊脉浮取为右关弦大,但当沉取探查时,发现右尺的深部弦大异常,并且在脉的右尺和右关之间有“细线”相连。这就说明右关的弦大是来自于右尺,右关是“表面的罪犯”,右尺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这时针刺胸椎右侧的膀胱经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只有针刺第三腰椎右侧横突附近的压痛点才能真正根治。

背部可以和脉对应,从上到下划分出寸关尺三部,四肢也同样可以:上肢的肘尖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前(就是手指的方向)为寸脉,之后(就是肩部方向)为尺脉;下肢的髌骨中点上下三寸的范围为关脉范围,之上(就是大腿根部的方向)为寸脉,之下(就是脚趾方向)为尺脉。这种分法其实就是一个人站立姿势,双手高举,按照上下位置所分的“寸关尺三分法”。

后来又发现了脉有“上行”和“下行”的区别。“上行”就是脉有一种明显向指尖方向涌动的趋势,“下行”就是脉有明显向肘部方向涌动的趋势,而正常的脉象并没有上下涌动的趋势。脉象上行,可以在头部或上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脉象下行,可以在下肢相应区域找到反应点治疗。

如左侧偏头痛患者,常摸到左寸脉明显“上涌”,超过左腕横纹直达大鱼际底部;“其高者因而越之”,这时可以在左太阳穴或左耳背上部或左环枕筋膜或左手指缝间(这些都是寸上区域)找到反应点针刺,让“内压”从上部释放。又如着凉腹泻的患者,常摸到右关脉有明显下行的趋势;“其下者引而竭之”,这时可以在右足三里(属于下肢的关部)附近找到压痛点针刺,让“内压”从下面释放。

以上作个小总结,就是脉象不上不下者,积聚点出现在哪里,就在膀胱经上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上行,就在头部或上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脉下行,就在下肢的相应反应点治疗。

这样把应该针刺的范围缩小到三分之一的躯干或手臂、腿,好像还是有点范围偏大,该怎么再次缩小范围甚至直接找到我们应该针刺的点呢。其实很简单:三个手指分别探查寸关尺,我们把每个手指的宽度再分三份,这样就把躯干和上下肢都分成了九份,这样就和针刺的点很接近了。其实还可以无限细分,只要你手感够细,完全可以把每个手指分成六份甚至更细。比如食指探察的寸脉代表第一颈椎到第二胸椎(共九椎),那么你把食指探脉的部分分成九段,就可以直接断定是第几椎出现了问题。还可以和传统经络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左侧头部胆经区域疼痛,诊脉是左第三颈椎的问题,那么就可以在第三颈椎的横断面和左胆经的交点即第三颈椎左横突针刺,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人体很复杂,以上其实只是一个基础,喜欢中医诊脉和针灸又没有入门之法的,可以从以上慢慢深入,不用参加什么专门的学习班学习,多体会,比如自己或周围人有什么不舒服,马上诊脉并记录脉象,体会加深后可以在相应“积聚点”或“上下涌动点”手指点按,对解剖有一定了解后可以针刺,慢慢你会体验到很多常见病手到病除的喜悦。
 
摘自: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18/21/11285146_5602749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