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总结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风寒,病机——营卫失和,主证--恶寒、脉浮、头项强痛
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风寒(偏重于风),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病因病机:阳浮而阴弱(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辨证要点:发热汗出,恶风寒,头项强痛,鼻鸣干呕,脉浮缓。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为定法,非其方而不治。
注:药后啜热粥以助药力。遍身蜇蜇微似有汗者益佳。获效停药,中病即止。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汗出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提要:表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病因病机:阳虚液损,表邪未解。治则:扶阳解表,调和营卫。
注:附子功重在去邪扶正。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的证治。病因病机——风寒束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治则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辨证要点:
1头痛、身疼、腰痛、骨关节疼痛——风寒束闭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太阳经输不利,而致筋脉失养
2发热——风寒侵袭人体,正气趋外抗邪,正邪交争于肌表
3恶风——恶寒互词,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风寒束表,卫阳闭遏,不能温煦肌表
4无汗——寒束肌表,卫阳闭遏,皮毛闭塞,腠理不开。
5喘——肺外皮毛,风寒袭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
6风寒袭表,正气趋外抗邪,脉应之而浮;卫阳闭遏,营阴郁滞则脉紧;风寒袭表,营阴郁滞故见脉浮紧。
注:不需啜粥,只需温覆,使其微汗。
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提要:太阳伤寒兼里热证的证治及大青龙汤的禁例。病因病机——风寒外束,阳热内郁。
治则:辛温解表,兼清里热。辨证要点:素为阳盛之体,感受风寒;卫阳外浮与邪相争——发热,脉浮紧。卫阳郁遏不能卫护于外--恶寒;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无汗;营阴郁滞,筋脉失养--身疼痛;阳热内郁,不能外散,热扰于内--烦躁
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病因病机——外寒内饮搏结心下,壅塞于肺。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痰液清稀色白。
治则——辛温解表,涤化水饮。
方药:麻黄、桂枝、芍药——和营卫解表;干姜、细辛、半夏——温阳气而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
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3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热证-栀子豉汤类证:栀子豉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提要:1、汗后剧烈呕吐者,不可更汗。2、汗吐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提要:脾虚水停的证治及禁忌。病因病机——脾失健运,水饮内停。辨证要点: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气上冲胸;气机不利-心下逆满;清扬不升,浊阴上蒙清窍-头眩;起则清阳失于上达-头目眩晕加重;气血运行不畅-脉沉紧;水气上泛-苔白滑、口不渴。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真武汤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提要:汗不得法而致阳虚水泛的证治。病机——阳虚水泛。
辨证要点: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
治则——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此方回阳化气消阴,益火生土而制水)。
炙甘草汤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辨证要点:脉结代,心动悸。病机:心阴阳两虚。治则: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蓄水证:五苓散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提要:辨胃津不足与蓄水证的证治。
病因病机:太阳病汗不如法或日久不解,邪循经入里,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致水道不利,水饮停蓄于内而发为本证。膀胱气化失职,水饮蓄于下。
辨证要点-发热,消渴,小便不利,甚者水入则吐,下肢浮肿,脉浮,少腹憋胀拘急。
治则:外散风寒,化气行水
痞硬证-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提要:辨少阳证,大结胸及痞证。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于中。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按之柔软无压痛,呕利;
治则——和中降逆消痞。
注:本方取去滓再煎之法,意在使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
阳明病:
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实证=热+实;
性质——里、热、实证;
治疗原则——清、下二法。
注:阳明病汗出濈濈然,形容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正阳阳明证:
调胃承气汤证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腹胀满按之痛,不大便,舌红苔黄燥。
病因病机——内热津伤,胃肠燥热初结。
治则——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小承气汤证: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提要:阳明多汗津伤致胃燥内实的证治。
大承气汤证: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提要:二阳合病转属阳明实证的证治。
承气汤证辨证:证轻势缓——调胃承气汤;证轻势急——小承气汤;证重势急——大承气汤
发黄证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提要:阳明病湿热郁遏发黄证。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提要:阳明病误用火法后而致发黄。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小柴胡汤证: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提要:少阳病的证治。病因病机:伤寒或中风五六曰或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致 枢机不运,三焦不通,胆火上炎。
辨证要点: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
治则:和解少阳枢机
柴胡证审证要点:柴胡证有四大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三个基本表现:口苦、咽干、目眩。七个或然证。
少阳兼表-柴胡桂枝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提要:太阳少阳并病的证治。病因病机——枢机不运,营卫失和。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
治则——内和少阳,外调营卫。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提要:少阳病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因病机:汗下失当,邪阻少阳,枢机不运,三焦不通,水饮内停。
辨证要点: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
治则: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太阴病辨证
论治病机——中阳损伤,寒湿内阻,脾胃功能紊乱。
性质——里虚寒证(脾虚寒证)
治则——温补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提要:太阴病提纲及治禁;
太阴病的特征:腹满,呕吐、食不下,自利,腹痛。
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升降反常。
太阴病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病兼表的治法。
太阴病传变: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里寒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
太阴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特征:脉微细——反映出少阴病属于气血、阴阳,水火俱虚的病证。但欲寐——指欲睡而不能入睡。形容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无精打采,呈现出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状态。属心肾虚衰的征象。“脉微细,但欲寐也”,概括了少阴病的特征,揭示了少阴病属于心肾虚衰,正不胜邪的征象。
少阴病表证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提要:少阴兼表的证治。
太少合病的治法:1.表里同治——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2.先里后表——救里宜四逆汤,后救表宜桂枝汤。
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提要:少阴病虚寒证的辨证。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提要:少阴脉沉,治宜急温。
病机: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
辨证要点: 四肢逆冷,困倦嗜卧,下利清谷,小便白,恶寒,舌质淡,脉沉微。
治则: 回阳救逆。
通脉四逆汤证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提要:阴盛格阳的证治。
病机: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辨证要点: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小便白。
治则: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上。
辨证要点:下利,面色赤,手足厥冷,小便清白,脉微。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真武汤证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提要:少阴阳虚水泛的证治。
病因病机: 少阴阳虚,水湿泛滥。
辨证要点:心悸,头眩,身瞤动,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甚者下肢浮肿。
治则:温阳利水。
附子汤证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提要:阳虚寒湿的审证要点与治疗方法。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提要:阳虚寒湿身痛的证治。
病机: 肾阳虚衰,寒湿不化,浸渍筋骨。
辨证要点: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
治则——温经驱寒,除湿镇痛。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提要:阴虚阳亢的证治。病机:肾水不足,心火独亢。辨证要点: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质红绛,脉细数。治则:滋阴泻火,交通心肾。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少阴病预后 1阳囘则愈:阳回的标志:脉暴微、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2阳亡不治:纯阴无阳—不治;阳不胜阴—死;阴竭阳脱—死;阳绝神亡—死;肺肾衰败—死;阴阳离决一死。
 
厥阴病寒证-寒厥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提要: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病因病机:素体血虚,外感寒邪,而致寒滞肋脉,气血运行不畅。
辨证要点: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治则: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证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病因病机: 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络脉。
辨证要点:心烦,口渴,下利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厥逆证: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冷者是也。
蛔厥证:病机——内脏阳气虚衰。
辨证要点——脉微而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
1辨证要点:呕吐,心烦,脉微,四肢逆冷,静而复时烦胆道蛔虫病:呕吐,心烦,右上腹或剑安下疼痛剧烈,时重时轻,有钻顶样志觉,痞痛向背部或右肩右肩胂部放射。  
2病因病机:上热下寒,蛔虫内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3治则:清上温下(寒温并用),安蛔止痛。
4方药: 乌梅丸。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