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呃逆

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3 次浏览 • 2017-01-03 17:24 • 来自相关话题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 ...查看全部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襄樊市中医医院就诊。之后吴先生开始打嗝,起初家人以为他着凉了,谁知这打嗝竟然没完没了,平均1分钟有10次之多。接连不断的嗝声让吴先生吃不下饭,只能在短暂的睡眠中消停一阵儿。医疗仪器无从查证这莫名的嗝声从何而来,因吴先生本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止嗝的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怎样才能止住打嗝,让患者远离痛苦,针灸科主任詹德琦前来会诊。她在患者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施针以刺,同时辅以艾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20分钟后,吴先生的嗝声减少到每10分钟1次。三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房里已经听不到他的嗝声了。
詹主任介绍,频繁打嗝事实上也是一种病,中医称之为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为饮食不当、情志不舒或吸入冷空气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也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脑干病变受压、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等。针灸治疗呃逆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针与灸并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效,且针灸对患者原发疾病没有影响,操作方便,患者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绿色疗法。
詹主任提醒读者: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在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源自: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6/14/265498_37229344.shtml

刘渡舟经方医案(旋复代赭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715 次浏览 • 2016-01-23 00:0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旋复花  44、旋复代赭汤证     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黄x x,女,12岁。曾患脑膜脑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 ...查看全部
图:中药旋复花

c7aa3047bbf7898abe2b0e3243f2c75d.gif

 44、旋复代赭汤证
    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黄x x,女,12岁。曾患脑膜脑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欲饮食。前医以为温病伤阴,用五汁饮及叶氏益胃汤等,反添胃中发凉之症。舌苔白略腻,脉弦无力。此胃脘阳虚,津聚为饮,内挟肝气上逆所致。
    旋复花9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党参6克 半夏9克 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三剂后,呃逆止,胃冷除而饮食增。方中又加茯苓15克,陈皮9克调治,四剂而安。
    【解说】温热病后期,虽然以伤阴为多见,但也不乏胃气受损者。呃逆而不欲饮食,反映了胃气虚弱而上逆,仲景之法,用糜粥调养,日久之后中气渐复而病能自愈。他医用五汁饮、益胃汤等甘寒之品,反伤中气,所以增添胃中发凉。旋复代赭汤能调和脾胃,降逆平冲,消散痰饮,治法与病机相应,所以效如俘鼓。
    旋复代赭汤的组方以旋复花为主,花者质轻在上,有上行的特点,而旋复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能升能降,所以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消散凝结之气。代赭石为矿物药,入肝经而有镇肝降逆的作用,使肝气条达下行为顺,所以用量宜小而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影响疗效的发挥。从临床上看,旋复代赭汤特别适用于妇女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肝胃失和病变。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139 次浏览 • 2016-01-22 23:53 • 来自相关话题

42、生姜泻心汤证   (1)水气痞案一     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 ...查看全部
42、生姜泻心汤证
  (1)水气痞案一
    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茯苓15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0枚五剂。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
    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舌苔白厚,脉沉弦滑。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黄连4.5克 黄芩4.5克 党参9克 茯苓18克 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2枚
    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生姜12克干姜3克 半夏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7枚刀豆子10克。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
   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舌苔滑腻,脉弦滑。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生姜12克 干姜3克 半夏15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大枣7枚。服药六剂后,夜寐稍安,心下痞减,又服六剂,夜寐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成形,饮食有味,患者称谢告愈。
  【解说】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并减少干姜的用量而成,其组方原则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但本方重用生姜,加强了消水散饮的作用,所以治疗重点在于胃中不和,而挟水饮,在《伤寒论》中被称为“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胁下有水气”,一方面指出了本证的病机与水气有关,另一方面说明水气可以停留于胁下,临床可见到胁下胀满或疼痛等证。此外,水气的临床表现还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所以,临床上凡见有心下痞,嗳气,下利,腹中鸣响,胁下疼痛,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服用本方多有良好效果。如果水气比较明显,还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强健脾利水的作用,疗效更佳。

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83 次浏览 • 2017-01-03 17:24 • 来自相关话题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 ...查看全部
打嗝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嗝声不断,甚至出现胃痛、胸痛的症状时,那自然就不是单纯的打嗝了。61岁的吴先生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所幸他在襄樊市中医院针灸科医师的针灸并用下,顽疾化为乌有。 前几天,吴先生晚饭后感身体不舒服,继而恶心呕吐,家人急忙将其送到襄樊市中医医院就诊。之后吴先生开始打嗝,起初家人以为他着凉了,谁知这打嗝竟然没完没了,平均1分钟有10次之多。接连不断的嗝声让吴先生吃不下饭,只能在短暂的睡眠中消停一阵儿。医疗仪器无从查证这莫名的嗝声从何而来,因吴先生本来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使用止嗝的药物会加重心脏负担。怎样才能止住打嗝,让患者远离痛苦,针灸科主任詹德琦前来会诊。她在患者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位施针以刺,同时辅以艾灸,拔火罐等中医治疗。20分钟后,吴先生的嗝声减少到每10分钟1次。三天的中医针灸治疗后,病房里已经听不到他的嗝声了。
詹主任介绍,频繁打嗝事实上也是一种病,中医称之为呃逆。祖国医学认为,呃逆为饮食不当、情志不舒或吸入冷空气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引发。呃逆也是中风的常见并发症,提示脑干病变受压、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等。针灸治疗呃逆主要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针与灸并用,通过刺激穴位达到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效,且针灸对患者原发疾病没有影响,操作方便,患者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绿色疗法。
詹主任提醒读者:针灸治疗呃逆疗效显著,往往能针到呃止,手到病除。在呃逆停止后,应积极查明并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病。
 
源自:针灸并用止呃逆 - 中医 - 就医网论坛 就医网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6/14/265498_37229344.shtml

刘渡舟经方医案(旋复代赭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715 次浏览 • 2016-01-23 00:0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旋复花  44、旋复代赭汤证     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黄x x,女,12岁。曾患脑膜脑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 ...查看全部
图:中药旋复花

c7aa3047bbf7898abe2b0e3243f2c75d.gif

 44、旋复代赭汤证
    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黄x x,女,12岁。曾患脑膜脑炎,经治疗后已愈,遗有呃逆一证,伴不欲饮食。前医以为温病伤阴,用五汁饮及叶氏益胃汤等,反添胃中发凉之症。舌苔白略腻,脉弦无力。此胃脘阳虚,津聚为饮,内挟肝气上逆所致。
    旋复花9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党参6克 半夏9克 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三剂后,呃逆止,胃冷除而饮食增。方中又加茯苓15克,陈皮9克调治,四剂而安。
    【解说】温热病后期,虽然以伤阴为多见,但也不乏胃气受损者。呃逆而不欲饮食,反映了胃气虚弱而上逆,仲景之法,用糜粥调养,日久之后中气渐复而病能自愈。他医用五汁饮、益胃汤等甘寒之品,反伤中气,所以增添胃中发凉。旋复代赭汤能调和脾胃,降逆平冲,消散痰饮,治法与病机相应,所以效如俘鼓。
    旋复代赭汤的组方以旋复花为主,花者质轻在上,有上行的特点,而旋复花味咸又有下降的作用,能升能降,所以既能疏肝利肺,又能消散凝结之气。代赭石为矿物药,入肝经而有镇肝降逆的作用,使肝气条达下行为顺,所以用量宜小而不宜大,以免其质重直走下焦,影响疗效的发挥。从临床上看,旋复代赭汤特别适用于妇女因情绪波动而引起的肝胃失和病变。

刘渡舟经方医案(生姜泻心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139 次浏览 • 2016-01-22 23:53 • 来自相关话题

42、生姜泻心汤证   (1)水气痞案一     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 ...查看全部
42、生姜泻心汤证
  (1)水气痞案一
    刘渡舟医案:苏x x,女,28岁。自1982年生育后得心下痞证,至今已4年。心下痞而鸣响如雷,伴腹胀,小便不利,干呕不渴,常有低热,大便正常。他医曾用苓桂剂,柴胡剂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方药治疗皆无寸功,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此属水气凝滞于中,脾胃气机失和。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茯苓15克 半夏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0枚五剂。服药后诸证均有明显减轻,上方加竹茹,陈皮,续服六剂,诸证皆消,数年顽疾告愈。
  (2)水气痞案二
    刘渡舟医案:丁x x,男,47岁。患心下痞满,时而隆起一软包如鸡蛋大小,按之而痛。两胁下鸣响不适,嗳气频作,口苦纳减,并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舌苔白厚,脉沉弦滑。证属脾胃不和,寒热之气痞塞于中,兼挟胁下有饮气。
    生姜12克 干姜3克 黄连4.5克 黄芩4.5克 党参9克 茯苓18克 半夏9克 炙甘草6克 大枣12枚
    仅服两剂则诸证悉减,心下隆起之包块平消未作,小便利而饮食增。上方又服六剂而安。
  (3)呃逆案
    刘渡舟医案:郭x x,男,46岁。患呃逆证八个多月,呃逆频作,顽固不休,以致不能坚持工作。曾服丁香柿蒂汤,旋复代赭汤及香砂六君子汤等无效。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每日一二次,脉沉弦无力,舌苔润滑。上有呃逆之气,下有泻利之情,此必先病其中,脾胃升降失司。用手按其心下,告知有堵塞之感,当按心下痞证治疗。生姜12克干姜3克 半夏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6克 大枣7枚刀豆子10克。连服六剂,呃逆不作,心下痞与便溏均消,从此病愈。
  (4)失眠案
   刘渡舟医案:马x x,女,50岁。患失眠证,每夜只能入睡二三小时,而且乱梦纷纭,白昼则头晕神疲。舌苔滑腻,脉弦滑。初诊用温胆汤不效,再诊时,知其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心下胀闷不舒,时有嗳气。由此而知病根在于脾胃不和。张景岳曾指出:“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生姜12克 干姜3克 半夏15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党参10克 炙甘草10克大枣7枚。服药六剂后,夜寐稍安,心下痞减,又服六剂,夜寐基本恢复正常,大便成形,饮食有味,患者称谢告愈。
  【解说】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并减少干姜的用量而成,其组方原则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但本方重用生姜,加强了消水散饮的作用,所以治疗重点在于胃中不和,而挟水饮,在《伤寒论》中被称为“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胁下有水气”,一方面指出了本证的病机与水气有关,另一方面说明水气可以停留于胁下,临床可见到胁下胀满或疼痛等证。此外,水气的临床表现还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所以,临床上凡见有心下痞,嗳气,下利,腹中鸣响,胁下疼痛,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服用本方多有良好效果。如果水气比较明显,还可在方中加入茯苓,以增强健脾利水的作用,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