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麻黄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15(共70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82 次浏览 • 2016-12-19 23:00 • 来自相关话题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主要内容见第3 条,第35 条。第3 条、第3 ...查看全部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主要内容见第3 条,第35 条。第3 条、第35条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病机我们在这里不再重复了,强调了太阳伤寒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那么喘的原因是无汗所造成的。当然第3 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随后我们谈到了第51 条,第52 条,第37 条,这三条就是强调要用麻黄汤的话,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卧不宁”,《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阳明经脉,阳明胃腑气机失调的时候,都会影响睡眠。
       这见于《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
       《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对《伤寒论》中的主要证候、主要方剂,以歌决的形式给它编排出来,使学习这《伤寒论》的人便于背诵,便于打好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20 年后,到70 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 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10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 多万字。
       这里头它把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们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阳明病是什么病呢,不是里热证,不是里实证,是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与阳明两经的表证同时存在,我们引入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不独太阳主表。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所以表证的含义是广泛的,而不局限于太阳经表。
       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兼证呢,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肺和太阳的关系密切,还是和阳明的关系密切?应当说,从表证的,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来看,胸肺是离太阳最近的,所以太阳伤寒就有无汗而喘,寒邪只要一闭表,就有肺的宣发肃降失调的喘证。
       这提示什么问题呢,这提示太阳表邪偏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不用葛根汤来治疗,而用麻黄汤来治疗。麻黄汤散在表的寒邪,以解太阳表邪为主,也可以兼解阳明经表邪气,因为这是太阳表邪为主,更何况麻黄汤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二阳合病兼有胸满而喘,这就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治疗太阳和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太阳经表邪气偏重,兼有胸满而喘的。
       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 天,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
       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汗。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衄。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了第6、7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比方说便血能不能排除体表的邪气,不可能,那里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
       我们讲的那个太阳病的腑证,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战汗而解。战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疼,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袪邪的一种表现。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战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有多次提到,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这么三种情况。
       好,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是,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种情况是,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汗不出而出现衄解。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随着鼻子出血,头疼、身疼缓解了,发烧也退了,这就叫衄解。因此后世的医家把这种情况,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叫红汗。对于这种情况,又叫以衄代汗。
       这个衄字过去在字典上读(nǜ),可是医学界和一般的人都读niù,读的时间长了,所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承认了这个字就可以读niù了。
       这就叫以衄代汗,鼻子出血了,烧也退了,你就不要再用麻黄汤了。
       我们在用麻黄汤的过程中,病人鼻子出血了,你不要紧张,这很可能是红汗,汗血同源,邪气可以通过汗这条路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鼻衄这条路排出体外。
       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见衄,出现了鼻衄,出现了鼻子出血,但衄血点滴不畅,半天滴一滴,衄血点滴不畅,这就什么呢?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它就不足以解除邪气,鼻子是出血了,但是半天滴一滴,似有似无。你说它没有吧,用纸擦一擦,还有一点红,你说它有吧,又很不畅快,虽然见到一点血,但是头痛、身疼仍然存在,发烧仍然不退,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用麻黄汤发汗。因为血分这条路走不通了,然后就改汗的这条路,这叫什么?这叫以汗代衄。
       这是在伤寒的病程中,可能出现衄血的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伤寒论原文没有提到,那就是衄血不止,高热不退,这是怎么回事?这就不是伤寒衄解了,这常常是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这样一种表现。在讲“风温病”的时候,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是风温。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再用麻黄汤,那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在伤寒病的病程中,出现衄血的情况,大体就有这么多,我们现在看看讲义,是不是像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这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 页,看原文第46 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 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所以说“伤寒日久”,我们这里不是说伤寒日久吗,“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发汗用什么方,最后这句话,麻黄汤主之。
       我们不是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它是把方名放在最后,便于底下接着写方药组成,所以中间就有一段话是来解释的,“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中间这句话,“服药已微除”,是吃了麻黄汤以后,表邪、表证似乎有一点轻度的解除,可是“其人发烦”,这个烦又是烦热,“目瞑”,瞑是什么意思呢,瞑就是闭目,闭眼睛。为什么闭眼睛?是因为他有头晕目眩,头晕的人一般是不敢睁着眼睛,睁着眼睛就更晕。所以这里的目瞑,是指的头晕目眩。这个烦热、目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是正气袪邪外出,正邪相争的表现,“剧者必衄”,如果烦热,头晕进一步加重的话,就会出现衄血。这是正邪相争,正气想袪邪外出,来不及变成汗,就直接从营分,血分通过衄血的方式而排出体外。能够变成汗的就出来,现在你看正邪相争,正气上冲,正气上涌,表现了头晕,表现了烦热,没有来得及变成汗,就直接通过鼻衄的方式,把营分中的寒邪,营分中的邪气排出体外。“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阳气被寒邪闭郁太重的缘故。中间这段话,完全是张仲景自己关于病机的解释和分析。
       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没有出汗,汗不出而出现衄解,鼻子出血了,表证解除了,再也不用发汗的方法了,这就叫以衄代汗。
       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农村当年是很贫穷的,我父亲有时候在城里下乡,来看我们的时候,有些农民就找我父亲看病,感冒了,发烧,头疼。我父亲给他开完药之后,说郝大夫,我没有钱买药。没有钱买怎么办,病得给他治呀,我就见父亲从筷笼子里边,拿一根竹筷子,拿刀把它削尖了,放在这鼻孔里轻轻地一弹,鼻子就出血了,滴答滴答,出好多血,然后病人就说,心里好痛快,也不烦热了,烧也就退了。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怎么会有这么一种疗法呢,等我长大了我明白了,开方子是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他既然不能吃药的话,那就放血,使邪气直接通过营分,通过血分而解,这实际上是放血疗法的一种。以后我长大了,我明白了一些医学的道理,我就问我父亲,我记得小时候,谁感冒头疼发烧没有汗,你拿筷子给人扎鼻子出血,他说,那就是他没钱买药,我就给他刺内迎香,用鼻粘膜出血的方式来,所以至今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个病人跑到我们的院子里,那个院子有一个下水道,那个下水道用来给他鼻子出血。
       你说我们现在在城里就不能采取这种治疗方法,病人也不太容易接受。在农村这确实是行之有效我方法,汗血同源,你用发汗只可以,放血可以。但是这种放血必须是鼻粘膜,必须从肺窍来走,这才利于,你说我这肘窝静脉放血,腘窝静脉放血,能不能解除表邪啊,高热的时候也能,但是还是鼻粘膜为好。
       下面看第47 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一个太阳表证,出现了脉浮紧,发热,无汗,这也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没有去治疗,结果自己出现了鼻衄,自衄者愈,这正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你看,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
       下面看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第55 条,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不发汗,一个是指的病人自己本身没有能够出现自汗作解,第二个是指的,医生没有用过发汗的方子,或者用过发汗的方子,而病人没有出汗,不管怎么说,邪气没有通过汗而排出体外,这个时候出现了衄血。“不发汗,因致衄者”,既然出现了衄血,为什么还用麻黄汤?这必须有一个前提,这衄血是点滴不畅,虽然有出血,但是不足以排除邪气,就像那个汗出不彻,发汗不是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是要求“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时间许”吗,达到这样的要求,汗才算出透了,表邪才能解除。如果是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心口窝见到一点汗,你马上把被子掀掉了,汗不再继续出了,这就叫汗出不透,就不能退热,不能解除表邪。现在见到了衄血,如果这个衄血半天滴一滴,半天滴一滴,点滴不畅,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表证就仍然存在,这个时候你是放血呢还是发汗呢?仲景没有用放血的方法。我说的放血,那是在民间不得已的情况下,仲景用的是什么呢,是用麻黄汤在发汗。因为出血这条路走,我就走汗这条路,用麻黄汤发汗,这就叫做以汗代衄。
       好,关于麻黄汤的适应证,我们就谈这么多。
       今天在临床上,这个衄解的现象不太多见了,为什么,没有人得了伤寒表实证在家里要忍着七八天,头疼、身疼,他不忍七八天,就很快到医院看病了,所以提早截断了病程,使病程缩短了,出现自衄而解的情况也就不多见了,因此它病程很短,用了药以后一般来说都是汗解,出现衄解的情况也就不多见了。
       但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缺医少药,这种情况仲景肯定见到了,所以他写在《伤寒论》上,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对它的机理,对它的这种现象,应当能够了解。
       以上我们是谈到了麻黄汤的适应证。下面我们就看麻黄汤的使用禁忌。
       我应当客观的说,下面的条文有9 条,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九禁”。实际上,这个麻黄九禁,应该说是泛指辛温的发汗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甚至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这类的方剂,都应当适合这九禁。这九禁是泛指辛温的发汗的而言的,所有的辛温发汗的方子,都应当注意这9 条,遇到这9 条情况的时候,都应当忌用或慎用。
       下面我们看麻黄九禁的第一条。第83 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它的分支,“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的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像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子,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第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家是素患淋病的人。
       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都把它叫做淋病。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像现在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尿血,他说,“汗出必便血”,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的方剂以后,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85 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这个字“痓”,它应当读zhì,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当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痉”,“痓”,在写隶书的时候,这两个字形形似,是相近似的。
       张仲景那个时候写书,是汉代,常常是用隶书来写,后人在抄书的时候,把“痉”字误抄成“痓”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后世为什么不再改呢,王叔和没有改,宋朝国家校书医书局没有改,这是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这才是古迹原貌的特征。所以真正的文物,真正的古籍,人们不要在上面改动,一改动那就是假的了。既然是古籍的话,古人就写着一个“痓”字,后世都不再改这个字,但是我们读这个字的时候都读“痉”,我们要自己在底下作注解的话,都直接写成这个痉字。
       “痉”是什么病?是一种抽风的病,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四肢抽搐,古人描述这个抽风,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平躺着后背不能挨着这个床,因为肌肉痉挛,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
       在《金匮要略》里,专门有痉病的治疗,刚痉、柔痉,专门有痉湿暍病脉并治这一篇,谈到了痉病的治疗。
       “疮家”,是久患疮的病人,疮疡就是指皮肤有感染性的疾病。它既然能够成疮家的话,一个是时间长,一个是这种皮肤感染性的病灶,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虽然不能说头上长疮,脚下流脓,既然能够成得了疮家,那就是全身有多处的化脓性的感染性这种病灶,这种病他的身体素质怎么样呢?它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呢?一个是毒热盛,一个是营血伤,或者说是气血伤,毒热盛,气血伤。
       这个疼痛,它就不是由表证引起的,是由于气血被伤,肌肤失养引起的,你不要把这个疼痛,当作太阳伤寒表实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子去治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以发汗”,汗出就容易更助毒热,更伤营血。这就容易导致营血被伤,经脉失养的痉病。
       这里以疮家为例,来提示毒热内盛、气血两伤的不可以用辛温发汗。
       我们讲义只是说到了气血两伤,我在这里补充了毒热内盛、气血两伤。
       第86 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ùn),不得眠。”这里所说的衄家,是指的平素经常有鼻衄的人,而不是指的我们刚才所说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日久,自衄而解,或者用药以后,出现衄解的人。这里能够称作衄家的,是平素经常鼻子出血的人。
       这种人经常鼻子出血,常常有阴血不足,这里是举衄家为例提示阴血亏虚,阴血不足的禁用辛温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急紧,注家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把额上陷解释成亡阴,亡阴失水之后,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眼眶塌陷,这不是亡阴失水,脱水的一种表现吗?一个阴血虚的病人本来就阴血不足,你再强用辛温发汗,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两个眼窝深陷,这是亡阴脱水,亡阴失水的一种表现。“脉急紧”,因为他阴伤,而又用了辛温的药,所以脉出现了拘急的这种表现,“直视不能眴”,两个眼睛瞪得圆圆的,不能够转眼,不能够眨眼。“不得眠”,这个眠通瞑,不是睡觉的意思,瞑就是闭目,这个不得眠就是不能够闭目。这是和“直视不能眴”,眴是眨眼睛,相同的一个症状,这是一种阴虚火旺的一种表现,阴虚火旺,虚火上扰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衄家,一个经常有鼻出血的病人,他阴血不足,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伤阴助热,亡阴失水,虚火上扰,就出现了两目直视,不能眴,不得闭目静息。
       第87 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亡血家,是指平素经常有出血病的人,或者月经过多,或者便血,或者尿血,或者皮下出血,甚至包括鼻衄,平素就经常患有出血疾病的人,这种病人,不仅血虚,气也虚,阳也虚,“气随血脱”嘛,气血阴阳都虚,如果对这样的病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他下面所表现的症状,“寒慄而振”,慄和振都是颤动的意思,振者,动也,是肢体的颤动;慄是内心的寒慄,是竖心旁,内心的寒慄。所以对于慢性失血,气血阴阳都虚的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就在这里表现了以阳虚为出的,出现了寒战。在这里以亡血家的禁用汗法,提示血虚气衰的禁用汗法。
       下面看第88 条,“汗家,重(chóng)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是指平素或者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自汗也罢,盗汗也罢,他一定是阳虚,气虚或者阴虚,他本来就自汗盗汗,你再去用发汗的方法,重发汗,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更伤阴阳。这个“恍惚心乱”,是指的心神不能自主,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阴阳两伤,心神失养的一种特征。
       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精神能够振作,这是靠能量来充养的。我们在通常的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最近遇到几个减肥的女孩子,小的大概15 岁,大的是22 岁,我最近遇到三四个吧,还在减肥,减肥减到什么程度呀,脂肪消退,肌肉消退,体重降低,确实苗条了,胳膊和腿就这么细,然后闭经。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她们心理上出现了障碍,胆子小,顾虑特别特别的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精神上出现了障碍,心理上出现了障碍,出现了困惑。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过去她不是这种样子。这就是因为机体的能量太少了,不仅脏腑不能充养,精神也不能充养。所以要有健康的体魄,你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思维,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工作。所以我在给这几个孩子讲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我说体重不能减得太低,减得太低,能量不仅不能供应你生理上的需求,月经都闭经了,卵巢都不能活动了,而且也不能供应你的思维、学习、日常生活、日常对待社会的这种精神活动,它也需要参量。我给她讲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出现了精神上的障碍,出现了焦虑,出现了恐惧,出现了胆小,出现了交往困难,是因为你的能量太少了。这样的话劝她们慢慢回复了吃饭,其中有两个现在已经恢复好了,是两个大学生,她们可以开始上学了。
       这一条之所以出现“恍惚心乱”,是因为阴阳气血两虚,心脏失养所造成的,底下“小便已阴疼”,撒完尿以后,尿道疼痛,我们一般解释这是由于阴液不足,尿道涩滞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一般这么解释呢?主要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切说它是怎么回事,主要是禹余粮丸这张方子给丢了,如果我们能看看这张方子,是养阴的呢,还是助阳的呢,还是清热的呢,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小便已阴疼”的病机是怎么回事了。
       有人说伤寒论中是113 方,而我们又说它是112 方,这是怎么回事?
       说113 方的,包括了禹余粮丸,说112 方的不包括了禹余粮丸。禹余粮丸这张方子有方名而没有方药的组成,所以对这一条,我们读上一遍就可以了。
       第89 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病人有寒,寒在什么地方,后边说胃中冷,因此这是胃中寒,中阳不足,中阳不足你用辛温,发汗太多,汗出伤阳,阳气就更虚了,就有可能造成吐蛔的这种变化。这个蚘字,是蛔虫的蛔的古体字,这个字不读yóu,读huí。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印行伤寒讲义的时候,还保留这个古体字呢?这就提示了它是原本的古籍,就像那个“痓”字,明明知道不应当写成“痓”字,我们每一次把它印成“痓”字,读的时候呢,不管它写什么,都读“痉”。
       这个蛔虫有一个特性:喜温避寒。蛔虫是寄生在小肠的,即使是呕吐,也不会把它吐出来。只要能够发生吐蛔,那一定是下有寒,蛔虫是喜温避寒的,它感到那个生活环境,不适合它生活,蛔虫比人要敏感得多,只要有下寒,在小肠生活的那个温度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往上跑,因为上面的温度总是高的。这么一跑,蛔虫不会预测,它并不知道跑到胃里,环境变成酸性的了,并不适合它的生活。一跑到胃里必然吐出来,所以吐蛔这种症状就提示了病人下焦就是脾有寒,下部有寒,这里的胃有寒就是泛指胃肠有寒。人们开玩笑,饭店里吃饭,菜里吃出个虫子,老板说,这说明我们菜里没有农药的污染。
       有一年,我们东直门医院,还是30 年前吧,急诊室收了这么个病人,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孩子拿这么长的一个三棱刮刀,给另一个孩子的左胁扎进去了,这扎进去后把脾脏刺穿了,把左肾刺穿了,肺刺穿了有气胸,胃和肠子都穿了洞,送到医院里,因为事情就在东直门医院门口,马上就送到外科手术室打开肚子,左肾切除,脾脏切除,气胸开放了引流,然后胃修补,肠子修补,可是不能关肚子,因为肚子里不断在流血,不知道什么地方在出血,然后这边在不断的输血,血压一直没有。
       到了第二天,呼吸、心跳都还是有,血压还是升不到正常水平,就请董建华老师去会诊。那个时候我正跟董老抄方,董老走到哪里,我就跟着他走到哪里。第二天的时候,我跟着董老上病房看这个病人的时候,董老就大体上摸了摸脉,说这孩子有没有大便,有没有小便。护士长说有小便,有一次大便。大便是什么样的?大便黑的,当然是出血所造成的,然后护士长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大便里有一条蛔虫,董老说是死的是活的,护士长说是死的。董老说,我不用开方了。老前辈说不用开方了,那就说明这个人没有救了。可是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董老不开方了,然后我就给董老讲了,说,老师,您为什么说不用开方了。他说,你看,他连一个蛔虫都养不活,他还能养活自己吗?当时我听完了想笑,但是越想越觉得对,一个人肠道寄生一个蛔虫,蛔虫能正常地生活,说明这个人生机未灭。如果这个人连一个蛔虫都养不活的话,他生机已经没有了。他自己也就活不了了。
       果然第三天,也就是我们会诊的第二天,这个小孩子死了,当时他18 岁。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寄生虫在体内的异常变化,常常提示了人体内部的内环境的改变。所以这个证候出现了吐蛔,本身就是脾胃虚寒的一种表现,这种中阳不足,脾胃虚寒的,禁用辛温发汗,因为辛温发汗既伤阳又耗液,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
       下面还有两条,一条是第50 条,“脉浮紧,法当身疼痛”,脉浮紧当然就是寒邪在表了,“法”是什么意思呢,“法”犹“理”也。法字和理字,我们通常情况下,不能把这个“法”解释成“理”,但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这个“法”可以当“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叫做“义隔而通”,这两个字,在字面意思上不一样,但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它的意思又是一样的,这叫做“义隔而通”。义隔而通的时候,我们在训诂的时候,我们用“某犹某也”这样的句式,所以“某犹某也”这样的句式不能随便用,只有义隔而通的时候可以。法犹理也,法字在这里当理来讲。脉浮紧是寒邪在表的脉象,理应当出现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没有错,应当发汗,“假令尺中迟者”,尺脉是迟,而不是脉阴阳俱紧,我们在前面强调脉阴阳俱浮紧的,那应当是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这才可以用麻黄汤。现在尺脉迟的,不可发汗。迟主什么呢?何以之然?
       你怎么知道呢,“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迟主营血不足,营气不足,血少,脉行迟滞。这条提示了营血不足的禁用汗法。
       关于麻黄九禁的最后一条,也就是我们讲义的第32 页的第49 条。
       原文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而数,脉浮主邪在表,脉数主病人有发热,这个是表证,法当汗出而愈,既然是表证的话,理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表邪得到解散,这个病就可以好。“若下之”,如果误用下法,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身重、心悸、脉微、尺中脉微。
       在伤寒论中,身重有属于邪气盛,也有属于正气虚的时候。属于邪气盛的,我们在第6 条曾经说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紧的,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那是邪热壅滞气机,全身气机不畅,所以病人身体沉重,翻身都翻不动,那是属于邪气盛。而我们这里,身重没有和那些阳热证同时出现,而是和心悸,尺中脉微同时出现,所以这个身重就不是邪热壅滞气机,是什么呢,而是正气虚。
       我们人体的活动灵活轻巧,这是依靠人体的正气,人体的能量充足,才有轻巧的、灵活的活动。现在正气虚,什么气虚呢,从尺中脉微来看,微是主阳虚的,脉微,轻轻摸的时候摸不到,重重按的时候还是摸不到,为什么,微脉搏动的幅度非常微弱,轻轻一摸的时候,你还是感觉不到它的搏动;你往下一按呢,把它压住了,仍然还是摸不到他的搏动,只有在浮和沉之间仔细去琢磨,能微微的感觉一点脉的搏动,这就叫微脉。
       微脉主阳气虚,鼓动无力,所以在《伤寒论》中的微脉,一般是主阳气虚。这里的心悸呢,它是由于阳气不足,心脏失养,心脏的正常功能,既需要有心阴心血的充养,也需要心阳来提供能量。
       以后我们在讲到心阳虚的时候,心阳虚,心脏失养,能量不足,就出现了心悸,以后我们会提到的。所以这里的脉微和心悸,两个症状提示了阳虚,因此这个身重也提示了,他不是一个邪热壅滞气机的身重,而是个心阳阳气不足、能量不足,然后身体失去了、轻巧的这种运动情况,因此就表现了身重、倦怠、无力、翻身都翻不动。
       这样一个证候,里虚又兼有表证,就不能够直接用辛温发汗,仲景这里,在这个条文里是说“当自汗出乃解”,在什么情况下这种里虚又兼有表证能达到自汗出呢?就是通过机体的适当的调养,通过机体的康复能力发挥作用,正气恢复了,如果能够袪邪外出的话,这就是须表里实,表里是指的里外的正气,这个实不是指的邪气盛,是指正气的充实,表气的充实,里气的充实,表里之气都充实了,机体发挥袪邪的能力,津液也恢复了,便自汗出而解,是指的这样的一种情况。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是指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因此这属于麻黄九禁。当自汗出乃解,我们临床也不应当是等待观望的,而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麻黄九禁,这9 条原文我们就谈完了,这9 条提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精神,我们下次课再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14(共70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09 次浏览 • 2016-12-19 22:52 • 来自相关话题

第14 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桂枝汤加减运用的举例。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我们讲了哪些方证呢?        我们首先谈到了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 ...查看全部
第14 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桂枝汤加减运用的举例。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我们讲了哪些方证呢?
       我们首先谈到了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中风,尤其是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的证候。它的临床表现就由太阳病的一般情况下的头项强痛,发展成了项背强几几,整个后头部、后项部连及后背,肌肉经脉拘紧不柔和。这种证候一般是由于寒邪伤经脉所造成的。
       但是我们在讲这条原文的时候,它说“反汗出恶风”,这里用一个“反”字,就是说和常规的寒邪伤人经脉不一样,这主要是风邪伤人经脉,所以我们可以诊断为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治疗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上葛根这个药,一可以助桂枝汤解表,二可以疏通经脉,袪除经脉中的邪气,三可以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以缓解经脉的拘挛。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
       我们今天广泛的用它来治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以项背肌肉痉挛为主的一些疾病。在内科杂病方面我们治疗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治疗颈椎病等等,都是可以加减应用的。但是使用的时候,这张方子毕竟是一个偏于温的一个方子,如果有里热的,我们用的时候,桂枝的量不要太大。
       第二个方子,我们讲的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有两条,一条是指的素有喘病的人新感中风以后,由于太阳表气不和,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而引发了原有的喘病的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以治新感为主。这叫急者先治,治新感为主,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上厚朴杏子,兼以宽胸、利气、宣肺、定喘,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因此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另外一个适应证是新感由于误下以后导致邪气陷于胸中,使胸中气机不利、肺气不利,出现了微喘,这就是新感新喘。用桂枝汤来治新感,同时加厚朴、杏子来治疗肺气不利的新喘。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感和新喘都可以得到治疗,因此他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随后我们谈到的桂枝汤的第三个加减方,那就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的适应证,是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导致了汗出淋漓不止,进而造成了阴阳两伤,所以它是治疗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候。阴阳两伤表现了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上次课我们已经作过过分析,小便难,既可以是阴气被伤,化源不足,也可以是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可以是阴液不足,经脉失濡,也可以是阳气虚衰,经脉失温。这样一个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候,仲景采取的是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一味附子固阳以摄阴,他没有用滋阴的、补水的那些药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我们借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它,那就是“有形的阴液不能速生,无形的阳气所当急固”,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它的组方的意义。
       所以在学这个方子组方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特别重视学习张仲景的注意固护阳气的这种思路。
       随后,桂枝汤的加减方,我们谈到了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去掉芍药以后,我们在讲桂枝汤方义的时候,谈到桂枝汤是由两种药物组成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物,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物。把芍药去掉以后就等于只剩下了辛甘化阳的药物,这样它就有温振胸阳、温补心阳的效果。它的适应证是太阳病误下以后,邪陷胸中,胸中阳气不振,出现了胸闷,出现了脉数而无力,用桂枝去芍药,这个纯辛甘化阳的方剂来温振胸阳、袪邪达表。胸阳不振,心阳不振,如果再兼有肾阳不足的话,会见到脉微,会见到肾阳不足,表阳虚衰,然后温煦失司的恶寒,在这种情况下再加附子温肾阳以固表阳,这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我们今天在内科杂病方面的临床治疗上,经常用于胸阳不足,心阳不振的某些心脏病的病人,比方说冠心病的病人,如果他心阳不足的话,他常常表现在夜间心绞痛,胸闷发作比较重。天气寒冷以后,心绞痛、胸闷发作比较常见,再加上舌淡,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可以用到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的加减方举例的最后一个是桂枝新加汤,它是治疗病后营气不足,肌肤失养而出现的身疼痛的。它的脉象脉沉迟,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血不足。为什么说脉迟主营血不足,我们后世的迟脉是主阳虚,主有寒的,这是根据张仲景原文所说的,“尺中迟者”,这是“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所以这里的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血不足,因此这个身疼痛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而桂枝新加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中加重芍药的量,增强了它养血、解痉、治身痛的效果,增加生姜的用量是引药达表,再加用人参,是益气生津,来补气血之不足,这就是新加汤。
       好,我们上次课讲的桂枝汤的加减方的举例,我们重点就复习这么多。
       以上我们讲了桂枝汤的适应证,讲了桂枝汤的适用禁忌证,讲了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样的话,我们就在中风这个题目之下,把有关桂枝汤的这个方子的一些问题都谈完了。
       下面我们就讲太阳病的第二个类型,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表实证,我们在前面第3 条曾经遇到过,那就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当时我们谈到,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我们今天接着继续讲太阳伤寒的这种临床表现和它的具体治疗用方。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6 页,原文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第35 条,写了8 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第3 条,还是第35 条,都谈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发热恶寒这样的特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所以第3 条才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
       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第3 条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在第3 条说是体痛,那是笼统的说,第35 条就说得更明确一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气血涩滞,不通则痛,筋脉拘挛,他也会疼痛,因此出现了从肌肉到骨节到太阳经循行部位的、这么多疼痛的症状。所以全身的疼痛,也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组特征性的症状。
       我们说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而太阳伤寒证“身疼痛”的症状,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在《伤寒论中》,治疗身疼痛为主证的方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新加汤,一个是麻黄汤,还有一个是少阴病篇的附子汤。
       新加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麻黄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是寒邪闭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它们的病机是不同的;至于附子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我们到太阴病篇的时候,再具体和大家谈。
       麻黄八证的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寒邪在表,腠理闭塞的一种表现。我们说太阳阳气的功能第一个是温煦肌表,第二个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外来的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之后,如果汗孔开而不阖的,那就是自汗出,那就是太阳中风证;外来的邪气伤了肌表以后,如果汗孔阖而不开,腠理闭塞,汗孔闭郁,那就是太阳伤寒,因此就出现了无汗。所以无汗是寒邪闭表,腠理闭塞所造成的。由于无汗表闭,就导致了肺气不能宣发,肺气不能肃降。
       其实全身的皮肤,全身的汗孔和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有过这样的报道,生产指甲油的工厂的工人开玩笑,就把指甲油给另外一个伙伴抺满了全身,没想到那个伙伴就窒息而死。医院作鉴定的时候,他对指甲油并不是因为过敏而引起的呼吸功能的衰竭,而认为是指甲油那个东西把全身的汗孔堵死了,使皮肤的呼吸功能丧失了,才导致窒息而死。
       又过了一些年,又有一个报道,是个油漆厂,两个人开玩笑,这个朋友给那个朋友全身涂满了油漆,结果他也窒息而死。这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也许这两个人的皮肤的呼吸功能对肺的这种呼吸功能,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特别的密切,或者说这两个有什么特别特殊的体质,但是可以提示,皮肤汗孔的这种呼吸功能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或者说和肺的呼吸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当寒邪闭表,人的毛孔闭塞的时候,必然也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的失调,肺气就上逆而作喘。所以无汗而喘的这个而是一个什么连词呢,是一个表因果的连词,因为无汗而导致的喘,也就是说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在治疗这种喘的时候,发汗开腠理,是治疗这种喘的关键。
       上述这麻黄八证,我们实际上把它归纳了了三组症状。
       第一组是表证共同的特征,恶寒,发热;第二组是诸多的疼痛的临床表现,这提示了寒邪在表的特征;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法随证出,我们辨证有了结论了,就可立法了。既然是寒邪闭表,我们就应当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因为它有无汗而喘这样的临床表现,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这就是麻黄汤的治法。
       麻黄汤这张方子,我想我们在学中药的时候,讲到麻黄,讲到桂枝,讲到杏仁,都可能会提到麻黄汤。我们在讲方剂的时候,讲方剂的配伍君臣佐使的时候,也都可以拿麻黄汤来做例子,所以它的方义,它的药物组成,大家都已经娴熟于胸中,我在这里不再多进行它的方义的分析。
       这张方子,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临床上用得不多。北京地区典型的麻黄汤的病证,遇到的机会很少。
       十几年前,有同学就给我说,西药淘汰得很快,它的疗效不好就都淘汰了,你看这个中医中药呢,它就不是很快的发展,麻黄汤这张方子,有了1800 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临床上说,他跟老师看了那么多病,没见一个老师用过。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麻黄汤不用了,那就应当淘汰。
       可是,讲中药开始讲麻黄就要讲它,讲方剂解表剂也要讲它麻黄,讲《伤寒论》要讲它,讲《内科》还要讲它,中医这个东西太陈旧。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当时也有同感,我说,是啊,科技是在发展的,有些东西不用的就可以不讲。
       有一年江西中医学院的万友生老师,到我们北京中医大学做讲座。
       他讲的什么问题呢,他讲了麻黄剂的临床应用。我就很专注的听,结果他也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说有同学说,麻黄汤临床应用很少,就应该淘汰它,不用再讲了。接着万友生老师说,结果事实并不是这样。说有一年江西有一个矿区,流感流行。这批流感流行厉害,有一多半的工人不能上工,严重影响了这个矿的生产状况。
       有江西中医学院分配到那里的两个老毕业生先用西药,抗感冒药没有效果,然后用银翘散、桑菊饭,用完了之后这些病人的症状都加重,也没有效果。然后他们两个就想,哎呀,我们怎么看怎么像个麻黄汤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鼻涕,可是在南方江西咱们这个地方,能用麻黄汤吗?上学的时候没见老师用过麻黄汤。其中一个大夫他不敢给别人用,他说开了一付麻黄汤,煮完了之后给他老婆吃,他老婆正发着高烧。他说,唉呀,我先在我老婆身上试试,万一要有什么问题的话……,这种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万一有什么问题的话,咱们再说。麻黄用了10 克,桂枝用了10 克,然后甘草用了5 克,杏仁用了9克左右,就是这么一个方子。没想到他老婆吃完一付,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全身不疼了。他特别高兴,因为整个矿区这次得流感的人相当相当多,全吃麻黄汤,就在他的医务室里面煮完了之后,每人就给一瓶,每人就给一瓶,很快这个流感就得到了控制,然后这两个学生就把这组病例的观察报告,写了篇文章寄回江西中医院。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许多杂志都停刊了,他们学校的内部刊物上发表过。
       万友生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件事情的时候,使我很受启发。我后来把万老师讲课的内容作了记录,又整理成文章,发表在我们北京中医学院的学报上。
       有一年我到黑龙江去讲课,那是在听万老师的课之前。在那里讲课的时候,我说麻黄汤这张方子,在北京用得很少,所以我们在北京中医学院有些同学提出来,这个方子可以淘汰,我不知道黑龙江地区用得多不多。下课以后,因为听课的学员大多数是临床医生,这些临床医生几乎都是师带徒出身,而且有多年临床,我记得在那里讲课的时候,学员多比我年龄大,我想是70 年代还是80 年代,他们在当地都是名医了。
       为什么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这次学习班呢,就是他们在晋升主治医师的时候,都被卡下来了,因为晋主治医师要参加考试,考试考的是统编的教材,他们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的是《医宗金柬》,因此他们临床疗效很好,晋升主治医师就是晋升不了,所以省卫生厅决心要把这批人,进行一种培训,然后让他们在考主治医师的时候,能够通过。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就把我给找去了,我给他们上课。我头一天上课的时候,教室是平房,外面就有好多人,我说这些人来干什么来了,是找北京远来的和尚看病来了呢,还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下课,那些人都是找我们学员的,那些病人好像一天都离不开那些学员,这些学员在当地都是名医,所以我在那个班,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作了许多许多的交流,也使我很长见识。下课以后,这帮同学说,哎呀,郝老师,我们这个地方,麻黄汤用的机会有很多很多。比方说小儿肺炎,那个地方几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气温,比现在似乎还要低一些,现在黑龙江有时候气温也很高,那时候气温很低,小儿肺炎特别多,死于小儿肺炎的也是很多,可是在我们中医诊所,我们常常及早治疗,截断病程,使这个病不进一步发展了。我说,你们怎么截断病程,小儿肺炎的早期,先有寒战,后有高热,然后无汗而喘,这正是麻黄汤证,所以我们一用麻黄汤,汗一出就行了。我说你们用麻黄汤,麻黄用多少,我们对小孩最少都用15 克,他们那里的1 钱等于5 克,所以我们用3 钱的话就等于15 克,我们最少都用15 克,麻黄15 克,桂枝10 克,甘草5 到6 克,杏仁10 克,这是最少最少的,儿童用量,至于成年人,我们20 克、30 克都用过。
       上次我不是给大家说过吗,我给他们开药方之后,他们笑话我,你们南方大夫不敢开,我说我不是南方大夫,我是北京的。他们说,北京就是南方。在他们那,北京都成了南方了。我说那你们怎么开药,我们从来没有什么3 克呀,6 克呀,9 克呀,我们最少10 克,15 克,20 克,25 克,30 克,你看我们开白茅根以100 克,200 克,300 克,500 克来计算,黄芪也是这样,50 克,100 克,150 克,你上我们药房去看看吧。
       然后他们就带我去药房看,有的药还没有拿走,放在那柜台,我一看,我傻眼了,这么大包子的一包药,7 包药摞起来这么高,我就问那药房的师傅,我说你们这是给人吃的吗?药房的师傅很不高兴,我们这就是人的医院,不是兽医院,因为他很明白,我在北京只是见到过兽医院,给马吃的药是这么大的包子。我说那你们这个药怎么煮,拿锅煮,我说没这么大的砂锅,拿大铝锅,他们用大铝锅、大蒸锅来煮药,这药量就是这么大,所以在他们那边,麻黄汤是常用的一张方子。
       因此我现在举南方的、江西的例子可以用麻黄汤,我又举东北的例子麻黄汤更常用,所以这个方子不能淘汰。
       临床上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还是存在的,你要遇到这种证候,就用麻黄汤,没有问题。至于用量问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根据这个人的具体体质,但是我们应当把握一个要点,麻黄,《伤寒论》原文说是三两,桂枝是二两,甘草是一两,杏仁是70 粒,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是3:2:1,大体把握这样一个比例就行了。当然我们在临床用的时候,常常麻桂的量相等,但是麻黄和甘草的量你不能倒过来,你如果把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改成1:2:3,那就发不了汗,只是注意这么一个问题.杏仁70 粒去皮尖是多重,我们在药房,选上100粒杏仁,去掉皮尖,称重,实际上就是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一个杏仁不是两瓣吗,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一称是40 克,那也就是说10 个杏仁是4 克,70 个杏仁是四七28 克。
       不要忘了张仲景开的这个量是几次治疗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那个时候他老师用新采的麻黄,它的辛温燥烈的之性比较强烈,所以要先煮,去上沫,减少它辛温燥烈的副作用,因为辛温燥烈太盛的话,它容易动阳气,吃完了心率容易快,容易心慌心跳,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把其他的药再放进去,煮取二升半,你看你二升半怎么吃,温服八合,一次只吃八合,汉代的一合等于20 毫升,汉代的一升等于200 毫升,一次吃八合的话就是160 毫升,和我们今天喝药的量是差不多的。
       大家有功夫去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博物馆看,历史博物馆有许多汉代的铜合,汉代的铜升,汉代的铜斗,甚至还有一个大斛。合、升、斗、斛,这都是汉代的容量,你看那个合小到什么程度呀,小到没法让手拿,所以它有一个长长的把,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我只是以为那是汉代的一个勺,后来才发现它旁边写着,这是汉代的合,因为它太小了,20 毫升是多么少呀,它没法拿,所以它要有一个长长的把,像我们今天的小勺一样。汉代的升,就是这么小,也就是盛200 毫升,等我以后会专门讲一次汉代的度量衡和中国古方的剂量换算的问题。
       接着看方后,“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尽管麻黄汤,它是个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但是在发汗的要求上,还是要发小汗,发微汗。
       因为麻黄汤发汗力比较强,所以不需要配合喝热稀粥,“不须啜粥”,底下还有句话,“余如桂枝法将息”,剩下的,就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进行调养,甚至包括饮食的禁忌和护理。
       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一个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第3 条我们以前讲过了,第35 条我们刚刚讲过。
       下面51 条,52 条,看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条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两条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呢,你要用麻黄汤的话,你辨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你要决定用麻黄汤的话,一定要确实审查他的脉一定是浮的,脉不浮,不能用麻黄汤,这两条的意思就是这样,强调了要用麻黄汤必须脉浮,因为脉浮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气血能够浮盛于外,它提示了里气不虚。因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本身有发热,发热心率就快,所以他本身脉是快的,所以浮数,这个“数”不是里有热的“数”,而是病本身有发热,它就脉数,所以脉快点没有关系,只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的你就可以用麻黄汤。
       51 条,52 条就强调了脉浮,实际上第37 条也强调了要用麻黄汤的话,脉也一定是浮的。“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都,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7 天,这像我们前边曾经提到的,“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但是,那是一般情况,也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也有一些人,由于体质因素,他比较例外。
       这一条就是,仲景看到的这个病人,一个太阳病,10 天已经过去了,10 天过去以后,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一种是病将要自己好了,将要自己好了,他的临床表现是脉浮细而嗜卧。
       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是浮紧的,那么现在由紧而变细,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邪气退,由紧而变细,也就是说由大而变小,这是个动态观察的脉象,由紧而变细,由大而变小,细者小也,细脉是一种小脉,这提示了邪气退。
       《黄帝内经》关于脉象曾经有这样的两句话,说“大则病进,小则平”,是说在一个病的发展过程中,脉由大而变小,由浮紧,变得没那么紧了,这提示了邪气衰退。所以不要一看到脉,怎么现在没有那么多力量了,这提示了邪气衰退。
       “大则病进,小则平”,在临床上很有意义,我年轻的时候作大夫是体会不到的。
       有一年,有一个肿瘤晚期的病人,家属说,郝大夫,你来给我们看看,我们这个病人还能活多少天,因为都知道这个病人要死,说,如果说他还有一两周的话,我们在外地的亲戚朋友可以回去,到时我们再来,他们工作都很忙,外地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北京。
       我摸了摸脉,脉很有力量,我说,这么有力量的脉,能死人吗?我说恐怕没什么事吧,你们都回去吧。这是我头一天晚上我看的。第二天一大早,我的电话就响了,那个家属打来电话说,郝大夫,我们那个病人刚才死了。哎呀,我这下好没面子,我说你们这些亲戚怎么样?他说他们亲戚还没来得及买票呢,当然也就没有回去了。那一次给我很深很深的印象,就觉得很没面子,我说我让你们亲戚都回去,我就心想我昨天摸的这个脉怎么那么有力量,第二天早晨病人就没了呢?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大则病进”。本来他是一个肿瘤晚期的病人,极度消瘦,脉象应当很弱,可是他的脉很有力量,这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邪气盛。
       所以这就是“大则病进”。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经常没有更多体力活动的人,他的脉应当小,如果你摸他有脉,突然很大,和他的工作的经历,和他的身体素质不相符的话,就要提高警惕了。
       有一年我和一个老师去北郊,给一个兄弟院校上课,坐到车上,她就坐我旁边。她说郝老师,这些日子我老觉得特别特别的累,你摸摸脉看能不能知道是什么病。
       我一摸她的脉,又大又有力,还快。
       我说你血压高吧,她说不高。
       我说你有糖尿病吧,她说没有。
       我说你甲状腺机能有亢进吗,她说没有。
       我说要不您系统查一查身体,这是5 月份的事情。
       她说咱们3 月份刚做了体检,我没有任何问题。
       我说那您注意不要太劳累。我就觉得她作为一个女同志,当老师,不应当有这么大的脉,我就担心她身体有什么问题,当时我没有更多的经验,我又不能再说什么。
       6 月、7 月,然后放暑假以后,我就到外地去了。暑假回来,有个老师告诉我,某某老师住院了。我说什么问题,他说是肝癌,我一下就想到,我5 月份摸她的脉为什么那么大,实际上这种大脉已经提示了她体内有一种代谢旺盛的病灶,只不过我没有更多的经验,我不敢给她断定,我只是让她注意一下健康。后来这个老师很快地就去世了,这又给我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又有一年,我外地的一个同学来北京,他先在外地给我电话,说我这些日子躺在床上,就觉得我的心脏咚咚地跳,我的体内就好像有一个代谢旺盛的病灶在活动。
       他一打这个电话,我说你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我累。
       我说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原来我很胖,现在一摸,肉都没有了,体重两个月掉了10 公斤,20 斤。
       我说你赶快来北京,查的结果也是肝癌。
       当然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他活了一年零两个月。他一来的时候,他本来是个知识分子,我的同学,那应当身体比较弱,脉应当比较细,一摸脉,脉那么大,结合前面那个经验,“大则病进”,我就担心,结果一系统检查,查到了这么个结果。
       所以我们在这里脉由浮紧,浮而有力,变得浮细了,这倒是一件好事,这提示了邪气退。嗜卧,没有那种烦热,只不过大邪已退,所以病人就躺在那里安静的休息,这提示了“外已解也”,这提示了表邪已经解除了,“设胸满胁痛者”,如果太阳病过了10 多天以后,出现了胸闷胁痛,胸胁是少阳经所过的部位,那提示邪已经传入少阳。胸满胁痛是少阳经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当然有是证就用是方,就给他用小柴胡汤。
       第三个情况,“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过了10 多天,脉仍然只是浮紧的,但浮是浮紧的,那说明证候没有变,尽管病程时间比较长了,那仍然用麻黄汤,“有是证就用是方”,仍然用麻黄汤。所以51、52、和37 条,它所强调的是,你要用麻黄汤的话,在麻黄汤这些主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可以是浮数,这是麻黄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第36 条,打开讲义第29 页,看原文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当然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了,以方测证,因为它用了麻黄汤。这个阳明病是什么?有的注家说,是阳明里实证,如果太阳表证兼有阳明里热,兼有阳明里实,按照惯例,张仲景是用麻黄汤还是用桂枝汤,记得吗?
       我们在讲桂枝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表证兼有里热,表证兼有里实的,不管这个表证是有汗,还是无汗,在解表的时候要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为什么呢?麻黄汤是个纯辛温的发法方子,在发汗的过程中,容易伤津液,容易助里热,容易促进里燥实的形成,所以太阳兼里热,兼里实,要发汗的话,仲景是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
       可是这一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仲景却用了麻黄汤,那就提示这个阳明病,不是里热,不是里实。
       那是什么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

经典研读我爱经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55 次浏览 • 2016-02-03 22:05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伤寒论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 ...查看全部
图:伤寒论

146169725ba4a295bc3bce435458a913.jpg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        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  各三分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热邪壅肺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脾虚水停上冲心胸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  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      脾虚兼表    温中解表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肾阳虚证  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二两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米汤和服        太阳蓄水证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        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胃热气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痞  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下法辨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大黄一斤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黄芩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通草炙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263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黄汤 (麻甘桂+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70 次浏览 • 2016-01-23 08:57 • 来自相关话题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查看全部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伤寒论》第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伤寒论》第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伤寒论》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有因衄而解者,如 46 条。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按: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伤寒论》第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故发汗则愈,虽有阳明证,亦宜麻黄汤先发汗。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 97771,1965 年 10 月 9   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感身热(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 10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二天自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068 次浏览 • 2016-01-21 20:23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麻黄 1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 ...查看全部
图:中药麻黄

ffc67764c8702180b2f4817e5da26d36.jpg

1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一剂。服药后,盖被躺火炕上发汗。约l小时左右,遍身絷然汗出而解。
    【解说】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名方。张仲景说:“太阳痫,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症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来,邪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
    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
    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象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致于惊慌失措。
    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症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足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又附:小儿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2岁。患发热39℃,他医用辛凉法治疗而反增剧。形寒,头痛,咳嗽痰白,始终无汗,病已3日,脉仍浮紧,舌苔白润。按太阳伤寒表实辨证,投麻黄汤。炙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炙甘草2克。药后约半小时,即汗出热退,一剂服尽而愈。

郝万山讲伤寒论15(共70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82 次浏览 • 2016-12-19 23:00 • 来自相关话题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主要内容见第3 条,第35 条。第3 条、第3 ...查看全部
第15 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麻黄汤适应证的第一个证候,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它的主要内容见第3 条,第35 条。第3 条、第35条在临床症状上,强调了太阳伤寒有恶寒,有发热,病机我们在这里不再重复了,强调了太阳伤寒有身疼痛,身疼痛的病机主要是由寒邪的性质所决定的。
       寒是主收引的,寒是主凝滞的,所以寒伤肌表以后,就可以使肌肤的气血凝滞,肌肤的气血涩滞,不通则痛。寒伤经表以后,使肌肤的筋脉痉挛,拘急它就疼。所以疼痛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
       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表闭,喘是肺失宣降,由于无汗表闭而导致肺失宣降,结果导致了喘,那么喘的原因是无汗所造成的。当然第3 条还提出了呕逆,那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所造成的,所以证候属于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疗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随后我们谈到了第51 条,第52 条,第37 条,这三条就是强调要用麻黄汤的话,在太阳伤寒表实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脉浮提示了正气不衰,,正气能够抗邪于表,这才能使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
       我们在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也就是第36条的,“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mèn)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里的太阳病,我们上次课说,那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里的阳明病是什么?它不是阳明里热,也不是阳明里实,因为里热、里实兼有表的话,仲景是不会用麻黄汤的。
       那是阳明的什么证候呢,我们说,那是阳明的经脉被寒邪所伤的证候,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脉运行于什么部位呢,头面,胸腹,也是从头到脚的。经脉运行于体表,外来的风寒邪气当然可以伤阳明的经表,阳明经表受邪,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在伤寒论中,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全面的把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的这种证候来描述清楚。它没有一个单独的条文把它系统描述清楚,而是散在许多条文之中,后世的医家对它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
       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决》,对阳明经表证的临床表现,治法、用方,归纳了这样一个的歌决,我把歌决写在这里:“葛根浮长表阳明”,说阳明经表受邪,在一般情况下用葛根汤。阳明经表受邪它的脉象是浮脉,而且端直以长,因为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脉被邪气所伤以后,阳明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使脉端直以长,“表阳明”就是阳明表证。
       “缘缘面赤额头痛”,缘缘面赤就是满脸通红,这是阳明经脉中的阳气被郁的表现。因阳明经脉行于面部,“额头痛”,因为阳明经脉它是行于头额部,它不像太阳经行于后头部,后项,后背部,所以太阳经脉受邪,是头项强痛,进一步可以发展为项背强几几,阳明经脉受邪是脑门疼。
       “发热恶寒身无汗”,阳明经表证它也是表证,因此它也具备发热、恶寒、无汗这样表证的共同特点,那么发热、恶寒、无汗,如果伴有头项强痛的是太阳表证,如果伴有额头痛的,那是阳明经脉受邪,是阳明表证。
       “目痛鼻干卧不宁”,阳明经脉起于鼻子的两侧,向上绕过眼睛,然后向额头部,目和鼻都是阳明经脉所过的部位,阳明经脉受邪,阳明经气被郁,就在阳明经气循行部位,眼睛、鼻子就出现了相关的症状,就是眼睛疼,脑门疼,鼻子发干,满脸通红,这都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卧不宁”,《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胃不和则卧不安,凡是阳明经脉,阳明胃腑气机失调的时候,都会影响睡眠。
       这见于《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
       《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清代吴谦等人编的,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对《伤寒论》中的主要证候、主要方剂,以歌决的形式给它编排出来,使学习这《伤寒论》的人便于背诵,便于打好学习《伤寒论》的基本功。
       在五十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对《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进行了白话解。20 年后,到70 年代,我们伤寒教研组又对它进行了一点修订,出了第二版,到现在,又是20 多年,再回来看这个书的话,有些内容需要更新,有些文字需要修改,于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委托我们做了第三版的修订。我上个月把这个书稿,已经交给人民卫生出版社了,《医宗金柬伤寒心法要决》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辅助读物,它有许多歌决。
       过去师带徒的时候,都在教《伤寒论》这门课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背歌决中的许多东西。
       我们这次在修订的时候,补充了它的临床应用,补充了方义,补充了它的临床意义,就是加了按语,在过去的版本里是没有的,把原来10万字的一本小册子,结果扩充成20 多万字。
       这里头它把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们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这个阳明病是什么病呢,不是里热证,不是里实证,是阳明经表受邪的证候。所以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太阳与阳明两经的表证同时存在,我们引入这个概念,就是让大家知道,不独太阳主表。就是说,主表的不仅仅是太阳,阳明也有表证,少阳也有经表证,阳明也有经表证。以后我们在讲到太阴病,“太阴病,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太阴也可以有表证,它是指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由于脾主四肢,就把这种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的证候,也可以叫做太阴表证,也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所以表证的含义是广泛的,而不局限于太阳经表。
       太阳和阳明两经气经表,被风寒邪气所伤,又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兼证呢,喘而胸满,这是肺气不利的表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表现。
       大家想一想,肺和太阳的关系密切,还是和阳明的关系密切?应当说,从表证的,从外感病的发病过程来看,胸肺是离太阳最近的,所以太阳伤寒就有无汗而喘,寒邪只要一闭表,就有肺的宣发肃降失调的喘证。
       这提示什么问题呢,这提示太阳表邪偏重。在这种情况下,这不用葛根汤来治疗,而用麻黄汤来治疗。麻黄汤散在表的寒邪,以解太阳表邪为主,也可以兼解阳明经表邪气,因为这是太阳表邪为主,更何况麻黄汤有宣肺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疗二阳合病兼有胸满而喘,这就是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治疗太阳和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太阳经表邪气偏重,兼有胸满而喘的。
       在讲麻黄汤的适应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谈到第三个问题,就是太阳伤寒与衄(nǜ)解。
       太阳病,它的自然病程是7 天,如果你不用药,当这个自然病程结束的时候,它将要好的时候,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退热的效果呢?
       从《伤寒论》提供的资料来看,太阳自解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自汗。当它的病程将要结束的时候,它自己出一身的汗,热退了,身上不疼了,病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衄。头痛发烧,全身疼痛,没有汗,到了第6、7天的时候,鼻子突然一出血,随着鼻子出血,他的心也不烦了,头也不疼了,心里也痛快了,随后烧也退了,这就叫自衄作解。
       那就是说,自汗和自衄都可以排除体表的邪气,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汗血同源。汗血同源,汗是血中津液所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可以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在营分的这种邪气也可以直接通过出血的方式排出体外。
       当然这种出血,其它地方的出血不可能排出太阳体表的邪气,而只有肺窍离太阳最近,所以通过鼻衄的方式利于解除太阳的邪气。比方说便血能不能排除体表的邪气,不可能,那里是里热,里热可以通过便血。
       我们讲的那个太阳病的腑证,蓄血证的时候,讲那个桃核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会提到当血热初结的时候,如果有热迫血行的这种变化,血自下,下者愈,就是下面出血,热随血泄,可以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太阳表证来说,只能是自衄出血,自衄和自汗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战汗而解。战汗是病人在汗出之前,先有寒战,原来一直发热、头疼、身疼,突然出现了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随着寒战之后,又出现了发热,这次的发热,是正气奋力袪邪的一种表现。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汗出,汗出热退病就好了,这叫战汗作解,我们以后还会有多次提到,它的机理我们还要具体谈到。
       所以太阳病自解,有这么三种情况。
       好,太阳伤寒与衄解,第一种情况是,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
       第二种情况是,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汗不出而出现衄解。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随着鼻子出血,头疼、身疼缓解了,发烧也退了,这就叫衄解。因此后世的医家把这种情况,吃了麻黄汤以后没有出汗,结果鼻子出血了,叫红汗。对于这种情况,又叫以衄代汗。
       这个衄字过去在字典上读(nǜ),可是医学界和一般的人都读niù,读的时间长了,所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也承认了这个字就可以读niù了。
       这就叫以衄代汗,鼻子出血了,烧也退了,你就不要再用麻黄汤了。
       我们在用麻黄汤的过程中,病人鼻子出血了,你不要紧张,这很可能是红汗,汗血同源,邪气可以通过汗这条路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鼻衄这条路排出体外。
       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见衄,出现了鼻衄,出现了鼻子出血,但衄血点滴不畅,半天滴一滴,衄血点滴不畅,这就什么呢?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它就不足以解除邪气,鼻子是出血了,但是半天滴一滴,似有似无。你说它没有吧,用纸擦一擦,还有一点红,你说它有吧,又很不畅快,虽然见到一点血,但是头痛、身疼仍然存在,发烧仍然不退,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用麻黄汤发汗。因为血分这条路走不通了,然后就改汗的这条路,这叫什么?这叫以汗代衄。
       这是在伤寒的病程中,可能出现衄血的三种情况。
       第四种情况,伤寒论原文没有提到,那就是衄血不止,高热不退,这是怎么回事?这就不是伤寒衄解了,这常常是寒邪入里化热,热邪内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这样一种表现。在讲“风温病”的时候,高热汗出而热不退的是风温。高热鼻衄而热不退的,是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
       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决不能再用麻黄汤,那应当用犀角地黄汤一类的,来凉血止血。
       在伤寒病的病程中,出现衄血的情况,大体就有这么多,我们现在看看讲义,是不是像我们所归纳总结的这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 页,看原文第46 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临床特征,“八九日不解”,病程已经超过7 天了,超过了它的自然病程,所以说“伤寒日久”,我们这里不是说伤寒日久吗,“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此当发其汗,后面“麻黄汤主之”。发汗用什么方,最后这句话,麻黄汤主之。
       我们不是说在《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它是把方名放在最后,便于底下接着写方药组成,所以中间就有一段话是来解释的,“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中间这句话,“服药已微除”,是吃了麻黄汤以后,表邪、表证似乎有一点轻度的解除,可是“其人发烦”,这个烦又是烦热,“目瞑”,瞑是什么意思呢,瞑就是闭目,闭眼睛。为什么闭眼睛?是因为他有头晕目眩,头晕的人一般是不敢睁着眼睛,睁着眼睛就更晕。所以这里的目瞑,是指的头晕目眩。这个烦热、目瞑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是正气袪邪外出,正邪相争的表现,“剧者必衄”,如果烦热,头晕进一步加重的话,就会出现衄血。这是正邪相争,正气想袪邪外出,来不及变成汗,就直接从营分,血分通过衄血的方式而排出体外。能够变成汗的就出来,现在你看正邪相争,正气上冲,正气上涌,表现了头晕,表现了烦热,没有来得及变成汗,就直接通过鼻衄的方式,把营分中的寒邪,营分中的邪气排出体外。“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阳气被寒邪闭郁太重的缘故。中间这段话,完全是张仲景自己关于病机的解释和分析。
       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二种情况,伤寒日久不愈,用麻黄汤发汗,结果没有出汗,汗不出而出现衄解,鼻子出血了,表证解除了,再也不用发汗的方法了,这就叫以衄代汗。
       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那个农村当年是很贫穷的,我父亲有时候在城里下乡,来看我们的时候,有些农民就找我父亲看病,感冒了,发烧,头疼。我父亲给他开完药之后,说郝大夫,我没有钱买药。没有钱买怎么办,病得给他治呀,我就见父亲从筷笼子里边,拿一根竹筷子,拿刀把它削尖了,放在这鼻孔里轻轻地一弹,鼻子就出血了,滴答滴答,出好多血,然后病人就说,心里好痛快,也不烦热了,烧也就退了。因为我那个时候很小,我说怎么会有这么一种疗法呢,等我长大了我明白了,开方子是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他既然不能吃药的话,那就放血,使邪气直接通过营分,通过血分而解,这实际上是放血疗法的一种。以后我长大了,我明白了一些医学的道理,我就问我父亲,我记得小时候,谁感冒头疼发烧没有汗,你拿筷子给人扎鼻子出血,他说,那就是他没钱买药,我就给他刺内迎香,用鼻粘膜出血的方式来,所以至今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个病人跑到我们的院子里,那个院子有一个下水道,那个下水道用来给他鼻子出血。
       你说我们现在在城里就不能采取这种治疗方法,病人也不太容易接受。在农村这确实是行之有效我方法,汗血同源,你用发汗只可以,放血可以。但是这种放血必须是鼻粘膜,必须从肺窍来走,这才利于,你说我这肘窝静脉放血,腘窝静脉放血,能不能解除表邪啊,高热的时候也能,但是还是鼻粘膜为好。
       下面看第47 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一个太阳表证,出现了脉浮紧,发热,无汗,这也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没有去治疗,结果自己出现了鼻衄,自衄者愈,这正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你看,伤寒日久,可自衄而解,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
       下面看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第55 条,这正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种情况,伤寒日久,不发汗,一个是指的病人自己本身没有能够出现自汗作解,第二个是指的,医生没有用过发汗的方子,或者用过发汗的方子,而病人没有出汗,不管怎么说,邪气没有通过汗而排出体外,这个时候出现了衄血。“不发汗,因致衄者”,既然出现了衄血,为什么还用麻黄汤?这必须有一个前提,这衄血是点滴不畅,虽然有出血,但是不足以排除邪气,就像那个汗出不彻,发汗不是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是要求“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漐漐然令一时间许”吗,达到这样的要求,汗才算出透了,表邪才能解除。如果是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心口窝见到一点汗,你马上把被子掀掉了,汗不再继续出了,这就叫汗出不透,就不能退热,不能解除表邪。现在见到了衄血,如果这个衄血半天滴一滴,半天滴一滴,点滴不畅,这就像汗出不透,汗出不彻,不足以解除邪气一样,表证就仍然存在,这个时候你是放血呢还是发汗呢?仲景没有用放血的方法。我说的放血,那是在民间不得已的情况下,仲景用的是什么呢,是用麻黄汤在发汗。因为出血这条路走,我就走汗这条路,用麻黄汤发汗,这就叫做以汗代衄。
       好,关于麻黄汤的适应证,我们就谈这么多。
       今天在临床上,这个衄解的现象不太多见了,为什么,没有人得了伤寒表实证在家里要忍着七八天,头疼、身疼,他不忍七八天,就很快到医院看病了,所以提早截断了病程,使病程缩短了,出现自衄而解的情况也就不多见了,因此它病程很短,用了药以后一般来说都是汗解,出现衄解的情况也就不多见了。
       但是,张仲景那个时候,缺医少药,这种情况仲景肯定见到了,所以他写在《伤寒论》上,我们学《伤寒论》的时候,对它的机理,对它的这种现象,应当能够了解。
       以上我们是谈到了麻黄汤的适应证。下面我们就看麻黄汤的使用禁忌。
       我应当客观的说,下面的条文有9 条,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九禁”。实际上,这个麻黄九禁,应该说是泛指辛温的发汗的方剂,包括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甚至包括桂枝汤,葛根汤这类的方剂,都应当适合这九禁。这九禁是泛指辛温的发汗的而言的,所有的辛温发汗的方子,都应当注意这9 条,遇到这9 条情况的时候,都应当忌用或慎用。
       下面我们看麻黄九禁的第一条。第83 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是肺胃的门户,同时又是足少阴肾经所过的部位,因为足少阴肾经它的分支,“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咽喉干燥的病人,常常提示了他的肺阴虚,胃阴虚、肾阴虚。阴虚的病人,你如果单纯的用辛温发汗的方法,就容易更伤阴,因为辛温发汗的方子,像麻黄汤,大青龙汤这类的方子都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容易动血的,在这里以咽喉干燥为例子,提示凡是肺、胃、肾阴虚的病人,都应当慎用纯辛温的发汗的方法。
       第84 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淋家是素患淋病的人。
       什么叫淋病呢?那就是小便短赤,小便淋漓不畅,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泌尿道刺激的症状,这类的疾病,中医都把它叫做淋病。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像现在泌尿系感染,泌尿道结石,凡是有泌尿道刺激症状的这些病证,中医都可以把它叫做淋病。所谓淋家,就是久患淋病的人,久患淋病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体素质呢,首先下焦湿热居多,久患淋病,湿热内盛,下焦阴伤。阴伤就有虚热,所以湿热、阴虚、虚热都可能存在。这种病人,你用纯辛温的方剂来发汗,就容易伤阴,就容易助热。伤阴、助热,结果导致了有可能出现尿血,他说,“汗出必便血”,便血应当是指的小便血,由于你伤阴、助热,用辛温发汗的方剂以后,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导致尿血的变证。所以淋家不可以单独的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第85 条,“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这个字“痓”,它应当读zhì,但是在医学里,在这里确实应当写成“痉“字,痉是指以抽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痉”,“痓”,在写隶书的时候,这两个字形形似,是相近似的。
       张仲景那个时候写书,是汉代,常常是用隶书来写,后人在抄书的时候,把“痉”字误抄成“痓”字是完全有可能的,后世为什么不再改呢,王叔和没有改,宋朝国家校书医书局没有改,这是为了保持古籍的原貌,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这才是古迹原貌的特征。所以真正的文物,真正的古籍,人们不要在上面改动,一改动那就是假的了。既然是古籍的话,古人就写着一个“痓”字,后世都不再改这个字,但是我们读这个字的时候都读“痉”,我们要自己在底下作注解的话,都直接写成这个痉字。
       “痉”是什么病?是一种抽风的病,角弓反张,口噤不开,四肢抽搐,古人描述这个抽风,角弓反张,卧不着席,平躺着后背不能挨着这个床,因为肌肉痉挛,角弓反张,项背部的肌肉痉挛,角弓反张,卧不着席。
       在《金匮要略》里,专门有痉病的治疗,刚痉、柔痉,专门有痉湿暍病脉并治这一篇,谈到了痉病的治疗。
       “疮家”,是久患疮的病人,疮疡就是指皮肤有感染性的疾病。它既然能够成疮家的话,一个是时间长,一个是这种皮肤感染性的病灶,是非常广泛的。我们虽然不能说头上长疮,脚下流脓,既然能够成得了疮家,那就是全身有多处的化脓性的感染性这种病灶,这种病他的身体素质怎么样呢?它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呢?一个是毒热盛,一个是营血伤,或者说是气血伤,毒热盛,气血伤。
       这个疼痛,它就不是由表证引起的,是由于气血被伤,肌肤失养引起的,你不要把这个疼痛,当作太阳伤寒表实证而用辛温发汗的方子去治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以发汗”,汗出就容易更助毒热,更伤营血。这就容易导致营血被伤,经脉失养的痉病。
       这里以疮家为例,来提示毒热内盛、气血两伤的不可以用辛温发汗。
       我们讲义只是说到了气血两伤,我在这里补充了毒热内盛、气血两伤。
       第86 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xùn),不得眠。”这里所说的衄家,是指的平素经常有鼻衄的人,而不是指的我们刚才所说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日久,自衄而解,或者用药以后,出现衄解的人。这里能够称作衄家的,是平素经常鼻子出血的人。
       这种人经常鼻子出血,常常有阴血不足,这里是举衄家为例提示阴血亏虚,阴血不足的禁用辛温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急紧,注家的解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们在这里把额上陷解释成亡阴,亡阴失水之后,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眼眶塌陷,这不是亡阴失水,脱水的一种表现吗?一个阴血虚的病人本来就阴血不足,你再强用辛温发汗,额头的皮肤弹性消失,两个眼窝深陷,这是亡阴脱水,亡阴失水的一种表现。“脉急紧”,因为他阴伤,而又用了辛温的药,所以脉出现了拘急的这种表现,“直视不能眴”,两个眼睛瞪得圆圆的,不能够转眼,不能够眨眼。“不得眠”,这个眠通瞑,不是睡觉的意思,瞑就是闭目,这个不得眠就是不能够闭目。这是和“直视不能眴”,眴是眨眼睛,相同的一个症状,这是一种阴虚火旺的一种表现,阴虚火旺,虚火上扰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衄家,一个经常有鼻出血的病人,他阴血不足,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伤阴助热,亡阴失水,虚火上扰,就出现了两目直视,不能眴,不得闭目静息。
       第87 条,“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亡血家,是指平素经常有出血病的人,或者月经过多,或者便血,或者尿血,或者皮下出血,甚至包括鼻衄,平素就经常患有出血疾病的人,这种病人,不仅血虚,气也虚,阳也虚,“气随血脱”嘛,气血阴阳都虚,如果对这样的病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他下面所表现的症状,“寒慄而振”,慄和振都是颤动的意思,振者,动也,是肢体的颤动;慄是内心的寒慄,是竖心旁,内心的寒慄。所以对于慢性失血,气血阴阳都虚的人,误用了辛温发汗以后,就在这里表现了以阳虚为出的,出现了寒战。在这里以亡血家的禁用汗法,提示血虚气衰的禁用汗法。
       下面看第88 条,“汗家,重(chóng)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是指平素或者自汗或者盗汗的人。自汗也罢,盗汗也罢,他一定是阳虚,气虚或者阴虚,他本来就自汗盗汗,你再去用发汗的方法,重发汗,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更伤阴阳。这个“恍惚心乱”,是指的心神不能自主,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阴阳两伤,心神失养的一种特征。
       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注意力能够集中,精神能够振作,这是靠能量来充养的。我们在通常的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最近遇到几个减肥的女孩子,小的大概15 岁,大的是22 岁,我最近遇到三四个吧,还在减肥,减肥减到什么程度呀,脂肪消退,肌肉消退,体重降低,确实苗条了,胳膊和腿就这么细,然后闭经。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她们心理上出现了障碍,胆子小,顾虑特别特别的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精神上出现了障碍,心理上出现了障碍,出现了困惑。
       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过去她不是这种样子。这就是因为机体的能量太少了,不仅脏腑不能充养,精神也不能充养。所以要有健康的体魄,你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康的思维,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工作。所以我在给这几个孩子讲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我说体重不能减得太低,减得太低,能量不仅不能供应你生理上的需求,月经都闭经了,卵巢都不能活动了,而且也不能供应你的思维、学习、日常生活、日常对待社会的这种精神活动,它也需要参量。我给她讲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出现了精神上的障碍,出现了焦虑,出现了恐惧,出现了胆小,出现了交往困难,是因为你的能量太少了。这样的话劝她们慢慢回复了吃饭,其中有两个现在已经恢复好了,是两个大学生,她们可以开始上学了。
       这一条之所以出现“恍惚心乱”,是因为阴阳气血两虚,心脏失养所造成的,底下“小便已阴疼”,撒完尿以后,尿道疼痛,我们一般解释这是由于阴液不足,尿道涩滞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一般这么解释呢?主要就是说,我们不能确切说它是怎么回事,主要是禹余粮丸这张方子给丢了,如果我们能看看这张方子,是养阴的呢,还是助阳的呢,还是清热的呢,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小便已阴疼”的病机是怎么回事了。
       有人说伤寒论中是113 方,而我们又说它是112 方,这是怎么回事?
       说113 方的,包括了禹余粮丸,说112 方的不包括了禹余粮丸。禹余粮丸这张方子有方名而没有方药的组成,所以对这一条,我们读上一遍就可以了。
       第89 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病人有寒,寒在什么地方,后边说胃中冷,因此这是胃中寒,中阳不足,中阳不足你用辛温,发汗太多,汗出伤阳,阳气就更虚了,就有可能造成吐蛔的这种变化。这个蚘字,是蛔虫的蛔的古体字,这个字不读yóu,读huí。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印行伤寒讲义的时候,还保留这个古体字呢?这就提示了它是原本的古籍,就像那个“痓”字,明明知道不应当写成“痓”字,我们每一次把它印成“痓”字,读的时候呢,不管它写什么,都读“痉”。
       这个蛔虫有一个特性:喜温避寒。蛔虫是寄生在小肠的,即使是呕吐,也不会把它吐出来。只要能够发生吐蛔,那一定是下有寒,蛔虫是喜温避寒的,它感到那个生活环境,不适合它生活,蛔虫比人要敏感得多,只要有下寒,在小肠生活的那个温度发生了变化,它就会往上跑,因为上面的温度总是高的。这么一跑,蛔虫不会预测,它并不知道跑到胃里,环境变成酸性的了,并不适合它的生活。一跑到胃里必然吐出来,所以吐蛔这种症状就提示了病人下焦就是脾有寒,下部有寒,这里的胃有寒就是泛指胃肠有寒。人们开玩笑,饭店里吃饭,菜里吃出个虫子,老板说,这说明我们菜里没有农药的污染。
       有一年,我们东直门医院,还是30 年前吧,急诊室收了这么个病人,两个小孩打架,其中一个孩子拿这么长的一个三棱刮刀,给另一个孩子的左胁扎进去了,这扎进去后把脾脏刺穿了,把左肾刺穿了,肺刺穿了有气胸,胃和肠子都穿了洞,送到医院里,因为事情就在东直门医院门口,马上就送到外科手术室打开肚子,左肾切除,脾脏切除,气胸开放了引流,然后胃修补,肠子修补,可是不能关肚子,因为肚子里不断在流血,不知道什么地方在出血,然后这边在不断的输血,血压一直没有。
       到了第二天,呼吸、心跳都还是有,血压还是升不到正常水平,就请董建华老师去会诊。那个时候我正跟董老抄方,董老走到哪里,我就跟着他走到哪里。第二天的时候,我跟着董老上病房看这个病人的时候,董老就大体上摸了摸脉,说这孩子有没有大便,有没有小便。护士长说有小便,有一次大便。大便是什么样的?大便黑的,当然是出血所造成的,然后护士长随后又补充了一句,大便里有一条蛔虫,董老说是死的是活的,护士长说是死的。董老说,我不用开方了。老前辈说不用开方了,那就说明这个人没有救了。可是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董老不开方了,然后我就给董老讲了,说,老师,您为什么说不用开方了。他说,你看,他连一个蛔虫都养不活,他还能养活自己吗?当时我听完了想笑,但是越想越觉得对,一个人肠道寄生一个蛔虫,蛔虫能正常地生活,说明这个人生机未灭。如果这个人连一个蛔虫都养不活的话,他生机已经没有了。他自己也就活不了了。
       果然第三天,也就是我们会诊的第二天,这个小孩子死了,当时他18 岁。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寄生虫在体内的异常变化,常常提示了人体内部的内环境的改变。所以这个证候出现了吐蛔,本身就是脾胃虚寒的一种表现,这种中阳不足,脾胃虚寒的,禁用辛温发汗,因为辛温发汗既伤阳又耗液,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
       下面还有两条,一条是第50 条,“脉浮紧,法当身疼痛”,脉浮紧当然就是寒邪在表了,“法”是什么意思呢,“法”犹“理”也。法字和理字,我们通常情况下,不能把这个“法”解释成“理”,但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这个“法”可以当“理”讲。在这种情况下,叫做“义隔而通”,这两个字,在字面意思上不一样,但是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它的意思又是一样的,这叫做“义隔而通”。义隔而通的时候,我们在训诂的时候,我们用“某犹某也”这样的句式,所以“某犹某也”这样的句式不能随便用,只有义隔而通的时候可以。法犹理也,法字在这里当理来讲。脉浮紧是寒邪在表的脉象,理应当出现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没有错,应当发汗,“假令尺中迟者”,尺脉是迟,而不是脉阴阳俱紧,我们在前面强调脉阴阳俱浮紧的,那应当是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这才可以用麻黄汤。现在尺脉迟的,不可发汗。迟主什么呢?何以之然?
       你怎么知道呢,“以营气不足,血少故尔”。迟主营血不足,营气不足,血少,脉行迟滞。这条提示了营血不足的禁用汗法。
       关于麻黄九禁的最后一条,也就是我们讲义的第32 页的第49 条。
       原文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而数,脉浮主邪在表,脉数主病人有发热,这个是表证,法当汗出而愈,既然是表证的话,理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表邪得到解散,这个病就可以好。“若下之”,如果误用下法,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身重、心悸、脉微、尺中脉微。
       在伤寒论中,身重有属于邪气盛,也有属于正气虚的时候。属于邪气盛的,我们在第6 条曾经说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紧的,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那是邪热壅滞气机,全身气机不畅,所以病人身体沉重,翻身都翻不动,那是属于邪气盛。而我们这里,身重没有和那些阳热证同时出现,而是和心悸,尺中脉微同时出现,所以这个身重就不是邪热壅滞气机,是什么呢,而是正气虚。
       我们人体的活动灵活轻巧,这是依靠人体的正气,人体的能量充足,才有轻巧的、灵活的活动。现在正气虚,什么气虚呢,从尺中脉微来看,微是主阳虚的,脉微,轻轻摸的时候摸不到,重重按的时候还是摸不到,为什么,微脉搏动的幅度非常微弱,轻轻一摸的时候,你还是感觉不到它的搏动;你往下一按呢,把它压住了,仍然还是摸不到他的搏动,只有在浮和沉之间仔细去琢磨,能微微的感觉一点脉的搏动,这就叫微脉。
       微脉主阳气虚,鼓动无力,所以在《伤寒论》中的微脉,一般是主阳气虚。这里的心悸呢,它是由于阳气不足,心脏失养,心脏的正常功能,既需要有心阴心血的充养,也需要心阳来提供能量。
       以后我们在讲到心阳虚的时候,心阳虚,心脏失养,能量不足,就出现了心悸,以后我们会提到的。所以这里的脉微和心悸,两个症状提示了阳虚,因此这个身重也提示了,他不是一个邪热壅滞气机的身重,而是个心阳阳气不足、能量不足,然后身体失去了、轻巧的这种运动情况,因此就表现了身重、倦怠、无力、翻身都翻不动。
       这样一个证候,里虚又兼有表证,就不能够直接用辛温发汗,仲景这里,在这个条文里是说“当自汗出乃解”,在什么情况下这种里虚又兼有表证能达到自汗出呢?就是通过机体的适当的调养,通过机体的康复能力发挥作用,正气恢复了,如果能够袪邪外出的话,这就是须表里实,表里是指的里外的正气,这个实不是指的邪气盛,是指正气的充实,表气的充实,里气的充实,表里之气都充实了,机体发挥袪邪的能力,津液也恢复了,便自汗出而解,是指的这样的一种情况。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是指阳虚的人不可以用辛温发汗,因此这属于麻黄九禁。当自汗出乃解,我们临床也不应当是等待观望的,而应当是及时的用扶正袪邪的方法来治疗.麻黄九禁,这9 条原文我们就谈完了,这9 条提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精神,我们下次课再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14(共70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09 次浏览 • 2016-12-19 22:52 • 来自相关话题

第14 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桂枝汤加减运用的举例。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我们讲了哪些方证呢?        我们首先谈到了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 ...查看全部
第14 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的是桂枝汤加减运用的举例。我们大体回忆一下,我们讲了哪些方证呢?
       我们首先谈到了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中风,尤其是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的证候。它的临床表现就由太阳病的一般情况下的头项强痛,发展成了项背强几几,整个后头部、后项部连及后背,肌肉经脉拘紧不柔和。这种证候一般是由于寒邪伤经脉所造成的。
       但是我们在讲这条原文的时候,它说“反汗出恶风”,这里用一个“反”字,就是说和常规的寒邪伤人经脉不一样,这主要是风邪伤人经脉,所以我们可以诊断为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治疗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上葛根这个药,一可以助桂枝汤解表,二可以疏通经脉,袪除经脉中的邪气,三可以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以缓解经脉的拘挛。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
       我们今天广泛的用它来治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以项背肌肉痉挛为主的一些疾病。在内科杂病方面我们治疗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治疗颈椎病等等,都是可以加减应用的。但是使用的时候,这张方子毕竟是一个偏于温的一个方子,如果有里热的,我们用的时候,桂枝的量不要太大。
       第二个方子,我们讲的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有两条,一条是指的素有喘病的人新感中风以后,由于太阳表气不和,影响了肺气的宣发、肃降失调,而引发了原有的喘病的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以治新感为主。这叫急者先治,治新感为主,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上厚朴杏子,兼以宽胸、利气、宣肺、定喘,比不加厚朴、杏子要好。因此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另外一个适应证是新感由于误下以后导致邪气陷于胸中,使胸中气机不利、肺气不利,出现了微喘,这就是新感新喘。用桂枝汤来治新感,同时加厚朴、杏子来治疗肺气不利的新喘。在这种情况下,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新感和新喘都可以得到治疗,因此他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随后我们谈到的桂枝汤的第三个加减方,那就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的适应证,是治疗太阳病汗不得法,导致了汗出淋漓不止,进而造成了阴阳两伤,所以它是治疗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候。阴阳两伤表现了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上次课我们已经作过过分析,小便难,既可以是阴气被伤,化源不足,也可以是阳气被伤,气化失司。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可以是阴液不足,经脉失濡,也可以是阳气虚衰,经脉失温。这样一个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候,仲景采取的是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一味附子固阳以摄阴,他没有用滋阴的、补水的那些药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路呢?我们借用后世的一句话来说它,那就是“有形的阴液不能速生,无形的阳气所当急固”,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它的组方的意义。
       所以在学这个方子组方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特别重视学习张仲景的注意固护阳气的这种思路。
       随后,桂枝汤的加减方,我们谈到了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去掉芍药以后,我们在讲桂枝汤方义的时候,谈到桂枝汤是由两种药物组成的,一组是辛甘化阳的药物,一组是酸甘化阴的药物。把芍药去掉以后就等于只剩下了辛甘化阳的药物,这样它就有温振胸阳、温补心阳的效果。它的适应证是太阳病误下以后,邪陷胸中,胸中阳气不振,出现了胸闷,出现了脉数而无力,用桂枝去芍药,这个纯辛甘化阳的方剂来温振胸阳、袪邪达表。胸阳不振,心阳不振,如果再兼有肾阳不足的话,会见到脉微,会见到肾阳不足,表阳虚衰,然后温煦失司的恶寒,在这种情况下再加附子温肾阳以固表阳,这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我们今天在内科杂病方面的临床治疗上,经常用于胸阳不足,心阳不振的某些心脏病的病人,比方说冠心病的病人,如果他心阳不足的话,他常常表现在夜间心绞痛,胸闷发作比较重。天气寒冷以后,心绞痛、胸闷发作比较常见,再加上舌淡,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可以用到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的加减方举例的最后一个是桂枝新加汤,它是治疗病后营气不足,肌肤失养而出现的身疼痛的。它的脉象脉沉迟,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血不足。为什么说脉迟主营血不足,我们后世的迟脉是主阳虚,主有寒的,这是根据张仲景原文所说的,“尺中迟者”,这是“营气不足,血少故尔”。所以这里的脉沉主病在里,脉迟主营血不足,因此这个身疼痛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而桂枝新加汤这张方子是在桂枝汤中加重芍药的量,增强了它养血、解痉、治身痛的效果,增加生姜的用量是引药达表,再加用人参,是益气生津,来补气血之不足,这就是新加汤。
       好,我们上次课讲的桂枝汤的加减方的举例,我们重点就复习这么多。
       以上我们讲了桂枝汤的适应证,讲了桂枝汤的适用禁忌证,讲了桂枝汤的加减运用举例,这样的话,我们就在中风这个题目之下,把有关桂枝汤的这个方子的一些问题都谈完了。
       下面我们就讲太阳病的第二个类型,太阳伤寒。
       太阳伤寒表实证,我们在前面第3 条曾经遇到过,那就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当时我们谈到,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我们今天接着继续讲太阳伤寒的这种临床表现和它的具体治疗用方。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6 页,原文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第35 条,写了8 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第3 条,还是第35 条,都谈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发热恶寒这样的特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所以第3 条才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
       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第3 条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在第3 条说是体痛,那是笼统的说,第35 条就说得更明确一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气血涩滞,不通则痛,筋脉拘挛,他也会疼痛,因此出现了从肌肉到骨节到太阳经循行部位的、这么多疼痛的症状。所以全身的疼痛,也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的一组特征性的症状。
       我们说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而太阳伤寒证“身疼痛”的症状,也是必须要掌握的。
       在《伤寒论中》,治疗身疼痛为主证的方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新加汤,一个是麻黄汤,还有一个是少阴病篇的附子汤。
       新加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是气血不足,肌肤失养;麻黄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是寒邪闭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它们的病机是不同的;至于附子汤所治疗的身疼痛,我们到太阴病篇的时候,再具体和大家谈。
       麻黄八证的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无汗是寒邪在表,腠理闭塞的一种表现。我们说太阳阳气的功能第一个是温煦肌表,第二个是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外来的邪气伤了太阳的阳气之后,如果汗孔开而不阖的,那就是自汗出,那就是太阳中风证;外来的邪气伤了肌表以后,如果汗孔阖而不开,腠理闭塞,汗孔闭郁,那就是太阳伤寒,因此就出现了无汗。所以无汗是寒邪闭表,腠理闭塞所造成的。由于无汗表闭,就导致了肺气不能宣发,肺气不能肃降。
       其实全身的皮肤,全身的汗孔和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国外有过这样的报道,生产指甲油的工厂的工人开玩笑,就把指甲油给另外一个伙伴抺满了全身,没想到那个伙伴就窒息而死。医院作鉴定的时候,他对指甲油并不是因为过敏而引起的呼吸功能的衰竭,而认为是指甲油那个东西把全身的汗孔堵死了,使皮肤的呼吸功能丧失了,才导致窒息而死。
       又过了一些年,又有一个报道,是个油漆厂,两个人开玩笑,这个朋友给那个朋友全身涂满了油漆,结果他也窒息而死。这虽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也许这两个人的皮肤的呼吸功能对肺的这种呼吸功能,它们之间的联系就特别的密切,或者说这两个有什么特别特殊的体质,但是可以提示,皮肤汗孔的这种呼吸功能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或者说和肺的呼吸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那么当寒邪闭表,人的毛孔闭塞的时候,必然也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的失调,肺气就上逆而作喘。所以无汗而喘的这个而是一个什么连词呢,是一个表因果的连词,因为无汗而导致的喘,也就是说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在治疗这种喘的时候,发汗开腠理,是治疗这种喘的关键。
       上述这麻黄八证,我们实际上把它归纳了了三组症状。
       第一组是表证共同的特征,恶寒,发热;第二组是诸多的疼痛的临床表现,这提示了寒邪在表的特征;第三组症状是无汗而喘。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法随证出,我们辨证有了结论了,就可立法了。既然是寒邪闭表,我们就应当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因为它有无汗而喘这样的临床表现,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这就是麻黄汤的治法。
       麻黄汤这张方子,我想我们在学中药的时候,讲到麻黄,讲到桂枝,讲到杏仁,都可能会提到麻黄汤。我们在讲方剂的时候,讲方剂的配伍君臣佐使的时候,也都可以拿麻黄汤来做例子,所以它的方义,它的药物组成,大家都已经娴熟于胸中,我在这里不再多进行它的方义的分析。
       这张方子,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临床上用得不多。北京地区典型的麻黄汤的病证,遇到的机会很少。
       十几年前,有同学就给我说,西药淘汰得很快,它的疗效不好就都淘汰了,你看这个中医中药呢,它就不是很快的发展,麻黄汤这张方子,有了1800 年的历史了,现在在临床上说,他跟老师看了那么多病,没见一个老师用过。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麻黄汤不用了,那就应当淘汰。
       可是,讲中药开始讲麻黄就要讲它,讲方剂解表剂也要讲它麻黄,讲《伤寒论》要讲它,讲《内科》还要讲它,中医这个东西太陈旧。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当时也有同感,我说,是啊,科技是在发展的,有些东西不用的就可以不讲。
       有一年江西中医学院的万友生老师,到我们北京中医大学做讲座。
       他讲的什么问题呢,他讲了麻黄剂的临床应用。我就很专注的听,结果他也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说有同学说,麻黄汤临床应用很少,就应该淘汰它,不用再讲了。接着万友生老师说,结果事实并不是这样。说有一年江西有一个矿区,流感流行。这批流感流行厉害,有一多半的工人不能上工,严重影响了这个矿的生产状况。
       有江西中医学院分配到那里的两个老毕业生先用西药,抗感冒药没有效果,然后用银翘散、桑菊饭,用完了之后这些病人的症状都加重,也没有效果。然后他们两个就想,哎呀,我们怎么看怎么像个麻黄汤证,恶寒、发热,全身疼痛,鼻流清鼻涕,可是在南方江西咱们这个地方,能用麻黄汤吗?上学的时候没见老师用过麻黄汤。其中一个大夫他不敢给别人用,他说开了一付麻黄汤,煮完了之后给他老婆吃,他老婆正发着高烧。他说,唉呀,我先在我老婆身上试试,万一要有什么问题的话……,这种奉献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万一有什么问题的话,咱们再说。麻黄用了10 克,桂枝用了10 克,然后甘草用了5 克,杏仁用了9克左右,就是这么一个方子。没想到他老婆吃完一付,汗出热退,脉静身凉,全身不疼了。他特别高兴,因为整个矿区这次得流感的人相当相当多,全吃麻黄汤,就在他的医务室里面煮完了之后,每人就给一瓶,每人就给一瓶,很快这个流感就得到了控制,然后这两个学生就把这组病例的观察报告,写了篇文章寄回江西中医院。那个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许多杂志都停刊了,他们学校的内部刊物上发表过。
       万友生老师在给我们讲这件事情的时候,使我很受启发。我后来把万老师讲课的内容作了记录,又整理成文章,发表在我们北京中医学院的学报上。
       有一年我到黑龙江去讲课,那是在听万老师的课之前。在那里讲课的时候,我说麻黄汤这张方子,在北京用得很少,所以我们在北京中医学院有些同学提出来,这个方子可以淘汰,我不知道黑龙江地区用得多不多。下课以后,因为听课的学员大多数是临床医生,这些临床医生几乎都是师带徒出身,而且有多年临床,我记得在那里讲课的时候,学员多比我年龄大,我想是70 年代还是80 年代,他们在当地都是名医了。
       为什么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这次学习班呢,就是他们在晋升主治医师的时候,都被卡下来了,因为晋主治医师要参加考试,考试考的是统编的教材,他们跟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的是《医宗金柬》,因此他们临床疗效很好,晋升主治医师就是晋升不了,所以省卫生厅决心要把这批人,进行一种培训,然后让他们在考主治医师的时候,能够通过。在讲《伤寒论》的时候,就把我给找去了,我给他们上课。我头一天上课的时候,教室是平房,外面就有好多人,我说这些人来干什么来了,是找北京远来的和尚看病来了呢,还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一下课,那些人都是找我们学员的,那些病人好像一天都离不开那些学员,这些学员在当地都是名医,所以我在那个班,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作了许多许多的交流,也使我很长见识。下课以后,这帮同学说,哎呀,郝老师,我们这个地方,麻黄汤用的机会有很多很多。比方说小儿肺炎,那个地方几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气温,比现在似乎还要低一些,现在黑龙江有时候气温也很高,那时候气温很低,小儿肺炎特别多,死于小儿肺炎的也是很多,可是在我们中医诊所,我们常常及早治疗,截断病程,使这个病不进一步发展了。我说,你们怎么截断病程,小儿肺炎的早期,先有寒战,后有高热,然后无汗而喘,这正是麻黄汤证,所以我们一用麻黄汤,汗一出就行了。我说你们用麻黄汤,麻黄用多少,我们对小孩最少都用15 克,他们那里的1 钱等于5 克,所以我们用3 钱的话就等于15 克,我们最少都用15 克,麻黄15 克,桂枝10 克,甘草5 到6 克,杏仁10 克,这是最少最少的,儿童用量,至于成年人,我们20 克、30 克都用过。
       上次我不是给大家说过吗,我给他们开药方之后,他们笑话我,你们南方大夫不敢开,我说我不是南方大夫,我是北京的。他们说,北京就是南方。在他们那,北京都成了南方了。我说那你们怎么开药,我们从来没有什么3 克呀,6 克呀,9 克呀,我们最少10 克,15 克,20 克,25 克,30 克,你看我们开白茅根以100 克,200 克,300 克,500 克来计算,黄芪也是这样,50 克,100 克,150 克,你上我们药房去看看吧。
       然后他们就带我去药房看,有的药还没有拿走,放在那柜台,我一看,我傻眼了,这么大包子的一包药,7 包药摞起来这么高,我就问那药房的师傅,我说你们这是给人吃的吗?药房的师傅很不高兴,我们这就是人的医院,不是兽医院,因为他很明白,我在北京只是见到过兽医院,给马吃的药是这么大的包子。我说那你们这个药怎么煮,拿锅煮,我说没这么大的砂锅,拿大铝锅,他们用大铝锅、大蒸锅来煮药,这药量就是这么大,所以在他们那边,麻黄汤是常用的一张方子。
       因此我现在举南方的、江西的例子可以用麻黄汤,我又举东北的例子麻黄汤更常用,所以这个方子不能淘汰。
       临床上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还是存在的,你要遇到这种证候,就用麻黄汤,没有问题。至于用量问题,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根据这个人的具体体质,但是我们应当把握一个要点,麻黄,《伤寒论》原文说是三两,桂枝是二两,甘草是一两,杏仁是70 粒,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是3:2:1,大体把握这样一个比例就行了。当然我们在临床用的时候,常常麻桂的量相等,但是麻黄和甘草的量你不能倒过来,你如果把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改成1:2:3,那就发不了汗,只是注意这么一个问题.杏仁70 粒去皮尖是多重,我们在药房,选上100粒杏仁,去掉皮尖,称重,实际上就是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一个杏仁不是两瓣吗,选200 个中等大小的杏仁半粒,一称是40 克,那也就是说10 个杏仁是4 克,70 个杏仁是四七28 克。
       不要忘了张仲景开的这个量是几次治疗量,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那个时候他老师用新采的麻黄,它的辛温燥烈的之性比较强烈,所以要先煮,去上沫,减少它辛温燥烈的副作用,因为辛温燥烈太盛的话,它容易动阳气,吃完了心率容易快,容易心慌心跳,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把其他的药再放进去,煮取二升半,你看你二升半怎么吃,温服八合,一次只吃八合,汉代的一合等于20 毫升,汉代的一升等于200 毫升,一次吃八合的话就是160 毫升,和我们今天喝药的量是差不多的。
       大家有功夫去天安门广场的东侧历史博物馆看,历史博物馆有许多汉代的铜合,汉代的铜升,汉代的铜斗,甚至还有一个大斛。合、升、斗、斛,这都是汉代的容量,你看那个合小到什么程度呀,小到没法让手拿,所以它有一个长长的把,我第一次去看的时候,我只是以为那是汉代的一个勺,后来才发现它旁边写着,这是汉代的合,因为它太小了,20 毫升是多么少呀,它没法拿,所以它要有一个长长的把,像我们今天的小勺一样。汉代的升,就是这么小,也就是盛200 毫升,等我以后会专门讲一次汉代的度量衡和中国古方的剂量换算的问题。
       接着看方后,“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尽管麻黄汤,它是个纯辛温的发汗的方剂,但是在发汗的要求上,还是要发小汗,发微汗。
       因为麻黄汤发汗力比较强,所以不需要配合喝热稀粥,“不须啜粥”,底下还有句话,“余如桂枝法将息”,剩下的,就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进行调养,甚至包括饮食的禁忌和护理。
       麻黄汤的适应证,第一个是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第3 条我们以前讲过了,第35 条我们刚刚讲过。
       下面51 条,52 条,看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条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两条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呢,你要用麻黄汤的话,你辨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你要决定用麻黄汤的话,一定要确实审查他的脉一定是浮的,脉不浮,不能用麻黄汤,这两条的意思就是这样,强调了要用麻黄汤必须脉浮,因为脉浮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气血能够浮盛于外,它提示了里气不虚。因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本身有发热,发热心率就快,所以他本身脉是快的,所以浮数,这个“数”不是里有热的“数”,而是病本身有发热,它就脉数,所以脉快点没有关系,只要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浮的你就可以用麻黄汤。
       51 条,52 条就强调了脉浮,实际上第37 条也强调了要用麻黄汤的话,脉也一定是浮的。“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都,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7 天,这像我们前边曾经提到的,“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但是,那是一般情况,也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也有一些人,由于体质因素,他比较例外。
       这一条就是,仲景看到的这个病人,一个太阳病,10 天已经过去了,10 天过去以后,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一种是病将要自己好了,将要自己好了,他的临床表现是脉浮细而嗜卧。
       太阳伤寒表实证,脉是浮紧的,那么现在由紧而变细,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邪气退,由紧而变细,也就是说由大而变小,这是个动态观察的脉象,由紧而变细,由大而变小,细者小也,细脉是一种小脉,这提示了邪气退。
       《黄帝内经》关于脉象曾经有这样的两句话,说“大则病进,小则平”,是说在一个病的发展过程中,脉由大而变小,由浮紧,变得没那么紧了,这提示了邪气衰退。所以不要一看到脉,怎么现在没有那么多力量了,这提示了邪气衰退。
       “大则病进,小则平”,在临床上很有意义,我年轻的时候作大夫是体会不到的。
       有一年,有一个肿瘤晚期的病人,家属说,郝大夫,你来给我们看看,我们这个病人还能活多少天,因为都知道这个病人要死,说,如果说他还有一两周的话,我们在外地的亲戚朋友可以回去,到时我们再来,他们工作都很忙,外地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北京。
       我摸了摸脉,脉很有力量,我说,这么有力量的脉,能死人吗?我说恐怕没什么事吧,你们都回去吧。这是我头一天晚上我看的。第二天一大早,我的电话就响了,那个家属打来电话说,郝大夫,我们那个病人刚才死了。哎呀,我这下好没面子,我说你们这些亲戚怎么样?他说他们亲戚还没来得及买票呢,当然也就没有回去了。那一次给我很深很深的印象,就觉得很没面子,我说我让你们亲戚都回去,我就心想我昨天摸的这个脉怎么那么有力量,第二天早晨病人就没了呢?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大则病进”。本来他是一个肿瘤晚期的病人,极度消瘦,脉象应当很弱,可是他的脉很有力量,这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邪气盛。
       所以这就是“大则病进”。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经常没有更多体力活动的人,他的脉应当小,如果你摸他有脉,突然很大,和他的工作的经历,和他的身体素质不相符的话,就要提高警惕了。
       有一年我和一个老师去北郊,给一个兄弟院校上课,坐到车上,她就坐我旁边。她说郝老师,这些日子我老觉得特别特别的累,你摸摸脉看能不能知道是什么病。
       我一摸她的脉,又大又有力,还快。
       我说你血压高吧,她说不高。
       我说你有糖尿病吧,她说没有。
       我说你甲状腺机能有亢进吗,她说没有。
       我说要不您系统查一查身体,这是5 月份的事情。
       她说咱们3 月份刚做了体检,我没有任何问题。
       我说那您注意不要太劳累。我就觉得她作为一个女同志,当老师,不应当有这么大的脉,我就担心她身体有什么问题,当时我没有更多的经验,我又不能再说什么。
       6 月、7 月,然后放暑假以后,我就到外地去了。暑假回来,有个老师告诉我,某某老师住院了。我说什么问题,他说是肝癌,我一下就想到,我5 月份摸她的脉为什么那么大,实际上这种大脉已经提示了她体内有一种代谢旺盛的病灶,只不过我没有更多的经验,我不敢给她断定,我只是让她注意一下健康。后来这个老师很快地就去世了,这又给我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又有一年,我外地的一个同学来北京,他先在外地给我电话,说我这些日子躺在床上,就觉得我的心脏咚咚地跳,我的体内就好像有一个代谢旺盛的病灶在活动。
       他一打这个电话,我说你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我累。
       我说还有什么不舒服。
       他说原来我很胖,现在一摸,肉都没有了,体重两个月掉了10 公斤,20 斤。
       我说你赶快来北京,查的结果也是肝癌。
       当然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他活了一年零两个月。他一来的时候,他本来是个知识分子,我的同学,那应当身体比较弱,脉应当比较细,一摸脉,脉那么大,结合前面那个经验,“大则病进”,我就担心,结果一系统检查,查到了这么个结果。
       所以我们在这里脉由浮紧,浮而有力,变得浮细了,这倒是一件好事,这提示了邪气退。嗜卧,没有那种烦热,只不过大邪已退,所以病人就躺在那里安静的休息,这提示了“外已解也”,这提示了表邪已经解除了,“设胸满胁痛者”,如果太阳病过了10 多天以后,出现了胸闷胁痛,胸胁是少阳经所过的部位,那提示邪已经传入少阳。胸满胁痛是少阳经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当然有是证就用是方,就给他用小柴胡汤。
       第三个情况,“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太阳病,过了10 多天,脉仍然只是浮紧的,但浮是浮紧的,那说明证候没有变,尽管病程时间比较长了,那仍然用麻黄汤,“有是证就用是方”,仍然用麻黄汤。所以51、52、和37 条,它所强调的是,你要用麻黄汤的话,在麻黄汤这些主证都具备的前提下,一定是脉浮的,可以是浮数,这是麻黄汤的第一个适应证。
       麻黄汤的第二个适应证,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第36 条,打开讲义第29 页,看原文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病,当然是太阳伤寒表实证了,以方测证,因为它用了麻黄汤。这个阳明病是什么?有的注家说,是阳明里实证,如果太阳表证兼有阳明里热,兼有阳明里实,按照惯例,张仲景是用麻黄汤还是用桂枝汤,记得吗?
       我们在讲桂枝汤适应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表证兼有里热,表证兼有里实的,不管这个表证是有汗,还是无汗,在解表的时候要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为什么呢?麻黄汤是个纯辛温的发法方子,在发汗的过程中,容易伤津液,容易助里热,容易促进里燥实的形成,所以太阳兼里热,兼里实,要发汗的话,仲景是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
       可是这一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仲景却用了麻黄汤,那就提示这个阳明病,不是里热,不是里实。
       那是什么呢?我们下次课再讲。

《伤寒论》原文整理_必背条文

经典研读我爱经方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55 次浏览 • 2016-02-03 22:05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伤寒论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 ...查看全部
图:伤寒论

146169725ba4a295bc3bce435458a913.jpg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一枚        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  各三分一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2:1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生姜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杏仁十六个炙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
0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炙甘草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石膏二十四铢      表郁内热轻证,解表清里轻剂
0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生姜三两 桂枝炙甘草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0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0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逆流挽舟法)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减一两加半夏半升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0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    葛根半斤 炙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太阳病误下,里热挟表邪下利
0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杏仁四十个大枣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        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0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0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 +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        汗吐下后热扰胸膈
0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炙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热邪壅肺
063.发汗后(0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误伤心阳而致心悸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炙甘草二两        脾虚水停上冲心胸
0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  人参干姜白术三两 炙甘草桂枝四两      脾虚兼表    温中解表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肾阳虚证  下后复汗,致肾阳虚烦躁
0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三两 白术二两 制附子一枚
0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脾/肾阳虚水泛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一两,或小便利-茯苓,或下利-芍药+干姜二两,或呕者-附子+生姜至半斤,真武汤主之。              少阴阳虚水泛
 
炙甘草汤    生地一斤 炙甘草四两 生姜桂枝三两人参阿胶二两麦冬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个 清酒七升 水八升        心阴阳两虚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五苓散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茯苓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  米汤和服        太阳蓄水证
0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遇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炙甘草芒硝二两        太阳蓄血轻证 血热瘀结下焦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大黄三两        太阳蓄血重证,瘀热互结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邪热内陷与有形之水饮相结于胸腹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于心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胃热气滞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        热痞兼阳虚 表阳虚外不固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痞  呕利痞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炙甘草人参黄芩各三两干姜黄连一两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水饮食滞痞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四两 半夏半升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脾胃虚弱,痞利俱甚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人参二两生姜五两 炙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肝气犯胃,胃虚痰痞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黄连汤    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里热炽盛致厥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炙甘草二两粳米六盒人参二两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误治,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后热盛伤津转属阳明
 
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一两    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二两芒硝半升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阳明腑实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下法辨证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 芍药半斤 白蜜大黄一斤枳实半斤 厚朴一尺   胃热肠燥津亏  脾约证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茵陈蒿汤    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十五个炙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热重湿轻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根二两 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生梓白皮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姜炙甘草二两        黄疸兼风寒束表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生姜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柴胡桂枝汤    1/2+1/2  桂枝黄芩人参生姜芍药一两半 炙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柴胡四两     少阳兼表,太少俱轻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 桂枝黄芩三两干姜炙甘草牡蛎二两栝蒌根四两        少阳病兼水饮内结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芍药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二两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 里热下利
172、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大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两        少阴阴盛格阳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葱九茎,或腹痛-葱+芍药二两,或干呕+生姜二两,或咽痛-芍药+桔梗一两,或利止脉不出者-桔梗+人参二两,通脉四逆汤主之。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附子汤    炮附子二两 茯苓芍药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少阴寒湿身痛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寒化兼表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证轻缓者
302、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黄芩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        少阴阴虚火旺不寐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少阴滑脱不禁便脓血(虚寒痢)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四逆散    柴胡 枳实 芍药炙甘草等份        阳郁厥逆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五味子、干姜,或悸+桂枝,或小便不利+茯苓,或腹中痛+炮附子,或泄利下重+薤白、干姜、五味子者,四逆散主之。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中阳不足,寒浊中阻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黄连十六两干姜十两细辛炮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六两 当归蜀椒四两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三两通草炙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桂枝汤-生姜+当归细辛通草)        血虚寒凝致厥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三两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    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霍乱亡阳脱液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理中丸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三两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竹叶石膏汤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麦冬一升人参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附图)

经方方剂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0263 次浏览 • 2016-01-31 15:42 • 来自相关话题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查看全部
图:倪海厦感冒治症简易图表

1.png


2.png

 

3.png

 
一、桂枝汤: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12枚(擘)五味药。
用法: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盖被子)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现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表实无汗,表寒里热,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者,均忌用。
方论:桂枝汤方中桂枝为君,辛温通阳,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以调卫。芍药指白芍,作为臣药,酸苦微寒,益阴和里,敛固外泄之营阴以和营。桂芍等量相合,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温胃止呕;大枣助芍药益阴养血,姜枣相配,补脾和胃,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是为佐使药。
有老中医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黄芪30g,糯稻根10g,治疗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显。加入黄芪补肺固卫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标。
二、麻黄汤: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方论: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汤:麻黄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黄石膏先煮半小时,打去浮沫后,再入其它药。用水与麻黄汤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辛凉宣泄、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汤原本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入里化热所导致的“汗出而喘”。后来,清代医家柯韵伯又将其用于治疗“无汗而喘,大热”等病症。目前在临床上,无论是风寒入里化热或外感风热所导致的病症,也无论患者表现为有汗还是无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汤证”(肺中热盛、身热喘咳、口渴脉数)便可应用麻杏甘石汤。另外,急性支气管炎和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若出现了上述临床表现也可应用此方。
方论:麻杏甘石汤主要具有清肺热、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黄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泻肺热、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并可辅佐麻黄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进麻黄和杏仁缓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龙汤:麻黄12克(去节)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方论: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五、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方论: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六、小柴胡汤:柴胡12克 黄芩9克 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枣(擘)12枚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七、大柴胡汤:柴胡15克 枳实9克(炙) 生姜15克(切)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方论: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八、葛根汤:葛根12克、麻黄9克、生姜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于治疗伤寒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或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发呕者。凡外感风寒表证,头项强痛波及项背亦僵硬酸楚,脉浮无汗,恶风,下利或呕者,均可服用。 
方论:本方实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加麻黄配桂枝而发太阳经之汗,以散风寒而解表,君葛根于桂枝汤中,而解阳明经肌表之邪,以除项背强几几。因太阳已与阳明(项背强几几、下利、呕均已属阳明)合病,知风寒之邪较重,用药亦不能只治太阳,而着眼在阳明,以防邪气内侵,故本方以葛根为主药。前人有”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的记载。本证为表实证,故加葛、麻二药于桂枝汤中以去其实,名曰葛根汤而不叫桂枝加麻黄、葛根汤,其方义自明。 
 
九、葛根芩莲汤: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约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两次温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协热下利。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伤寒、胃肠型感冒等属表证未解,里热甚者。)
方论:方中用葛根专解阳明之肌表,又能升阳明清气,而治泻利,作为主药。辅佐以芩、连,寒清里热,苦坚里虚,并燥肠胃之湿。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四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热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热,热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为太阳阳明,表里两解之变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猪苓24克、白术24克、泽泻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3~5克,温开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汤去滓服。服后饮热水,温覆出微汗。近人多改为汤剂,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主治伤寒太阳证病人,内停水湿,服发汗剂后,表证未解,头痛发热,湿热之邪入里,内蓄于太阳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及水湿内停而致的水肿、小便短少,或水湿泄泻、尿少等证。近代也常用于肾炎水肿、胃肠炎吐泻、传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论:本品为利水之剂,近代动物实验证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腑,胜结热,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用桂枝之辛温,宣通阳气,助全身气化,蒸化三焦以利水,为使药。五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证,而且同时能解停水发热之表证。无表证者,也可改桂枝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汤: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汤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约10分钟,然后加冷水,使汤不烫后,将余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则汤成。第一煎煮取约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将两煎的药汁混合后平分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时也可服3次。甚或昼夜服4次(2剂)。 
主治:本方原为治疗伤寒病,发汗后,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脉洪大而表现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多用于治疗各种高热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热的传染性疾病出现身发高热,虽出汗很多,但身热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饮冷水,脉象洪大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欲盖衣服,面红,舌苔黄,尿深黄等症状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随证加减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暑温),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时传为佳话。 
 
方论: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以苦发之的治则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热,且能益津液为主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阳明经弥漫之热为辅药;又据”热淫于内....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调中散热,调和百药为佐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护胃气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强”佐以甘苦”的治则,不但能缓中益气(热则伤气),并能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则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护胃气而不伤中焦。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黄汤: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痰饮上逆,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 
方论:方中麻黄宣肺散寒,射干开结消痰,并为君药,生姜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饮,共为臣药,紫菀、款冬花温润除痰,下气止咳,五味子收敛耗散之肺气,均为佐药;大枣益脾养胃,为使药。诸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饮止咳之功。 
 
参考: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附:感冒药的煎服法
•  煎药火候和时间。张仲景言:“微火煮”,吴鞠通提到“香气大出”,“勿过煮“均是说火候和煎煮时间而言。因为治疗感冒的中药大多具有味辛发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类,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有效成分散失过多。所以说:“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实为解表剂煎煮火候的通则。 
•  煎药用水量。煎药时先用适量水将药物浸泡在容器内,以淹没药物为度,加水过多,则煎煮时间势必过长,部分成分被破坏;加水过少,药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疗感冒的中药质地多疏松,故煎药用水只要淹没药材面即可。浸泡时间一般为 30~60 分钟。 
•  充分利用药材。如桂枝汤是把桂枝、芍药、甘草捣碎,生姜切片,大枣掰开 , 桂枝要把桂皮去掉 。  这样都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药材的浪费 . 
•  取汗方法。 为利于感冒的治疗 , 服药后喝热稀粥以助药力和取温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喝热粥以助药力的意义 : 一是借谷所业补充津液汗源,防发汗致营阴不足;二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此乃粥药并用即药物治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发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窝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续出一段汗:约一时许,即可盖被保温一时辰。汗出透了,才能达到出热退,脉静身凉的目的。 
•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服药剂量和次数。病情重的,药量宜大,多服几次;病情轻的,药量要小,少服几次,奏效为准。不必强行规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几次。两位医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药。这是因为治感冒的中药多具发散之性,过多有伤耗正气之虞。 
 
参考:孙娟,孙健《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
桂枝汤中“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应用大枣1枚,我觉得与《伤寒论》的12枚不符,《思考中医》也说过要12枚,所以我改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高人的指点!
 
请注意:这些方子只适合刚发烧时立即采用,烧了一天或两天后,症状就变了,必须请中医重新辨证后开其他的方子了!!!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黄汤 (麻甘桂+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70 次浏览 • 2016-01-23 08:57 • 来自相关话题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查看全部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伤寒论》第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伤寒论》第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伤寒论》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有因衄而解者,如 46 条。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按: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伤寒论》第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注解: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故发汗则愈,虽有阳明证,亦宜麻黄汤先发汗。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 97771,1965 年 10 月 9   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感身热(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麻黄 10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二天自愈。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汤证)

医案汇编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8068 次浏览 • 2016-01-21 20:23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麻黄 1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 ...查看全部
图:中药麻黄

ffc67764c8702180b2f4817e5da26d36.jpg

14、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男,50岁。困工作需要,自北京赴甘肃省。当时正值隆冬季节,不慎冒受风寒而得“太阳伤寒证”。发热39.8℃,严重恶寒,周身大小关节无一不痛,身无汗,咳嗽,脉浮紧。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一剂。服药后,盖被躺火炕上发汗。约l小时左右,遍身絷然汗出而解。
    【解说】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名方。张仲景说:“太阳痫,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症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来,邪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
    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
    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象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致于惊慌失措。
    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症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足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又附:小儿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张××,男,2岁。患发热39℃,他医用辛凉法治疗而反增剧。形寒,头痛,咳嗽痰白,始终无汗,病已3日,脉仍浮紧,舌苔白润。按太阳伤寒表实辨证,投麻黄汤。炙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炙甘草2克。药后约半小时,即汗出热退,一剂服尽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