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法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中医八大治法)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996 次浏览 • 2019-03-13 16:22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查看全部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
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7、补法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8、消法
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
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7、补法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8、消法
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针灸补泻手法解密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74 次浏览 • 2017-01-02 12:21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 ...查看全部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笔记(中医八大治法)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996 次浏览 • 2019-03-13 16:22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查看全部
1、汗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
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7、补法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8、消法
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治疗邪在体表,对真正寒邪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
2、吐法
吐法可以治疗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
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
3、下法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4、和法
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
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
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5、温法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6、清法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7、补法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8、消法
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热都比较和缓。
?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我觉得在《伤寒论》中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中还有针药并用的方法,还有针和灸并用的方法,还有药物和食疗并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经常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这是我们从法的角度谈,涉及到了治则和治法。
针灸补泻手法解密
经典研读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574 次浏览 • 2017-01-02 12:21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 ...查看全部
针刺补泻总则:“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称为单式手法,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
下面是别个医家的补写手法心得,我觉的非常好,附录供大家学习。?
说的比较乱,慢慢看,理清了很受用:
(《素问·宝命全形论第二十五》)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等会再讲这个,咱把刚才那个先总结一下啊,怎么样叫补泻啊?
我在临床中,我把我的临床总结一下,我原先啊,我最早悟通的是补法,所谓补泻原理是什么?你看所有的目的是,补法是为了使这个气啊留在这个地方,留在这个经络上,这个经络不旺盛,你要单纯阳明经虚,那我不管怎么着,是调动天地之气也好,调动人体之气也好,让他气啊都留在阳明经上,那么阳明经不就旺起来了吗?
所以留针的时候要留在这,若行若按,慢慢地引,先让神气归之,扎针之后,首先不要让他分神,因为你要一扎针一透皮要疼的话,这个气就散了,所以先要按,揉,按,揉,按,保证他进针的时候不疼,然后侯呼进针,把这针打进去,打进去他不疼吧?那么慢慢慢慢往下扎,我就具体讲操作过程啊,我就这么操作,呼气的时候把针攮进去,你一攮进去肯定刚透皮啊,没攮到穴位里头啊,然后等,捻捻等等,内经上还有这样:“一刺阳邪出,再刺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而止。(灵枢终始)”一刺绝皮,先把皮给扎透了嘛,然后等一等,等着他第二个呼吸的时候,不用等他配合,你看他胸廓就行,看他腹部运动也行,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了捻一捻,他再吸气,再等他呼气的时候再往深捻一捻。
捻到什么地步呢?内经上专门有,在《八正神明论》上有,侯气乃可,怎么样侯气啊?其气来也,如波涛之起,你捻捻捻,捻着感觉针下啊有一个跟波涛之起一样,一个东西鼓起来了,你先把针顶一下,轻轻地点一下,就是类似于那个如鱼吞勾(标幽赋)但是不是很明显,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如鱼吞勾,我一直没想明白,后来我想明白了,这个针哪,钓鱼的时候你就发现,钓鱼有个鱼饵在那啊,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钓过鱼,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钓鱼啊,我家在海边住,现在不大爱钓了,与佛教吓唬有关,现在我不大爱钓了,咱说着玩的哈,其实还是钓鱼不大好,杀生太多,这有个鱼漂啊,当这个鱼来的时候,你就发现这个鱼漂啊,本来这个水面漂漂的很正常,当有鱼碰着这个食的时候,嘣嘣,当你钓鱼钓出经验来的时候,通过这个漂的上下活动我现在在海边就知道底下是个什么鱼在逗它,不同的鱼逗得不一样啊,你能感觉出来的,所以针底下这个感觉就跟鱼漂一样,“噔噔”,这种感觉的时候,你扎扎扎扎,“噔”鼓一下,得气了啊,这回就行了,补的话到这就停了。
这时候再怎么行手法呢?如蚊虻止,如留如还,我这时候捻转幅度连半圈都不到,慢慢地捻,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侯他呼气的时候,因为补啊必须得要在气虚的时候补,月满勿补,月空勿泻对吧,所以人的也是这样,人吸进去的时候要泻,为什么要吸进针啊?吸的时候人体多呀,呼的时候少,所以必须要吸进针,为什么补法要呼进去针?你呼到尽的时候,你的气是最少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进行扎针的时候这是补,一定这样,所以我就在他呼气呼到一半的时候开始稍微捻一捻,再稍微放放,捻一捻,往往这时候他就会在远端啊或是什么地方出现相应的感觉,一般这样,捻几个呼吸再摸摸脉,然后一会脉相就会变化,很容易的,如果你扎上是手经的话,你这么捻捻,原先脉比较弱的话,就会变得非常滑利,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如果他扎的足经的话,你仔细摸他的人迎气口脉,他就会很快很快就变化,原先气口脉呼呼大,补上足阳明,随着扎,你一会看他的脉就小下来了,再留一会,等,留半个小时或是多长时间,就这个方法,如留如还,如蚊虻止。
我原先很长时间之后我就会补了,可泻法我老是不会,泻法怎么半天不好使呢我怎么试着?也是同样道理啊,我当时用泻法的时候,后溪进针,啪,扎进去,然后啊,后溪转针,发现有的时候当时会见点效,泻法头一开始也是跟补法一样,扎进去之后慢慢捻捻捻,不过就是后溪的时候往里捻,他一吸气,往里捻点,早晚感觉针尖“呼”有那种感觉了哈,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的,身体啊会有些奇怪的感觉,你慢慢感觉哈,能感觉到,我原先到这种感觉的时候,开始用泻法,后溪转针,发现疗效不是很好用,有一定疗效,往往这种泻法你取了针之后疗效立马就反复了,刚才扎上针的时候,立马腰好了,不疼了,起了针怎么又疼了。我就想,怎么搞的,泻法泻的不对吗?后来我这么想,是不是古人扎针的时候他没想到你会来回转,古人转针是不是往一个方向转?我就在想到这个问题了哈,后来我就临床试,哎,再往一个方向转就对了。效力就非常强,基本上当时就能止住而且拔了针也不会再反复,当然啦一般情况下你按一按阳明经,阳明经气血快,有时候半天就反复了,你要是不补的话,扎不对有时候也会反复,但是不会那么快,最起码他出了门不反复了,有时候回家待一两天才会反复,那不该咱事了啊,一般情况下反复的还是少,我就发现他有可能是往一个方向转,所以我就故意试试,扎上针之后,得气了,吸气的时候转针,呼气的时候不转,很快就滞针了,再吸气转不动了吧?但是转不动了你还转,等他呼气的时候,一松手,针自动会回来,然后再吸气的时候再转,转到转不动,再一呼气的时候再一松,针又回来了,在这么来回转,来回捻几下,他立马就。用这个手法,有时候会出现针下热,有时候会出现针下寒,很奇怪,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我用泻法的时候会出现针下热,确实有很多时候出现针下热,而且往往针下捻到极限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强,如果你往一个方向用泻法的话。你要扎阳明有时候传到胃里,疗效确实比较好,然后呢,我要用泻法的时候我不留针。
咱讲补泻的原理是什么呢?还是这样,补法很简单,让这个气血都聚集到这个地方,想任何办法让气血聚到你扎的这条经上,扎的这个穴位上,所以你一定要慢慢捻,让气在地下别走了,在这呆着,越聚越多,所以针灸的补法呢应该是静以久留,多呆一会,不怕多,而泻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使这个地方本来盛的血,你使他散开,当然出针的时候你要退半圈,要不然针出不来的,使这个气血散到外边,散完之后已经散开了,泻法应该是不留针的,你把这个针啊捻回来拔出来,你(要是)留底下气血慢慢又聚回来了,所以泻掉了就不要再留针了,给他拔出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