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

脏腑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真正含义是什么?

中医入门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204 次浏览 • 2017-02-01 21:44 • 来自相关话题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 ...查看全部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 阴虚阳虚是中医用语,针对某些症状而称。
   六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十二经中,三阳哪个阳气最盛,次之,最次;三阴哪个阴气最盛,次之,最次?为什么?
   你好 ,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 阳明次之, 少阳最次。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 ,少阴次之, 厥阴最次。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太阳,太者大也,巨也 ,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 厥者, 尽也, 绝也。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脏腑辨证歌诀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946 次浏览 • 2016-02-04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 ...查看全部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 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 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 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 胃实热证 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 胃实寒证 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
11《肝气犯胃 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 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
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 饮停于肺》
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
7《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
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
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
9《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 润肠丸)
11《大肠结热证》
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
12《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芍药汤 白头翁汤)
13《湿阻大肠》
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吐,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气散。
14《肠痈脉证》
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1《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杞菊地黄丸 大补阴丸 二至丸)
2《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痿泄宫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脉沉尺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
3《肾阴阳两虚证》
腰膝酸软形肢寒,自觉内热头晕眩,乏力耳鸣咽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舌胖苔薄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
4《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衰性能减,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智低骨骼软,脉细无力舌瘦瘪,添精河车左归丸。
5《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鸣,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秘精。
(桑螵蛸散 大补元煎 秘精丸)
6《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偏阳虚 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 面赤心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7《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少腹满胀,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悸舌淡胖,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利水真武汤。
8《膀胱虚寒证》
膀胱虚寒缩泉丸,晄白腰酸形肢寒,舌胖白润沉弱迟,遗尿尿频夜尿痊。
9《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痛不减,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热膀胱炎,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用石苇散)
10《膀胱湿浊证》
膀胱湿浊尿白浊,如脂如膏排尿涩,舌淡苔逆脉细数,荜泻六味真不错。(荜泻分清饮 六味地黄丸)
 
血府逐瘀汤证诀
头痛胸疼药无效,饮水即呛冒急躁,胸不任物或任物,天亮汗出呃声高,干呕晚发一阵烧,心跳心忙肝气病,
唇青舌白脉细涩,血府逐瘀诸症消。

气证(气滞 气逆 气虚 气陷 气脱)
气滞四磨加四逆,气逆五磨加四七,气虚本为四君子,气陷补中能升提,气脱四味回阳饮,加入参附龙牡剂。

血证(出血 血瘀 血虚)
出血槐花咳血方,小蓟饮子黄土汤,瘀血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皆可尝,血虚养荣兼四物,当归补血简便方。

津液
津亏口渴便秘结,沙参麦冬共增液,津液积聚痰与饮,二陈五皮治各别。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
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汤,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
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
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实宜攻承气汤,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入少阳,
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
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杏,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
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震颤,大定风珠是福音。
阴阳
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治阴虚,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
阳盛格阴四肢逆,承气荡热须急图,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
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寒麻黄恶寒除,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苦用白虎,
里虚十全可大补,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芩连把病驱,里实承气能通腑,半表半里小柴胡。
寒热
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
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真正含义是什么?

中医入门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204 次浏览 • 2017-02-01 21:44 • 来自相关话题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 ...查看全部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 阴虚阳虚是中医用语,针对某些症状而称。
   六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十二经中,三阳哪个阳气最盛,次之,最次;三阴哪个阴气最盛,次之,最次?为什么?
   你好 ,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 阳明次之, 少阳最次。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 ,少阴次之, 厥阴最次。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太阳,太者大也,巨也 ,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 厥者, 尽也, 绝也。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脏腑辨证歌诀

经典研读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946 次浏览 • 2016-02-04 15:27 • 来自相关话题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 ...查看全部
脏腑辨证歌诀

1《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疏肝散,抑郁胸闷太息短,胁肋胀刺两相兼,急躁易怒病在肝,经期不调乳胀痛,舌苔薄白脉沉弦。
2《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见雀目,头晕眼涩肢麻木,胁肋隐痛面无华,手足震颤难持物,行则肢摇立不稳,视物昏花足难步,甲枯舌淡脉弦细,草枣木瓜加四物。
3《肝阴虚证》
肝阴虚证一贯煎,视物模糊两眼干,胁痛潮热或低热,盗汗唇燥口苦烦,舌红少津尿黄赤,便结咽干细数弦。
4《肝胆湿热》
湿热之邪在肝胆,身目俱黄腹胀满,口苦胁痛带下黄,尿道灼痛尿黄短,纳呆舌腻脉数弦,龙胆茵陈用之痊。
5《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面目红,口苦咽干耳鸣聋,头痛眩晕烦易怒,胁肋灼痛耳流脓,舌红苔黄脉弦数,泻肝龙荟用之雄。
6《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头晕眩,耳聋耳鸣口咽干,失眠健忘肢麻震,目涩舌红脉急弦,麻震天麻钩藤饮,晕眩杞菊地黄丸。
7《肝风内动总歌》
肝风内动分四种,肝阳热血阴虚风,眩晕欲仆兼抽搐,手足震颤为特征。
(1)肝阳化风:
眩晕欲仆头胀痛,语謇肢颤头摇动,手足麻木履不正,卒然倒地人不醒,舌红白腻弦有力,镇肝熄风便有功。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手足抽,颈项强直目上勾,角弓反张牙关紧,高热神昏躁狂求,弦数有力舌红绛,羚羊安宫可解忧。
(3)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肢体麻,手足震颤面无华,眩晕耳鸣肉瞬动,肝血亏虚不荣甲,舌淡苔白脉弦细,阿胶鸡子最容恰。
(4)阴虚生风:
阴虚生风两病源,外感热病阴液干,内伤久病肝阴虚,筋脉失养病势缓,外感卫气营血辨,内伤肝阴虚内观
8《胆郁痰扰证》
胆郁痰扰卧不宁,痰热乘胆是病情,失眠眩晕且惊悸,口苦呕恶兼耳鸣,胸胁胀痛苔黄腻,黄连温胆最有灵。
(脉弦滑略数)
9《胆热壅滞证》
大柴胡汤胆热壅,往来寒热便不通,尿黄口苦呕不止,两胁拘急并且疼,舌红苔黄脉弦数,少阳发热此方宗。
10《肝胆虚烦不寐》
肝胆虚烦难入睡,视物昏花气力亏,易惊多梦口干苦,总由肝阴血气亏,舌淡苔白弦细数,酸枣仁汤可入寐。
11《寒滞肝脉》
寒滞肝脉见寒疝,少腹冷痛牵睾丸,阴囊收缩得热缓,晄白唇青形肢寒,舌苔白滑脉迟弦,当归四逆暖肝煎。

1《心气虚 心阳虚 心阳虚脱》
心气心阳阳虚脱,心悸心慌自汗多,胸闷气短动尤甚,倦怠乏力共性和;面白舌淡脉虚弱,此是气虚养心瘥;
晄白憋闷形肢冷,阳虚保元起沉疴;大汗肢厥脉微绝,参附龙牡救阳脱。
2《心血虚证、心阴虚证》
心血心阴亏虚证,心悸失眠与多梦,萎黄眩晕多健忘,此是血虚无热征,唇舌淡白脉细弱,四物龙牡朱砂等;
心阴虚证见心烦,颧赤潮热口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补心朱砂安神丸。
3 心气阴两虚证,炙甘草汤生脉散;
心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八珍汤;
心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补阴阳。
4《心火亢盛证》
心火亢盛口舌疮,心烦失眠肤生疡,苔黄脉数舌红绛,小便赤涩移小肠,热移小肠导赤散,清心泻火泻心汤。
5《痰火扰心证》
痰火扰心神志狂,轻者失眠笑无常,胡言乱语面目红,打人毁物力倍常,舌红黄腻脉滑数,礞石铁落温胆汤。
6《痰迷心窍证》
痰迷心窍证属阴,情志不遂痰蒙心,神识痴呆情抑郁,胸闷痰多喉中鸣,脉滑舌淡苔白腻,开窍导痰定痫丸。
7《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胸憋闷,痛引肩背左臂甚,心悸时痛如针刺,舌质紫暗与面唇,细涩结代苔多腻,薤白血府逐瘀寻。
8《小肠气滞证》
小肠气滞腹痛急,痛引腰背腹胀气,矢气则舒疝牵阴,肠鸣止痛理气机,薄白沉弦或沉紧,天台乌药功效奇。

1《脾气虚证》
纳少乏力脾气虚,气短懒言困四肢,面黄苍白舌质淡,脉弱参苓术草宜;食后腹胀便溏泻,脾不运化加半橘;
久泻久痢脱垂症,气虚下陷补中宜;出血诸疾脾失统,引血归脾功效奇。
2《脾阳虚证 脾胃虚寒证》
脾阳虚证阳气衰,胀满冷痛并纳呆,喜温喜按四肢冷。便溏水肿或白带,泄泻理中温阳法,水肿实脾利水来。
(舌淡胖,苔白或滑,脉沉细迟无力)
3《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色晦暗,纳呆呕恶口中粘,脘腹痞闷大便溏,头身沉重体困倦,淡胖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平胃散。
4《湿热蕴脾证 脾胃湿热证》
面目发黄色如橘,脘腹胀满不思食,恶心呕吐厌油腻,口苦发热尿黄赤,大便不调脉濡数,茵陈甘露清利湿。
(皮肤发痒,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口苦口粘)
5《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脘灼痛,嘈杂似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形体瘦,口燥咽干大便实,舌绛少津脉细数,滋阴益胃诸症辞。
6《胃阳虚证 胃虚寒证》
胃脘隐痛呕清水,喜温喜按面白苍,神疲乏力手足冷,脉弱无力舌淡光,温中补气补虚法,方用黄芪建中汤。
(得食痛减,舌淡苔白,食少脘痞,口不渴)
7《胃阴阳两虚证》
阴阳两虚口咽干,手足心热凉指端,胃脘灼热隐痛缓,神疲乏力身畏寒,舌红少苔脉细弱,黄芪建中益胃联。
(胃脘隐痛,时作时止,纳少嗳气,自汗盗汗)(或四君子汤合益胃汤.或理中汤合沙参麦冬汤)
8《胃热亢盛证 胃实热证 胃火》
胃火实热见吞酸,喜冷嘈杂食不完,齿衄牙龈肿溃烂,口臭溲赤大便干,舌红黄燥脉滑数,清胃凉膈玉女煎。
(拒按)
9《寒邪犯胃证 胃实寒证 胃寒》
胃寒冷痛在胃脘,遇寒加重得温减,痛势急剧形肢寒,痞胀呕恶吐后缓,苔白沉紧或脉弦,温胃散寒良附丸。
10《胃腑血瘀证》
胃腑血瘀脘刺痛,不移拒按夜里重,吐血色暗柏油便,面色黧黑唇色暗,舌质紫暗脉细涩,丹参膈下失笑散。
(加:九香虫三七红花乳没生大黄刺猬皮)
11《肝气犯胃 肝气不和》
肝气犯胃脘胀满,疼痛连胁嗳吞酸,嘈杂呃逆欲呕吐,舌苔薄黄脉象弦,情志郁闷烦易怒,左金沉香降气散。
12《食滞胃脘 伤食证》
食滞胃脘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重,呕吐便臭如败卵,脘腹胀满疼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保和枳实导滞丸。

1《肺气虚证》
咳喘无力肺气虚,体倦气短不足息,面白自汗易感冒,懒言气怯声音低,舌淡苔白脉无力,补肺汤可补肺气。
2《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咳痰少,潮热咳血咽干燥,颧红盗汗五心烦,形体消瘦午后潮,舌红少津脉细数,固金扶羸治虚劳。
3《痰浊阻肺证》
痰浊阻肺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咳,气机升降痰浊阻,胸闷气短难平卧,痰鸣脉滑苔白腻,痰浊二陈三子瘥。
4《风寒束肺证》
风寒束肺止嗽散,咳嗽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鼻塞流涕白稀痰。
5《寒邪客肺证》
寒邪客肺咳嗽喘,痰稀色白形肢寒,咳喘突发伴寒象,病程长而风寒短,舌淡苔白脉迟缓,苓甘五味化寒痰。
6《水寒射肺证 饮停于肺》
咳嗽喘息痰沫多,渴不多饮难平卧,小便不利或不渴,触寒身疼恶寒做,舌苔白滑脉弦紧,温肺化饮青龙瘥。
7《风热犯肺证》
风热犯肺痰黄稠,咳嗽口渴痛咽喉,微恶风寒身发热,目赤鼻塞浊涕流,尖红苔黄脉浮数,轻重桑菊银翘求。
8《热邪壅肺》
咳嗽痰黄肺热壅,气喘息粗鼻扇动,咳吐脓血溲便结,壮热烦渴或胸痛,舌红黄腻脉滑数,清泻痰热平喘法,
桑白皮汤清肺热,肺痈苇茎桔梗合。(清肺热用麻杏石甘汤也可)
9《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燥证俱,燥少粘连咳不易,干咳无痰鼻咽干,胸痛咳血身热寒,脉数舌苔白或黄,润肺清燥救肺汤。
10《大肠液亏证》
大肠液亏便燥结,阴亏热病伤津液,咽干口臭兼头晕,状如羊粪难以解,舌红少津脉细涩,麻仁润肠病可截。
(麻子仁丸 润肠丸)
11《大肠结热证》
便秘身热结大肠,痞满燥实口舌疮,潮热谵语反恶热,手足汗出或发狂,焦黄芒刺脉沉实,大承气汤燥结荡。
(腹满硬痛拒按,大便硬秘或下利清水)
12《大肠湿热证》
大肠湿热便脓血,赤白粘冻黄水泄,里急后重溲便赤,腹痛口渴肛灼热,舌红黄腻脉滑数,痢芍泄翁清湿热。
(芍药汤 白头翁汤)
13《湿阻大肠》
泄泻腹胀肠湿阻,腹痛纳呆肠漉漉,湿注尿少口不渴,湿停胃逆恶心吐,舌苔白腻脉濡缓,胃苓藿香正气散。
14《肠痈脉证》
肠痈右少腹痛剧,湿热积滞血凝聚,拒按灼热身发热,尿黄短赤身蜷卧,舌红苔黄脉弦数,大黄牡丹泄瘀热。

1《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腰膝酸,眩晕耳鸣五心烦,颧红盗汗口咽干,形体消瘦难入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六味知柏左归丸。
(齿摇发落,遗精早泄,女子崩漏或经闭不孕,杞菊地黄丸 大补阴丸 二至丸)
2《肾阳虚证》
肾阳虚证肢畏寒,精神萎靡腰膝酸,痿泄宫寒夜多尿,晄白耳鸣头晕眩,脉沉尺弱舌白淡,金匮肾气右归丸。
(舌淡胖,脉沉细迟或微细)
3《肾阴阳两虚证》
腰膝酸软形肢寒,自觉内热头晕眩,乏力耳鸣咽干燥,不孕不育饮热兼,舌胖苔薄脉细弱,左归丸合右归丸。
4《肾精不足证》
肾精不足发育缓,成人早衰性能减,精少经闭不孕育,身矮智低骨骼软,脉细无力舌瘦瘪,添精河车左归丸。
5《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见遗精,早泄夜尿带下清,遗尿尿频胎滑动,腰膝酸软或耳鸣,面白舌淡脉沉弱,桑螵补元煎秘精。
(桑螵蛸散 大补元煎 秘精丸)
6《肾不纳气》
肾不纳气见气短,呼多吸少动则喘,神疲自汗腰膝酸,偏阴偏阳两症参,阳虚参蛤肾气丸,阴虚生脉六味丸。
(偏阳虚 自汗声低,面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浮无根;偏阴虚 面赤心烦口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7《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面白苍,身肿尿少腹满胀,腰酸形寒肿没指,咳喘心悸舌淡胖,脉沉细迟苔白滑,温阳利水真武汤。
8《膀胱虚寒证》
膀胱虚寒缩泉丸,晄白腰酸形肢寒,舌胖白润沉弱迟,遗尿尿频夜尿痊。
9《膀胱湿热证》
膀胱湿热尿涩短,尿频尿急痛不减,排尿灼热见砂石,尿血发热膀胱炎,舌红黄腻脉滑数,清热八正石苇散。
(湿热可致腰痛,清热利水通淋方用八正散;尿有砂石为主症者方用石苇散)
10《膀胱湿浊证》
膀胱湿浊尿白浊,如脂如膏排尿涩,舌淡苔逆脉细数,荜泻六味真不错。(荜泻分清饮 六味地黄丸)
 
血府逐瘀汤证诀
头痛胸疼药无效,饮水即呛冒急躁,胸不任物或任物,天亮汗出呃声高,干呕晚发一阵烧,心跳心忙肝气病,
唇青舌白脉细涩,血府逐瘀诸症消。

气证(气滞 气逆 气虚 气陷 气脱)
气滞四磨加四逆,气逆五磨加四七,气虚本为四君子,气陷补中能升提,气脱四味回阳饮,加入参附龙牡剂。

血证(出血 血瘀 血虚)
出血槐花咳血方,小蓟饮子黄土汤,瘀血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皆可尝,血虚养荣兼四物,当归补血简便方。

津液
津亏口渴便秘结,沙参麦冬共增液,津液积聚痰与饮,二陈五皮治各别。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
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汤,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
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
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实宜攻承气汤,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入少阳,
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
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杏,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
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震颤,大定风珠是福音。
阴阳
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治阴虚,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
阳盛格阴四肢逆,承气荡热须急图,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
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寒麻黄恶寒除,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苦用白虎,
里虚十全可大补,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芩连把病驱,里实承气能通腑,半表半里小柴胡。
寒热
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
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