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胡希恕

怎样学好经方?(冯老倾心讲述)

中医入门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3 个评论 • 3140 次浏览 • 2016-07-30 13:17 • 来自相关话题

学好经方,关键是学好经方理论,其关键是学懂《伤寒论》。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 ...查看全部
学好经方,关键是学好经方理论,其关键是学懂《伤寒论》。

1.jpg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即未能认清《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六经实质、怎样成书等,因读不懂《伤寒论》。胡希恕先生经一生研究,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开创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
 
为了消除误读传统,为了读懂《伤寒论》,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有者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了探讨;有者对《伤寒论》序进行了考证;有者对《伤寒论》的方证进行了研究……,而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长,以“始终理会”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尽一生心血,正本清源解读了《伤寒论》,惜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成果未刊出。我有幸师承胡希恕先生,亲炙襄诊,聆听授课,洞观笔记,渐悟其三昧。今谈一点学习体会。
 
读懂《伤寒论》,是学用经方的入门功夫,而欲读懂《伤寒论》,不但要靠苦心钻研、长期临证体验,还须了解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史,还须了解经方的主要理论体系,对此胡希恕先生已付出一生心血,做了深入研究,在师承过程中有所感悟。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跟随方药中、宋孝志、董建华、赵绍琴等名老中医学习,而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走向传承经方之路。最初跟胡希恕先生抄方时,面对每个病人,常嘱我:“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用小柴胡加石膏”、“用五苓散”……,因习用脏腑辨证,不免奇怪问道:“胡老,您怎么不辨证呀?”胡老对于我不礼貌的提问,可能听到不止一次了,故笑而答曰:“等我慢慢给您讲吧?”于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陆续讲经方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伤寒论》原文等,渐入其室,始悟其道,又在临床小试牛刀,即感效如桴鼓。遂想把胡老的研究经验整理出版,因当时浮于日常事物,又实感不敏,未能潜心解读胡老学术思想,当时只是想到把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刊出,让大家共同探讨。几经寒暑,于上世纪80年代整理好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直至1994年改版刊出了《经方传真》。该书刊出后,不料引起中医界高度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高度称赞胡希恕:“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序称:“胡希恕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经方大师,是我十分推崇的经方家之一……是一位独特的经方研究者和坚定的经方实践家……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的见解……更给经方界因循守旧的研究氛围带来了一缕清风”。日本汉方医界也称赞胡希恕先生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又恰遇国策发展中医好时机,国内有志于经方者陆续前来切磋,促使、鼓励、帮助我一步整理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等书,国内外中医界对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渐有所了解。
 
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是标明《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医药学体系;又首倡“《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指导我们研究经方的主导思想。第一次听胡老讲课是1967年冬,胡老家住在雍和宫东边后雍康胡同的平房,讲述了经方辨证施治的形成和实质,提出“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胡希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主要是他仔细读《伤寒论》原文,所谓“始终理会”而得出。同时是基于师承王祥徵先生及前贤的考证,尤其看到1948年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一书后,更充实了自己的观点。
 
“《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是读《伤寒论》的指路明灯,我们曾整理胡希恕先生方证经验书名为《经方经灯》以示铭志。在不断整理胡希恕先生的著作同时,不断学习前贤考证、研究资料,这样更完整理解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六经来自八纲!”一提出,许多人不能理解,是蒙昧于“中医一切理论都来《内经》”的束缚。胡希恕先生唯一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是198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刊出的“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一文,刊出后就有人提质疑。本世纪初,我们整理胡希恕先生笔记时,发现了胡希恕先生抄录的读者来信,一读者来信谓:“张仲景本无半表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对此来信胡希恕先生一字不漏全文抄录下来(原信返还杂志社保存),可见对其重视。我们深受启发,故特意把原文刊于书后(见陶有强著《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出版),并表敬意,促使我们对半表半里的研究,连续两次召开半表半里研讨会,集思广益,对半表半里加强认识,因而更清晰地认识半表半里实质、认清六经的实质。
 
通过多年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半表半里是经方六经辨证理论形成的关键,于是在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启发下,我们蒐集有关资料,结合读《伤寒论》原文、结合临床对六经实质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据中央电视台10频道2008年8月1日至3日的连续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日常生活即用八纲。而识证认药治病亦用八纲,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做了精当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最了解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但无论书名叫什么,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我们得以看到张仲景《论广汤液》的内容,也从而知道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由六经提纲看,皆是以八纲述证。
 
反复读《伤寒论》可知,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汉代方出现半表半里理念。考证《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有关于此,我们从杨绍伊以特殊考证中可看出:以上有关半表半里诸条文,在汉前的《汤液经法》中尚无记载,恰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后加入的(见《解读伊尹汤液经》)。这里要注意的是,杨绍伊对半表半里并不清楚(他认为《伤寒论》主要理论是一表二里),不过提出:《汤液经法》原文没有丢失,完全保存在《伤寒论》中,他的考证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半表半里出现于东汉。八纲理念及辨证早已存在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书中,尤其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伤寒论》出现(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发展为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完善解读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以上所述,是在阐明,经方的理论是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先有理论后有方证,而是来自于用方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源于神农时代,初用八纲辨证,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初以单味药治病即积累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并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其代表著作为《伤寒论》,故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此指导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祝大家能读懂《伤寒论》!做一代经方传人!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09 次浏览 • 2016-03-16 17:29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查看全部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link.jpg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 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393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131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等我到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我不必说哪家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旧社会的小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转帖]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经典研读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86 次浏览 • 2016-02-29 00:37 • 来自相关话题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 ...查看全部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行。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辨认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掌握经方

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依次说明如下:

1.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

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不足为凭。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安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化,故肯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注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故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种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因此,略加阐述以供参考。

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不然,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概要区别。不过,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显然不同的二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因而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

2.里证类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故应分别讨论。

(1)里阳证类:《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凡病胃家实者,概称之为阳明病。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是说,阳明病的外证为何?外证,是针对胃家实的腹证说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可确诊为阳明病。

对此,应当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自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由于里热的强烈刺激,则恶寒感受到抑制,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寒者更有不同。

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是说,本是太阳病,于初发时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而转属阳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阳明病,有从太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

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呕多,则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可以承气汤以攻里。

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极虚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可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

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病气实则谵语,精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休之谓。精气竭于上则直视,谵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利者,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

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说,发汗已多,若更发汗亡其阳,则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以上两条,皆是说明因此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

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竞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量外越,以至大便为难,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则病毒上犯头脑,因必致谵语。

基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

(2)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中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这—类的温中逐寒剂。

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阴阳相对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故特提出以示区别。四逆辈温中逐寒,不只治太阴病的下利,亦是太阴病的治疗准则,合上条即为太阴病的总纲,至于具体细节则详于以下诸方证条。

3.半表半里证类 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沦》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类,今择其有关论述,简介如下:

先说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思。两耳无所闻,目赤,亦同口苦,咽干,目眩,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上故胸满而心烦。少阳病不可吐下,若误吐下之,则正虚邪陷更必进而悸且惊。

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①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②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概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此外乌梅九、当归四逆场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

关于《伤寒论》的论述,暂即介绍至此。以下再对于辨证问题略加说明。

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作异常的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如上述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阳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的阳证来说,这是不够概括的。至于厥阴病的提法,就更成问题了,惟其如是,则半表半里阳证、阴证之辨,便不可专凭《伤寒论》所谓少阳和厥阴的提纲为依据。不过,辨之之法,亦很简易。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的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阳证。凡阴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阴证。《伤寒论》于三阳病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病篇,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证置于最未,或即暗示人以此意。有的认为其排列次序与《内经》同,因附会《内经》按日主气之说,谓病依次递传,周而复始。不但仲景书中无此证治实例。而实践证明,亦绝没有阳明再传少阳之病。尤其六经传遍又复回传太阳,可真称得起怪哉病了。至于三阳先表而后里,三阴先里而后表。要之,不外以外者为阳,里者为阴,故阳证之辨,当以表始;阴证之辨,当从里始,别无深义。以上所述均属有关半表半里证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关于具体证治,详见以下小柴胡汤、乌梅丸等方类。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经典研读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37 次浏览 • 2016-02-02 15:35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 ...查看全部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的,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我也是院毕业的,都是同学,我就不介绍,一起学习。这次吧到台湾去看看,有什么感觉,就是外面人学中医啊、、经方、啊,各个方面吧,现在发展、学习,人们学中医的劲头啊非常大。我自己感到啊,外面学中医啊都在跑,感觉就像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在跑,中国自己呢倒像个蜗牛、像个乌龟一样在爬。大家都讲经方非常地好。因为我是门外汉,刚才讲的都是专家,专门治疗皮肤病的。我也上了一课。
        今天主要是讲讲皮肤病方面的,我就讲自己学习的一点吧,咱们再结合用经方来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因为对《伤寒论》的认识有误区,这个各个,甚至开“仲景文化节”的时候,都这么讲,《伤寒论》是怎么写成啊?建安时期,瘟疫流行,张仲景他的家族当时有200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百分之七十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呢就是说,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是什么呢,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以前我都讲过了,今天不讲了。我们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考证,《伤寒论》的历史,《伤寒论》序,那23个字,“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对《伤寒论》的认识产生了误解,这是以前说过的话了,今天不说了,由于时间的,一会儿大伙再进行讨论了。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那就提到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的皮肤,《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看,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方子多,大家都有这么个概念吧。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刚才大伙都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所以我吧,讲几个方证,来谈一谈对皮肤病的治疗。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这儿要提一下咱们前边几位专家都讲过,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护士。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这个上午、下午好多人讲过了,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今天下午没人提到这个方子,我再讲讲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个手足厥寒,脉细,也是简单,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这几个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己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1、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只是用黄芪来利湿固表,不用生姜发汗,为什么,因为伤汗,汗出太多了,伤津液太厉害了,所以不但不用生姜发汗,还用黄酒、米醋酸敛一下,敛汗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病就好了。胡老在他的笔记里头,病例没写几个,这一个他是特地写的。这个是我整理他的笔记,在83年登在北京中医协会一个中医杂志上,当时胡老看到这篇文章。
        
        第2个是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个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2、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这一条,黄汗,所以就不按肝硬变治疗了,就是按照黄汗治疗,他一看是桂枝加黄芪汤,有汗出恶风得厉害,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行,再加黄芪,加黄芪,一个是固表,一个是利湿退黄,所以黄芪有利湿退黄的特长,这个药就是,桂枝汤的基础,普通的方,加黄芪,胡老用的挺多,最多用10克。服药的时候温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药以后接着喝一碗稀粥,加被,见微汗,这样调和营卫,微汗出,刚才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让他微微出汗,这样达到驱邪的目的、祛黄的目的。这样他服了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继续医治,黄汗没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据证、病,重新辨证吗,治疗肝硬变,慢慢、慢慢好了。两年以后,来了人告诉我,这个病也好转了。
        这个病人,体会是什么?肝硬变并发黄汗,黄汗不去,肝病长期治疗无效,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转,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则,他的证的重要性。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黄汗的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他的正证,还有其他的变证,变治。刚才黄芪芍药桂枝汤这是变证,所以中医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它是这么一个原则。这里没提到疮疡,实际上有疮疡的时候,有一些湿疹啊,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应该用这个方子。
        
        五、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散方证
    第五个,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还有薏苡附子散方证,这个也是出在《金匮要略》里头,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讲。因为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薏苡附子散”出在什么?出在“胸痹”,是治疗心痛短气的,它条文很简单,“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什么呢,治疗冠心病,胸痹,中医说有湿,有寒湿,又有寒又有湿,这个是什么?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冠心病胸闷、短气,胸痹,缓急就是说一会急一会厉害的,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用这个方子治疗,“薏苡附子散”。
        “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在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这个方子是什么,是上热下寒,经方辨证它是什么,上热下寒属于什么?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这是治疗阳明太阴的,有皮肤病,有些病,湿疹、肠痈、疮疡,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疮疡多见于阳明太阴合病,并不是说单纯的阳明病,阳明病也能见,但是比较多见的,咱们上午有些同志讲的,大部分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肠痈也用,治疗皮肤病也用。
        
        病例:1972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这个小女孩,流黄水好长时间了,没钱治,用西药效果也不好,就去找胡老师,胡老师一看说这是鹅掌风了。手上满手都是,鹅掌风,治疗好长时间也不好,当时想到也没钱,就开点简单的药,当地药房没有败酱草,用什么?就用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吃了一付药,就恢复了,明显见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回来讲的这么一个典型病例。这说明什么?病在皮肤,表现的什么,阳明太阴合病。用这个治疗阳明太阴的方、药,薏苡、附子这两味药,所以方药对症他就见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个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病例: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这个也挺多。也是胡老的一个病例,也是个小男孩,现在见很少了,这是六几年在延庆,北京市的一个乡镇,黄水疮,皮肤病。生活条件不好的经常出黄水疮,实际是湿疹流黄水,严重的流黄水,痒,痒的厉害,2个月,用这个庆大霉素,当时就是庆大霉素,打针呀消炎药,都不见效。这个病人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这个辨证什么?属于有内热,有内热久郁成痈毒,发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主要是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还加了连翘、银花、甘草,用附子很少,胡老意思是什么?这个附子是什么?振兴沉衰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加强人体的机能作用,无阳阴无以化,就是说加强人体的功能,你看附子,所以他就用附子振奋人体的机能,实际啊我们辩证是阳明太阴合病,以阳明上热为主,太阴有湿嘛,去湿必需用温药,“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治疗水饮当用温药和之,有了湿以后一定要用温药。这个病根据辨证来说,还是个阳明太阴合病,虽然这个病在皮肤,但是辨证六经来说病在里,有上热下寒,阳明太阴合病。这个病人治疗也挺快,两付,黄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黄水疮就就消失了。六、甘草泻心汤方证
        第六个,甘草泻心汤方证,这个上午大伙都讲了,好几个都讲了,这个条文也都讲了,我不多讲了,这个应该是什么呢。就说的是治疗狐惑病,狐惑病是什么病呢?好多人啊有的说就是白塞氏综合症,相当于西医的什么,这个确实不好相当,实际上按中医说上热下寒是厥阴病。但是在临床上看常见是什么呢?实际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出现了,如寒无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想睡觉睡不着,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不愿吃东西,脸色一会红一会白的,口腔容易溃疡,饮食不好的,咱们这地方经常碰到口腔溃疡的。这里头提到口腔溃疡,实际临床经常见到什么,口周疱疹,这是一样的道理。这都是上热下寒,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比较多。甘草泻心汤还有这一个,《伤寒论》158条应该读一读,要理解这一方子(甘草泻心汤)应该读这一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你说这是什么呀?就是说上热下寒,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心下痞是人参证的一个特征,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证,出现了上热下寒这种症状出现了一些皮肤病都可以用。口腔溃疡也好、皮肤湿疹也好都可以用。这是胡老利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笔记,这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他的笔记,我给它抄在《经方传真》上了。
        病例1: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病例2: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甘草泻心汤他这里头用了黄柏,为什么用黄柏啊? 不是用黄柏应该用黄连,当时啊困难时期,黄连很缺,没有黄连,所以没办法就用黄柏代替了黄连。这个大伙知道,这应该用黄连,当时没有黄连,所以这个吃黄柏也照样有效,吃了两剂就不疼了,就好了。饮食如常,经过半月,口腔溃疡就好了。这个,没有蚀于下,外阴的溃疡。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第七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这个咱们前面的同学都讲过。它治疗皮肤病,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啊,也是因为,上热下寒这么个道理,属于厥阴病。实际上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我们理解这个方子一定要看147条,还必需要看148条。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啊,就是147条,再也没有了。所以理解条文柴胡桂枝干姜汤非常地难。胡老对于这一条理解也是非常用心,也是用了一辈子的精力,所以这里头,我再给大伙提供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148条是理解厥阴病、理解148条的一个关键,148条以往的注解都没有说清楚。
        胡希恕先生啊,经过多年的研究,反复地读、反复地修改,他那个笔记啊修改的不下十次。最后一次修改的是什么?148条大家看到了,这148条就是解释147条的,解释什么?就是解释啊,为什么造成了微结,因为读这个148条啊“胸胁满微结”后世各个注家都有,各种说法都有。实际这个微结就是指的什么?胸胁苦满,其实不是,微结就是指大便,大便干,津液伤引起的大便干。怎么的说呢?148条你看是这么说的:“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微细者,此为阳微结”。这几句话,红的这个字,这些字就是解释“微结”的,为什么造成“微结”,就是本来就伤寒,经过五、六天,汗、下、吐治疗以后津液伤,津液伤以后入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以后不是少阳证,成为厥阴病,厥阴病津液更伤,比少阳证津液更伤。因为少阳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到了厥阴哪津液更伤了,所以这个伤啊,还不到阳明里证大便硬,微结,微结这个大便微结是什么意思?是大便干不是因为热,是因为津液伤,津液一伤再伤造成了大便干,所以这个“微结”就是指的大便干。所以大便硬,里头说了,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就是解释147条,为什么造成大便硬啊,就是因为津液伤的厉害所以导致半表半里阴证,所以这样解释就行了。这是一个,这不是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的阴证后来怎么说可与小柴胡他讲的通吗?讲不通了。所以胡希恕先生经过了反复的阅读、修改,然后对照条文来解释、解读,最后得出什么?“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得出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那是读伤寒读一辈子的体会,这个很关键。我们认为,这个是帮助我们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和理解厥阴病的一个关键地方。所以今天哪给大伙啰嗦几句,给大伙提个醒吧。当然一下说不清楚,我所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意思,读这一条的时候要注意。所以这个厥阴病,还是个上热下寒证,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所以这个痤疮啊,经常出现半表半里的阴证。刚才好几位同志都在上面讲了,痤疮也好湿疹也好,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所以这个痤疮哪上热下寒经常见到,给这些人治疗的,跟我在一块门诊的,病人经常见到。
        病例: 张某,女,39岁,08年8月13日:近一年来月经不调,量少后期,痛经,腰酸痛,乏力,口苦,口周及面颊痤疮,四逆,大便干,2~3日一行,舌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厥阴病,柴胡桂枝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白术18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一周,面痤消,口苦减,大便日一行,继调经。
        
        这些症状分析起来是什么?上热下寒,血虚水盛,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她这个厥阴病,当然还可能有血虚水盛,不光柴胡桂枝干姜汤,根据方证要求啊,你还得对她这个血虚水盛啊,用这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厥阴病可以的,还有血虚水盛啊就差点,没有血虚,合并什么啊,还有当归芍药散方证,得用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柴胡、黄芩、花粉、生龙牡,我一般龙骨和牡蛎一块儿用,桂枝、干姜、白芍、当归,白术,因为大便干,用生白术18克。生白术通便,实际上大伙都熟悉了,因为《伤寒论》多处讲到了用白术,28条、174条,都见到了用白术,因为大便硬,大便不通的时候用白术。可是咱们现在的白术都是炒过的,你不写特殊的,他不给你生的,所以炒过的白术啊,通大便的就差点,用生的通便就好一点。泽泻18克,泽泻有通便作用,所以用量也大。所以这个谁也没想到的,这个病人第二周来啊,她这个痤疮啊好得特快,这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口苦也减了,大便也通畅了,就是下边,月经不调,实际上月经不调,没有痤疮,还是有这个证,还可以用这个方。
        皮肤病,痤疮也好,湿疹也好,在六经来说没有一个是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这个方。但是,每一个《伤寒论》的方子都可以治疗皮肤病,那就看你属于六经中的哪一个经,它的方证属于哪一个方证就可以了。所以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所以哪一个方证也不治皮肤病,哪一个方证也治皮肤病,就看你辨证。有这个证就有这个方。八、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
        下边,我就简单提。还有一个方子,《伤寒论》方子多了,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两个在一块,根据下面这一个,甘草粉蜜汤一块,有方有证,就是《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这个第6条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个是内服的方子,它是杀虫的,杀虫是靠的什么?是这个粉。粉就是什么呢?古代用铅粉,现在大概绝对买不来的,因为不让你用了。这个再看看,我就说啊,实际上就是什么?这个病啊,治疗一些个的疮疡啊它有效的,但是这个用甘草有效,甘草有缓急止痛,治疗疮疡,甘草泻心汤。我就是说,实际上治疗,用黄连内服,甘草和黄连在一块儿有这个作用,实际上甘草泻心汤。所以这外用和内服都是可以的。
        
        九、蛇床子散方证
        第九个是蛇床子散方证。这个蛇床子散,它的条文也很简单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这个条文很简单。但是,阴寒,这是妇人阴痒,它属于寒性的,温中热药,蛇床子是温性药,我在前面说得很明确,这个蛇床子散啊治疗妇女的阴道炎和二阴溃疡病的一切疮疡病、白带病都很有效。这个实际上我们没有多少病例,但是这个临床用得多。
        十、苦参汤方证
        下面这个也是啊,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上,蚀于喉,蚀于下甘草泻心汤,还有蚀于下的苦参汤。实际这个,蛇床子和苦参汤,在临床可能外用和内服都用得比较多,治疗比较广。我用内服啊很少,这个苦参太难吃了,蛇床子也是,特难吃,煎完以后吃很难入口,但是外用啊非常好。所以这里头啊,注重的是什么?是苦寒的,温中热药,它是一个温性的药,所以用于寒证,用于寒性的溃疡有效。但是我们临床苦参它这条,这个苦寒的,用热药,用于热性的溃疡证,属于阳明里热、溃疡、湿疮、手足皲裂、头癤生疮的都有效。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来辨寒热应用。实际我们在临床这两个经常合起来用,外用,效果也不错。最近有一个,我们广安门的一个大夫,生活不规律,出国,他吃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吃了效果不好,后来还是用苦参、蛇床子加减来洗。效果,不到一个月他就好了。所以这个外用药比较好的,实际上咱们认识,咱们对这用药不太重视,实际上这个商家看到了商机,早已经发了大财了。像这洁尔阴,什么,给开发地非常好。所以他就是说得这个病吧适应证非常广,常用的。
        十一、大黄蛰虫丸方证
        第十一个,大黄蛰虫丸方证,实际这个是个外科用药也行,实际上经方不分内科外科,经方它是六经辨证。这个是什么?你看它这条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它是一个内科的病,要说到这内科病,第一个虚劳病,它不是今天的慢性病,现在临床常见的,这个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面部黧黑,其它部位,尤其长了疮疡以后,色素沉着不去。确实大黄蛰虫丸比较好。脸上长那个叫什么,瘀斑、蝴蝶斑,妇女月经不调的,属于大黄蛰虫丸方证,属于这种证啊,所以大黄蛰虫丸方证是什么呀,从它的组成来看呢,它聚所有的毒药,水蛭、虻虫什么都有了,最多了,还有一些什么大黄,它这个大黄是用熟的。直接对证的是什么干地黄,君药是什么,干地黄,是个补虚的,还可以补虚活血的药,这个补血活血的药它这六经辨证指什么?这个怎么辨证啊?阳明。有活血的,有太阴,实际上是阳明太阴合病。缓中补虚吗,养血活血补血,还有一些苦寒的药,但是它苦寒药不厉害。生地黄,生地黄也是一个补血凉血的药,它治疗不是在阳明。所以这个药治的是瘀血,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凡是淤到面部、身体各部,有淤血的症状都可以应用。所以治疗一些个美容方面用得比较多,大伙在临床用都有体会。
        我对皮肤病治疗外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经方怎么治病怎么解释,通过这11个方证来看,说来说去治皮肤病,六经辨证。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怎么辨六经啊,在表的,还是用发汗,表阳证,单纯用发汗就行了,桂枝汤类,用调和营卫发汗。麻黄汤类,是治无汗的,发汗的麻黄汤类。属于少阴的,单纯发汗是不行的,需要强壮发汗,比如附子、干姜。第二个在表来辨他的方证。方才讲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加荆防汤,这是表证。表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讲的也不少,少阴证。在里哪?就是里阳明,白虎汤,薏苡败酱散,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疗阳明热的。黄连解毒汤也是用这个泻心汤变来的,治疮疡的。里阴证哪,就属于太阴了,虚寒,肾著汤,四逆汤啊等这一类的;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四逆散,这个黄芩汤,治疗少阳的。半表半里的阴证呢?上午咱们好几个都提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泻心汤,这些类的方子。治疗疮疡,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
        所以这样看来,六经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就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这么个规律。当然,我是外行了,只是这么一个在学习《伤寒论》得出这么一个启示。其它的经验,刚才几位讲得很多非常地生动,讲得也非常动听,我就磕磕巴巴地讲得不太清楚,请大家原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 (几乎每天都遇到)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58 次浏览 • 2016-01-22 22:50 • 来自相关话题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 50 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着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 26 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 ...查看全部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 50 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着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 26 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麻黄  防风+知母  术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  姜枣+桑白皮  连翘  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  干姜辛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  射干)[/][]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黄连汤  (“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桔梗汤(桔梗+甘草)[/][]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  代赭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  败酱草+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白虎汤/石膏(石膏  知母+甘草粳米)[/][]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四逆汤(附子+干姜  甘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酸枣仁汤(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泽泻汤(泽泻白术)[/][]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苏叶)[/][]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  杏仁+甘草)[/]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经典研读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55 次浏览 • 2016-01-18 23:47 • 来自相关话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 ...查看全部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恕先生在1982年为“治本中医研修团”开的课程,
也是胡希恕先生晚年带病最后一次全本逐条讲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参看赵开美本《伤寒论》。
本讲座因当年条件所限,虽有录制缺憾,却也弥足金贵。
本专辑同步字幕由“中医学苑·工作室”根据现有音频和相关资料,整理校配于2014年4月。疏误难免,谅。
谨此籍慰胡希恕先生!

————————— 目  录 ——————————
00.专题纪念片:当代中医经方大家·胡希恕教授
 




http://www.56.com/u92/v_MTE5MDg4MzY5.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一讲目录:
第一讲片头
http://www.56.com/u37/v_MTE5MDkxNzQ2.html/1030_zyxygzs.html
引言
http://www.56.com/u98/v_MTE5MTczMjk1.html/1030_zyxygzs.html
001条
http://www.56.com/u11/v_MTE5MTc2MD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2条
http://www.56.com/u56/v_MTE5MTc4MzU3.html/1030_zyxygzs.html
003条
http://www.56.com/u79/v_MTE5MTk5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4条
http://www.56.com/u17/v_MTE5MjAwNzU4.html/1030_zyxygzs.html
005条
http://www.56.com/u31/v_MTE5MjAyODg0.html/1030_zyxygzs.html
006条
http://www.56.com/u27/v_MTE5MjI4NDg4.html
007条
http://www.56.com/u28/v_MTE5MjI5ODk3.html/1030_zyxygzs.html
008条
http://www.56.com/u47/v_MTE5MjMwM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09条
http://www.56.com/u54/v_MTE5MjMwNzE1.html/1030_zyxygzs.html
010条
http://www.56.com/u74/v_MTE5MjMxNTI3.html/1030_zyxygzs.html
011条
http://www.56.com/u70/v_MTE5MjMyNTc5.html/1030_zyxygzs.html
1-11条小结
http://www.56.com/u81/v_MTE5MjM0MjYy.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二讲目录:
第二讲片头
http://www.56.com/u43/v_MTIzMDE5OTg0.html/1030_zyxygzs.html
012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IwNjgy.html
013条
http://www.56.com/u83/v_MTIzMDIyMDQ4.html/1030_zyxygzs.html
014条
http://www.56.com/u91/v_MTIzMDIyMDU2.html/1030_zyxygzs.html
015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IzODc5.html/1030_zyxygzs.html
016条
http://www.56.com/u21/v_MTIzMDI0NTM4.html/1030_zyxygzs.html
017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I0NTgx.html/1030_zyxygzs.html
018条
http://www.56.com/u86/v_MTIzMDI0NjAz.html/1030_zyxygzs.html
019条
http://www.56.com/u33/v_MTIzMDI0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20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I1Nzkz.html/1030_zyxygzs.html
021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I2MTE5.html/1030_zyxygzs.html
022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I2MjU0.html/1030_zyxygzs.html
023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I2NjM1.html
024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I2NzE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三讲目录:
第三讲片头
http://www.56.com/u70/v_MTIzMDMxMDk5.html/1030_zyxygzs.html
025条
http://www.56.com/u20/v_MTIzMDMxMTM3.html/1030_zyxygzs.html
026条
http://www.56.com/u51/v_MTIzMDMxMTY4.html/1030_zyxygzs.html
027条
http://www.56.com/u76/v_MTIzMDMxMjgx.html/1030_zyxygzs.html
028条
http://www.56.com/u88/v_MTIzMDMxNTU3.html/1030_zyxygzs.html
029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3MDEw.html
030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M3NTc4.html
 
第四讲目录:
第四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M3NjQw.html/1030_zyxygzs.html
031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M3NjY1.html/1030_zyxygzs.html
032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M3Njkz.html/1030_zyxygzs.html
033条
http://www.56.com/u45/v_MTIzMDM4Mjkw.html/1030_zyxygzs.html
034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4MzEw.html/1030_zyxygzs.html
035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M4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36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M4MzM5.html/1030_zyxygzs.html
037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M4MzUx.html/1030_zyxygzs.html
038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M4Mzc2.html/1030_zyxygzs.html
039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4NDMw.html/1030_zyxygzs.html
040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M4NDQ0.html/1030_zyxygzs.html
041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4NTA2.html/1030_zyxygzs.html
042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M4N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43条
http://www.56.com/u27/v_MTIzMDM4NTM2.html/1030_zyxygzs.html
044条
http://www.56.com/u40/v_MTIzMDM4NTQ5.html/1030_zyxygzs.html
045条
http://www.56.com/u61/v_MTIzMDM4NTcw.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五讲目录:
第五讲片头
http://www.56.com/u67/v_MTI1NzI4NDcy.html/1030_zyxygzs.html
046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M5MTYw.html/1030_zyxygzs.html
047条
http://www.56.com/u49/v_MTIzMDM5MTc0.html/1030_zyxygzs.html
048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5MTkw.html
049条
http://www.56.com/u71/v_MTIzMDM5MTk2.html/1030_zyxygzs.html
050条
http://www.56.com/u47/v_MTI1NzI4NjI4.html/1030_zyxygzs.html
051条
http://www.56.com/u57/v_MTI1NzI4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52条
http://www.56.com/u68/v_MTI1NzI4NjQ5.html/1030_zyxygzs.html
053条
http://www.56.com/u80/v_MTI1NzI4Nj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4条
http://www.56.com/u87/v_MTI1NzI4N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55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MjQy.html/1030_zyxygzs.html
056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NTk0.html/1030_zyxygzs.html
057条
http://www.56.com/u60/v_MTI1NzI5OT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8条
http://www.56.com/u77/v_MTI1NzMwMDY2.html/1030_zyxygzs.html
059条
http://www.56.com/u48/v_MTI1NzMwMTI1.html/1030_zyxygzs.html
发汗剂小结
http://www.56.com/u17/v_MTI1NzMwMzU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六讲目录:
第六讲片头
http://www.56.com/u75/v_MTI1NzMwNjgw.html/1030_zyxygzs.html
060条
http://www.56.com/u55/v_MTI1NzMwO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61条
http://www.56.com/u32/v_MTI1NzMxMjUz.html/1030_zyxygzs.html
062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5Mzk4.html/1030_zyxygzs.html
063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M5NDA4.html/1030_zyxygzs.html
064条
http://www.56.com/u34/v_MTIzMDM5NDIz.html/1030_zyxygzs.html
065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QwODMy.html/1030_zyxygzs.html
066条
http://www.56.com/u81/v_MTIzMDQxNDA2.html/1030_zyxygzs.html
067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xNDIw.html/1030_zyxygzs.html
068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QxNzIx.html/1030_zyxygzs.html
069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QxNzQz.html/1030_zyxygzs.html
070条
http://www.56.com/u92/v_MTIzMDQxNzY5.html/1030_zyxygzs.html
 
07.第七讲:第70续-82条
第七讲片头
http://www.56.com/u74/v_MTIzMDQxODM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M5 
070续
http://www.56.com/u86/v_MTIzMDQxODUx.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Ux
071条
http://www.56.com/u16/v_MTIzMDQxODY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Y5
072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xODg1.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g1
073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QxODk2.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k2
074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yMzk2.html#fromoutpvid=MTIzMDQyMzk2
075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DY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Yz
076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yNDc2.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c2
077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QyNDg4.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g4
078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yNTA1.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A1
079条
http://www.56.com/u98/v_MTIzMDQyNTY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Y3
080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jM5.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M5
081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yNjg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gz
082条
http://www.56.com/u52/v_MTIzMDQyN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k3

08.第八讲:第83-97条
第八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QzMT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g0 
083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QzMTk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k2
084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zMjE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Ex
085条
http://www.56.com/u58/v_MTIzMDQzMjM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Mx
086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jQ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Q2
087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QzMjUy.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Uy
088条
http://www.56.com/u13/v_MTIzMDQzMjc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c0
089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zM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k3
090条
http://www.56.com/u56/v_MTIzMDQzMzE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E3
091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zM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M0
092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QzMzUw.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Uw
093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zMzY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Y0
094条
http://www.56.com/u47/v_MTIzMDQzND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NDg0
095条
http://www.56.com/u90/v_MTIzMDQzNTI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I3
096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QzNTQz.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Qz
097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zNTU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U3


09.第九讲:第98-10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0.第十讲:第108-1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1.第十一讲:第119-127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13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2.第十二讲:第134-14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3.第十三讲:第149-15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4.第十四讲:第160-17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5.第十五讲:第174-178条、太阳篇·小结(第1-17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6.第十六讲:阳明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79-206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7.第十七讲:第207-2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8.第十八讲:第219-232条(缺231、232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9.第十九讲:第233-244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0.第二十讲:(缺第245-256条)第2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1.第二十一讲:第258-262条、阳明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2.第二十二讲:少阳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272条、少阳篇·小结、三阳篇总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3.第二十三讲:太阴篇·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273-280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4.第二十四~二十五讲:少阴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309条(缺第291-30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5.第二十六讲:第310-31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6.第二十七讲:第320-325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7.第二十八讲:厥阴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33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8.第二十九讲:第339-3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9.第三十讲:第358-375条(缺360-366)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0.第三十一讲:第376-381条(缺376)、三阳三阴篇·总结(1.关于《伤寒论》、2.关于六经、3.关于八纲、4.关于辨证论治)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1.第三十二讲: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391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39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专辑列表地址链接:
http://www.56.com/w33/album-aid-12838895.html

怎样学好经方?(冯老倾心讲述)

中医入门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3 个评论 • 3140 次浏览 • 2016-07-30 13:17 • 来自相关话题

学好经方,关键是学好经方理论,其关键是学懂《伤寒论》。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 ...查看全部
学好经方,关键是学好经方理论,其关键是学懂《伤寒论》。

1.jpg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即未能认清《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六经实质、怎样成书等,因读不懂《伤寒论》。胡希恕先生经一生研究,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开创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
 
为了消除误读传统,为了读懂《伤寒论》,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有者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了探讨;有者对《伤寒论》序进行了考证;有者对《伤寒论》的方证进行了研究……,而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长,以“始终理会”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尽一生心血,正本清源解读了《伤寒论》,惜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成果未刊出。我有幸师承胡希恕先生,亲炙襄诊,聆听授课,洞观笔记,渐悟其三昧。今谈一点学习体会。
 
读懂《伤寒论》,是学用经方的入门功夫,而欲读懂《伤寒论》,不但要靠苦心钻研、长期临证体验,还须了解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史,还须了解经方的主要理论体系,对此胡希恕先生已付出一生心血,做了深入研究,在师承过程中有所感悟。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跟随方药中、宋孝志、董建华、赵绍琴等名老中医学习,而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走向传承经方之路。最初跟胡希恕先生抄方时,面对每个病人,常嘱我:“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用小柴胡加石膏”、“用五苓散”……,因习用脏腑辨证,不免奇怪问道:“胡老,您怎么不辨证呀?”胡老对于我不礼貌的提问,可能听到不止一次了,故笑而答曰:“等我慢慢给您讲吧?”于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陆续讲经方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伤寒论》原文等,渐入其室,始悟其道,又在临床小试牛刀,即感效如桴鼓。遂想把胡老的研究经验整理出版,因当时浮于日常事物,又实感不敏,未能潜心解读胡老学术思想,当时只是想到把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刊出,让大家共同探讨。几经寒暑,于上世纪80年代整理好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直至1994年改版刊出了《经方传真》。该书刊出后,不料引起中医界高度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高度称赞胡希恕:“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序称:“胡希恕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经方大师,是我十分推崇的经方家之一……是一位独特的经方研究者和坚定的经方实践家……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的见解……更给经方界因循守旧的研究氛围带来了一缕清风”。日本汉方医界也称赞胡希恕先生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又恰遇国策发展中医好时机,国内有志于经方者陆续前来切磋,促使、鼓励、帮助我一步整理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等书,国内外中医界对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渐有所了解。
 
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是标明《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医药学体系;又首倡“《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指导我们研究经方的主导思想。第一次听胡老讲课是1967年冬,胡老家住在雍和宫东边后雍康胡同的平房,讲述了经方辨证施治的形成和实质,提出“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胡希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主要是他仔细读《伤寒论》原文,所谓“始终理会”而得出。同时是基于师承王祥徵先生及前贤的考证,尤其看到1948年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一书后,更充实了自己的观点。
 
“《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是读《伤寒论》的指路明灯,我们曾整理胡希恕先生方证经验书名为《经方经灯》以示铭志。在不断整理胡希恕先生的著作同时,不断学习前贤考证、研究资料,这样更完整理解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六经来自八纲!”一提出,许多人不能理解,是蒙昧于“中医一切理论都来《内经》”的束缚。胡希恕先生唯一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是198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刊出的“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一文,刊出后就有人提质疑。本世纪初,我们整理胡希恕先生笔记时,发现了胡希恕先生抄录的读者来信,一读者来信谓:“张仲景本无半表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对此来信胡希恕先生一字不漏全文抄录下来(原信返还杂志社保存),可见对其重视。我们深受启发,故特意把原文刊于书后(见陶有强著《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出版),并表敬意,促使我们对半表半里的研究,连续两次召开半表半里研讨会,集思广益,对半表半里加强认识,因而更清晰地认识半表半里实质、认清六经的实质。
 
通过多年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半表半里是经方六经辨证理论形成的关键,于是在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启发下,我们蒐集有关资料,结合读《伤寒论》原文、结合临床对六经实质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据中央电视台10频道2008年8月1日至3日的连续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日常生活即用八纲。而识证认药治病亦用八纲,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做了精当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最了解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但无论书名叫什么,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我们得以看到张仲景《论广汤液》的内容,也从而知道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由六经提纲看,皆是以八纲述证。
 
反复读《伤寒论》可知,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汉代方出现半表半里理念。考证《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有关于此,我们从杨绍伊以特殊考证中可看出:以上有关半表半里诸条文,在汉前的《汤液经法》中尚无记载,恰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后加入的(见《解读伊尹汤液经》)。这里要注意的是,杨绍伊对半表半里并不清楚(他认为《伤寒论》主要理论是一表二里),不过提出:《汤液经法》原文没有丢失,完全保存在《伤寒论》中,他的考证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半表半里出现于东汉。八纲理念及辨证早已存在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书中,尤其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伤寒论》出现(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发展为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完善解读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以上所述,是在阐明,经方的理论是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先有理论后有方证,而是来自于用方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源于神农时代,初用八纲辨证,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初以单味药治病即积累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并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其代表著作为《伤寒论》,故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此指导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祝大家能读懂《伤寒论》!做一代经方传人!

胡希恕亲述经方治愈案例十则(精华提取版)

医案汇编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1 个评论 • 5709 次浏览 • 2016-03-16 17:29 • 来自相关话题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查看全部
导读

胡希恕是经方大家,作为伤寒巨擘的他讲“中医治疗不是靠什么秘密武器、秘方,而主要是靠审证仔细、辨证正确、方药对证”。他也是真真正正地这么做的。

link.jpg



1、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按:在《胡希恕老中医应用大柴胡汤验案》中提及一例用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愈自己的高热,正可互参。
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2、大青龙汤治小儿危重肺炎
“我的一个学生姓刘,他治一个小儿肺炎,这个小孩子简直就是不行了,西医院也治不好,他用大青龙汤一剂就救回来了。”

3、生姜泻心汤治小儿下利,出现瞑眩
“服药后有瞑眩状态发作,病就会迅速痊愈,这在临床上也是常遇到的事情。疾病如果是病程久,或者是人身体素虚,有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后世所说的战汗,那也是一种瞑眩状态。所谓瞑眩就是吃药中病后,有效验的一种特殊反应。

我也遇到过这种事情:我给一个人吃生姜泻心汤,这本来是治下利的药,他吃完了反而下利无度,家属半夜来敲我的门,一问才知道是这种情况。我说不要紧,你回去吧,再连续吃就好了,这个药是治下利的,它不会使其更下利。来的这个人说不行,您非看看去不可。后来我就去了,正是半夜,病人是个小孩,到了那儿这个小孩子就已经好多了。后来我说把第二煎再吃了吧,他妈还不敢让他吃,我说不要紧,吃了吧,吃完了第二天就好了。”

按:胡希恕先生在讲到生姜泻心汤时曾特别提到:“用此方要注意一点,容易发生眩晕,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得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过后病必好。此方是半夏泻心汤减量干姜而加大量生姜,祛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半夏、干姜皆温中祛水,半夏下气祛饮。胃肠病有下利或大便溏,同时有伤食、吞酸,用此方有良效。服药后有时有这种瞑眩的情况,这是药物发挥作用而一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有效状态。”

4、桂枝汤速治定时发热汗出
“《伤寒论》曰:‘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病人定时发热汗出,先其时者,是说假设病人下午两点左右发热汗出,你在两点钟以前给他吃桂枝汤准好。

这个我遇到很多,一个朋友的厨子,就是这个病,到时候发热,完了出一身汗,过去后像好人一样。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好了。他高兴极了,他说我这病患了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好了。这种病,患二十多年也太长了,我头一回听说。但是在临床上定时发热汗出这种情况很多。

我在农村巡疗时,也遇到这么一个老太太,每天四至五点钟的时候,必要发热,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发热了,也不难受了。天天如此,也是有很长时间了。我给她开三剂药,她吃了两剂药就好了。”

按:运用桂枝汤治疗定时发热汗出的关键在于“先其时发汗”。

附: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有一段录音,整理如下,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师的时候,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病人,年龄56 岁,是南方人,说一口南方话,很不容易听懂。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他说我每天下午一至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

我看他之前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有清里热的治疗方法,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他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给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我记得药味多,药量也大,如麻黄根30 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 克,分心木(就是胡桃的隔膜)20 克,金樱子30 克。

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我问他,老先生你吃了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我热了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汗。他愣住了,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发汗能行吗?他看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他一听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我开了三剂桂枝汤,那时候我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拿了三剂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先生,胡希恕先生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只出特殊的门诊给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疑难的病人,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但是他说无效。介绍病情后,他就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地说,我早上吃一次,晚上吃一次。后来回想起来,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不信任我,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要再发汗。

胡希恕先生说你的方子开得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病人说得吞吞吐吐,我也没有说怎么吃。胡希恕先生跟病人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出汗吗?那你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让自己先潮潮地出一点汗,到了两三点钟看还热得起来热不起来。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

胡希恕先生就开三剂桂枝汤让他试试,这个老先生很高兴地走了。第四天他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地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

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自己发热,结果没热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都可以了。到了第三天,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这方子有效。

我就说再开三剂。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胡希恕先生很忙。我又给他开三剂桂枝汤,后来他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你带我去找胡希恕先生看了病以后,我前前后后吃了六剂药,从此以后就不再烘热不再有汗了。可是最近我又有一点汗,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六剂。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都会找到你的。你工作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5、栀子豉汤治愈食管憩室
“一个食管憩室的病人,我给他吃栀子豉汤治好了,西医觉得很奇怪。中医就是辨证,有这种证候,就用这种药准行。开始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了心中懊憹、烦热、胸中觉得滞塞这些症状。

食管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这个“胸中”指当中间这一道,就是指着食管说的,不是指整个胸,如果指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点很要紧。吃这个药也不吐(不像方后说的那样,服药后有吐的情况),我治的那个人,吃了那么多栀子豉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越吃越好,吃了很长时间,后来再进行食管吞钡X线检查就没有憩室了。”

按:这是胡希恕先生在讲解《伤寒论》第77条的内容时举的一个例子。在这里,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栀子豉汤并非吐剂,并在后面讲第393条时又进一步做了说明。第77条的方后有“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文字,因之后世多以为栀子豉汤是吐剂,但临床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6、栀子豉汤加味治急性心包炎
“用栀子豉汤治急性心包炎,我治过,是有效果的。但我不是只用栀子豉汤,是加味。我是这么研究的,《伤寒论》第76条原文写的是‘心中懊憹’,不是心下,不是胃。根据这段,像心包炎这种情况,有是证即可用是方,再配合适证的药物。”

按:胡希恕先生在上面这两案中对“胸中”“心中”与“胸胁”“心下”等病灶位置进行了鉴别,以说明栀子豉汤根据《伤寒论》原文,对于现代医学的食管憩室、心包炎等疾病有用之的机会,对于临证很有启发意义。

7、表实证误用补法后的救逆
“表实证非攻表不可,不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医生,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的人,那人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加鲜生地黄。北京的医生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黄这味药,说是解热。
 
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一种强壮性的寒性解热药,表实证的时候用它就不行。就这味生地黄,他用得相当重,我记得用了八钱吧。后来这个病人还是我给看好的。所以这个表实证,要攻表,补药是用不得的。”

8、结胸证误诊手术致死见闻一则
“对这个结胸证,从仲景书的用药即可看出来,它不但有热实,而且有水,就是水热结合到一起的这么一种病。在临床上,这个病很少见,但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个病凶得很,我们讲的这条(《伤寒论》第131条),大陷胸丸证这个证候并不重,底下讲的很多重证,重得不得了。

我见过一个病人得这种病,他一定要住院,等我到医院去看他时人已死了,我不必说哪家医院了。医院的医生给他诊断错了,一看他疼成那个样子,从心下到肚脐硬如石,认为里头长东西了。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了,旧社会的小医院,给人家剖腹,剖完人就撂下了(去世了)。所以结胸证是容易死人的。”

9、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儿子疹回无汗喘昏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肺炎初期可用,但不能频繁用,要符合汗出而喘这种情况才可用,没有汗也可用,但仍要辨证,此证小儿多见。

那年我儿子出疹子,我不在家,他奶奶给他吃牛黄丸,那药太凉了,我回来的时候他的疹子已经回了,喘而无汗,脸红,昏迷不醒,很危险。

当时他舅舅正学医,他来开了方子,我不同意,全是一些解表、祛热、解毒类的套方。我说这不行吧,跟他舅舅商量,我说就吃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少用点,麻黄多用一点,他吃完后脑袋慢慢见汗了,就吃这个,后来没再吃药就好了。

他那病也是并发肺炎,好了之后,他舅舅说,没有汗用这个行吗?我说没关系,石膏清热不一定要见有汗。这是我刚开始给人家开方子,还是给我儿子,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我的孩子四岁。”

10、大柴胡汤加石膏治急性痢疾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来北京,私人诊所开业,诊所就在大街上,有一个学生跟着我学习。有一次我出诊了,回来问他有病人没有?他说有呀。我问是什么病?他说一个闹痢疾的病人。我说你开方子了吗?他说我开了,开的大柴胡汤加石膏。我不放心,我说带我去看看吧。他带着我就去了,这个病人家离我家不远。我们到那儿时这个病人正在厕所里,他出来后我问怎么样?他说挺好,现在肚子也不疼了,也不发热了,大便也渐止了……所以这个方子很好,痢疾用柴胡剂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大柴胡汤。

痢疾这个病,开始时没有用补法,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也不大,现在我们用大黄可以用到10克。我自己闹痢疾也吃这个药,一泻就好,这个病来时挺厉害,多有发高热。”

[转帖]胡希恕的六经辨证观

经典研读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86 次浏览 • 2016-02-29 00:37 • 来自相关话题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 ...查看全部
一、何谓经方

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

经方之含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之有效方剂;一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本书所谓之经方,是指后者。

二、张仲景是经方杰出之传人

考《汉书·艺文志》载“经方十一家”,记述了有关按病归类之专著和有关方剂理论之专著,如《汤液经法》32卷。这些书虽皆亡佚,但从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里可以窥见有关治疗原则、治疗方法、遣药组方和配伍宜忌等方面大量之理论论述。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剂已经建立了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直至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炉,将亡佚书籍中的经方保留下来。故后世尊该书为“方书之祖”,赞经方为“对病真方”。从而为方剂学之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经方运用的指导理论是辨证施治

要想正确地使用经方,就必须掌握中医的辨证施治。何谓辨证施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沦》(即《伤寒沦》与《金匮要略方论》)就是辨证施治的典范。考《伤寒沦》,不只是论治伤寒,而是借伤寒之治以示万病辨证施治的大法。因此,在《伤寒论》中,既有对疾病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又有对疾病辨证施治具体实施之运用方法。

先说辨证施治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如“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等。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辩,如论中第7条(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下同)。“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之辨,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是虚实之辨;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是表里之辨;第l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是寒热之辨。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六经和八纲是辨证的一股规律。

何渭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在表里中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

表和里及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而其病位的反应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然,有时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如其太过,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如其不及,则病体也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所以,疾病虽然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属于阴,便属于阳。

寒和热:寒即寒性,热即热性。如果病体反映为寒象者,即称为寒证。反之,反映为热象者,便称为热证。寒热与阴阳的关系是:寒为不及,当系阴之属,故寒者也必朗;而热为太过,当系阳之属,故热者也必阳。请注意;寒与热是具有一定特性的阴阳。所以,泛言阴不一定必寒;泛言阳,更不一定必热。由此可知,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如病体未愈,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者,即称为虚证。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使称为实证。如上所述,虚实和寒热一样,也是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所谓寒热有常者,是指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不变异。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为无常。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如此,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所谓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以上为八纲之梗概,必须辨认清楚。

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沦》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是来自八纲。这是个不容混淆的关键问题。因为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应。这样,表阳热实即是太阳,表阴寒虚则为少阴;里阳热实即是阳明,里阴寒虚则为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热实即是少阳,半表半里之阴寒虚则为厥阴。此为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也必因有病情的反应而反映。所以,无病情则无所谓病位,而无病位则也无所谓病情。如此,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所谓阴、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也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映。应该注意,由于寒、热、虚、实是从属于阴阳的。这样,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伤寒论》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

六经与八纲的关系已如上述。其临床运用是:病见之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型。正因为如此,临床辨证宜先从六经开始。《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理。六经既辨,则表里别(定位),而阴阳判(定性)。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之分析(进一步定性)。以明确阴阳为证。至此,则六经、八纲已俱无隐情,依此就可以制定治疗准则了。如病在表,治之以汗法;病在里,治之以或清、或下、或消、或温、或补;病在半表半里,治之以和法。

再说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

辨证施治的具体措施体现在方证的运用上。什么是方证呢?方证,即方剂的适应征,某方的适应证,就称为某方证。论中有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是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辨方证是在辨六经八纲一般规律指导下的具体运用。例如,太阳病是病邪反映于表位的阳性证,依法当发其汗。但是,发汗的方剂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方剂就能获效呢?当然不行。此时,还应当仔细地辨认方证,给以适宜的方剂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譬如太阳病,若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桂枝汤证,则用桂枝汤即可治愈;若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恶风而喘,脉紧者,是麻黄汤证,则用麻黄汤即可治愈;若见项背强急,无汗,恶风者,是葛根汤证,则用葛根汤即可治愈;若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是大青龙汤证,则用大青龙汤便能治愈……。以上诸方,虽然都是太阳病的发汗方剂,但各有—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轻者变证蜂起,重者坏证丛生,此即论中所谓的“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由此可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因此,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因为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当然因素较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方证辨得是否正确。方证为数繁多,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有关条文,潜心玩索,自有所得。

四、如何掌握经方

如何掌握经方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经方如何分类。经方分类形式繁多,约之不越三种。一是原著分类法,均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里勿庸多赘。二是据证分类法。三是按方分类法。以后两种分类简便易行,颇为实用,故简介于下。

(一)据证分类

这里所谓之证,既不是个别的证,而是固定病位的反应之证。也即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对此,依次说明如下:

1.表证类 表证,是指《伤寒论》中的太阳病证和少阴病证。这两类病证,为何称为表证呢?分析一下论中有关这方面的条文,答案自然明确。

如《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说,太阳病,不是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有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是说,上述的太阳病,无论是见已经发热,或还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见有身体疼痛,呕逆,脉寸关尺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由此可见,中风和伤寒为太阳病两类不同的病证。前者由于汗出而敏于恶风,因名之为中风;后者由于无汗而不恶风,或少恶风,但重于恶寒,因名之为伤寒。不过于风曰中,而于寒曰伤,实亦不无深意。太阳病,原是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或虽得汗出而邪反乘汗出之虚深入于肌腠。中者中于内,名曰中风者,以示在表之邪深也。或不得汗出,病邪郁集于肤表,只是不得其汗而出。伤者伤于外,名为伤寒者,以示在表的邪浅也。中风、伤寒均属证名,不要以为中风,即真的中于风,伤寒即真的伤于寒。至于“风伤卫”、“寒伤营”之说,是值得商讨的,不足为凭。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脓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说,初患伤寒病时,大都出现太阳病证,故谓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若脉安静而不数急,此为较轻的证,则不至于传里,或传半表半里。少阳病则欲呕。阳明病则烦躁,故若其颇有欲吐之情,或躁烦不安,病已有传人少阳和阳明的征兆。而脉数急,更是邪盛,病势正在发展变化,故肯定为必传之证。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在表阳病,有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太阳病;若在表阴病,也有不发热而恶寒者,此为发于少阴病。

请注意。这里的发热恶寒和无热恶寒为太阳病、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故首先着重提出,以示区别。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说,少明病除无热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显然不同外,并由于多虚,脉浮之中而有微细之象,而且精神不振,故其人但欲寐也。由此不难看出少阴病为表证的阴性病。其观点前人没有明确的指出,故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依据八纲分析,同一病位均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病证,表证当然自不例外。验之实践,老年或体质素虚之人,若患外感,往往见到少阴病这样的表证,而且《伤寒论》的少阴病篇,自证治论述开始,即首先提出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等发汗证。尤其于麻黄附子甘草汤条,更明确指出:“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可见少阴病,二三日之前,纯属表证甚明。唯以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二三日之后即常传里,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篇中有关四逆辈诸证治,大都属于并病和合病之类,而非单纯的少阴病。凡诸病死,概在胃气衰败之后,亦即太阴病的末期阶段。少阴死证诸条,亦多系二阴的并病,仲景不于太阴病篇提出,而特出之于少阴病篇者,实亦大有深意。病之初作,即见少阴这种表证,万不可等闲视之。因其二三日之间即有并发太阴死证的风险,必须抓紧时机及时治疗乃可救凶险于未萌。太阳与少阴均属表证,故均有传里或传半表半里的变化。但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而间有传太阴、厥阴者,故少阴病篇亦夹有大承气汤和四逆散等证治的出现。少阴病篇本就难读,如用八纲分析之,尚易明了,因此,略加阐述以供参考。

总之,《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二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虚,发汗不得大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太阳病则不然,若阳热亢盛,当宜配以沉寒性的石膏,此即二者证治的概要区别。不过,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显然不同的二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因而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

2.里证类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故应分别讨论。

(1)里阳证类:《伤寒论》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凡病胃家实者,概称之为阳明病。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是说,阳明病的外证为何?外证,是针对胃家实的腹证说的,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证候,即为阳明病的外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亦可确诊为阳明病。

对此,应当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热蒸于里,因使汗自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自汗出,汗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由于里热的强烈刺激,则恶寒感受到抑制,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此与太阳病之必恶寒者更有不同。

第185条:“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转属阳明也。”是说,本是太阳病,于初发时虽已发其汗,但病并未因先汗出而彻除,因又传里而转属阳明病。又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为太阳伤寒已内传少阳的柴胡证,而反汗出戢戢然者,是又转属阳明病了。按:阳明病,有从太阳病直接传里而发者,亦有太阳病传入少阳,再从少阳传里而发者。

第204条:“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伤寒呕多,则柴胡汤证还未罢,虽已传里,而有阳明证亦不可以承气汤以攻里。

第205条:“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心下硬满,即指心下痞硬言,为胃气极虚之候,治宜人参的配剂。故阳明病,若心下硬满者,则不可攻之,若误攻之,致利遂不止而死;幸而利止者,还可救治使愈。

第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是说,病气实则谵语,精气夺则郑声。郑声即重语不休之谓。精气竭于上则直视,谵语而又直视,已届病实正虚之恶候,若再见喘满或下利者,则已呈虚脱败象,故主死。

第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是说,发汗已多,若更发汗亡其阳,则胃中燥必谵语。脉短为津液虚竭之候,病实正虚,故主死;脉不短而自和者,则正气未衰,故不至于死。按: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最易耗伤津液,也最怕津液虚竭。以上两条,皆是说明因此所致的邪实正虚的死证。

第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脉沉主里,脉沉而喘满,当为里热壅逆所致,医者竞误为表不解的麻黄汤证,而反发其汗,因使律液大量外越,以至大便为难,表因汗出而虚,里因燥结间实,久则病毒上犯头脑,因必致谵语。

基于上述,则所谓阳明病,即热结于里的阳性证。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此病常由太阳证或少阳证转属而来,然亦有自发者。里热最耗津液,热实津竭则死。故阳明病最忌发汗。宜下不下亦可致邪实正虚的险恶证侯。以上只是有关阳明病的概要说明,具体证治详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方证。

(2)里阴证类:《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是说胃虚饮聚,故腹满而吐,食不下,胃中不但有寒饮,而且不能收持之,故自利益甚。寒气下趋少腹则腹自痛,寒气不下行则痛自止。太阴病宜温不宜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必使胃益虚而饮益聚,甚则恶化出现胸下结硬。这里提出太阴病的概括特征,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

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是说凡病自下利而不渴者,均属太阴病的下利证。其所以不渴者,即因其胃中有寒饮的关系,治以宜服四逆汤这—类的温中逐寒剂。

总之,阳明和太阴,病位都是在里,为在同一病位的阳证和阴证。阳明多热多实,太阴多寒多虚,是阴阳相对的证。下利为阳明太阴共有证,热则必渴,寒则不渴,故特提出以示区别。四逆辈温中逐寒,不只治太阴病的下利,亦是太阴病的治疗准则,合上条即为太阴病的总纲,至于具体细节则详于以下诸方证条。

3.半表半里证类 半表半里证亦和表、里证一样,而有阴阳两类。《伤寒沦》所谓少阳病,即其阳证的一类。而所谓厥阴病,即其阴证的—类,今择其有关论述,简介如下:

先说阳性的半表半里证。如《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的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而转属少阳病的意思。两耳无所闻,目赤,亦同口苦,咽干,目眩,出于热邪上迫头脑所致,热壅于上故胸满而心烦。少阳病不可吐下,若误吐下之,则正虚邪陷更必进而悸且惊。

第25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弦细为少阳脉,太阳伤寒脉当浮紧,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柴胡证了。少阳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胃中燥,必谵语,此宜调胃承气汤以和其胃即,若不使胃和不但谵语不已,且必更使烦而悸。

再说阴性的半表半里证。如第326条:“厥明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消渴为热证,阴不应有热,可能有错简,以下大意是说,厥阴病上虚下寒,寒乘虚以上迫,因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自觉证,蛔虫迫于寒而上于膈,故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寒在半表半里,本不下利,与寒在里的太阴病自利益甚者不同,但若下之,则并于太阴而下利不止。

第329条:“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阴证一般多不渴,但虚则引水自救,故厥明病亦有渴者,若渴欲饮水者,可少少与之即愈。

按:这里少少与水即愈的渴,当然不是消渴。以是可见,上述提纲证必无消渴甚明。历代各家对厥阴病提纲虽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至今仍存在不少的疑问。现结合篇中的具体证治,对此加一探讨,略述如下。

纵观《伤寒论》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除上述两条外还有两条,因无关重要,故从略),均有“厥阴病”三字提首,但未出证治。以下虽出证治,但无一条题以“厥阴病”的字样。《金匮玉函经》别为一篇,题曰:“辨厥利呕哕病”,按其内容,表里阴阳俱备,亦确是泛论上述四病的证和治,而非专论厥阴甚明。可知叔和当日以六经病后,出此杂病一篇甚属不类,而厥阴病篇只了了四条,且无证治,以为即是厥阴续文,乃合为一篇。不过,叔和未尝无疑,故于《金匮玉函经》仍按原文命题,以供后人参考。惜《金匮玉函经》在元代已少流传,故后世一些人便认为厥阴篇后都是论述的厥阴病,此又非叔和初意所料及。其实仲景此篇另有深义,约言之可有三点:①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胃气和则治,胃气衰则死,凡病之治,必须重视胃气,因取此与胃气有关的四种常见病,辨其生死缓急,和寒热虚实之治,为三阳、三阴诸篇做一总结。②同时亦正告医家,表里阴阳概括万病,伤寒杂病大法无殊,故称《伤寒杂病论》。试看白虎汤、承气汤、瓜蒂散、四逆汤、大小柴胡汤、桂枝汤等伤寒治方,适证用之亦治杂病。3.此外乌梅九、当归四逆场等条,虽论治厥,但证属厥阴,又不无暗为厥阴病的证治略示其范也。

关于《伤寒论》的论述,暂即介绍至此。以下再对于辨证问题略加说明。

由于半表半里为诸脏器所在,病邪郁集此体部则往往影响某一脏器,或某些脏器发作异常的反应,以是证情复杂多变,不似表里的为证单纯,较易提出简明的概括特征。如上述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亦只说明阳热证的必然反应,故对于半表半里的阳证来说,这是不够概括的。至于厥阴病的提法,就更成问题了,惟其如是,则半表半里阳证、阴证之辨,便不可专凭《伤寒论》所谓少阳和厥阴的提纲为依据。不过,辨之之法,亦很简易。因为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凡阳性的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阳证。凡阴证除外表里者,当然即属半表半里的阴证。《伤寒论》于三阳病篇先太阳、次阳明、而后少阳。于三阴病篇,先太阴、次少阴而后厥阴,均把半表半里证置于最未,或即暗示人以此意。有的认为其排列次序与《内经》同,因附会《内经》按日主气之说,谓病依次递传,周而复始。不但仲景书中无此证治实例。而实践证明,亦绝没有阳明再传少阳之病。尤其六经传遍又复回传太阳,可真称得起怪哉病了。至于三阳先表而后里,三阴先里而后表。要之,不外以外者为阳,里者为阴,故阳证之辨,当以表始;阴证之辨,当从里始,别无深义。以上所述均属有关半表半里证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关于具体证治,详见以下小柴胡汤、乌梅丸等方类。

胡希恕讲经方治疗皮肤病(冯世纶)

经典研读倪师弟子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37 次浏览 • 2016-02-02 15:35 • 来自相关话题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 ...查看全部
2009年12月12日冯老师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
         各位张仲景,下午好。今天有机会跟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经方,感到非常高兴,再看看,这么多人学习经方。由于这些年吧对经方啊,咱们这个学院成立以后吧,对经方的确实有个误区,经方的认识有误导作用,所以近年来教学也好,教材也好,上也好,好多工作吧,中医,的,不少的地方,特别对经方的认识,受到了影响。我也是院毕业的,都是同学,我就不介绍,一起学习。这次吧到台湾去看看,有什么感觉,就是外面人学中医啊、、经方、啊,各个方面吧,现在发展、学习,人们学中医的劲头啊非常大。我自己感到啊,外面学中医啊都在跑,感觉就像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在跑,中国自己呢倒像个蜗牛、像个乌龟一样在爬。大家都讲经方非常地好。因为我是门外汉,刚才讲的都是专家,专门治疗皮肤病的。我也上了一课。
        今天主要是讲讲皮肤病方面的,我就讲自己学习的一点吧,咱们再结合用经方来治疗皮肤病学习的一点体会。因为对《伤寒论》的认识有误区,这个各个,甚至开“仲景文化节”的时候,都这么讲,《伤寒论》是怎么写成啊?建安时期,瘟疫流行,张仲景他的家族当时有200人,因(瘟疫)流行,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死的有十分之七,百分之七十吧。所以张仲景挂官为民,发奋攻读中医,撰写了《伤寒论》,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呢就是说,张仲景发明了伤寒中医论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论》,《伤寒论》是什么呢,是治疗传染病的一本书。这都是对《伤寒论》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以前我都讲过了,今天不讲了。我们一些书,关于《伤寒论》的考证,《伤寒论》的历史,《伤寒论》序,那23个字,“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个字,经过考证不可能是张仲景写的,是后人加入的。这个序言误导我们一千多年,对《伤寒论》的认识产生了误解,这是以前说过的话了,今天不说了,由于时间的,一会儿大伙再进行讨论了。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那就提到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的皮肤,《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看,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方子多,大家都有这么个概念吧。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刚才大伙都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刚才各位老师都讲了,所以我吧,讲几个方证,来谈一谈对皮肤病的治疗。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这儿要提一下咱们前边几位专家都讲过,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护士。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这个上午、下午好多人讲过了,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年3月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今天下午没人提到这个方子,我再讲讲这个方子。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个手足厥寒,脉细,也是简单,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这几个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年12月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己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1、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耆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只是用黄芪来利湿固表,不用生姜发汗,为什么,因为伤汗,汗出太多了,伤津液太厉害了,所以不但不用生姜发汗,还用黄酒、米醋酸敛一下,敛汗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病就好了。胡老在他的笔记里头,病例没写几个,这一个他是特地写的。这个是我整理他的笔记,在83年登在北京中医协会一个中医杂志上,当时胡老看到这篇文章。
        
        第2个是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个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2、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耆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耆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这一条,黄汗,所以就不按肝硬变治疗了,就是按照黄汗治疗,他一看是桂枝加黄芪汤,有汗出恶风得厉害,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行,再加黄芪,加黄芪,一个是固表,一个是利湿退黄,所以黄芪有利湿退黄的特长,这个药就是,桂枝汤的基础,普通的方,加黄芪,胡老用的挺多,最多用10克。服药的时候温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药以后接着喝一碗稀粥,加被,见微汗,这样调和营卫,微汗出,刚才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让他微微出汗,这样达到驱邪的目的、祛黄的目的。这样他服了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继续医治,黄汗没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据证、病,重新辨证吗,治疗肝硬变,慢慢、慢慢好了。两年以后,来了人告诉我,这个病也好转了。
        这个病人,体会是什么?肝硬变并发黄汗,黄汗不去,肝病长期治疗无效,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转,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则,他的证的重要性。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黄汗的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他的正证,还有其他的变证,变治。刚才黄芪芍药桂枝汤这是变证,所以中医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它是这么一个原则。这里没提到疮疡,实际上有疮疡的时候,有一些湿疹啊,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应该用这个方子。
        
        五、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散方证
    第五个,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还有薏苡附子散方证,这个也是出在《金匮要略》里头,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讲。因为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薏苡附子散”出在什么?出在“胸痹”,是治疗心痛短气的,它条文很简单,“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什么呢,治疗冠心病,胸痹,中医说有湿,有寒湿,又有寒又有湿,这个是什么?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冠心病胸闷、短气,胸痹,缓急就是说一会急一会厉害的,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用这个方子治疗,“薏苡附子散”。
        “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在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这个方子是什么,是上热下寒,经方辨证它是什么,上热下寒属于什么?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这是治疗阳明太阴的,有皮肤病,有些病,湿疹、肠痈、疮疡,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疮疡多见于阳明太阴合病,并不是说单纯的阳明病,阳明病也能见,但是比较多见的,咱们上午有些同志讲的,大部分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肠痈也用,治疗皮肤病也用。
        
        病例:1972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这个小女孩,流黄水好长时间了,没钱治,用西药效果也不好,就去找胡老师,胡老师一看说这是鹅掌风了。手上满手都是,鹅掌风,治疗好长时间也不好,当时想到也没钱,就开点简单的药,当地药房没有败酱草,用什么?就用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吃了一付药,就恢复了,明显见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回来讲的这么一个典型病例。这说明什么?病在皮肤,表现的什么,阳明太阴合病。用这个治疗阳明太阴的方、药,薏苡、附子这两味药,所以方药对症他就见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个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病例: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这个也挺多。也是胡老的一个病例,也是个小男孩,现在见很少了,这是六几年在延庆,北京市的一个乡镇,黄水疮,皮肤病。生活条件不好的经常出黄水疮,实际是湿疹流黄水,严重的流黄水,痒,痒的厉害,2个月,用这个庆大霉素,当时就是庆大霉素,打针呀消炎药,都不见效。这个病人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这个辨证什么?属于有内热,有内热久郁成痈毒,发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主要是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还加了连翘、银花、甘草,用附子很少,胡老意思是什么?这个附子是什么?振兴沉衰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加强人体的机能作用,无阳阴无以化,就是说加强人体的功能,你看附子,所以他就用附子振奋人体的机能,实际啊我们辩证是阳明太阴合病,以阳明上热为主,太阴有湿嘛,去湿必需用温药,“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治疗水饮当用温药和之,有了湿以后一定要用温药。这个病根据辨证来说,还是个阳明太阴合病,虽然这个病在皮肤,但是辨证六经来说病在里,有上热下寒,阳明太阴合病。这个病人治疗也挺快,两付,黄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黄水疮就就消失了。六、甘草泻心汤方证
        第六个,甘草泻心汤方证,这个上午大伙都讲了,好几个都讲了,这个条文也都讲了,我不多讲了,这个应该是什么呢。就说的是治疗狐惑病,狐惑病是什么病呢?好多人啊有的说就是白塞氏综合症,相当于西医的什么,这个确实不好相当,实际上按中医说上热下寒是厥阴病。但是在临床上看常见是什么呢?实际是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出现了,如寒无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想睡觉睡不着,容易出现口腔溃疡,不愿吃东西,脸色一会红一会白的,口腔容易溃疡,饮食不好的,咱们这地方经常碰到口腔溃疡的。这里头提到口腔溃疡,实际临床经常见到什么,口周疱疹,这是一样的道理。这都是上热下寒,用甘草泻心汤的机会比较多。甘草泻心汤还有这一个,《伤寒论》158条应该读一读,要理解这一方子(甘草泻心汤)应该读这一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你说这是什么呀?就是说上热下寒,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心下痞是人参证的一个特征,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上热下寒。甘草泻心汤证,出现了上热下寒这种症状出现了一些皮肤病都可以用。口腔溃疡也好、皮肤湿疹也好都可以用。这是胡老利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笔记,这是他自己写的,这是他的笔记,我给它抄在《经方传真》上了。
        病例1: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白塞氏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与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病例2: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月。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疼,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与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舌疼已,进食如常,继调半月诸症消除。 
        甘草泻心汤他这里头用了黄柏,为什么用黄柏啊? 不是用黄柏应该用黄连,当时啊困难时期,黄连很缺,没有黄连,所以没办法就用黄柏代替了黄连。这个大伙知道,这应该用黄连,当时没有黄连,所以这个吃黄柏也照样有效,吃了两剂就不疼了,就好了。饮食如常,经过半月,口腔溃疡就好了。这个,没有蚀于下,外阴的溃疡。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第七个: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这个咱们前面的同学都讲过。它治疗皮肤病,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啊,也是因为,上热下寒这么个道理,属于厥阴病。实际上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我们理解这个方子一定要看147条,还必需要看148条。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因为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啊,就是147条,再也没有了。所以理解条文柴胡桂枝干姜汤非常地难。胡老对于这一条理解也是非常用心,也是用了一辈子的精力,所以这里头,我再给大伙提供一些参考吧。所以这个148条是理解厥阴病、理解148条的一个关键,148条以往的注解都没有说清楚。
        胡希恕先生啊,经过多年的研究,反复地读、反复地修改,他那个笔记啊修改的不下十次。最后一次修改的是什么?148条大家看到了,这148条就是解释147条的,解释什么?就是解释啊,为什么造成了微结,因为读这个148条啊“胸胁满微结”后世各个注家都有,各种说法都有。实际这个微结就是指的什么?胸胁苦满,其实不是,微结就是指大便,大便干,津液伤引起的大便干。怎么的说呢?148条你看是这么说的:“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微细者,此为阳微结”。这几句话,红的这个字,这些字就是解释“微结”的,为什么造成“微结”,就是本来就伤寒,经过五、六天,汗、下、吐治疗以后津液伤,津液伤以后入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以后不是少阳证,成为厥阴病,厥阴病津液更伤,比少阳证津液更伤。因为少阳病(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到了厥阴哪津液更伤了,所以这个伤啊,还不到阳明里证大便硬,微结,微结这个大便微结是什么意思?是大便干不是因为热,是因为津液伤,津液一伤再伤造成了大便干,所以这个“微结”就是指的大便干。所以大便硬,里头说了,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就是解释147条,为什么造成大便硬啊,就是因为津液伤的厉害所以导致半表半里阴证,所以这样解释就行了。这是一个,这不是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的阴证后来怎么说可与小柴胡他讲的通吗?讲不通了。所以胡希恕先生经过了反复的阅读、修改,然后对照条文来解释、解读,最后得出什么?“可与小柴胡汤,不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这些,得出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那是读伤寒读一辈子的体会,这个很关键。我们认为,这个是帮助我们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和理解厥阴病的一个关键地方。所以今天哪给大伙啰嗦几句,给大伙提个醒吧。当然一下说不清楚,我所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意思,读这一条的时候要注意。所以这个厥阴病,还是个上热下寒证,是半表半里的阴证。所以这个痤疮啊,经常出现半表半里的阴证。刚才好几位同志都在上面讲了,痤疮也好湿疹也好,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所以这个痤疮哪上热下寒经常见到,给这些人治疗的,跟我在一块门诊的,病人经常见到。
        病例: 张某,女,39岁,08年8月13日:近一年来月经不调,量少后期,痛经,腰酸痛,乏力,口苦,口周及面颊痤疮,四逆,大便干,2~3日一行,舌苔白根腻,脉沉细。证属上热下寒,血虚水盛,厥阴病,柴胡桂枝合当归芍药散方证: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生白术18克,泽泻18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服一周,面痤消,口苦减,大便日一行,继调经。
        
        这些症状分析起来是什么?上热下寒,血虚水盛,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她这个厥阴病,当然还可能有血虚水盛,不光柴胡桂枝干姜汤,根据方证要求啊,你还得对她这个血虚水盛啊,用这柴胡桂枝干姜治疗厥阴病可以的,还有血虚水盛啊就差点,没有血虚,合并什么啊,还有当归芍药散方证,得用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柴胡、黄芩、花粉、生龙牡,我一般龙骨和牡蛎一块儿用,桂枝、干姜、白芍、当归,白术,因为大便干,用生白术18克。生白术通便,实际上大伙都熟悉了,因为《伤寒论》多处讲到了用白术,28条、174条,都见到了用白术,因为大便硬,大便不通的时候用白术。可是咱们现在的白术都是炒过的,你不写特殊的,他不给你生的,所以炒过的白术啊,通大便的就差点,用生的通便就好一点。泽泻18克,泽泻有通便作用,所以用量也大。所以这个谁也没想到的,这个病人第二周来啊,她这个痤疮啊好得特快,这一个我记得很清楚,口苦也减了,大便也通畅了,就是下边,月经不调,实际上月经不调,没有痤疮,还是有这个证,还可以用这个方。
        皮肤病,痤疮也好,湿疹也好,在六经来说没有一个是专门治疗皮肤病的药、这个方。但是,每一个《伤寒论》的方子都可以治疗皮肤病,那就看你属于六经中的哪一个经,它的方证属于哪一个方证就可以了。所以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所以哪一个方证也不治皮肤病,哪一个方证也治皮肤病,就看你辨证。有这个证就有这个方。八、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
        下边,我就简单提。还有一个方子,《伤寒论》方子多了,黄连粉和甘草粉蜜汤方证。《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浸淫疮,黄连粉主之。《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6条: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两个在一块,根据下面这一个,甘草粉蜜汤一块,有方有证,就是《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这个第6条啊: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个是内服的方子,它是杀虫的,杀虫是靠的什么?是这个粉。粉就是什么呢?古代用铅粉,现在大概绝对买不来的,因为不让你用了。这个再看看,我就说啊,实际上就是什么?这个病啊,治疗一些个的疮疡啊它有效的,但是这个用甘草有效,甘草有缓急止痛,治疗疮疡,甘草泻心汤。我就是说,实际上治疗,用黄连内服,甘草和黄连在一块儿有这个作用,实际上甘草泻心汤。所以这外用和内服都是可以的。
        
        九、蛇床子散方证
        第九个是蛇床子散方证。这个蛇床子散,它的条文也很简单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20条:)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这个条文很简单。但是,阴寒,这是妇人阴痒,它属于寒性的,温中热药,蛇床子是温性药,我在前面说得很明确,这个蛇床子散啊治疗妇女的阴道炎和二阴溃疡病的一切疮疡病、白带病都很有效。这个实际上我们没有多少病例,但是这个临床用得多。
        十、苦参汤方证
        下面这个也是啊,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蚀于上,蚀于喉,蚀于下甘草泻心汤,还有蚀于下的苦参汤。实际这个,蛇床子和苦参汤,在临床可能外用和内服都用得比较多,治疗比较广。我用内服啊很少,这个苦参太难吃了,蛇床子也是,特难吃,煎完以后吃很难入口,但是外用啊非常好。所以这里头啊,注重的是什么?是苦寒的,温中热药,它是一个温性的药,所以用于寒证,用于寒性的溃疡有效。但是我们临床苦参它这条,这个苦寒的,用热药,用于热性的溃疡证,属于阳明里热、溃疡、湿疮、手足皲裂、头癤生疮的都有效。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来辨寒热应用。实际我们在临床这两个经常合起来用,外用,效果也不错。最近有一个,我们广安门的一个大夫,生活不规律,出国,他吃药,薏苡附子败酱散吃了效果不好,后来还是用苦参、蛇床子加减来洗。效果,不到一个月他就好了。所以这个外用药比较好的,实际上咱们认识,咱们对这用药不太重视,实际上这个商家看到了商机,早已经发了大财了。像这洁尔阴,什么,给开发地非常好。所以他就是说得这个病吧适应证非常广,常用的。
        十一、大黄蛰虫丸方证
        第十一个,大黄蛰虫丸方证,实际这个是个外科用药也行,实际上经方不分内科外科,经方它是六经辨证。这个是什么?你看它这条文:(《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它是一个内科的病,要说到这内科病,第一个虚劳病,它不是今天的慢性病,现在临床常见的,这个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面部黧黑,其它部位,尤其长了疮疡以后,色素沉着不去。确实大黄蛰虫丸比较好。脸上长那个叫什么,瘀斑、蝴蝶斑,妇女月经不调的,属于大黄蛰虫丸方证,属于这种证啊,所以大黄蛰虫丸方证是什么呀,从它的组成来看呢,它聚所有的毒药,水蛭、虻虫什么都有了,最多了,还有一些什么大黄,它这个大黄是用熟的。直接对证的是什么干地黄,君药是什么,干地黄,是个补虚的,还可以补虚活血的药,这个补血活血的药它这六经辨证指什么?这个怎么辨证啊?阳明。有活血的,有太阴,实际上是阳明太阴合病。缓中补虚吗,养血活血补血,还有一些苦寒的药,但是它苦寒药不厉害。生地黄,生地黄也是一个补血凉血的药,它治疗不是在阳明。所以这个药治的是瘀血,是太阳阳明合病,所以凡是淤到面部、身体各部,有淤血的症状都可以应用。所以治疗一些个美容方面用得比较多,大伙在临床用都有体会。
        我对皮肤病治疗外行,只是提供一个思路,经方怎么治病怎么解释,通过这11个方证来看,说来说去治皮肤病,六经辨证。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怎么辨六经啊,在表的,还是用发汗,表阳证,单纯用发汗就行了,桂枝汤类,用调和营卫发汗。麻黄汤类,是治无汗的,发汗的麻黄汤类。属于少阴的,单纯发汗是不行的,需要强壮发汗,比如附子、干姜。第二个在表来辨他的方证。方才讲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加荆防汤,这是表证。表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讲的也不少,少阴证。在里哪?就是里阳明,白虎汤,薏苡败酱散,泻心汤这些都是治疗阳明热的。黄连解毒汤也是用这个泻心汤变来的,治疮疡的。里阴证哪,就属于太阴了,虚寒,肾著汤,四逆汤啊等这一类的;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四逆散,这个黄芩汤,治疗少阳的。半表半里的阴证呢?上午咱们好几个都提到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甘草泻心汤,这些类的方子。治疗疮疡,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
        所以这样看来,六经治疗皮肤病,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就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这么个规律。当然,我是外行了,只是这么一个在学习《伤寒论》得出这么一个启示。其它的经验,刚才几位讲得很多非常地生动,讲得也非常动听,我就磕磕巴巴地讲得不太清楚,请大家原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 (几乎每天都遇到)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58 次浏览 • 2016-01-22 22:50 • 来自相关话题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 50 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着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 26 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 ...查看全部
    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 50 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着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 26 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麻黄  防风+知母  术附)[/][]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  姜枣+桑白皮  连翘  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麻甘+姜枣+石)[/][]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  干姜辛味)[/][]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  射干)[/][]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桃核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  丹皮  桃仁)[/][]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  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  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黄连汤  (“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桔梗汤(桔梗+甘草)[/][]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  代赭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  败酱草+附子)[/][]栀子豉汤(栀子+香豉)[/][]白虎汤/石膏(石膏  知母+甘草粳米)[/][]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四逆汤(附子+干姜  甘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竹皮大丸(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酸枣仁汤(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泽泻汤(泽泻白术)[/][]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  苏叶)[/][]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  杏仁+甘草)[/]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经典研读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655 次浏览 • 2016-01-18 23:47 • 来自相关话题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 ...查看全部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共32讲【分讲分条整理】

————————— 简  介 —————————— 
胡希恕(1898—1984):当代中医经方大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本系列讲座是胡希恕先生在1982年为“治本中医研修团”开的课程,
也是胡希恕先生晚年带病最后一次全本逐条讲解《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参看赵开美本《伤寒论》。
本讲座因当年条件所限,虽有录制缺憾,却也弥足金贵。
本专辑同步字幕由“中医学苑·工作室”根据现有音频和相关资料,整理校配于2014年4月。疏误难免,谅。
谨此籍慰胡希恕先生!

————————— 目  录 ——————————
00.专题纪念片:当代中医经方大家·胡希恕教授
 




http://www.56.com/u92/v_MTE5MDg4MzY5.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一讲目录:
第一讲片头
http://www.56.com/u37/v_MTE5MDkxNzQ2.html/1030_zyxygzs.html
引言
http://www.56.com/u98/v_MTE5MTczMjk1.html/1030_zyxygzs.html
001条
http://www.56.com/u11/v_MTE5MTc2MD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2条
http://www.56.com/u56/v_MTE5MTc4MzU3.html/1030_zyxygzs.html
003条
http://www.56.com/u79/v_MTE5MTk5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04条
http://www.56.com/u17/v_MTE5MjAwNzU4.html/1030_zyxygzs.html
005条
http://www.56.com/u31/v_MTE5MjAyODg0.html/1030_zyxygzs.html
006条
http://www.56.com/u27/v_MTE5MjI4NDg4.html
007条
http://www.56.com/u28/v_MTE5MjI5ODk3.html/1030_zyxygzs.html
008条
http://www.56.com/u47/v_MTE5MjMwM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09条
http://www.56.com/u54/v_MTE5MjMwNzE1.html/1030_zyxygzs.html
010条
http://www.56.com/u74/v_MTE5MjMxNTI3.html/1030_zyxygzs.html
011条
http://www.56.com/u70/v_MTE5MjMyNTc5.html/1030_zyxygzs.html
1-11条小结
http://www.56.com/u81/v_MTE5MjM0MjYy.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二讲目录:
第二讲片头
http://www.56.com/u43/v_MTIzMDE5OTg0.html/1030_zyxygzs.html
012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IwNjgy.html
013条
http://www.56.com/u83/v_MTIzMDIyMDQ4.html/1030_zyxygzs.html
014条
http://www.56.com/u91/v_MTIzMDIyMDU2.html/1030_zyxygzs.html
015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IzODc5.html/1030_zyxygzs.html
016条
http://www.56.com/u21/v_MTIzMDI0NTM4.html/1030_zyxygzs.html
017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I0NTgx.html/1030_zyxygzs.html
018条
http://www.56.com/u86/v_MTIzMDI0NjAz.html/1030_zyxygzs.html
019条
http://www.56.com/u33/v_MTIzMDI0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20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I1Nzkz.html/1030_zyxygzs.html
021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I2MTE5.html/1030_zyxygzs.html
022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I2MjU0.html/1030_zyxygzs.html
023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I2NjM1.html
024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I2NzE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三讲目录:
第三讲片头
http://www.56.com/u70/v_MTIzMDMxMDk5.html/1030_zyxygzs.html
025条
http://www.56.com/u20/v_MTIzMDMxMTM3.html/1030_zyxygzs.html
026条
http://www.56.com/u51/v_MTIzMDMxMTY4.html/1030_zyxygzs.html
027条
http://www.56.com/u76/v_MTIzMDMxMjgx.html/1030_zyxygzs.html
028条
http://www.56.com/u88/v_MTIzMDMxNTU3.html/1030_zyxygzs.html
029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3MDEw.html
030条
http://www.56.com/u37/v_MTIzMDM3NTc4.html
 
第四讲目录:
第四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M3NjQw.html/1030_zyxygzs.html
031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M3NjY1.html/1030_zyxygzs.html
032条
http://www.56.com/u64/v_MTIzMDM3Njkz.html/1030_zyxygzs.html
033条
http://www.56.com/u45/v_MTIzMDM4Mjkw.html/1030_zyxygzs.html
034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4MzEw.html/1030_zyxygzs.html
035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M4MzI0.html/1030_zyxygzs.html
036条
http://www.56.com/u94/v_MTIzMDM4MzM5.html/1030_zyxygzs.html
037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M4MzUx.html/1030_zyxygzs.html
038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M4Mzc2.html/1030_zyxygzs.html
039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4NDMw.html/1030_zyxygzs.html
040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M4NDQ0.html/1030_zyxygzs.html
041条
http://www.56.com/u85/v_MTIzMDM4NTA2.html/1030_zyxygzs.html
042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M4N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43条
http://www.56.com/u27/v_MTIzMDM4NTM2.html/1030_zyxygzs.html
044条
http://www.56.com/u40/v_MTIzMDM4NTQ5.html/1030_zyxygzs.html
045条
http://www.56.com/u61/v_MTIzMDM4NTcw.html/1030_zyxygzs.html
 
第五讲目录:
第五讲片头
http://www.56.com/u67/v_MTI1NzI4NDcy.html/1030_zyxygzs.html
046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M5MTYw.html/1030_zyxygzs.html
047条
http://www.56.com/u49/v_MTIzMDM5MTc0.html/1030_zyxygzs.html
048条
http://www.56.com/u65/v_MTIzMDM5MTkw.html
049条
http://www.56.com/u71/v_MTIzMDM5MTk2.html/1030_zyxygzs.html
050条
http://www.56.com/u47/v_MTI1NzI4NjI4.html/1030_zyxygzs.html
051条
http://www.56.com/u57/v_MTI1NzI4NjM4.html/1030_zyxygzs.html
052条
http://www.56.com/u68/v_MTI1NzI4NjQ5.html/1030_zyxygzs.html
053条
http://www.56.com/u80/v_MTI1NzI4Nj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4条
http://www.56.com/u87/v_MTI1NzI4NjY4.html/1030_zyxygzs.html
055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MjQy.html/1030_zyxygzs.html
056条
http://www.56.com/u45/v_MTI1NzI5NTk0.html/1030_zyxygzs.html
057条
http://www.56.com/u60/v_MTI1NzI5OTYx.html/1030_zyxygzs.html
058条
http://www.56.com/u77/v_MTI1NzMwMDY2.html/1030_zyxygzs.html
059条
http://www.56.com/u48/v_MTI1NzMwMTI1.html/1030_zyxygzs.html
发汗剂小结
http://www.56.com/u17/v_MTI1NzMwMzU4.html/1030_zyxygzs.html 
 
第六讲目录:
第六讲片头
http://www.56.com/u75/v_MTI1NzMwNjgw.html/1030_zyxygzs.html
060条
http://www.56.com/u55/v_MTI1NzMwOTI0.html/1030_zyxygzs.html
061条
http://www.56.com/u32/v_MTI1NzMxMjUz.html/1030_zyxygzs.html
062条
http://www.56.com/u97/v_MTIzMDM5Mzk4.html/1030_zyxygzs.html
063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M5NDA4.html/1030_zyxygzs.html
064条
http://www.56.com/u34/v_MTIzMDM5NDIz.html/1030_zyxygzs.html
065条
http://www.56.com/u35/v_MTIzMDQwODMy.html/1030_zyxygzs.html
066条
http://www.56.com/u81/v_MTIzMDQxNDA2.html/1030_zyxygzs.html
067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xNDIw.html/1030_zyxygzs.html
068条
http://www.56.com/u44/v_MTIzMDQxNzIx.html/1030_zyxygzs.html
069条
http://www.56.com/u66/v_MTIzMDQxNzQz.html/1030_zyxygzs.html
070条
http://www.56.com/u92/v_MTIzMDQxNzY5.html/1030_zyxygzs.html
 
07.第七讲:第70续-82条
第七讲片头
http://www.56.com/u74/v_MTIzMDQxODM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M5 
070续
http://www.56.com/u86/v_MTIzMDQxODUx.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Ux
071条
http://www.56.com/u16/v_MTIzMDQxODY5.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Y5
072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xODg1.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g1
073条
http://www.56.com/u43/v_MTIzMDQxODk2.html#fromoutpvid=MTIzMDQxODk2
074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yMzk2.html#fromoutpvid=MTIzMDQyMzk2
075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DY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Yz
076条
http://www.56.com/u95/v_MTIzMDQyNDc2.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c2
077条
http://www.56.com/u19/v_MTIzMDQyNDg4.html#fromoutpvid=MTIzMDQyNDg4
078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yNTA1.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A1
079条
http://www.56.com/u98/v_MTIzMDQyNTY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TY3
080条
http://www.56.com/u82/v_MTIzMDQyNjM5.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M5
081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yNjgz.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gz
082条
http://www.56.com/u52/v_MTIzMDQyN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yNjk3

08.第八讲:第83-97条
第八讲片头
http://www.56.com/u11/v_MTIzMDQzMT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g0 
083条
http://www.56.com/u23/v_MTIzMDQzMTk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Tk2
084条
http://www.56.com/u38/v_MTIzMDQzMjE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Ex
085条
http://www.56.com/u58/v_MTIzMDQzMjMx.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Mx
086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jQ2.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Q2
087条
http://www.56.com/u79/v_MTIzMDQzMjUy.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Uy
088条
http://www.56.com/u13/v_MTIzMDQzMjc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c0
089条
http://www.56.com/u36/v_MTIzMDQzMjk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jk3
090条
http://www.56.com/u56/v_MTIzMDQzMzE3.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E3
091条
http://www.56.com/u73/v_MTIzMDQzMzM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M0
092条
http://www.56.com/u89/v_MTIzMDQzMzUw.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Uw
093条
http://www.56.com/u15/v_MTIzMDQzMzY0.html#fromoutpvid=MTIzMDQzMzY0
094条
http://www.56.com/u47/v_MTIzMDQzNDg0.html#fromoutpvid=MTIzMDQzNDg0
095条
http://www.56.com/u90/v_MTIzMDQzNTI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I3
096条
http://www.56.com/u18/v_MTIzMDQzNTQz.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Qz
097条
http://www.56.com/u32/v_MTIzMDQzNTU3.html#fromoutpvid=MTIzMDQzNTU3


09.第九讲:第98-10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0.第十讲:第108-1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1.第十一讲:第119-127条、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28-13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2.第十二讲:第134-14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3.第十三讲:第149-15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4.第十四讲:第160-173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5.第十五讲:第174-178条、太阳篇·小结(第1-17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6.第十六讲:阳明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179-206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7.第十七讲:第207-21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8.第十八讲:第219-232条(缺231、232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19.第十九讲:第233-244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0.第二十讲:(缺第245-256条)第2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1.第二十一讲:第258-262条、阳明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2.第二十二讲:少阳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263-272条、少阳篇·小结、三阳篇总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3.第二十三讲:太阴篇·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273-280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4.第二十四~二十五讲:少阴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281-309条(缺第291-30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5.第二十六讲:第310-319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6.第二十七讲:第320-325条、太阴篇·小结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7.第二十八讲:厥阴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26-33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8.第二十九讲:第339-357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29.第三十讲:第358-375条(缺360-366)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0.第三十一讲:第376-381条(缺376)、三阳三阴篇·总结(1.关于《伤寒论》、2.关于六经、3.关于八纲、4.关于辨证论治)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31.第三十二讲: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2-391条、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398条
http://www.fuxzy.cn/forum.php?mo ... &fromuid=221888
 
-------------------------------------------------------------------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专辑列表地址链接:
http://www.56.com/w33/album-aid-1283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