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

太阳病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36 次浏览 • 2016-02-03 17:19 • 来自相关话题

? ?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 ? 一、篇题讲解? ? ? 读太阳篇我们首先要看这个篇题,就像读书首先要读书名一样。这个习惯大家应该养成,特别是一些需要精读的书,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放过。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清楚 ...查看全部
? ?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 ? 一、篇题讲解?
? ? 读太阳篇我们首先要看这个篇题,就像读书首先要读书名一样。这个习惯大家应该养成,特别是一些需要精读的书,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放过。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清楚了,没有读不懂的经典。我们首先从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它主要讨论辨别与判断与太阳相关的病名、病机、脉、证及其相关的治疗这样一个问题。透过这样一个题目的分析,我们就能把握中医的一些性质。现在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或者详于辨证略于辨病,所以,要与西医相结合,要辨病加上辨证。对于持这样一个看法的人,我常常说他们根本没有读过《伤寒论》,不能算是中医说的话。你读过《伤寒论》你就知道,中医怎么不辨病呢?中医首先是辨病然后才是辨证。辨病是首位,辨证是次位。你不首先确定是太阳病,你怎么去进一步肯定它是中风还是伤寒。所以,说中医没有辨病,那是个天大的误解。?
? ? 1.辨释?
? ? 首先释第一个辨字,辨字比较简单。《说文》曰:判也。《广韵》说:别也。合起来就是一个判断、区别之义。《康熙字典》载《礼学记》注云:"辨谓考问得其定也。"又载 《周礼天官书》注云:"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综合以上诸义,辨就是将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的这些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思维,然后得出一个很确定,很清楚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叫作辨。结合中医来说,就是根据四诊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然后得出明确的诊断,辨就是讲的这个过程。?
? ? 2.太阳释?
? ? (1)太阳本义 ?太阳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本义,就是原来的意,这个意我们通称为日。将日通称为太阳,或者将太阳通称为日,这都是大家知道的。其次就是《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的"阳中之太阳,心也",这里把心喻作太阳,为什么呢?张介宾说:"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太阳从它的内涵去看,也就是阳气很盛大之义,所以,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 ? (2)太阳经义 ?以往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认为六经就是讲经络,有的认为除了经络还有藏府,有的认为六经是讲界面,这就告诉我们,六经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它不是一个方面,它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从经络的角度看看太阳的意义。太阳的经络有手足太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足太阳具有什么特色呢?足太阳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后,沿着人的身后、腿后,最后到达至阴。我们比较十二正经,足太阳是最长的一条。它的分布区域在十二经中是最长最广的,特别是布局于整个身后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特别是对风比较敏感的人,如果风从前面吹来,你会觉得无所谓,要是风从后面吹来,你会马上不舒服。为什么呢?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内经》一再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所以,对这个风大家不要小看了。在《内经》的时代,能够远距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伤人的有什么呢?就是这个矢石。而矢石从前面发过来,你还容易察觉,容易躲过去,如果矢石从后面打来,那就不容易躲过了。有几个人真能像金庸小说里写的,脑后生目,辨器听声呢?圣人把风比作矢石,可见风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而前面来的风我们容易察觉,后面来的风就比较困难了。这个风从后面来,偷偷摸摸的,所以,又叫贼风。人体靠什么对付从后而来的贼风呢?这就要靠太阳。太阳居后的意义正在于此。前人把太阳比作六经藩篱,就与太阳居后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太阳经的位置最浅表。对于经络循行的这样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伤寒的六经辨证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个相关。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痛,你要问得很具体,不是光问一个腿痛就了事,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是外侧痛还是内侧痛?如果是后面痛,胋窝的地方痛,那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它的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 ? (3)太阳府义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另外就是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虽然没有膀胱那么直接,但是,它的内涵值得在此一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对于这个"受盛",王冰解释说:"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张介宾则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张的两个解释,都将"受盛"作复词看,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因为受即承纳、接受之义,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复词意义,盛呢?《说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义原非盛受,而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释作"受盛糟粕",而张介宾虽然未全作糟粕讲,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这怎么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怎么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张的这个解释值得怀疑。盛为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另外一个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这里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什么呢?当然是供奉五藏,因为五藏乃藏神之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这不就是一种祭祀供奉吗?这样的解释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义。从这个涵义我们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决不会用"受盛"这个词。?
? ? (4)太阳运气义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来看太阳在运气方面的意义。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
? ? ①水义释 ?有关水的意义,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 100多斤,女的有 90 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聏)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 ·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 ? ②寒义释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 ? 3.病释?
? ? (1)病之造字病,对于当医生的讲,应该太司空见惯了,但是,要真正地询问大家懂得这个"病"没有?恐怕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从这个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国文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古人讲一指禅,也讲一字禅。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有些时候只要你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像病这个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医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我这里也斗胆借用这句话,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对于中医也是"思过半矣"。我们首先来看病这个造字,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会不舒服,不舒服当然就想靠着,就想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个东西上,是一个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这副样子。所以,《集韵》说:"疒,疾也。"因此,形部的这个偏旁实际上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 dis-ease 这个单词表示。[在古汉字中,"病"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左半部,是一个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这个字后来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汉字偏旁中的"疒"。这一段有甲骨文]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是不是仅仅为了读音。这个问题记得在第一章里已经有过讨论,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这一点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一个形符"疒",一个声符"丙",就把疾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来了。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丙字,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属火。所以,古人云: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说文解字》释云:"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夏三月,此为蕃秀",说的就是这个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是言夏至一阴生,一阴生后,阴道渐息,阳道渐消。一是什么?一就是阳。这又关系到了易象的问题,文字起源有一种八卦说,这里应该是一个根据。冂,徐锴释为:"门也,大地阴阳之门也。"丙位南方,处夏月,夏月是阳气释放最隆盛的时节,然而盛极必衰,所以,阳气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从一入冂"的造字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过程。丙的上述意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 ? (2)疾病的相关性 ?丙代表南方,代表方位。那么,方是干什么的呢?《易 ·系辞》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用来聚类的,所以,东方就有东方这一类的东西,南方就有南方这一类的东西。"疒"这个形符加上丙以后,就揭示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疾病的相关性。上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很重要呢?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医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藏医也好,蒙医也好,他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疾病的相关性。这个病跟什么因素相关?从发生的角度说,什么因素导致这个疾病,这个发生的相关性是什么?我们探讨一门医学,探讨的最根本的是什么东西?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疾病的相关性。21 世纪是生物医学世纪,医学研究将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基因方面,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基因这个层次的相关性问题。有些疾病像艾滋病或其他什么疾病存在一个易感人群,张三刚接触一次就感染上这个疾病,而李四成天地接触也没有问题,是否在某个基因片断上存在易感基因?如果存在这样的易感基因,那么,对这个相关片断的特殊基因进行处理,使它不再具有易感性,这从疾病的预防角度来说就彻底解决了。所以,无论是疾病的发生还是疾病的治疗,都无外乎是这个相关性问题。在前一章里,我们曾举过三个病例,一个是恶性肿瘤,一个是坐骨神经痛,一个是胃痛,三个疾病的相关因素都是寒湿。寒是北方的气,湿是中央的气,一个北方,一个中央,这就把疾病所相关的最重要的那个因素归结到方上来了。生物医学它把疾病的相关性放在基因这个层次来研究,在基因这个层次来进行攻关。也许到 21 世纪后半叶,或者到 22 世纪,基因这个课题攻破了,那么,相关性的研究将放到后基因的层次。而中医呢?中医这个相关性就放在"方"上。方以类聚,这个类可以很多,可以数不清,正是由这些不同方属下面的"类"导致了众多疾病的发生。所以,疾病的因素再复杂,它也离不开这个方。反过来,我们治疗疾病叫开方,开什么方呢?就是开的上面这个方。如果你是寒导致的疾病,那这个致病的因素在北方。北方你拿不走,但,你可以模拟一个能够对治它的"方"去对付它、去协调它。比如这个"寒",你可以根据"寒者热之"这个原则,模拟一个南方,就用这个南方去对治上面的北方。南方起来了,北方自然要下去,不可能冬夏在一个时间里出现。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有关这个转换,我们将在以后的逐章里详细讨论。所以,总起来说,疾病所相关的关键要素就是这个"方"。病的造字为什么要用"丙"呢?原因就在这里。方以类聚,那么,可以用来聚类的方有多少呢?从基本的角度说有五方,东南西北中,但,如果按易的经卦分则有八方,按年支分有十二方,按节气分有二十四方,按六十四卦分,则有六十四方。我们看罗盘,罗盘上面就有这些不同层次的方分。所以,学中医的应该买罗盘来看一看,罗盘不光是风水先生用,中医也可以用,至少它可以帮助你认识这个方,认识与疾病最相关的这个因素。这里我们先从最基本的方(五方)来讨论,看看每一方里究竟聚有哪些相关的类。?
? ? [1]时间方 ?首先是聚时,东方聚寅卯辰时,聚春三月,余者依此类推。所以,时是方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说疾病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时间,与时间有关系,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你看一个肿瘤病人,他 1994年发病与 1995 年发病就不同了,可西医不管这一套,他只看这个 CT 的结果,活检的结果,至于 1994 年发还是1995 年发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医也这样看,也不管这个 1994、1995,那就会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为与疾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你怎么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疾病?所以,这个时间你要谨记,这个病在 1994 年发与1995 年发完全不同,因为相关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同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这一点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块你就失掉了。时间的问题现代医学也在逐步的认识,比如药物的服用时间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像强心甙这类药,在凌晨服用要较其他时间服用效价增加上百倍,还有一些激素类的药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从本质上来说,西医对时间的认识还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有关时间的相关性今后我们会有较多的讨论。?
? ? [2]五行方 ?所聚的第二个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在《内经》里,在《中基》里,我们经常看到五行与阴阳相提并论,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万不可轻视。?
? ? [3]六气方 ?所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东方生风,南方生火 (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病机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的发生都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都与这个方相关。是百病而不是某一个病,所以,六气的相关性是普适的。?
? ? [4]五气 ?五气与上面的六气有区别,它主要反映药物的方位属性,即寒热温凉平。东方温,南方热,西方凉,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们讲到中医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就是依据药物所具有的这个五气特性。所以,把握五气乃是中医治方的一个要素。?
? ? [5]五味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凭的就是这个气味。所以,她讲:"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她讲"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所以,中医治方她是凭气味来治方,有气味才有方可言。你凭一个活血化瘀,一个缓急止痛怎么治方?它算北方还是南方?是东方还是西方?方里面所聚的每一类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大家都感到中医的科研难找课题,其实这个方里就大有课题,而且这些才是对中医真正有意义的课题。这几十年,国家在中医药领域里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攻关课题也层出不穷,但是,大家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课题中有多少是对中医有真实的意义呢?可偏偏就是这些课题容易中标,容易到手。你搞什么"方"的研究,标书出去就石沉大海了。五味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疾病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说法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现在世界上的头几号杀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哪一个不与饮食有关?现代医学研究饮食,它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从这些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医,大家不可忘记五味的因素。从上面这些讨论,大家应该发现中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中医里,导致疾病的是这些因素,可治疗疾病的还是这些因素。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的这个特别之处,大家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与西医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风是一个致病的因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可是风又是一个治病的因素,风能胜湿。而西医则完全不是这样,像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这是致病的因素,那么,治病呢?它有另外一个可以杀灭这个致病菌的东西,比如抗生素。而中医的病因你是杀灭不了的,风你怎么杀灭,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进行调整,只能根据古人给出的方与方之间的这个巧妙关系来进行对治。让水能载舟而不覆舟,让萧何成事而不让他败事。中医治病的路子就是这样,如果从兵法来说,中医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 ? [6]五色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涵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记得我跟大家谈过一个例子,就是上面的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病不起,所以,只好请曾医生上门去诊治。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还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里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黑色聚北方,北方属水、属肾,所以,曾医生用黑必定与肾有关。治病不但用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而且还从五色入方,五色治方,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疾病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不足的病人,当我们用药物来调补,感到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相关性从其他方面来考虑,比如从五色来考虑。这是中医很值得注重的一个方面。?
? ? [7]五音 ?下面我们看五音,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东方角音,南方徵音,中央宫音,西方商音,北方羽音。五音对疾病有关系没有呢?有!《内经》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望什么呢?望气色、望形色。望气我们很难做到了,我们只能观形。那么这个闻而知之是闻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闻这个五音。五音里面哪个音强,哪个音弱,哪个音有,哪个音没有,五音之间的协调关系怎样?这些都要能够区别。这都是很深的学问。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个知音的原始意义就是知五音,只是后来把它泛化了。大家还记得子期、伯牙的故事吗?可见知音是不简单的。听一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太玄了呢?不玄!历史上有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隔壁说话,他就知道你的疾病,这才叫"闻而知之",这才叫圣。为什么呢?因为疾病与五音相关。你的肺病了,那你的商音肯定会出问题,你的心病了,徵音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听这个声音就能大致了解你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现在都是聋子,我们听见的只是胒湮心耳的繁手淫声,而真正的五音我们听不懂。有的甚至连五音的概念还搞不清楚,一听五音,就说这不科学,应该是 1234567,应该是七音,怎么搞五音呢?五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花大力气来研究。上面提到的是诊断的角度,从治疗的角度看也是一样。五味能治病,五气能治病,五音同样也能治病。商音就是属于西方,就属于金,金就能克木。你光知道羚角钩藤可以平肝熄风,应该知道商音一样地能够平肝熄风。现在西方很多地方都在流行音乐疗法,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不过,这个音乐疗法还比较初级,还是小学水平,甚至是幼稚园的水平。真正的高水平在高山流水里,在中医里。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作些研究,不要局限于开一个小柴胡汤、麻黄汤,或者时方的荆防败毒散,不要局限在这里,应该把眼光放开一些。21 世纪中医可以有很多的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相关性太多了,正是这个相关性决定了她在很多领域都能够有所为。现在许多中医到西方去,就只扎个针灸,弄弄按摩,开个中药,西方人也认为中医就这几招,你为什么不搞搞音乐疗法,你可以研究五音,开一个真正的五音疗养医院。《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音乐对人体的作用,对疾病的作用,并非现在提出来的。这就是说,中医里面可以操作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要只是抓住现在这一点点。?
? ? [8]五臭 ?在方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有时间,有五行,有六气,有五色,五音,有五味,往下的还有很多。比如五臭,臭是双音字,这里读"秀"音。臭跟味不同,它是通过鼻来完成。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东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对于五臭,也许我们对它要比其他敏感,特别有些臭我们的感受很深。比如香燥的东西。香燥的东西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特别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很想吃一些香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香属中央,香入土,香入脾胃,脾胃运化好了,胃口就自然会打开。记得蒲辅周老先生曾治一例高年久病的患者,症见烦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进而发生呕吐,吃饭吐饭,喝水吐水,服药吐药。病家认为已无生望,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询治于蒲老。蒲老详问病情,当得知病者仅思喝茶后,即取"龙井"6克,嘱待水煮沸两分钟放茶叶,煮两沸,即少少与病者饮。第二天病者子女惊喜来告:"茶刚刚煮好,母亲闻见茶香就索饮,缓缓喝了几口未吐,心中顿觉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并解燥粪两枚,当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即知饥索食。"蒲老嘱以稀粥少少与之,饮食调养月余而愈。一味茶饮而起如此沉疴,同道颇以为奇。当时我看到这个病例也觉得不可思议,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我们今天讨论五臭,这个道理就很清楚了。上好的"龙井"是非常清香的,而按照蒲老的这个泡茶方法是取其臭而不取其味,这样香气直入中土,当然就可以醒脾开胃了。适当的喝茶能够帮助消化,道理就在这里。有关五臭的例子还很多,第一章里我们讲《脑内革命》的例子,我们讲治骨癌的例子都与这个五臭有关。?
? ? [9]五畜 ?五畜在《内经》有不同的说法,一种五畜指鸡羊牛马猪,东方鸡,南方羊,中央牛,西方马,北方猪。一种是七篇大论的说法,即五虫: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这个五虫包括人,它泛指一切的动物。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肉食的时代,过去小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所以,吃肉叫打牙祭,可现在哪餐不是肉,哪顿不是肉?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奇疾怪病也越来越多,而很多高发病率的疾病就与肉食直接相关。从中医的角度,从五畜的角度切入,应该会有文章可做。谈五畜还需要补充一个问题,就是十二生肖的问题。十二生肖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前些天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报道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为了预防伊拉克的毒气弹,除了携带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外,还带有很多的活鸡。为什么带活鸡呢?科学研究表明,鸡对有毒气体的嗅觉,其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动物,所以美国人要借助这个鸡来为他报警。为什么对气体最敏感的东西是鸡呢?鸡属酉,酉位西方,肺亦属西方,开窍于鼻,而嗅觉是由鼻来主管的,这就造成了鸡的嗅觉与众不同。这使我意识到了十二生肖的内容不可忽略,它不是随意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这里面肯定有很深的东西。另外一个是古人用来治疗青腿牙疳的例子,青腿牙疳大概相当与现在的血管性疾病,如静脉炎这一类病。这种病先是脚趾远端一节节地发青,然后逐渐坏死。古人用什么方法治这个疾病呢?就用马乳,母马的奶。喝这个马奶,血管的疾病就会慢慢地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午马属南方,属火属心,中医讲乳为血化,因此,乳又称白血。而心又主血脉,所以,这个马乳就与血脉有特别的亲和力,有特别的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它能治疗这个血管的病变。以上这些关系告诉我们,研究动物,我们还不能完全像现代医学那样光从营养的角度来考虑,应该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也许这些方面的意义更深远、更广大。?
? ? [10]五谷 ?五谷,即麦、黍、稷、稻、豆。东方麦,南方黍,中央稷,西方稻,北方豆。五谷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提到过豆,豆入北方,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豆又称肾谷。实际上我们看一颗大豆的外观,它就像一个缩小了的肾。因此,豆类及其制品,对于肾,对于与肾相关的骨和脑就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保健食品叫大豆卵磷脂。服用卵磷脂除了调节血脂,改善心脑功能,增加记忆力外,对某些脱发还有很好的作用。而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作用都与北方有关,都与肾有关。所以,研究食物不能光考虑现代的营养学,还要考虑到"方"的因素。五谷里面稻属西方,属肺谷,而肺主皮毛,所以,从美容的角度讲,吃大米恐怕要好一些。南方人的皮肤为什么比北方人细腻,这可能与南方人主食肺谷有关。 ?
? ? [11]五志 ?五志就是怒、喜、思、忧、恐。东方怒,南方喜,中央思,西方忧,北方恐。情志跟疾病的关系我想大家都有感受,不用在此多说。思虑太过会怎么样,忧伤太过会怎么样,恐惧太过会怎么样,这些在《内经》都有明确的记述。这就说明了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古医案里,有不少是用五志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这些都是因为有方的因素。 ?
? ? [12]五数 ?五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天数五,地数五,合之即五数也。 《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数的五方的分类实际上就是传统所说的河图数,河图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东西,孔子曾经感慨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它不仅与易的起源相关,故《易 ·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且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这个河图里。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就这个神秘性去探微索隐,而是就这个五数的问题作一个讨论。如果大家要问现代科学最具特征的地方是什么?那我们可以回答,是她的数理逻辑体系,是她的数学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她对数的认识的最大特征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抽象"。所以,现代数学是一门纯抽象的科学。而与之相对应,传统文化最具特征的地方则是她的阴阳术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她对数的认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抽象,比如我们以上所说的这个方与类,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为什么属于一类?为什么能够聚于同一个方下?在这个"方以类聚"的过程中,如果不从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的属性,抽出本质属性,那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根本就扯不到一块来。所以,在类聚的过程中必须抽象。那么,另一方面呢?另一方面就是不允许抽象。现代数学里,她对数的认识是纯抽象的,比如这个 1,1 就是1,1 就代表1 这个数,除此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具体的内涵,它不代表任何一个象。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象都必须统统地抽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来研究数学。可是在阴阳术数这个体系,它完全不是这样,她的数里有象。所以,《左传》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物里面有象,象里面有数。反过来呢,则是数里面有象,象里面有物。因此,传统文化里专门有一门"象数"学,就是探讨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数与物之间的关系。数不允许"抽象",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有一个直接与之关联的"象",这就是河图的重要内容。一六这两个数表征水,有一个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二七表征火,有火的内涵、南方的内涵;三八表征木,有木的内涵、东方的内涵,余者依次类推。一六为什么会有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这显然不是今天在这里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是整个古代文化确知确证了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容推翻,推翻了它就等于推翻了整个古代文化。而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一个根本差别。现代的预测学,它根据概率,根据统计,那么古代呢?它就根据这个象数之间的关系。所以,象数学不是一门虚设的学问,它是一门很实在的学问,古人制方的大小,用药的多少,以及每味药的具体用量,就是依据这个象数的学问。?
? ? [13]五毒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这里再补充一个五毒,五毒即贪、嗔、痴、慢、嫉。这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行为的善恶,特别是心灵世界的善恶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状态,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状态,还有贪、嗔、痴、慢、嫉,这个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虚无。而一旦趋入这个境界,就会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由斯可见,道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以上我们粗略地讨论了方的涵义。在每一方里,所辖的这些"类"在表面上看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相同的,却是等价的。正因为这个等价性,造成了中医在诊断上和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规范,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是大同,是殊途同归。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虽不同,但都不能违反"方"的原则。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时,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一个是"'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一个是"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我们从病字的释义,引出了疾病的相关性,而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先生的确是过来人,他的这个形容绝非孟浪之语。?
? ? (3)何以用"丙" ?有关病的造字,我们转入另一个话题。由上述讨论可知,病字用丙是为了用方,而用方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疾病的相关性。既然用丙即是用方,那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造字完全可以选甲,为什么一定要选丙呢?天干从甲开始,你用天干应该首先用甲。如果当初造字的圣人选择了甲,那我们今天不读得"丙"而应该读得"甲"。我想光是声符,光是发音,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就像没过门的毛脚媳妇喊阿姨喊惯了,过门后突然要改叫妈,真是周身的不自在。但是,这个没关系,时间一长,两三个月后,你就习惯了,自在了。所以,光从声部来解释造字为什么一定要用丙,这个理由不充分。?
? ? ①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病之用丙肯定有它的特异性。怎么样一个特异性呢?丙在十天干里属南方,属火、属心,这个南方,这个火,这个心有什么作用呢?也许不学医的人很难领会这个作用。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谈,从《素问》的"灵兰秘典论"来谈。 《素问》里面有很多的医学模式,有生物的医学模式,有宇宙的医学模式,有心理的医学模式,也有社会的医学模式。这个"灵兰秘典论"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医学。从这个角度上述的这个南方、这个心有什么意义呢?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就一个国家言,在美国就是总统,在中国就是主席。一个主席,一个总统,他对国家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这个不用多说。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谈完十二官的各自作用后总结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主明则下安,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整个十二官就会安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你就会获得长寿。所以,你要想把身体搞好,要想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个主明。历史的经验更是这样,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历史,哪一朝哪一代遇上明君,天下就安定,老百姓就得利。如果遇到昏君当道,那就惨了,那自然天下大乱,百姓受苦。从 《素问·灵兰秘典论》我们知道,这个心、这个南方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健康也好,长寿也好,夭折也好都关系在这个心上,这个南方上。因此,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病之造字为什么一定选丙呢?道理就在这里。前面我们提到中医这门医学是"攻心"而不是"攻城",从这个造字可以得到证实。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所以,你只知道攻城,而不知道攻心,那你不是中医,或者你成不了上医。而什么是攻城呢?什么是攻心呢?大家可以思考。?
? ? ②十九病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十九病机看,整个十九病机五藏病机占五条,上下病机各占一条,就是七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加起来十条,那么,剩下的这九条都是讲火热的,如果再加上五藏病机中心这一条,就成了十条,超过半数,可以控股。在病机的开首,黄帝说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这个百病与五方的因素都有关系,可是为什么一到具体的病机,岐伯就撇下了其他的因素,而主要谈火热,主要谈南方呢?这显然与前面《素问 ·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义相呼应。疾病虽然与方方面面的因素相关,但是,最关键的,最决定性的只有一个。就像一个国家,国家的各个部门都很重要,不能说你外交部重要,我财政部不重要,都重要。但是,这些重要的因素都必须服从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造字的先圣之所以选择丙而不选择甲或是其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具深意的。以上我们通过病的造字引申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你对病的造字真正领悟了,对于中医就"思过半矣"。这句话大家说过分吗?我想不过分。任何医学它研究的不外乎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一个是疾病的治疗与哪些因素相关。而在病的造字里,显然已将这两个相关因素包括进去了。所以,病字大家要好好地研究、好好地琢磨。我们乍看周汝昌先生将"咬文嚼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还以为是不是老先生糊涂了。"咬文嚼字"是没事找事,怎么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呢?可是,你一仔细琢磨,就知道这个最高境界非"咬文嚼字"莫属。"咬文嚼字"不是简单的一桩事,它需要很深的沉积,很厚的底蕴,这里面既有逻辑的知识积累,又有直觉的体认判断联想,没有这些,你咬不到东西,嚼不出味道。嚼不出咬不到你谈什么境界,这就没有境界可言,这也不叫"咬文嚼字"。而一旦你咬到东西了,嚼出味道了,你感到一口下去回味无穷的时候,这个境界就会自然地涌现出来。佛家讲等静智慧中的自然流露,恐怕我们可以借用来描述这个"涌现"的过程。真正有学问的老先生,他的一句话有时都是沉甸甸的,用一字千金来形容,实不为过。周汝昌先生讲的"咬文嚼字"实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 4.脉释?
? ? (1)脉之造字 ?首先我们还是从造字来看。脉由月+永构成,我们现在的简体就用这个脉。还有另一个是月+聐,这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月字在这里是形符,《说文》和《康熙》都把它放在肉部。所以,月可作两个部首,一个是月亮的月,一个是肉。《说文》、 《康熙》将脉(胐)置于肉部,我的意见是对一半错一半。说对一半是因为从形上讲,脉确实是由肉构成的。但是,如果从功用上,从更广义上讲,脉置肉部就有诸多不妥。它应该置于月部。月就是月亮,《说文》释月为"太阴之精",《史记·天官书》曰:"月者,阴精之宗"。而《淮南子 ·天文训》则云:"水气之精者为月。"也就是说,月为水气之精凝结而成。永的本意是长,把这个长放在历史里就是永恒。如果把它放在自然里,这个长与什么才堪称配呢?当然只有江河才能相配。所以,《说文》云:"永长也,象水聑理之长。"我们经常讲源远流长,在本义上就是指江河。你看长江从唐古拉山起源后,一直流到大海,横穿整个内陆东西。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长?所以,永的本义就是这样,它代表江河,代表江河的主流。而胑的意思呢?它也与水有关,表示江河的支流。一个主流,一个支流,两个都是讲水。所以,这个脉字必定是与水相关的。?
? ? (2)脉义 ?形声二符的意义已如前说,形符我们还是从月讲。月属阴,阴的东西是黑暗的,不应该有亮光。但为什么月会有亮光呢?古人讲这是日使之明也。也就是说属阴的月本无明,而有了日,有了太阳它就会明。所以,月的光明主要与太阳相关。我们常说水中月、镜中花,其实水中本无月,镜中亦无花。月的明亮也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它好比一面镜子,一面太阳的镜子,一面阳气的镜子。因此,月相的变化情况,从天文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医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阳气的进退消长。所以,整个月的阴晴圆缺它并不在于说明其他的什么,而说明的就是这个阳气的变化。今天是农历十一,再过四天就是十五,从这个时候起,月亮在一天天变圆,直至形成十五的满月。月属阴,月满了是不是就意味着阴气满呢?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阳气满,阳气充满,阳气盛大。这就引出一个月周期的问题。前面我们曾讲过年周期和日周期的问题,有的人发病跟这个年周期很有关系。比如胃病的病人,有的就喜欢在春天发作,其他季节他比较平静,可是每到春天胃就不舒服。这样一个发病特征就提示我们这个病与东方很有关系,与肝木很有关系,应该从这方面来考虑治疗。还有的病人在年周期上没有特征,可是在日周期内却很有特征,他这个病就是傍晚的时候不舒服,其他时间相安无事。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前面谈的日周期我们知道,傍晚的时分对应秋,这就与西方、与肺金有关。这里我们提出月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月周期里面也存在一个春夏秋冬的变化,也存在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根据病人在月周期内的发病特征,我们可以作出一个相关性的判断,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汉代的魏伯阳造有一本《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历代都受到极高的重视,享有"万古丹经王"之美称。这本书对月相的变化是用易卦来描述的,比如这个十五,它所对应的是乾卦:"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乾卦三爻皆阳,是纯阳卦,月满用乾来表示,正说明了月满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处在最大的释放状态。月满一过,重阳必阴,阳气逐渐地转入收,转入藏。月相也渐渐由满变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即成为下弦月,这个时候的阳气状态与秋相应。下弦以后,月的亮区进一步"萎缩",直至三十,什么都没有了,只见一个月亮的影子,这个时候就叫晦。在晦这个时候,月亮跑到哪去了呢?月亮还是在那儿。就像我们的镜子,刚才镜中还有花,为什么这会儿没有了?因为你把花拿掉了,藏起来了,而镜子仍然在那儿。这个时候阳气没有显现,阳气都收藏起来了。所以,月就不明了,这就成为晦。所以,晦这个时候就与冬藏相应。因此,整个月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明阳气变化的这么一个问题。月象所呈现的不是其他,就是一个阳气,故月又称为阳镜。月为阳镜的这个说法,不知道古代有没有,如果没有,则权作我们的一个创造。所以,月象变化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以阴显阳,以阴现阳的过程。月的这样一个意义谈完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水。水也是属阴,是一个静物。它只有往下走,所以,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水也会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个导致涨落的因素。今年中央电视台刚好转播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大家也看到了,这个过程确实蔚为壮观。特别是两股潮碰撞回旋的时候,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这使我们想到了什么叫作"道法自然"。古人所搞出来的这些东西,都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都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自然。水这样一个静物为什么会涨起来?而且涨得这么汹涌澎湃。这跟月亮一样,月本无光而阳使之光。水本为静而阳使之动。所以,这完全是一个阳气的问题。既然是阳气的问题,那么,这个涨落必然会与时间相关,与阳气的变化相关。古人讲月满观潮,就是说潮涨一般都在月圆的时候。月圆潮起,月亏潮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从海洋潮汐学的角度,认为在月圆的时候,月地的引力最大,由于引力的作用产生了潮涨的变化,也就是说潮的起落与月地的引力相关。这个是现代科学的说法。但是,在古代还没有引力这个概念,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潮汐的涨落变化呢?既然有变化,那必定要找阴阳,这是《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明确规定的。是什么因素能使这个阴静而下的东西升涨起来呢?除了阳再没有别的东西。阳主动主升,惟有靠阳的鼓动作用才能使水升涨为潮。而恰恰月满的时候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就与现代科学的说法吻合了。阳气的作用,就使这个静者变动,就使这个下者变高。因此,潮汐的涨落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变化,是阳加于阴方为潮,这与月为阳镜的道理同出一辙。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月地引力的作用,受阳气的影响。那么,在人体呢?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的情况应该跟这个过程相似,而这个相似的东西就是血脉。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的一篇文章正好支持了以上这个说法。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一个是最原始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个问题我们在厥阴篇会有详细的论证。生命的起源跟河图很有关系,跟五行很有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认为人体的血液跟海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什么呢?人血是咸的,海水也是咸的。所以,自然有江河湖海,人身就有血脉。血者水也。血本静物,它为什么会在血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呢?当然,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很清楚,这是由于心脏的不停收缩造成的,但是,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还不能解决问题。心脏收缩产生脉搏,这一点古人已经认识到,并且将这个问题归结到胃气里面。但是,要使这个脉理与整个医理相应,那么,脉的变化还是要归到阴阳上来。树欲静而风不止,阴血欲静而阳动之。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整个脉理浓缩进去,给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知道了脉的这个道理,这就好办了,你就会明白我们号脉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了解阴阳。《内经》云:"脉以候阴阳"。脉为什么可以候阴阳呢?就因为脉的形成,脉的变化具备了阴阳的要素。所以,我们号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前面第二章里我们曾讨论过这个本的问题,本就是阴阳。因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阴阳有关,都是阴阳的变化导致的,疾病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个疾病,要考察这个疾病,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个疾病,那我们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当然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根本上入手就离不开阴阳。而阴阳从哪里去了解呢?脉!既然脉能够这样好地反映阴阳,所以,中医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方法就是从脉入手。当然,如果有人能像扁鹊那样望而知之,那这个脉可以不那么重要。你一望便知道他的阴阳。但是,这一点我们恐怕很难做到,那我们就只能依靠脉来鉴别阴阳。?
? ? (3)四时脉论 ?中医脉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讲 28 脉的,有讲 36脉的,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但是,真正把握起来并不容易《内经》讲脉没有这样繁杂,她只讲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例如她只讲四时脉,而不讲 36 脉。然而四时脉你一旦搞清楚了,脉学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四时脉。?
? ? ①春弦 ?所谓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所相应的脉,春脉为弦,什么叫弦?弦脉比较容易理解,古人形容是"如按琴弦"。在指下有"如按琴弦"这样一种感觉的就叫弦脉。典型的弦脉在手下稍稍感到紧张,如果更进一步紧张就成了紧脉。所以有不少的医案脉写弦紧,因为弦紧的这个度有时不好区别弦属春脉,紧属冬脉,冬春相连,所以,这个交界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不过,明显的还是可以区别开来。春天为什么会现弦脉呢?通过第二章的讨论我们知道,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释放,开始升发,但是,这个时候阴寒还没完全退。特别是北方,早春二月的时候还很寒。在这样一个时候,阳气要出来,阴寒就会阻挡它,束缚它。这就形成一个抵抗,这样一个阴阳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弦象。所以,我们摸到这个脉的时候总有一种受阻的感觉。当然这样一个过程用言语确实不容易描述大家可以慢慢去感受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弦脉呢很关键的一点是阳出的时候有东西去束缚它,如果没有这个束缚的因素,它不会出现这个弦脉。因此,弦脉的这样一种情况正好反映了春天的阴阳变化。所以,在春三月里见到这样一个脉象应该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过,过则有病。太弦了那就说明这样一种束缚和抵抗的力量超过了正常,那你要找原因,看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弦脉的太过?如果脉根本不弦,一点紧张的味道都没有,相反地很松弛,那说明这个阳气根本没有升起来,这也是有问题。所以,春三月脉太弦了,即太过,或者一点都不弦,即不及,这样都不好。这个是春脉。如果在平常其他的时候见到弦脉,就应该找找原因。特别是女同志,摸到弦脉的时候应该问问她:近来的情绪怎样?是否怄气了?怄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弦脉出现。为什么呢?因为怄气就会有抑郁。抑郁了,气血的运行就会有障碍,有束缚。因此,在其他的时候出现弦脉,我们就应该寻找这个引起束缚的原因。?
? ? ②夏洪 ?夏天的脉是洪脉,又叫钩脉。夏天为什么会出现洪脉呢?夏天时候的阳气在方向上还是像春天那样,是春日的继续。阳气升发,向上向外。但是,夏天这个时候阴寒已经退了,束缚的因素没有了,脉气就像完全张开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遥地飞翔。所以,这个时候的脉就是洪脉。夏天见到这个脉,这叫应时脉。如果其他时间也出现这个脉,这就是非时之脉。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我师父当年的病案,大概在 1982 年的冬天,先师到铁路的一个朋友家赴宴。饭前,应朋友的要求为她的父亲诊脉,诊脉过后先师没说什么,等把饭吃好,先师的朋友送他出门的时候,先师才跟她讲:你父亲的身体要注意,不然的话,明年夏天就会出大问题。朋友听到先师的这番话,心里很紧张。因为她亲眼见过先师的一些预言后来都兑了现。所以,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先师当时开了一张处方,用的只有两味药,一味生石膏,一味苏木。熬水以后当茶饮。为什么开这两味药呢?当时是冬天,而冬天摸到的却是一个夏天的洪脉。这个时候阳气正在收藏,不应该出现这个洪脉,出现了说明一定有问题。在收藏的时候,还有一个天地的因素在束缚这个脉气。在这样的时候你都会出现这个脉,而一旦到了夏天,这样的因素没有了,那不火山爆发?所以,先师断定夏天肯定会出问题。这个脉在伤寒里也叫阳明脉,阳明病当然可以用白虎汤。所以,我师父开的不过是白虎汤的变方,是更简单的方。送走师父后,回到家她就跟父亲说:李医生说您应该吃一些中药调理,这样会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很固执,并且刚刚做过全面体检,什么问题也没有,吃什么药呢?所以,就没有做理会。到了夏天,大概是七月份的时候,突然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不到一个星期就死了。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很深,认识到脉是很有作用的,把握好了,确实可以知道疾病,预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44 次浏览 • 2016-01-23 09:15 • 来自相关话题

? ? 7.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 9 克,桂枝 6 克,生姜 9 克,芍药 6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 ? ?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查看全部
? ? 7.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 9 克,桂枝 6 克,生姜 9 克,芍药 6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
? ?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汗。
? ?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 ? 《伤寒论》第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 注解: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 ?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 12 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小便反少。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
? ? 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概以本方治之。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本无表证的明征,与本方治之屡验。《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或均指为痹之属亦未可知。
? ?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 ? 【验案】刘某,男性,49 岁,病历一号 5294,1967 年 7 月 26 ? 日初诊。背疼一年,胸椎2~5 有压痛。经拍片证实胸椎 8、9、11 骨质增生。曾经理疗不但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疼,无奈找中医治疗。近症: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伏仰,苔白,脉沉。此属寒湿流注项背,治以散寒祛湿,与葛根加苓术附汤:葛根 12 克,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生姜 10 克,白芍 10 克,大枣 4 枚,茯苓 10 克,苍术 10 克,川附子 10 克,炙甘草 6 克 ? ?结果:上药服三剂疼即大减,增附子为 12 克,又服三剂,头左右转动自如,可以伏仰,深低头时仅微痛,晨起可以翻身。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黄汤 (麻甘桂+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34 次浏览 • 2016-01-23 08:57 • 来自相关话题

? ?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 ?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 ?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查看全部
? ?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 ?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 ?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 ?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 ?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 ?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 ?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 ?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 ?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 ?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
? ?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 ?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 ? 《伤寒论》第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 ? 《伤寒论》第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 ?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 ? 《伤寒论》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有因衄而解者,如 46 条。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 ? 按: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 ? 《伤寒论》第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故发汗则愈,虽有阳明证,亦宜麻黄汤先发汗。
? ?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 ?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 ?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 ?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 ?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 ? 【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 97771,1965 年 10 月 9 ? 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感身热(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 ? 麻黄 10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
? ?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二天自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69 次浏览 • 2016-01-23 08:51 • 来自相关话题

? ? 4.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 6~10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 ...查看全部
? ? 4.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 6~10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 ?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10 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 克,生姜10克,大枣 4枚,制附片10克
? ?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286 次浏览 • 2016-01-23 08:13 • 来自相关话题

? ?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 克 ? ?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 ? 【方解】葛根甘平 ...查看全部
? ?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 克
? ?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 ?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谓。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证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验案】任某,女,21 岁,门诊病历号;49703,1965 年 12 月 l0 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疼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证。予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 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 ? 克 ? ?结果:上药服一剂证大减,二剂证已。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 麻黄 ? 防风+知母 ? 术附)
? ? 【方剂组成】桂枝12 克,芍药 9 克,甘草 6 克,麻黄 6 克,生姜 15 克,白术 15 克,知母 12 克,防风 12 克,炮附子 6 克
?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 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注解: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此宜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 按: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 ?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 ? 【验案】徐某,男性,19 岁,病历号 189520,l966 年 2 月 15 日初诊。左足肿疼己五六年,近二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知母 12 克,防风 10 克,麻黄 100 克,生姜 12 克,苍术 12 克,川附子 6 克,炙甘草 6 克?
?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冶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 9 克继服,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29 次浏览 • 2016-01-23 08:13 • 来自相关话题

? ? 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 枚 ? ?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 ...查看全部
? ? 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 枚
? ?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 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 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 ?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 ?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 ?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 注解: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 ?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注解: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若误与桂枝汤,则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只宜麻黄汤发其汗,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矣。(举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谓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
? ?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 ? 《伤寒论》第 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必是传抄有误,宜改之。 ? ?服桂枝汤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疟状,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因浮为在外,法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愈。
? ?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举拙注:亡津液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详见:各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 ? 《伤寒论》第 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愈。
? ? 《伤寒沦》第 54 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也。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 ?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 注解: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假设头痛且必衄者,宜与桂枝汤。
? ?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 ?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切脉浮数,知表热未解也,故宜桂枝汤更汗解之。
? ? 按: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 ?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伤寒,医误下之,因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之谓。下利清补不止,知已转属太阴虚寒里证,虽身疼痛,表还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后治其身疼痛。假若下后,未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则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为定法,须记。又与四逆汤,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亦宜桂枝汤,自在言外。
? ?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也。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 ?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 注解:伤寒本不宜下,而医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以麻黄汤发其汗,一再误治,邪既内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恶寒也。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里。
? ?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宜攻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定法,须记。
? ?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阳明病,虽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还未解也,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 ?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也。但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若脉沉实,则已传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仍在表,日晡发热,正是时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 ?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下利而言。下利而脉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 ?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葛根汤条谓太阳阳明合病,而此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葛根汤证为表实,桂枝汤证为表虚,异其称呼以示虚实不同也。不过二方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其主治下利,当均为太阳阳明的合病。若真是里虚寒的太阴病,即有表证,亦不可与桂枝汤先攻表,当与四逆汤先救里也。
? ?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 注解:下利而腹胀满,虚寒下利也,故虽身疼痛,法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 按:本条所述乃真太阴病的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亦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与桂枝汤以攻其表,可见上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 ?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 注解: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与桂枝汤小和其外。
? ? 按:霍乱上吐下利,损人津液至烈,虽遗有表证未解,也不可过汗,则宜少与桂枝汤消息和解之,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 ?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 ? 注解:产后风者,妇人产后患太阳中风也,虽延续数十日不解,表现为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知桂枝汤证未罢也。病虽久,而桂枝汤证续在者,即宜与桂枝汤。
? ? 按:运用方剂在辨证,只要见其证,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暂无关紧要。
? ?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应用,宜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若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有关具体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 ?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 ?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 ?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 ?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 ?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 ?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门诊病历一号:22725,1964 年8月 20日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 3~5 点钟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 ?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 ? 例 2?贺某,男,8 岁,门诊病历号 79322,1965 年 10 月 23 日初诊。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 11点 30 分出现发烧(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证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 l 点后尚有低烧(T37.2℃~37.5℃),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236 次浏览 • 2016-02-03 17:19 • 来自相关话题

? ?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 ? 一、篇题讲解? ? ? 读太阳篇我们首先要看这个篇题,就像读书首先要读书名一样。这个习惯大家应该养成,特别是一些需要精读的书,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放过。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清楚 ...查看全部
? ? 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 ? 一、篇题讲解?
? ? 读太阳篇我们首先要看这个篇题,就像读书首先要读书名一样。这个习惯大家应该养成,特别是一些需要精读的书,那是一个字也不能放过。读经典必须弄清三义,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清楚了,没有读不懂的经典。我们首先从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它讲的是什么内容呢?它主要讨论辨别与判断与太阳相关的病名、病机、脉、证及其相关的治疗这样一个问题。透过这样一个题目的分析,我们就能把握中医的一些性质。现在有一种思潮,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或者详于辨证略于辨病,所以,要与西医相结合,要辨病加上辨证。对于持这样一个看法的人,我常常说他们根本没有读过《伤寒论》,不能算是中医说的话。你读过《伤寒论》你就知道,中医怎么不辨病呢?中医首先是辨病然后才是辨证。辨病是首位,辨证是次位。你不首先确定是太阳病,你怎么去进一步肯定它是中风还是伤寒。所以,说中医没有辨病,那是个天大的误解。?
? ? 1.辨释?
? ? 首先释第一个辨字,辨字比较简单。《说文》曰:判也。《广韵》说:别也。合起来就是一个判断、区别之义。《康熙字典》载《礼学记》注云:"辨谓考问得其定也。"又载 《周礼天官书》注云:"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综合以上诸义,辨就是将通过各种途径所获取的这些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思维,然后得出一个很确定,很清楚的东西,这个过程就叫作辨。结合中医来说,就是根据四诊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思维,然后得出明确的诊断,辨就是讲的这个过程。?
? ? 2.太阳释?
? ? (1)太阳本义 ?太阳有些什么意义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本义,就是原来的意,这个意我们通称为日。将日通称为太阳,或者将太阳通称为日,这都是大家知道的。其次就是《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的"阳中之太阳,心也",这里把心喻作太阳,为什么呢?张介宾说:"心为阳中之阳,故曰太阳。"太阳从它的内涵去看,也就是阳气很盛大之义,所以,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 ? (2)太阳经义 ?以往研究《伤寒论》的人,有的认为六经就是讲经络,有的认为除了经络还有藏府,有的认为六经是讲界面,这就告诉我们,六经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它不是一个方面,它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只从经络的角度看看太阳的意义。太阳的经络有手足太阳经,特别是足太阳经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强调过。足太阳具有什么特色呢?足太阳起于睛明,上额交巅,然后下项夹脊,行于背后,沿着人的身后、腿后,最后到达至阴。我们比较十二正经,足太阳是最长的一条。它的分布区域在十二经中是最长最广的,特别是布局于整个身后这一点非常有意义。大家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特别是对风比较敏感的人,如果风从前面吹来,你会觉得无所谓,要是风从后面吹来,你会马上不舒服。为什么呢?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内经》一再强调"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所以,对这个风大家不要小看了。在《内经》的时代,能够远距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伤人的有什么呢?就是这个矢石。而矢石从前面发过来,你还容易察觉,容易躲过去,如果矢石从后面打来,那就不容易躲过了。有几个人真能像金庸小说里写的,脑后生目,辨器听声呢?圣人把风比作矢石,可见风对于人体的危害之大。而前面来的风我们容易察觉,后面来的风就比较困难了。这个风从后面来,偷偷摸摸的,所以,又叫贼风。人体靠什么对付从后而来的贼风呢?这就要靠太阳。太阳居后的意义正在于此。前人把太阳比作六经藩篱,就与太阳居后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太阳经的位置最浅表。对于经络循行的这样一些部位,大家要很留心,伤寒的六经辨证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个相关。病人的腿痛,或者其他的什么地方痛,你要问得很具体,不是光问一个腿痛就了事,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是外侧痛还是内侧痛?如果是后面痛,胋窝的地方痛,那肯定与太阳有关,你要从太阳去考虑它的治疗,这就很自然地把你带入了六经辨证。所以,要学好伤寒,弄清楚经络的意义是很重要的。?
? ? (3)太阳府义 ?太阳府有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所以,膀胱是津液之府,是水府。那么,这样一个水府为什么要跟太阳相连呢?这个连接正好昭示了水与气化的密切关系。一个水、一个气化,太阳篇的许多内容都与这个相关。另外就是手太阳小肠府,小肠府与太阳篇的关系虽然没有膀胱那么直接,但是,它的内涵值得在此一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对于这个"受盛",王冰解释说:"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而张介宾则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以上王张的两个解释,都将"受盛"作复词看,这个看法未必恰当。因为受即承纳、接受之义,已经具备了上述的复词意义,盛呢?《说文》云:"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故盛的本义原非盛受,而是置于器中以备祭祀用的谷物。"盛"是用来作祭祀用的,王冰把受盛释作"受盛糟粕",而张介宾虽然未全作糟粕讲,可是也有糟粕的成分,这怎么可能呢?古人祭祀所用,必是精挑细选的上好佳品,怎么可能是糟粕?因此,王张的这个解释值得怀疑。盛为祭祀用的精细谷物,这与小肠接纳经胃熟化、细化的水谷甚为相合。另外一个方面,盛是作祭祀供奉用的,在这里小肠承纳的"盛"用于供奉什么呢?当然是供奉五藏,因为五藏乃藏神之所。用水谷之精微来营养藏神的五藏,这不就是一种祭祀供奉吗?这样的解释才基本符合"受盛之官"的涵义。从这个涵义我们看到,古人若不知道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决不会用"受盛"这个词。?
? ? (4)太阳运气义 ?谈过了太阳的本义、经义、府义,下面来看太阳在运气方面的意义。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思考。?
? ? ①水义释 ?有关水的意义,我想大家应该很熟悉。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天也不能缺少的东西,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男的称起来有 100多斤,女的有 90 多斤,但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水。大家还可以打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占绝大多数的是什么?依然是水,陆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法地",所以,我们人身也是这样,水占绝大部分。从这个组成,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重要性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二十多年前,唐山发生大地震,死的人有几十万,可是有的人被埋十来日竟又奇迹般的活过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水。所以,一个人一个星期不吃东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没有水。西医的看法也是这样,病重了,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还是这个水。小便量多少?液体量多少?水电解质平不平衡?总之,水对生命来说,它的重要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要过生活,那你看看这个"活"字怎么来?没有水(氵),活得了吗?所以,要活下来,就必须得靠水。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易卦来体悟。易卦里代表水的叫坎(聏)卦,水本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可是我们看一看坎卦却并不是这样,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真正的活水,就能为生命所用。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一潭,死水对生命有用处吗?没有用处!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将进酒》,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淑子教授在看到李白的另一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时,从现代科学方面作了许多有启示的联系。那么,作为一个中医,我们看到李白的这首《将进洒》会不会有所感受,会不会问个为什么?黄河之水为什么会从天上来?天上哪来的水呢?这就存在一个"搬运"的过程,肯定有一个东西将水搬运到了天上,这个东西就是阳,就是太阳。《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地气怎么上为云呢?阴的东西它总是往下沉的,我们读读《尚书 ·洪范》的五行就知道: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水总是往下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就会知道,泼出一碗水,看它往上升还是往下走。所以,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因此,水要成为活水,要能循环起来,运动起来,要能真正为生命所用,它就必须借助阳气的作用。坎卦中爻为什么不用阴爻而用阳爻呢?道理就在这里。从坎卦的情况我们了解到,易卦揭示事物是从很深的层面去揭示,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弄通中医的理论,易的学问不能不稍加留意。?
? ? ②寒义释 ?按照常理,这个水被阳气蒸动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蒸蒸日上嘛,但它为什么又会降下来?这里有一个什么因素呢?水被蒸动因阳而上,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以后,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不是有"高处不胜寒"的诗句吗?高的地方很寒冷,你到西部高原,看看超过海拔几千米的高山,即便是盛夏时节,山脚下郁郁葱葱,而山顶上却白雪皑皑,你会真正感受到高处不胜寒。水被阳蒸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当达到一定的重力,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作用,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可见这个黄河之水确实是从天上来的。可是天上的水又从哪里来?这一点李白没有作交代,但是,我们学中医的却应该清楚这一点。上述这个过程,一个上蒸,一个下降,一个下降,一个上蒸,水就变成活水,就"自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水对生命的意义很大,大家想想,靠我们人工来灌溉的植物有多少呢?就整个植物界而言,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要靠老天来灌溉。靠老天,如果没有太阳,没有上面这些因素参与,行吗?不行!水循环不起来,万物利用不了,再多的水也等于零。所以,这个过程,一上一下,太阳起什么作用?寒起什么作用?水起什么作用?太阳、寒、水实在地讲一个都不能少,一环扣一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前面我们讲"活"离不开水,是从静的层面来讲,这里我们再要讨论"活",就得从动的层面入手了。所以,太阳寒水这样的搭配,有它很深刻的含义。我们讨论太阳篇,如果从很深的层面去讨论,它实际上就是讲的这个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有些时候是在上升的过程中卡住了,有些时候是在下降的过程中卡住了,所以,太阳篇里讲经证、府证。如我们用麻桂二方治疗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云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我们要用五苓散来解决。五苓散是太阳篇很重要的方,张仲景主要用它治疗蓄水,治疗消渴。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消渴?它里面没有一样养阴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用的是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反而有桂枝这样的辛温药,没有一样生津药,它怎么能够治疗口渴?这个似乎不容易想通,不但你们不通,我也不通。但是,如果你把它放到太阳里,放到自然里,放到水的循环里,这个疑惑就很容易解决。地气上为云了,还要天气下为雨,如果天气不下而为雨,那大地就会出现干旱,这个事实大家都是经历过的。那这个大地干旱在人身上是什么反应呢?地为土,脾主土,开窍于口,所以,这个"干旱"首先就会出现在口上,就会有消渴。五苓散能使天气下为雨,解决这个下降过程的障碍,那当然能治渴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五苓散为什么能治渴这样一个问题的解决,应该对老子的这段话有所感悟。道法自然是老子讲的最高境界,入到这个境界,你看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学中医的应该很好地领悟老子的这个窍诀。这个窍诀领悟好了,中医在你眼里是满目青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这个窍诀一点没有把握,你不"道法自然",只是"道法现代",那中医在你那里,也许就会是"泥牛入海"。整个太阳篇实际上都是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慢慢地去体味,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不管是麻黄汤、桂枝汤、五苓散,还是大青龙、小青龙、越婢汤,这些方都是在讲水。所以,我给太阳篇总结了一句话:治太阳就是治水。治水就要做大禹,不要做鲧!以上是太阳的大体涵义。?
? ? 3.病释?
? ? (1)病之造字病,对于当医生的讲,应该太司空见惯了,但是,要真正地询问大家懂得这个"病"没有?恐怕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从这个病的造字,我感到中国文字的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古人讲一指禅,也讲一字禅。一个字里面有很深的涵义,有妙理,有禅机。有些时候只要你悟透了一个字,这门学问的门就被打开了。像病这个字,如果你真正解通了,那中医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中写道:"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我这里也斗胆借用这句话,如果病字你真正弄通了,那对于中医也是"思过半矣"。我们首先来看病这个造字,病由疒+丙而成,疒是形部,丙是声部。病的形部"疒"在古文字里也是一个单独的字,它的读音是:尼厄切。《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为什么叫倚呢?人有疾病以后就会不舒服,不舒服当然就想靠着,就想躺着。所以,"疒"字就像一个人依靠在一个东西上,是一个象形文字,人生病了就是这副样子。所以,《集韵》说:"疒,疾也。"因此,形部的这个偏旁实际上已经代表了现代意义上的疾病,在英文里可以用 dis-ease 这个单词表示。[在古汉字中,"病"字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的左半部,是一个床榻的符号;右半部是一个人的符号。人与床平行,说明人是躺在床上的。这个字后来演化成了"",也就是今天汉字偏旁中的"疒"。这一段有甲骨文]既然病字的形部偏旁已经代表了广义上的"病"字,那么,偏旁之外,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个"丙"呢?是不是仅仅为了读音。这个问题记得在第一章里已经有过讨论,声符不仅表音,而且表义,并且声符所表的这个义对于文字是很关键的部分,这一点也希望研究古文字的同道注意。一个形符"疒",一个声符"丙",就把疾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来了。现在我们重点来看丙字,丙是十天干里面的一干,位于南方,五行属火。所以,古人云: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说文解字》释云:"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炳然就是很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夏三月,此为蕃秀",说的就是这个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是言夏至一阴生,一阴生后,阴道渐息,阳道渐消。一是什么?一就是阳。这又关系到了易象的问题,文字起源有一种八卦说,这里应该是一个根据。冂,徐锴释为:"门也,大地阴阳之门也。"丙位南方,处夏月,夏月是阳气释放最隆盛的时节,然而盛极必衰,所以,阳气在夏至以后,就要逐渐地转入到收藏,这个"从一入冂"的造字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个过程。丙的上述意义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 ? (2)疾病的相关性 ?丙代表南方,代表方位。那么,方是干什么的呢?《易 ·系辞》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用来聚类的,所以,东方就有东方这一类的东西,南方就有南方这一类的东西。"疒"这个形符加上丙以后,就揭示出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疾病的相关性。上面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很重要呢?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医学,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藏医也好,蒙医也好,他所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疾病的相关性。这个病跟什么因素相关?从发生的角度说,什么因素导致这个疾病,这个发生的相关性是什么?我们探讨一门医学,探讨的最根本的是什么东西?归纳起来就是一个疾病的相关性。21 世纪是生物医学世纪,医学研究将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基因方面,目的就是要解决在基因这个层次的相关性问题。有些疾病像艾滋病或其他什么疾病存在一个易感人群,张三刚接触一次就感染上这个疾病,而李四成天地接触也没有问题,是否在某个基因片断上存在易感基因?如果存在这样的易感基因,那么,对这个相关片断的特殊基因进行处理,使它不再具有易感性,这从疾病的预防角度来说就彻底解决了。所以,无论是疾病的发生还是疾病的治疗,都无外乎是这个相关性问题。在前一章里,我们曾举过三个病例,一个是恶性肿瘤,一个是坐骨神经痛,一个是胃痛,三个疾病的相关因素都是寒湿。寒是北方的气,湿是中央的气,一个北方,一个中央,这就把疾病所相关的最重要的那个因素归结到方上来了。生物医学它把疾病的相关性放在基因这个层次来研究,在基因这个层次来进行攻关。也许到 21 世纪后半叶,或者到 22 世纪,基因这个课题攻破了,那么,相关性的研究将放到后基因的层次。而中医呢?中医这个相关性就放在"方"上。方以类聚,这个类可以很多,可以数不清,正是由这些不同方属下面的"类"导致了众多疾病的发生。所以,疾病的因素再复杂,它也离不开这个方。反过来,我们治疗疾病叫开方,开什么方呢?就是开的上面这个方。如果你是寒导致的疾病,那这个致病的因素在北方。北方你拿不走,但,你可以模拟一个能够对治它的"方"去对付它、去协调它。比如这个"寒",你可以根据"寒者热之"这个原则,模拟一个南方,就用这个南方去对治上面的北方。南方起来了,北方自然要下去,不可能冬夏在一个时间里出现。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治疗疾病就是方的转换,就是时空的转换,将人从不健康的疾病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有关这个转换,我们将在以后的逐章里详细讨论。所以,总起来说,疾病所相关的关键要素就是这个"方"。病的造字为什么要用"丙"呢?原因就在这里。方以类聚,那么,可以用来聚类的方有多少呢?从基本的角度说有五方,东南西北中,但,如果按易的经卦分则有八方,按年支分有十二方,按节气分有二十四方,按六十四卦分,则有六十四方。我们看罗盘,罗盘上面就有这些不同层次的方分。所以,学中医的应该买罗盘来看一看,罗盘不光是风水先生用,中医也可以用,至少它可以帮助你认识这个方,认识与疾病最相关的这个因素。这里我们先从最基本的方(五方)来讨论,看看每一方里究竟聚有哪些相关的类。?
? ? [1]时间方 ?首先是聚时,东方聚寅卯辰时,聚春三月,余者依此类推。所以,时是方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类。《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又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这就是说疾病发生的一个相关因素就是时间,与时间有关系,这是中医很重要的一个特色。你看一个肿瘤病人,他 1994年发病与 1995 年发病就不同了,可西医不管这一套,他只看这个 CT 的结果,活检的结果,至于 1994 年发还是1995 年发跟他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中医也这样看,也不管这个 1994、1995,那就会完蛋。那你不可能真正弄懂病,因为与疾病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相关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你怎么可能全面地认识这个疾病?所以,这个时间你要谨记,这个病在 1994 年发与1995 年发完全不同,因为相关性不同了,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同了。作为一个中医,如果这一点忽略了,那很大的一块你就失掉了。时间的问题现代医学也在逐步的认识,比如药物的服用时间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像强心甙这类药,在凌晨服用要较其他时间服用效价增加上百倍,还有一些激素类的药物,也有类似的情况。但,从本质上来说,西医对时间的认识还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有关时间的相关性今后我们会有较多的讨论。?
? ? [2]五行方 ?所聚的第二个因素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所以,疾病跟五行是很有关系的。这种关系在《内经》里面随处可见。你不谈五行,你认为五行是迷信,那你的中医搞不好。在《内经》里,在《中基》里,我们经常看到五行与阴阳相提并论,其实,五行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阳气处在生的状态就叫木,处在长的状态就叫火,处在收的状态就叫金,处在藏的状态就叫水,而生长收藏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土。所以,五行是中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家千万不可轻视。?
? ? [3]六气方 ?所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东方生风,南方生火 (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病机讲:"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百病的发生都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都与这个方相关。是百病而不是某一个病,所以,六气的相关性是普适的。?
? ? [4]五气 ?五气与上面的六气有区别,它主要反映药物的方位属性,即寒热温凉平。东方温,南方热,西方凉,北方寒,中央平。前面我们讲到中医可以用药物来模拟时间、模拟空间、模拟方位,就是依据药物所具有的这个五气特性。所以,把握五气乃是中医治方的一个要素。?
? ? [5]五味 ?五味也是方所聚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方聚酸,南方聚苦,西方聚辛,北方聚咸,中央聚甘。中医处方治病,依靠的是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药物的这个五气、五味。大家看《神农本草经》,它在每个药物里先谈什么呢?先谈气味,气味放第一位,主治功效放在第二位。气味是药物的首要因素,功效主治是次要的因素;气味是体,主治功效是用。这个主次,这个体用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现在很多人不明体用,主次颠倒,只管主治功效,某某药治某某病,头痛就上川芎、白芷,肿瘤就上白花蛇舌草,完全将气味抛到九霄云外,这个怎么能算中医呢?我们再看《内经》,《内经》治病讲补泻,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她凭什么补泻呢?凭的就是这个气味。所以,她讲:"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她讲"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泻以咸,其补以苦"。所以,中医治方她是凭气味来治方,有气味才有方可言。你凭一个活血化瘀,一个缓急止痛怎么治方?它算北方还是南方?是东方还是西方?方里面所聚的每一类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大家都感到中医的科研难找课题,其实这个方里就大有课题,而且这些才是对中医真正有意义的课题。这几十年,国家在中医药领域里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攻关课题也层出不穷,但是,大家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课题中有多少是对中医有真实的意义呢?可偏偏就是这些课题容易中标,容易到手。你搞什么"方"的研究,标书出去就石沉大海了。五味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疾病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说法在现代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反映。像现在世界上的头几号杀手,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等,哪一个不与饮食有关?现代医学研究饮食,它主要从食物的成分,脂肪多少,糖多少,微量元素多少,饱和脂肪酸多少,不饱和脂肪酸多少,从这些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医,大家不可忘记五味的因素。从上面这些讨论,大家应该发现中医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在中医里,导致疾病的是这些因素,可治疗疾病的还是这些因素。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医的这个特别之处,大家应该好好地去思考,好好地去琢磨。它与西医的概念完全不同。像风是一个致病的因素,"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可是风又是一个治病的因素,风能胜湿。而西医则完全不是这样,像结核杆菌、葡萄球菌,这是致病的因素,那么,治病呢?它有另外一个可以杀灭这个致病菌的东西,比如抗生素。而中医的病因你是杀灭不了的,风你怎么杀灭,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进行调整,只能根据古人给出的方与方之间的这个巧妙关系来进行对治。让水能载舟而不覆舟,让萧何成事而不让他败事。中医治病的路子就是这样,如果从兵法来说,中医治病是攻心而不是攻城。?
? ? [6]五色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涵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记得我跟大家谈过一个例子,就是上面的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病不起,所以,只好请曾医生上门去诊治。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还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里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黑色聚北方,北方属水、属肾,所以,曾医生用黑必定与肾有关。治病不但用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而且还从五色入方,五色治方,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疾病的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北方不足的病人,当我们用药物来调补,感到力量不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相关性从其他方面来考虑,比如从五色来考虑。这是中医很值得注重的一个方面。?
? ? [7]五音 ?下面我们看五音,五音即角徵宫商羽。东方角音,南方徵音,中央宫音,西方商音,北方羽音。五音对疾病有关系没有呢?有!《内经》讲: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望什么呢?望气色、望形色。望气我们很难做到了,我们只能观形。那么这个闻而知之是闻什么呢?很重要的就是闻这个五音。五音里面哪个音强,哪个音弱,哪个音有,哪个音没有,五音之间的协调关系怎样?这些都要能够区别。这都是很深的学问。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这个知音的原始意义就是知五音,只是后来把它泛化了。大家还记得子期、伯牙的故事吗?可见知音是不简单的。听一个人的声音就知道你的情况,是不是太玄了呢?不玄!历史上有的人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在隔壁说话,他就知道你的疾病,这才叫"闻而知之",这才叫圣。为什么呢?因为疾病与五音相关。你的肺病了,那你的商音肯定会出问题,你的心病了,徵音肯定会出问题。所以,听这个声音就能大致了解你的情况。只不过我们现在都是聋子,我们听见的只是胒湮心耳的繁手淫声,而真正的五音我们听不懂。有的甚至连五音的概念还搞不清楚,一听五音,就说这不科学,应该是 1234567,应该是七音,怎么搞五音呢?五音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值得花大力气来研究。上面提到的是诊断的角度,从治疗的角度看也是一样。五味能治病,五气能治病,五音同样也能治病。商音就是属于西方,就属于金,金就能克木。你光知道羚角钩藤可以平肝熄风,应该知道商音一样地能够平肝熄风。现在西方很多地方都在流行音乐疗法,这是一个可喜的苗头,不过,这个音乐疗法还比较初级,还是小学水平,甚至是幼稚园的水平。真正的高水平在高山流水里,在中医里。希望大家在这方面作些研究,不要局限于开一个小柴胡汤、麻黄汤,或者时方的荆防败毒散,不要局限在这里,应该把眼光放开一些。21 世纪中医可以有很多的作为,为什么呢?因为她的相关性太多了,正是这个相关性决定了她在很多领域都能够有所为。现在许多中医到西方去,就只扎个针灸,弄弄按摩,开个中药,西方人也认为中医就这几招,你为什么不搞搞音乐疗法,你可以研究五音,开一个真正的五音疗养医院。《史记·乐书》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可见音乐对人体的作用,对疾病的作用,并非现在提出来的。这就是说,中医里面可以操作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不要只是抓住现在这一点点。?
? ? [8]五臭 ?在方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有很多相关的问题,有时间,有五行,有六气,有五色,五音,有五味,往下的还有很多。比如五臭,臭是双音字,这里读"秀"音。臭跟味不同,它是通过鼻来完成。五臭即臊、焦、香、腥、腐。东方臊,南方焦,中央香,西方腥,北方腐。对于五臭,也许我们对它要比其他敏感,特别有些臭我们的感受很深。比如香燥的东西。香燥的东西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特别在不想吃饭的时候很想吃一些香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香属中央,香入土,香入脾胃,脾胃运化好了,胃口就自然会打开。记得蒲辅周老先生曾治一例高年久病的患者,症见烦躁、失眠、不思食,大便七日未行,进而发生呕吐,吃饭吐饭,喝水吐水,服药吐药。病家认为已无生望,抱着姑且一试的态度询治于蒲老。蒲老详问病情,当得知病者仅思喝茶后,即取"龙井"6克,嘱待水煮沸两分钟放茶叶,煮两沸,即少少与病者饮。第二天病者子女惊喜来告:"茶刚刚煮好,母亲闻见茶香就索饮,缓缓喝了几口未吐,心中顿觉舒畅,随即腹中咕咕作响,放了两个屁,并解燥粪两枚,当晚即能入睡,早晨醒后即知饥索食。"蒲老嘱以稀粥少少与之,饮食调养月余而愈。一味茶饮而起如此沉疴,同道颇以为奇。当时我看到这个病例也觉得不可思议,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我们今天讨论五臭,这个道理就很清楚了。上好的"龙井"是非常清香的,而按照蒲老的这个泡茶方法是取其臭而不取其味,这样香气直入中土,当然就可以醒脾开胃了。适当的喝茶能够帮助消化,道理就在这里。有关五臭的例子还很多,第一章里我们讲《脑内革命》的例子,我们讲治骨癌的例子都与这个五臭有关。?
? ? [9]五畜 ?五畜在《内经》有不同的说法,一种五畜指鸡羊牛马猪,东方鸡,南方羊,中央牛,西方马,北方猪。一种是七篇大论的说法,即五虫: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这个五虫包括人,它泛指一切的动物。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肉食的时代,过去小时候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肉,所以,吃肉叫打牙祭,可现在哪餐不是肉,哪顿不是肉?现在的疾病越来越复杂,奇疾怪病也越来越多,而很多高发病率的疾病就与肉食直接相关。从中医的角度,从五畜的角度切入,应该会有文章可做。谈五畜还需要补充一个问题,就是十二生肖的问题。十二生肖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前些天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报道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国为了预防伊拉克的毒气弹,除了携带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外,还带有很多的活鸡。为什么带活鸡呢?科学研究表明,鸡对有毒气体的嗅觉,其敏感性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动物,所以美国人要借助这个鸡来为他报警。为什么对气体最敏感的东西是鸡呢?鸡属酉,酉位西方,肺亦属西方,开窍于鼻,而嗅觉是由鼻来主管的,这就造成了鸡的嗅觉与众不同。这使我意识到了十二生肖的内容不可忽略,它不是随意的,它不仅仅是一个代号,这里面肯定有很深的东西。另外一个是古人用来治疗青腿牙疳的例子,青腿牙疳大概相当与现在的血管性疾病,如静脉炎这一类病。这种病先是脚趾远端一节节地发青,然后逐渐坏死。古人用什么方法治这个疾病呢?就用马乳,母马的奶。喝这个马奶,血管的疾病就会慢慢地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午马属南方,属火属心,中医讲乳为血化,因此,乳又称白血。而心又主血脉,所以,这个马乳就与血脉有特别的亲和力,有特别的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它能治疗这个血管的病变。以上这些关系告诉我们,研究动物,我们还不能完全像现代医学那样光从营养的角度来考虑,应该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也许这些方面的意义更深远、更广大。?
? ? [10]五谷 ?五谷,即麦、黍、稷、稻、豆。东方麦,南方黍,中央稷,西方稻,北方豆。五谷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提到过豆,豆入北方,与肾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豆又称肾谷。实际上我们看一颗大豆的外观,它就像一个缩小了的肾。因此,豆类及其制品,对于肾,对于与肾相关的骨和脑就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个保健食品叫大豆卵磷脂。服用卵磷脂除了调节血脂,改善心脑功能,增加记忆力外,对某些脱发还有很好的作用。而从中医的角度看,这些作用都与北方有关,都与肾有关。所以,研究食物不能光考虑现代的营养学,还要考虑到"方"的因素。五谷里面稻属西方,属肺谷,而肺主皮毛,所以,从美容的角度讲,吃大米恐怕要好一些。南方人的皮肤为什么比北方人细腻,这可能与南方人主食肺谷有关。 ?
? ? [11]五志 ?五志就是怒、喜、思、忧、恐。东方怒,南方喜,中央思,西方忧,北方恐。情志跟疾病的关系我想大家都有感受,不用在此多说。思虑太过会怎么样,忧伤太过会怎么样,恐惧太过会怎么样,这些在《内经》都有明确的记述。这就说明了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古医案里,有不少是用五志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这些都是因为有方的因素。 ?
? ? [12]五数 ?五数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中天数五,地数五,合之即五数也。 《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以天地分之即奇数一三五七九为天数,偶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天数为阳,地数为阴。以五方类之,则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东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数的五方的分类实际上就是传统所说的河图数,河图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东西,孔子曾经感慨地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它不仅与易的起源相关,故《易 ·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且传统文化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蕴藏在这个河图里。在这里我们暂且不就这个神秘性去探微索隐,而是就这个五数的问题作一个讨论。如果大家要问现代科学最具特征的地方是什么?那我们可以回答,是她的数理逻辑体系,是她的数学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她对数的认识的最大特征又是什么呢?那就是"抽象"。所以,现代数学是一门纯抽象的科学。而与之相对应,传统文化最具特征的地方则是她的阴阳术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她对数的认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抽象,比如我们以上所说的这个方与类,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为什么属于一类?为什么能够聚于同一个方下?在这个"方以类聚"的过程中,如果不从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的属性,抽出本质属性,那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根本就扯不到一块来。所以,在类聚的过程中必须抽象。那么,另一方面呢?另一方面就是不允许抽象。现代数学里,她对数的认识是纯抽象的,比如这个 1,1 就是1,1 就代表1 这个数,除此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具体的内涵,它不代表任何一个象。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象都必须统统地抽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能来研究数学。可是在阴阳术数这个体系,它完全不是这样,她的数里有象。所以,《左传》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物里面有象,象里面有数。反过来呢,则是数里面有象,象里面有物。因此,传统文化里专门有一门"象数"学,就是探讨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数与物之间的关系。数不允许"抽象",它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涵,它有一个直接与之关联的"象",这就是河图的重要内容。一六这两个数表征水,有一个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二七表征火,有火的内涵、南方的内涵;三八表征木,有木的内涵、东方的内涵,余者依次类推。一六为什么会有水的内涵,北方的内涵?这显然不是今天在这里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是整个古代文化确知确证了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不容推翻,推翻了它就等于推翻了整个古代文化。而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一个根本差别。现代的预测学,它根据概率,根据统计,那么古代呢?它就根据这个象数之间的关系。所以,象数学不是一门虚设的学问,它是一门很实在的学问,古人制方的大小,用药的多少,以及每味药的具体用量,就是依据这个象数的学问。?
? ? [13]五毒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这里再补充一个五毒,五毒即贪、嗔、痴、慢、嫉。这是佛家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行为的善恶,特别是心灵世界的善恶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易·系辞》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状态,一定是祛除了五毒的状态,还有贪、嗔、痴、慢、嫉,这个心境不可能恬淡,不可能虚无。而一旦趋入这个境界,就会真气从之,就会精神内守,就不会有疾病的发生。由斯可见,道德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是医学的问题。以上我们粗略地讨论了方的涵义。在每一方里,所辖的这些"类"在表面上看虽有很大的差别,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是相同的,却是等价的。正因为这个等价性,造成了中医在诊断上和治疗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看似不同,看似不规范,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实际是大同,是殊途同归。这叫你有你的打法,我有我的打法,打法虽不同,但都不能违反"方"的原则。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时,用了两个"最"字来形容,一个是"'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一个是"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我们从病字的释义,引出了疾病的相关性,而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感受到周先生的确是过来人,他的这个形容绝非孟浪之语。?
? ? (3)何以用"丙" ?有关病的造字,我们转入另一个话题。由上述讨论可知,病字用丙是为了用方,而用方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疾病的相关性。既然用丙即是用方,那我们就要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造字完全可以选甲,为什么一定要选丙呢?天干从甲开始,你用天干应该首先用甲。如果当初造字的圣人选择了甲,那我们今天不读得"丙"而应该读得"甲"。我想光是声符,光是发音,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就像没过门的毛脚媳妇喊阿姨喊惯了,过门后突然要改叫妈,真是周身的不自在。但是,这个没关系,时间一长,两三个月后,你就习惯了,自在了。所以,光从声部来解释造字为什么一定要用丙,这个理由不充分。?
? ? ①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病之用丙肯定有它的特异性。怎么样一个特异性呢?丙在十天干里属南方,属火、属心,这个南方,这个火,这个心有什么作用呢?也许不学医的人很难领会这个作用。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谈,从《素问》的"灵兰秘典论"来谈。 《素问》里面有很多的医学模式,有生物的医学模式,有宇宙的医学模式,有心理的医学模式,也有社会的医学模式。这个"灵兰秘典论"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医学。从这个角度上述的这个南方、这个心有什么意义呢?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如果就一个国家言,在美国就是总统,在中国就是主席。一个主席,一个总统,他对国家的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这个不用多说。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在谈完十二官的各自作用后总结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主明则下安,君主之官明,则整个身体,整个十二官就会安定,用这样的方法来养生,你就会获得长寿。所以,你要想把身体搞好,要想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使这个主明。历史的经验更是这样,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历史,哪一朝哪一代遇上明君,天下就安定,老百姓就得利。如果遇到昏君当道,那就惨了,那自然天下大乱,百姓受苦。从 《素问·灵兰秘典论》我们知道,这个心、这个南方火是一个主宰,是整个身体的关键,健康也好,长寿也好,夭折也好都关系在这个心上,这个南方上。因此,病与不病,就要看这个心。病之造字为什么一定选丙呢?道理就在这里。前面我们提到中医这门医学是"攻心"而不是"攻城",从这个造字可以得到证实。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所以,你只知道攻城,而不知道攻心,那你不是中医,或者你成不了上医。而什么是攻城呢?什么是攻心呢?大家可以思考。?
? ? ②十九病机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十九病机看,整个十九病机五藏病机占五条,上下病机各占一条,就是七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加起来十条,那么,剩下的这九条都是讲火热的,如果再加上五藏病机中心这一条,就成了十条,超过半数,可以控股。在病机的开首,黄帝说了,"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也就是这个百病与五方的因素都有关系,可是为什么一到具体的病机,岐伯就撇下了其他的因素,而主要谈火热,主要谈南方呢?这显然与前面《素问 ·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义相呼应。疾病虽然与方方面面的因素相关,但是,最关键的,最决定性的只有一个。就像一个国家,国家的各个部门都很重要,不能说你外交部重要,我财政部不重要,都重要。但是,这些重要的因素都必须服从一个更关键的因素。造字的先圣之所以选择丙而不选择甲或是其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是很具深意的。以上我们通过病的造字引申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前面我们曾经说过,你对病的造字真正领悟了,对于中医就"思过半矣"。这句话大家说过分吗?我想不过分。任何医学它研究的不外乎就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相关;一个是疾病的治疗与哪些因素相关。而在病的造字里,显然已将这两个相关因素包括进去了。所以,病字大家要好好地研究、好好地琢磨。我们乍看周汝昌先生将"咬文嚼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还以为是不是老先生糊涂了。"咬文嚼字"是没事找事,怎么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呢?可是,你一仔细琢磨,就知道这个最高境界非"咬文嚼字"莫属。"咬文嚼字"不是简单的一桩事,它需要很深的沉积,很厚的底蕴,这里面既有逻辑的知识积累,又有直觉的体认判断联想,没有这些,你咬不到东西,嚼不出味道。嚼不出咬不到你谈什么境界,这就没有境界可言,这也不叫"咬文嚼字"。而一旦你咬到东西了,嚼出味道了,你感到一口下去回味无穷的时候,这个境界就会自然地涌现出来。佛家讲等静智慧中的自然流露,恐怕我们可以借用来描述这个"涌现"的过程。真正有学问的老先生,他的一句话有时都是沉甸甸的,用一字千金来形容,实不为过。周汝昌先生讲的"咬文嚼字"实在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 4.脉释?
? ? (1)脉之造字 ?首先我们还是从造字来看。脉由月+永构成,我们现在的简体就用这个脉。还有另一个是月+聐,这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月字在这里是形符,《说文》和《康熙》都把它放在肉部。所以,月可作两个部首,一个是月亮的月,一个是肉。《说文》、 《康熙》将脉(胐)置于肉部,我的意见是对一半错一半。说对一半是因为从形上讲,脉确实是由肉构成的。但是,如果从功用上,从更广义上讲,脉置肉部就有诸多不妥。它应该置于月部。月就是月亮,《说文》释月为"太阴之精",《史记·天官书》曰:"月者,阴精之宗"。而《淮南子 ·天文训》则云:"水气之精者为月。"也就是说,月为水气之精凝结而成。永的本意是长,把这个长放在历史里就是永恒。如果把它放在自然里,这个长与什么才堪称配呢?当然只有江河才能相配。所以,《说文》云:"永长也,象水聑理之长。"我们经常讲源远流长,在本义上就是指江河。你看长江从唐古拉山起源后,一直流到大海,横穿整个内陆东西。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长?所以,永的本义就是这样,它代表江河,代表江河的主流。而胑的意思呢?它也与水有关,表示江河的支流。一个主流,一个支流,两个都是讲水。所以,这个脉字必定是与水相关的。?
? ? (2)脉义 ?形声二符的意义已如前说,形符我们还是从月讲。月属阴,阴的东西是黑暗的,不应该有亮光。但为什么月会有亮光呢?古人讲这是日使之明也。也就是说属阴的月本无明,而有了日,有了太阳它就会明。所以,月的光明主要与太阳相关。我们常说水中月、镜中花,其实水中本无月,镜中亦无花。月的明亮也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它好比一面镜子,一面太阳的镜子,一面阳气的镜子。因此,月相的变化情况,从天文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医的角度讲,它反映的是阳气的进退消长。所以,整个月的阴晴圆缺它并不在于说明其他的什么,而说明的就是这个阳气的变化。今天是农历十一,再过四天就是十五,从这个时候起,月亮在一天天变圆,直至形成十五的满月。月属阴,月满了是不是就意味着阴气满呢?不是的。恰恰相反,它反映的是阳气满,阳气充满,阳气盛大。这就引出一个月周期的问题。前面我们曾讲过年周期和日周期的问题,有的人发病跟这个年周期很有关系。比如胃病的病人,有的就喜欢在春天发作,其他季节他比较平静,可是每到春天胃就不舒服。这样一个发病特征就提示我们这个病与东方很有关系,与肝木很有关系,应该从这方面来考虑治疗。还有的病人在年周期上没有特征,可是在日周期内却很有特征,他这个病就是傍晚的时候不舒服,其他时间相安无事。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前面谈的日周期我们知道,傍晚的时分对应秋,这就与西方、与肺金有关。这里我们提出月周期,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月周期里面也存在一个春夏秋冬的变化,也存在一个生长收藏的变化,根据病人在月周期内的发病特征,我们可以作出一个相关性的判断,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汉代的魏伯阳造有一本《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在历代都受到极高的重视,享有"万古丹经王"之美称。这本书对月相的变化是用易卦来描述的,比如这个十五,它所对应的是乾卦:"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乾卦三爻皆阳,是纯阳卦,月满用乾来表示,正说明了月满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个时候阳气处在最大的释放状态。月满一过,重阳必阴,阳气逐渐地转入收,转入藏。月相也渐渐由满变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即成为下弦月,这个时候的阳气状态与秋相应。下弦以后,月的亮区进一步"萎缩",直至三十,什么都没有了,只见一个月亮的影子,这个时候就叫晦。在晦这个时候,月亮跑到哪去了呢?月亮还是在那儿。就像我们的镜子,刚才镜中还有花,为什么这会儿没有了?因为你把花拿掉了,藏起来了,而镜子仍然在那儿。这个时候阳气没有显现,阳气都收藏起来了。所以,月就不明了,这就成为晦。所以,晦这个时候就与冬藏相应。因此,整个月象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明阳气变化的这么一个问题。月象所呈现的不是其他,就是一个阳气,故月又称为阳镜。月为阳镜的这个说法,不知道古代有没有,如果没有,则权作我们的一个创造。所以,月象变化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以阴显阳,以阴现阳的过程。月的这样一个意义谈完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水。水也是属阴,是一个静物。它只有往下走,所以,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水也会有起落,比如潮水的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这个导致涨落的因素。今年中央电视台刚好转播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大家也看到了,这个过程确实蔚为壮观。特别是两股潮碰撞回旋的时候,正好形成一个天然的太极阴阳图,这使我们想到了什么叫作"道法自然"。古人所搞出来的这些东西,都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都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自然。水这样一个静物为什么会涨起来?而且涨得这么汹涌澎湃。这跟月亮一样,月本无光而阳使之光。水本为静而阳使之动。所以,这完全是一个阳气的问题。既然是阳气的问题,那么,这个涨落必然会与时间相关,与阳气的变化相关。古人讲月满观潮,就是说潮涨一般都在月圆的时候。月圆潮起,月亏潮落,这是什么原因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从海洋潮汐学的角度,认为在月圆的时候,月地的引力最大,由于引力的作用产生了潮涨的变化,也就是说潮的起落与月地的引力相关。这个是现代科学的说法。但是,在古代还没有引力这个概念,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个潮汐的涨落变化呢?既然有变化,那必定要找阴阳,这是《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明确规定的。是什么因素能使这个阴静而下的东西升涨起来呢?除了阳再没有别的东西。阳主动主升,惟有靠阳的鼓动作用才能使水升涨为潮。而恰恰月满的时候是阳气最隆盛的时候,这就与现代科学的说法吻合了。阳气的作用,就使这个静者变动,就使这个下者变高。因此,潮汐的涨落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变化,是阳加于阴方为潮,这与月为阳镜的道理同出一辙。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月地引力的作用,受阳气的影响。那么,在人体呢?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的情况应该跟这个过程相似,而这个相似的东西就是血脉。几年前《中国青年》杂志的一篇文章正好支持了以上这个说法。这篇文章有两个观点:一个是最原始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个问题我们在厥阴篇会有详细的论证。生命的起源跟河图很有关系,跟五行很有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认为人体的血液跟海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什么呢?人血是咸的,海水也是咸的。所以,自然有江河湖海,人身就有血脉。血者水也。血本静物,它为什么会在血管中流动,进而产生脉搏呢?当然,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很清楚,这是由于心脏的不停收缩造成的,但是,光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还不能解决问题。心脏收缩产生脉搏,这一点古人已经认识到,并且将这个问题归结到胃气里面。但是,要使这个脉理与整个医理相应,那么,脉的变化还是要归到阴阳上来。树欲静而风不止,阴血欲静而阳动之。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把整个脉理浓缩进去,给脉下一个定义,那么这个定义就是:阳加于阴谓之脉。知道了脉的这个道理,这就好办了,你就会明白我们号脉是为了什么?那就是为了了解阴阳。《内经》云:"脉以候阴阳"。脉为什么可以候阴阳呢?就因为脉的形成,脉的变化具备了阴阳的要素。所以,我们号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了解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前面第二章里我们曾讨论过这个本的问题,本就是阴阳。因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与这个阴阳有关,都是阴阳的变化导致的,疾病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我们要了解这个疾病,要考察这个疾病,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的这个疾病,那我们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当然要从根本上入手。从根本上入手就离不开阴阳。而阴阳从哪里去了解呢?脉!既然脉能够这样好地反映阴阳,所以,中医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方法就是从脉入手。当然,如果有人能像扁鹊那样望而知之,那这个脉可以不那么重要。你一望便知道他的阴阳。但是,这一点我们恐怕很难做到,那我们就只能依靠脉来鉴别阴阳。?
? ? (3)四时脉论 ?中医脉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讲 28 脉的,有讲 36脉的,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但是,真正把握起来并不容易《内经》讲脉没有这样繁杂,她只讲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例如她只讲四时脉,而不讲 36 脉。然而四时脉你一旦搞清楚了,脉学的基本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四时脉。?
? ? ①春弦 ?所谓四时脉就是春夏秋冬所相应的脉,春脉为弦,什么叫弦?弦脉比较容易理解,古人形容是"如按琴弦"。在指下有"如按琴弦"这样一种感觉的就叫弦脉。典型的弦脉在手下稍稍感到紧张,如果更进一步紧张就成了紧脉。所以有不少的医案脉写弦紧,因为弦紧的这个度有时不好区别弦属春脉,紧属冬脉,冬春相连,所以,这个交界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不过,明显的还是可以区别开来。春天为什么会现弦脉呢?通过第二章的讨论我们知道,春天的时候阳气开始释放,开始升发,但是,这个时候阴寒还没完全退。特别是北方,早春二月的时候还很寒。在这样一个时候,阳气要出来,阴寒就会阻挡它,束缚它。这就形成一个抵抗,这样一个阴阳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弦象。所以,我们摸到这个脉的时候总有一种受阻的感觉。当然这样一个过程用言语确实不容易描述大家可以慢慢去感受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弦脉呢很关键的一点是阳出的时候有东西去束缚它,如果没有这个束缚的因素,它不会出现这个弦脉。因此,弦脉的这样一种情况正好反映了春天的阴阳变化。所以,在春三月里见到这样一个脉象应该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太过,过则有病。太弦了那就说明这样一种束缚和抵抗的力量超过了正常,那你要找原因,看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弦脉的太过?如果脉根本不弦,一点紧张的味道都没有,相反地很松弛,那说明这个阳气根本没有升起来,这也是有问题。所以,春三月脉太弦了,即太过,或者一点都不弦,即不及,这样都不好。这个是春脉。如果在平常其他的时候见到弦脉,就应该找找原因。特别是女同志,摸到弦脉的时候应该问问她:近来的情绪怎样?是否怄气了?怄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弦脉出现。为什么呢?因为怄气就会有抑郁。抑郁了,气血的运行就会有障碍,有束缚。因此,在其他的时候出现弦脉,我们就应该寻找这个引起束缚的原因。?
? ? ②夏洪 ?夏天的脉是洪脉,又叫钩脉。夏天为什么会出现洪脉呢?夏天时候的阳气在方向上还是像春天那样,是春日的继续。阳气升发,向上向外。但是,夏天这个时候阴寒已经退了,束缚的因素没有了,脉气就像完全张开的翅膀,很自在很逍遥地飞翔。所以,这个时候的脉就是洪脉。夏天见到这个脉,这叫应时脉。如果其他时间也出现这个脉,这就是非时之脉。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我师父当年的病案,大概在 1982 年的冬天,先师到铁路的一个朋友家赴宴。饭前,应朋友的要求为她的父亲诊脉,诊脉过后先师没说什么,等把饭吃好,先师的朋友送他出门的时候,先师才跟她讲:你父亲的身体要注意,不然的话,明年夏天就会出大问题。朋友听到先师的这番话,心里很紧张。因为她亲眼见过先师的一些预言后来都兑了现。所以,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办法可想。先师当时开了一张处方,用的只有两味药,一味生石膏,一味苏木。熬水以后当茶饮。为什么开这两味药呢?当时是冬天,而冬天摸到的却是一个夏天的洪脉。这个时候阳气正在收藏,不应该出现这个洪脉,出现了说明一定有问题。在收藏的时候,还有一个天地的因素在束缚这个脉气。在这样的时候你都会出现这个脉,而一旦到了夏天,这样的因素没有了,那不火山爆发?所以,先师断定夏天肯定会出问题。这个脉在伤寒里也叫阳明脉,阳明病当然可以用白虎汤。所以,我师父开的不过是白虎汤的变方,是更简单的方。送走师父后,回到家她就跟父亲说:李医生说您应该吃一些中药调理,这样会对身体有好处。可是她的父亲是一位老干部,很固执,并且刚刚做过全面体检,什么问题也没有,吃什么药呢?所以,就没有做理会。到了夏天,大概是七月份的时候,突然脑溢血,送医院抢救,不到一个星期就死了。这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很深,认识到脉是很有作用的,把握好了,确实可以知道疾病,预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44 次浏览 • 2016-01-23 09:15 • 来自相关话题

? ? 7.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 9 克,桂枝 6 克,生姜 9 克,芍药 6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 ? ?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查看全部
? ? 7.葛根汤 (麻黄+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葛根12 克,麻黄 9 克,桂枝 6 克,生姜 9 克,芍药 6 克,炙甘草 6 克,大枣 4 枚
? ? 【用法】以水先煮麻黄葛根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汗。
? ? 【方解】此于桂枝加葛根汤更加麻黄,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31 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 ? 《伤寒论》第32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 注解: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 ?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 12 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无汗,小便不当少,今由于气上冲胸,水不得畅行于下,故小便反少。牙关紧急不得语,已是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宜以葛根汤主之。
? ? 按:《金匮要略》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本条即述刚痉的证治。葛根汤本治项背强几几,实即项肌肉失和因致痉挛的证候。若此证严重时,则致背反张的痉病、故太阳病发热恶寒无汗而痉者,当然须以本方主之。不过本方的应用,并不限于以上所论。由于葛根汤清凉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诸疾于初期太阳病时,概以本方治之。依据经验,外感咳喘须发汗者,以用本方的机会为多。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剧甚者,不问项背急与否多属本方证。他如腰肌劳损,本无表证的明征,与本方治之屡验。《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皆得之肌不和或均指为痹之属亦未可知。
? ? 【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 ? 【验案】刘某,男性,49 岁,病历一号 5294,1967 年 7 月 26 ? 日初诊。背疼一年,胸椎2~5 有压痛。经拍片证实胸椎 8、9、11 骨质增生。曾经理疗不但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疼,无奈找中医治疗。近症: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伏仰,苔白,脉沉。此属寒湿流注项背,治以散寒祛湿,与葛根加苓术附汤:葛根 12 克,麻黄 10 克,桂枝 10 克,生姜 10 克,白芍 10 克,大枣 4 枚,茯苓 10 克,苍术 10 克,川附子 10 克,炙甘草 6 克 ? ?结果:上药服三剂疼即大减,增附子为 12 克,又服三剂,头左右转动自如,可以伏仰,深低头时仅微痛,晨起可以翻身。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麻黄汤 (麻甘桂+杏)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634 次浏览 • 2016-01-23 08:57 • 来自相关话题

? ?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 ?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 ?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查看全部
? ? 6.麻黄汤 (麻甘桂+杏)?
? ?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 ?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 ?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 ?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 ?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 ?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 ?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 ?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 ?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嗜卧与嘿嘿都是倦怠形状,详见小柴胡汤条,可互参。
? ? 《伤寒论》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 ?
? ? 注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暝为病欲解而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
? ? 按: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则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古人有“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的说法。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药物,反而误事。
? ? 《伤寒论》第51 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为病在表的脉应,若无汗则宜麻黄汤发其汗。
? ? 《伤寒论》第52 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数,为表有热的脉应,宜麻黄汤发汗解之。
? ? 按:以上二条均属简文,证已详于前,故只举可发汗的脉应论之。
? ? 《伤寒论》第55 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 ?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拖延日久不发汗,体表郁闭,致阳气重于表,邪无从出,体液上冲因致此。有因衄而解者,如 46 条。也有虽衄而不解者,即本条。
? ? 按:表实宜发汗,若迁延不发汗者,往往因阳气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条所论为虽衄而表不解者,故以麻黄汤发汗以解表,表解则衄亦必已。又必与衄家不可发汗之戒相鉴。所谓衄家是指长时鼻衄的病,由于久失血,即遭受外感亦不可发汗。因汗夺津液,必益虚其血液也。而本条所述是宜汗不汗,体液上冲而致衄,发汗表解而衄亦自止。
? ? 《伤寒论》第235 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 ? 注解:脉浮无汗而喘,此喘发自于表实甚明,故发汗则愈,虽有阳明证,亦宜麻黄汤先发汗。
? ?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则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其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 ?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 ?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 ?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 ?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 ? 【验案】陈某,男性,24 岁,病历号 97771,1965 年 10 月 9 ? 日初诊。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感身热(38.6℃)、无汗、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太阳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与麻黄汤:
? ? 麻黄 10 克,桂枝 6 克,炙甘草 6 克,杏仁 10 克
? ? 结果:上药急煎即服,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二天自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69 次浏览 • 2016-01-23 08:51 • 来自相关话题

? ? 4.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 6~10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 ...查看全部
? ? 4.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附子)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 6~10 克
? ? 【用法】水煎温服。
? ?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附子汤即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 ?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 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 131,初诊日期 1966 年 3 月 25 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
桂枝10 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 克,生姜10克,大枣 4枚,制附片10克
? ? 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286 次浏览 • 2016-01-23 08:13 • 来自相关话题

? ?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 克 ? ?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 ? 【方解】葛根甘平 ...查看全部
? ?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 克
? ?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 ?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 注解:“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谓。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证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验案】任某,女,21 岁,门诊病历号;49703,1965 年 12 月 l0 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疼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证。予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 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 ? 克 ? ?结果:上药服一剂证大减,二剂证已。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 ? 麻黄 ? 防风+知母 ? 术附)
? ? 【方剂组成】桂枝12 克,芍药 9 克,甘草 6 克,麻黄 6 克,生姜 15 克,白术 15 克,知母 12 克,防风 12 克,炮附子 6 克
? ??【用法】水煎温服。
? ??【方解】此于桂枝汤增桂姜、去大枣,另加麻黄、防风发汗解表,复用术附以逐湿痹。知母以消下肢肿,故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 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注解: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疼痛。身体尪赢,即言身体瘦之甚。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此宜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 按:慢性关节炎下肢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又以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 ? 【辨证要点】关节痛疼、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 ? 【验案】徐某,男性,19 岁,病历号 189520,l966 年 2 月 15 日初诊。左足肿疼己五六年,近二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 10 克,白芍 10 克,知母 12 克,防风 10 克,麻黄 100 克,生姜 12 克,苍术 12 克,川附子 6 克,炙甘草 6 克?
?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冶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 9 克继服,一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经方方剂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29 次浏览 • 2016-01-23 08:13 • 来自相关话题

? ? 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 枚 ? ?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 ...查看全部
? ? 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 ?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 枚
? ?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 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 ?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 ? 《伤寒论》第 12 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 ?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 ?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 ?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 注解: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 ? 《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 注解: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若误与桂枝汤,则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只宜麻黄汤发其汗,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矣。(举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谓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
? ?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 ? 《伤寒论》第 25 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必是传抄有误,宜改之。 ? ?服桂枝汤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疟状,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因浮为在外,法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愈。
? ?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举拙注:亡津液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详见:各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 ? 《伤寒论》第 53 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愈。
? ? 《伤寒沦》第 54 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 注解: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也。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 ?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 注解: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假设头痛且必衄者,宜与桂枝汤。
? ?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 ?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切脉浮数,知表热未解也,故宜桂枝汤更汗解之。
? ? 按: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 ? 《伤寒论》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 注解:太阳伤寒,医误下之,因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之谓。下利清补不止,知已转属太阴虚寒里证,虽身疼痛,表还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后治其身疼痛。假若下后,未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则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为定法,须记。又与四逆汤,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亦宜桂枝汤,自在言外。
? ?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 ? 注解: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也。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 ?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 注解:伤寒本不宜下,而医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以麻黄汤发其汗,一再误治,邪既内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恶寒也。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里。
? ?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宜攻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定法,须记。
? ?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阳明病,虽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还未解也,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 ?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也。但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若脉沉实,则已传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仍在表,日晡发热,正是时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 ? 《伤寒论》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下利而言。下利而脉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 ?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葛根汤条谓太阳阳明合病,而此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葛根汤证为表实,桂枝汤证为表虚,异其称呼以示虚实不同也。不过二方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其主治下利,当均为太阳阳明的合病。若真是里虚寒的太阴病,即有表证,亦不可与桂枝汤先攻表,当与四逆汤先救里也。
? ? 《伤寒论》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 注解:下利而腹胀满,虚寒下利也,故虽身疼痛,法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 按:本条所述乃真太阴病的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亦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与桂枝汤以攻其表,可见上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 ?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 注解: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与桂枝汤小和其外。
? ? 按:霍乱上吐下利,损人津液至烈,虽遗有表证未解,也不可过汗,则宜少与桂枝汤消息和解之,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 ?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 ? 注解:产后风者,妇人产后患太阳中风也,虽延续数十日不解,表现为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知桂枝汤证未罢也。病虽久,而桂枝汤证续在者,即宜与桂枝汤。
? ? 按:运用方剂在辨证,只要见其证,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暂无关紧要。
? ?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应用,宜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若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有关具体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 ?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 ?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 ?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 ?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 ?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 ?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门诊病历一号:22725,1964 年8月 20日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 3~5 点钟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 ? 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 ? 例 2?贺某,男,8 岁,门诊病历号 79322,1965 年 10 月 23 日初诊。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 11点 30 分出现发烧(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证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 ?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 l 点后尚有低烧(T37.2℃~37.5℃),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