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内合治

外内合治

从《中医人生—— 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81 次浏览 • 2016-01-22 15:11 • 来自相关话题

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 ? ? ?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中医学(5年制)? ? ? 姓名:骆孟 ? ? ? ? ? ?学号:201 ...查看全部
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 ?
? ?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中医学(5年制)?
? ? 姓名:骆孟 ? ? ? ? ? ?学号:2012051164 ? ? ?年级:2012级 ??
? ? ?
? ??一、 书籍梗概
? ?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讲述了作者(娄绍昆)从最初接触针灸到最后经方针灸并用、外内合治治疗疾病的奋斗历程。作者重温旧时回忆,带读者走进关于《伤寒论》和经方的世界。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病案,说明外内合治的必要性;又在与表兄、父亲、各位老师中的对话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经方世界,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从古老的针灸治疗到近代经方在日本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引经据典,重点介绍了日本汉方家对于我国《伤寒论》的另外一种解读方法――方证对应,以及这种方证对应对于娄绍昆前辈的深远影响。
? ??二、 经方的另一条路――去内经化的方证对应
? ? 日本汉方界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去内经化,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伤寒论》的另外一扇门。《伤寒论》在中原地区,一直以来以《内经》的观点解释伤寒六经,如尤怡柯氏自近世才有主流的两大观点:一是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相对应,在病理病机上可以以经解经,近代以刘渡舟等为代表;二是伤寒六病,非六经,与内经的经络学说并无太大关系,此当以陆渊雷、胡希恕等代表。彼此相互以各自的临床经验为依据争论不休,更增添了《伤寒论》复杂,甚至陆渊雷还取消六经,只取四经,三阳经与少阴经,太阴与厥阴则分散到杂病各处。
?? ?宋朝时《伤寒论》传至日本,其中的康治本为后世保留了仲景学说的大部分原文,并在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师吉益东洞的思想引导下,为伤寒论注入了新特色,那便是伤寒的另一方面:方证对应。他将重心放在处方的适应证上, 以八纲作为基础,而不用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
?? ?诚如娄氏的汪阿姨对他说的最简单的治病方法,不需要很深层次的理论,即可使用,如: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口苦,尿黄,即可使用甘草泻心汤;又如: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香连丸;又如:口苦,头痛,吐酸,用左金丸。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葛根汤是家庭常备药,如同中国家庭常用的“保和丸”一样,因为只要知道方药对应的症候,即使不知道理论,便可使用,这便是日本方证对应下的“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的体现,也即是方证对应。我们可以不知道很多复杂的理论,尤其是越解释越晦涩的内经理论,而只是需要知道几个证候,便可知道所对应的方药治疗,故谓方证对应。 ? 如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对于方症,要抓主症,如甘草泻心汤类方剂主症只有一个:心下痞硬,呕与下利是客证,未必都要有。如此,《伤寒论》中曾论述小柴胡汤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 “心下痞硬”便是甘草泻心汤类方剂的那“一证”,即主证。
?? ?吉益东洞为后世留下的《药征》一书,为后世指明了“方证对应”的方向,即是“有是证用是方”与“有是证用是方”,《药征》通过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方面,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和200多个方剂,从《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出发,以自身的临床验证为主,总结《伤寒论》每一味药的主治攻效,如书中指出:桂枝治气上冲,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茯苓主治心下悸等;如五苓散治口渴兼小便不利等。
?? ?确实,吉益氏的创造性想法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都里,以《内经》解释后世的中医学术观点太普遍了,我们甚至把《内经》的理论奉为圭臬,已经无以复加。近代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一书,则大胆地引用了吉益氏《类聚方》等书来解释伤寒条文,其说自圆,其理自通,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切以临床实础,而不用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
? ? 诚如娄氏的汪阿姨对他说的最简单的治病方法,不需要很深层次的理论,即可使用,如: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口苦,尿黄,即可使用甘草泻心汤;又如: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香连丸;又如:口苦,头痛,吐酸,用左金丸。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葛根汤是家庭常备药,如同中国家庭常用的“保和丸”一样,因为只要知道方药对应的症候,即使不知道理论,便可使用,这便是日本方证对应下的“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的体现,也即是方证对应。我们可以不知道很多复杂的理论,尤其是越解释越晦涩的内经理论,而只是需要知道几个证候,便可知道所对应的方药治疗,故谓方证对应。 ?
如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对于方症,要抓主症,如甘草泻心汤类方剂主症只有一个:心下痞硬,呕与下利是客证,未必都要有。如此,《伤寒论》中曾论述小柴胡汤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 “心下痞硬”便是甘草泻心汤类方剂的那“一证”,即主证。?
? ? 吉益东洞为后世留下的《药征》一书,为后世指明了“方证对应”的方向,即是“有是证用是方”与“有是证用是方”,《药征》通过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方面,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和200多个方剂,从《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出发,以自身的临床验证为主,总结《伤寒论》每一味药的主治攻效,如书中指出:桂枝治气上冲,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茯苓主治心下悸等;如五苓散治口渴兼小便不利等。?
? ? 确实,吉益氏的创造性想法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都里,以《内经》解释后世的中医学术观点太普遍了,我们甚至把《内经》的理论奉为圭臬,已经无以复加。近代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一书,则大胆地引用了吉益氏《类聚方》等书来解释伤寒条文,其说自圆,其理自通,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切以临床实际出发,最后仍然免不了深入研究“方证对应”的问题,而那些理论也不过是泛泛之谈。
? ? 三、 伤寒论的发展――外内合治
? ? 娄绍昆最初是学习针灸的,像大部分人一样,从八总穴开始: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然而正如他在书中写的那句话:人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只有活生生的事实才能使人自悟。如果不是他用简单的针灸治愈了别人,他也不会相信那简简单单的针刺竟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如他治疗一例急性青光眼,刺合谷,太冲,左太阳穴刺血后拔罐。 ?他的老师说:针灸的学习,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 他后来意识到针灸对于某些证,如阳明里实证,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好时,他才开始在何黄淼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接触伤寒。陈修园《劝读十则》伤寒入门、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开拓视野,康治本的《伤寒论》原文真伪之辨,他从此步入伤寒论的世界。 ?而针灸,娄氏变从未放弃,他学习近代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
?? ?而能够连接针灸与伤寒经方的,便是日本汉方界的知名人物矢数道明,代田文志等。矢数道明在中国考察过后提议并被采纳:在没有中药的情况下用针灸代替。他与大冢敬节,清水藤一郞合著的《中医诊疗要览》提出:每一个疾病总有几个或十几个高效的专方,每一个方剂都有自己对应的多种疾病形成的疾病病谱。 ?而承谈安在日本留学时曾深受日本汉方学者的影响,所著《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便解决了医者没有经方的情况下如何施以针灸。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在《伤寒 ? 论》原文中,针灸治疗已见雏形,经过二千年,已日臻完善。 ?及至娄氏经方与针灸都大成,从此,娄氏针灸外治,方药内调,外内合治的思想便紧随着娄前辈一生,临床效果当然显著。
?
? ?《中医人生――一位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书中后半部分关于外内合治(经方与针灸并用)的病例实在太多了,在此举一例: ?一位十岁男孩,发热腹痛三天三夜,在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治疗后缓解,但药物一停,又发作如前,遂就诊于娄前辈。小孩发热,头痛,口苦,欲呕,心下压痛,烦躁,尿黄,是典型的柴陷汤证。娄氏先刺“内关”,两针下去,患儿便吐出大量黄涎秽物,男孩疲倦睡去,一会儿醒后,诸症悉除,仅心下有压痛,给予轻量柴陷汤一剂,随后大安。 ?原书太多例子,在此便不一一举例了。 ? 四、 结语 ?伤寒论是一座桥,各种流派的中医师都要从它这里经过,娄前辈如此说。 曾经娄氏父亲反问他:先别问中医是否科学,而应该反问为什么现代科技那么发达,却仍然解释不了中医的疗效?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西医拿什么治病? ?正是这些未知的可能性标志着人类可能的局限性,这便是中医的奥妙。 对于伤寒论的进阶之路,在没有强大而包容的内经面前,它一样蓬勃发展,也许不在内经的阴影下,它才能展现它原本的面貌。因为目前在中医方面,离开了内经完善的理论体系,似乎一切都寸步难行。或许《伤寒论》与《内经》本来就是两套不完全一样的系统,一个取法《汤液本草》《神农本草经》,一个取道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然而就像书中说的那一句话:,当我们无法辨别是与非,选择治疗方法不是是非对错的选择,而是由医学观点与医学立场来决定的。

从《中医人生—— 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81 次浏览 • 2016-01-22 15:11 • 来自相关话题

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 ? ? ?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中医学(5年制)? ? ? 姓名:骆孟 ? ? ? ? ? ?学号:201 ...查看全部
从《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看经方“方证对应”与“外内合治”的思想
?? ?
? ? 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专业:中医学(5年制)?
? ? 姓名:骆孟 ? ? ? ? ? ?学号:2012051164 ? ? ?年级:2012级 ??
? ? ?
? ??一、 书籍梗概
? ?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讲述了作者(娄绍昆)从最初接触针灸到最后经方针灸并用、外内合治治疗疾病的奋斗历程。作者重温旧时回忆,带读者走进关于《伤寒论》和经方的世界。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病案,说明外内合治的必要性;又在与表兄、父亲、各位老师中的对话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经方世界,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伤寒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从古老的针灸治疗到近代经方在日本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引经据典,重点介绍了日本汉方家对于我国《伤寒论》的另外一种解读方法――方证对应,以及这种方证对应对于娄绍昆前辈的深远影响。
? ??二、 经方的另一条路――去内经化的方证对应
? ? 日本汉方界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去内经化,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伤寒论》的另外一扇门。《伤寒论》在中原地区,一直以来以《内经》的观点解释伤寒六经,如尤怡柯氏自近世才有主流的两大观点:一是伤寒六经与内经六经相对应,在病理病机上可以以经解经,近代以刘渡舟等为代表;二是伤寒六病,非六经,与内经的经络学说并无太大关系,此当以陆渊雷、胡希恕等代表。彼此相互以各自的临床经验为依据争论不休,更增添了《伤寒论》复杂,甚至陆渊雷还取消六经,只取四经,三阳经与少阴经,太阴与厥阴则分散到杂病各处。
?? ?宋朝时《伤寒论》传至日本,其中的康治本为后世保留了仲景学说的大部分原文,并在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师吉益东洞的思想引导下,为伤寒论注入了新特色,那便是伤寒的另一方面:方证对应。他将重心放在处方的适应证上, 以八纲作为基础,而不用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
?? ?诚如娄氏的汪阿姨对他说的最简单的治病方法,不需要很深层次的理论,即可使用,如: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口苦,尿黄,即可使用甘草泻心汤;又如: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香连丸;又如:口苦,头痛,吐酸,用左金丸。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葛根汤是家庭常备药,如同中国家庭常用的“保和丸”一样,因为只要知道方药对应的症候,即使不知道理论,便可使用,这便是日本方证对应下的“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的体现,也即是方证对应。我们可以不知道很多复杂的理论,尤其是越解释越晦涩的内经理论,而只是需要知道几个证候,便可知道所对应的方药治疗,故谓方证对应。 ? 如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对于方症,要抓主症,如甘草泻心汤类方剂主症只有一个:心下痞硬,呕与下利是客证,未必都要有。如此,《伤寒论》中曾论述小柴胡汤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 “心下痞硬”便是甘草泻心汤类方剂的那“一证”,即主证。
?? ?吉益东洞为后世留下的《药征》一书,为后世指明了“方证对应”的方向,即是“有是证用是方”与“有是证用是方”,《药征》通过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方面,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和200多个方剂,从《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出发,以自身的临床验证为主,总结《伤寒论》每一味药的主治攻效,如书中指出:桂枝治气上冲,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茯苓主治心下悸等;如五苓散治口渴兼小便不利等。
?? ?确实,吉益氏的创造性想法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都里,以《内经》解释后世的中医学术观点太普遍了,我们甚至把《内经》的理论奉为圭臬,已经无以复加。近代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一书,则大胆地引用了吉益氏《类聚方》等书来解释伤寒条文,其说自圆,其理自通,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切以临床实础,而不用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
? ? 诚如娄氏的汪阿姨对他说的最简单的治病方法,不需要很深层次的理论,即可使用,如:慢性腹泻,或者经常大便溏薄不成形的,口苦,尿黄,即可使用甘草泻心汤;又如:突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用香连丸;又如:口苦,头痛,吐酸,用左金丸。这也足以解释为什么在日本葛根汤是家庭常备药,如同中国家庭常用的“保和丸”一样,因为只要知道方药对应的症候,即使不知道理论,便可使用,这便是日本方证对应下的“知其然”而无需“知其所以然”的体现,也即是方证对应。我们可以不知道很多复杂的理论,尤其是越解释越晦涩的内经理论,而只是需要知道几个证候,便可知道所对应的方药治疗,故谓方证对应。 ?
如大冢敬节先生也认为对于方症,要抓主症,如甘草泻心汤类方剂主症只有一个:心下痞硬,呕与下利是客证,未必都要有。如此,《伤寒论》中曾论述小柴胡汤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 “心下痞硬”便是甘草泻心汤类方剂的那“一证”,即主证。?
? ? 吉益东洞为后世留下的《药征》一书,为后世指明了“方证对应”的方向,即是“有是证用是方”与“有是证用是方”,《药征》通过考征、互考、辨误、品考四方面,参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和200多个方剂,从《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出发,以自身的临床验证为主,总结《伤寒论》每一味药的主治攻效,如书中指出:桂枝治气上冲,柴胡主治胸胁苦满,茯苓主治心下悸等;如五苓散治口渴兼小便不利等。?
? ? 确实,吉益氏的创造性想法值得我们深思。毕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都里,以《内经》解释后世的中医学术观点太普遍了,我们甚至把《内经》的理论奉为圭臬,已经无以复加。近代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一书,则大胆地引用了吉益氏《类聚方》等书来解释伤寒条文,其说自圆,其理自通,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切以临床实际出发,最后仍然免不了深入研究“方证对应”的问题,而那些理论也不过是泛泛之谈。
? ? 三、 伤寒论的发展――外内合治
? ? 娄绍昆最初是学习针灸的,像大部分人一样,从八总穴开始: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然而正如他在书中写的那句话:人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只有活生生的事实才能使人自悟。如果不是他用简单的针灸治愈了别人,他也不会相信那简简单单的针刺竟有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如他治疗一例急性青光眼,刺合谷,太冲,左太阳穴刺血后拔罐。 ?他的老师说:针灸的学习,它的真谛就在临床的感受中。 ? 他后来意识到针灸对于某些证,如阳明里实证,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好时,他才开始在何黄淼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接触伤寒。陈修园《劝读十则》伤寒入门、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开拓视野,康治本的《伤寒论》原文真伪之辨,他从此步入伤寒论的世界。 ?而针灸,娄氏变从未放弃,他学习近代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
?? ?而能够连接针灸与伤寒经方的,便是日本汉方界的知名人物矢数道明,代田文志等。矢数道明在中国考察过后提议并被采纳:在没有中药的情况下用针灸代替。他与大冢敬节,清水藤一郞合著的《中医诊疗要览》提出:每一个疾病总有几个或十几个高效的专方,每一个方剂都有自己对应的多种疾病形成的疾病病谱。 ?而承谈安在日本留学时曾深受日本汉方学者的影响,所著《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便解决了医者没有经方的情况下如何施以针灸。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在《伤寒 ? 论》原文中,针灸治疗已见雏形,经过二千年,已日臻完善。 ?及至娄氏经方与针灸都大成,从此,娄氏针灸外治,方药内调,外内合治的思想便紧随着娄前辈一生,临床效果当然显著。
?
? ?《中医人生――一位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书中后半部分关于外内合治(经方与针灸并用)的病例实在太多了,在此举一例: ?一位十岁男孩,发热腹痛三天三夜,在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治疗后缓解,但药物一停,又发作如前,遂就诊于娄前辈。小孩发热,头痛,口苦,欲呕,心下压痛,烦躁,尿黄,是典型的柴陷汤证。娄氏先刺“内关”,两针下去,患儿便吐出大量黄涎秽物,男孩疲倦睡去,一会儿醒后,诸症悉除,仅心下有压痛,给予轻量柴陷汤一剂,随后大安。 ?原书太多例子,在此便不一一举例了。 ? 四、 结语 ?伤寒论是一座桥,各种流派的中医师都要从它这里经过,娄前辈如此说。 曾经娄氏父亲反问他:先别问中医是否科学,而应该反问为什么现代科技那么发达,却仍然解释不了中医的疗效?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西医拿什么治病? ?正是这些未知的可能性标志着人类可能的局限性,这便是中医的奥妙。 对于伤寒论的进阶之路,在没有强大而包容的内经面前,它一样蓬勃发展,也许不在内经的阴影下,它才能展现它原本的面貌。因为目前在中医方面,离开了内经完善的理论体系,似乎一切都寸步难行。或许《伤寒论》与《内经》本来就是两套不完全一样的系统,一个取法《汤液本草》《神农本草经》,一个取道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然而就像书中说的那一句话:,当我们无法辨别是与非,选择治疗方法不是是非对错的选择,而是由医学观点与医学立场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