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

厥阴病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17 次浏览 • 2016-02-04 09:20 • 来自相关话题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厥阴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厥阴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先从本义上来看这个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 ...查看全部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厥阴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厥阴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先从本义上来看这个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是什么呢?两阴指的是太阴和少阴。我们从《伤寒论》六经的排列,它把厥阴放在最后一经,放在太阴少阴之末,可知这就是一个"两阴交尽"。这是从排列的次第来看厥阴的意义。此为其一。其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两阴交尽故曰幽。"前云两阴交尽为厥阴,此云两阴交尽故为幽,是知厥阴之为义者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曰:"幽囚也。"囚的意思大家很清楚,就是囚禁。厥阴曰幽,曰囚禁。囚禁什么呢?前面我们讲阴阳离合的时候曾经谈过,厥阴为合。合什么呢?就是合阳气。把阴气合起来,关闭起来,以便让阳气能够很好地升发。故幽者,实为囚禁阴气之意。此与阴阳之离合机制甚为相符。其三,太少二阴以太少言,乃言其长幼、多寡也,厥阴言何?《玉篇》云:"厥短也。"《康熙》引《前汉书 ·诸侯王表》注云:"厥者顿也。"又顿者何?顿者止也。故知厥阴即短阴也,即止阴也。考厥阴乃阴尽阳生之经,乃阴止而阳息之时,故曰短阴,曰止阴者,皆相符合。又《灵枢 ·阴阳系日月》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阴。戌九月,右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戌亥为地支之尽,尽后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也。此为厥阴之大义。 
    2.厥阴经义 
    厥阴经即指手足厥阴经,手厥阴于戌初起乳后天池穴,戌末止中指中冲穴。足厥阴于丑初起拇趾大敦穴,于丑末止乳下期门。别支上走巅顶交百会穴。对于六经的行止及大体分布,是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必须弄清的问题。我们讲六经辨证,其实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络分布区域的辨证。巅顶头痛为什么说多属厥阴呢?就与厥阴经的分布相关。 
    3.厥阴藏义 
    甲、肝  前面我们讨论了五藏的心脾肺肾,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感受到五藏的功能特性都与它们的造字相关。同样,肝藏亦不例外。那么,肝的造字与它的特性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肝用干,《说文》云:"干,犯也。"《尔雅释言》曰:"干,脀也。"即脀卫也。《康熙》云:"干,盾也。"故《诗·大雅》有:"干戈戚扬"之句。综上诸义,犯者,脀卫者,盾者,干戈者,都与什么相关呢?都与武力相关,都与战争相关。这便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素问 ·灵兰秘典论》的"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既然是用武之事,既然是战争之事,那就要靠将军来把握它。因此,肝的造字与其为官将军的特性是非常切合的。将军要用武,要用战争来结束战争,要化干戈为玉帛,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威武、勇猛和谋虑。必须智勇双全乃为将军,若有勇无谋,则一介匹夫也。威武、勇猛所用者何?所用者阳气也。谋虑所用者何?谋虑所用者阴气也。故肝虽号称刚藏,却又体阴而用阳。由是亦知,将军者,必以谋虑为体,以勇猛为用。过去我们曾经强调过,《素问·灵兰秘典论》和《素问 ·六节藏象论》是很重要的两论。前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谈藏府,后者从生理功能的角度谈藏府。必须两者结合,互为参用,才能对藏府的内涵有很透彻的理解。于《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而于《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则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是什么意思呢?罢者,休也,已也(见《玉篇》)。故《论语 ·子罕》曰:"欲罢不能。"极者,极至也,极端也。但凡武力、战争之事皆由争端起,故极者,又为诸乱之源。是以罢极者,罢其争端,罢其诸乱也。争端已起,诸乱已发,何以罢之?则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必以战争结束战争。此则为将军用武之道也。由此可见,"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实为异名同类尔。极为诸乱之源,故古有六极穷极之谓。《康熙》云:"六极穷极恶事也。"《书·洪范》曰:"威用六极。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少阴篇里,我们曾谈到人有一个复杂的自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脾为谏议之官,担负发现诸乱,并及时呈报于上;心为君主之官,则于所报之诸乱善识别之,或宜文治,或宜武功,皆由君主号令;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者,则威用六极,平定诸乱也。因此,肝于人体健康自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甚宜结合现代医学思考之。这里面有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乙、心包  足厥阴为肝,手厥阴为心包。心包者,亦包心也。是包绕心君的一个结构,故古称为"心主之宫城"。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不能受邪,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心包所担负的,主要就是护卫心的作用。肝为将军之官,其威用六极,平定诸乱,亦为护卫君主。由此亦见,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在其作用方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4.厥阴运气义 
    在运气方面,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故合称厥阴风木。下面就从风木两方面来讨论厥阴的运气问题。 
    (1)风义 
    ①风者天地之使  风是六气中很特殊的一气,这个特殊之处在于,风不仅生于东方,四面八方皆可生风。故谚称八面来风。《灵枢》有一篇叫"九宫八风",篇中即专门谈到由八方来的八种风。即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风有四风,有八风,有十二风。我们可以说东风、西风、南风、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但却未见有讲东湿、西湿、南湿、北湿,亦未见讲东寒、西寒、南寒、北寒者,这是风与其余五气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风还有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就是《河图》所云:"风者,天地之使也。"什么叫天地之使呢?使就是使臣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派住各国的大使,大使起一个什么作用呢?就是代表这个国家的作用。所以,风为天地之使,其实就是说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天地之气要发生什么变化,都可以从风上反映出来。比如,天气要转寒了,它会首先出现什么风呢?出现北风。所以,我们见北风一起,就知道天要变寒。而天要转热转湿了,又会先出现什么风呢?会出现南风。因此,我们一见南风,便即知晓天要变热变湿。天地之气的变化虽然复杂,可是一旦我们把握住了这个风,便能够知道天地变化的底细。故《周礼 ·春官保章氏》云:"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在这里《素问》向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疾病观,不是伤风感冒或者某几个疾病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而是百病,所有的病。外感与它相关,内伤同样与它相关。不内外伤与它相不相关呢?还是相关。为什么上一次伤食了却没事,而这一次却吐泻交作?为什么前一次把腰扭了,稍一活动即没事了,而这一次轻轻一扭就动弹不得?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百病都与六气相关,都与天地的变化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这些相关的因素考虑进去。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谈到病机的时候,不是"谨候气宜,勿失病机。"就是"审察病机,勿失气宜。"气宜就是指的上面这六气。怎么样谨候气宜?怎么样勿失气宜呢?抓住风就行了。抓住风实际上就抓住了六气。因为风为天地之使,当然也就是六气之使。为什么《内经》反复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呢?就是因为百病皆生于六气,而风为六气之使的这样一个缘故。 
    ②风何以生木  我们在《素问》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看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所以,尽管风为天地之使,六气之使,尽管可以八面来风,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风的本位在哪里呢?在东方。那么,风何以生木?风与木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运气为什么要将风木扯在一起?这个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我们首先从五行的角度作一个分类,看看这个世界上哪一类的东西属木呢?《尚书 ·洪范》讲"木曰曲直",但是这个过于理论化。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植物这一类的东西都可以叫木,都属于木类。那么,木类与风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可以生灭相续?为什么可以一直流传下来而不灭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植物也具有繁殖的能力,也能够生息繁衍。动物的繁殖我们都很清楚,它需要雌雄两性的交配。在动物发情的时候,或者雄性动物会跑很远的地方,去找雌性动物交配,或者雌性动物会跑很远的地方,去与雄性动物交配。人类更是如此,男女双方有时是千里姻缘来相会,相会为的是什么呢?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繁殖后代。人类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得以生息繁衍。那么,植物呢?植物生在什么地方就固定在什么地方它不能像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可以去四处寻找自己的相爱像现在有些人热衷于跨国婚姻,从中国嫁去美国,这个姻缘就不只千里了,而是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可是植物却只能定在那儿,分毫不能移动。那植物靠什么去寻找它们的"相爱",进而雌雄交配,以生息繁衍呢?就要靠这个风。由于风的作用,才带动植物的花粉,使植物的雌雄亦能"相聚"亦能交配,从而繁衍生殖。因此,风便成为植物界生息繁衍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它,植物就没有办法生息繁衍,木类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流衍到现在。可见风与木的这个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有决定性。而《素问》"东方生风,风生木"的这句话,则将风木的关系浓缩、精彩表述到了极处。 
    ③风与动物  风与植物的关系,与木的关系,应该没有疑问了。那么,风与动物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首先从造字方面看,繁体的風字里面是一个"虫"。虫在古文里虽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但是,都代表动物。故凡属动物这一类,古时皆可以虫称之。而風之造字用虫,说明风与动物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说文》云:"風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所以,从風的造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风不但可以生植物,生木,而且也与动物的繁衍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关系能在繁体字中明确地显示出来。那我们再看简化的风字,这个风字里面是一把ㄨ,这个"ㄨ"能代表什么呢?所以,文字一改造,这个风与动物的关系,特别是与动物繁衍的关系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们前面曾经呼吁过,文字的问题是有关中华文化繁衍,有关中华文明传承的大问题,是真正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这样一个大计,千万要慎重,决计草率不得马虎不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足了,那决定是要成千古之恨的。风为什么与动物,特别是与动物的繁衍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也就是出自《左传 ·僖四年》的"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这在过去曾经闹过一个笑话。风马牛怎么不相及呢?原来是马牛跑得太快,风赶不上它。当然,现在大家清楚了,知道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可是,不相干的事为什么要用"风马牛"来形容呢?这个问题倒是应该弄清楚的。风与木的关系已如上述,它是促使植物雌雄交配的主要因素。而风与动物的关系,其实亦有很大的类同。正如《康熙》引贾达对上述这句话的注释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什么是牝牡相诱呢?我想这个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毋需多言。那么,风马牛为什么不相及呢?大家想,一头公马和母马,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它们会相诱、相恋并且相交,这便有了生殖繁衍的可能。而一头公马和一头母牛,或一头母马和公牛,它们会相诱、相恋吗?绝对不会的!即便畜类没有伦理的约束,但种属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相诱起来。这便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异性相诱、相恋、相动谓之风,所以, 《说文》所云:"风动虫生。"这个"虫"从生理的意义而言,很大程度上系指男性或雄性动物的精虫。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发情期的猫,会很凄厉地嚎嚎乱叫,这个时期的猫往往被称为春猫,或言猫叫春。为什么要以春言呢?以东方生风,通于春气也。春三月,天地以生,万物发陈,一派生机勃勃,此又与风之上述涵义甚相符合。观风诸义,当于临床有所启迪。 
    (2)木义 
    ①木曰曲直  风之义已如上言,那么,木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一个意义,就是《尚书 ·洪范》所说的"木曰曲直"。曲直是木的一个特性,凡是植物的东西都有这个曲直之性。而其他类的东西,如金类的东西,水类的东西,皆不具这曲直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又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所以,在体的这个筋和在藏的这个肝皆有此曲直之性。大家想一想,人体的筋它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曲直。人的四肢为什么能够灵活的曲伸活动呢?很关键的是要靠筋的这个作用。没有筋,我们的各个关节就很难灵活的运动。所以,人体的筋主要是聚集于关节的周围。而膝关节则是聚集筋最多的地方,故膝在《内经》又称为"筋之府"。木曰曲直,木在体为筋,筋的这样一些作用,确实能够很好地体现木的曲直之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素问》许多篇章所提到的宗筋。宗筋的涵义虽然不只一个,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指前阴,特别是指男性的阴茎。有关宗筋的这一意义,《灵枢·五音五味》篇的一段经文可资证明,其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宦者即宦官,近世又称太监,太监入宫前都要历行阉割,这便是《灵枢》所云的"去其宗筋"。宗筋的这样一个涵义,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上述的风义里。风为牝牡相诱,风系生殖繁衍,而宗筋便是最主要的生殖器官。由此天之风,地之木,体之筋,藏之肝,足证《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非虚语。天人相应的关系在这里是证据确凿的。《礼记·月令疏》云:"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 《礼记》的这句话讲得很精彩,天所赋予我们的生育盛德在哪里呢?就在木位上。木主宗筋,这个盛德不在木位上,能在哪里呢?而宗筋要发挥作用,很关键的就是要能够曲直。现在整个世界阳痿的病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宗筋曲而不直了。为什么曲而不直呢?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原因。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毛病,显然不是几个"伟哥"能够解决的。而作为中医,则应该在厥阴上,在风木上去作意,去思考。 
    ②五行次第  在前面的各章中,我们着重谈了水火土金,现在再加上木,五行的内容就基本圆满了。探讨五行,除了探讨它各自的内涵,五行的次第仍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有关五行的次第,在《尚书 ·洪范》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其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河图的五行次第亦与此相同。故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次第呢?为什么要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而不能一曰木,二曰火,三曰水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五行的这个次第向我们揭示了地球上诸物质的起源次第,地球上诸物种的生起次第,这对于我们研究地球,研究人类,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的这样一个次第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我们这个地球首先出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水,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也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在水之后出现的便是火。为什么水火首先出现呢?《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水火出现了,就意味着阴阳出现了。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水火出现以后,便能很自然的化生五行,化生万物。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在水火之后,就得以逐渐地诞生。当然,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先有植物生命后有动物生命的。植物生命的代表是木,动物生命的代表是土。故五行在水火之后首先有木,最后才是土。另外,单就动物生命而言,五行次第也能很好地揭示它的进化情况。所以,从五行里我们就知道,这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水生动物,然后渐渐地发展为水陆两栖动物,最后才是陆生动物。因此,五行是始于水而终于土的。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五行与动物的关系是水为鳞虫,火为羽虫,木为毛虫,金为介虫,土为倮虫。所以,动物生命里首先诞生的是鳞虫,鳞虫也就是水生族动物,其次是羽虫,其次是毛虫,其次是介虫,最后是倮虫。什么是倮虫呢?人就是最有资格的倮虫!由此可见,人类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生命中,最后进化的一个动物生命。这与现代科学所研究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面对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代的这个理论呢?应该刮目相看才是,应该肃然起敬才是! 
    ③木生火义  前面我们谈到的风木,主要还是从医的角度谈。现在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一些,来看看木及其五行的相生关系在其他方面,如在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方面有什么意义。首先,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觉得它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与现在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木生火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什么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能源问题。如果能源能持续,那么,这样一个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源不能再生,不能持续,那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可言呢?能源虽然包括许多的方面,但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燃料。燃料从五行来划分,它属于火。五行的火是由什么产生呢?是由木生。所以,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是用木来做燃料的。用木做燃料,这就是五行的相生法,这样的相生非常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当然就可以持续。过去在农村呆过的人,对这一点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以前,农村做饭都烧柴,柴是自己到山里打的,今年打过了,明年又会长出来,年复一年,没有穷尽。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就那么几座山,多少千年前就开始在这儿打柴,可是打到现在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木是可以再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了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你所利用的能源能够再生;其二是利用过以后能够降解。而以木为能源,以木来生火,就很符合上述这两个条件。所以,以木为燃料的发展方式,就是很完全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让我们回到现代,现代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什么模式呢?我们现在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石油与煤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给它定过性,即都属于水类。所以,我们现在的模式实际上是直接用"水"来生火。水为什么可以生火呢?因为水中有真阳,水中有龙火。所以,我们现在所燃烧的实际就是坎中的真阳。坎中的这个真阳,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它是用以温养地球生气的,地球的命根就要靠它来生养。现在我们把它开采出来做寻常的火用,这样一个真阳能不能再生呢?它不能再生!它不能像木那样,今年割了,明年又会长出来。所以,开采一点,用一点,它就少一点。开采得差不多了,坎中没有真阳了,地球的命根便没有了生养的来源。这个时候地球便真正地进入衰老,而生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便面临着灭亡。传统以木来生火,现代直取水以生火。木生火,说明在过去木是一个主要的能源,而作为主要能源的木又是由何而生呢?由水而生。是水生木,而木生火也。由这个角度看,水最终还是能源的源泉。为什么五行的次第要以水为始呢?恐怕与这个问题是有关联的。既然水是最终的能源源泉,那么,上述两种取火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很重要的一个区别是,木生火的过程是一个大自然完全能够控制和把握的过程。为什么说这是自然可控可把握的过程呢?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的这个过程。我们采木来生火,采木来做燃料,这个过程完全是人为的,自然没有办法把握,你想割多少,你想砍多少,完全听凭人意。可是这个木的量却完全是由自然来把握的,水能生出多少木,以及木的再生速度,这个人没有办法主宰,完全要由水说了算,完全要由自然说了算。你砍多了,我不长出来,你人类还有什么招呢?只好封山育林了事。因此,大家仔细去琢磨这个水生木,木生火的过程,就能感受到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而我们直接取水生火,以坎中的真阳为火,这个过程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自然根本没有办法把握,完全由我人类说了算,完全由欧佩克说了算。我想一天开采几万桶就开采几万桶,我只管每桶原油的价格,而不管你水中还有多少真阳。所以,这个过程就成为自然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怎么可以持续呢?前面我们曾列举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的两个基本条件,以我看来,这两个条件说得还不是很究竟。最根本、最究竟的应该是,凡是符合自然,以及自然可控的这个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反之,凡是不符合自然,以及自然不能控制和把握的这个发展,即为不可持续发展。老子为什么要将"道法自然"放在最高的一个境界来讨论呢?一方面是老子看到了人性有脱离自然,为所欲为的一面;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只有法自然的道,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二、厥阴病提纲 
    有关厥阴病提纲,我们主要以 326 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内容来展开。326条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亦即厥阴病的病机条文,也是六经提纲条文中最长的一条。下面拟就条文所述诸证,分别讨论之。 
    1.消渴 
   (1)消渴泛义  厥阴提纲条文第一个讲述的证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点点润润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饮之证。这样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当然是既渴而又能饮水,而且饮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来。这是消渴的一个大概意思。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阴何以渴消  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阴治渴  方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 《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5)对糖尿病的思考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阴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阴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阴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阴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阴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这个原因我们在太阴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阴上。厥阴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阴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阴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心究竟是指的什么?当然心的直接指义是五藏的心,但在《伤寒论》里,我们看到更多的并不是指五藏的心,而是讲的某个与体表相对应的部位。有关心的所指,概括起来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是直接言心,心之外没有附带其他的部位。如心悸,心烦,心乱等。这样一个心悸、心烦、心乱,我们往往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位;第二是心下,心下讲得很多,比如心下痞,心下悸,心下急,心下支结,心下痛等。心下的部位比较明确,就是指腹以上剑突以下的这片区域;第三,是心中,如心中悸而烦,心中结痛,心中疼热等。心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这里有两种可能,其一,如《伤寒论辞典》所言,心中指心或心区,泛指胸部;其二,古人言心者,常非指心藏,而是指躯干的中央,这个中央就正好位于心窝(剑突下)这块地方。所以,心中实际是指心窝,亦即剑下。民间谓心痛,以及整个藏区言心痛,都是指这个部位的疼痛。因此,心中的第二层意义,实际是指胃脘的这个部位。厥阴提纲条文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里的"心"及"心中"就应该包括上述的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指的现在的心前区及胸骨后,这一片地方显然是手厥阴领地;另一个就是剑突下的这片区域,这片区域为中土所主。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一方面确实包括了现在的心脏疼痛,而另一方面则包括了胃脘及其周边邻近脏器的疼痛。前者属于现在的循环系统,后者属于现在的消化系统。前者之疼痛乃心包络痛也,系于手厥阴;后者的疼痛乃土系统之病变所致。土何以病呢?以木使之病,厥阴使之病也。故《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因此,厥阴提纲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至少应该考虑到上述两个方面。气上撞心,撞之义有如《说文》云"捣也",有如《广韵》云"击也"。捣与击所致之痛,颇似刺痛,压榨痛,绞痛一类。心中疼热,热之义已显,即疼痛而伴火烧、火辣的感觉。结合上述之定位,则刺痛、压榨痛及绞痛多为心绞痛一类,系循环系统疾病。而疼痛又兼热辣、烧灼之感,则多为胃脘痛一类,系消化系统疾病。当然,现在的胆系疾病亦多有绞痛之感,以其部位而言,亦接近心中,故亦应从厥阴来考虑。另者,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讨论厥,整个厥阴篇计有 52 处言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疼痛是很容易致厥的一个疾病,而心绞痛及胆系的绞痛尤其容易致厥。这是在讨论厥阴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饥而不欲食 
    《伤寒论》中有不少的地方谈到饮食问题,如小柴胡汤四大证之一的"默默不欲饮食",太阴病提纲条文的"腹满而吐,食不下",以及这里所讲的"饥而不欲食"。虽然都是饮食有问题,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的"默默不欲饮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茶饭不思",这里重在不欲、不思,强调主观的方面。而厥阴病也是"不欲食",在这个"不欲"上,它与小柴胡汤证是很类似的。但是,在不欲食的同时,他是很感觉饥饿的,又饥饿又不想吃,这就是厥阴区别于少阳的一个地方。太阴的饮食是强调食不下,为什么食不下呢?因为肚子很胀满,吃下去不舒服。所以,太阴病的食不下,是强调客观的食不下,强食之必不舒服,必生胀满。少阳、厥阴之不食,则是强调主观之食欲。太阴俱土性,少阳、厥阴俱木性,故知饮食一事,食不食主要在土(脾胃),欲不欲则主要在木(肝胆)也。因此,临床我们对饮食有问题的病人,就不能光停留在几味神曲、山楂、麦芽上,要仔细询问病人,要抓住它的根本。是光不想吃呢?还是吃下去不舒服?是整日不知饥饿,吃也可不吃也可呢?还是饥而不欲食?这些对于我们临床辨证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最近治疗一位学生,吃饭很困难,一丁点食欲也没有,吃一餐饭要一个多小时,但是肚子却很容易饿,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典型的"饥而不欲食",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所以,给她开了三剂乌梅丸,三剂药以后,胃口大开,一顿饭很快就吃下去了。这是我们由"饥而不欲食"引出的一个问题。另外,在讨论六经的提纲条文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每一经的提纲条文内部既有较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厥阴的提纲条文为例,并不是条文中的所有证都具备了,这才是厥阴病,这一点记得在太阳提纲的讨论中曾提起过,张仲景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只要条文中的一二个证具备了,厥阴病的诊断便可以成立。这是我们研究《伤寒论》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张仲景于厥阴提纲中首言消渴,可是后世的医家却不敢将这个消渴与消渴病联系起来。为什么呢?就因为条文中有"饥而不欲食"。糖尿病是既易饥又多食的,怎么可以与"饥而不欲食"扯到一块呢?所以,问题就出在我们把联系绝对化了,而把区别混淆了。厥阴病可不可以既有消渴的饥而欲食,同时又有另外一个毛病的饥而不欲食呢?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太阳病既有有汗的中风,又有无汗的伤寒一样。我们能说中风是太阳病,而伤寒不是太阳病吗?显然不能! 
    4.食则吐蛔 
    《伤寒论》中谈到吐蛔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太阳篇 89 条的"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个是厥阴篇 338 条的乌梅丸证,另一处就厥阴的提纲条文。吐蛔不是一个常见的证,将这样一个证摆在提纲里,并不是说厥阴病一定会吐蛔,而是借这个吐蛔将厥阴的一些特征衬托出来。蛔是潜伏于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平时这个虫是不易被觉察的,所以,又可以称它为蛰虫。自然界也有蛰虫,这个蛰虫就是冬季入地冬眠的这一类动物。自然界的这类冬眠动物会在什么时候重新出来活动呢?如果诸位留意,就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惊蛰节。惊蛰就是将冬眠的动物惊醒,就是将蛰虫惊醒。为什么蛰虫会在这个时候被惊醒呢?因为春月木气已动,万类生发的缘故。所以,蛰虫是在厥阴风木当令的时候感春气而出的。人体的蛰虫亦然,它也很容易被这个厥阴之气惊动,惊动了就会乱窜,这就会发生蛔厥和吐蛔。因此,326 条的吐蛔,实际上就是要表达厥阴之气易触动蛰虫的这样一个内涵。 
    5.厥阴禁下 
    厥阴提纲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下之利不止"。厥阴为什么不可下,下之为什么会利不止?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回到《内经》来就很容易解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厥阴为风木,于时为春,禀生气者也,故宜生而不宜杀,宜予而不宜夺,宜赏而不宜罚。今用下者,是杀之也,夺之也,罚之也。如此则厥阴之气伤,养生之道违,故病厥阴者,当不用下法,强下之则利不止也。厥阴提纲的问题就讨论到这里。 
    三、厥阴病时相 
    厥阴病时相主要以 328 条的"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纲要。丑至卯于一日之中,为凌晨 1 时至上午 7 时;一月之中,为初三以后的 7 天半;一年之中,为农历 12月至 2 月。有关厥阴病欲解于丑寅卯的意义,我们拟分两方面来讨论。 
    1.丑时义 
    (1)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开始,因此,丑对于厥阴来说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丑于一岁而言,恰为冬之末。一年四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合之则为二阳二阴。而丑置二阴(即秋冬也)之末,正合厥阴"两阴交尽"之义。故厥阴之欲解时起于丑,与《素问》对厥阴的定义是非常符合的。 
    (2)丑辟临  丑于十二消息卦中正好与临卦相配,临卦为阳息之卦,在这里它有两层涵义。第一层则如《周易尚氏学》中所云:"临视也。"用眼睛看东西就叫做视。所以,视物又叫临物。为什么要将视这样一个涵义放到丑里面呢?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在前面我们谈厥阴经义的时候,曾谈到足厥阴的流注时间就在丑时,它于丑初起于大敦,于丑末止于期门。而这里又将丑定为厥阴的欲解时。这便告诉我们,丑与厥阴,尤其是与厥阴肝的联系是非常特殊的。而肝开窍于目,目者所以视物者也,这就说明视的问题与肝的关系、与厥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与肝密切、与厥阴密切,就必定与丑密切、与临密切。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密切的联系时,我们不禁要感叹,医义,易义、文义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有时候确实说不清楚它的先后。它里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故习医者,当于医、于易、于文皆不可轻忽。临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临界交界的意思,现代物理学亦有临界这个概念。所谓临界,就是此一状态与彼一状态之交界。丑为什么有临界这个意思呢?前面我们讲到,丑为两阴之交尽,为冬之末。作为冬之末,它与什么临界呢?冬末之后,即是春的到来,所以,丑是以冬临春的交界点。丑就像一道门,跨过这道门就进入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状态。古人讲厥阴经常用到阴尽阳生这个词,其实无论从阴阳离合的角度还是从时相的角度,厥阴都是这样一个意思。丑为冬末,又为岁末,故丑又为阴之尽,丑的这样一个涵义与厥阴是很相应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对罢极之本我们已经结合"将军之官"作了讨论。其实,罢极还有另外一层与丑相关的涵义。极的意义已如前述,有极限的意思,极点的意思。以一岁而言,什么是作为岁的极点呢?这个极点就在冬末,就在丑上。在这个"极"尽之后,能不能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呢?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将丑喻为门,这道门跨过了才是新的一年,跨不过则依然在旧岁里。中医为什么讲太过不及呢?以上述这个极而言,还没到时候你就跨过了,这叫太过,时候已经到了,你却迟迟不跨,这就叫不及。所以,罢极起什么作用呢?罢极就是保证人体能及时地跨过这道门,从而与天地的步调保持一致。 
    (3)丑与厥  丑为阴将尽阳将生之时,亦为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之时。所以,厥阴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要落实在这个上面。如果这个交替没有很好的实现,那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证,这个证就叫厥。我们看厥阴篇一共有 56 条原文,而讨论"厥"的地方有多少处呢?有 52 处。因此,在厥阴篇里,几乎条条原文都在谈厥。这便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厥阴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厥。厥为什么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厥阴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厥?是什么因素导致厥呢?这个问题在原文 337 条里说得很清楚:"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其实就是指上述阴尽阳生的过程不能很顺利的交接,就是指上述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厥阴的功用已如上述,它是保证上述交接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现在厥阴发生病变了,上述的阴阳气怎么能够顺接呢?那当然就会有厥证的发生。厥阴篇何以有如此大量的篇幅在讨论厥呢?就是由于有这个因素。从厥证的这样一个涵义,从厥阴与丑,从丑与临的这样一个联系,我们感到中医这门学问与时间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仅仅认为中医的这部分与时间相关,那部分与时间无关,这个认识是不完全的。时间于中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习中医,时间这个观念须臾不能离。337 条将厥证产生的主要因素告诉了我们,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那么,由这个因素所致的厥证,它有什么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呢?这个特征就是同条所述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足也就是四肢,如果我们结合上述的时间观念,手足四肢应该定位在哪里呢?应该定位在辰戌丑未里。在十二地支里,亥子属水(冬),寅卯属木(春),巳午属火(夏),申酉属金(秋),辰戌丑未属土。土所在的时段正好是四时的季月所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不主时,旺于四季。"这个四季就是指的四时的季月。季月有什么特征呢?季月就是与下一时相临的月,所以,四季或者辰戌丑未又可称为四临。怎么四临呢?丑临春也,辰临夏也,未临秋也,戌临冬也。既然讲临,就有一个交界的问题,顺接的问题。因此,丑这一关是冬与春顺接,辰这一关是春与夏顺接,未这一关是夏与秋顺接,戌这一关是秋与冬顺接。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所以,我们讲四时的顺接实际就是讲了阴阳的顺接。可见阴阳的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的。前面我们讲到,辰戌丑未属土,属四肢。从时上而言,天地也好,人也好,它的阴阳气的顺接都是在这四个时段进行。从空间方位,从具体的地点而言,天地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而人即在此手足四肢。所以,手足四肢其实就是人体阴阳气顺接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阴阳气的交接不能顺利地进行,那么,无疑首先就要从手足四肢上表现出来,为什么 337条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呢?就是这个道理。手足为人体阴阳气相顺接的场所,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它是我们认识何以致厥,以及厥证特征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既然辰戌丑未都是阴阳的顺接点,在上述顺接点上出现问题都可以发生厥。那为什么我们在辰戌未的时候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而要在最后讨论丑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呢?说明丑这个顺接点与其他三个顺接点还是有区别的。其他三个点只是四时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四时之间的交替,而丑这一点却是年与年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年与年之间的交替。因此,相比之下,丑这一点是最大的阴阳顺接点。我们再看整个六经的欲解时,辰为少阳欲解时,为少阳占之;未为太阳欲解时,为太阳占之;戌为阳明欲解时,为阳明占之,而丑却为三阴共同的欲解时,为三阴共占之。这在十二支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从六经的时相角度言,丑的分量与其余各支的分量相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我们就会对"为什么在丑的时候,在厥阴的时候专门提出厥?为什么厥阴病厥证最多?"这样一些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4)厥热胜复  下面简单地讨论一下厥热胜复。厥热胜复也是厥阴篇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上面的讨论可知,丑这一关过去以后,就进入春的状态,这时的阳气日益增长,日益升发。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挡住了,那阴阳气便不相顺接,这个时候阳气便得不到增长,得不到恢复。所以,厥证讲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阳气没有办法增长,没有办法恢复,就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阳气不恢复,不能由阴出阳,那当然会出现手足逆冷。如果这样一个状态得不到纠正,厥证持续地发生,那么最终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上述的状态得以纠正,阴阳气顺接了,阳气得以增长,得以由阴出阳,那么手足自然会由逆冷转为温暖,这种情况与逆冷相比较就称之为热。因此,厥阴篇的厥热胜复实际上就是讲的手足的逆冷和温暖的情况,也就是厥热的情况。厥的情况多,逆冷的情况多,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十分严重,阴尽不能阳生,阳气没法恢复,那当然会导致死亡。如果反过来,是温暖的情况多,热的情况多,这就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逐渐得到纠正,阳气渐生,渐复,疾病当然就易于转向康复。所以,我们观察厥热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观察了阴阳交替,阴阳顺接的情况,也就是观察了疾病转危或转安的情况。 
    2.厥阴方义 
    (1)厥阴的立方原则  厥阴病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由厥阴的本性失用所致,而厥阴病的治疗及厥阴病的最后解除当然就是围绕厥阴本性的恢复。厥阴有什么本性呢?以上我们所谈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厥阴的本性。而这个本性与厥阴病的欲解时,以及与欲解时所对应的方最相关切。一旦厥阴在根本的意义上失去了它固有的时方属性,那么厥阴病便会随之发生。因此,我们为厥阴立方实际上就是要立它原有的那个方,就是与丑寅卯相对应的那个方。我想这应该是厥阴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医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时方!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的问题。丑寅卯的这样一个时方是冬尽春来,是阴尽阳生。它跨越冬春二气,因而就具有冬春二气的特征。冬气寒凉,春气温热,所以,丑寅卯时方实际上是一个寒温夹杂,寒热相兼的时方。不过从寒温二气的比例而言,丑冬占一,寅卯春占二,故温热的比例要远大于寒凉。这便应该是在寒热之气上厥阴立方的一个原则和特征。另外,厥阴属风木,风木之数为三为八,风木之味为酸,因此,除上述寒热比例以外厥阴的数,厥阴的味也是厥阴立方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乌梅丸解  根据上述的立方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厥阴篇的乌梅丸是厥阴病显而易见的主方。首先,我们看乌梅丸是在哪一个条文里讨论的呢?是在 338 条。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我看不是。从这样一个条文序号,我们就应该看出古人真是煞费苦心,连一个序号也不会浪费,也要借此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三八的信息,就是风木的信息。我们借此机会再回看 38 条,38 条也是用这个三八之数,它讨论的是什么呢?它讨论的是大青龙汤。青龙为东方之属,为风木之属,由此便知这个安排不是偶然,而是要借此表达象数的关系,表达象数与时方的关系。由乌梅丸在这样一个特殊条文中出现,已然知道它绝非厥阴篇的寻常之方。接下来我们看乌梅丸在用药的寒温之气上有什么特征,乌梅丸从总体来说,由寒温两组药构成。其中温热药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共七味;寒凉药黄连、黄柏、人参(人参于《神农本草经》为甘、微寒。)共三味。合之,温热为七,寒凉为三,温热比例远大于寒凉,正与前述厥阴之立方原则相符。紧接着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这个方的名字叫乌梅丸,那肯定是以乌梅为君的。为什么要以乌梅为君呢?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也。以厥阴之味酸也。既然是厥阴的主方,那当然就应该用酸。而酸味药中还有什么能过于乌梅呢?因此,乌梅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厥阴主方的主药。在乌梅丸中,乌梅用的是 300枚,干吗不用 200枚呢?可见这个数又一次体现了厥阴的方时特性。乌梅丸在用乌梅的基础上,再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苦酒即酸醋,这便酸上加酸了。在《伤寒论》中,用酸味药虽不只是乌梅丸,可是以用酸的程度而言,乌梅丸却是无以复加的。从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一个气,一个味,一个数,都与厥阴的时方,都与厥阴的本性甚相符合,因此,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讨论完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以后,也许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来,厥阴为阴尽阳生,厥阴为风木,因此,厥阴最主要的一个本性就应该是升发。而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像乌梅、苦酒这样一类酸性的药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既然厥阴要升发,为什么又要以酸收酸敛为君呢?这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即便乌梅丸的上述问题好像谈清了,可是对乌梅丸乃至整个厥阴的治方我们还是很难落到实处。落不到实处,对于乌梅丸的运用当然就谈不上左右逢源。木性升发,酸性收敛,升发为什么要用酸敛呢?这个道理在《老子 ·三十六章》中隐约可见,其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我们将《老子》的这样一个"微明"引申到厥阴里,引申到乌梅丸里,便是:"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里面的温热药特别多,一共七味,这是整个《伤寒论》用温热药最多的一个方子,再没有任何一个方的温热药能够超过它。乌梅丸的温热药既多且杂,川椒、当归可以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因此,乌梅丸中的这些温热药实际上是很杂乱的,可以说它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那它们当然就要温四面八方。可是现在我们有个限定,有个固定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它温四面八方,我们只需要它温厥阴一方。这怎么办呢?张仲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乌梅、重用酸味药。乌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树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就统统地归拢到这面旗帜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都来温这个厥阴。所以,乌梅丸之用乌梅,这个意义实在太深刻了。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经方的鬼斧神工,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张仲景的立方用药之巧,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乌梅丸有了乌梅这面旗帜,就能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聚于厥阴,就能够帮助厥阴之气突破阴的束缚,从而承阴启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升发,实现阴阳的顺接。此非"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乎。从整个厥阴及乌梅丸的意义而言,厥阴之气之所以不能升发,之所以不能顺接阴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阴寒的束缚,而在束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郁遏,郁遏即会生热。为什么乌梅丸在大量温热药里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个郁遏所生热。最后一味药是人参,人参有扶正的作用,可以加强上述的力量。另外,张仲景用人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止渴。厥阴提纲条文的首证不就是消渴吗?用人参正好起到止渴的作用。再者,乌梅丸除人参的止渴作用外,大家还应该记得《三国演义》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即能止渴,况服梅乎。因此,乌梅丸治消渴于事于理皆相符。此为乌梅丸之大义也。综之,乌梅丸是临床极重要极常用的一个方剂,不但可以治 338 条所述的蛔厥,久利及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疾。于生殖系其他病变,亦可参乌梅丸意治之。总之,只要我们对乌梅丸的理真正弄通了,临证运用何愁不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我想不但乌梅丸如此,《伤寒论》的 112 方皆如此,只要理上贯通了,事上的圆融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这亦是本书

《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717 次浏览 • 2016-02-04 09:20 • 来自相关话题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厥阴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厥阴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先从本义上来看这个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 ...查看全部
    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解义 
    1.厥阴本义 
    厥阴是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厥阴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先从本义上来看这个问题。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是什么呢?两阴指的是太阴和少阴。我们从《伤寒论》六经的排列,它把厥阴放在最后一经,放在太阴少阴之末,可知这就是一个"两阴交尽"。这是从排列的次第来看厥阴的意义。此为其一。其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两阴交尽故曰幽。"前云两阴交尽为厥阴,此云两阴交尽故为幽,是知厥阴之为义者幽也。幽为何意?《正韵》曰:"幽囚也。"囚的意思大家很清楚,就是囚禁。厥阴曰幽,曰囚禁。囚禁什么呢?前面我们讲阴阳离合的时候曾经谈过,厥阴为合。合什么呢?就是合阳气。把阴气合起来,关闭起来,以便让阳气能够很好地升发。故幽者,实为囚禁阴气之意。此与阴阳之离合机制甚为相符。其三,太少二阴以太少言,乃言其长幼、多寡也,厥阴言何?《玉篇》云:"厥短也。"《康熙》引《前汉书 ·诸侯王表》注云:"厥者顿也。"又顿者何?顿者止也。故知厥阴即短阴也,即止阴也。考厥阴乃阴尽阳生之经,乃阴止而阳息之时,故曰短阴,曰止阴者,皆相符合。又《灵枢 ·阴阳系日月》云:"亥十月,左足之厥阴。戌九月,右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戌亥为地支之尽,尽后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也。此为厥阴之大义。 
    2.厥阴经义 
    厥阴经即指手足厥阴经,手厥阴于戌初起乳后天池穴,戌末止中指中冲穴。足厥阴于丑初起拇趾大敦穴,于丑末止乳下期门。别支上走巅顶交百会穴。对于六经的行止及大体分布,是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必须弄清的问题。我们讲六经辨证,其实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经络分布区域的辨证。巅顶头痛为什么说多属厥阴呢?就与厥阴经的分布相关。 
    3.厥阴藏义 
    甲、肝  前面我们讨论了五藏的心脾肺肾,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感受到五藏的功能特性都与它们的造字相关。同样,肝藏亦不例外。那么,肝的造字与它的特性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肝用干,《说文》云:"干,犯也。"《尔雅释言》曰:"干,脀也。"即脀卫也。《康熙》云:"干,盾也。"故《诗·大雅》有:"干戈戚扬"之句。综上诸义,犯者,脀卫者,盾者,干戈者,都与什么相关呢?都与武力相关,都与战争相关。这便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素问 ·灵兰秘典论》的"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既然是用武之事,既然是战争之事,那就要靠将军来把握它。因此,肝的造字与其为官将军的特性是非常切合的。将军要用武,要用战争来结束战争,要化干戈为玉帛,他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威武、勇猛和谋虑。必须智勇双全乃为将军,若有勇无谋,则一介匹夫也。威武、勇猛所用者何?所用者阳气也。谋虑所用者何?谋虑所用者阴气也。故肝虽号称刚藏,却又体阴而用阳。由是亦知,将军者,必以谋虑为体,以勇猛为用。过去我们曾经强调过,《素问·灵兰秘典论》和《素问 ·六节藏象论》是很重要的两论。前者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谈藏府,后者从生理功能的角度谈藏府。必须两者结合,互为参用,才能对藏府的内涵有很透彻的理解。于《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而于《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则肝为"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是什么意思呢?罢者,休也,已也(见《玉篇》)。故《论语 ·子罕》曰:"欲罢不能。"极者,极至也,极端也。但凡武力、战争之事皆由争端起,故极者,又为诸乱之源。是以罢极者,罢其争端,罢其诸乱也。争端已起,诸乱已发,何以罢之?则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必以战争结束战争。此则为将军用武之道也。由此可见,"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实为异名同类尔。极为诸乱之源,故古有六极穷极之谓。《康熙》云:"六极穷极恶事也。"《书·洪范》曰:"威用六极。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少阴篇里,我们曾谈到人有一个复杂的自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脾为谏议之官,担负发现诸乱,并及时呈报于上;心为君主之官,则于所报之诸乱善识别之,或宜文治,或宜武功,皆由君主号令;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者,则威用六极,平定诸乱也。因此,肝于人体健康自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甚宜结合现代医学思考之。这里面有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乙、心包  足厥阴为肝,手厥阴为心包。心包者,亦包心也。是包绕心君的一个结构,故古称为"心主之宫城"。古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不能受邪,心包代心受邪。所以,心包所担负的,主要就是护卫心的作用。肝为将军之官,其威用六极,平定诸乱,亦为护卫君主。由此亦见,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在其作用方面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4.厥阴运气义 
    在运气方面,厥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故合称厥阴风木。下面就从风木两方面来讨论厥阴的运气问题。 
    (1)风义 
    ①风者天地之使  风是六气中很特殊的一气,这个特殊之处在于,风不仅生于东方,四面八方皆可生风。故谚称八面来风。《灵枢》有一篇叫"九宫八风",篇中即专门谈到由八方来的八种风。即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风有四风,有八风,有十二风。我们可以说东风、西风、南风、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但却未见有讲东湿、西湿、南湿、北湿,亦未见讲东寒、西寒、南寒、北寒者,这是风与其余五气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风还有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就是《河图》所云:"风者,天地之使也。"什么叫天地之使呢?使就是使臣的意思。就像我们现在派住各国的大使,大使起一个什么作用呢?就是代表这个国家的作用。所以,风为天地之使,其实就是说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天地之气要发生什么变化,都可以从风上反映出来。比如,天气要转寒了,它会首先出现什么风呢?出现北风。所以,我们见北风一起,就知道天要变寒。而天要转热转湿了,又会先出现什么风呢?会出现南风。因此,我们一见南风,便即知晓天要变热变湿。天地之气的变化虽然复杂,可是一旦我们把握住了这个风,便能够知道天地变化的底细。故《周礼 ·春官保章氏》云:"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素问 ·至真要大论》曰:"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在这里《素问》向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疾病观,不是伤风感冒或者某几个疾病与风寒暑湿燥火相关,而是百病,所有的病。外感与它相关,内伤同样与它相关。不内外伤与它相不相关呢?还是相关。为什么上一次伤食了却没事,而这一次却吐泻交作?为什么前一次把腰扭了,稍一活动即没事了,而这一次轻轻一扭就动弹不得?所以,我们应该很清楚,百病都与六气相关,都与天地的变化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治疾病时,将这些相关的因素考虑进去。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谈到病机的时候,不是"谨候气宜,勿失病机。"就是"审察病机,勿失气宜。"气宜就是指的上面这六气。怎么样谨候气宜?怎么样勿失气宜呢?抓住风就行了。抓住风实际上就抓住了六气。因为风为天地之使,当然也就是六气之使。为什么《内经》反复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呢?就是因为百病皆生于六气,而风为六气之使的这样一个缘故。 
    ②风何以生木  我们在《素问》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看到"东方生风,风生木",所以,尽管风为天地之使,六气之使,尽管可以八面来风,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风的本位在哪里呢?在东方。那么,风何以生木?风与木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运气为什么要将风木扯在一起?这个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我们首先从五行的角度作一个分类,看看这个世界上哪一类的东西属木呢?《尚书 ·洪范》讲"木曰曲直",但是这个过于理论化。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植物这一类的东西都可以叫木,都属于木类。那么,木类与风有什么关系呢?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界的植物为什么可以生灭相续?为什么可以一直流传下来而不灭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植物也具有繁殖的能力,也能够生息繁衍。动物的繁殖我们都很清楚,它需要雌雄两性的交配。在动物发情的时候,或者雄性动物会跑很远的地方,去找雌性动物交配,或者雌性动物会跑很远的地方,去与雄性动物交配。人类更是如此,男女双方有时是千里姻缘来相会,相会为的是什么呢?除了爱情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繁殖后代。人类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得以生息繁衍。那么,植物呢?植物生在什么地方就固定在什么地方它不能像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可以去四处寻找自己的相爱像现在有些人热衷于跨国婚姻,从中国嫁去美国,这个姻缘就不只千里了,而是几千里,甚至上万里。可是植物却只能定在那儿,分毫不能移动。那植物靠什么去寻找它们的"相爱",进而雌雄交配,以生息繁衍呢?就要靠这个风。由于风的作用,才带动植物的花粉,使植物的雌雄亦能"相聚"亦能交配,从而繁衍生殖。因此,风便成为植物界生息繁衍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没有它,植物就没有办法生息繁衍,木类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流衍到现在。可见风与木的这个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具有决定性。而《素问》"东方生风,风生木"的这句话,则将风木的关系浓缩、精彩表述到了极处。 
    ③风与动物  风与植物的关系,与木的关系,应该没有疑问了。那么,风与动物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首先从造字方面看,繁体的風字里面是一个"虫"。虫在古文里虽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但是,都代表动物。故凡属动物这一类,古时皆可以虫称之。而風之造字用虫,说明风与动物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说文》云:"風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所以,从風的造字我们就可以看到,风不但可以生植物,生木,而且也与动物的繁衍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关系能在繁体字中明确地显示出来。那我们再看简化的风字,这个风字里面是一把ㄨ,这个"ㄨ"能代表什么呢?所以,文字一改造,这个风与动物的关系,特别是与动物繁衍的关系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们前面曾经呼吁过,文字的问题是有关中华文化繁衍,有关中华文明传承的大问题,是真正的千年大计,万年大计。这样一个大计,千万要慎重,决计草率不得马虎不得。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足了,那决定是要成千古之恨的。风为什么与动物,特别是与动物的繁衍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句大家熟悉的谚语,也就是出自《左传 ·僖四年》的"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马牛不相及"这句话怎么解释呢?这在过去曾经闹过一个笑话。风马牛怎么不相及呢?原来是马牛跑得太快,风赶不上它。当然,现在大家清楚了,知道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可是,不相干的事为什么要用"风马牛"来形容呢?这个问题倒是应该弄清楚的。风与木的关系已如上述,它是促使植物雌雄交配的主要因素。而风与动物的关系,其实亦有很大的类同。正如《康熙》引贾达对上述这句话的注释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什么是牝牡相诱呢?我想这个事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毋需多言。那么,风马牛为什么不相及呢?大家想,一头公马和母马,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它们会相诱、相恋并且相交,这便有了生殖繁衍的可能。而一头公马和一头母牛,或一头母马和公牛,它们会相诱、相恋吗?绝对不会的!即便畜类没有伦理的约束,但种属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相诱起来。这便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异性相诱、相恋、相动谓之风,所以, 《说文》所云:"风动虫生。"这个"虫"从生理的意义而言,很大程度上系指男性或雄性动物的精虫。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发情期的猫,会很凄厉地嚎嚎乱叫,这个时期的猫往往被称为春猫,或言猫叫春。为什么要以春言呢?以东方生风,通于春气也。春三月,天地以生,万物发陈,一派生机勃勃,此又与风之上述涵义甚相符合。观风诸义,当于临床有所启迪。 
    (2)木义 
    ①木曰曲直  风之义已如上言,那么,木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一个意义,就是《尚书 ·洪范》所说的"木曰曲直"。曲直是木的一个特性,凡是植物的东西都有这个曲直之性。而其他类的东西,如金类的东西,水类的东西,皆不具这曲直之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又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所以,在体的这个筋和在藏的这个肝皆有此曲直之性。大家想一想,人体的筋它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曲直。人的四肢为什么能够灵活的曲伸活动呢?很关键的是要靠筋的这个作用。没有筋,我们的各个关节就很难灵活的运动。所以,人体的筋主要是聚集于关节的周围。而膝关节则是聚集筋最多的地方,故膝在《内经》又称为"筋之府"。木曰曲直,木在体为筋,筋的这样一些作用,确实能够很好地体现木的曲直之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素问》许多篇章所提到的宗筋。宗筋的涵义虽然不只一个,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指前阴,特别是指男性的阴茎。有关宗筋的这一意义,《灵枢·五音五味》篇的一段经文可资证明,其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宦者即宦官,近世又称太监,太监入宫前都要历行阉割,这便是《灵枢》所云的"去其宗筋"。宗筋的这样一个涵义,又把我们带回到了上述的风义里。风为牝牡相诱,风系生殖繁衍,而宗筋便是最主要的生殖器官。由此天之风,地之木,体之筋,藏之肝,足证《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绝非虚语。天人相应的关系在这里是证据确凿的。《礼记·月令疏》云:"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 《礼记》的这句话讲得很精彩,天所赋予我们的生育盛德在哪里呢?就在木位上。木主宗筋,这个盛德不在木位上,能在哪里呢?而宗筋要发挥作用,很关键的就是要能够曲直。现在整个世界阳痿的病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宗筋曲而不直了。为什么曲而不直呢?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道德伦理方面的原因。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毛病,显然不是几个"伟哥"能够解决的。而作为中医,则应该在厥阴上,在风木上去作意,去思考。 
    ②五行次第  在前面的各章中,我们着重谈了水火土金,现在再加上木,五行的内容就基本圆满了。探讨五行,除了探讨它各自的内涵,五行的次第仍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有关五行的次第,在《尚书 ·洪范》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其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河图的五行次第亦与此相同。故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次第呢?为什么要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而不能一曰木,二曰火,三曰水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五行的这个次第向我们揭示了地球上诸物质的起源次第,地球上诸物种的生起次第,这对于我们研究地球,研究人类,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的这样一个次第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我们这个地球首先出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水,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也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在水之后出现的便是火。为什么水火首先出现呢?《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水火出现了,就意味着阴阳出现了。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水火出现以后,便能很自然的化生五行,化生万物。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在水火之后,就得以逐渐地诞生。当然,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先有植物生命后有动物生命的。植物生命的代表是木,动物生命的代表是土。故五行在水火之后首先有木,最后才是土。另外,单就动物生命而言,五行次第也能很好地揭示它的进化情况。所以,从五行里我们就知道,这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水生动物,然后渐渐地发展为水陆两栖动物,最后才是陆生动物。因此,五行是始于水而终于土的。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五行与动物的关系是水为鳞虫,火为羽虫,木为毛虫,金为介虫,土为倮虫。所以,动物生命里首先诞生的是鳞虫,鳞虫也就是水生族动物,其次是羽虫,其次是毛虫,其次是介虫,最后是倮虫。什么是倮虫呢?人就是最有资格的倮虫!由此可见,人类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生命中,最后进化的一个动物生命。这与现代科学所研究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面对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代的这个理论呢?应该刮目相看才是,应该肃然起敬才是! 
    ③木生火义  前面我们谈到的风木,主要还是从医的角度谈。现在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一些,来看看木及其五行的相生关系在其他方面,如在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方面有什么意义。首先,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觉得它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与现在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木生火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什么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能源问题。如果能源能持续,那么,这样一个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源不能再生,不能持续,那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可言呢?能源虽然包括许多的方面,但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燃料。燃料从五行来划分,它属于火。五行的火是由什么产生呢?是由木生。所以,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是用木来做燃料的。用木做燃料,这就是五行的相生法,这样的相生非常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当然就可以持续。过去在农村呆过的人,对这一点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以前,农村做饭都烧柴,柴是自己到山里打的,今年打过了,明年又会长出来,年复一年,没有穷尽。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就那么几座山,多少千年前就开始在这儿打柴,可是打到现在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木是可以再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了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你所利用的能源能够再生;其二是利用过以后能够降解。而以木为能源,以木来生火,就很符合上述这两个条件。所以,以木为燃料的发展方式,就是很完全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让我们回到现代,现代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什么模式呢?我们现在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石油与煤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给它定过性,即都属于水类。所以,我们现在的模式实际上是直接用"水"来生火。水为什么可以生火呢?因为水中有真阳,水中有龙火。所以,我们现在所燃烧的实际就是坎中的真阳。坎中的这个真阳,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它是用以温养地球生气的,地球的命根就要靠它来生养。现在我们把它开采出来做寻常的火用,这样一个真阳能不能再生呢?它不能再生!它不能像木那样,今年割了,明年又会长出来。所以,开采一点,用一点,它就少一点。开采得差不多了,坎中没有真阳了,地球的命根便没有了生养的来源。这个时候地球便真正地进入衰老,而生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便面临着灭亡。传统以木来生火,现代直取水以生火。木生火,说明在过去木是一个主要的能源,而作为主要能源的木又是由何而生呢?由水而生。是水生木,而木生火也。由这个角度看,水最终还是能源的源泉。为什么五行的次第要以水为始呢?恐怕与这个问题是有关联的。既然水是最终的能源源泉,那么,上述两种取火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很重要的一个区别是,木生火的过程是一个大自然完全能够控制和把握的过程。为什么说这是自然可控可把握的过程呢?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的这个过程。我们采木来生火,采木来做燃料,这个过程完全是人为的,自然没有办法把握,你想割多少,你想砍多少,完全听凭人意。可是这个木的量却完全是由自然来把握的,水能生出多少木,以及木的再生速度,这个人没有办法主宰,完全要由水说了算,完全要由自然说了算。你砍多了,我不长出来,你人类还有什么招呢?只好封山育林了事。因此,大家仔细去琢磨这个水生木,木生火的过程,就能感受到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而我们直接取水生火,以坎中的真阳为火,这个过程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自然根本没有办法把握,完全由我人类说了算,完全由欧佩克说了算。我想一天开采几万桶就开采几万桶,我只管每桶原油的价格,而不管你水中还有多少真阳。所以,这个过程就成为自然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怎么可以持续呢?前面我们曾列举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的两个基本条件,以我看来,这两个条件说得还不是很究竟。最根本、最究竟的应该是,凡是符合自然,以及自然可控的这个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反之,凡是不符合自然,以及自然不能控制和把握的这个发展,即为不可持续发展。老子为什么要将"道法自然"放在最高的一个境界来讨论呢?一方面是老子看到了人性有脱离自然,为所欲为的一面;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只有法自然的道,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二、厥阴病提纲 
    有关厥阴病提纲,我们主要以 326 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内容来展开。326条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亦即厥阴病的病机条文,也是六经提纲条文中最长的一条。下面拟就条文所述诸证,分别讨论之。 
    1.消渴 
   (1)消渴泛义  厥阴提纲条文第一个讲述的证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点点润润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饮之证。这样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当然是既渴而又能饮水,而且饮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来。这是消渴的一个大概意思。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阴何以渴消  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阴治渴  方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阴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阴的主方---乌梅丸莫属。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阴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 《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阴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阴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阴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阴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5)对糖尿病的思考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阴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阴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阴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阴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阴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阴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刺激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这个原因我们在太阴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阴上。厥阴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阴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阴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心究竟是指的什么?当然心的直接指义是五藏的心,但在《伤寒论》里,我们看到更多的并不是指五藏的心,而是讲的某个与体表相对应的部位。有关心的所指,概括起来大体分三种情况,第一是直接言心,心之外没有附带其他的部位。如心悸,心烦,心乱等。这样一个心悸、心烦、心乱,我们往往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位;第二是心下,心下讲得很多,比如心下痞,心下悸,心下急,心下支结,心下痛等。心下的部位比较明确,就是指腹以上剑突以下的这片区域;第三,是心中,如心中悸而烦,心中结痛,心中疼热等。心中指的是什么地方呢?这里有两种可能,其一,如《伤寒论辞典》所言,心中指心或心区,泛指胸部;其二,古人言心者,常非指心藏,而是指躯干的中央,这个中央就正好位于心窝(剑突下)这块地方。所以,心中实际是指心窝,亦即剑下。民间谓心痛,以及整个藏区言心痛,都是指这个部位的疼痛。因此,心中的第二层意义,实际是指胃脘的这个部位。厥阴提纲条文讲"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里的"心"及"心中"就应该包括上述的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指的现在的心前区及胸骨后,这一片地方显然是手厥阴领地;另一个就是剑突下的这片区域,这片区域为中土所主。所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一方面确实包括了现在的心脏疼痛,而另一方面则包括了胃脘及其周边邻近脏器的疼痛。前者属于现在的循环系统,后者属于现在的消化系统。前者之疼痛乃心包络痛也,系于手厥阴;后者的疼痛乃土系统之病变所致。土何以病呢?以木使之病,厥阴使之病也。故《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因此,厥阴提纲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至少应该考虑到上述两个方面。气上撞心,撞之义有如《说文》云"捣也",有如《广韵》云"击也"。捣与击所致之痛,颇似刺痛,压榨痛,绞痛一类。心中疼热,热之义已显,即疼痛而伴火烧、火辣的感觉。结合上述之定位,则刺痛、压榨痛及绞痛多为心绞痛一类,系循环系统疾病。而疼痛又兼热辣、烧灼之感,则多为胃脘痛一类,系消化系统疾病。当然,现在的胆系疾病亦多有绞痛之感,以其部位而言,亦接近心中,故亦应从厥阴来考虑。另者,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讨论厥,整个厥阴篇计有 52 处言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疼痛是很容易致厥的一个疾病,而心绞痛及胆系的绞痛尤其容易致厥。这是在讨论厥阴篇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饥而不欲食 
    《伤寒论》中有不少的地方谈到饮食问题,如小柴胡汤四大证之一的"默默不欲饮食",太阴病提纲条文的"腹满而吐,食不下",以及这里所讲的"饥而不欲食"。虽然都是饮食有问题,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的"默默不欲饮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茶饭不思",这里重在不欲、不思,强调主观的方面。而厥阴病也是"不欲食",在这个"不欲"上,它与小柴胡汤证是很类似的。但是,在不欲食的同时,他是很感觉饥饿的,又饥饿又不想吃,这就是厥阴区别于少阳的一个地方。太阴的饮食是强调食不下,为什么食不下呢?因为肚子很胀满,吃下去不舒服。所以,太阴病的食不下,是强调客观的食不下,强食之必不舒服,必生胀满。少阳、厥阴之不食,则是强调主观之食欲。太阴俱土性,少阳、厥阴俱木性,故知饮食一事,食不食主要在土(脾胃),欲不欲则主要在木(肝胆)也。因此,临床我们对饮食有问题的病人,就不能光停留在几味神曲、山楂、麦芽上,要仔细询问病人,要抓住它的根本。是光不想吃呢?还是吃下去不舒服?是整日不知饥饿,吃也可不吃也可呢?还是饥而不欲食?这些对于我们临床辨证都是很重要的因素。最近治疗一位学生,吃饭很困难,一丁点食欲也没有,吃一餐饭要一个多小时,但是肚子却很容易饿,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典型的"饥而不欲食",这就是典型的厥阴病。所以,给她开了三剂乌梅丸,三剂药以后,胃口大开,一顿饭很快就吃下去了。这是我们由"饥而不欲食"引出的一个问题。另外,在讨论六经的提纲条文时,还应注意一个问题,每一经的提纲条文内部既有较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厥阴的提纲条文为例,并不是条文中的所有证都具备了,这才是厥阴病,这一点记得在太阳提纲的讨论中曾提起过,张仲景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只要条文中的一二个证具备了,厥阴病的诊断便可以成立。这是我们研究《伤寒论》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张仲景于厥阴提纲中首言消渴,可是后世的医家却不敢将这个消渴与消渴病联系起来。为什么呢?就因为条文中有"饥而不欲食"。糖尿病是既易饥又多食的,怎么可以与"饥而不欲食"扯到一块呢?所以,问题就出在我们把联系绝对化了,而把区别混淆了。厥阴病可不可以既有消渴的饥而欲食,同时又有另外一个毛病的饥而不欲食呢?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太阳病既有有汗的中风,又有无汗的伤寒一样。我们能说中风是太阳病,而伤寒不是太阳病吗?显然不能! 
    4.食则吐蛔 
    《伤寒论》中谈到吐蛔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太阳篇 89 条的"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个是厥阴篇 338 条的乌梅丸证,另一处就厥阴的提纲条文。吐蛔不是一个常见的证,将这样一个证摆在提纲里,并不是说厥阴病一定会吐蛔,而是借这个吐蛔将厥阴的一些特征衬托出来。蛔是潜伏于体内的一种寄生虫,平时这个虫是不易被觉察的,所以,又可以称它为蛰虫。自然界也有蛰虫,这个蛰虫就是冬季入地冬眠的这一类动物。自然界的这类冬眠动物会在什么时候重新出来活动呢?如果诸位留意,就知道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惊蛰节。惊蛰就是将冬眠的动物惊醒,就是将蛰虫惊醒。为什么蛰虫会在这个时候被惊醒呢?因为春月木气已动,万类生发的缘故。所以,蛰虫是在厥阴风木当令的时候感春气而出的。人体的蛰虫亦然,它也很容易被这个厥阴之气惊动,惊动了就会乱窜,这就会发生蛔厥和吐蛔。因此,326 条的吐蛔,实际上就是要表达厥阴之气易触动蛰虫的这样一个内涵。 
    5.厥阴禁下 
    厥阴提纲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下之利不止"。厥阴为什么不可下,下之为什么会利不止?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回到《内经》来就很容易解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厥阴为风木,于时为春,禀生气者也,故宜生而不宜杀,宜予而不宜夺,宜赏而不宜罚。今用下者,是杀之也,夺之也,罚之也。如此则厥阴之气伤,养生之道违,故病厥阴者,当不用下法,强下之则利不止也。厥阴提纲的问题就讨论到这里。 
    三、厥阴病时相 
    厥阴病时相主要以 328 条的"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为纲要。丑至卯于一日之中,为凌晨 1 时至上午 7 时;一月之中,为初三以后的 7 天半;一年之中,为农历 12月至 2 月。有关厥阴病欲解于丑寅卯的意义,我们拟分两方面来讨论。 
    1.丑时义 
    (1)两阴交尽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开始,因此,丑对于厥阴来说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丑于一岁而言,恰为冬之末。一年四时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合之则为二阳二阴。而丑置二阴(即秋冬也)之末,正合厥阴"两阴交尽"之义。故厥阴之欲解时起于丑,与《素问》对厥阴的定义是非常符合的。 
    (2)丑辟临  丑于十二消息卦中正好与临卦相配,临卦为阳息之卦,在这里它有两层涵义。第一层则如《周易尚氏学》中所云:"临视也。"用眼睛看东西就叫做视。所以,视物又叫临物。为什么要将视这样一个涵义放到丑里面呢?这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在前面我们谈厥阴经义的时候,曾谈到足厥阴的流注时间就在丑时,它于丑初起于大敦,于丑末止于期门。而这里又将丑定为厥阴的欲解时。这便告诉我们,丑与厥阴,尤其是与厥阴肝的联系是非常特殊的。而肝开窍于目,目者所以视物者也,这就说明视的问题与肝的关系、与厥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与肝密切、与厥阴密切,就必定与丑密切、与临密切。所以,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密切的联系时,我们不禁要感叹,医义,易义、文义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有时候确实说不清楚它的先后。它里面往往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故习医者,当于医、于易、于文皆不可轻忽。临的另外一层涵义,就是临界交界的意思,现代物理学亦有临界这个概念。所谓临界,就是此一状态与彼一状态之交界。丑为什么有临界这个意思呢?前面我们讲到,丑为两阴之交尽,为冬之末。作为冬之末,它与什么临界呢?冬末之后,即是春的到来,所以,丑是以冬临春的交界点。丑就像一道门,跨过这道门就进入到另外一个全新的状态。古人讲厥阴经常用到阴尽阳生这个词,其实无论从阴阳离合的角度还是从时相的角度,厥阴都是这样一个意思。丑为冬末,又为岁末,故丑又为阴之尽,丑的这样一个涵义与厥阴是很相应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对罢极之本我们已经结合"将军之官"作了讨论。其实,罢极还有另外一层与丑相关的涵义。极的意义已如前述,有极限的意思,极点的意思。以一岁而言,什么是作为岁的极点呢?这个极点就在冬末,就在丑上。在这个"极"尽之后,能不能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呢?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前面我们将丑喻为门,这道门跨过了才是新的一年,跨不过则依然在旧岁里。中医为什么讲太过不及呢?以上述这个极而言,还没到时候你就跨过了,这叫太过,时候已经到了,你却迟迟不跨,这就叫不及。所以,罢极起什么作用呢?罢极就是保证人体能及时地跨过这道门,从而与天地的步调保持一致。 
    (3)丑与厥  丑为阴将尽阳将生之时,亦为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之时。所以,厥阴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要落实在这个上面。如果这个交替没有很好的实现,那就会产生一个很严重的证,这个证就叫厥。我们看厥阴篇一共有 56 条原文,而讨论"厥"的地方有多少处呢?有 52 处。因此,在厥阴篇里,几乎条条原文都在谈厥。这便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厥阴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厥。厥为什么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厥阴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厥?是什么因素导致厥呢?这个问题在原文 337 条里说得很清楚:"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其实就是指上述阴尽阳生的过程不能很顺利的交接,就是指上述阴阳交替、新旧交替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厥阴的功用已如上述,它是保证上述交接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现在厥阴发生病变了,上述的阴阳气怎么能够顺接呢?那当然就会有厥证的发生。厥阴篇何以有如此大量的篇幅在讨论厥呢?就是由于有这个因素。从厥证的这样一个涵义,从厥阴与丑,从丑与临的这样一个联系,我们感到中医这门学问与时间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仅仅认为中医的这部分与时间相关,那部分与时间无关,这个认识是不完全的。时间于中医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习中医,时间这个观念须臾不能离。337 条将厥证产生的主要因素告诉了我们,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那么,由这个因素所致的厥证,它有什么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呢?这个特征就是同条所述的"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足也就是四肢,如果我们结合上述的时间观念,手足四肢应该定位在哪里呢?应该定位在辰戌丑未里。在十二地支里,亥子属水(冬),寅卯属木(春),巳午属火(夏),申酉属金(秋),辰戌丑未属土。土所在的时段正好是四时的季月所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不主时,旺于四季。"这个四季就是指的四时的季月。季月有什么特征呢?季月就是与下一时相临的月,所以,四季或者辰戌丑未又可称为四临。怎么四临呢?丑临春也,辰临夏也,未临秋也,戌临冬也。既然讲临,就有一个交界的问题,顺接的问题。因此,丑这一关是冬与春顺接,辰这一关是春与夏顺接,未这一关是夏与秋顺接,戌这一关是秋与冬顺接。而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所以,我们讲四时的顺接实际就是讲了阴阳的顺接。可见阴阳的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的。前面我们讲到,辰戌丑未属土,属四肢。从时上而言,天地也好,人也好,它的阴阳气的顺接都是在这四个时段进行。从空间方位,从具体的地点而言,天地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而人即在此手足四肢。所以,手足四肢其实就是人体阴阳气顺接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阴阳气的交接不能顺利地进行,那么,无疑首先就要从手足四肢上表现出来,为什么 337条说"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呢?就是这个道理。手足为人体阴阳气相顺接的场所,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它是我们认识何以致厥,以及厥证特征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既然辰戌丑未都是阴阳的顺接点,在上述顺接点上出现问题都可以发生厥。那为什么我们在辰戌未的时候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而要在最后讨论丑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呢?说明丑这个顺接点与其他三个顺接点还是有区别的。其他三个点只是四时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四时之间的交替,而丑这一点却是年与年之间的顺接点,负责年与年之间的交替。因此,相比之下,丑这一点是最大的阴阳顺接点。我们再看整个六经的欲解时,辰为少阳欲解时,为少阳占之;未为太阳欲解时,为太阳占之;戌为阳明欲解时,为阳明占之,而丑却为三阴共同的欲解时,为三阴共占之。这在十二支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从六经的时相角度言,丑的分量与其余各支的分量相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样我们就会对"为什么在丑的时候,在厥阴的时候专门提出厥?为什么厥阴病厥证最多?"这样一些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4)厥热胜复  下面简单地讨论一下厥热胜复。厥热胜复也是厥阴篇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由上面的讨论可知,丑这一关过去以后,就进入春的状态,这时的阳气日益增长,日益升发。如果这一关过不去,挡住了,那阴阳气便不相顺接,这个时候阳气便得不到增长,得不到恢复。所以,厥证讲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阳气没有办法增长,没有办法恢复,就是阳气不能由阴出阳。阳气不恢复,不能由阴出阳,那当然会出现手足逆冷。如果这样一个状态得不到纠正,厥证持续地发生,那么最终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上述的状态得以纠正,阴阳气顺接了,阳气得以增长,得以由阴出阳,那么手足自然会由逆冷转为温暖,这种情况与逆冷相比较就称之为热。因此,厥阴篇的厥热胜复实际上就是讲的手足的逆冷和温暖的情况,也就是厥热的情况。厥的情况多,逆冷的情况多,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十分严重,阴尽不能阳生,阳气没法恢复,那当然会导致死亡。如果反过来,是温暖的情况多,热的情况多,这就说明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问题逐渐得到纠正,阳气渐生,渐复,疾病当然就易于转向康复。所以,我们观察厥热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观察了阴阳交替,阴阳顺接的情况,也就是观察了疾病转危或转安的情况。 
    2.厥阴方义 
    (1)厥阴的立方原则  厥阴病的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由厥阴的本性失用所致,而厥阴病的治疗及厥阴病的最后解除当然就是围绕厥阴本性的恢复。厥阴有什么本性呢?以上我们所谈的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厥阴的本性。而这个本性与厥阴病的欲解时,以及与欲解时所对应的方最相关切。一旦厥阴在根本的意义上失去了它固有的时方属性,那么厥阴病便会随之发生。因此,我们为厥阴立方实际上就是要立它原有的那个方,就是与丑寅卯相对应的那个方。我想这应该是厥阴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当然也是中医立方的一个根本原则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时方!这是我们应该时刻记住的问题。丑寅卯的这样一个时方是冬尽春来,是阴尽阳生。它跨越冬春二气,因而就具有冬春二气的特征。冬气寒凉,春气温热,所以,丑寅卯时方实际上是一个寒温夹杂,寒热相兼的时方。不过从寒温二气的比例而言,丑冬占一,寅卯春占二,故温热的比例要远大于寒凉。这便应该是在寒热之气上厥阴立方的一个原则和特征。另外,厥阴属风木,风木之数为三为八,风木之味为酸,因此,除上述寒热比例以外厥阴的数,厥阴的味也是厥阴立方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乌梅丸解  根据上述的立方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厥阴篇的乌梅丸是厥阴病显而易见的主方。首先,我们看乌梅丸是在哪一个条文里讨论的呢?是在 338 条。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呢?我看不是。从这样一个条文序号,我们就应该看出古人真是煞费苦心,连一个序号也不会浪费,也要借此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三八的信息,就是风木的信息。我们借此机会再回看 38 条,38 条也是用这个三八之数,它讨论的是什么呢?它讨论的是大青龙汤。青龙为东方之属,为风木之属,由此便知这个安排不是偶然,而是要借此表达象数的关系,表达象数与时方的关系。由乌梅丸在这样一个特殊条文中出现,已然知道它绝非厥阴篇的寻常之方。接下来我们看乌梅丸在用药的寒温之气上有什么特征,乌梅丸从总体来说,由寒温两组药构成。其中温热药为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共七味;寒凉药黄连、黄柏、人参(人参于《神农本草经》为甘、微寒。)共三味。合之,温热为七,寒凉为三,温热比例远大于寒凉,正与前述厥阴之立方原则相符。紧接着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这个方的名字叫乌梅丸,那肯定是以乌梅为君的。为什么要以乌梅为君呢?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也。以厥阴之味酸也。既然是厥阴的主方,那当然就应该用酸。而酸味药中还有什么能过于乌梅呢?因此,乌梅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厥阴主方的主药。在乌梅丸中,乌梅用的是 300枚,干吗不用 200枚呢?可见这个数又一次体现了厥阴的方时特性。乌梅丸在用乌梅的基础上,再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苦酒即酸醋,这便酸上加酸了。在《伤寒论》中,用酸味药虽不只是乌梅丸,可是以用酸的程度而言,乌梅丸却是无以复加的。从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一个气,一个味,一个数,都与厥阴的时方,都与厥阴的本性甚相符合,因此,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应该是没有疑问的。在讨论完乌梅丸的上述三个方面以后,也许大家会提出一个问题来,厥阴为阴尽阳生,厥阴为风木,因此,厥阴最主要的一个本性就应该是升发。而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像乌梅、苦酒这样一类酸性的药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既然厥阴要升发,为什么又要以酸收酸敛为君呢?这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即便乌梅丸的上述问题好像谈清了,可是对乌梅丸乃至整个厥阴的治方我们还是很难落到实处。落不到实处,对于乌梅丸的运用当然就谈不上左右逢源。木性升发,酸性收敛,升发为什么要用酸敛呢?这个道理在《老子 ·三十六章》中隐约可见,其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我们将《老子》的这样一个"微明"引申到厥阴里,引申到乌梅丸里,便是:"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为什么要这样呢?大家看乌梅丸的组成,乌梅丸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里面的温热药特别多,一共七味,这是整个《伤寒论》用温热药最多的一个方子,再没有任何一个方的温热药能够超过它。乌梅丸的温热药既多且杂,川椒、当归可以说是温厥阴的,细辛则温太阳少阴,干姜、附子虽三阴皆温,然干姜偏于太阴,附子偏于少阴,桂枝则是太阳厥阴之药。因此,乌梅丸中的这些温热药实际上是很杂乱的,可以说它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既然是四面八方的温热药,那它们当然就要温四面八方。可是现在我们有个限定,有个固定的目标,我们不需要它温四面八方,我们只需要它温厥阴一方。这怎么办呢?张仲景在这里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重用乌梅、重用酸味药。乌梅就好像是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一树起来,原来杂乱无章的散兵游勇就统统地归拢到这面旗帜下,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都来温这个厥阴。所以,乌梅丸之用乌梅,这个意义实在太深刻了。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经方的鬼斧神工,由乌梅丸我们看到了张仲景的立方用药之巧,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乌梅丸有了乌梅这面旗帜,就能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聚于厥阴,就能够帮助厥阴之气突破阴的束缚,从而承阴启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升发,实现阴阳的顺接。此非"将欲升发之,必固酸敛之"乎。从整个厥阴及乌梅丸的意义而言,厥阴之气之所以不能升发,之所以不能顺接阴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到阴寒的束缚,而在束缚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郁遏,郁遏即会生热。为什么乌梅丸在大量温热药里要配上二味苦寒呢?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个郁遏所生热。最后一味药是人参,人参有扶正的作用,可以加强上述的力量。另外,张仲景用人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止渴。厥阴提纲条文的首证不就是消渴吗?用人参正好起到止渴的作用。再者,乌梅丸除人参的止渴作用外,大家还应该记得《三国演义》望梅止渴的故事,望梅即能止渴,况服梅乎。因此,乌梅丸治消渴于事于理皆相符。此为乌梅丸之大义也。综之,乌梅丸是临床极重要极常用的一个方剂,不但可以治 338 条所述的蛔厥,久利及消渴,尚可用于巅顶头痛,睾丸肿痛等疾。于生殖系其他病变,亦可参乌梅丸意治之。总之,只要我们对乌梅丸的理真正弄通了,临证运用何愁不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我想不但乌梅丸如此,《伤寒论》的 112 方皆如此,只要理上贯通了,事上的圆融只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这亦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