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

剂量

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转)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65 次浏览 • 2016-02-27 14:02 • 来自相关话题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 ...查看全部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我亦认为药物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有个溶解饱和限度,但若运用仝小林先生观点亦可反驳。原方原量,水量亦可增多,虽说药物溶解程度比例不变,但药量和煎煮水量变多,最后得到的药量亦可增多。

???????那么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人体对药物总有个吸收饱和限度问题,过大的剂量是否存在矫枉过正变成坏病的危险或存在浪费药物的问题。但仲景常在煎服法提到分服,中病即止,而仝小林先生亦运用其实践病案加以说明。如运用45g麻黄的麻黄汤分8次服用,汗出热退即止,这也能进行驳斥。不过,这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浪费了一部分药材。像赵绍琴前辈以前治疗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由于传变发展太快,往往一天内要在病家换几次处方,就算运用白虎汤加减,也是一般剂量的石膏但多剂频服,这样似乎护理更为细腻。

????????而蒲辅周、赵绍琴、朱进忠等前辈的医案,常常是“轻剂建奇功”,摘叶飞花亦可伤人。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

????????在临床实践中,我亦曾遇到一例如李翰卿前辈所治的患者。记得当时那位老太左心衰竭 心功能III级,住院期间颜面四肢水肿,胸闷心累气紧症状突然加重,四肢冷舌红少苔。西药用多巴胺等药物、监测尿量,但症状和查血指标改善不显。我偷偷开了每味药1g的真武汤2剂(医院规定颗粒剂每味药至少1g),服用之后患者水肿退去很多,症状和查血指标较前改善很大。但可惜之前记录数据没有,难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够严谨。本人亦有小剂二陈平胃散治愈脱发等案例,但小剂治病本人实践还是太少。至于大剂经方愈病经验,凡浸淫伤寒经方者皆有效验,本人经验不再赘述。

????????朱进忠医话《方有大小》提到,“再品《伤寒》、《金匮》诸文之味,才更明白,若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药,若正虚邪微者宜小药。曾治患者刘姓,男,45岁。久患腹满感冒,诸医治疗数年不效,余亦处方20余次无功。思之正虚邪亦微,何能用大药,何不小药治之,处以苏叶1分、陈皮1分、甘草1分,3剂,竟得痊愈。”

?????????大剂量与小剂量,临床上面对不同患者要真的做到,真是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临床功底,我也还在路上,慢慢努力吧!

?????????时至今日,我确实佩服现在自己的导师,最初是专科生基层乡村医生,是一步一个脚印靠实力当上博导、教授,来到成都也靠自身实力能有有这多病人。

??????学生资质鲁钝,难以达到导师那样中西汇通。博古通今,乃今生之夙愿;学贯中西,则力有不逮。希望我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临床,好好走下去。诸位先贤是我追赶的目标,我也是个中医追梦人,希望能梦想成真。
?
转: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_经方中医朱晓冬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ae07aa00101ng89.html

我用经方第一惑|黄煌教授医话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90 次浏览 • 2016-02-16 00:16 • 来自相关话题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 ? ?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 ...查看全部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 ? ?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换算,又与习惯用量相差极大,比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60克黄连的药液病人能否下咽?大青龙汤麻黄达六两,近百克的麻黄煎汤下肚,病人将是何种反应?就是病人肯服,但因用量远远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其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 ? ? 规定绝对剂量有困难,那相对剂量是否可行?相对剂量,就是看经方药物的用量比例。不少医家认为,用经方,首先应按《伤寒论》的比例。在绝对用量不能统一的今天,这种思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世许多医家的意见更强调用经方酌情增减。如芍药甘草汤的比例,原方是1:1,而后世有3:1到6:1,甚至10:1的变化。病人个体差异极大,病情变化无端,经方的加减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是,其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很多医家没有说清,相互验证的医案也不多。古往今来,留下的这些加减方无法统计,如何规范这些演变后的新方,困难极大。

? ? ? 经方的剂量问题还和药物的干鲜品种等密切相关。半夏是干品还是鲜品?原文中注“洗”,则很可能就是新鲜半夏或生半夏,那今天我们用的是干半夏和制半夏,用量是否酌减?再有,经方中的药物,药名虽然与今天相同,但其实还有争议。比如人参是当今的吉林人参还是山西的党参?桂枝是当今的桂枝还是肉桂?枳实是现在的枳实还是枳壳?白术是当今的白术还是苍术?芍药是当今的白芍还是赤芍?如果品种不同,则用量也当然不一样了。

? ? ? ?至于药物的质量,更是难说清楚。当今药物,人工种植者多,而当年则野生者多,而野生者气味多浓烈。按常理,古今用量也当变化。如当下用的黄芪,量均大,通常30克左右,甚至达数百克。但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仅三两,与桂枝、芍药相等,如桂芍用15克,黄芪也用15克,但验之临床,药力明显不足,是否古代黄芪质量更好?再说大黄,产地不同,药效不同。岳美中先生说过,河北的大黄,服用后容易腹痛,而四川大黄就没有如此副作用。上海焦东海先生专门研究大黄,为此深入产地调研,结论是青海西宁的大黄质量最好。那么,仲景用的附子是否江油附子?黄连是否产于四川雅安?看着现在我们用的中药饮片,问一句你从哪里来?很多是说不清楚的。
?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经方推广之关键,也在剂量。对于经方剂量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经典原文,这些古代的经验和规范,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原始凭据,这是基础,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经方用量的最终结论。我们既要研究经典原文,开掘字里行间的秘密,也要面对眼下的中药饮片,并在临床研究这些饮片的应用规律。这些研究工程浩瀚,绝不是少数几个人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和学术团体组织和动员全国的力量,如当年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在期待政府参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经方爱好者的自觉行动,个人的研究也会掀起不小的波澜!我非常期待每个经方医生能拥有自己的实验药房,让我们对开出的每张药方心中有数;或者有几个与我们亲密合作的有社会责任感讲信誉的医药公司,能严格控制饮片或中成药的质量,并及时通报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因为,倘若中药不能规范,要进行经方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形成规范统一的经方医学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转)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65 次浏览 • 2016-02-27 14:02 • 来自相关话题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 ...查看全部
??????“方药不传之秘在于量”,仝小林先生进行经方量效关系研究,主张回归仲景原方用量,强调“重剂起沉疴”。但在临床上,敢用重药愈病的医生可谓有胆有识,而用轻剂愈病的医生更可称得上良医。

????????蒲辅周先生曾谈论到用药剂量大小问题,其认为一般煮药锅具就不大,太多药也装不下没必要用太大剂量。我亦认为药物在水中煎煮有效成分有个溶解饱和限度,但若运用仝小林先生观点亦可反驳。原方原量,水量亦可增多,虽说药物溶解程度比例不变,但药量和煎煮水量变多,最后得到的药量亦可增多。

???????那么我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人体对药物总有个吸收饱和限度问题,过大的剂量是否存在矫枉过正变成坏病的危险或存在浪费药物的问题。但仲景常在煎服法提到分服,中病即止,而仝小林先生亦运用其实践病案加以说明。如运用45g麻黄的麻黄汤分8次服用,汗出热退即止,这也能进行驳斥。不过,这另一方面也说明确实浪费了一部分药材。像赵绍琴前辈以前治疗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由于传变发展太快,往往一天内要在病家换几次处方,就算运用白虎汤加减,也是一般剂量的石膏但多剂频服,这样似乎护理更为细腻。

????????而蒲辅周、赵绍琴、朱进忠等前辈的医案,常常是“轻剂建奇功”,摘叶飞花亦可伤人。蒲辅周前辈的一味茶叶苏醒重病老太的胃气,赵绍琴前辈平正清灵用药治疗高热昏迷,而朱进忠师傅李翰卿前辈运用每味药只有0.3~0.6g的真武汤治愈心衰重病老太。

????????在临床实践中,我亦曾遇到一例如李翰卿前辈所治的患者。记得当时那位老太左心衰竭 心功能III级,住院期间颜面四肢水肿,胸闷心累气紧症状突然加重,四肢冷舌红少苔。西药用多巴胺等药物、监测尿量,但症状和查血指标改善不显。我偷偷开了每味药1g的真武汤2剂(医院规定颗粒剂每味药至少1g),服用之后患者水肿退去很多,症状和查血指标较前改善很大。但可惜之前记录数据没有,难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够严谨。本人亦有小剂二陈平胃散治愈脱发等案例,但小剂治病本人实践还是太少。至于大剂经方愈病经验,凡浸淫伤寒经方者皆有效验,本人经验不再赘述。

????????朱进忠医话《方有大小》提到,“再品《伤寒》、《金匮》诸文之味,才更明白,若邪大盛而正不虚者宜大药,若正虚邪微者宜小药。曾治患者刘姓,男,45岁。久患腹满感冒,诸医治疗数年不效,余亦处方20余次无功。思之正虚邪亦微,何能用大药,何不小药治之,处以苏叶1分、陈皮1分、甘草1分,3剂,竟得痊愈。”

?????????大剂量与小剂量,临床上面对不同患者要真的做到,真是需要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临床功底,我也还在路上,慢慢努力吧!

?????????时至今日,我确实佩服现在自己的导师,最初是专科生基层乡村医生,是一步一个脚印靠实力当上博导、教授,来到成都也靠自身实力能有有这多病人。

??????学生资质鲁钝,难以达到导师那样中西汇通。博古通今,乃今生之夙愿;学贯中西,则力有不逮。希望我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扎扎实实地临床,好好走下去。诸位先贤是我追赶的目标,我也是个中医追梦人,希望能梦想成真。
?
转:大剂量、小剂量—药物溶解饱和度与人体吸收饱和度_经方中医朱晓冬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dae07aa00101ng89.html

我用经方第一惑|黄煌教授医话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90 次浏览 • 2016-02-16 00:16 • 来自相关话题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 ? ?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 ...查看全部

我用经方,常有很多困惑。经方的用量是第一惑。


? ? ? 先说说绝对剂量。《伤寒论》原方一两等于当今几克?一升等于现在多少毫升?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换算,则桂枝汤中桂枝仅9克,似乎量过小,如何能够分三次服用的?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换算,又与习惯用量相差极大,比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60克黄连的药液病人能否下咽?大青龙汤麻黄达六两,近百克的麻黄煎汤下肚,病人将是何种反应?就是病人肯服,但因用量远远大于《中国药典》的规定,其法律风险如何规避?

? ? ? 规定绝对剂量有困难,那相对剂量是否可行?相对剂量,就是看经方药物的用量比例。不少医家认为,用经方,首先应按《伤寒论》的比例。在绝对用量不能统一的今天,这种思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后世许多医家的意见更强调用经方酌情增减。如芍药甘草汤的比例,原方是1:1,而后世有3:1到6:1,甚至10:1的变化。病人个体差异极大,病情变化无端,经方的加减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是,其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很多医家没有说清,相互验证的医案也不多。古往今来,留下的这些加减方无法统计,如何规范这些演变后的新方,困难极大。

? ? ? 经方的剂量问题还和药物的干鲜品种等密切相关。半夏是干品还是鲜品?原文中注“洗”,则很可能就是新鲜半夏或生半夏,那今天我们用的是干半夏和制半夏,用量是否酌减?再有,经方中的药物,药名虽然与今天相同,但其实还有争议。比如人参是当今的吉林人参还是山西的党参?桂枝是当今的桂枝还是肉桂?枳实是现在的枳实还是枳壳?白术是当今的白术还是苍术?芍药是当今的白芍还是赤芍?如果品种不同,则用量也当然不一样了。

? ? ? ?至于药物的质量,更是难说清楚。当今药物,人工种植者多,而当年则野生者多,而野生者气味多浓烈。按常理,古今用量也当变化。如当下用的黄芪,量均大,通常30克左右,甚至达数百克。但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仅三两,与桂枝、芍药相等,如桂芍用15克,黄芪也用15克,但验之临床,药力明显不足,是否古代黄芪质量更好?再说大黄,产地不同,药效不同。岳美中先生说过,河北的大黄,服用后容易腹痛,而四川大黄就没有如此副作用。上海焦东海先生专门研究大黄,为此深入产地调研,结论是青海西宁的大黄质量最好。那么,仲景用的附子是否江油附子?黄连是否产于四川雅安?看着现在我们用的中药饮片,问一句你从哪里来?很多是说不清楚的。
? ? ?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经方推广之关键,也在剂量。对于经方剂量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经典原文,这些古代的经验和规范,是我们开展研究的原始凭据,这是基础,但是,这不应该成为经方用量的最终结论。我们既要研究经典原文,开掘字里行间的秘密,也要面对眼下的中药饮片,并在临床研究这些饮片的应用规律。这些研究工程浩瀚,绝不是少数几个人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政府和学术团体组织和动员全国的力量,如当年史学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在期待政府参与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经方爱好者的自觉行动,个人的研究也会掀起不小的波澜!我非常期待每个经方医生能拥有自己的实验药房,让我们对开出的每张药方心中有数;或者有几个与我们亲密合作的有社会责任感讲信誉的医药公司,能严格控制饮片或中成药的质量,并及时通报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因为,倘若中药不能规范,要进行经方的临床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形成规范统一的经方医学的理想就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