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行

​穴位与五行学说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85 次浏览 • 2018-02-04 18:51 • 来自相关话题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 ...查看全部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动;

土:气的平稳运动;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中医名词词典》-五行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64 次浏览 • 2017-01-04 20:22 • 来自相关话题

五行 火不生土 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 ...查看全部
五行

火不生土
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腹泻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
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耳鸣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金寒水冷
指肺肾虚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
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
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便秘,又会火气上冲而谚语,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
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
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
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
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
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
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
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时令
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
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水火不济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因心火妄动,下伤肾阴,便失去这种协调,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等症,就是这种病变。参阅“心肾不交”条。
水亏火旺
水指肾水,火指心火。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使心火独旺,出现心烦、失眠或睡卧不宁的证候。指肾阴,肾阳的失调。水即肾水,火即命门火。肾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等症。
水性流下
用水往下流的现象比喻水湿邪气致病的病变向下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肿等。
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又称为“长夏”。
所不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如土被木所克,则木为土所不胜。
所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又称土为木所胜。
土不制水
土指脾土,水指水湿,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湿浊停滞,出现多吐稀白痰,小便小利、大便溏泄或水肿等病症。
土生万物
脾胃属土,用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化生之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土喜温燥
用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土代表脾,在水液代谢的生理活动中,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温燥,则运化功能健旺,吸收正常。若过多受纳生冷食物,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化;反之,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发生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五声
指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而发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类声音,是脏象学说按五行的观点把人的发声活动进行的归类。即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肾主呻。这种归类,带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已少用。
五胜
是一种用五脏之气相胜作为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属“金”)的病症,用调补脾胃(在五行属“土”)的方法治疗,所谓“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五行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採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个学说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完全按照生剋乘侮解释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会失之笼统。故后世在医学实验过程中也逐渐有所摆脱。今天,在实践中要取其有益的临床经验,抛弃其不合理之一面。
五音
古乐中的角、征、宫、商、羽五个音阶。五行学说用五音配五脏。从病人发音的高亢、低沉、重浊等推测五脏的病变。即肝音角、心音征、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因其过于牵强附会,现已不用。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但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克
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生
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举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使木不能过度克土。其余类推。
子盗母气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子病累母而称。多用于阐述五脏虚损性疾病互相影响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当肺气虚弱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脾气运化的功能。
子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我生”者为子气。如火为木所生,则火为木的子气。
晬时
晬时,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

​穴位与五行学说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85 次浏览 • 2018-02-04 18:51 • 来自相关话题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 ...查看全部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动;

土:气的平稳运动;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中医名词词典》-五行

中医入门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364 次浏览 • 2017-01-04 20:22 • 来自相关话题

五行 火不生土 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 ...查看全部
五行

火不生土
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营养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腹泻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
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耳鸣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金寒水冷
指肺肾虚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
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
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便秘,又会火气上冲而谚语,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
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
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
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
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
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
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
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
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
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时令
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
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水火不济
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以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为“水火相济”。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或因心火妄动,下伤肾阴,便失去这种协调,出现心烦,失眠,遗精等症,就是这种病变。参阅“心肾不交”条。
水亏火旺
水指肾水,火指心火。肾水不足而致水不济火,使心火独旺,出现心烦、失眠或睡卧不宁的证候。指肾阴,肾阳的失调。水即肾水,火即命门火。肾水亏损,命门火偏亢,出现性欲亢进,遗精等症。
水性流下
用水往下流的现象比喻水湿邪气致病的病变向下的特点,如腹泻、下肢倦怠或下肢浮肿等。
四时
即春、夏、秋、冬四季,其中,夏季的第三个月(农历六月),又称为“长夏”。
所不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如土被木所克,则木为土所不胜。
所胜
胜,与克通。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如“木克土”,又称土为木所胜。
土不制水
土指脾土,水指水湿,即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致湿浊停滞,出现多吐稀白痰,小便小利、大便溏泄或水肿等病症。
土生万物
脾胃属土,用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化生之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土喜温燥
用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土代表脾,在水液代谢的生理活动中,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温燥,则运化功能健旺,吸收正常。若过多受纳生冷食物,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化;反之,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发生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五常
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五声
指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而发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类声音,是脏象学说按五行的观点把人的发声活动进行的归类。即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肾主呻。这种归类,带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已少用。
五胜
是一种用五脏之气相胜作为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属“金”)的病症,用调补脾胃(在五行属“土”)的方法治疗,所谓“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五行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採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个学说以五行通套一切事物,如果完全按照生剋乘侮解释事物的变化发展,就会失之笼统。故后世在医学实验过程中也逐渐有所摆脱。今天,在实践中要取其有益的临床经验,抛弃其不合理之一面。
五音
古乐中的角、征、宫、商、羽五个音阶。五行学说用五音配五脏。从病人发音的高亢、低沉、重浊等推测五脏的病变。即肝音角、心音征、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因其过于牵强附会,现已不用。
五运六气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但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相乘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约制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却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木气偏亢,而金又不能对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乘土,出现肝木亢盛和脾土虚弱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乘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相克
即相互约制,排斥或克服。五行学说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有相互拮抗的一面。具体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把它与反常的“相乘”混同,例如:病理上的木乘土,已通称为“木克土”。
相生
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五行学说借相生的关系来说朗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具体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
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相克的反向,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出现肺金虚损而肝木亢盛的病症。五行学说中相侮属病理变化的范围。
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举木为例: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通过这种调节,使木不能过度克土。其余类推。
子盗母气
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子病累母而称。多用于阐述五脏虚损性疾病互相影响的病理。例如土生金,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当肺气虚弱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脾气运化的功能。
子气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我生”者为子气。如火为木所生,则火为木的子气。
晬时
晬时,即一周时。指一天的某一时辰至次日的同一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