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转载)
中医入门 •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59 次浏览 • 2019-01-05 01:52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再后面,就很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
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另外真的非常感谢中医古籍这个软件,收录了二千多本珍贵中医古籍,保护了传统文化,我现在温习中医古籍基本上都在这个软件里面搜索,使用非常方便。
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写作当时),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其他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
2010年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兴趣读物
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
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卢崇汉:《扶阳讲记》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中医基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
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
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
邓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2011-2012年信息浪潮时代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
(2012)读《内经》
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
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
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
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
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
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
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计划要看的
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2.《伤寒论教参》
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
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3.黄元御:《金匮悬解》
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计划要看的
1.程门雪:《金匮篇解》
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
(2012年)读《温病学》
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
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赵绍琴书入门的。3.赵绍琴温病讲座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下面计划要看的1.王孟英《温热经纬》2.《温病学》教参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
(2011年)黄元御
1.《四圣心源》2.《四圣悬枢》3.《难经悬解》4.《长沙药解》5.《玉楸药解》6.《素灵微蕴》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2.《圆运动的古中医学》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
1.《外经微言》2.《本草新编》3.《辨证玉函》4.《脉诀阐微》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
中医各家学说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
其他读过的医书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
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
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
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
6.《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
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
9.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
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11.《赵绍琴验案精选》
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13.《张仲景医学源流》
14.《刘渡舟验案精选》
其他兴趣读物与视频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重点学习书目
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
2013年读过的医书
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辨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
伤寒金匮类著作
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
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
3.《刘渡舟验案精选》:辨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
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
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
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
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
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
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
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搁回书柜了。
温病类著作
1.《温病条辨》: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
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辨》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辨》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
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
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
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辨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辨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辨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辨,完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
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
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
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
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辨》: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
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
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
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455 次浏览 • 2018-07-15 22:51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圣人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华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戒人们,常常做些体育活动就会身体健康,不易生病,好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转动的门轴是不会生蠹虫的。
郭霭春:,躬耕不辍死而后已.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二千四百年前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身心靈完全平衡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解脫和喜悅。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吴阶平讲:“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患者康复后的微笑,就是给我最大的奖励!- 张秋娟?
“人与动脉同寿”,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的动脉在
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当重要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的寿终正寝之时。?
孙思邈?
“大医精诚”
张文仲?
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名言拾粹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中医锦句120条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名句整理(二)
七、藏象学说?
-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201-260)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756 次浏览 • 2017-01-31 18:25
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 ?小儿感冒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都容易发热。治疗大多以内服为给药途径,但常因中药煎剂的浓烈味道或苦涩不易被接受而哭闹不安。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又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他病,如何才能使小儿乐于接受,又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我家世代相传一种
?
药物煎水沐浴法,先父王幼臣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只用青蒿一味,煎水给小儿洗澡,疗效显著。常令我注意采集以备其用。我从医临证40多年来,每遇小儿感冒发热者,继承先父的这一方法,3岁以内幼儿用青蒿100g。3岁以上小儿用200~250g,先将洗澡用的水烧开,加入青蒿,盖上锅盏再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闷出药味,待药汤热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屡获良效。对成人感冒发热亦效。
青蒿是菊科属植物黄花蒿,有解毒清热作用。用青蒿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方法简便,小儿易于接受,疗效明显,无副作用,而且药源丰富易得,我家三代行医均喜用此法。(《南方医话》)
?
202.《河北中药手册》曰,体虚低烧,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钱,水煎服。
南京《常用中草药》曰,治肺结核潮热:白薇三钱,葎草果实三钱,地骨皮四钱,水煎服。
?
203.《证治准绳》曰,清骨散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温症指归》曰,银甲散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皮,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
?
204.肥儿丸: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本品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
?
205.《本草纲目》曰,大黄主小便淋沥。
《药性赋》曰,大黄利水肿。
《日华子本草》曰,大黄利大小便。
《本草经疏》曰,《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
206.《名医类案》曰,姚僧垣治梁元帝,患心腹病,诸医皆请用平药,僧垣曰,脉洪大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愈。
?
207.《中药趣话》曰,解放前,上海“三友实业社”的老板,为了制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上海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献一方。
众医所多为参、芪、苓、术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只用生大黄一味。
老板十分惊奇,听了献方者一番解释,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补丸”,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
无独有偶,江西有一名医,也以出售单味大黄制成的“通补丸”而大获其利。
民间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卖“大补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传,一次酒后吐出了实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
?
208.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一味大黄,用酒炒三遍为末,名之曰一味大黄散,以茶调服一二钱,其效如神。
上海名医徐小圃曾治一富翁,腹中胀满,胸中痰喘,他用大黄半斤,分多次服用。
富翁既怀疑又恐惧,但众医束手,救治难愈,于是便想一试。不料服完药后,肠通腑畅,痰去喘平。
于是便请教徐小圃说,众医屡用不效,先生一味大黄建奇功,此中有何秘也。
徐小铺笑而答曰,君向来喜食膏粱厚味,壅塞肠腑,热痰上扰胸膈,大黄性清下,味辛香,独行则力猛功专,疏通沟渠,清理污秽,又何秘之有呢?
?
?
209.肠道中有积垢,人身体瘦弱,不想吃饭的:
《洄溪医案》曰,淮安大商杨秀伦,年七十四,外感停食。
医者以年高素封,非补不纳。遂致闻饭气则呕,见人饭食辄叱曰:此等臭物,亏汝等如何吃下?不食不寝者匝月,惟以参汤续命而已。
慕名来聘,余诊之曰:此病可治,但我所立方必不服,不服则必死。若徇君等意以立方亦死,不如竟不立也。群问:当用何药?余曰:非生大黄不可。
众果大骇,有一人曰:姑俟先生定方再商。其意盖谓千里而至,不可不周全情面,俟药成而私弃之可也。
余觉其意,煎成,亲至病人所强服,旁人皆惶恐无措,止服其半,是夜即气平得寝,并不泻。
明日全服一剂,下宿垢少许,身益和。
第三日侵晨,余卧书室中未起,闻外哗传云:老太爷在堂中扫地。
余披衣起询,告者曰:老太爷久卧思起,欲亲来谢先生。出堂中,因果壳盈积,乃自用帚掠开,以便步履。旋入余卧所,久谈。
早膳至,病者观食,自向碗内撮数粒嚼之,且曰:何以不臭?从此饮食渐进,精神如旧,群以为奇。
余曰:伤食恶食,人所共知,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今之医者,以老人停食不可消,止宜补中气,以待其自消,此等乱道,世反奉为金针,误人不知其几也。余之得有声淮扬者,以此。
?
210.《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柴胡 半两[9g] 天花粉 当归 各三钱[各9g] 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6g]大黄(酒浸),一两[12g]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
211.《黄帝内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所以在治疗肺病咳嗽或咳血时,如果病人伴有发热痰黄或血色鲜红,脉势上亢,在常规治咳喘或咳血的汤方中,加进大黄,可获奇效。
212.杨老治疗中风常生大黄与酒大黄并用。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所致,正如《内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时不论风、火、痰、瘀,悉奔于上,冲逆犯脑,总属“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证,故在治疗上就应“上逆者使其下行”,故以“通下”为主法,以急应急,大腑一通,风火痰瘀之奔逆于上者得以下行,此乃平降气血之捷法也。然单纯通腑虽可解一时之急,但血瘀难除。杨老常用生大黄配酒大黄,大黄生用作用峻猛,泻下攻积,泻火清热,直折暴逆,取其上病下取,以引血下行,《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大黄酒制上行,泻下力较弱,功擅活血祛瘀,两药相配,升清降浊,通腑祛瘀,气血得调,风火痰瘀得去,则诸暴强直可缓解。[浙江中医杂志,2000(10):417]
?
213.《医宗说约》,治实热大便燥结发狂,用大黄四两,酒浸一夜,水三升煎之,分三服。能食,脉沉实有力者立愈。
?
214.《本草思辨论》曰,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
215.稀释结粪:《临证用药经验》记载,临床常用甜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仁(五仁汤)治津枯肠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及产后血虚便秘,安全有效。若大便硬如羊屎而又搏结成块,虽近肛门,亦难排出者,我每用玄明粉3~5g,分2次化入五仁汤内,结硬大便即变软变稀,易于排出,虽多次用之,亦未见泻下及损正之弊。
《黄河医话》记载,麻子仁丸治疗阴亏肠燥,久久不愈之便秘,老幼咸宜。但亦有部分患者服之乏效,或用时便通,停药又秘结。笔者对于此类病人,常在麻子仁方原方中加玄明粉一味,或为丸剂,或改丸为汤,其通便之效益彰,且往往可使便秘患者愈后不易复发。玄明粉咸苦润下,通便效卓而不伤正,助麻子仁丸之力而无留弊之虞,加入麻子仁丸,自可获预期效果。
?
215.用化痰药也能治肩周痹痛
《神农本草经》曰,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舌苔黄腻,脉弦数,用含有芒硝的茯苓丸。茯苓、半夏、枳壳、芒硝四味药
奇怪这四味药没有一味药活血化瘀,也没有一味药疏通经络,更没有一味藤类药去止痹痛,治疗肩周炎痹痛
《神农本草经》说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我知道是什么道理了。
它通过味咸软化一切痰浊,再通过性寒降归六腑,这样浊阴不阻塞在肩周,那么手臂怕冷怕热的现象就消除了,也不会放在被子里就热,伸出来就怕冷。:指迷茯苓丸能够软化肩部顽痰,从胃肠排泄而去。
216.《陕西中医学院学报》记载,用于重症肝炎之导泻,可取大剂量番泻叶30到60克,以开水泡茶饮服。但须中病即止,却勿过度,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
217.《医学六书》: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3两,大黄3两,龙胆草3两,芦荟3两,黄连1两半,青黛3两,黄芩1两半,木香1两,黄柏1两半,栀子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肝火内壅,胃气不化,胁腹疼胀,大便闭结,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竹叶汤送下。
218.《本草经疏》曰,更衣丸治大便不通(心肝火热攻冲,阳不入阴):臭芦荟(研细)七钱,朱砂(研如飞面)五钱。滴好酒和丸,每服三钱,酒吞。
?
219.麻子仁丸是二仁一芍小承气。
即是由杏仁、火麻仁润肺肠,加上芍药缓五脏六腑急躁,这样性格松缓,肠道就得到滋润,然后再配上大黄、枳实、厚朴这小承气汤的思路,把腑肠之气一打开,大便就很顺利地下来。
长寿的秘密
《神农本草经》曰,火麻仁补中益气,久服肥健。
220.李瑞经验
火麻仁治愈习惯性便秘 ?火麻仁,又称大麻仁、麻子仁,属润下药。北方人常将其炒熟作为零食。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李瑞患习惯性便秘多年,用麻子仁丸虽也见效,但不仅服药苦,而且不服药即又便秘。一次下乡,当地人都零食火麻仁遂也随之一起食,食后当天大便非常顺利。窃思此必火麻仁之功。以后即常常食用,从此其习惯性便秘告愈。后凡遇习惯性便秘患者,即告此法,效果均佳。[中国民间疗法,1999(1):47]
?
221.《圣济总录》曰,郁李仁煎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两。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同煮热,放温顿服之。
222.顾方经验
“目瞑则惊悸梦惕”,在临床上为难治之症。顾老继承其父顾丕荣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采用酒浸郁李仁,结合辨证论治,除治疗本病外,并对睡中手舞足蹈、寐中哭笑叫喊等一切异常动作,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郁李仁“用酒能入胆治悸、目张不瞑”。如“一妇因大恐而病愈后,
?
目张不瞑,钱乙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润能散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而目瞑矣’。”《温热经纬》湿热病篇说:“湿热病,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不舒,宜用酒浸郁李仁……”
顾老根据前人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酒浸郁李仁,治寐中惊悸梦惕,获得良好效果。实践经验,凡睡中一切异常动作、梦呓、叫喊也有同样疗效。
考郁李仁用酒浸,因酒入胆,以散结气,胆气一舒,则肝魂自宁,诸症悉除。
?
223.江淑安经验
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g,加入大枣10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不久,吾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10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皮包,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1剂,泻2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1次,腹泻4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3):30]
?
224.聂光荣经验
商陆有赤白两种,临床应以白花商陆入药。白花商陆,味舌寒、性微辛,无毒。花白者,根块商陆呈白而微黄色,状如白甘薯,表皮浅褐色。方书多言商陆赤者有毒,不可内服。有云商陆内服剂量应掌握在1.5~4.5g,过量可引起中毒,反致尿量减少,可能针对赤花商陆而言。贵州民间呼白花商陆为大苋菜,多栽种于庭院备用。谓其能治虚弱或病后体虚浮肿。取新鲜者炖肉吃,每次用量达50~100g。商陆能否治虚弱,理论上尚无根据,临床也不用其补虚。《本草纲目》仅载有“商陆,其苗、茎并可蒸食,可作脯,可充粮救肌”。
余喜用白花商陆,内服常用量,干品10~15g,外用50~100g。家传商陆、鲜葱贴敷小腹法,治疗腹水肿满、癃闭。其法用白花商陆,干品100g或鲜品150g(鲜品更佳),鲜葱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热,贴敷小腹,冷则炒热又贴,如此反复多次,一般4~6小时即可达目的。
曾治一危重水肿病青年男子,因感冒后患急性肾炎住院治疗,数日之后,浮肿不仅未消,且日甚一日,渐而肿势入腹,小便涓滴而下,竟至癃闭。医院按急性肾炎并尿毒症,已下病危通知。余诊见其人全身浮肿,腹大如瓮,面赤,气喘,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食饮难下。患者
?
肾关闭塞,三焦不通,水气泛溢,壅滞于腹。尤为棘手者,恶心呕吐,汤药难进。即先用商陆贴敷小腹法,以救万一。遂取新鲜白花商陆500g给患者家属,嘱另加鲜葱1握约1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趁热敷小腹部,冷则炒热又敷。越日家属欣喜来告曰:如法用后,半夜小便大下,腹大明显消退,且全身筑筑汗出,身肿已消,今晨已进稀粥2碗,还叫不饱。一味平淡之药,把病人从痛苦、重危的边缘上挽救回来,且收效之快,亦令人惊叹。患者积水得行,肾关已开,胃气因和。后投加减疏凿饮合自拟二皮消肿汤扫荡余水兼以清热,治疗半月余即获痊愈。
白花商陆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肾炎、尿毒症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用贴敷法,均具有独特而卓著的疗效。而且外用,患者也乐于接受。敷时不要过烫,对皮肤亦无刺激。须要注意者:赤花商陆苦寒有毒,内服慎用。我只用白花商陆,赤者均不作内服、外用。(《南方医话》)
?
225.张志远经验
商陆消疽热红肿 ?商陆之根入药,口中嚼之过久能麻舌,可见肿消。《五十二病方》内言其以醋渍之外涂“疽”证,可“熨”红肿,实则和《神农本草经》所记完全一致。《张文仲方》谓“传恶疮”,发病较慢,高出皮肤不太明显,表现红肿热痛的外科疾患,同后世痈属阳、疽属阴之区分方法不同,究诸实际,还应归入阳证范围。关于该药的外治作用,已故耆宿万仙槎曾向先生传授过他的经验,先将商陆打碎,轧为细末,加醋调匀,贴于患部,以之治疗无名肿毒,方法简单,疗效甚好。用于痄腮、丹毒、毛囊炎、蜂窝织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再配合内服清热解毒、通络散血之品,则药效更佳。(《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1985年曾诊治一中年妇女,因龋齿拔牙导致右侧颜面红热,似火灼手,劝其用徐洄溪束毒围内的大黄加商陆同陈醋混合为膏,按疔疖处理,敷在脸上,中心留头,外盖油纸、纱布固定,结果48小时即热退肿消,特附此案以识药缘。(《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
226.二丑粉治疗小儿食积有特效?
《万病从根治》曰,小儿食积的表现是经常下午或夜晚发热,不想吃东西,大便不畅。运用退烧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但药力消失后,体温又升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胃肠道的积食,运用二丑粉,采用攻下的办法,排出体内的积食,孩子自然是很快就能康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患儿,5岁,午后发热伴胃胀两天。孩子妈妈说,孩子两天前暴饮暴食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喝了五谷茶也没什么效果,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清楚,孩子虽然在用药后体温下降,但到半夜又烧起来,体温38摄氏度,他们情急之下,让孩子吃了退烧药,第二天一早赶忙前来就诊。
就诊时,孩子面颊潮红,腹胀如鼓,3天没有大便,体温38.5摄氏度。这是明显的小儿积食,用攻下的办法就能缓解。处方很简单:二丑粉5克,伴白砂糖少许,凉开水调后嚼服。孩子服药后3小时,就解了一次大便,腹胀减轻,体温也降下来;4小时后解第二次大便,腹胀消失
?
。当天晚上吃稀饭一碗,完全恢复正常。
很多人担心二丑有毒,使用不当会中毒,其实二丑的毒性主要在它的皮上,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自然就无毒了,那么如何加工呢?这个问题我在《医间道》书中有详细的描述,现转载如下:
取牵牛子1000克,小火炒焦黄后,研成细粉,边研边过细筛,1000克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
用法:药粉3~5克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形如芝麻糊一般,味道香甜,令患儿嚼服。
我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几年来使用数百人,未见一例中毒,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即不再继续服用。
?
227.《本草纲目》曰,牵牛子,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其说极力闢之。
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
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刚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
?
228.叶橘泉经验
仲景《伤寒论》有桔梗白散,是典型的巴豆剂(巴豆霜1分,桔梗、贝母各3分)。原方主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
我曾用于痰食胶结昏迷不语之老人,获得意外之疗效。如郑姓老人年70余,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湿恒盛,时在初春,其家有喜庆事,此老人嚼酒肉饭食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家人在忙碌中初当不知,至晚始发觉患者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木然如痴呆。
因其不气急,不发热,第三天始邀余诊,两手脉象滑大有力,检视口腔,满口痰涎粘连,舌苔则厚腻垢浊,呼之不应,问之不答,两目呆瞪直视,瞳孔反应正常,按压其胸腹部,惠者蹙眉似有痛闷感拒按状,于揭被时发觉有尿臭,始知其遗尿在床,然大便不行。
当考虑其脉象舌苔是实证,不发热,不咳嗽,不气急,病不在脑而在胃,因作寒实结胸论治,用桔梗白散五分,嘱分3次以温开水调和缓缓灌服。2次灌药后,呕出黏腻胶痰样吐物甚多,旋即发出长叹太息呻吟声,3次药后,腹中鸣响,得泻下2次,患者始觉胸痛、发热、口渴,欲索饮,继以小陷胸汤2剂而愈。
?
229.《墨余录》中记载,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本效,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梓为其诊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来至肯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
由于王比李年长,名气也高,李颇有为难之处。于是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
王曰:“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他医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两位名医彼此相互敬重相互信任,一时遂被传为医林佳话。
?
?
230.《摘元方》曰,治阳水肿胀:千金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以去陈莝。
《海上集验方》曰,治蛇咬肿毒,闷欲死:重楼六分,千金子七颗(去皮)。二物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敷咬处。
?
231.《外台秘要》曰,历节风痛,用独活、羌活、松解等分,以酒煮过,每日空心饮一杯。
?
232.《备急千金要方》曰: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组成】独活3两,寄生2两,杜仲2两,牛膝2两,细辛2两,秦艽2两,茯苓2两,桂心2两,防风2两,芎?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芍药2两,干地黄2两。
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在《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一文中谈到“如疼痛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独活一味,此药不但有疏风散湿之功,若用至60克既有镇痛之神效又无副作用”。
?
?233.单兆伟经验
用独活治疗头痛、齿痛而疗效上乘者,少见报道。笔者认为凡头痛、齿痛因风寒湿邪引发者,皆可用之以散邪止痛。
治头痛,常与川芎、白芷、蔓荆子等同用,以增祛风止痛之效,如“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痛在脑齿”,用之以搜伏风,常配细辛、生地黄、川芎等,如《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治牙痛,可单用本品止痛,例如《肘后方》治风齿疼颊肿,用独活以酒煎热含漱,亦可与细辛、川芎、羌活、生地生地黄等同用,散寒止痛之效更佳,方如《证治准绳》独活散;若风火牙痛,牙龈红肿者,可配石膏、升麻、细辛等以散风清热而消肿止痛。
?
234.杜曦经验 独活治肝炎后胁痛 ?在一次学术活动中,上海市崇明县中心医院蔡丽乔医师介绍独活有治疗肝炎后胁痛的作用,我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曾治疗43例,其中治愈39例,好转4例。一般服3~10剂即可达止痛效果。临床上凡肝炎后证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肝胆湿热、瘀血阻滞而出现胁痛,在辨证用药的基础方中加入小剂量(成人一般6g)的独活,胁痛常能应手而愈。但独活辛温,故肝阴不足的患者慎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6]
?
235.子宫肌瘤是怎么形成的《黄帝内经》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到,妇人腹中有癥瘕,就用桂枝茯苓丸。用桂枝茯苓丸能够助阳气化,活血化瘀,利水下行,不愧是治疗妇人腹中寒积的名方。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这五味药如何成为《黄帝内经》的注脚呢?为何张仲景是在用《黄帝内经》的理法来去设计方药呢?,首先你看桂枝,在这里最重要,它能温阳散寒,助阳气化,它可以把包裹在肌瘤包块表面那层寒冷的衣服撕开来。
?
236.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一口咽下去,骨鲠软如绵。
?
237.《本草纲目》中记载,唐贞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微暖,并得清凉。
先时,商州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
?
238.单味威灵仙治梅核气
《唐瑶经验方》曰,治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
李裕蕃经验 ?
威灵仙治梅核气 ?威灵仙味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之功。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诸骨鲠咽等症。李老把梅核气具有咽部如梗的症状与威灵仙治骨鲠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取威灵仙试用于治疗梅核气。每次30g,水煎服。单用,或加入理气散结的方药中。经多年临床应用,辄效。真乃医者,意也,善解也。(《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
239.小儿扁桃体发炎《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消胸中痰唾之痞。
《本草纲目》曰,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消急性扁桃体炎症属于实证的,痰火上扰,就用扁桃三药,威灵仙、白英、青皮。
威灵仙能升能降,善于疏利一切梗塞。《雷公药性赋》称它善消胸中痰唾之痞,能够疏利咽膈以利气道,消化痰积以治闷塞。
就用这三味药。,咽喉部就通利,堵塞感消失,吃完三剂药,连胸中老容易痞塞,觉得痰吐不干净的症状也消失了。
《本草正义》曰,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
?
240.《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阳明热结便秘的患者,众医家都用大承气汤,大便却仍然不通,一个叫刘肃亭的老先生,力排众议,单用威灵仙三钱煎汤,病人服用后,大便随即而下,病去若失。
付方珍经验
威灵仙治老年性便秘 ?威灵仙为毛茛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威灵仙的根。《本草从新》上说:“治中风痛风……大小肠秘,一切冷痛。”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威灵仙丸治年高气衰,津液枯燥,大便秘结。”其组成为黄芪、枳实、威灵仙。几十年来,付老用威灵仙20~30g,肉苁蓉10g,治疗习惯性便秘,特别是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均获得好的疗效。如有气虚者,可酌加黄芪、党参效果更佳。付老认为,威灵仙的用量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的强弱加减用药,疗效更佳。(岳开琴整理)(《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
241.用风药来治痒《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散苛痒皮肤之风。
顽固的荨麻疹,早晚都瘙痒,治浑身瘙痒的特效方是什么?
小指月便背起奇效良方来:
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除。
就用这六味药。浑身的瘙痒,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跑光光了,她没有吃过这么有效的汤方。酒是双刃剑,用得好是灵药,用不好是病根,借助酒把瘙痒都发出来,然后利用药力一举宣散,从此痒去身安。威灵仙止痒,都是说它是祛风湿药,它凭什么能止痒呢?祛风之药,便是治痒之药。痒为泻风,风气宣通,痒就减轻了,就像你身上痒,用手去抓抓,令气通血活,瘙痒便除。《威灵仙传》上记载,威灵仙去中风,通行十二经脉,朝服暮效,所以除风痒如神。
?
242.孙兆曰,放杖丸治肾脏风壅,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
?
243比老虎咬还痛的风湿痹症
《金匮要略》曰,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244.《金匮要略》曰,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一分(炮),赤石脂二分,干姜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
《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
245.朱良春经验
顽固风疹痹痛难除者,非白花蛇不除,故白花蛇有截风要药之称。
带状疱疹方 ?此病多由肝经郁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朱氏创立蕲冰散:以蕲蛇30g,冰片3g,研细末,用麻油或菜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1日3次,一般2~4日可愈。蕲蛇搜风解毒之力远较乌梢蛇为胜,故对重症顽疾须取蕲蛇,且内服和外用均有效;冰片散郁火,消肿止痛,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二者同用,共奏解毒祛风止痛之功。
?
246.《证治准绳》曰,鸡鸣散治脚气疼痛,不问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本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247.欧阳勋经验 ?
蚕沙散治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痞块,其特征是全身或局部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伴有瘙痒感或烧灼感,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短的1周左右,长的特别是慢性的,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本病的治疗,最好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民问单方用蚕沙散对此病常有较好疗效。药用晚蚕沙30g,加水煎服,在服本药同时,如原用蚕沙煎汤外洗患处,则疗效会更佳。(《医林漫笔》)。
?
248善治抽筋的伸筋草
《岭南采药录》曰,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即伸筋草),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
小腿抽筋反复不愈,晚上抽到厉害的时候,真的彻夜难眠。用50克淫羊藿加上20克小伸筋草煲汤连喝了七剂,居然再也没有抽筋过来。
249.陆观虎经验
陆氏认为,民间单味草药寻骨风,并不具备既能利湿、又能祛风兼能散寒的多种功效,用于痹证可收到满意效果,对于风湿骨痛有卓效。在治痹证时,除针对病因疏风、祛寒、燥湿之外,还应注意调和营卫,使已经入袭之邪无容身之地,在外的风寒湿也不易再侵入。初起多用祛邪通络之品,使营卫宣畅。病久配合补气血、益卫和营之品,多获良效。基本方是:桂枝2g,杭白芍10g,大小蓟各10g,当归4.5g,秦艽9g,防己4.5g,防风4.5g,寻骨风30g,海风藤10g,桑枝30g,丝瓜络10g,豨莶草9g。加减法:上肢痛加羌活,血虚加鸡血藤,下肢痛加牛膝,腰痛加杜仲,气虚加白术,痛重加威灵仙、海桐皮,湿重加茯苓、薏苡仁、萆薢,寒重加生姜、干姜。(《津门医萃?第1辑》)
?
250.朱良春:油松节固卫生血
油松节乃松树枝干之结节,苦温无毒,善于祛风通络,疏利关节,故习俗多视为痹证及伤科之良药,凡历节肿痛、挛急不舒,或跌仆损伤所致之关节疼痛、肿胀不适,多有效验。
朱老揣摩前贤论述,采用民间秘验,长期研索,发现本品有补虚固本之长,对诸般赢损沉疴,大有恢复之功。
陶弘景谓本品“主脚弱”。李时珍阐发其义日:“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诸病宜之。”《分类草药性》指出它有“通气和血”之功,说明本品不仅祛风蠲痹,抑且具有强壮补益之功效。
朱老经验,认为油松节能提高免疫功能,对体气虚弱,易于感冒,屡屡感染者,每日取油松节30克、红枣7枚煎服,连用1个月,有提高固卫御邪之功,能预防感冒之侵袭,赞之为“中药丙种球蛋白”,验之临床,信不诬也。
对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者,加用本品20~30克于辨治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
慢性肾炎尿蛋白长期不消,而体气偏阳虚者,用本品30克,配合生黄芪30~60克(黄芪久用,宜逐步加量,否则效不著),党参、菝葜各15克,菟丝子、金樱子各12克,扦扦活30克,制附片8克,甘草6克,坚持服用,多能逐步恢复。
凡贫血患者,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者,朱老每以油松节、鸡血藤、牛角船、仙鹤草各30克,补骨脂15克,加于辨治方中,有升高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之功。
张姓患者,女,54岁,工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五年余,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终未瘥复,血小板常逗留在2.5万~4万之间,牙龈渗血,四肢紫癜,此伏彼起,关节酸痛,头昏肢软,纳谷欠香,怯冷便溏,苔薄质淡,脉细软。新病多属实属热,久病则多为虚为寒,朱老辨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所致,治当培益脾肾,补气摄血。用上五味加益气血的党参、黄芪,温补脾肾之阳的仙灵脾、炮姜炭、炒白术。连服10剂,血小板升至9万,精神较振。紫癜逐步减少,已不续透。嘱续服8剂,症情稳定,紫癜未续见,乃以丸剂巩固善后。晨服人参养荣丸,晚服归脾丸,每次6克。随访半年,紫癜迄未再作。
对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于归脾汤中加用油松节30克,多可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
251.《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癖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 丹参(五钱) 生明乳香(五钱) 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 、知母(但加黄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一人,年三十许。当脐忽结 瘕,自下渐长而上,其初长时稍软,数日后即硬如石,旬日长至心口。向愚询方,自言凌晨冒寒,得于途间,时心中有惊恐忧虑,遂觉其气结而不散。按∶此病因甚奇,然不外气血凝滞。
为制此方,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连服十剂全消。以后用此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
?
252.腰椎间盘突出
《本草便读》曰,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青风藤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黄芪、青风藤、黑豆三味药有补有通,有升有降,既能把局部经络打通,又可以把你气血托起来,还能够把你浊水利出去,是很好的一组鼎药,这三味药可以定义为腰椎间盘突出三药?
只要看到病人是气虚,水饮内停留于腰脚,舌体淡胖或水滑,你可以用这组鼎药,补气利小便疏通经络,这腰腿很快就轻松了。你如果碰到是其他情况,或瘀血阻滞,舌头瘀暗的,就要加些活血之品,比如川芎、归尾、桃仁、红花。
你如果是碰到是阳气不足,腰脚冷痛的,那温阳气化之品,便如附子、肉桂肯定少不了。所以这组鼎药可以用,但要辨证地用。
?
253.丁公藤辛温,是祛风湿止痹痛的妙药,但有小毒,必须经过严格炮制后方能服用。出名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以及丁公藤风湿药酒,里面都含有丁公藤为主,是居家常备的跌打伤损伤,风湿痹痛的药酒方。
?
254.车祸骨折后遗症
《滇南本草》曰,昆明山海棠治疗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
云南中草药曰,治骨折用昆明山海棠一至二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骨折处。
?
255.《云南中草药选》曰,跌打损伤, 风湿骨痛, 牙痛: 雪上一枝蒿0.25分(如米粒大)吞服。
《云南中草药选》曰,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蜂叮: 雪上一枝蒿五钱,泡酒一厅,十天后外擦,禁内服
?
256.下乳涌泉黄金搭档王不留行、路路通。
?
257.蔡淦经验 ?
六腑以通为用,为其生理特性,一旦受内外邪气侵扰,邪气滞留,腑气不降,气化不通,则表现出各器官的病变。蔡教授基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这一特点认识,在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腹痛等疾病中,喜用路路通一味,以通畅气机,遂六腑通降之性。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枫果去外刺皮,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通十二经穴。”《中医大词典》记载:“本药又名枫球子,苦,入肝、胃经,行气活血,通络利水,治胃痛腹胀,风湿痹痛,手足拘挛,月经不调。”
常用于慢性胆囊炎、消化不良属肝郁气滞、湿热壅塞证者,用量一般为15g,常与四逆散、左金丸、失笑散配伍应用,疗效颇佳。对于慢性便秘兼有血瘀气滞者,路路通用之疗效亦佳。(《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
258.焦常安经验
路路通临证多用于妇女产后缺乳、月经不调、痹证等,未曾见有中药书籍载之能通鼻窍。经临床验之,此药能利鼻窍,可治疗慢性鼻炎。
?
曾治张某,男,42岁,患鼻塞通气不利已2年。遇冷空气刺激更甚,病情逐渐加重,夜间睡眠用口呼吸,口舌干燥。耳鼻喉科常给滴鼻药水维持通气,久用效果不佳,亦屡用中药治疗,疗效不著。
后延余诊治,用辛夷散加桔梗、石菖蒲、赤芍、黄芩调治,效果不彰。尔后取路路通形有洞孔,功能活血通利窍孔,将此药加入辛夷散加味方中,治疗1周,鼻通气好转。继续治疗,夜间不再用口呼吸,之后诸症随之消失。次年遇此患者,知病未复发。其后再罹慢性鼻炎病人,辄用辛夷散加味方,再加路路通治疗54例,疗效咸良。
路路通有的中药书归为祛风湿活络药,有的中药书归于活血药。此药性平味辛、苦。功用祛风湿,活血通络,利水下乳,乃一味通行管窍药。慢性鼻炎是反复发作性疾病,久病入络,入病必瘀,是由外邪乘之,鼻窍络脉瘀滞,鼻通气功能失调,而患此恙。
笔者用路路通,取其以孔通窍和活血通络宣塞,临床屡用皆效,方晓路路通能通利鼻窍,治疗慢性鼻炎。路路通祛风湿、活血络,既能下乳、行经,又能利水,具有通管利窍、走而不守的作用。选用此药祛外邪畅络脉,邪祛络通,鼻窍功能调达,诸症随消,通气功能恢复正常,而病愈。[内蒙古中医药,1997(4):31]毛窍逢之亦可通
《湖南药物志》曰,治荨麻疹,用路路通一斤,煎成浓汁,每天三次,每次六钱,空心服。
259.人体孔窍应该保持通透
《浙江民间草药》曰,治耳内流黄水,路路通五钱煎服。
用单味路路通煎水服用,以治其耳鸣之标,再用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以治其脾虚之本,这样脾得以运化,清阳得以升举,浊水又能疏利,经络通畅,孔窍开放,所以这病人慢性中耳炎耳鸣之现象便消失了。
王启俊经验
路路通治耳鸣 ?王某,女,46岁。1984年9月14日诊。耳鸣半年,劳累尤甚。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现听力减退,头晕神疲,饮食不佳,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先每天取路路通15g,水煎频服。5天后,耳鸣渐除,唯头晕、纳呆,腹胀、便溏仍然。予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和胃,调理半月而愈。
按语:路路通治耳鸣,是笔者从民间所得,应用于临床确有效。其治疗耳鸣之机制,可能是通过其行气活血、通络利水之功,使气血行,经络通,水道畅,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清窍得以荣养,而使耳复聪。[四川中医,1991(12):48]
?
260. 周仲瑛经验
秦艽味苦辛微寒,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治疗风湿痹痛及潮热等。周教授遵《本草纲目》“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需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以其利湿退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收效甚佳。
曾治一患者,男,43岁,患慢性乙肝伴胆汁淤积,以清化湿热瘀毒、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亦恢复正常,但黄疸指数仍难控制,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2周后黄疸消退,恢复正常。[新中医,2007,39(3):72]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136-200)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03 次浏览 • 2017-01-31 18:25
《外台秘要》曰,目生翳膜,或红赤肿痛,用秦皮一两煎水洗眼,温洗为佳。
高国成经验
秦皮治疗天行赤目 ?采用秦皮一味,制成眼药水并以秦皮药液熏洗患眼,收到良好疗效。方法:秦皮250g,加清水500ml,分煎两次,将两次药液混合再熬成250ml,用滤纸过滤排出残渣,灌注空眼药瓶内,每支10ml滴眼。
饶某,男,成人,1973年7月初诊。两目白睛红赤,眼珠、头额刺痛,迎风流泪,眼眵稠黏,口苦而干,小便黄短,纳差,睡眠不安,舌苔黄,脉弦数。脉症合参,诊为天行赤目。由风热上扰,风火上攻于目所致,疏方以秦皮眼药水1支滴眼,辅以秦皮汤外洗而愈。[湖北中医杂志]
?
137.病从口入,小孩子切忌暴饮暴食,因为小孩脾常不足,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肠炎腹泻用秦皮三钱,水煎加糖服用。
《汤液本草》曰,秦皮主热痢下重。
《伤寒论》曰,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本草纲目》曰,秦皮治目病,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取其收涩也。
?
138.《名医类案》曰,钱塘西溪,曾有一田家急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尔,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其木乃今之秦皮也。
?
139.《神农本草经》曰,苦参主尿有余沥浊水。
《名医别录》曰,苦参主小便黄赤。
《中药学》曰,苦参能清热燥湿,利尿通淋,可以消除尿道炎症,使尿量增加,治疗各种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属于湿热蕴结而出现的尿少尿频尿热,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疗效显著。
?
140.《王秋泉家秘》曰,神功至宝丹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
?
?
141.重用苦参治狂躁
有个长期失眠的患者,居然精神失控,燥狂起来,突然发作,狂乱无知,骂詈不避亲疏,甚至到处吐痰水。
《神农本草经》曰,苦参主心腹气机,癥瘕积聚。在《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它专治心经之火,能从小肠腑中排出,所以心有千千结,腹中又堵塞不通的,一派火曰炎上之象,失眠狂躁,便不通,可用苦参降本流末,通降浊火。
用苦参30克,大黄30克。为了体现大黄通秘结导浊阴下行,峻泻之力,必须要后下。朱丹溪在他《丹溪心法》中说,苦参治狂邪发作无时,劈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苦参配大黄通过苦参引心火下入肠道,大黄能釜底抽薪,使浊阴出下窍,这样痰浊实火,降本流末,通过大开阳明胃肠,便迅速下行,有个出路,如此浊降清升,陈旧去,神志清,心窍开阔,狂躁得愈。
?
142.一味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
《本草原始》中说,白鲜皮入肺经,能去风,又能入小肠经,能祛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也。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
《药性论》上说它能治一切热毒风,以及风疮疥癣赤烂。
《本草正义》上说,白鲜皮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
这就是说白鲜皮善于以它独特的气味,钻通经脉隧道,再以它苦寒之性,把湿毒浊热拔出来。就像蛇捉老鼠一样,能够钻进洞里头去,把老鼠拈出来。这白鲜皮就能钻进五脏六腑,把脏腑湿毒带出来。
所以湿热者用之,寒湿者应该慎用,或者配合一些温药,毕竟白鲜皮是苦寒之物。
所以不管是在表的瘙痒风痒,还是在里的脏腑湿毒,这一味白鲜皮都能够去除,故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是治皮肤病的医生们最喜好的药物之一。就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连用五天,身上的湿热疮疡,慢慢消退,流黄水也日日减轻,到最后都结疤了,不再瘙痒。
《补缺肘后方》曰,治鼠漏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
《本草原始》曰,白鲜皮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本草正义》曰,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本经》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者也;黄疸咳逆,湿热之在中者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143.《药性论》曰,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沈氏尊生书》曰,白鲜皮汤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本草纲目》曰,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
144.治急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苦豆子草一斤,加水1000毫升,煎煮,滤取药液,浓缩至500毫升。每次服2毫升,一日3~4次。
治胃痛,微吐酸水:苦豆子五粒,生姜一钱,蒲公英二钱,氧氧化铝0.6克。共研细粉,开水冲服。亦可单用苦豆子五粒,研末冲服。
治疮疖,外伤化脓,溃疡:苦豆子适量,砸碎,煎汤外洗患处,洗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湿疹、顽癣:苦豆子干馏油配10%软膏外擦。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曰,治滴虫肠炎:苦豆子种子五至七粒。研粉,装胶囊口服。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曰,治白带过多:苦豆子籽十至十五粒,生服(服时不咬破,籽破则有头晕、头疼之感),每日服-次。
145.《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马尾黄连三钱,黄芩二钱,刺黄柏三钱,栀子三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五钱,甘草二钱。水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热病烦渴:马尾连、焦山栀各三钱,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曰, 治湿热呕吐:马尾连一钱半,吴茱萸四分,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渗出性皮炎:马尾黄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或与松花粉各等分同用。如撒后患处于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痢疾,肠炎:马尾黄连九钱,木香三钱。共为细末。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三次服。
《云南中草药》曰,治红肿疮痈:马尾黄连二钱,水煎服及研末外撒或制成软膏外用。
?
146.《外科精要》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
《本草备要》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
《洞天奥旨》曰,归花汤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二两,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
《医学心悟》曰,忍冬汤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四两,甘草三两。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
《本草新编》曰,金银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温,无毒。入心、脾、肺、肝、肾五脏,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将死者可生,已坏者可转。故痈疽发背,必以此药为夺命之丹。
但其味纯良,性又补阴,虽善消毒,而功用甚缓,必须大用之。(〔批〕金银花消毒神效,必宜多用,诚千古定论。)如发背痈,用至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
近人治痈毒,亦多识用金银花,然断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痈之毒,外虽小而内实大,非用此重剂,则毒不易消。且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浓,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
故毋论初起之时与出脓之后,或变生不测,无可再救之顷,皆以前方投之,断无不起死回生者。正勿惊讶其药剂之重,妄生疑畏也。或嫌金银花太多,难于煎药,不妨先取水十余碗,煎取金银花之汁,再煎当归、甘草,则尤为得法。
?
?
147.张锡纯曰,连翘诸家皆未验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出汗之力甚柔,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
148.《玉樵医令》曰,治赤游癍毒,连翘一味煎汤饮之。
?149.《本草经疏》曰,痈肿恶疮,无非营气壅遏,卫气郁滞而成,连翘清凉以除其瘀热,芬芳清扬以散其郁结,则营卫通和,则疮肿消矣!
李东垣曰,连翘,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意。
《杨氏家藏方》曰,连翘散,治瘰疬结核不消,用连翘、鬼箭羽、瞿麦、炙甘草各等分,打成细末,每服两钱,临睡时以米泔水调下。
张锡纯曰,连翘又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痛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数日肿消痛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
150.一味穿心莲治水火烫伤。
151.整个头面部不管是中耳炎,鼻窦炎,腮腺炎,眼结膜炎,牙周炎,牙痛,鼻子肿痛,只要脉有力偏数的,都可以用一味穿心莲,最好用刚采来的新鲜草药,五钱到一两,直接煎汤,一喝就见效。
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就用干品打粉,每次就用蜂蜜调服一两钱,,要不就直接买中成药穿心莲片,单味穿心莲制成的,效果也不错。
口苦咽干,肝胆有热,穿心莲加柴胡特效。
肺热亢盛,吐出来的气都是热的,穿心莲再抓把桑叶,水煎服,特效,如果是大叶性肺炎,把穿心莲加到千金苇茎汤里头去,效果更快。
急性肝炎黄疸的,大人小孩满身都发黄,用穿心莲加茵陈、栀子,很快就把黄疸退了,如果大便不通,就要加大黄。
肝阳上亢,烦躁失眠,血压高,脑充血,满脸都发红,直接用穿心莲叶子,五到七片泡茶,几天就降下来,如果小便还黄赤的,就再加几片车前草的叶子,效果更快。
急性胃肠炎,用单味穿心莲,三到五钱煎水,一天就好了。
痢疾也有效,但要是湿热痢,脉有力的,如果脉无力的,排的都是清水,那就不用穿心莲。
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宫颈炎,不管它下面炎症有多厉害,只要是尿黄赤,就用新鲜的穿心莲,十到十五片捣烂,加点蜜,开水一次
冲服就好了大半,再服一两次就断根。如果是脉象无力,属于虚的,就要靠健脾除湿,不能一味地清热,
蛇虫咬伤,你就直接随手采来新鲜穿心莲捣烂,我们以前还经常抽旱烟,把旱烟筒里的烟油调到这捣烂的穿心莲上面,敷上去肿痛就很快消了。为了防止蛇毒功心,还要另外搞三到五钱的穿心莲叶子,直接用水煎汤,服用即可。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用这穿心莲来清心解毒消肿止痛,不仅治疗蛇虫咬伤,更治疗各种无名肿痛,疼痛难忍,
152.《本草正》曰,大青叶治瘟疫热毒发斑,风热斑疹。
《本草纲目》曰,大青,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
朱肱《活人书》曰,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
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
《本经逢原》曰,大青,泻肝胆之实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热,所以小儿疳热、丹毒为要药。
《医学心悟》曰,犀角大青汤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治伤寒,斑出巳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方药为:犀角屑(水牛角代)、大青叶、玄参、甘草、升麻、黄连 黄芩、黄柏、黑山栀各4.5克。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153.《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曰,治流行性感冒,咽痛,扁桃体发炎,用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两次服,连服二三日,愈。
154.走方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够就地取材。能守此三字者,便是走医中杰出者。
赵学敏曰,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之善用斯术否也。
?
155.《本草正义》曰,故时疫盛行,宜浸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著,不得以轻贱而忽之。
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曰,预防流行性感冒:一贯众每天三钱。水煎,分二次服,儿童酌减。
《本草汇言》曰,贯众,杀虫化癥之药也。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故时人用为杀虫化癥,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
《海上方》曰,治妇人崩漏:管仲同米炒。每服二钱,酒、醋下。
?
156.《外科正宗》治乳便用方:
治乳蒲公英常说 同酒煎来乘热啜
再加葱汤催汗泄 消肿犹如汤泼雪
治乳痈初起肿痛未成脓者。
用蒲公英春秋间开黄花似菊,取连根蒂叶二两捣烂,用好酒半斤同煎数沸,存渣敷肿上,用酒热服,盖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汤一茶钟催之,得微汗而散。此方乡村偏僻无药之处,所用极妙,亦且简便。
清代徐灵胎盛赞此方为治乳痈之妙方,尤其是农村贫苦患者,一般一二剂即肿退热解痛除,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简单,价格低廉而忽视之啊!
《本草衍义补遗》曰,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梅师集验方》曰,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
157.《岭南采药录》曰,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章次公先生治疗各类慢性胃溃疡,但见脾虚体弱有小建中汤证者,都用小建中汤加进蒲公英30克,疗效甚佳,此配伍看似温凉混杂,实乃张老先生既重视整体,又针对局部胃粘膜充血水肿之病灶,而选用辩证跟辨病相结合,指标跟治本相统一,而组合成的方子。
159.《本草正义》曰,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
《千金方》曰,治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捣汁服。
《中草药手册》曰,治疗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用新鲜的紫花地丁跟野菊花,各二两,捣汁,分两次服用,药渣外敷。
《本经逢原》曰,地丁善治疔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但疮肿塌陷,漫肿无头,或不赤不肿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阴疽也
?
。
?
160.《岭南草药志》曰,治疗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
一味拳参乃宫血清宁,拳参跟七叶一枝花,它们虽然不是同科的植物,但药物功效却极其相似,都能清热解毒,治痈疽蛇伤,都可以凉肝息风,治疗小儿热病高烧神昏,还可以凉血消肿止血,治疗血热出血。只是拳参味道带点涩,止血的作用更为突出。
有个女孩子才二十岁,因为月经来时第三天,正好搬宿舍,在抗抬重物的时候,用力过度,导致阴道出血,淋漓不尽,都快一个多月了。
血色红,经常烦热口干。脉象,细数,明显阴虚有热。
用拳参磨成的细粉,装到胶囊里,并把这胶囊叫做宫血清宁,每次只服用两粒,每天服三次。
奇怪才服用第二天,血量就明显减少,服用到第五天不单不出血了,也不口干烦渴生热了。这个是血热妄行,一旦把血热降下来,出血自动都会收。这拳参凉血降热之功非常大,所以不管是血热妄行的崩漏,或者吐血鼻子出血,一旦把它脉数之象平息下来,把它热盛之势清降下来,出血就立马安宁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宫血清宁。
?
161.《局方》曰,漏芦散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
《集验背疽方》曰,漏芦汤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圣济总录》漏芦汤曰,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本草汇言》曰,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
162.《神农本草经》曰,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本草经疏》曰,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
《圣济总录》曰,古圣散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
?
163.《证治准绳》曰,表实者,宜先解表,荆防败毒散。里实者,宜先疏里,防风通圣散。表里若俱实,解表攻里。表虚者补气,四君子。里虚者补血,四物仍加兼症之药并愈。表里俱虚者补气血,八珍汤主之。
《滇南本草》曰,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梅毒到了后期,其临床表现特点像成熟了的杨梅一样,故又称梅毒为杨梅疮毒)
《赤水玄珠》曰,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
?
164.《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
《江西草药》曰,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
《本草正义》曰,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古人治梅毒多用水银轻粉等,毒性大,内注筋骨,就则破溃流水,造成梅毒性关节炎,土茯苓通利关节,可以治之。由于水银轻粉又会收毒上提,久而久之,容易导致龈烂齿衄,这是水银轻粉中毒,而这土茯苓熬汁内服,却可以使积毒内消外走,所以土茯苓不单解梅毒、疮毒,也解药毒汞毒。)
?
16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个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至四两,堪称头痛神方。一个妇人患头痛,非常厉害,欲自缢,服两剂数年不发。
《春脚集》载头痛立愈汤,其中用土茯苓一两,治一切头痛,再配以一些常规佐使药。
《救荒本草》上记载,土茯苓又叫仙禹粮,硬饭团,在饥荒年代,可以代替粮食,采挖来吃,长期大剂量服用,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因为它非常甘淡平和。
所以《本草秘录》上说土茯苓败毒祛邪,不伤元气。
?
?
166.《本草经疏》曰,鱼腥草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曰,治肺痈,鱼腥草水煮,不住口食之,治肺痈吐脓血,神方也。
?
167.《简便方》曰,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做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余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证其炼积滞之功矣。
孟诜曰,金荞麦实肠胃,益力气,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一味金荞麦治肺脓疡
168.《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肠胃炎腹痛:大血藤三至五钱,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又曰,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红藤二两,紫花地丁一两,或败酱草一两。水煎服。
《景岳全书》曰,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是,若毒气不散,渐大,内攻而溃,则成大患:红藤一两许,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卧之。午后用紫花地丁一两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
然后以当归五钱,蝉退、僵蚕各二钱,天龙(蜈蚣)、大黄各一钱,石礍蚆五钱(此草药),老蜘蛛二个(捉放新瓦上,以酒钟盖定,外用火煅干存性),共为末,每空心用酒调送一钱许,日逐渐服自消。
?
169.《本草图经》曰,红藤攻血,治血块。
《简易草药》曰,红藤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风湿筋骨疼痛,经闭腰痛:大血藤六钱至一两。水煎服。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跌打损伤:大血藤,骨碎补各适量共捣烂,敷伤处。
?
170.《闽东本草》曰,治赤白痢疾,鲜败酱草二两,冰糖五钱,开水顿服。
《现代实用中药》曰,败酱草治肠炎下痢。
《本草正义》曰,败酱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宜用以实热之体。
产后血滞,败酱可下
171.《外台秘要》曰,治疗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草、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川芎、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
《广济方》曰,治疗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草、当归各八分 ,川芎、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
《卫生易简方》曰,治疗产后腹痛如锥刺,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三合,日三服。
?
172.《本草纲目》曰,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圣济总录》曰,射干汤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
《袖珍方》曰,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
《福建民间草药》曰,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
173.《本草图经》曰,山豆根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
《永类钤方》曰,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备急方》曰,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本草汇言》曰,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
《本草求真》曰,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174.《圣惠方》曰,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脱皮一条(烧令烟尽),马勃一分。上药细研为散,以绵裹一钱,含咽津。
《袖珍方》曰,治吐血:马屁包,为末,砂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
《圣惠方》曰,治妊娠吐衄不止:马勃末,浓米饮服半钱。
《本草从新》曰,每见用寒凉药敷疮者、虽愈而热毒内攻、变生他病、为害不小、此药辛平而散、甚为稳妥。
?
175.《王氏医案》曰,青龙白虎汤治时行风火咽痛,喉间红肿,用鲜青果,鲜莱菔(即鲜萝卜),水煎服。此方能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杜春季喉恙。
此予自制方也。橄榄色青,清足厥阴内寄之火风,而靖其上腾之焰;莱菔(萝卜)色白,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而肃其下行之气,合而为剂,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用以代茶,则龙驯虎伏,脏腑清和,岂但喉病之可免耶!且二味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任久无弊,实能弥未形之患,勿以平淡而忽诸。
176.《岭表录异》曰,青果树,有野生者,子繁树竣。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
《纲目》曰,青果,此果虽然,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青果树高,将熟时,以木钉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其实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其子生食甚佳,密渍盐藏皆可致远。
?
?
177.木蝴蝶可以治肺中风热咳嗽,能清肺利炎。
木蝴蝶又可以治肝胃气痛,能够疏肝和胃,缓解胸肋胀满。
《纲目拾遗》曰,治心气痛,肝气痛,下部湿热。又项秋子云,凡痈毒不收口,以此贴之。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清肺热,利咽喉。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
178.《本经》曰,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曰,白头翁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一张名方。它由四个药所组成。白头翁是治疗湿热下利的要药,下面的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也是治疗热利的重要的药,秦皮苦寒入肝,有清湿热、凉血的功效。秦皮略有一点涩性。我在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下利的时候,常常要加马齿苋。
这个马齿苋也罢,还有我以前的课提到的蒲公英也罢,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它不伤胃。马齿苋我们可以让病人采新鲜的,开水焯完了,伴上作料当菜吃。治疗慢性痢疾光有马齿苋一味,就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综合查了一下,关于白头翁汤临床应用的文献,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人用白头翁汤治疗目赤肿痛,你说目赤肿痛和湿热下利,那差到哪去了?治疗眼睛的病。有的人用它来治疗颈淋巴结核,或颈淋巴结炎,有的用它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有人用它来治疗肋软骨炎,还有人用它来治疗带状疱疹,也有人用它治疗肝炎,还有人用它治疗秘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这是对白头翁汤临床的扩大应用,这些证候没有一个是里急后重,便脓血的。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思路可以用到这些证候呢?这都是肝经或者肝脏的问题,这些部位都是肝经所过,肝经连目系,肝经过颈部,肝经布胸胁,肝经抵少腹络阴器。这些病证,你只要辨证属于肝经湿热的,都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这又是抓病机,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的这个思路的临床应用。当然治疗这些病证的时候,你比方说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那你要适当的加上一些治疗眼科的专药;急性颈淋巴结炎,你也要适当的加上一些软坚散结的药,要适当的加减,所以这个思路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扩大一个古方临床使用范围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179.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曰,马齿苋我们可以让病人采新鲜的,开水焯完了,伴上作料当菜吃。治疗慢性痢疾光有马齿苋一味,就有很好的效果。
白头翁汤来治疗痢疾的时候,总要加马齿苋。药房的马齿苋是干的了,我们最少用30 克。如果是急性痢疾的话,可以用到 50 克。
马齿苋外敷治肛周囊肿
180.《千金方》曰,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捣汁,煎以敷之。
《滇南本草》曰,治多年恶疮:马齿苋捣敷之。
《濒湖集简方》曰,治肛门肿痛: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
积年恶疮:用马齿苋捣烂封住,或取汗煎浓敷涂。
《本草经疏》曰,《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马齿艾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症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捣敷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能除热,故主杀诸虫,去寸白,止渴;辛寒能散肺家之热,故主目盲白翳也。
《本草正义》曰,马齿苋,最善解痈肿热毒,亦可作敷药.
?
181.《吉云旅钞》曰,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鸦胆子:俗名鸭蛋子,即苦参所结之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赤痢间有凉者),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愚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
鸭蛋子味甚苦,服时若嚼破,即不能下咽。若去皮时破者,亦不宜服。恐服后若下行不速,或作恶心呕吐。
故方书用此药,恒以龙眼肉包之,一颗龙眼肉包七数,以七七之数为剂。然病重身强者,犹可多服,常以八八之粒为剂。然亦不必甚拘。
鸭蛋子连皮捣细,醋调,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捣如泥,可以点痣。拙拟毒淋汤又尝重用之,以治花柳毒淋。其化瘀解毒之力如此,治痢所以有奇效也。
?
182.《经验方》曰,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一钱。
《乾坤生意》曰,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
《福建中草药》曰,治胃肠炎:鲜地锦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刘长春经验方》曰,治小便血淋:血风草(地锦草),井水擂服。
《世医得效方》曰,治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地锦草)草研烂涂之。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五、六钱。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二两,温服。
183.1、治痢疾:天青地白根五钱。煎水服,一日三、四次,服二、三日。
2、治久痢不止:天青地白、白木槿花各五钱,煎水吃。
3、治赤痢腹痛:天青地白细末五分。开水吞服,饭前服用。
4、治风湿麻木瘫痪,筋骨久痛:天青地白、大风藤、五香血藤、兔耳风各半斤,泡酒连续服用,每日早晚各服一两。
5、治风瘫:天青地白(鲜)一斤。泡酒二斤,每次服一、二两。第二次用量同样。另加何首乌一两(痛加指甲花根二两)。
6、治疔疮初起:天青地白根一两。煎水服。
7、刀伤止血生肌:天青地白叶(干)研末外擞;或鲜根捣烂外敷。
8、治癫痫:天青地白根(去心)一两,白矾三钱。加酒浸泡,温热内服,连发连服,服后再服白矾粉一钱。(选方出《贵阳民间药草》
?
)
184.《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曰,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鲜翻白草干全草或根一至二两,浓煎,一日分二至三次服。
《湖南药物志》曰,治咳嗽:翻白草根。煮猪肺食。治痰喘:翻白草全草。煮冰糖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曰,治创伤出血:新翻白草叶。揉碎敷伤处。
《本草纲目》曰,治疔毒初起,不拘已或未成:韶白草十科,酒煎服。治浑身疥癣: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
185.《中药大辞典》曰,治疗盆腔炎、附件炎 :用白花蛇舌草1.5两,配以入地金牛(两面针)3钱,或再加穿破石3钱,水煎服,每日1剂。
?
77例患者治疗后,4例无效,余均痊愈。
《福建中草药》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一两。水煎服。
治黄疸: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取汁和蜂蜜服。
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二至四两,羊蹄草一至二两,两面针根三钱。水煎服。
《闽南民间草药》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白花蛇舌草)打汁一汤匙服。
《闽南民间草药》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干即更换。
《福建中草药》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
?
186.何绍奇经验总结:最先用白花蛇舌草治癌症的人,是马来西亚一位华裔中学教师。他在20世纪50年代即用当地产的白花蛇舌草治疗数例癌症取得成功,这消息出现在1960年10月31日香港《文汇报》上。以勤求博采著称的叶橘泉先生看到这则报道后,即详加考订,确定白花蛇舌草即华南民间草药“蛇舌癀”,也就是日本人称做“二月葎”或“二叶葎”的,他把上述内容以及那则报道都写进他的《本草推陈续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我1993年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城工作时,发现该市郊区颇多白花蛇舌草。更令人惊喜的是,有位叫梁美的患者朋友告诉我,那位中学教师他认识,80多岁了,尚健在。他还约我一起去拜访那位老人,可惜因为当时我在泰安堂坐堂行医,身不由己而作罢。
白花蛇舌草治疗急性阑尾炎有特效,但用量要大,常用量90g,单用或配合其他药使用均可。曾治颐和园邮局职工廉玉,怀孕期间患急性阑尾炎,我就单用白花蛇舌草90g,令其水煎服,连用几天,很快见效,血象也恢复到正常。在大马居銮市治一陈姓老华侨,用了两、三天即获痊愈。叶橘泉先生认为,如用鲜草绞汁,效果更佳。
近年来,我用白花蛇舌草治疗疮疡、脓肿、肺部感染、肠炎,效果也不错。大马泰安堂有自制的白花蛇舌草冲剂,治疗疮疡、粉刺,效果甚好,后来我仿此而用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作茶泡剂,1日1服,连用20天为1疗程,颇有效,且其价甚廉,无毒副作用。
1996年我在阿姆斯特丹就给到荷兰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的谢军开过这张方子。此方如加桑白皮、山楂、丹参、黄芩、野菊花、决明子等作茶泡剂,疗效更好。
?
?
187.《本草新编》曰,山慈姑,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本草正义》曰,山慈姑之名,始见于《嘉佑本草》,然陈藏器《拾遗》已有之,则名金灯,即其花也。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故诸家以为有小毒,并不以为内服之药。
至王谬《百一选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枢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锭也,外证可敷,内证可服,其效最捷。则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驶极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连服之,则必利下,是以攻逐恶物为专职,药力之猛烈可知。
此皆用以荡涤肠胃,驱除积垢,以减邪毒凭陵之势,亦非能通行百脉,消除皮里膜外之坚积也。且气味俱淡,以质为用。
所以古来未入煎剂,近人有用入煎方,以为消积攻坚之法,如瘰疬痞积之类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则以此物体坚质重,独棵无枝,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虽峻,而无宣络通经之性,何能行于肢体脉络。且瘰疬结核,病在上部,而此物又专于下趋,更无气味熏蒸而上,又属背道而驰,何能中病。
肠胃之病,如食积气滞,胸脘不舒,服玉枢丹少许,则顷刻即效。此中微义,亦可深长思矣。
?
188.《大医精诚》曰,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
。
《食疗本草》曰,治小儿惊痫瘈疭: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诞。
《齐东野语》曰,熊胆丸治目赤障翳:熊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
《摄生众妙方》曰,治风虫牙痛:熊胆三钱,片脑(冰片)四分。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
?
189.《江西民间草药》曰,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
《江西草药》曰,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疥疮,肿毒:千里光水煎浓外敷,另取千里光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曰,治汤火伤:千里光八份,白芨二份.水煎浓汁外搽。
?
190.李东垣曰,白蔹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备急方》曰,烫火灼烂,用白蔹粉敷之。
?
191.《本草纲目》云,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本经逢原》曰,绿豆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证治准绳》曰,药食中毒:绿豆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
《本草汇言》曰,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 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
《上海常用中草药》曰,解乌头毒: 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服。
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汁候冷,频频饮服。
?
?
192.《外台秘要》曰,骨蒸劳热,生地一斤,捣三度,搅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凉为度。
《本草乘雅半偈》曰,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
193.《金匮要略》曰,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
防己地黄汤治癫狂、语无伦次、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但地黄的用量必须要大。取它量大能滋阴清热,引亢阳能下收之意。这样阳潜于下,精神就不会那么容易狂躁。
《本经逢原》曰,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194.彭静山经验
一味参治风热头痛 ?玄参性寒,入心、胃、肺、肾经。能清热滋阴,泻火解毒。既可祛外感之风,又可祛内脏之热,寒而能补。玄参一味,每取50克,煎浓汁5 00ml温饮,一次内服,对风热头痛,屡用皆效。(《名中医治病绝招》)
卢长涸氏从1990年始用彭静山老师的玄参治风热头痛一方,在临床中试用治疗50例均获良效。
蒋某,女,35岁,1990年3月20日诊。患者3月15日头痛、鼻衄、小便黄,大便结来我所就诊,以安痛定肌注,口服APC、穿心莲等药效果不佳。3月20日上午8点又来就诊。患者觉头痛如裂、发热、口渴、欲饮凉水,舌尖红、苔黄,脉浮数。用玄参60g,煎浓汁500ml,温饮,日3次,晚上患者前来告症状基本消失。
王某,男,30岁,干部,于1990年7月发病。症见头痛发热,咳嗽,咽喉痛就诊,经对症治疗症状减轻,但一月多来头痛时作。近期头痛加重,夜做恶梦、失眠,口苦口干并口腔溃疡、小便黄。于1990年9月3日来就诊。舌苔黄,脉细数有力。玄参60g,煎汁500ml,温饮,2天而愈。[新中医,1992(2):6.]
玄参既可祛外感之风,亦可去内脏之热,寒而能补。张氏等用单味中药玄参50~60g,水煎浓汁500~600ml温饮,一次内服,治疗风热头痛多例,屡用皆效。
?
195.《纲目》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医学心悟》曰,消瘰丸治瘰疬初起:玄参(蒸)、牡蛎(醋煅,研)、浙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本草正》曰,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
?
196.《千金方》曰,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
又曰,治金疮内漏,血不出: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
丹皮生新血,须配合白芍、当归、地黄,去旧血,可配合桃仁、红花、虻虫。一般跌损伤初起,先要去其旧血,后期恢复,才重视补益新血。
?
197.《诸病源候论》曰,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
《本草纲目》曰,赤芍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治脏腑壅气。
肝炎专家关幼波说,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善治急性乳腺炎的赤芍甘草汤
急性乳腺炎在中医看来是乳痈,什么叫做痈呢?
就是局部包裹着一团血热,说白了就是血壅气热。
血壅不通则痛,气热局部触着灼手。
198.赤芍甘草汤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特效,若局部瘙痒红热者,可加地肤子、白鲜皮,若局部硬结肿热顽固者,可加漏芦、王不留行,若迁延日久,局部脓肿已形成,反复难愈,脓性分泌物偏多,必加黄芪、皂角刺。
皂角刺少用则促托,多用则促消。皂角刺配赤芍乃痈肿常用药对,消散之力量甚大,乃活血消肿溃坚之黄金搭档。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曰,治疗急性乳腺炎:赤芍50~100克 生甘草10克.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
《本草经疏》曰,营气不和,则逆于肉理,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
?
?
199.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仲圣之法,实即秦、汉以前历圣相传之法。说者每谓腹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睥土而克肝木,故为腹痛之主药。
要知肝秉刚强之性,非籍阴液以涵濡之,则暴戾恣睢,一发而不可制,当其冲者,厥惟脾胃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满痛、胸胁刺痛、支撑胀闷,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
宋、元以来,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以刚济刚,气行而通则不痛。非不暂图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阴愈耗,肝愈横,频发加剧,卒至肝脾之阴两竭,而燥药且不可复施,此行气伐肝,适以变本加厉,非徒无益,而火害之矣。
仲圣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骛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
而芍药所以能治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者,其全体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与伐肝之剂作一例观也。
?
200.《吉林中草药》曰,预防麻疹:紫草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日服二次。
《仁斋直指方》曰,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减轻。
《仁斋直指方》曰,治痈疽便闭:紫草、栝楼等分。新水煎服。
《千金翼方》曰,治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
《吉林中草药》曰,紫草治便秘尿血(但见血热毒盛者皆可用之,以紫草能清利胱肠也)。
紫草在身体里的走向
《神农本草经》曰,紫草主心腹邪气。
紫草它是怎么主心腹邪气的呢?
《神农本草经》又说,紫草通水道,利九窍。
九窍包括前后二阴,因为紫草滑利,善于通开孔窍故也。
所以这心腹上下的邪气都会随之紫草在身体里往下滑利的走向,而排出体外。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1-135)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765 次浏览 • 2017-01-31 18:0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
?
1、麻黄 --治头痛(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治小便不利。
?
2.桂枝酒是治疗风寒头痛最特效简便的办法,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又能温通经脉,热酒也能疏通血脉,直上头面,两阳相合,直达头顶,头为诸阳之会,头部阳气不够时,风冷就会约束经脉,不通则痛,当头部阳气充足时,经脉就会饱满畅通,寒气就会通过一汗而跑出身体去。所以桂枝酒可以温通头部经脉,治疗头部风寒冷痛。?
?
3.肩周痹痛却有五六年了。桂枝加葛根汤!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
?
4.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祛之。其发汗时,唯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
- 水火伤,用生姜.把热水打翻了小手指马上被烫得红通通。爷爷说,用生姜,效果良。拿来一大块生姜,丢到石臼里,用那只没有被水烫到的手,就快速地把生姜捣成泥,然后把这些姜泥敷在烫红了的小手上。 一下子伤痛减轻了,缓了一口气说,舒服了点,还好有生姜。第二天就完全不痛了,再过几天,连伤疤都没留下。
6.生姜的功用有四:一曰,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二曰,佐大枣,有厚肠之说。三曰,温经散表邪之风。四曰,益气止胃翻之呕。 姜茶饮,治痢方。冷痢痛,去皮尝。肉辛温,皮辛凉。寒热详,治病良。 ?
?
5、香薷 用香薷来治疗暑季感到阴凉是一个特效单方。故香薷有夏月之麻黄的美称。乃夏季感冒之专药也。
??
- 湿毛巾与香薷治水肿在南方很多水肿脚气的患者,为什么呢?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如果在南方不懂得除湿之法的话,想治病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7.香薷配白术。原来这就是《外台秘要》上的薷术丸。原来现在是夏暑之季,你想要发汗解表,又有能利水消肿,选香薷是最好。
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本草正义》说: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
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用白术这补脾圣药,可以加强土能制水的作用,所以两味药一用上,这腿肿了好几天的妇人,很快就消退下去。她说,原本怕冷的,吃了这个药,出了点汗,然后每天排很多尿,肿胀的腿一天就比一天轻了,三剂药吃完,就完全不种了。 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地问,为何?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
- 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晕第一要药。治荨麻疹的金刚钻。荨麻疹怎么办?周身肌表上下有风团,抓哪哪痒,一痒就能抓出一片红疹子来,严重的痒到烦躁失眠睡不着,非常难受.荆芥穗粉末搞出一勺,把它敷在手臂上瘙痒的地方,帮他用手掌来回反复地搓,搓到发热,热过后,皮肤表面就变得清凉干爽,非常舒适。
9.荆芥防风一配,这两味药,就像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荆防散一下去,当天喝完药,头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阵汗,鼻塞也通了,头痛也没了,身体怕风,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如果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 ?用荆芥、防风这荆防散,这辛温发散发表轻剂里头的最佳搭档,平和而有效,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更甚。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
愈。七分饱与玉屏风散防风能够防止外面的风邪内入,也可以通过巧妙搭配,可以防止里面的津液外泄,真是一物而二用,双向调节啊!
?
10.用生姜水来送服玉屏风散,再配合饮食七分饱,一个月后,娃子不再虚胖了,自汗也消失,自从吃了玉屏风散后,经常感冒的现象,都没有了。 玉屏风散乃为固表止汗之良方。玉屏风散有防风、黄芪,就像在肌表布一重金钟罩之气,再配上白术能补脾虚,治疗小孩子脾常不足,外感风寒,气虚自汗。用姜汁来送服,目的是通过生姜来加强发汗,把寒气往外排,然后通过玉屏风散再把千疮百孔的金钟罩卫气修复起来。
?
11.防风配枳壳治中风肠痹 ,开了防风、枳壳、甘草三味药。叫病人家人立马去抓药来打粉,用米饮每次送服两钱。这家人下午就把药弄好,一吃完,肚子显示转气咕噜咕噜响,然后放臭屁,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涩秘,用防风、枳壳各一两,炒过,再配合甘草半两,打成粉末,用白汤每次调服两钱。小指月又读了好几部古籍,发现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这可是一组黄金搭档。
?
12.《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同病异治——病同机不同 有两个带下的妇人,都是苦不堪言。爷爷给一个用上单味防风丸,另一个则用上单味黄芩丸。结果两个都治好了。
?
13.风如胞门,崩中不止,漏下潮湿,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风能令水干,面糊酒调为丸服。然唯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此上焦有热,用一味黄芩丸主之,不可混也。风药润剂与咳门第一神方众风药皆偏于辛散,唯独防风多了份甘润。故防风乃风药中润剂。
?
- 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更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痛用羌活,祛风祛湿亦其功。膀胱背表寒气加,后脑勺痛如杖打。其在皮者用汗法,此时使用羌活佳。 若是加酒把汗发,寒散痛止效堪夸。
14.寒包火的扁桃体发炎 三味药,羌活五钱,蒲公英、板蓝根各一两,水煎服。一剂发烧退,二剂咽喉开,能够吃点粥饭,三剂下去,病去如失,不再反复。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五钱,蒲公英、板蓝根各一两,水煎服.羌活能外散风寒,以解除肌表被寒冷凉饮所伤。板蓝根、蒲公英能内清毒热,解除整条消化道被煎炸烧烤辛辣所烧灼的痛苦。 ?
?
15.羌活胜湿汤,治疗肩背痛,不可回顾,有神效。这肩背一派湿浊痹阻经脉,为风能够胜湿,用一派风药把气血吹通,这样血脉周流,其病自愈。小指月在淡黄的宣纸上,把七味的羌活胜湿汤写了下来。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川芎、生甘草。这样三剂药下去,这妇人浮紧的脉,马上变柔缓,肩背的风湿发散出去后,筋骨就柔和了。《脾胃论》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或背痛项强,腰肾难以转摇,此太阳经气郁不行,当以风药散之,羌活胜湿汤主之。
??
16.《药鉴》上说,羌活乃足太阳经之君药也,气味雄烈,大有作为,辛温发散,故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善理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症。为什么穿裙子腿受凉会痛经,因为太阳膀胱经受寒,周身肌表毛孔都会收缩,一收缩,月经就排不顺畅,这时不通则痛,一旦用羌活把毛孔打开,把浮紧的脉象解开,腹中瘀血自然下来,痛经腹痛也就消除了。 ?
?
17.、白芷治头痛,鼻渊,还能美容,治齿痛,又治腹痛、带下,还有疮疡,皮肤疥癣,鼻塞流清涕不止,这就像水湿在鼻,白芷能芳香开鼻窍,把鼻中水湿吹干,所以治疗风寒感冒,鼻塞流涕不止。 ?
?
18.单味白芷,治眉棱骨痛如神,用这白芷打粉调醋来敷脸上的斑,想不到见效也快。内服加上外敷,搞了七八天,暗斑就变淡了,现在都消失了。
?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再等干后研末,炼蜜为丸,《本草求真》的一段话: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以及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
?
19.《卫生易简方》曰,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冰湖集简方》曰,治刀剑伤疮,白芷嚼烂涂之。《经验方》曰,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打粉米饮送服。
?
20.入山采药,左腿被藤刺伤到后,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将白芷研成细粉,以醋调敷患处,每日换药两次,三天后肿消痛止,连疤痕都不留,足以证明白芷能消肿止痛,长肌肤退疤色。
?
21.用单方白芷,一半叫乳母煎汤外服,把这汤渣再配点白芷粉,搞点乳汁,调敷患处,想不到用两次后,就不痛了。三天后皮肤皲裂收口,小娃子又可以吸奶了。
《本草汇言》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 ?
?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
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
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
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
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
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
白芷皆能治之。 ?
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
22.《普济方》曰,治闭塞不通,用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肺开窍于鼻,当胸肺气郁时,鼻子通气就不太好,所以可以外用取嚏法打开肺气,也可以内服通宣理肺之药,把肺盖打开,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
23.痰水清稀量多,是寒痰留饮,是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减退,生出寒饮,凌心射肺,所以胸满咳嗽。六君子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用细辛三钱.如果细辛用作散剂打粉服用,就不要超过一钱, 这样就安全,你如果如汤剂,如果辨明有寒痰留饮存在的,有病则病受,量大一点,才能温肺化饮,才能把痰饮化开,不然病重药轻,如隔靴挠痒,难以把老痰留饮化掉。
?
24.细辛治疗头痛如神,细辛气清而不浊,善于降浊气而升清气,一派阳刚之象,令清阳出上窍。若寒痹阳虚头痛腰痛肢节痛者,非此物不能治。如果脉细而无力者,可以用它来鼓动脉力,但细辛味辛而力散,必佐以补血养阴之药,使脉道宽敞,这样气得血养,则不散矣,此仲圣创当归四逆汤治脉细欲绝之宗旨也。
?
25.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大便秘结,久用寒凉通泻之品,反而加重的,这是寒秘。导致身体有津液都滋润不了,这时肠道就处于呆滞板结状态。所以用少量的细辛,可以使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这样肠道得到动力跟津液,通降功能马上加强。所以大黄有细辛在前面开路,那泻下功用就更厉害。 ?故治疗老年人冷秘风秘,常可加进少量的细辛于辩证方中加强辛润通腑之功。
?
26.外敷肚脐治小儿口疮 :小儿不方便吃药,口疮糜烂,可以用细辛醋调,外敷肚脐,如果小儿高热或者泄泻后,满口疮疡糜烂,不肯饮食,哭闹不止的,用这外敷肚脐法,效果明显。 寒温并用治寒包火 ?
?
27.黄连配细辛,名曰兼金散,专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曰,此二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
?
28.《本草汇言》曰,藁本上通巅顶,下达胃肠。《神农本草经》曰,藁本主腹中痛,除头风痛。《邵氏见闻录》曰,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于胃也,饮以藁本汤而止,盖藁本能祛风湿故耳!
?
29.见病知源很重要,未议药,先议病,不知道疾病怎么来的,就很难把疾病根除。藁本治腹中肌瘤腹中痛,不是去化瘤止痛,而是去提高膀胱经气化,使寒气散开,经脉疏通,疼痛自止。《本草正义》曰,藁本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痛,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升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去头屑止头痒,藁本白芷汤
?
30.《便民图纂》: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 。
?
3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治虫不治虫要治湿,湿去不生虫,要见病知源,不要只看到局部的虫痒疥癣,要看到人体潮湿的体质,乃至于整个房子跟外环境潮湿,这样治环境使病菌难以再生下去,这才是真正中医治病的整体观——不治病菌治环境。为何用藁本?藁本乃风药,唯风能盛湿。
?
32.《本草备要》曰,苍耳子善发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何廉臣曰,脑风头痛闭塞,必用苍耳子,苍耳子能使清阳之气上升巅顶。《圣惠方》曰,苍耳子粥,能治目暗耳鸣,或直接用苍耳子作散煎服亦效。苍耳子善走督脉,督阳升,则周身之阳气,皆能出上窍,把风寒赶出去。?
?
33.《本草备要》曰,苍耳子善发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何廉臣曰,脑风头痛闭塞,必用苍耳子,苍耳子能使清阳之气上升巅顶。《圣惠方》曰,苍耳子粥,能治目暗耳鸣,或直接用苍耳子作散煎服亦效。苍耳子善走督脉,督阳升,则周身之阳气,皆能出上窍,把风寒赶出去。
?
34.医道最后要借医术来修道修德,道医是要借道德来行医用术,体证医学。《本草汇言》曰,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子三两,天麻、白菊花各三钱。《圣惠方》曰,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细微末,以酒送服。《经验广集》曰,治疔疮恶毒,苍耳子五钱,微炒为末,黄酒冲服,并用鸡子清涂患处,疔根拔除。
?
35.文天祥的《正气歌》要作为医门日诵的第一课。《济生方》中记载,苍耳子散,可治鼻流涕水不止,苍耳子散即: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四味药,用这四味药打成粉末,每次用葱跟清茶泡的水送服二钱,即可。 ?
?
36.一味辛夷花散乃通鼻窍特效药,专治疗闭塞不通气。辛夷花散,塞在不通气的鼻子里,然后另外一些辛夷花,每次就用一点温开水来送服。这样内外结合,通过内服辛夷花散,打开肺盖,肺开窍于鼻,有助于鼻呼吸,然后通过外用辛夷花塞鼻,可以直接把药力作用于病变部位,让鼻窍通开,可以大量地吐纳清气。这样几天鼻子就通气了,脑子也清醒,人也有劲了,接下来上课再也没有打瞌睡过。?
?
37.闭塞后,脑瓜子就会缺氧昏沉,所以只有通开鼻窍,才有助于清醒大脑。治好鼻炎,脑中精神才会便好。人体疾病都是相关的,鼻通气量恢复正常,脑瓜的运作才会恢复正常。如果你鼻吸纳的气都不够,你脑子怎么会够清气呢?鼻子通气不好,脑袋昏昏沉沉,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你在治疗头晕记忆力减退的病人时,懂不懂得去观察他鼻子通不通气呢?《名医别录》曰:辛夷花利九窍,通鼻塞。《本草新编》曰,辛夷花通窍而上走于脑,治鼻塞诸症引起头晕脑沉。《江苏中医》记载,一男,21岁,鼻子时塞时通,流鼻涕,经西医诊为慢性鼻窦炎,用辛夷花两三朵打碎,用绢布包住,塞在不通气的鼻孔里,遂愈。随访数月,未见复发。鼻塞三药与辛走肺 有个老婆婆,这一个多月,辛夷花、石菖蒲、皂角,等分打粉。塞在鼻子中就可以了。
?
38.脑袋阳气不够时,人会昏昏沉沉,鼻子也会闻不到香味。用辛走肺的思路,选择鼻塞三药,打开鼻窍,头脑清醒,嗅觉灵敏。 ?《梅氏验方新编》曰,治鼻塞不知香味,用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打粉,棉裹塞鼻中,即知香味。
?
39.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常之法,平常之极乃为神奇。如葱管善于通耳窍,生姜善于出汗发表,治风寒感冒等,这葱,既能治二便不通,又能治拉肚子泻痢,
?
40.《全幼心鉴》曰,治小儿大便虚秘,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本事方》曰,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切碎炒热,用帕子裹成两份,直接烫肚脐下面,便烫便按摩,肠中一转气,大小便都会很通利。
?
41.药调不如食疗,特别是小孩子不太能吃中药的,最好能用食疗方,既好吃又能治病,所以要都研究研究食疗方面的本草。《饮医心镜》曰,治赤白痢,用葱一握,切细,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
?
42.《活人书》曰,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本草经疏》曰,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拂郁诸症,悉皆主之。肝气内郁,亦可散达之。这样伤寒寒热邪气可散,肝中拂郁可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
?
43.《活人书》曰,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 《本草经疏》曰,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拂郁诸症,悉皆主之。肝气内郁,亦可散达之。这样伤寒寒热邪气可散,肝中拂郁可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
?
44.《经验方》云:金疮这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熟,或用锅炒热,捣烂敷之。冷即再易,随后血止痛息,数日后不见痕迹。《本草纲目》曰,有人试着骑马跌损伤到大指头,血出淋漓,李时珍用此方医葱白带叶,炒熟后敷之,随即痛止血住,过几天后,伤处随即恢复,不见痕迹。宋代有一官员亦得到这一方子,碰到车伤没有气绝者,皆用此方,活人甚众。 葱是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小指月翻到《本草纲目》看到上面有记载葱有通乳汁,散乳痈的作用,
?
45.葱能外敷通乳汁,散乳痈,消无名疮痈肿毒。 大凡痈疽疮疡,皆由气滞血凝所致,是一团里实之象,以葱辛温芳香之气,可以引气通血,令气通血活,疮疡自散。
?
46.胆胃鹅不食草捣烂,塞鼻孔内,可以治疗鼻炎鼻不通气,鼻息肉。《本草纲目》曰,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痰喘鼻炎,散疮肿,通入肝经,而能除翳明目,治胬肉攀睛。?
?
47.胆胃鹅不食草捣烂,塞鼻孔内,可以治疗鼻炎鼻不通气,鼻息肉。《本草纲目》曰,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痰喘鼻炎,散疮肿,通入肝经,而能除翳明目,治胬肉攀睛。 ?单味鹅不食草熬糖浆治百日咳,治寒气闭肺的百日咳特效。
?
48.月经期痛经,一碗姜枣红糖山楂茶,说有多好喝,就有多好喝,说有多快速就有多快速,马上气行寒散,病痛得消......?
?
49.一味香菜乃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之绝妙食疗方。《日用本草》曰,胡荽即香菜,善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赤病,解鱼肉毒。 ?
?
50.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吃什么都是香的。老想要吃香喝辣来开胃醒脾,最后没有什么你能吃到好味道,而且还会把脾胃搞坏。如果你降伏不住贪欲,那么你佷容易就因为正常的三餐吃饭就吃出病来,因为你佷容易偏食或者过食了。 ?
?
51.孙思邈曰,薄荷煎汤,能洗漆疮。《药性论》曰,薄荷能发毒汗。这薄荷通过把毛孔打开,让瘀堵疏泄出来,所以痒可止,热可消,汗可排,毒可解,漆毒可愈。
?
52.《必效方》曰,治蜂虫螫伤,用薄荷捣烂帖之。 ?《永类钤方》曰,治风气瘙痒,用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薄荷解肝郁
?
53.《医贯》曰,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郁,一方者何也?逍遥散是也。方中为柴胡、薄荷二味最妙。《本草新编》曰,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药性论》曰,薄荷去愤气。
?
54.《本草再新》曰,薄荷消目翳。《明目经验方》曰,薄荷煎汤洗眼,治眼中红赤痛。《本草纲目》曰,薄荷利咽喉,治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新修本草》曰,薄荷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普济方》曰,治血痢用薄荷叶煎汤单服。《闽东本草》曰,治耳痛,鲜薄荷搅汁滴入。《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痢疾初起,夹有外感者,宜用薄荷,散外感之邪,即清肠中之热,其痢自愈。薄荷又善消毒菌,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以薄荷为要药。?
?
?
55.《医学启源》曰,牛蒡子消利咽膈。《广济方》曰,治喉痹,牛蒡子、马兰子,二药捣散,空腹以暖水送服。 ?
?《黄帝内经》曰,膏粱厚味,足生大疔。 那些经常吃肥甘厚腻,大鱼大肉的人,身上佷容易长疔疮痈疽,所以第一条道理,就是吃素。
?
56.:《药品化义》曰,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
?
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黄帝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
?
57.《得效方》曰,治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加内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
?
58.《养素园传信方》: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桑叶)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陈。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统三、五次。一味桑叶乃至红眼赤眼之特效药也。肝开窍于目,桑叶能清肝明目。降雨播种治脱发 小指月打开《本草纲目》看桑叶,居然可以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
?
59.《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 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医学心悟》曰,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桑叶经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一花一叶二子汤治头晕目眩 高血压一是一个时代病。
?
60.《山东中草药手册》曰,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
?
61.:治眼睛不单要懂得挑灯火,更要懂得添灯油。杞菊地黄丸就是用枸杞子配菊花加六味地黄丸,专门添肝肾灯油,补益肝肾,以抗衰老。 ?《医级》曰,杞菊地黄丸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
?
62.《简便单方》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救急方》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 ?
?
63.中医药枕保健原理: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使用注意:1、长期坚持每晚枕用,保健效果更佳。2、枕巾和枕套要常洗,晒,换。3、枕心不可洗不可暴晒,可晾干。
?
64.《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本草纲目》曰,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
?
65.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这文员把益气聪明汤带回去后,连吃了七剂,脑子一天比一天清,中气一天比一天足,七天吃完,耳鸣眼花,都大为减轻。?
?
66.《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这蔓荆子在含有黄芪、党参的益气聪明汤里头,它就像骑在马匹上一样,下面有中气一托,蔓荆子在上面一发,一下子如同腾云驾雾,使清阳出上窍,自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减退之症顿消。 ?
?
67.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医学传灯》曰,伤食而用柴胡,以其能升少阳之气也。 ?
?
68.《医林改错》:通气散疏肝理气,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柴胡、香附、川芎三味研末。胁痛用柴胡 头痛用川芎,壁痛用桂枝,胁痛用柴胡,胃痛用元胡,腹痛小茴香,腰痛用杜仲,膝痛用牛膝...... ?
?
69.《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陈皮、川芎、香附。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凡肝气郁滞证皆可用之。如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者。?
?
70.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传方传药不传剂量等于没传。陈士铎曰:或疑柴胡用之于补中益气汤,实能提气,何以舍补中益气汤用之,即不见有功,意者气得补而自升,无藉于柴胡耶?曰: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气也。或疑柴胡用之补中益气汤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吾以为柴胡不过用之升提气之下陷耳,胡足奇。此真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之妙,全在用柴胡,不可与升麻并论也。盖气虚下陷,未有不气郁者也。惟郁故其气不扬,气不扬,而气乃下陷,徒用参、归、芪、术以补气,而气郁何以舒发乎。即有升麻以提之,而脾胃之所,又因肝气之郁来克,何能升哉。得柴胡同用舒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方中又有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更有力,所以奏功如神也。是柴胡实有奇功,而非提气之下陷一语可了。使柴胡止提气之下陷,何风药不可提气,而东垣先生必用柴胡,以佐升麻之不及耶。夫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为后世首推,盖不知几经踌度精思,而后得之也,岂漫然哉。 ?
?
71.升麻葛根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专门解肌透疹,是治疗麻疹初起,或发而不透,或未发的基础方,但见舌红脉浮数,皆可用之。疹为阳明热毒,向太阴肌表透发的过程,中医是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道理,用升麻、葛根来直接提阳明毒疹外达,芍药、甘草调气和血解毒。麻疹一要忌食鱼腥蛋奶。二要慎风邪。
?
72.治牙龈的一包肿痛,看起来又红又热,用这清胃散富含三大理法,开盖加水跟撤火。这牙部肿热,就像烧红了的滚水一样,牙龈肉虽然在上面,而热却是从下面阳明胃肠经蒸上来的。所以要让这锅水迅速凉下来。第一通过黄连、石膏直接清胃肠积热,就像清里釜底的薪火一样。第二用生地、当归、丹皮来增液凉血,就像往锅中加水一样,加点凉水下去,沸腾之势就减轻了。第三你想要水凉得快点,一定要把锅盖打开,不然越焖越热,这时通过升麻,直接揭开阳明锅盖,这样盖子打开,热势就能透发出来。所以三管齐下,锅中的水由沸腾之势,佷容易就转为清凉。而人体鼎沸疼痛难耐的牙火,也很快好过来。所以清胃散,不仅用于治疗牙周炎,胃火牙痛,一切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三叉神经痛,只要是胃火上攻,脉数口干或口臭者,皆可用之。 ?
?
73.《仁斋直指方》曰,喉痹作痛,升麻一味煎汤,治胃热齿。《肘后方》曰,升麻用于卒毒肿起。大剂量地运用升麻,可以把它清热解毒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可以解百毒,在一些病毒性肝炎里头,只要是热毒亢盛的,都可以用这一个经验。 ?
?
74.葛根汤虽然能够治疗颈椎病,但只是应急于一时而已,通过早睡,跟天天小发其汗,促进周身气血循环,让身体不再处于长期疲劳状态,才能长久地根治颈椎病。 ?
?
75.通脉饮与头晕颈僵?葛根、丹参、川芎三味药的通脉饮,丹参能入心,葛根通达颈背,川芎直接上脑,三味药真是提升寸脉的好帮手。
?
76.医道精微,医理玄妙,非心浮气躁之人所能领悟。如果不是爷爷这一番引导,我怎么能够读懂这简简单单的气味白术散呢?想不到这气味白术散背后居然深藏着如此深奥的医理。难怪东垣老人最善于用升清之法治疗脾虚湿泻,这真是得到千古秘传啊!七味白术散,源于宋代,原名白术散,是北宋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创制的,记载在《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中。它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功效主要是健脾生津,行气消胀。用于治疗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明代儿科世家万全提出,“七味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就是说腹泻并见口渴的孩子服用七味白术散有神奇的效果。 ?
?
77.《黄帝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开宝本草》曰,古今方书用淡豆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喜做淡豆豉,凡得外感时气,先用葱豉汤服之去汗,往往便愈。《肘后方》卷二。葱白豉汤:葱白3枚 豉6克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通阳发汗。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
?
78.栀子豉汤治咳喘 栀子豉汤。就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 ?《伤寒论》曰,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
?
79.《养生必用方》曰,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浮萍、牛蒡子各等分,用薄荷汤送下两钱,每日两次。154朱丹溪曰,治身上虚痒,用浮萍、黄芩打粉,各一钱,一四物汤煎汤送服。《神农本草经》曰,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观物取象话浮萍三 有个脚肿的病人,小便不通,整个人都很难受,这脚一手按下去就一个坑。 ?
?
80:《千金方》曰,治小便不通,理膀胱胀,水气流肿,用浮萍晒干打粉,服方寸匕,日三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急性肾炎,浮萍二两,黑豆一两,水煎服。《张锡纯》曰,浮萍轻浮最盛,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
?
81.《圣惠方》曰,治目昏多泪,用木贼草、苍术各一两打粉,每次服用两钱,用清茶调下,或炼蜜为丸亦可。《本经逢原》曰,木贼草主目病,风热,暴翳,取其发散肝胆风邪,若久翳及血,虚者非宜。《本草经疏》曰,目疾由于怒气所致者,非所宜也。?
?
82.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得知母,最能止壮热烦渴。石膏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神农本草经》说,石膏治金疮。这是煅用外用来止金疮出血,用煅石膏研成细粉,敷金疮出血,甚效。若是湿疹疮疡,煅石膏加枯矾外用,或者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外用,特效。 《青囊秘传》曰,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名曰石黄散,外掺,治湿疮肿痒。
?
83三石散,就是由寒水石、石膏、滑石三味药,配上点甘草打成粉,制成的散剂,专门治疗身体热盛如酷暑,靠这石类药,质重,善于清热泻火,令天气降而为雨,把整个肺部气机肃降下来,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为水是上源,肺气肃降,下面五脏六腑,莫不得到水津灌溉。?
?
84.《神农本草经》曰: 寒水石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方脉正宗》:寒水石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寒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
?
85.《本事方》鹊石散: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寒水石治丹毒 有个小娃子只有三岁,家里还一直给他供应奶粉,而且奶粉一定要搞到很浓稠很香,搞到清稀了,味道不够他就不喝。?
?
86.《本草汇言》曰: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 寒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医学入门》曰,治小儿丹毒,寒水石烧为末,醋调敷之。 ?
?
87:《证治准绳》曰:知母、贝母各等分,名曰二母散。治疗肺热燥咳,此二药善入肺经,泻肺热,润肺燥。 ?
?
88.《用药法象》曰,知母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华源之阴。 ?
?
89.感冒发热或温热高烧,发病之初,但见舌红尿赤者,用芦根、白茅根、葛根,煎汤代茶饮,能很好地清透郁热。《施今墨对药》曰,治婴儿感冒发热,用三根汤,芦根30克、白茅根20克、葛根10克,煎水一茶壶,加糖少许,令频频服之,无需饮水,渴即饮之,往往一日一热即可退热。?
?
90.苏颂曰,芦根疗反胃呃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最良。《肘后方》曰,呕逆不止,用芦根切煮成浓汁,频饮比效。《金匮御寒方》曰,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三大碗水煎成两碗,去渣温服。?
?
- 利小便的芦根 .《津门医淬》曰:患者为一小儿,年四五岁,患麻疹已濒于危,王氏到时,见发烧气喘,二便俱无,全家啼哭,已备后事。王氏临行时,曾带鲜芦根一握,遂亲与煎药,徐徐嗣之。少顷,见其小便如注,随谓其母曰:小儿已有生机,勿事啼哭也。继以清肺透邪而愈。张锡纯说,芦根上能够清肺热,中空能够透理肺气,味甘,多汁液,中能够滋养胃阴,生于水中湿地,下能够善利小便,引水下行。所以芦根上清透肺热,中滋养胃阴,下清利膀胱,诚乃三焦水热之不二良药。
92.治渴圣药天花粉 五脏也会引起口渴,《神农本草经》说,天花粉主消渴,心火盛的人,口干舌燥,烦渴不止
用天花粉配什么呢,配黄连黄连清心经之热火。配竹叶,竹叶能导心经之热下行,从小便出。肺火盛的人,咽喉肿痛,口中干渴,用天花粉配沙参、麦冬、玉竹。脾胃火盛的人,牙龈容易肿痛,口唇容易溃烂,口干渴,用天花粉配石斛或生甘草。不少中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退,脾中津液不能上朝,晚上睡觉口中干渴厉害,可以用天花粉配石斛各一两煎水,放入保温瓶中,睡前小饮,若半夜烦渴不能寐者,可以缓缓饮几口,中上二焦得到滋润,其渴立止,其卧立安。肝火旺,胁肋胀,口干口苦.陪柴胡、龙胆草、牡蛎。此三药乃肝经郁火口苦口干之特效药组。
如果是肾阴虚火旺,骨蒸烦热,导致口中干渴.知母、黄柏就是最好的搭配,他们能够降金生水,令金水相生,骨蒸烦热可解,口中干渴可除。首先天花粉味甘带一点点酸,酸甘能养阴生津。 第二它又微苦寒,苦寒能降火,使火不伤阴,渴自减轻,还有微苦能坚阴,能令津液坚固,不至于被火蒸发耗散掉,所以天花粉之苦可以生津液,润枯燥。第三天花粉乃瓜蒌根,其根系发达,大者如人,善于通行津液,令津液流通,有余不足相互对流调济,渴亦得解。
?
93.《神农本草经》曰: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本草汇言》曰: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
94.《永类钤方》曰,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天花粉50克,乳香5克。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证类本草》曰,治痈未溃:天花粉、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乳头溃疡:天花粉100克,研末,鸡蛋清调敷。《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
?
95.《温病条辨》曰,银翘散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50g,银花50g,苦桔梗30g,薄荷30g,竹叶20快,生甘草25g,荆芥穗20g,淡豆豉25g,牛蒡子30g。上杵为散,每服30g,鲜苇根汤煎服。 《医方简义》:导赤散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 ?
?
96.清心除烦治失眠 用点淡竹叶跟枣仁两味药煎汤就行。用这么简单的小偏方,吃上两天,晚上睡觉就好了,心也不烦了,尿也不赤了。《本草纲目》曰,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慎斋遗书》,发现里面记载道:凡人夜间多思,致睡不宁者,淡竹叶、枣仁二味煎服即安。?
?
97.《名医别录》曰,竹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
?
98.鸭跖草喜欢生在水边,它能清热泻火,利水消肿,它是甘淡偏寒凉的,所以脾胃虚弱的人要少用。《日华子本草》曰,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濒湖集简方》曰,治小便不通,鸭跖草、车前草各一两捣汁,调入少许蜜,空心服用。《泉州本草》曰,治五淋、小便刺痛(急性尿路感染或结石),但见小便黄赤者,用新鲜鸭跖草的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搅汁调蜂蜜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须减半。 ?
?
99.把栀子捣烂研末,然后打上鸡蛋,用里面的蛋清调成糊状,给小指月的脚敷上。就非常清凉舒服,刚才红肿的感觉没有那么厉害了。是一个治疗脚崴伤的小偏方,
?
100.《本草纲目》曰,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濒湖集简方》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救急方》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
?
101.栀子清三焦火 上焦眼红口气都是热的,中焦口臭口苦,饮水不解渴,下焦尿黄尿赤,这种一派三焦热盛烦躁之象,清三焦火毒炽盛,最特效的药莫过于栀子了。栀子似心,归心肺经,善于清胸膈中郁热,所以栀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同时栀子色红黄,善于清热利湿,退肝胆脾胃中焦湿热,郁蒸之黄疸。所以古方茵陈蒿汤用栀子,以其善于清利中焦湿热。再者栀子最善于降火,导热从小便泄去,它的性格是委屈下降的,它能从上往下把热火降入三焦水道,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让黄赤的小便转为清白。所以古方八正散,治疗各类膀胱炎,尿道炎,里头用到栀子。选用一个能够清三焦火毒热盛的方子吧!就是黄连解毒汤,里头用黄连、黄芩、黄柏清上中下之热火,配合栀子来清泄三焦之热火,引邪热火毒从小便而出。
?
102.栀子善清三焦之火,善治头面五官各类火毒上攻。《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所以凡眼中结膜发炎,目赤肿痛,口腔鼻腔炎热肿痛,以及咽喉红肿热痛,甚至中耳炎,鼻窦炎,但见脉势弦实有力偏数者,都是三焦热盛,这时栀子均可放胆使用。朱丹溪说,栀子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所以这栀子清三焦火,上能清心肺热,中能清肝胆脾胃热,下能清膀胱水府热,又能引众热下归水道,使浊火下排,不上炎上扰,自然神明清静,身心和调。 ?
?
103.弦中带数象是肝郁化火。哪味药既可以消肝中郁结,降泄火热,还可以明目消目珠夜痛的呢,就夏枯草,散结消肿,清热泄火,清肝明目。这一味药都把三大问题解决住了。还可以引阳入阴,再照一味可以理顺肝中气机之品即可。,用夏枯草、香附,配点甘草,打成粉,直接服用。当天服用,眼睛就不痛了,晚上睡了个好觉,将近十天都烦躁没休息好的,这一觉通通都补回来了,睡醒后眼中哪种紧张胀痛之感都不见了。 ?
?
- 《本草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105.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 《神农本草经》里头说它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草从新》又说,夏枯草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好像从头到脚的包块肿结它都管
?
106.单味夏枯草汤。《摄生众妙方》曰,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
107.不管是乳痈,目胀,还是扁桃体发炎咽肿,抑或者是瘰疬,淋巴结核,只要是肝气郁结,这些痰火都会打结在局部,成为包块,炎肿,都可以通过一味小枯草来疏散降泄,使结者得散,火者得降。因为这些都是肝气郁结的产物,虽然病变部位形态各不相同,但肝气郁结化火的实质却是一致的。所以用夏枯草辛能够散结,苦微寒可以解热,故能愈一切热郁肝经的肿结包块。借助它善于散结解热之功,治无不效。
《本草汇言》曰,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曰,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
《简要济众方》补肝散曰,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顽固失眠调阴阳.用半夏配合夏枯草,半夏半夏,五月半夏而生,夏枯草夏枯草,得夏至而凋,两个正顺接阴阳之气。这样就有阴阳相顺接之妙。吃完药后,一觉睡到天明,从来没有睡得这么好的。?
?
?
108.《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109.防暑热,夏桑菊 夏桑菊有三味药,由夏枯草、桑叶跟菊花三味药组成,这是民间夏暑热盛,最佳的保健茶饮方。夏枯草能清肝胆之热,桑叶能清肺热,菊花禀秋金之气,能够平降周身之热,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热莫不通归水道,下走膀胱,而且三味药都可以清热解暑。
110.《本草纲目》记载,一男子目珠疼痛,晚上加重,疼痛连到眉棱骨跟半边的头,先用黄连制成的膏去点眼,疼痛反而加重。
肝开窍于目,后来医生又用艾灸之法,灸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引火下行,疏泄肝气。痛虽然止住了,但半个月后,目珠疼痛又发作。
最后就用夏枯草、香附各60克,炙甘草12克,打成粉,用来服用。才吃一两次,目珠痛就大为缓解,吃了五次就好了。
《本草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
111.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
单味夏枯草汤。
《摄生众妙方》曰,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
112. 不管是乳痈,目胀,还是扁桃体发炎咽肿,抑或者是瘰疬,淋巴结核,只要是肝气郁结,这些痰火都会打结在局部,成为包块,炎肿,都可以通过一味小枯草来疏散降泄,使结者得散,火者得降。
因为这些都是肝气郁结的产物,虽然病变部位形态各不相同,但肝气郁结化火的实质却是一致的。
所以用夏枯草辛能够散结,苦微寒可以解热,故能愈一切热郁肝经的肿结包块。借助它善于散结解热之功,治无不效。
《本草汇言》曰,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曰,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
《简要济众方》补肝散曰,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
?
113. 《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
114.《本草述》曰,有一个十余岁的童子,向来都有眼目疾患,又因为一次鼻子出血,导致肝肾亏虚,因此眼目赤痛,于是用六味地黄丸,加入决明子,效果甚速。 小孩子一般少有七情之郁结,所以仅添其灯油,其火立旺,滋其肝肾,眼目立光。若是大人,平时情志不达者,必兼以疏肝达郁,方能根治其眼疾。
?
?
115.蒲辅周老先生善于用决明子治疗老年人血压高便秘,他说,凡体虚之老人,有大便秘结,不可勉强通之,应该以滋润之品,不可强攻,可以在方中加少量决明子,或者直接用决明子打粉,每次送服三到六克,效果甚佳。
《黄帝内经》曰,肝与大肠相别通,这肝脏的压力浊气,可以靠大肠来排泄,所以大肠一旦秘结,肝脏压力就增大,大便一旦堵塞,就容易肋胀口苦,烦躁生气,甚至血压偏高,头晕目眩。
所以通过润通肠道可以缓解肝脏压力,进而减轻各种疾病的苦恼。
?
?
116.《本草经疏》曰,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降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银海精微》曰,密蒙花散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食后清茶送下。
?
117.严洁曰,怪症,眼见虫飞,以手提之则无,此肝经病也,用青葙子合玄明粉、羌活、枣仁为末,水送下。
?
?
118. 《本经疏证》曰,李濒湖(李时珍)自缘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烦渴,寝食既废,脉浮洪,偏服柴胡、麦门冬、荆芥、竹沥诸药月馀,益剧,皆以为必死,其尊人(李时珍的父亲)以谓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昼甚者,宜一味黄芩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黄芩一两煎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于此益可知黄芩所治,必肺经气分之热,肺经气分之热必昼甚于夜也。
?
119.《丹溪心法》曰,清金丸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主治秘诀》曰,黄芩能泻肺经热,可利胸中气,善消膈上痰。
?
120. 《千金翼方》曰,黄芩治淋(急性膀胱炎尿道炎),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本草纲目》曰,故善观书者,先求其理,勿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
?
121.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本草汇言》曰,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凤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
122.头晕,眼中看东西都是各类奇奇怪怪的蜜蜂蝴蝶花朵,真是无奇不有,形状万千。
《长江医话》曰,李公老人,家住流江,务农为业。年近花甲,犹有此容,从不问于医事。
一日突觉头晕目眩,眼前发花,无奇不有,形状万千。
延医入诊,服用归脾汤十剂无效,且心烦失眠,自语不休,说,蜂乎!蝶乎!入吾手足,粘吾心肺。
家人以为其癫,又请医生用礞石滚痰汤五剂,病不愈,便再请医生治。
这医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炽盛,扰乱心阳,视力就会迷惑,直用黄连30克,水浸频服,药到病除,单味而愈。
迄今患者年近古稀,视力尤佳,读书看报如常。
?
123.《黄帝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肘后方》曰,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傅青主曰,口舌生疮,大都是心火郁热,舌为心之苗窍,故先见症。故用菖连饮,黄连6克,菖蒲3克,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此方功在黄连,亦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黄连善清心经之火,此所以奏功如响也。
李东垣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诸疮宜用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名医类案》曰,孔华峰治一人患痔疮,浓血淋漓,用黄连去毛,打成细粉,用蜜调,空心服用二三钱,立效。
?
124.《名医别录》曰,黄连止消渴。
《近效方》曰,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黄帝内经》曰,诸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古今医案按》曰,南安太守张汝弼。曾患渴疾白浊。久服补肾药不效。遇一道人。俾服酒蒸黄连丸以川连一斤。煮酒浸一宿。甑上累蒸
?
至黑。晒干为末。蜜丸桐子大。日午临卧。酒吞三十丸。遂全瘳。
?
125.韩懋曰,黄连与肉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四科简效方》曰,交泰丸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川黄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
《本草纲目》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
?
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治失眠
?
,用黄连、肉桂;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
?
126.滞下如金丸
食物停滞,胃肠以通降为和,要选一味药能够降胃败肠毒的,能够把浊毒拉出去,又能够治疗痢疾腹痛。
,痢无止法,通因通用,黄连苦降,能够通降整条消化道,从口腔一直败毒到肛门。
原来这滞下如金丸,就是由单味黄连组成,每次服用四钱,小孩子减半。
要根据痢疾的人,进行不同的煎汤送服。
比如胃弱的,用点人参、陈皮,保护脾胃,煎汤送服。
腹痛厉害的,用点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煎汤送服。
后重厉害的,肛门滞下难耐,用点木香、槟榔,调气则后重自除,用这调气药煎汤送服。
如果大便有脓血的,用点当归、白芍来煎汤送服,行血则便脓自愈。
如果大便臭秽食积严重的,应该通因通用,就用点大黄、莱菔子煎汤送服,消肠道里的食滞。
127.虹膜睫状体炎,吃了很多消炎药,两天了都没有好转的迹象,黄连乃病目之仙药,滞下之神草,专主热气目痛,治赤炎暴发,所以可以用单味黄连,内服或用来外面洗眼。用黄连,再加点麻黄。能使药力,迅速作用于眼目肌表,辛开苦降,炎症速消。黄连15克,麻黄10克。煎汤内服。再给他包点当归、芍药,你回去吃完这药,若好不彻底,再把这两味药放进去煎,用这汤水趁热来洗眼。
这样内外兼治,其效必速。 纯用黄连泻火解毒,虽能消炎,但却有寒凉过度之嫌。而且未必能迅速上眼,稍加点麻黄,能使黄连消炎解毒之作用,持续停留在上焦肌表眼目。
所以用黄连配点麻黄治疗眼睛虹膜睫状体炎,一般消炎药不理想时,用这种思路效果显著。
《僧深集方》曰,黄连煎治眼赤痛,除热: 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上二陈,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锦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顾松园医镜》曰,一人患翳障青逾年,用黄连一两,羊肝一具,煮烂丸服,不数月而复明。
《本草图经》中记载,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因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除间悉悉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于世。
又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细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神效。
?
128.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呕恶不止,用黄连0.9~1.2克,苏叶0.6~0.9克,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
129.治幽门螺杆菌,脾胃病,到后来很多都是寒热失调升降失司,脾虚气滞,所以半夏泻心汤里头,寒热并用,升降同调,其中干姜配黄连是用药之关键。 干姜辛辣令虫儿不敢妄动,黄连苦降令虫儿迅速逃下,如果病人热势偏重的,如心中烦躁,胃中上逆泛酸,舌尖红,你就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如果寒凉厉害的,比如舌苔白腻,口中泛清水,手脚凉,你干姜用量就大于黄连。这样寒热一调,幽门螺杆菌自然减少,升降一调,老胃病也很快得消。
129.治水火烫伤
烧开水时,不小心被热水烫到了,《中医杂志》上记载,治水火烫伤用黄连打的粉,调点茶油,涂抹之,即愈。依法炮制,反正药柜里黄连粉大把,搞点茶油一调,敷上去,这本来很痛的伤烫处,居然一下清凉下来,而且第二天,就没什么感觉了。
130.黄柏乃疮家妙药。
《药品化义》中说,黄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顶至踵。沦乎彻髓,无不周到,专泻肾与膀胱之火。
《用药心法》曰,黄柏治疮痛不可忍。
《外台秘要》曰,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
《药鉴》曰,黄柏跟生蜂蜜同用,敷口疮极有神效。
《本草备要》曰,凡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参、术、甘草补上之虚,干姜散火之际。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归元。
?
131.黄柏、知母跟肉桂制成的丸子。 吃完第一次药,觉得腹中有气转动,随后小便就如泉涌,还没来得及下床,就尿了一裤子。
这尿一出来,整个腹部硬胀就松了,再吃几天,整个人又恢复了生龙活虎。
《神农本草经》上说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气。
《主治本草》说,黄柏一能泻膀胱龙火,二能利小便热结,三能除下焦湿肿。
肠胃肥甘厚腻积热,用黄柏可以直接降泄之。
132.李东垣曰,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
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
《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
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
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檗、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肉桂一钱为引,热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
《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檗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
133.《丹溪心法》曰,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省,加酒少许佐之。
朱丹溪又曰,黄柏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
刘完素曰,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痹,黄芪汤中加黄柏,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去也。故黄柏内湿热下注,腰脚瘫痪必用之药。
黄柏佐黄芪加牛膝,能使足膝气力涌出,痿痹即愈。
黄柏同苍术、独活,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底之风湿肿痛。
黄柏佐泽泻、茯苓,能利小便之赤涩(如膀胱炎、尿道炎)。
黄柏同车前子、白果,能治白带之黄稠(如宫颈炎、阴道炎)。
?
134.明代方隅曰,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非酒洗龙胆草不能治。
?
135.《类证治裁》曰,肝火脉洪尿血,一味龙胆草煎服。
《药品化义》曰,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萎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龙胆草6g,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亦可用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火除湿,为君药。
?
《中医名词词典》-汇编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88 次浏览 • 2017-01-07 21:22
?阴阳五行?? ??? ?
?? ?阴阳?? ?
??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 ?阳化气,阴成形
?? ??? ?阳气
?? ???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 ?阳杀阴藏
?? ??? ?阳生阴长
?? ??? ?阳生于阴
?? ??? ?阳胜则阴病
?? ??? ?阳损及阴
?? ??? ?阳中之阳
?? ??? ?阳中之阴
?? ??? ?阴不抱阳
?? ??? ?阴平阳秘
?? ??? ?阴气
?? ??? ?阴生于阳
?? ??? ?阴胜则阳病
?? ??? ?阴损及阳
?? ??? ?阴阳
?? ??? ?阴阳乖戾
?? ??? ?阴阳互根
?? ??? ?阴阳离决
?? ??? ?阴阳胜复
?? ??? ?阴阳消长
?? ??? ?阴阳转化
?? ??? ?阴阳自和
?? ??? ?阴中之阳
?? ??? ?阴中之阴
?? ??? ?至阴
?? ??? ?重阳
?? ??? ?重阳必阴
?? ??? ?重阴
?? ??? ?重阴必阳
?? ?五行?? ?
?? ??? ?火不生土
?? ???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 ??? ?火性炎上
?? ??? ?节气
?? ??? ?金寒水冷
?? ??? ?金气肃降
?? ??? ?亢害承制
?? ??? ?母病及子
?? ??? ?母气
?? ??? ?木火刑金
?? ??? ?木克土
?? ??? ?木喜条达
?? ??? ?木郁化风
?? ??? ?木郁化火
?? ??? ?三伏
?? ??? ?胜复
?? ??? ?胜气
?? ??? ?十二时
?? ??? ?时令
?? ??? ?水不涵木
?? ??? ?水火不济
?? ??? ?水亏火旺
?? ??? ?水性流下
?? ??? ?四时
?? ??? ?所不胜
?? ??? ?所胜
?? ??? ?土不制水
?? ??? ?土生万物
?? ??? ?土喜温燥
?? ??? ?五常
?? ??? ?五声
?? ??? ?五胜
?? ??? ?五行
?? ??? ?五音
?? ??? ?五运六气
?? ??? ?相乘
?? ??? ?相克
?? ??? ?相生
?? ??? ?相侮
?? ??? ?制化
?? ??? ?子盗母气
?? ??? ?子气
?? ??? ?晬时
脏象?? ??? ?
?? ?身形脏腑组织?? ?
?? ??? ?[月困]
?? ??? ?嗌
?? ??? ?百骸
?? ??? ?膀胱
?? ??? ?胞门
?? ??? ?胞衣
?? ??? ?腠理
?? ??? ?大肠
?? ??? ?大节
?? ??? ?大肉
?? ??? ?丹田
?? ??? ?胆
?? ??? ?耳
?? ??? ?肺
?? ??? ?肺系
?? ??? ?分理
?? ??? ?分肉
?? ??? ?肝
?? ??? ?睾
?? ??? ?膏肓
?? ??? ?膈
?? ??? ?孤腑
?? ??? ?孤脏
?? ??? ?骨
?? ??? ?骨度
?? ??? ?广肠
?? ??? ?颃颡
?? ??? ?毫毛
?? ??? ?喉
?? ??? ?喉底
?? ??? ?喉关
?? ??? ?喉核
?? ??? ?喉咙
?? ??? ?肓膜
?? ??? ?会厌
?? ??? ?肌
?? ??? ?肌腠
?? ??? ?筋膜
?? ??? ?筋之府
?? ??? ?茎
?? ??? ?茎垂
?? ??? ?精明之府
?? ??? ?九窍
?? ??? ?九脏
?? ??? ?空窍
?? ??? ?口、唇、齿、龈、舌
?? ??? ?六腑
?? ??? ?六脏
?? ??? ?脉
?? ??? ?脉度
?? ??? ?苗窍
?? ??? ?命门
?? ??? ?牡脏
?? ??? ?目
?? ??? ?目系
?? ??? ?募原(膜原)
?? ??? ?脑
?? ??? ?女子胞
?? ??? ?皮毛
?? ??? ?脾
?? ??? ?牝脏
?? ??? ?七冲门
?? ??? ?七窍
?? ??? ?奇恒之腑
?? ??? ?气海
?? ??? ?肉分
?? ??? ?三焦
?? ??? ?上窍
?? ??? ?舌本
?? ??? ?神脏
?? ??? ?肾
?? ??? ?肾之府
?? ??? ?十二节
?? ??? ?十二脏
?? ??? ?四海
?? ??? ?髓
?? ??? ?髓之府
?? ??? ?廷孔
?? ??? ?胃
?? ??? ?五官
?? ??? ?五脏
?? ??? ?五中
?? ??? ?下极
?? ??? ?下窍
?? ??? ?小肠
?? ??? ?小心
?? ??? ?心
?? ??? ?心包络
?? ??? ?形
?? ??? ?形脏
?? ??? ?胸中之府
?? ??? ?玄府
?? ??? ?悬雍垂
?? ??? ?血海
?? ??? ?血室
?? ??? ?血之府
?? ??? ?咽
?? ??? ?咽喉
?? ??? ?咽门
?? ??? ?阳事
?? ??? ?阳脏
?? ??? ?阴筋
?? ??? ?阴器
?? ??? ?阴脏
?? ??? ?元神之府
?? ??? ?真牙
?? ??? ?诸阳之会
?? ??? ?宗筋
?? ??? ?宗筋之会
?? ??? ?宗脉
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
?? ??? ?罢极之本
?? ??? ?膀胱主藏津液
?? ??? ?仓廪之官
?? ??? ?大肠主传导
?? ??? ?胆主决断
?? ??? ?发为血之余
?? ??? ?肺,其华在毛
?? ??? ?肺藏魄
?? ??? ?肺朝百脉
?? ??? ?肺恶寒
?? ??? ?肺合大肠
?? ??? ?肺开窍于鼻
?? ??? ?肺气
?? ??? ?肺肾相生
?? ??? ?肺生皮毛
?? ??? ?肺为华盖
?? ??? ?肺为娇脏
?? ??? ?肺阴
?? ??? ?肺主气
?? ??? ?肺主声
?? ??? ?肺主肃降
?? ??? ?肺主行水
?? ??? ?肺主治节
?? ??? ?腑输精于脏
?? ??? ?肝,其华在爪
?? ??? ?肝,体阴而用阳
?? ??? ?肝藏魂
?? ??? ?肝藏血
?? ??? ?肝恶风
?? ??? ?肝合胆
?? ??? ?肝开窍于目
?? ??? ?肝气
?? ??? ?肝肾同源
?? ??? ?肝生于左
?? ??? ?肝为刚脏
?? ??? ?肝血
?? ??? ?肝阳
?? ??? ?肝阴
?? ??? ?肝主筋
?? ??? ?肝主惊
?? ??? ?肝主谋虑
?? ??? ?肝主升发
?? ??? ?肝主疏泄
?? ??? ?肝主血海
?? ??? ?后天之火
?? ??? ?君火
?? ??? ?六腑以通为用
?? ??? ?泌别清浊
?? ??? ?脾,其华在唇四白
?? ??? ?脾藏意
?? ??? ?脾藏营
?? ??? ?脾恶湿
?? ??? ?脾合胃
?? ??? ?脾开窍于口
?? ??? ?脾气
?? ??? ?脾统血
?? ??? ?脾阳
?? ??? ?脾阴
?? ??? ?脾主后天
?? ??? ?脾主肌肉
?? ??? ?脾主升清
?? ??? ?脾主四肢
?? ???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 ??? ?脾主运化
?? ??? ?脾主中州
?? ??? ?三焦主决渎
?? ??? ?上焦如雾
?? ??? ?上焦主纳
?? ??? ?少火
?? ??? ?肾,其华在发
?? ??? ?肾藏精
?? ??? ?肾藏志
?? ??? ?肾恶燥
?? ??? ?肾合膀胱
?? ??? ?肾间动气
?? ??? ?肾开窍于耳
?? ??? ?肾开窍于二阴
?? ??? ?肾阳
?? ??? ?肾阴
?? ??? ?肾者胃之关
?? ??? ?肾主骨
?? ??? ?肾主伎巧
?? ??? ?肾主恐
?? ??? ?肾主纳气
?? ??? ?肾主生殖
?? ??? ?肾主水
?? ??? ?肾主先天
?? ??? ?胃气
?? ??? ?胃阳
?? ??? ?胃阴
?? ??? ?胃主腐熟
?? ??? ?胃主降浊
?? ??? ?胃主受纳
?? ??? ?五味所禁
?? ??? ?五味所入
?? ??? ?五脏化液
?? ??? ?五脏所藏
?? ??? ?五脏所恶
?? ??? ?五脏所主
?? ??? ?五志
?? ??? ?下焦如渎
?? ??? ?下焦主出
?? ??? ?相火
?? ??? ?小肠主受盛
?? ??? ?心,其华在面
?? ??? ?心恶热
?? ??? ?心合小肠
?? ??? ?心开窍于舌
?? ??? ?心气
?? ??? ?心肾相交
?? ??? ?心生神明
?? ??? ?心血
?? ??? ?心阳
?? ??? ?心阴
?? ??? ?心主血
?? ??? ?心主言
?? ??? ?脏腑相合
?? ??? ?脏气
?? ??? ?脏象
?? ??? ?脏行气于腑
?? ??? ?中焦如沤
?? ??? ?中焦主化
?? ??? ?壮火
?? ??? ?左肾右命
?? ?体表部位?? ?
?? ??? ?[出页]骨([出页])
?? ??? ?[骨端](腓肠,腓[骨端])
?? ??? ?[骨褐]骬
?? ??? ?[骨舌]
?? ??? ?泪窍(泪堂)
?? ??? ?[月少]
?? ??? ?八溪
?? ??? ?白睛(白眼、气轮)
?? ??? ?百节
?? ??? ?板
?? ??? ?胞睑(目胞,眠胞、目裹,目窠,肉轮)
?? ??? ?背
?? ??? ?本节
?? ??? ?鼻隧
?? ??? ?鼻准(准头、面王)
?? ??? ?蔽(耳门)
?? ??? ?臂(下膊)
?? ??? ?髀
?? ??? ?髀骨
?? ??? ?髀关
?? ??? ?髀枢
?? ??? ?膊
?? ??? ?产门
?? ??? ?承浆
?? ??? ?赤白肉际
?? ??? ?巅
?? ??? ?兑发(锐发)
?? ??? ?额角(头角)
?? ??? ?额颅(额)
?? ??? ?耳廓(耳轮)
?? ??? ?耳门
?? ??? ?耳柱
?? ??? ?二阴
?? ??? ?发隙
?? ??? ?蕃
?? ??? ?方上
?? ??? ?跗
?? ??? ?伏免
?? ??? ?辅骨
?? ??? ?腹
?? ??? ?高骨
?? ??? ?跟骨
?? ??? ?股
?? ??? ?广明
?? ??? ?腘
?? ??? ?骸
?? ??? ?颔1
?? ??? ?颔2
?? ??? ?核骨
?? ??? ?黑精(黑眼、风轮)
?? ??? ?胻骨
?? ??? ?横骨
?? ??? ?后阴
?? ??? ?踝
?? ??? ?黄仁(睛帝)
?? ??? ?会阴
?? ??? ?脊
?? ??? ?季肋(季胁、软肋)
?? ??? ?跽
?? ??? ?颊1
?? ??? ?颊2
?? ??? ?颊车
?? ??? ?胛
?? ??? ?肩解
?? ??? ?楗骨(坐板骨,髋)
?? ??? ?交骨
?? ??? ?结喉
?? ??? ?睫(睫毛)
?? ??? ?京骨
?? ??? ?经
?? ??? ?颈骨(天柱骨)
?? ??? ?巨分
?? ??? ?聚毛(丛毛)
?? ??? ?绝骨
?? ??? ?尻
?? ??? ?尻骨
?? ??? ?髁骨(骻骨)
?? ??? ?连骸
?? ??? ?廉
?? ??? ?膂(膂筋)
?? ??? ?膂骨
?? ??? ?毛际
?? ??? ?眉棱骨
?? ??? ?明堂
?? ??? ?目眶骨(目眶)
?? ??? ?目弦(眼弦,目纲)
?? ??? ?内眦
?? ??? ?臑(肱,上膊)
?? ??? ?臑骨
?? ??? ?颞颥(鬓骨,太阳)
?? ??? ?匹末
?? ??? ?歧骨
?? ??? ?气街
?? ??? ?前阴
?? ??? ?曲骨
?? ??? ?曲周(曲隅)
?? ??? ?胠
?? ??? ?颧骨
?? ??? ?缺盆
?? ??? ?阙(阙中、印堂)
?? ??? ?阙上
?? ??? ?然骨
?? ??? ?人中(水沟)
?? ??? ?锐骨(兑骨)
?? ??? ?腮
?? ??? ?三毛
?? ??? ?山根(王宫)
?? ??? ?膻中
?? ??? ?上横骨
?? ??? ?神阙
?? ??? ?胂
?? ??? ?绳
?? ??? ?束骨
?? ??? ?四关
?? ??? ?四极
?? ??? ?四维
?? ??? ?太阳
?? ??? ?庭(天庭)
?? ??? ?瞳神(瞳子、水轮、幢仁)
?? ??? ?臀
?? ??? ?外辅骨
?? ??? ?外眦
?? ??? ?完骨
?? ??? ?尾闾
?? ??? ?吻
?? ??? ?膝解
?? ??? ?囟(囟门)
?? ??? ?胸膺
?? ??? ?畜门
?? ??? ?血轮
?? ??? ?颜
?? ??? ?腰
?? ??? ?颐
?? ??? ?龈
?? ??? ?膺(膺中、臆)
?? ??? ?鱼
?? ??? ?约束
?? ??? ?枕骨(玉枕骨)
?? ??? ?正骨
?? ??? ?跖
?? ??? ?趾
?? ??? ?踵
?? ??? ?柱骨(锁子骨、巨骨、缺盆骨)
?? ??? ?子门
?? ?精气神?? ?
?? ??? ?大气
?? ??? ?谷气
?? ??? ?津气
?? ??? ?津血同源
?? ??? ?津液
?? ??? ?精
?? ??? ?精气
?? ??? ?精神
?? ??? ?精血
?? ??? ?魄汗
?? ??? ?气
?? ??? ?气化
?? ??? ?气机
?? ??? ?气为血帅
?? ??? ?清气
?? ??? ?清阳、浊阴
?? ??? ?三宝
?? ??? ?神
?? ??? ?神明
?? ??? ?生气
?? ??? ?卫气
?? ??? ?涎唾
?? ??? ?形体
?? ??? ?血
?? ??? ?血脉
?? ??? ?阴液
?? ??? ?营
?? ??? ?营气
?? ??? ?营卫气血
?? ??? ?营血
?? ??? ?原气
?? ??? ?真气
?? ??? ?中气
?? ??? ?浊气
?? ??? ?浊气归心
?? ??? ?宗气
经络、俞穴?? ??? ?
?? ?经络?? ?
?? ??? ?胞脉
?? ??? ?冲脉
?? ??? ?大经
?? ??? ?大络
?? ??? ?带脉
?? ??? ?督脉
?? ??? ?伏冲
?? ??? ?浮络
?? ??? ?经络
?? ??? ?经脉
?? ??? ?经气
?? ??? ?经隧
?? ??? ?厥阴
?? ??? ?开、合、枢
?? ??? ?六经
?? ??? ?络脉(络)
?? ??? ?脾之大络
?? ??? ?奇经
?? ??? ?任脉
?? ??? ?三阳
??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 ??? ?三阴
?? ??? ?少阳
?? ??? ?少阴
?? ??? ?十二经别(经别)
?? ??? ?十二经动脉
?? ??? ?十二经筋(经筋)
?? ??? ?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
?? ??? ?十二皮部(皮部)
?? ??? ?十四经
?? ??? ?十五络
?? ??? ?手厥阴心包经
?? ??? ?手三阳经
?? ??? ?手三阴经
?? ??? ?手少阳三焦经
?? ??? ?手少阴心经
?? ??? ?手太阳小肠经
?? ??? ?手太阴肺经
?? ??? ?手阳明大肠经
?? ??? ?太冲脉
?? ??? ?太阳
?? ??? ?太阴
?? ??? ?外经
?? ??? ?胃之大络
?? ??? ?心系
?? ??? ?阳络
?? ??? ?阳脉(阳经)
?? ??? ?阳脉之海
?? ??? ?阳明
?? ??? ?阳跷脉
?? ??? ?阳维脉
?? ??? ?阴络
?? ??? ?阴脉(阴经)
?? ??? ?阴脉之海
?? ??? ?阴跷脉
?? ??? ?阴维脉
?? ??? ?鱼络
?? ???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
?? ??? ?宗脉(宗脉所聚)
?? ??? ?足厥阴肝经
?? ??? ?足三阳经
?? ??? ?足三阴经
?? ??? ?足少阳胆经
?? ??? ?足少阴肾经
?? ??? ?足太阳膀胱经
?? ??? ?足太阴脾经
?? ??? ?足阳明胃经
?? ?俞穴?? ?
?? ??? ?郄穴
?? ??? ?髎(窌)
?? ??? ?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
?? ??? ?八风穴
?? ??? ?八会穴(会穴)
?? ??? ?八邪穴
?? ??? ?背俞
?? ??? ?合穴
?? ??? ?华陀夹脊穴
?? ??? ?肓之原
?? ??? ?会穴
?? ??? ?经外奇穴
?? ??? ?经穴
?? ??? ?井穴
?? ??? ?络穴(别络、别)
?? ??? ?募穴
?? ??? ?荣穴
?? ??? ?十宣穴
?? ??? ?同身寸
?? ??? ?五俞穴(五腧穴)
?? ??? ?溪谷
?? ??? ?穴(穴位,穴道,气穴)
?? ??? ?俞穴
?? ??? ?原穴
病因、病理?? ??? ?
?? ?病因?? ?
?? ??? ?[馨禾]饪之邪
?? ??? ?衃血
?? ??? ?百病皆生于气
?? ??? ?不内外因
?? ??? ?虫兽伤
?? ??? ?寸白虫
?? ??? ?大风苛毒
?? ??? ?恶气
?? ??? ?恶血
?? ??? ?房劳
?? ??? ?风
?? ??? ?风寒
?? ??? ?风寒湿
?? ??? ?风热
?? ??? ?风湿
?? ??? ?风为百病之长
?? ??? ?风燥
?? ??? ?伏气
?? ??? ?膏梁厚味
?? ??? ?蛊毒
?? ??? ?寒
?? ??? ?寒湿
?? ??? ?合邪
?? ??? ?蚘虫(蛕虫)
?? ??? ?秽浊
?? ??? ?火
?? ??? ?火毒(热毒)
?? ??? ?火邪
?? ??? ?金创
?? ??? ?酒癖
?? ??? ?客邪
?? ??? ?劳复
?? ??? ?劳倦
?? ??? ?戾
?? ??? ?六气
?? ??? ?六淫
?? ??? ?六郁
?? ??? ?内毒
?? ??? ?内风
?? ??? ?内寒
?? ??? ?内伤
?? ??? ?内湿
?? ??? ?内燥
?? ??? ?女劳复
?? ??? ?疟邪
?? ??? ?癖嗜
?? ??? ?七情
?? ??? ?七伤
?? ??? ?奇邪
?? ??? ?清邪
?? ??? ?三因
?? ??? ?山岚痹气
?? ??? ?伤风
?? ??? ?伤食
?? ??? ?湿(湿气)
?? ??? ?湿毒
?? ??? ?湿痰
?? ??? ?湿浊
?? ??? ?时毒
?? ??? ?时邪
?? ??? ?时行戾气
?? ??? ?实邪
?? ??? ?食复
?? ??? ?食肉则复
?? ??? ?暑
?? ??? ?暑热
?? ??? ?暑湿
?? ??? ?水毒
?? ??? ?水气
?? ??? ?水土不服
?? ??? ?四时不正之气
?? ??? ?胎毒
?? ??? ?痰
?? ??? ?烫火伤
?? ??? ?天人相应
?? ??? ?外风
?? ??? ?外感
?? ??? ?外寒
?? ??? ?外伤
?? ??? ?外湿
?? ??? ?顽痰
?? ??? ?微风
?? ??? ?微邪
?? ??? ?温热
?? ??? ?温邪
?? ??? ?五劳
?? ??? ?五劳所伤
?? ??? ?五味偏嗜
?? ??? ?五邪
?? ??? ?五志过极
?? ??? ?五志化火
?? ??? ?邪(邪气)
?? ??? ?邪害空窍
?? ??? ?邪火
?? ??? ?新感
?? ??? ?虚邪
?? ??? ?阳邪
?? ??? ?阴邪
?? ??? ?淫气
?? ??? ?瘀血
?? ??? ?郁火
?? ??? ?燥(燥气)
?? ??? ?燥热(燥火)
?? ??? ?贼风
?? ??? ?正气
?? ??? ?炙煿
?? ??? ?中毒
?? ??? ?中恶
?? ??? ?中寒
?? ??? ?诸虫
?? ??? ?浊邪
?? ??? ?浊邪害清
?? ?病理?? ?
?? ??? ?炅则气泄(热则气泄)
?? ??? ?膀胱气闭
?? ??? ?膀胱湿热
?? ??? ?膀胱虚寒
?? ??? ?胞系了戾
?? ??? ?悲则气消
?? ??? ?表气不固(卫气不固)
?? ??? ?病机
?? ??? ?病机十九条
?? ??? ?冲任损伤
?? ??? ?喘家
?? ??? ?疮家
?? ??? ?大肠寒结
?? ??? ?大肠热结
?? ??? ?大肠湿热
?? ??? ?大肠虚
?? ??? ?大肠虚寒
?? ??? ?大肠液亏
?? ??? ?胆热
?? ??? ?胆实
?? ??? ?胆虚(脉气不足)
?? ??? ?肺火
?? ??? ?肺津不布
?? ??? ?肺络损伤
?? ??? ?肺气不利
?? ??? ?肺气不宣
?? ??? ?肺气虚
?? ??? ?肺热
?? ??? ?肺热叶焦
?? ??? ?肺肾两虚
?? ??? ?肺失清肃
?? ??? ?肺实
?? ??? ?肺虚
?? ??? ?肺阴虚
?? ??? ?肺燥
?? ??? ?风寒束肺
?? ??? ?风火相煽
?? ??? ?风家
?? ??? ?风气内动
?? ??? ?风胜则动
?? ??? ?风湿相搏
?? ??? ?封藏失职
?? ??? ?伏热在里
?? ??? ?肝胆湿热
?? ??? ?肝风内动
?? ??? ?肝寒
?? ??? ?肝火
?? ??? ?肝火上炎
?? ??? ?肝气不和
?? ??? ?肝气犯胃
?? ??? ?肝气逆
?? ??? ?肝气虚
?? ??? ?肝热
?? ??? ?肝肾亏损
?? ??? ?肝实
?? ??? ?肝虚
?? ??? ?肝血虚(肝血不足)
?? ??? ?肝阳化火
?? ??? ?肝阳上亢(肝阳偏旺)
?? ??? ?肝阴虚(肝阴不足)
?? ??? ?肝郁
?? ??? ?肝郁脾虚
?? ??? ?更衣
?? ??? ?痼冷(内有久寒)
?? ??? ?寒包火
?? ??? ?寒从中生
?? ??? ?寒化
?? ??? ?寒凝气滞
?? ??? ?寒趣生热,热极生寒
?? ??? ?寒热错杂
?? ??? ?寒伤形,热伤气
?? ??? ?寒胜则浮
?? ??? ?寒则气收
?? ??? ?寒滞肝脉
?? ??? ?汗家
?? ??? ?化风
?? ??? ?化火
?? ??? ?化热
?? ??? ?化燥
?? ??? ?黄家
?? ??? ?结阳
?? ??? ?结阴
?? ??? ?金破不鸣
?? ??? ?金实不鸣
?? ??? ?惊则气乱
?? ??? ?精气夺则虚
?? ??? ?久热伤阴
?? ??? ?酒客
?? ??? ?恐则气下
?? ??? ?劳则气耗
?? ??? ?里寒格热
?? ??? ?两阳相熏灼
?? ??? ?淋家
?? ??? ?龙火内燔
?? ??? ?冒家
?? ??? ?命门火旺
?? ??? ?内陷
?? ??? ?逆传心包
?? ??? ?怒则气上
?? ??? ?衄家
?? ??? ?呕家
?? ??? ?脬气不固
?? ??? ?脾不统血
?? ??? ?脾气不升
?? ??? ?脾气不舒
?? ??? ?脾气虚
?? ??? ?脾热
?? ??? ?脾失健运
?? ??? ?脾胃湿热
?? ??? ?脾虚
?? ??? ?脾虚肺弱(脾肺两虚)
?? ??? ?脾虚湿困
?? ??? ?脾阳虚
?? ??? ?脾阴虚(脾胃阴虚)
?? ??? ?七损八益
?? ??? ?气化不利
?? ??? ?气机不利
?? ??? ?气逆
?? ??? ?气怯
?? ??? ?气虚
?? ??? ?气虚则寒
?? ??? ?气虚中满
?? ??? ?气血失调
?? ??? ?气阴两虚(气阴两伤)
?? ??? ?气营两燔
?? ??? ?气有余便是火
?? ??? ?气郁
?? ??? ?气滞
?? ???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 ?热伏冲任
?? ??? ?热结膀胱
?? ??? ?热结下焦
?? ??? ?热迫大肠
?? ??? ?热入心包
?? ??? ?热入血分
?? ??? ?热入血室
?? ??? ?热伤肺络
?? ??? ?热伤筋脉
?? ??? ?热伤神明
?? ??? ?热深厥深
?? ??? ?热胜则肿
?? ??? ?热盛风动
?? ??? ?热盛气分
?? ??? ?热邪阻肺
?? ??? ?热郁(热遏)
?? ??? ?热灼肾阴
?? ??? ?三焦实热
?? ??? ?三焦虚寒
?? ??? ?上厥下竭
?? ??? ?上损及下
?? ??? ?少阴热化
?? ??? ?肾气不固
?? ??? ?肾虚
?? ??? ?肾虚水泛
?? ??? ?肾阳虚
?? ??? ?肾阴虚(真阴不足)
?? ??? ?升降失常
?? ??? ?失精家
?? ??? ?失气
?? ??? ?湿家
?? ??? ?湿困脾阳
?? ??? ?湿热内蕴
?? ??? ?湿热下注(下焦湿热)
?? ??? ?湿胜阳微
?? ??? ?湿胜则濡泻
?? ??? ?湿郁热伏
?? ??? ?湿阻气分
?? ??? ?湿阻中焦
?? ???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 ???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 ??? ?食滞胃脘
?? ??? ?水不化气
?? ??? ?水寒射肺
?? ??? ?水逆
?? ??? ?水气凌心
?? ??? ?思则气结
?? ??? ?痰火扰心
?? ??? ?痰迷心窍(心蒙心包)
?? ??? ?痰热阻肺
?? ??? ?痰湿阻肺
?? ??? ?痰阻肺络
?? ??? ?脱气
?? ??? ?脱阳
?? ??? ?脱阴
?? ??? ?亡血家
?? ??? ?卫气同病
?? ??? ?卫营同病
?? ??? ?胃寒
?? ??? ?胃火上升
?? ??? ?胃气不和
?? ??? ?胃气不降(胃失和降)
?? ??? ?胃气虚
?? ??? ?胃热(胃中热)
?? ??? ?胃热杀谷
?? ???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
?? ??? ?胃虚
?? ??? ?胃阴虚(胃阴不足)
?? ??? ?温邪犯肺
?? ??? ?温邪上受
?? ??? ?喜则气缓
?? ??? ?下汲肾阴
?? ??? ?下厥上冒
?? ??? ?下损及上
?? ??? ?下陷
?? ??? ?相火妄动
?? ??? ?小肠实热
?? ??? ?小肠虚寒
?? ??? ?邪留三焦
?? ??? ?邪气盛则实
?? ??? ?心火内炽
?? ??? ?心火上炎
?? ??? ?心脾两虚
?? ??? ?心气不宁
?? ??? ?心气不收
?? ??? ?心气盛(心阳盛)
?? ??? ?心气虚
?? ??? ?心热
?? ??? ?心肾不交
?? ??? ?心虚
?? ??? ?心虚胆怯
?? ??? ?心血虚
?? ??? ?心阳虚
?? ??? ?心移热于小肠
?? ??? ?心阴虚
?? ??? ?心营过耗
?? ??? ?虚风内动
?? ??? ?虚火上炎
?? ??? ?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
?? ??? ?虚冢
?? ??? ?血不归经
?? ??? ?血分热毒
?? ??? ?血分瘀热
?? ??? ?血随气陷
?? ??? ?血脱气脱(气随血脱)
?? ??? ?血虚
?? ??? ?阳结
?? ??? ?阳络伤则血外溢
?? ??? ?阳胜则热
?? ??? ?阳盛
?? ??? ?阳盛格阴
?? ??? ?阳盛阴伤
?? ??? ?阳虚发热
?? ??? ?阳虚水肿
?? ??? ?阳虚阴盛
?? ??? ?阳虚则外寒
?? ??? ?阴火
?? ??? ?阴竭阳脱
?? ??? ?阴络伤则血内溢
?? ??? ?阴胜则寒
?? ??? ?阴盛
?? ??? ?阴盛格阳
?? ??? ?阴盛阳衰
?? ??? ?阴虚发热(阴虚则内热)
?? ??? ?阴虚肺燥
?? ??? ?阴虚火旺
?? ??? ?阴虚阳浮
?? ??? ?阴虚阳亢
?? ??? ?阴阳两虚
?? ??? ?饮家
?? ??? ?营气不从
?? ??? ?营卫不和
?? ??? ?瘀热
?? ??? ?瘀热在里
?? ??? ?燥结
?? ??? ?燥气伤肺
?? ??? ?燥胜则干
?? ??? ?正邪相争
?? ??? ?正虚邪实
?? ??? ?中气不足
?? ??? ?中气下陷(气虚下陷)
?? ??? ?中阳不振
?? ??? ?壮火食气
诊法?? ??? ?
?? ?四诊?? ?
?? ??? ?跖跛
?? ??? ?八片锦
?? ??? ?白霉苔
?? ??? ?白如枯骨
?? ??? ?白苔
?? ??? ?辨络脉
?? ??? ?病脉
?? ??? ?病色
?? ??? ?病色相克
?? ??? ?剥苔
?? ??? ?布指
?? ??? ?参伍不调
?? ??? ?操纵
?? ??? ?察目
?? ??? ?长脉
?? ??? ?沉脉
?? ??? ?迟脉
?? ??? ?齿痕舌
?? ??? ?齿龈结瓣
?? ??? ?齿燥
?? ??? ?赤如衃血
?? ??? ?初持,久持
?? ??? ?春弦
?? ??? ?春应中规
?? ??? ?唇焦
?? ??? ?唇裂
?? ??? ?唇肿
?? ??? ?唇紫
?? ??? ?从外测内
?? ??? ?促脉
?? ??? ?寸、关、尺
?? ??? ?寸口
?? ??? ?错语
?? ??? ?大骨枯槁
?? ??? ?大脉
?? ??? ?大肉陷下
?? ??? ?代脉
?? ??? ?单按、总按
?? ??? ?弹石脉
?? ??? ?得神
?? ??? ?跌阳脉
?? ??? ?冬石
?? ??? ?冬应中权
?? ??? ?动脉
?? ??? ?独语
?? ??? ?短脉
?? ??? ?对待
?? ??? ?二十八脉
?? ??? ?反关脉
?? ??? ?伏脉
?? ??? ?浮脉
?? ??? ?釜沸脉
?? ??? ?腐苔
?? ??? ?革脉
?? ??? ?格阳关阴
?? ??? ?观神色
?? ??? ?光剥舌
?? ??? ?黑如炱
?? ??? ?黑苔
?? ??? ?洪脉
?? ??? ?喉中水鸡声
?? ??? ?滑脉
?? ??? ?缓脉
?? ??? ?黄如枳实
?? ??? ?黄苔
?? ??? ?灰苔
?? ??? ?疾脉
?? ??? ?结脉
?? ??? ?解索脉
?? ??? ?紧脉
?? ??? ?久持索然
?? ??? ?举、按、寻
?? ??? ?举按、推寻
?? ??? ?芤脉
?? ??? ?口不仁
?? ??? ?口中和
?? ??? ?狂言
?? ??? ?揆度奇恒
?? ??? ?牢脉
?? ??? ?老黄苔
?? ??? ?离经脉
?? ??? ?六变
?? ??? ?六阳脉
?? ??? ?六阴脉
?? ??? ?麻促脉
?? ??? ?脉暴出
?? ??? ?脉合四时
?? ??? ?脉静
?? ??? ?脉逆四时
?? ??? ?脉无胃气
?? ??? ?脉象
?? ??? ?脉象主病
?? ??? ?脉悬绝
?? ??? ?脉阴阳俱浮
?? ??? ?脉阴阳俱紧
?? ??? ?脉躁
?? ??? ?脉诊
?? ??? ?脉症合参
?? ??? ?毛折
?? ??? ?面尘
?? ??? ?面垢
?? ??? ?面色缘缘正赤
?? ??? ?木舌
?? ??? ?目下有卧蚕
?? ??? ?腻苔
?? ??? ?平脉
?? ??? ?平人
?? ??? ?平息
?? ??? ?七怪脉
?? ??? ?气由脏发
?? ??? ?青如草兹
?? ??? ?切诊
?? ??? ?宗气泄
?? ??? ?转豆脉
?? ??? ?重舌
?? ??? ?指目
?? ??? ?郑声
?? ??? ?正色
?? ??? ?诊指纹
?? ??? ?诊虚里
?? ??? ?诊胸腹
?? ??? ?诊法
?? ??? ?诊尺肤
?? ??? ?真脏色
?? ??? ?真脏脉
?? ??? ?谵语
?? ??? ?乍疏乍数
?? ??? ?语望重浊
?? ??? ?鱼翔脉
?? ??? ?阴绝
?? ??? ?阴搏阳别
?? ??? ?移指
?? ??? ?阳绝
?? ??? ?偃刀脉
?? ??? ?嗅气味
?? ??? ?虚脉
?? ??? ?腥臭气
?? ??? ?斜飞脉
?? ??? ?弦脉
?? ??? ?先别阴阳
?? ??? ?夏应中矩
?? ??? ?夏洪
?? ??? ?虾游脉
?? ??? ?细脉
?? ??? ?息微
?? ??? ?息粗
?? ??? ?五邪脉
?? ??? ?五色主病
?? ??? ?五色诊
?? ??? ?五色
?? ??? ?五脉
?? ??? ?五决
?? ??? ?屋漏脉
?? ??? ?问诊
?? ??? ?闻诊
?? ??? ?胃、神、根
?? ??? ?微甚
?? ??? ?微脉
?? ??? ?望诊
?? ??? ?望形态
?? ??? ?望齿
?? ??? ?脱神
?? ??? ?脱肉破[月困]
?? ??? ?吐弄舌
?? ??? ?透关射甲
?? ??? ?痰包
?? ??? ?太息
?? ??? ?苔润
?? ??? ?苔滑
?? ??? ?苔垢
?? ??? ?四诊合参
?? ??? ?四诊
?? ??? ?嘶嗄
?? ??? ?睡中呢哺
?? ??? ?数脉
?? ??? ?实脉
?? ??? ?十问
?? ??? ?失音
?? ??? ?失神
?? ??? ?声如拽锯
?? ??? ?审苗窍
?? ??? ?神门脉
?? ??? ?伸舌
?? ??? ?舍证从脉
?? ??? ?舍脉从证
?? ??? ?舌肿
?? ??? ?舌质
?? ??? ?舌诊
?? ??? ?舌胀大
?? ??? ?舌痿
?? ??? ?舌歪
?? ??? ?舌苔
?? ??? ?舌上起瓣
?? ??? ?舌强
?? ??? ?舌起芒刺
?? ??? ?舌胖
?? ??? ?舌面如镜
?? ??? ?舌裂
?? ??? ?舌卷卵缩
?? ??? ?舌绛
?? ??? ?舌蹇
?? ??? ?舌红
?? ??? ?舌短
?? ??? ?舌颤
?? ??? ?涩脉
?? ??? ?色诊
?? ??? ?色悻
?? ??? ?色随气华
?? ??? ?色脉合参
?? ??? ?散脉
?? ??? ?三部九侯
?? ??? ?弱脉
?? ??? ?润燥腐腻
?? ??? ?濡脉
?? ??? ?荣枯老嫩
?? ??? ?人迎
?? ??? ?染苔
?? ??? ?雀啄脉
?? ??? ?秋应中衡
?? ??? ?秋毛
?? ?辨证?? ?
?? ??? ?八纲辨证
?? ??? ?半表半里
?? ??? ?半表半里
?? ??? ?闭
?? ??? ?变证
?? ??? ?表寒
?? ??? ?表寒里热
?? ??? ?表解里未和
?? ??? ?表里
?? ??? ?表里俱寒
?? ??? ?表里俱热
?? ??? ?表里同病
?? ??? ?表热
?? ??? ?表热里寒
?? ??? ?表实
?? ??? ?表实里虚
?? ??? ?表邪
?? ??? ?表邪内陷
?? ??? ?表虚
?? ??? ?表虚里实
?? ??? ?表证
?? ??? ?并病
?? ??? ?病传
?? ??? ?病发于阳
?? ??? ?病发于阴
?? ??? ?病因辨证
?? ??? ?不传
?? ??? ?传变
?? ??? ?传经
?? ??? ?二阳并病
?? ??? ?浮热
?? ??? ?腑证
?? ??? ?过经
?? ??? ?寒热
?? ??? ?寒证
?? ??? ?合病
?? ??? ?坏病
?? ??? ?假寒
?? ??? ?假热
?? ??? ?经尽
?? ??? ?经证
?? ??? ?厥阴病
?? ??? ?里寒
?? ??? ?里结
?? ??? ?里热
?? ??? ?里实
?? ??? ?里虚
?? ??? ?里证
?? ??? ?六经辨证
?? ??? ?逆传
?? ??? ?逆证
?? ??? ?七恶
?? ??? ?气分证
?? ??? ?气血辨证
?? ??? ?热邪传里
?? ??? ?热症
?? ??? ?三焦辨证
?? ??? ?三阳合病
?? ??? ?伤津
?? ??? ?伤阳
?? ??? ?伤阴
?? ??? ?上寒下热
?? ??? ?上热下寒
?? ??? ?上实下虚
?? ??? ?上虚下实
?? ??? ?少阳病
?? ??? ?少阴病
?? ??? ?实喘
?? ??? ?实寒
?? ??? ?实火
?? ??? ?实热
?? ??? ?实证
?? ??? ?实中夹虚
?? ??? ?顺传
?? ??? ?顺证
?? ??? ?太阳病
?? ??? ?太阳与少阳合病
?? ??? ?太阳与阳明合病
?? ??? ?太阴病
?? ??? ?脱
?? ??? ?亡阳
?? ??? ?亡阴
?? ??? ?卫分证
?? ??? ?卫气营血辨证
?? ??? ?五夺
?? ??? ?五善
?? ??? ?五实
?? ??? ?五虚
?? ??? ?五有余,五不足
?? ??? ?邪热
?? ??? ?虚喘
?? ??? ?虚寒
?? ??? ?虚火
?? ??? ?虚热
?? ??? ?虚实
?? ??? ?虚证
?? ??? ?虚中夹实
?? ??? ?血分证
?? ??? ?阳黄
?? ??? ?阳明病
?? ??? ?阳明与少阳合病
?? ??? ?阳虚
?? ??? ?阳证
?? ??? ?阳证似阴
?? ??? ?阴黄
?? ??? ?阴虚
?? ??? ?阴证
?? ??? ?阴证似阳
?? ??? ?营分证
?? ??? ?由表入里
?? ??? ?由里出表
?? ??? ?欲传
?? ??? ?再传
?? ??? ?真寒假热
?? ??? ?真热假寒
?? ??? ?真实假虚
?? ??? ?真虚假实
?? ??? ?直中
治则、方药?? ??? ?
?? ?治则?? ?
?? ??? ?八法
?? ??? ?辨证施治
?? ??? ?标本
?? ??? ?标本同治
?? ??? ?表里双解
?? ??? ?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 ??? ?串
?? ??? ?淡渗利湿
?? ??? ?导滞通腑
?? ??? ?调和肝脾
?? ??? ?调和肝胃
?? ??? ?调和营卫
?? ??? ?调气
?? ??? ?顶
??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 ?发表不远热
?? ??? ?伐肝(抑肝)
?? ??? ?反治
?? ??? ?芳香化浊
?? ??? ?扶正袪邪
?? ??? ?釜底抽薪
?? ??? ?甘寒生津
?? ??? ?甘寒滋润
?? ??? ?高者抑之
?? ??? ?攻补兼施
?? ??? ?攻里不远寒
?? ??? ?寒无犯寒
?? ??? ?寒下
?? ??? ?寒因寒用
?? ??? ?寒者热之
?? ??? ?汗法(发汗法)
?? ??? ?和法
?? ??? ?和肝(滋阴疏肝)
?? ??? ?和解少阳
?? ??? ?和胃理气
?? ??? ?和血熄风
?? ??? ?化湿
?? ??? ?化痰
?? ??? ?化饮解表
?? ??? ?缓下
?? ??? ?火逆
?? ??? ?火郁发之
?? ??? ?急下存阴(急下存津)
?? ???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 ?急者缓之
?? ??? ?坚阴
?? ??? ?坚者削之
?? ???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 ?健脾(补脾、益脾)
?? ??? ?健脾疏肝(培土抑木)
?? ??? ?降逆下气(顺气)
?? ??? ?降气(下气)
?? ??? ?洁净俯
?? ??? ?结者散之
?? ??? ?截
?? ??? ?解表
?? ??? ?解肌
?? ??? ?解痉(镇痉)
?? ??? ?金郁泄之
?? ??? ?禁
?? ??? ?惊者平之
??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 ?峻下
?? ??? ?开达膜原
?? ??? ?开鬼门
?? ??? ?开提
?? ??? ?客者除之
?? ??? ?苦寒清气
?? ??? ?苦寒清热(苦寒泄热)
?? ??? ?苦温平燥
?? ??? ?劳者温之
?? ??? ?理气
?? ??? ?利湿
?? ??? ?利小便,实大便
?? ??? ?敛阴
?? ??? ?凉血(凉血散血)
?? ??? ?凉血解毒
?? ??? ?留者攻之
?? ??? ?木郁达之
?? ??? ?逆从
?? ??? ?逆流挽舟
?? ??? ?培土
?? ??? ?平肝熄风(镇肝熄风)
?? ??? ?破气
?? ??? ?其高者因而越之
?? ??? ?其下者引而竭之
?? ??? ?气营两清(清气凉营)
?? ??? ?潜阳
?? ??? ?潜镇(镇潜)
?? ??? ?强阴
?? ??? ?轻清疏解
?? ??? ?轻宣肺气
?? ??? ?轻宣润燥
?? ??? ?清肠润燥
?? ??? ?清法(清热法)
?? ??? ?清络保阴
?? ??? ?清气
?? ??? ?清热解毒
?? ??? ?清热解暑
?? ??? ?清热利湿
?? ??? ?清暑利湿
?? ??? ?清泄少阳
?? ??? ?清心(清心涤热、清宫)
?? ??? ?清营(清营泄热)
?? ??? ?清营透疹
?? ??? ?驱虫(杀虫)
?? ??? ?袪风
?? ??? ?袪风除湿
?? ??? ?袪风养血
?? ??? ?袪湿
?? ??? ?袪痰
?? ??? ?去宛陈莝
?? ??? ?热无犯热
?? ??? ?热因热用
?? ??? ?热者寒之
?? ??? ?柔肝(养肝、养血柔肝)
?? ??? ?软坚除满
?? ??? ?润下
?? ??? ?润燥(清燥、凉燥)
?? ??? ?塞因塞用
?? ??? ?三法
?? ??? ?散者收之
?? ??? ?上病下取
?? ??? ?甚者从之
?? ??? ?渗湿于热下
?? ??? ?生津(养津液)
?? ??? ?实则泻之
?? ??? ?疏表
?? ??? ?疏风
?? ??? ?疏风泄热
?? ??? ?疏肝(舒肝、疏肝理气,泄肝)
?? ??? ?疏郁理气(宽胸、宽中、解郁、开郁)
?? ??? ?衰之以属
?? ??? ?水郁折之
?? ??? ?搜风逐寒
?? ??? ?酸甘化阴
?? ??? ?通泄(通腑泻热)
?? ??? ?通因通用
?? ??? ?同病异治
?? ??? ?透斑(化斑)
?? ??? ?透表
?? ??? ?透风于热外
?? ??? ?透邪(达邪)
?? ??? ?透泄
?? ??? ?透营转气
?? ??? ?透疹
?? ??? ?土郁夺之
?? ??? ?微者逆之
?? ??? ?温补命门(补火生土)
?? ??? ?温肾利水
?? ??? ?温下
?? ???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
?? ??? ?无犯胃气
?? ??? ?五过
?? ??? ?误下
?? ??? ?熄风
?? ??? ?下病上取
?? ??? ?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 ?下者举之
?? ??? ?先补后攻
?? ??? ?先攻后补
?? ??? ?咸寒增液
?? ??? ?消痰
?? ??? ?小逆
?? ??? ?泄卫透热
?? ???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 ???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 ??? ?泻心
?? ??? ?辛寒清气
?? ??? ?辛寒生津
?? ??? ?辛开苦泄(开泄)
?? ??? ?辛凉解表
?? ??? ?辛温解表
?? ??? ?行气(利气、通气、化气)
??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 ?醒脾
?? ??? ?虚则补之
??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 ?阳病治阴
?? ??? ?养血解表
?? ??? ?养血润燥
?? ??? ?养阴解表(滋阴解表)
?? ??? ?养阴润燥
?? ??? ?一逆
?? ??? ?以毒攻毒
?? ??? ?异病同治
??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 ??? ?益气解表(补气解表)
?? ??? ?益气生津
?? ??? ?逸者行之
?? ??? ?因其轻而扬之
?? ??? ?因其衰而彰之
?? ??? ?因其重而减之
??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 ?阴病治阳
?? ??? ?运脾
?? ??? ?再逆
?? ??? ?燥湿
?? ??? ?燥者濡之
?? ??? ?增液泻下
?? ??? ?整体观念
?? ??? ?正治
?? ??? ?治病必求于本
?? ??? ?治求其属
?? ??? ?治未病
?? ??? ?中满者泻之于内
??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 ?逐水
?? ??? ?助阳解表
??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 ?滋养肝肾
?? ??? ?滋阴
?? ??? ?滋阴利湿
?? ??? ?滋阴平肝潜阳
?? ??? ?滋阴熄风
?? ??? ?佐金平木
?? ?外治及其它?? ?
?? ??? ?鼻(吹鼻)
?? ??? ?浴
?? ??? ?薄贴(膏药)
?? ??? ?插药
?? ??? ?掺药
?? ??? ?吹药
?? ??? ?导法(导便)
?? ??? ?导引(道引)
?? ??? ?点眼
?? ??? ?发泡(起泡、提泡)
?? ??? ?敷
?? ??? ?膏摩
?? ??? ?箍口药(围药、箍药)
?? ??? ?挂线法
?? ??? ?结扎法
?? ??? ?枯持法
?? ??? ?烙
?? ??? ?灵药
?? ??? ?蜜煎导法
?? ??? ?捏脊(捏积)
?? ??? ?扑粉
?? ??? ?气功
?? ??? ?热烘
?? ??? ?塞法
?? ??? ?漱涤(含漱)
?? ??? ?外治
?? ??? ?吸入
?? ??? ?熏蒸
?? ??? ?罨(音掩)
?? ??? ?药筒拔法
?? ??? ?药线引流
?? ??? ?熨法
?? ??? ?猪胆汁导
?? ?方药?? ?
?? ???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 ??? ?散
?? ??? ?涩剂
?? ??? ?烧存性
?? ??? ?升剂
?? ??? ?升降浮沉
?? ??? ?湿剂
?? ??? ?十八反
?? ??? ?十二剂
?? ??? ?十剂
?? ??? ?十九畏
?? ??? ?时方
?? ??? ?食远服
?? ??? ?食治(食疗)
?? ??? ?水飞(飞)
?? ??? ?四气(四性)
?? ??? ?送服(送下)
?? ??? ?酸苦涌泄为阴
?? ???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
?? ??? ?汤液
?? ??? ?通剂
?? ??? ?丸
?? ??? ?煨
?? ??? ?未发病前服
?? ??? ?温服
?? ??? ?文火,武火
?? ??? ?无灰酒
?? ??? ?五代时蜀
?? ??? ?五谷
?? ??? ?五色五味所入
?? ??? ?五味
?? ??? ?五宜
?? ??? ?五走
?? ??? ?洗
?? ??? ?先煎
?? ??? ?咸味涌泄为阴
?? ??? ?相恶
?? ??? ?相反
?? ??? ?相杀
?? ??? ?相使
?? ??? ?相畏
?? ??? ?相须
?? ??? ?小方
?? ??? ?泄剂
?? ??? ?泻下禁例
?? ??? ?辛甘发散为阳
?? ??? ?行
?? ??? ?性能
?? ??? ?修事
?? ??? ?修治
?? ??? ?宣剂
?? ??? ?烊化
?? ??? ?阴阳水(生熟水)
?? ??? ?引经报使
?? ??? ?饮
?? ??? ?饮片(咀片)
?? ??? ?涌吐禁例
?? ??? ?燥剂
?? ??? ?蒸
?? ??? ?蒸露
?? ??? ?制绒
?? ??? ?制霜
?? ??? ?治削
?? ??? ?炙
?? ??? ?中草药
?? ??? ?重方
?? ??? ?重剂
?? ??? ?煮
?? ??? ?煮散
?? ??? ?乳细
?? ??? ?[口父]咀
?? ??? ?君臣佐使(主、辅、佐、引)
?? ??? ?煅
?? ??? ?熬
?? ??? ?包煎
?? ??? ?本草
?? ??? ?擘
?? ??? ?补剂
?? ??? ?草药
?? ??? ?茶
?? ??? ?炒
?? ??? ?冲服
?? ??? ?冲服剂
?? ??? ?淬
?? ??? ?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 ??? ?大方
?? ??? ?丹
?? ??? ?单方
?? ??? ?单行
?? ??? ?淡味渗泄为阳
?? ??? ?等分
?? ??? ?调服
?? ??? ?锭
?? ??? ?毒药攻邪
?? ??? ?顿服
?? ??? ?炖
?? ??? ?发汗禁例
?? ??? ?饭后服
?? ??? ?饭前服
?? ??? ?方
?? ??? ?方剂配伍
?? ??? ?复方(复方)
?? ??? ?甘澜水(劳水)
?? ??? ?归经
?? ??? ?寒剂
?? ??? ?寒无浮、热无沉
?? ??? ?合剂
?? ??? ?烘、焙
?? ??? ?后下
?? ??? ?滑剂
?? ??? ?缓方
?? ??? ?急方
?? ??? ?忌口
?? ??? ?剂(剂型)
?? ??? ?兼方
?? ??? ?煎
?? ??? ?煎药法
?? ??? ?降剂
?? ??? ?胶
?? ??? ?禁方
?? ??? ?经方
?? ??? ?酒剂
?? ??? ?空腹服(平旦服)
?? ??? ?冷服
?? ??? ?临睡前服
?? ??? ?露
?? ??? ?米泔水
?? ??? ?偶方
?? ??? ?炮
?? ??? ?炮制
?? ??? ?炮炙
?? ??? ?泡(浸泡、渍)
?? ??? ?片
?? ??? ?漂
?? ??? ?频服
?? ??? ?七方
?? ??? ?奇方
?? ??? ?气味(性味)
?? ??? ?气味阴阳
?? ??? ?噙化
?? ??? ?轻方
?? ??? ?轻剂
?? ??? ?曲
?? ??? ?去火毒
?? ??? ?去油
?? ??? ?热服
?? ??? ?热剂
?? ??? ?妊娠药忌
针灸疗法?? ??? ?
?? ?针法?? ?
?? ??? ?焫
?? ??? ?半刺
?? ??? ?傍针刺
?? ??? ?报刺
?? ??? ?豹文刺
?? ??? ?鼻针疗法
?? ??? ?砭石(砭、石针)
?? ??? ?补泻
?? ??? ?镵针
?? ??? ?长针
?? ??? ?出针(引针、排针、拔针)
?? ??? ?丛针
?? ??? ?焠刺
?? ??? ?搓针
?? ??? ?大泻
?? ??? ?大泻刺
?? ??? ?大针
?? ??? ?弹针
?? ??? ?导气
?? ??? ?捣针
?? ??? ?得气
?? ??? ?鍉针
?? ??? ?点刺
?? ??? ?电针
?? ??? ?电针麻醉
?? ??? ?调气
?? ??? ?短刺
?? ??? ?耳针
?? ??? ?耳针疗法
?? ??? ?分刺
?? ??? ?锋针
?? ??? ?浮刺
?? ??? ?关刺(渊刺、岂刺)
?? ??? ?毫针
?? ??? ?合谷刺
?? ??? ?候气
?? ??? ?呼吸补泻
?? ??? ?恢刺
?? ??? ?火针(燔针、焠针、烧针)
?? ??? ?疾徐补泻
?? ??? ?进针(内针)
?? ??? ?禁刺(刺禁)
?? ??? ?经刺
?? ??? ?九刺(九变刺)
?? ??? ?九针
?? ??? ?巨刺
?? ??? ?开阖补泻
?? ??? ?烙法(针烙、烙)
?? ??? ?灵龟飞腾(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 ??? ?留针
?? ??? ?络刺
?? ??? ?毛刺
?? ??? ?缪刺
?? ??? ?捻针(转针)
?? ??? ?捻转补泻
?? ??? ?偶刺
?? ??? ?铍针(铍刀、[金非]针、剑针)
?? ??? ?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
?? ??? ?皮内针(皮下埋针)
?? ??? ?齐刺(三刺)
?? ??? ?岂刺
?? ??? ?揿针
?? ??? ?三刺
?? ??? ?烧山火
?? ??? ?十二刺(十二节刺)
?? ??? ?输刺
?? ??? ?水针疗法
?? ??? ?提插补泻
?? ??? ?体针
?? ??? ?头针疗法
?? ??? ?透天凉
?? ??? ?透针
?? ??? ?退针
?? ??? ?弯针
?? ??? ?温针
?? ??? ?五刺
?? ??? ?穴位注射疗法(小剂量穴位注射)
?? ??? ?循
?? ??? ?循经取穴
?? ??? ?扬刺
?? ??? ?摇针
?? ???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 ??? ?阴刺
?? ??? ?迎随补泻(针头补泻、针芒补泻)
?? ??? ?渊刺
?? ??? ?圆利针
?? ??? ?圆针
?? ??? ?远道刺
?? ??? ?晕针
?? ??? ?赞刺
?? ??? ?折针
?? ??? ?针刺麻醉(针麻)
?? ??? ?针法(针刺、刺法)
?? ??? ?针灸
?? ??? ?直针刺
?? ??? ?指针
?? ??? ?滞针
?? ??? ?子午流注
?? ?灸法?? ?
?? ??? ?艾卷(艾条)
?? ??? ?艾绒
?? ??? ?艾炷
?? ??? ?艾炷灸
?? ??? ?拔火罐(拔罐疗法)
?? ??? ?瘢痕灸(化脓灸)
?? ??? ?瘢痕灸(化脓灸)
?? ??? ?豉饼灸
?? ??? ?附饼灸
?? ??? ?隔饼灸
?? ??? ?隔姜灸
?? ??? ?隔蒜灸
?? ??? ?隔盐灸
?? ??? ?回旋灸
?? ??? ?间接灸
?? ??? ?椒饼灸
?? ??? ?灸法
?? ??? ?闪罐
?? ??? ?天灸(自灸、冷灸)
?? ??? ?推罐(走罐)
?? ??? ?温和灸
?? ??? ?无症痕灸
?? ??? ?药罐
?? ??? ?药物艾卷
?? ??? ?直接灸
?? ??? ?壮数
内、儿科病症?? ??? ?
?? ?时病?? ?
?? ??? ?瞤
?? ??? ?眴目
?? ??? ?懊侬
?? ??? ?白[病培](晶[病培])
?? ??? ?白喉
?? ??? ?白痢
?? ??? ?白疹
?? ??? ?百日咳
?? ??? ?百脺嗽
?? ??? ?斑疹
?? ??? ?暴热
?? ??? ?暴注
?? ??? ?病候
?? ??? ?病温
?? ??? ?不能眴
?? ??? ?潮热
?? ??? ?春温
?? ??? ?撮空
?? ??? ?大瘕泄
?? ??? ?大结胸
?? ??? ?大头瘟
?? ??? ?戴眼
?? ??? ?瘅疟
?? ??? ?但欲寐
?? ??? ?冬温
?? ??? ?痘疳
?? ??? ?恶寒
?? ??? ?恶热
?? ??? ?发黄
?? ??? ?发热
?? ??? ?发颐(汗毒)
?? ??? ?烦热
?? ??? ?烦躁
?? ??? ?风寒感冒
?? ??? ?风痢
?? ??? ?风秘
?? ??? ?风疟
?? ??? ?风热感冒
?? ??? ?风痧
?? ??? ?风温
?? ??? ?伏气温病
?? ??? ?谷疸
?? ??? ?固泄
?? ??? ?寒结
?? ??? ?寒栗鼓颔
?? ??? ?寒痢
?? ??? ?寒疟
?? ??? ?寒热往来
?? ??? ?寒湿痢
?? ??? ?寒实结胸
?? ??? ?寒泻
?? ??? ?黄疸
?? ??? ?黄汗
?? ??? ?霍乱
?? ??? ?霍乱转筋
?? ??? ?急黄
?? ??? ?角弓反张
?? ??? ?结胸
?? ??? ?筋惕肉瞤
?? ??? ?噤口痢
?? ??? ?痉病
?? ??? ?久痢
?? ??? ?酒疸
?? ??? ?拘急
?? ??? ?烂喉痧
?? ??? ?劳疟
?? ??? ?劳热
?? ??? ?里急后重
?? ??? ?痢疾
?? ??? ?凉燥
?? ??? ?两感
?? ??? ?脉疹
?? ??? ?芒漕
?? ??? ?冒暑
?? ??? ?瞀瘛
?? ??? ?闷瞀
?? ??? ?牡疟
?? ??? ?目瞑
?? ??? ?目中不了了
?? ??? ?内烦
?? ??? ?女劳疸
?? ??? ?疟疾
?? ??? ?疟母
?? ??? ?痞
?? ??? ?脐下悸
?? ??? ?气痢
?? ??? ?秋燥
?? ??? ?热病
?? ??? ?热结旁流
?? ??? ?热泻
?? ??? ?如丧神守
?? ??? ?洒淅恶寒
?? ??? ?三阴痉
?? ??? ?三阴疟
?? ??? ?痧气(痧胀)
?? ??? ?伤寒
?? ??? ?伤暑
?? ??? ?少腹硬满
?? ??? ?身瞤动
?? ??? ?身热不扬
?? ??? ?神不守舍
?? ??? ?神昏
?? ??? ?湿病
?? ??? ?湿疟
?? ??? ?湿热痢
?? ??? ?湿温
?? ??? ?湿泻
?? ??? ?时病
?? ??? ?时行
?? ??? ?食疟
?? ??? ?食泻
?? ??? ?视歧
?? ??? ?收引
?? ??? ?手足躁扰
?? ??? ?暑病
?? ??? ?暑风
?? ??? ?暑秽
?? ??? ?暑厥
?? ??? ?暑痢
?? ??? ?暑疟
?? ??? ?暑热证
?? ??? ?暑温
?? ??? ?暑泻
?? ??? ?暑瘵
?? ??? ?水谷痢
?? ??? ?飧泄
?? ??? ?太阳中风
?? ??? ?痰疟
?? ??? ?瞳子高
?? ??? ?晚发
?? ??? ?胃家实
?? ??? ?胃实
?? ??? ?胃中燥矢
?? ??? ?温病
?? ??? ?温毒
?? ??? ?温毒发斑
?? ??? ?温疟
?? ??? ?温疫
?? ??? ?温燥
?? ??? ?瘟黄
?? ??? ?五更泄(晨泄、肾泄)
?? ??? ?五色痢
?? ??? ?五泄
?? ??? ?下利清谷
?? ??? ?下迫
?? ??? ?项背强儿儿
?? ??? ?项强
?? ??? ?小结胸
?? ??? ?胁热下利
?? ??? ?泄泻
?? ??? ?心烦
?? ??? ?心愦愦
?? ??? ?心下急
?? ??? ?心下满
?? ??? ?心下支结
?? ??? ?新感温病
?? ??? ?胸闷
?? ??? ?胸下结硬
?? ??? ?胸胁苦满
?? ??? ?休息痢
?? ??? ?虚疟
?? ??? ?虚泻
?? ??? ?虚坐努责
?? ??? ?蓄血证
?? ??? ?血结胸
?? ??? ?循衣摸床
?? ??? ?阳病
?? ??? ?阳暑
?? ??? ?暍
?? ??? ?疫毒痢
?? ??? ?疫疟
?? ??? ?阴病
?? ??? ?阴热
?? ??? ?阴暑
?? ??? ?阴阳毒
?? ??? ?阴阳交
?? ??? ?阴躁
?? ??? ?隐疹
?? ??? ?脏结
?? ??? ?燥矢
?? ??? ?躁狂
?? ??? ?憎寒
?? ??? ?痄腮
?? ??? ?谵妄
?? ??? ?瘴疟
?? ??? ?振寒
?? ??? ?症候
?? ??? ?证
?? ??? ?支膈
?? ??? ?中暑
?? ??? ?注下
?? ??? ?疰夏(夏疰)
?? ??? ?转筋
?? ??? ?壮热
?? ??? ?灼热
?? ??? ?卒病
?? ?杂病?? ?
?? ??? ?痃癖
?? ??? ?啘
?? ??? ?膹菀
?? ??? ?腨[病捐]
?? ??? ?[月真]胀
?? ??? ?嗳腐
?? ??? ?百合病
?? ??? ?半身不遂
?? ??? ?膀胱咳
?? ??? ?胞痹
?? ??? ?暴厥
?? ??? ?暴仆
?? ??? ?奔豚
?? ??? ?鼻衄
?? ??? ?鼻掀胸挺
?? ??? ?痹气
?? ??? ?痹症
?? ??? ?便血
?? ??? ?薄厥
?? ??? ?不得眠
?? ??? ?不得前后
?? ??? ?不育
?? ??? ?嘈杂
?? ??? ?肠痹
?? ??? ?肠风便血
?? ??? ?肠覃
?? ??? ?虫臌
?? ??? ?虫积
?? ??? ?除中
?? ??? ?怵愓
?? ??? ?喘促
?? ??? ?喘急
?? ??? ?喘鸣
?? ??? ?喘症
?? ??? ?大肠咳
?? ??? ?大汗
?? ??? ?大厥
?? ??? ?大衄
?? ??? ?戴阳
?? ??? ?胆咳
?? ??? ?盗汗
?? ??? ?巅疾
?? ??? ?癫狂
?? ??? ?短气
?? ??? ?夺精
?? ??? ?夺血
?? ??? ?额汗
?? ??? ?呃逆
?? ??? ?反胃
?? ??? ?泛恶
?? ??? ?肥气
?? ??? ?肺闭喘咳
?? ??? ?肺痹
?? ??? ?肺病
?? ??? ?肺咳
?? ??? ?肺劳
?? ??? ?肺疝
?? ??? ?肺痿
?? ??? ?肺痈
?? ??? ?肺胀
?? ??? ?风痹
?? ??? ?风痱
?? ??? ?风水
?? ??? ?风痫
?? ??? ?风消
?? ??? ?风懿
?? ??? ?肤胀
?? ??? ?胕疝
?? ??? ?胕肿
?? ??? ?跗肿
?? ??? ?伏瘕(虙瘕)
?? ??? ?伏梁
?? ??? ?伏痰
?? ??? ?伏饮
?? ??? ?腹满
?? ??? ?肝痹
?? ??? ?肝厥
?? ??? ?肝厥头痛
?? ??? ?肝咳
?? ??? ?肝劳
?? ??? ?肝着
?? ??? ?疳疝
?? ??? ?膏淋
?? ??? ?骨痹
?? ??? ?骨痿
?? ??? ?骨蒸
?? ??? ?臌胀
?? ??? ?固瘕
?? ??? ?痼疾
?? ??? ?关格
?? ??? ?鼾声
?? ??? ?寒痹
?? ??? ?寒厥
?? ??? ?寒疝
?? ??? ?寒痰
?? ??? ?汗出濈濈然
?? ??? ?汗出如油
?? ??? ?鹤膝风
?? ??? ?喉吤
?? ??? ?狐惑
?? ??? ?狐疝
?? ??? ?蛔厥
?? ??? ?哕
?? ??? ?昏厥
?? ??? ?昏愦
?? ??? ?肌肤甲错
?? ??? ?瘕聚
?? ??? ?肩息
?? ??? ?煎厥
?? ??? ?蹇
?? ??? ?僵仆
?? ??? ?交肠
?? ??? ?解[人亦]
?? ??? ?筋痹
?? ??? ?筋骨懈堕
?? ??? ?筋疝
?? ??? ?筋痿
?? ??? ?近血
?? ??? ?泾溲不利
?? ??? ?惊痫
?? ??? ?精冷
?? ??? ?九种心痛
?? ??? ?酒悖
?? ??? ?酒胀
?? ??? ?厥
?? ??? ?厥气
?? ??? ?厥疝
?? ??? ?厥症
?? ??? ?咳逆上气
?? ??? ?咳嗽
?? ??? ?咳血
?? ??? ?口噤
?? ??? ?溃癃疝
?? ??? ?劳淋
?? ??? ?痨瘵
?? ??? ?痨疰
?? ??? ?雷头风
?? ??? ?冷汗
?? ??? ?冷劳
?? ??? ?历节风
?? ??? ?两胁拘急
?? ??? ?淋症
?? ??? ?留饮
?? ??? ?六极
?? ??? ?咯血
?? ??? ?癃闭
?? ??? ?偻附
?? ??? ?漏汗
?? ??? ?挛痹
?? ??? ?脉痹
?? ??? ?脉痿
?? ??? ?瞑眩
?? ??? ?纳呆
?? ??? ?脑风
?? ??? ?呕吐
?? ??? ?呕血
?? ??? ?盘疝
?? ??? ?皮痹
?? ??? ?皮毛痒
?? ??? ?皮水
?? ??? ?脾痹
?? ??? ?脾咳
?? ??? ?脾劳
?? ??? ?脾约
?? ??? ?痞块
?? ??? ?痞气
?? ??? ?偏沮
?? ??? ?偏头痛
?? ??? ?七疝
?? ??? ?脐疝
?? ??? ?气臌
?? ??? ?气厥
?? ??? ?气淋
?? ??? ?气疝
?? ??? ?气上冲心
?? ??? ?气胀
?? ??? ?干咳(干咳)
?? ??? ?干呕(干呕)
?? ??? ?干血劳(干血劳)
?? ??? ?强中
?? ??? ?圊血
?? ??? ?热痹
?? ??? ?热汗
?? ??? ?热厥
?? ??? ?热淋
?? ??? ?热中
?? ??? ?肉痹
?? ??? ?肉痿
?? ??? ?三焦咳
?? ??? ?三消
?? ??? ?疝
?? ??? ?疝瘕
?? ??? ?善食而瘦
?? ??? ?上膈下膈
?? ??? ?上气
?? ??? ?上消
?? ??? ?少气
?? ??? ?舌衄
?? ??? ?身不仁
?? ??? ?身体烦疼
?? ??? ?神思间病
?? ??? ?肾痹
?? ??? ?肾咳
?? ??? ?肾劳
?? ??? ?尸厥
?? ??? ?失溲
?? ??? ?湿痹
?? ??? ?石瘕
?? ??? ?石淋
?? ??? ?石水
?? ??? ?食痹
?? ??? ?食厥
?? ??? ?食痫
?? ??? ?食亦
?? ??? ?手足厥冷
?? ??? ?暑咳
?? ??? ?水臌
?? ??? ?水气
?? ??? ?水疝
?? ??? ?水饮
?? ??? ?水胀
?? ??? ?四饮
?? ??? ?四肢不用
?? ??? ?溲数
?? ??? ?溲血
?? ??? ?宿疾
?? ??? ?宿食
?? ??? ?痰火
?? ??? ?痰积
?? ??? ?痰咳
?? ??? ?痰饮
?? ??? ?天柱倒
?? ??? ?头扁
?? ??? ?头风
?? ??? ?头摇
?? ??? ?头重
?? ??? ?吐失
?? ??? ?吐血
?? ??? ?颓疝
?? ??? ?吞酸
?? ??? ?脱汗
?? ??? ?喎僻不遂
?? ??? ?亡血
?? ??? ?痿厥
?? ??? ?痿症
?? ??? ?胃咳
?? ??? ?胃痛
?? ??? ?五不男
?? ??? ?五积
?? ??? ?五淋
?? ??? ?五水
?? ??? ?五脏痹
?? ??? ?五脏六腑咳
?? ??? ?息贲
?? ??? ?息高
?? ??? ?息积
?? ??? ?下气
?? ??? ?下消
?? ??? ?痫症
?? ??? ?消瘅
?? ??? ?消谷善饥
?? ??? ?消渴病
?? ??? ?消中
?? ??? ?小便淋沥
?? ??? ?小肠咳
?? ??? ?哮喘
?? ??? ?哮症
?? ??? ?泄风
?? ??? ?齘齿
?? ??? ?心痹
?? ??? ?心动悸
?? ??? ?心汗
?? ??? ?心悸
?? ??? ?心咳
?? ??? ?心劳
?? ??? ?心疝
?? ??? ?心下温温欲吐
?? ??? ?心中憺憺大动
?? ??? ?胸痹
?? ??? ?虚劳(虚痨)
?? ??? ?虚肿
?? ??? ?蓄水症
?? ??? ?悬饮
?? ??? ?眩晕
?? ??? ?眴仆
?? ??? ?血痹
?? ??? ?血臌
?? ??? ?血瘕
?? ??? ?血厥
?? ??? ?血枯
?? ??? ?血淋
?? ??? ?血疝
?? ??? ?血脱
?? ??? ?血泄
?? ??? ?血症1
?? ??? ?血症2
?? ??? ?徇蒙招尤
?? ??? ?牙衄
?? ??? ?阳旦
?? ??? ?阳水
?? ??? ?阳痿
?? ??? ?阳痫
?? ??? ?噎膈
?? ??? ?噫气
?? ??? ?遗精
?? ??? ?遗溺
?? ??? ?溢血
?? ??? ?溢饮
?? ??? ?阴斑
?? ??? ?阴痹
?? ??? ?阴汗
?? ??? ?阴结
?? ??? ?阴冷
?? ??? ?阴水
?? ??? ?阴缩
?? ??? ?阴痫
?? ??? ?瘖痱
?? ??? ?隐症
?? ??? ?瘀血头痛
?? ??? ?郁冒
?? ??? ?郁症
?? ??? ?远痹
?? ??? ?远血
?? ??? ?杂病
?? ??? ?脏毒便血
?? ??? ?脏躁
?? ??? ?早泄
?? ??? ?燥咳
?? ??? ?燥痰
?? ??? ?战汗
?? ??? ?折髀
?? ??? ?真头痛
?? ??? ?真心痛
?? ??? ?怔忡
?? ??? ?正水
?? ??? ?症瘕积聚
?? ??? ?症疝
?? ??? ?支节烦疼
?? ??? ?支饮
?? ??? ?直视
?? ??? ?中风
?? ??? ?中腑
?? ??? ?中胳
?? ??? ?中经
?? ??? ?中满
?? ??? ?中消
?? ??? ?中脏
?? ??? ?肿胀
?? ??? ?自汗
?? ??? ?走哺
?? ?小儿杂病?? ?
?? ??? ?变蒸
?? ??? ?哺露疳
?? ??? ?不乳
?? ??? ?瘛瘲
?? ??? ?丁奚疳
?? ??? ?肺疳
?? ??? ?肝疳
?? ??? ?疳(疳积)
?? ??? ?龟背
?? ??? ?鸡胸
?? ??? ?急惊风
?? ??? ?脊疳
?? ??? ?解颅
?? ??? ?惊风
?? ??? ?惊风八候
?? ??? ?惊厥
?? ??? ?客忤
?? ??? ?口疳
?? ??? ?马牙
?? ??? ?慢惊风
?? ??? ?内钓
?? ??? ?脾疳
?? ??? ?脐风
?? ??? ?热疳
?? ??? ?肾疳
?? ??? ?胎赤
?? ??? ?胎肥
?? ??? ?胎风
?? ??? ?胎黄
?? ??? ?胎惊
?? ??? ?胎热
?? ??? ?胎疝
?? ??? ?胎痫
?? ??? ?螳螂子
?? ??? ?天钓
?? ??? ?五迟
?? ??? ?五疳
?? ??? ?五软
?? ??? ?心疳
?? ??? ?囟填
?? ??? ?囟陷
?? ??? ?夜啼
?? ??? ?脏寒
?? ??? ?滞颐
妇产科病症?? ??? ?
?? ?经带?? ?
?? ??? ?白带
?? ??? ?崩漏(经崩)
?? ??? ?赤带
?? ??? ?带下
?? ??? ?倒经(逆经)
?? ??? ?黑带
?? ??? ?黄带
?? ??? ?经闭(不月)
?? ??? ?经断(经绝)
?? ??? ?经水
?? ??? ?经行便血
?? ??? ?经行后期(经迟)
?? ???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乱)
?? ??? ?经行先期(月经先期)
?? ??? ?经行泄泻
?? ??? ?气虚崩漏
?? ??? ?青带
?? ??? ?天癸
?? ??? ?痛经
?? ??? ?五色带
?? ??? ?血热崩漏
?? ??? ?血瘀崩漏
?? ??? ?月经(月事)
?? ??? ?月经病
?? ??? ?月经不调
?? ??? ?月经过多
?? ??? ?月经过少
?? ??? ?自淫
?? ?胎产?? ?
?? ??? ?败血冲肺
?? ??? ?败血冲胃
?? ??? ?败血冲心
?? ??? ?胞阻
?? ??? ?产后喘促
?? ??? ?产后发热
?? ??? ?产后风痉
?? ??? ?产后腹痛
?? ??? ?产后三冲
?? ??? ?产后三急
?? ??? ?产后血晕
?? ??? ?产后音哑
?? ??? ?堕胎
?? ??? ?恶露
?? ??? ?恶露不绝
?? ??? ?恶露不下
?? ??? ?恶阻(妊娠恶阻)
?? ??? ?激经
?? ??? ?临蓐
?? ??? ?难产
?? ??? ?妊娠
?? ??? ?蓐劳
?? ??? ?少腹如扇
?? ??? ?死胎
?? ??? ?胎动不安
?? ??? ?胎漏
?? ??? ?胎气上逼
?? ??? ?胎元
?? ??? ?息胞
?? ??? ?转胞
?? ??? ?子烦
?? ??? ?子淋
?? ??? ?子嗽
?? ??? ?子痫
?? ??? ?子悬
?? ??? ?子瘖
?? ??? ?子肿
?? ?妇女杂病?? ?
?? ??? ?不孕
?? ??? ?缺乳
?? ??? ?乳泣
?? ??? ?石女
?? ??? ?室女
?? ??? ?五不女
?? ??? ?阴吹
?? ??? ?阴挺
?? ??? ?阴痒
?? ??? ?阴肿
外伤科病症?? ??? ?
?? ?外科病症?? ?
?? ??? ?臖核
?? ??? ?臁疮
?? ??? ?白驳风
?? ??? ?白屑风
?? ??? ?瘭疽
?? ??? ?缠腰蛇丹
?? ??? ?肠痈
?? ??? ?虫斑
?? ??? ?疮疡
?? ??? ?吹花癣
?? ??? ?搭手
?? ??? ?丹毒
?? ??? ?疔
?? ??? ?疔疮走黄
?? ??? ?疔疽
?? ??? ?冻疮
?? ??? ?对口
?? ??? ?鹅掌风
?? ??? ?发背
?? ??? ?发际疮
?? ??? ?翻花痔
?? ??? ?反唇疔
?? ??? ?飞痘
?? ??? ?肥疮
?? ??? ?附骨疽
?? ??? ?腹皮痈
?? ??? ?甘疽
?? ??? ?肝痈
?? ??? ?肛漏
?? ??? ?股胫疽
?? ??? ?骨瘤
?? ??? ?龟背痰
?? ??? ?含腮疮
?? ??? ?鹤膝风痰
?? ??? ?横痃
?? ??? ?红丝疔
?? ??? ?猢狲疳
?? ??? ?环跳疽
?? ??? ?鸡眼
?? ??? ?甲疽
?? ??? ?茧唇
?? ??? ?脚湿气
?? ??? ?疖
?? ??? ?疥疮
?? ??? ?筋历
?? ??? ?筋瘤
?? ??? ?筋瘿
?? ??? ?颈痈
?? ??? ?疽
?? ??? ?烂疔
?? ??? ?痨疮
?? ??? ?疠风
?? ??? ?疠痈
?? ??? ?流火
?? ??? ?流痰
?? ??? ?流注
?? ??? ?瘤
?? ??? ?蝼蛄疖
?? ??? ?瘰历
?? ??? ?马刀侠瘿
?? ??? ?面疔
?? ??? ?内外痔
?? ??? ?内痈
?? ??? ?内痔
?? ??? ?奶癣
?? ??? ?囊痈
?? ??? ?牛皮癣
?? ??? ?脓窝疮
?? ??? ?胼胝
?? ??? ?破伤风
?? ??? ?漆疮
?? ??? ?气瘤
?? ??? ?气瘰
?? ??? ?气瘿
?? ??? ?干疽
?? ??? ?热疮
?? ??? ?人中疔
?? ??? ?肉瘤
?? ??? ?肉瘿
?? ??? ?乳吹
?? ??? ?乳发
?? ??? ?乳核
?? ??? ?乳疽
?? ??? ?乳痨
?? ??? ?乳漏
?? ??? ?乳癖
?? ??? ?乳头破碎
?? ??? ?乳岩
?? ??? ?乳痈
?? ??? ?褥疮
?? ??? ?三陷证
?? ??? ?舌疔
?? ??? ?舌岩
?? ??? ?蛇皮癣
?? ??? ?肾岩
?? ??? ?失荣
?? ??? ?湿瘰
?? ??? ?湿痰流注
?? ??? ?石疽
?? ??? ?石瘿
《中医名词词典》-其它-医史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1 次浏览 • 2017-01-07 20:39
丛书
是把各种单独着作汇集在一起刻印的一类书籍。医书中最早汇刻丛书的是元.杜思敬的《济生拔萃》(公元1315年),包括金元医家的着作十九种。凡一家或把师徒等所着医书合刻,称为“一家丛书”,如《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包括清.张璐、张登、张倬等三人的着作。至于宋.董汲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包括《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等(公元1093年),则系个人的医学丛书。明、清以后,丛书逐渐增多,其中保存了历代的许多珍贵医书。
大方脉
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带下医
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公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着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并出版有《东医杂志》。
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951年),和凝父子所着,系现存最早的法医着作。宋代有《内恕录(着者佚名),《折狱龟鉴》(郑克着于公元1200年),《棠阴比事》(万荣着于公元1213年)等着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1247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此书为古代法医名着,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
方书
指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着作,如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公元1694年),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等。指一般有处方的医书,如刘恕《通鉴外纪》:「遂作方书,以疗民疾。」就是指一般医书,因医书中多载有方剂。又如《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2年),虽以“方”为书名,实际上包括基础医学及临床分科。
风科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于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妇人
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着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
和缓
即医和兴医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汇讲
指汇集个人单篇着作加以刻即的书籍。如清.唐大烈的《吴医汇讲》,搜集当时医生的单篇着作,随得随印,共十一卷,这实际上是我国早的医学杂志。
疾医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公元1115年-1368年)医学上的四大学派。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医学研究之风兴起。其代表有刘完素(守真)生于公元1110-1200年,他主张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子和)生于公元1156-1228年,他认为“治病应着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东垣)生于公元1180-1251年,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生于公元1281-1358年,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医家类方:「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镞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经方派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载有经方十一家,内容包括痹、疝、瘅、风寒热、狂癫、金疮、食禁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些汉代以前的临床医学着作。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着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类书
指分门别类编辑的书籍。医学类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其中清.陈梦雷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代表作。
炼丹术
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公元九、十世纪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于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名、字、甫
名指正名,如张机的机,即是正名,仲景是字。后世的“甫”字,实际上也是“字”,如“周学海.澄之甫”即“周学海”字“澄之”的意思。
岐黄
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台称。古代相传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内经》等多系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因此,历代以来,医家多推岐,黄,为医之鼻祖。
清代九科
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全书
指个人着作丛书。如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包括张介宾的多种医书。指汇刻的丛书,如清.崇文斋刻的《仲景全书》(公元1894年刻),包括明.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宋云公《伤寒类证》,清.曹东斋《运气掌诀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分门论述的医书,如明.龚廷贤《济世全书》(公元1620年)。指专题研究的医书,如明.张鹤腾《伤暑全书》(公元1623年)、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公元1748年)。
人痘接种法
是取患者痘浆接种于人,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医学家发明这种方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在国内已成为专业。其方法有四种: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叫做“鼻苗”,其方法叫做“鼻苗法”。痘衣法旱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流传于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发明牛痘接种法。
伤寒派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十三科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时方派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食医
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
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着者佚名的《安骥集》(公元906以前?唐.贾诚重校)、明.喻仁、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书目
是记载图书目录的书。我国医书的书目,如明.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公元1644年)、清.凌奂的《医学薪传》(公元1892年)等。又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公元1782年),清.曹禾的《医学读书志》(公元1892年)等,除记载书目外,还对每种书作简要的评介,并考证作者的生平,书的流传修订等,是为医书的书目提要。
四大家
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后者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指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宋九科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太平惠民和剂局
是宋代政府官方举办的一种买卖药材机构。宋代对药材多行官卖,十一世纪后期在京城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制造,出售丸、散、膏、丹和药酒。此后,几经改名,而且不少省、州、县也相继设立。当时把制剂药物的部分称为“修合药所”或“和剂局”,把出售药物的部分称为卖药所或“惠民局”,或“太平惠民局”。
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
太医令
古代“太医署”或太医院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已有此官职。负责管理太医署、院的行政及业务。其下设“太医丞”,为太医令的助手。
太医署
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这个机构内分设医学各科,除作为医疗保健外,也有兼管医学教育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
唐代四科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于医药发展的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
五禽戏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于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小方脉(少小)
“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校正医书局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书,进行校订印行,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撰、辑
在医书作者之下,有时加一“学”字,实际上即是编写,“学”意指学习,谦虚之词。撰,也是编写的意思。辑。是编辑,聚集,如《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清?孙星衍等从《证类本草》中摘出成书(公元1799年),称为辑本。
疡医
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医案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医话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医经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医林
即医界。在古代或近代某些行文里,用医林以代表医生的行业。
医论
是一种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着。相当于现代的医学论文集。
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
针灸铜人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用,其方法是铜人内装水,外涂蜡,让学生针某穴位,如取穴准确,则穴中的水流出,否则就不能针入。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
祝由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中医名词词典》-五官科病证-眼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92 次浏览 • 2017-01-07 20:35
胬肉攀睛
即翼状胬肉。此症系心肺二经风热壅盛,加之脾胃积热而诱发。其主要症状是胬肉由眦角隆起,呈灰白色,渐侵黑睛角膜,以致影响视力。
八廓
眼科中与五轮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从部位说,将眼外部按脏腑表里关系,分为“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水廓相当于瞳神水轮,风廓相当于黑睛部分的风轮,天廓相当于气轮,地廓相当于肉轮,火廓、雷廓、泽廓、山廓相当于血轮(内眦、外眦的上、下方)。八廓在古代眼科中曾作为辩证之用,但各家说法不一。杂有迷信色彩,后世亦少用。
白睛溢血(胭脂障)
本病多因肺经热邪,迫血妄行;也有因饮酒过度,或外伤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白睛表面呈现部分充血,色鲜红,界限分明,重者可有出血现象。约数日后可自行消退,预后艮好。
白膜侵睛
主要系肺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病症。其症状是黑睛边缘出现灰白的小庖,逐渐向中央进展,严重时,灰白色小庖可融合成片,横越黑睛。患眼极度畏光,刺痛流泪,病状常反复发作。
白翳包睛
是“赤膜下垂”(垂帘障)证的进一步恶化。其症状为血脉贯布,遮满黑睛(角膜和虹膜部分),不能视物。常伴有头痛,便秘,目痛等症状,有时可致失明。
暴盲
暴盲多因肝气上逆,气血郁闭引起。患者原无眼部其它症状,突然一眼或两眼失明。本病相当于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
冰瑕障
凝脂翳(化脓性角膜炎)如经早期及时而恰当的治疗,黑睛上的混浊即可吸收,仅留点状或片状薄翳,明亮光滑,如冰如瑕。一般不影响视力或仅有视力轻度障碍。
赤脉传睛
指气轮白睛上由两眦开始出现赤脉,逐渐向内扩展。多因嗜食油荤厚味,心火亢盛上扰于眼所致。本症需与“赤丝虬脉”鉴别,后者病变并不从两眦开始,而是起于白睛任何部位,脉管蟠曲充血。
赤脉贯布
一般指气轮上血管增多,布满整个白睛,是多种眼病的共同症状(如椒疮,粟疮,火疳等),又称“赤脉如缕”。
赤膜下垂
又名“垂帘障”,类似沙眼性角膜血管翳。本病多是椒疮(砂眼)失治或调治失宜,再加心,肺,肝诸经风热、内火,致瘀血凝滞所致。主要症状是整排的细小血管自白睛上方向下侵入黑睛,患者常有目痒流泪,羞明畏光。重症可畏至瞳孔,翳膜菲薄。
赤丝虬脉
指气轮白睛上血络赤丝明颢的病症。多因血络郁滞所致。椒疮、粟疮一类病症,常有赤丝虬脉出现。其它如用眼过度或嗜酒过甚等,均可致白精上血管扩张,发生赤丝虬脉。
风赤疮痍
本病主要由脾经风热毒邪与心火相挟而上攻于目所致。其症状是眼睑皮肤红赤起庖及溃烂,形似疮痍。类于睑缘炎。
风火眼痛
又名“风热眼”,俗称“火眼”,即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其主要症状是两眼刺痛,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晨起上下睑被粘着,不易睁眼,结膜充血,严重者来势较猛,可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风轮赤豆
此症是肝经积热,气血失调所致。其主要症状是风轮(黑睛)部位有颗粒突起,白睛(球结膜)有赤脉缠布追随,色红如豆,故名。
风牵偏视
又名“风牵喎斜”,“口眼喎斜”。主要是由于脾胃二经气虚,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其特点是眼与唇口偏向一侧,且常有流泪过多,眼睑闭合障碍等症状。这是支配面部及眼部神经有病而影响口眼部肌肉张力所引起。
疳积上目
是小儿疳积续发的一种眼病,起因于脾胃受损,肝热上攻于目。主要症状是角膜混浊,视物不清,干涩怕光。如不及时调治,重者可引起黑睛破损,导致失明。本病相当于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溃疡病。
高风雀目
是“夜盲”的一种,为先天不足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白天视觉正常,一到夜晚或黑暗处,两眼视野狭窄呈管状,只能直视。本病相当于视网膜色素变性。
黑睛破损
指黑眼珠(包括角膜,虹膜等部分)因眼病或受外伤而溃破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如处理失当,可能导致失明。
花翳白陷
指风热毒邪侵犯黑睛而使其表面生翳,如花瓣形状,中间凹陷。本病多由热毒内侵,肝肺火炽,互相搏结而起。
黄液上冲
“凝脂翳”的病情如继绩发展恶化,就出现黄液上冲。其病因为脾胃积热上蟠,毒邪交攻。主要症状为风轮之内,黄轮之前(即解剖学上的前房)出现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并逐渐增多,其上界呈水平线。重者穿破风轮而成“蟹睛”或“旋螺突起”,使视力受到影响。本病类似于前房积脓。
混睛障
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津液被灼,瘀血凝滞所致。其症状为黑睛部份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状如磨砂玻璃,视力严重障碍。类似角膜斑翳。
火疳
一种急性眼病。火疳是火邪热毒结聚,侵犯白睛的病症。主要症状是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逐渐增大,红赤疼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严重者可破溃流水而成瘘管。
椒疮
本病起因是感受外界毒邪,加之脾胃素有积热,风邪外束,以致胞睑脉络壅滞而气血失和。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的睑胞内发生细小的颗粒状病变,状如花椒,故名“椒疮”。本病即砂眼。患者觉眼内沙涩痒痛,怕光流泪,如不及时调治,常可引致损坏眼睑及角膜,遗留翳障,影响视力。
金疳
本病系由肺火亢盛而致。其主要症状是白睛出现形如细小米粒,周围有血管围绕的小庖,同时觉眼部涩痛,怕光,流泪。
聚星障
本病系因肝火内盛,兼之风邪相挟,致风热相搏而起。其症状为黑睛表面出现细小足点,常三,五成群,呈灰白色或微黄色,或散或聚,反复发作。如调治及时,预后良好,否则容易酿成黑睛云翳或溃破等重症。
漏睛(眦漏)
是一种眼眦部的疾病,系因肝经风热或心火炽盛所致。其症状为眼内眦红肿胀大,继缀发展则溃破流脓,久不收口,缠绵岁月,脓液自内眦的泪窍而出。本病类似于泪囊炎。◎按:泪为组合字。左边为一“水”旁,右边为“目”字。
绿风内障
本病即青光眼。多因真阴亏耗,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主要症状是瞳孔散大,色呈淡绿,视物不清,常见灯火呈红线色圆晕。急性发作时每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眼睑肿胀,眼球充血。急性期缓解后,视力大减。本病容易复发,逐次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失明。
眠弦赤烂
又名“风弦赤烂”,多因脾胃湿热,外感风邪所致。其特点是睑缘红赤溃烂,痒痛时作,重症甚至可能睫毛脱落,睑弦变形。本病即睑缘炎。
内障
凡眼珠内部(包括瞳孔及玻璃体以及眼底等部位和眼内组织)的疾患,统称内阵。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凡二十三种。
凝脂翳
本病系毒邪侵犯黑睛,加以肝胆火炽,风热壅盛而起。其病状为头额剧痛,目痛羞明,泪出如流,颜色带黄绿,状如凝脂,故名。如不及时治疗,可致黑睛溃破,累及瞳神而失明。本病类似化脓性角膜炎。
睥翻粘睑
又名“皮翻症”,“风牵出睑”。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以致风痰湿热上攻,气滞血壅所致。由于睑弦翻转,眼睑不能闭合,常感眼部干燥裎痛,甚至发生角膜炎。多发于下睑。
青盲
本病系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兼以脾胃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目而起。开始视力减退,逐渐发展,可至失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慢性眼病,类似视神经萎缩。青冒的早期阶段,患者自觉视物昏糊渺茫,称之为“视瞻昏渺”,如兼见眼前有一片阴影,甚至呈现青绿碧蓝或赤黄之色,称之为“视瞻有色”,随着视力的进一步减退以至失明,但双目外视并无异常,则称之为“青盲”。
虬脉纵横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粗细纵横。
虬蟠卷曲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稀疏旋曲。
拳毛倒睫
又名“睫毛倒入”。是一种因眼弦赤烂(睑缘炎)或“椒疮”(砂眼)治疗失当,经久不愈所引起的睫毛拳曲的病症。由于睫毛倒刺眼珠,患者有涩痛流泪,怕光等症状。甚至可发生浅层角膜溃疡,最后形成云翳。
上胞下垂(睑废)
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多为发育不全的后果,发于双侧。后天性的多因脾弱气虚、脉络失和,风邪客于胞睑所致,常发生于单侧。其症状是上睑肌肉无力,不能开大睑裂,常需抬头皱额以帮助视物。
视赤如白
即色盲。多因先天发育不良,阴精不能上达于眼所致。患者对某些颜色或全部颜色失去辨别的能力。
粟疮
本病起因与椒疮相似,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发生色黄而软的粟粒状的病变。每与椒疮(砂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磨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
胎患内障
指孕妇因病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影响胎儿发育;复因偏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致婴儿患先天性内障。双目外观似正常,但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天行赤目
是感受四时风热毒疠之气所致。其主要症状是胞睑肿胀,睑、白睛红赤,痒痛流泪,眼眵(音吃)稠粘,常两眼先后受累或同时患病,本病即传染性结膜炎。
通睛
俗名“斗鸡眼”。即一眼或双眼的黑眼珠相对偏于眦侧,有的患者可有复视的症状,以致须偏斜瞻视才能看清东西。多因重病后眼部肌肉受损,而失去眼部运动的协调状态。有时也可因外伤所致。
瞳神干缺
指瞳孔失去正圆状态,追缘如锯齿或梅花状。常为“凝脂翦”等重症所遗留下来的后果,最终也可导致失明。
瞳神缩小
指瞳孔失去展缩能力,日渐缩小。多因肝肾劳损,虚火上炎或肝经风热上攻而成。重者也可导致“瞳神干缺”,视力全失。
外障
指发生在胞睑(包括眼睑皮肤,肌肉,睑板和睑结膜等)、两眦(包括泪器),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等部分),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等部分)的眼病。局部症状如眼部红赤肿胀,眼多出现胶粘现象,或出现星点云翳,赤膜.胬肉等;统称外障。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外障凡五十种之多。
五风内障
又可分为“青风”,“绿风”,“黑风”,“乌风”,“黄风”五种内障。其病因同绿风内障。各色风乃依瞳仁所见颜色不同而命名。“风”字是表示病势变化迅速的意思。五风之中,青风、绿风表示病较轻,较常见;黑风,乌风少见;黄风表示病最重,易致失明。
五轮
眼科的一种学说。眠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个部位,用于说明局部与内脏相关的生理病理,并作为眼疾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肉轮位于上胞(睑)和下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血轮位于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气轮即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风轮即黑睛,在脏属肝,肝属风木,故其疾患多与肝,胆有关;水轮即瞳神(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其病患多与肾,膀胱有关。此说总结了眼科的一些临床经验,但以五行通套五脱,不免牵强,应用时不宜生搬硬套。
蟹睛
本病多由火热上攻,治疗失当,以致真睛膏损。症状类似“旋螺突起”,在黑睛边缘有似蟹睛般的神膏绽出,凸出的范围一般较小。若黄仁全部凸出,则最终将导致失明。
旋螺突起
本病系因肝热过甚,致使风轮部分凸出如旋螺状,眼球变白或发青,日久变成黑色。重者可致盲。本病类似角膜葡萄肿,系因角膜溃疡穿破后,虹膜脱出结疤而成。
血灌瞳神
病因多由外伤损及血管,以致血液外溢;也有因内热过盛,损伤眼内血络所引起。血液进入风轮及瞳神部位,外观瞳神呈现一片红色,如不及时调治,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眼胞菌毒
本症系因脾经湿热蕴结所引起。患者睑缘长出小泡,逐渐长出如菌形的赘生物,且有小蒂,不痛不痒,甚者眼翻流泪,视物昏蒙,有的经久不愈。类似于眠睑庖疹或粟粒疹。
眼胞痰核(胞睑肿核)
本病多因胃肠蕴热,与湿痰相结,以致阻塞经络,起于胞睑之间。其症状可见胞睑内有核状硬结(多生于上胞),按之不痛,推之移动,日久隆起发红,眼胞重坠胀涩。本症又名“目疣”,即睑板腺囊肿。
眼丹
本病病因,部位等与针眼相同,但病情较重,胞睑可漫肿赤痛,有硬结拒按,甚至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夜盲
俗称“鸡盲”或“雀目”。本病起因于脾胃虚弱,导致肝血亏虚或肾阴不足,缺乏维生素A所致。其主要症状是夜晚或在黑暗处视物不清。
翳
黑睛部份由于疾病而失去其透明光亮的特性,代之以疤痕组织,以致轻重不等地障蔽视力,这种病症就叫“翳”。
圆翳内障(如银内障)
本病起于肝肾两亏或脾胃虚衰,运化失常。其症状为晶状体失去原有的透明度,变为混浊,使视力下降或丧失。类似白内障。
云翳
黑睛上因患“凝脂翳”等一类疾病而遗留一层薄的不透明组织,如云如雾,故称“云翳”。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或有轻度障碍。
针眼(土疳)
又名“土疡”。指生长在胞睑边缘的小疖。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则赤痛拒按。相当于麦粒肿。
真睛破损
眼珠因外物射入或跌仆而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如处理不当,可致失明。
眦帷赤烂
帷(音惟),本症似眼角睑缘炎,其病因与眼弦赤烂相同。主要症状是两眦糜烂起痂,伴有痒痛感比,重症甚至眦帷出血,睫毛脱落。
《中医名词词典》-五官科病证-耳鼻喉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67 次浏览 • 2017-01-07 20:28
白喉
本病是由于时行疫毒自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患者咽喉部出现白膜,逐渐扩大,蔓及喉关内外,呼吸受阻。局部的白膜牢固,剥之则出血。调治不当,则白膜肿塞喉间,引起窒息。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及春季,儿童多见。
鼻疳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风热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
鼻疖
鼻内或鼻外因肺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和全身不适症状。
鼻衄
即鼻窍出血。引起鼻衄的原因颇多,但以实热症为多见。如风温外感,肺素有热,或胃经积热,或肝火上炎,均可引起鼻衄。此外也有阴虚火旺引起的。
鼻鼽
鼽(音求),是一种由于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病症,其表现为经常鼻流清涕,容易打喷嚏。类似过敏性鼻炎。
鼻渊
俗名“脑漏”。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辛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眩等症。本病相当于鼻窦炎。
鼻痔
凡鼻腔内生赘肉肿块,统称鼻痔,又称“鼻瘜肉”。本病是由于肺经风湿热诸邪郁滞而成。轻者鼻塞气堵,重者鼻大畸形,甚或垂出外鼻孔。
垂痈
又名“紫舌胀”,由心经火盛血壅所致。多贝于初生婴儿,舌上长出如壳样的肿物,内有血水,胀起于舌面,坚硬疼痛。
唇风
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风”。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唇疹
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耵聍
(音dīng níng)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黄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聍为正常现象。若因风热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称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鹅口疮(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发生在初生儿则属胎热上政。其症状是口中糜烂,舌面上布满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热烦躁等症。
耳疔
指生于外耳的疔疮,多属肾经火毒引起,疔疮色黑根深,又名“暗疔”。发作时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并作。
耳疳
是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后疽
本病系由三焦及胆两经火毒引起,其症状为耳后肿痛溃破流脓,并常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周身症状,类似急性乳突炎。
耳聋
耳为肾的外窍,胆及三焦等的经脉会于耳中,所以一般耳病与此三者关系最为密切。耳聋有虚证和实证之分。虚证耳聋,发病较缓慢,初起的先有听力减退,称为“重听”(deafness),其病因为“下元亏损”,肾精不足。实证耳聋,发病骤然,称为“暴聋”,多因外伤、外感风火,或内火上炎所致。
耳鸣
耳中自觉有蝉鸣或其它各种声响者,叫做“耳鸣”。可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证是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常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状,诊脉多细弱,如因暴怒伤肝,致肝、胆之火上逆,则耳中暴鸣如钟鼓之声,属于实证。
耳痈
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疖肿。
耳痔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樱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风热喉痹
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部引起。主要症状是咽部红肿灼热,吞咽不利,疼痛。同时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本病类似急性咽炎。
喉痹
痹,闭塞不通之意。是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凡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的,均属喉痹范围。
喉疔
此症是由于邪热内侵肺胃,火毒上结于喉所致,其疮生于喉头两旁,根深,形如靴钉,故名。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自觉痒麻。如疔庖红肿顶破出脓者为顺症易治,如软陷腐烂属逆重症。
喉风
本病多因感受风热外邪,肺胃素有积热,致风火相煽,蕴结而成。其症状为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并伴有痰涎壅盛,牙关拘急,神志不清等。若有牙关紧闭,口噤如锁的,称为“锁喉风”;如痰热壅盛,咽喉里外皆肿痛,迅速漫延至颈,颚,腮,龈等处,甚则连及前胸,呼吸急促,则称为“缠喉风”。
喉疳
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于胃热所致。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喉关痈
本病多因风热之毒侵袭咽喉,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盛而化脓。局部主要症状是扁桃体一侧或双侧的周围肿胀突起,焮红灼热,吞咽困难,悬雍垂亦肿胀变形,以儿为多见,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相似。
喉瘤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
喉痧(烂喉丹痧)
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合,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喉岩(喉菌)
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受阻滞。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喉痈
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咽及语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塞,引起窒息。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颔下痈”。
酒齄鼻
齄(音渣),又名“鼻赤”或“鼻齄”,系由于脾胃湿热上熏于肺,血瘀凝结而引起的病症。主要症状是鼻头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发红,病久则呈紫红色,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瘤。
口疮
本病多因脾胃积热,也有因体质素虚,虚火上炎而致。其症状是口腔内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小的溃烂点。小儿口疮由于疳积所致,则为“口疳”。
口糜
本症多因脾经积热,上熏口腔,致使口腔内出现白色形如苔藓状之溃烂点、疼痛,甚至妨碍饮食。
口丫疮
本病多为脾胃积热所致。常见于儿童,在一侧或双侧唇角处有皲(音均)裂,糜烂,说话或进食张嘴时感到疼痛。
梅核气
本症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其症状为咽喉不红不肿,但自觉咽中有如梅核大小的异物阻塞,吐不出,吞不下。本病相当于癔球。
脓耳
凡耳内红肿焮热,鼓膜溃破、耳道出脓的称为脓耳,脓水呈黄色者叫“聤耳”(音停)白色者叫“缠耳”;多因肝经火热引起。患者有耳窍突发疼痛,听力减退,并伴有周身寒热,脉象弦滑而数等症状。本病多发生于小儿。类似急性中耳炎。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滞而起。本病起病急骤,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即急性扁桃体炎。
上颚痈
喉痈的一种,又名“悬痈”。生于上颚部的痈疡。其病因多由心,肾与三焦积热所致。主要症状为上颚脓肿突起,舌难伸缩,吞咽不适,并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即上颚脓肿。
石蛾
即乳蛾之一种,症状略同乳蛾。多见于小儿,病情发展缓慢,且不易速愈,喉核发硬肿大,故名“石蛾”。本病类似于慢性扁桃体炎。
锁喉毒
本病由心与小肠积热,又复外感风寒,凝结而成。其症状先是耳前部结核肿痛,逐渐影响到咽喉,肿塞疼痛,妨碍饮食。
锁喉痈
本病多因肺胃两经感受时邪风热或心经火毒挟风邪而发。如痈疡生于喉结之外,红肿胀大,容易累及喉头。一般的说破溃流脓者易治。
悬旗风(悬旗痈)
本病大多由于胃火炽盛,脾胃积热,上侵喉关或因外伤引起。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内悬壅垂下端尖头部出现紫色血泡,名“悬旗风”(一作“悬[病其]风”)。如血泡生长在口腔上颚,破溃后出现糜烂疼痛,妨碍饮食,则称为“飞扬喉”。◎按:[病其]为一组合字。左为“病”字去“丙”,内为一“其”字。
咽后痈
喉痈之一种,又名“里喉痈”。即生于咽后壁的脓肿,多因风热结毒壅盛化脓所致。其症状为咽后壁脓肿突起,焮红热痛,吞咽困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
阴虚喉痹
本病由于阴亏火旺,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症状是患部潮红,呈慢性充血,咽部不适,似常有痰而又不易咳出,吞咽欠爽。有的伴有其它阴虚症状。本病与慢性咽炎一类病症相似。
阴虚喉癣
本病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以致肺阴受伤。其症状为咽部粘膜溃烂,表面突起,颜色晦暗,日久逐渐溃烂,疼痛,妨碍饮食。患者常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本病类似咽粘膜结核或喉头结核,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中医名词词典》-外伤科病症-伤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40 次浏览 • 2017-01-07 20:22
按摩(推拿)
古称“按蹻”。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的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搯、搓、摇、滚、抖等方法。应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它多种疾病。
抱膝
正骨工具。多用藤条或竹条制成,外形圆圈状,比膝盖骨稍大,四边各系以条带,将圈放在膝盖骨上,条带结扎后可以固定膝部,用以治疗髌骨骨折。
搓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刀晕
因创伤出血,疼痛或精神紧张而致的晕厥。
抖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端法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矾索迭砖
古代正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挫伤及椎间盘脱出。就是让病人两足分别站在三层砖上(即“迭砖”),同时两手向上高举紧握住悬挂高处的绳索(即“矾索”)。这时医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层的砖。用以牵引脊骨,促使复位。
骨折
即骨的断裂。多由外来暴力或肌肉的强力牵拉致骨的完整性或连绩性遭到破坏所致。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骨折处不与体外相通;后者有伤口通至骨折处,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畸形,压痛,骨擦音和纵轴扣击痛等,患者也可因突然受伤,疼痛和出血而发生休克。此外,由于骨质本身本来就有肿瘤、结核或骨髓炎等病变,由于轻伤而断裂的,称为病理性骨折。
滚法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裹帘
即古代伤科正骨时缠裹伤处所用布条的专称。用途同现代所用的绷带。
接法1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内外压按的方法。
接法2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骨折的断端或碎片重新予以整复原位并接合在一起,也是各种正骨手法的总称。
金疡
即“金创”。指被金属利器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疡。
理伤续断
是指处理各种外伤,骨伤疾病的简称。
摸法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摩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大姆指或手掌在伤部(多为软组织)或俞穴的部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拿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又称“弹筋”。
扭伤
指关节附近软组织如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因外力的猛烈牵拉而引起的损伤。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运动障碍等。
披肩
古代正骨工具。是用熟牛皮制作的,用于锁骨骨折时固定肩部的工具。现已改用硬纸板及“8”形绷带固定来代替。
揉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杉篱
古代正骨工具。系根据伤肢的形状,患部的长短宽狭,用杉木条编成竹篱状(每个杉木条两头各钻一小孔,以绳联贯,其形如篱,故名),用以固定骨折患肢,现多用“小夹板”代替。
闪挫
闪伤和挫伤的合称。躯干因突然旋转或屈伸,使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受急骤的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闪伤”,它属扭伤的范围,常见于腰部。体表受钝器直接撞击而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称为“挫伤”。
搯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甲搯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压按的方法。
提法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折断下垂的骨端用手或绳子向上,向外提出。以达到直接或间接完全复位的一种牵引手法。
通木
古代正骨工具。即宽三寸,厚二寸的长杉木板一块,长度根据患者由颈部至腰部的距离来决定。木板的一面刻有上下纵行的凹槽。内填棉花,可以伏贴于患者的脊骨上。两侧则穿孔系以宽带,用以固定脊椎骨折。此法现多不用,而改以沙袋垫代替。
推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作直接式的按摩。
脱骱
骱,关节。脱骱,即关节脱位,亦称“脱臼”。指组成关节的骨端因正常连接受损害而离开其原有的解剖位置。一般为外伤所引起,多发生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后者有伤口通至脱位的关节,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复杂而严重。其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功能障碍。此外,脱骱也可因气血虚弱,筋骨松弛,而重复在同一个关节发生的,称为重复脱骱(即习惯性脱臼);还有一种脱骱可由于先天不足,胚胎发育不全所致。
小夹板
正骨工具。四肢骨折时作固定用。是用柳木、杉木或胶合板等作材料,按肢体长短制成的长方形薄板。
腰柱
正骨工具。是用扁担形,扁平长条状的杉木四根,各宽一寸,厚五分,长短约一尺上下,并在其两端钻孔,以线绳互相连贯,可以围扎在腰部脊骨上,用于腰椎骨折的固定。
摇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膝,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作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振榳
正骨用的拍打工具。为直径2~3公分的小木棒。用于:骨伤局部瘀血肿胀,可轻度拍打患部周围。头,胸震伤时,先用布缠裹头部,再轻轻拍打足心。可以起到气血流通,瘀肿消散的作用。
正骨
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其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
正骨工具
指治疗各种外伤和骨折所使用的工具,如腰柱,披肩,竹帘,杉篱,各种质料制成的大小夹板,绷带等。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
正骨手法
即治疗骨折,脱症,扭挫伤时使用的各种手法,如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竹帘
古代正骨工具。外形和构造与夏天的竹门帘相似。但其大小则根据患部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包裹在伤肢的外面,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规均改用“小夹板”代替。
自学中医10年,我是怎么做到的(转载)
中医入门 •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59 次浏览 • 2019-01-05 01:52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再后面,就很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
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另外真的非常感谢中医古籍这个软件,收录了二千多本珍贵中医古籍,保护了传统文化,我现在温习中医古籍基本上都在这个软件里面搜索,使用非常方便。
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写作当时),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其他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
2002-2009年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
2010年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兴趣读物
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
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卢崇汉:《扶阳讲记》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中医基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
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
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
邓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2011-2012年信息浪潮时代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
(2012)读《内经》
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
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
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
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
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
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
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计划要看的
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2.《伤寒论教参》
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
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3.黄元御:《金匮悬解》
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计划要看的
1.程门雪:《金匮篇解》
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
(2012年)读《温病学》
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
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赵绍琴书入门的。3.赵绍琴温病讲座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下面计划要看的1.王孟英《温热经纬》2.《温病学》教参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
(2011年)黄元御
1.《四圣心源》2.《四圣悬枢》3.《难经悬解》4.《长沙药解》5.《玉楸药解》6.《素灵微蕴》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2.《圆运动的古中医学》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
1.《外经微言》2.《本草新编》3.《辨证玉函》4.《脉诀阐微》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
中医各家学说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
其他读过的医书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
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
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
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
6.《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
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
9.滑寿《诊家枢要》+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
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11.《赵绍琴验案精选》
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13.《张仲景医学源流》
14.《刘渡舟验案精选》
其他兴趣读物与视频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重点学习书目
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
2013年读过的医书
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辨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
伤寒金匮类著作
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
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
3.《刘渡舟验案精选》:辨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
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
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
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
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
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
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
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搁回书柜了。
温病类著作
1.《温病条辨》: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
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辨》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辨》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
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
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
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辨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辨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辨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辨,完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
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
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
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
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辨》: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
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
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
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455 次浏览 • 2018-07-15 22:51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圣人治未病
上工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华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告戒人们,常常做些体育活动就会身体健康,不易生病,好像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转动的门轴是不会生蠹虫的。
郭霭春:,躬耕不辍死而后已.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二千四百年前名言:“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身心靈完全平衡才能擁有真正的健康、解脫和喜悅。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吴阶平讲:“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患者康复后的微笑,就是给我最大的奖励!- 张秋娟?
“人与动脉同寿”,这是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人的动脉在
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当重要脏器(心、脑)梗塞坏死之日,也就到了人的寿终正寝之时。?
孙思邈?
“大医精诚”
张文仲?
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治疗气病与风疾,医药虽然大抵相同,然而人性各异?
中医名言拾粹
中医名言拾粹
第一部分?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匮翼?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
——〔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第二部分?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近代〕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第三部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不应病,当思其药。?
——〔明〕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里,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中医锦句120条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名句整理(二)
七、藏象学说?
-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 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 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厥论》)
- 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 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 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 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 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 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
-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
-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灵枢·本脏》)
-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
-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
-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 风者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
-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
-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
- 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 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
- 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
- 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
-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
- 百病多由痰作祟。(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
-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
-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
-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
-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
-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气有余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
- 热胜则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201-260)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756 次浏览 • 2017-01-31 18:25
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 ?小儿感冒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都容易发热。治疗大多以内服为给药途径,但常因中药煎剂的浓烈味道或苦涩不易被接受而哭闹不安。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又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他病,如何才能使小儿乐于接受,又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我家世代相传一种
?
药物煎水沐浴法,先父王幼臣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只用青蒿一味,煎水给小儿洗澡,疗效显著。常令我注意采集以备其用。我从医临证40多年来,每遇小儿感冒发热者,继承先父的这一方法,3岁以内幼儿用青蒿100g。3岁以上小儿用200~250g,先将洗澡用的水烧开,加入青蒿,盖上锅盏再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闷出药味,待药汤热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屡获良效。对成人感冒发热亦效。
青蒿是菊科属植物黄花蒿,有解毒清热作用。用青蒿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方法简便,小儿易于接受,疗效明显,无副作用,而且药源丰富易得,我家三代行医均喜用此法。(《南方医话》)
?
202.《河北中药手册》曰,体虚低烧,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钱,水煎服。
南京《常用中草药》曰,治肺结核潮热:白薇三钱,葎草果实三钱,地骨皮四钱,水煎服。
?
203.《证治准绳》曰,清骨散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温症指归》曰,银甲散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皮,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
?
204.肥儿丸: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本品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
?
205.《本草纲目》曰,大黄主小便淋沥。
《药性赋》曰,大黄利水肿。
《日华子本草》曰,大黄利大小便。
《本草经疏》曰,《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
206.《名医类案》曰,姚僧垣治梁元帝,患心腹病,诸医皆请用平药,僧垣曰,脉洪大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愈。
?
207.《中药趣话》曰,解放前,上海“三友实业社”的老板,为了制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上海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献一方。
众医所多为参、芪、苓、术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只用生大黄一味。
老板十分惊奇,听了献方者一番解释,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补丸”,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
无独有偶,江西有一名医,也以出售单味大黄制成的“通补丸”而大获其利。
民间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卖“大补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传,一次酒后吐出了实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
?
208.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一味大黄,用酒炒三遍为末,名之曰一味大黄散,以茶调服一二钱,其效如神。
上海名医徐小圃曾治一富翁,腹中胀满,胸中痰喘,他用大黄半斤,分多次服用。
富翁既怀疑又恐惧,但众医束手,救治难愈,于是便想一试。不料服完药后,肠通腑畅,痰去喘平。
于是便请教徐小圃说,众医屡用不效,先生一味大黄建奇功,此中有何秘也。
徐小铺笑而答曰,君向来喜食膏粱厚味,壅塞肠腑,热痰上扰胸膈,大黄性清下,味辛香,独行则力猛功专,疏通沟渠,清理污秽,又何秘之有呢?
?
?
209.肠道中有积垢,人身体瘦弱,不想吃饭的:
《洄溪医案》曰,淮安大商杨秀伦,年七十四,外感停食。
医者以年高素封,非补不纳。遂致闻饭气则呕,见人饭食辄叱曰:此等臭物,亏汝等如何吃下?不食不寝者匝月,惟以参汤续命而已。
慕名来聘,余诊之曰:此病可治,但我所立方必不服,不服则必死。若徇君等意以立方亦死,不如竟不立也。群问:当用何药?余曰:非生大黄不可。
众果大骇,有一人曰:姑俟先生定方再商。其意盖谓千里而至,不可不周全情面,俟药成而私弃之可也。
余觉其意,煎成,亲至病人所强服,旁人皆惶恐无措,止服其半,是夜即气平得寝,并不泻。
明日全服一剂,下宿垢少许,身益和。
第三日侵晨,余卧书室中未起,闻外哗传云:老太爷在堂中扫地。
余披衣起询,告者曰:老太爷久卧思起,欲亲来谢先生。出堂中,因果壳盈积,乃自用帚掠开,以便步履。旋入余卧所,久谈。
早膳至,病者观食,自向碗内撮数粒嚼之,且曰:何以不臭?从此饮食渐进,精神如旧,群以为奇。
余曰:伤食恶食,人所共知,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今之医者,以老人停食不可消,止宜补中气,以待其自消,此等乱道,世反奉为金针,误人不知其几也。余之得有声淮扬者,以此。
?
210.《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柴胡 半两[9g] 天花粉 当归 各三钱[各9g] 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6g]大黄(酒浸),一两[12g]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
211.《黄帝内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所以在治疗肺病咳嗽或咳血时,如果病人伴有发热痰黄或血色鲜红,脉势上亢,在常规治咳喘或咳血的汤方中,加进大黄,可获奇效。
212.杨老治疗中风常生大黄与酒大黄并用。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所致,正如《内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时不论风、火、痰、瘀,悉奔于上,冲逆犯脑,总属“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证,故在治疗上就应“上逆者使其下行”,故以“通下”为主法,以急应急,大腑一通,风火痰瘀之奔逆于上者得以下行,此乃平降气血之捷法也。然单纯通腑虽可解一时之急,但血瘀难除。杨老常用生大黄配酒大黄,大黄生用作用峻猛,泻下攻积,泻火清热,直折暴逆,取其上病下取,以引血下行,《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大黄酒制上行,泻下力较弱,功擅活血祛瘀,两药相配,升清降浊,通腑祛瘀,气血得调,风火痰瘀得去,则诸暴强直可缓解。[浙江中医杂志,2000(10):417]
?
213.《医宗说约》,治实热大便燥结发狂,用大黄四两,酒浸一夜,水三升煎之,分三服。能食,脉沉实有力者立愈。
?
214.《本草思辨论》曰,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
215.稀释结粪:《临证用药经验》记载,临床常用甜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仁(五仁汤)治津枯肠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及产后血虚便秘,安全有效。若大便硬如羊屎而又搏结成块,虽近肛门,亦难排出者,我每用玄明粉3~5g,分2次化入五仁汤内,结硬大便即变软变稀,易于排出,虽多次用之,亦未见泻下及损正之弊。
《黄河医话》记载,麻子仁丸治疗阴亏肠燥,久久不愈之便秘,老幼咸宜。但亦有部分患者服之乏效,或用时便通,停药又秘结。笔者对于此类病人,常在麻子仁方原方中加玄明粉一味,或为丸剂,或改丸为汤,其通便之效益彰,且往往可使便秘患者愈后不易复发。玄明粉咸苦润下,通便效卓而不伤正,助麻子仁丸之力而无留弊之虞,加入麻子仁丸,自可获预期效果。
?
215.用化痰药也能治肩周痹痛
《神农本草经》曰,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舌苔黄腻,脉弦数,用含有芒硝的茯苓丸。茯苓、半夏、枳壳、芒硝四味药
奇怪这四味药没有一味药活血化瘀,也没有一味药疏通经络,更没有一味藤类药去止痹痛,治疗肩周炎痹痛
《神农本草经》说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我知道是什么道理了。
它通过味咸软化一切痰浊,再通过性寒降归六腑,这样浊阴不阻塞在肩周,那么手臂怕冷怕热的现象就消除了,也不会放在被子里就热,伸出来就怕冷。:指迷茯苓丸能够软化肩部顽痰,从胃肠排泄而去。
216.《陕西中医学院学报》记载,用于重症肝炎之导泻,可取大剂量番泻叶30到60克,以开水泡茶饮服。但须中病即止,却勿过度,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
217.《医学六书》: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3两,大黄3两,龙胆草3两,芦荟3两,黄连1两半,青黛3两,黄芩1两半,木香1两,黄柏1两半,栀子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肝火内壅,胃气不化,胁腹疼胀,大便闭结,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竹叶汤送下。
218.《本草经疏》曰,更衣丸治大便不通(心肝火热攻冲,阳不入阴):臭芦荟(研细)七钱,朱砂(研如飞面)五钱。滴好酒和丸,每服三钱,酒吞。
?
219.麻子仁丸是二仁一芍小承气。
即是由杏仁、火麻仁润肺肠,加上芍药缓五脏六腑急躁,这样性格松缓,肠道就得到滋润,然后再配上大黄、枳实、厚朴这小承气汤的思路,把腑肠之气一打开,大便就很顺利地下来。
长寿的秘密
《神农本草经》曰,火麻仁补中益气,久服肥健。
220.李瑞经验
火麻仁治愈习惯性便秘 ?火麻仁,又称大麻仁、麻子仁,属润下药。北方人常将其炒熟作为零食。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李瑞患习惯性便秘多年,用麻子仁丸虽也见效,但不仅服药苦,而且不服药即又便秘。一次下乡,当地人都零食火麻仁遂也随之一起食,食后当天大便非常顺利。窃思此必火麻仁之功。以后即常常食用,从此其习惯性便秘告愈。后凡遇习惯性便秘患者,即告此法,效果均佳。[中国民间疗法,1999(1):47]
?
221.《圣济总录》曰,郁李仁煎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两。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同煮热,放温顿服之。
222.顾方经验
“目瞑则惊悸梦惕”,在临床上为难治之症。顾老继承其父顾丕荣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采用酒浸郁李仁,结合辨证论治,除治疗本病外,并对睡中手舞足蹈、寐中哭笑叫喊等一切异常动作,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郁李仁“用酒能入胆治悸、目张不瞑”。如“一妇因大恐而病愈后,
?
目张不瞑,钱乙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润能散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而目瞑矣’。”《温热经纬》湿热病篇说:“湿热病,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不舒,宜用酒浸郁李仁……”
顾老根据前人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酒浸郁李仁,治寐中惊悸梦惕,获得良好效果。实践经验,凡睡中一切异常动作、梦呓、叫喊也有同样疗效。
考郁李仁用酒浸,因酒入胆,以散结气,胆气一舒,则肝魂自宁,诸症悉除。
?
223.江淑安经验
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g,加入大枣10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不久,吾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10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皮包,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1剂,泻2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1次,腹泻4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3):30]
?
224.聂光荣经验
商陆有赤白两种,临床应以白花商陆入药。白花商陆,味舌寒、性微辛,无毒。花白者,根块商陆呈白而微黄色,状如白甘薯,表皮浅褐色。方书多言商陆赤者有毒,不可内服。有云商陆内服剂量应掌握在1.5~4.5g,过量可引起中毒,反致尿量减少,可能针对赤花商陆而言。贵州民间呼白花商陆为大苋菜,多栽种于庭院备用。谓其能治虚弱或病后体虚浮肿。取新鲜者炖肉吃,每次用量达50~100g。商陆能否治虚弱,理论上尚无根据,临床也不用其补虚。《本草纲目》仅载有“商陆,其苗、茎并可蒸食,可作脯,可充粮救肌”。
余喜用白花商陆,内服常用量,干品10~15g,外用50~100g。家传商陆、鲜葱贴敷小腹法,治疗腹水肿满、癃闭。其法用白花商陆,干品100g或鲜品150g(鲜品更佳),鲜葱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热,贴敷小腹,冷则炒热又贴,如此反复多次,一般4~6小时即可达目的。
曾治一危重水肿病青年男子,因感冒后患急性肾炎住院治疗,数日之后,浮肿不仅未消,且日甚一日,渐而肿势入腹,小便涓滴而下,竟至癃闭。医院按急性肾炎并尿毒症,已下病危通知。余诊见其人全身浮肿,腹大如瓮,面赤,气喘,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食饮难下。患者
?
肾关闭塞,三焦不通,水气泛溢,壅滞于腹。尤为棘手者,恶心呕吐,汤药难进。即先用商陆贴敷小腹法,以救万一。遂取新鲜白花商陆500g给患者家属,嘱另加鲜葱1握约1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趁热敷小腹部,冷则炒热又敷。越日家属欣喜来告曰:如法用后,半夜小便大下,腹大明显消退,且全身筑筑汗出,身肿已消,今晨已进稀粥2碗,还叫不饱。一味平淡之药,把病人从痛苦、重危的边缘上挽救回来,且收效之快,亦令人惊叹。患者积水得行,肾关已开,胃气因和。后投加减疏凿饮合自拟二皮消肿汤扫荡余水兼以清热,治疗半月余即获痊愈。
白花商陆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肾炎、尿毒症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用贴敷法,均具有独特而卓著的疗效。而且外用,患者也乐于接受。敷时不要过烫,对皮肤亦无刺激。须要注意者:赤花商陆苦寒有毒,内服慎用。我只用白花商陆,赤者均不作内服、外用。(《南方医话》)
?
225.张志远经验
商陆消疽热红肿 ?商陆之根入药,口中嚼之过久能麻舌,可见肿消。《五十二病方》内言其以醋渍之外涂“疽”证,可“熨”红肿,实则和《神农本草经》所记完全一致。《张文仲方》谓“传恶疮”,发病较慢,高出皮肤不太明显,表现红肿热痛的外科疾患,同后世痈属阳、疽属阴之区分方法不同,究诸实际,还应归入阳证范围。关于该药的外治作用,已故耆宿万仙槎曾向先生传授过他的经验,先将商陆打碎,轧为细末,加醋调匀,贴于患部,以之治疗无名肿毒,方法简单,疗效甚好。用于痄腮、丹毒、毛囊炎、蜂窝织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再配合内服清热解毒、通络散血之品,则药效更佳。(《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1985年曾诊治一中年妇女,因龋齿拔牙导致右侧颜面红热,似火灼手,劝其用徐洄溪束毒围内的大黄加商陆同陈醋混合为膏,按疔疖处理,敷在脸上,中心留头,外盖油纸、纱布固定,结果48小时即热退肿消,特附此案以识药缘。(《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
226.二丑粉治疗小儿食积有特效?
《万病从根治》曰,小儿食积的表现是经常下午或夜晚发热,不想吃东西,大便不畅。运用退烧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但药力消失后,体温又升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胃肠道的积食,运用二丑粉,采用攻下的办法,排出体内的积食,孩子自然是很快就能康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患儿,5岁,午后发热伴胃胀两天。孩子妈妈说,孩子两天前暴饮暴食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喝了五谷茶也没什么效果,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清楚,孩子虽然在用药后体温下降,但到半夜又烧起来,体温38摄氏度,他们情急之下,让孩子吃了退烧药,第二天一早赶忙前来就诊。
就诊时,孩子面颊潮红,腹胀如鼓,3天没有大便,体温38.5摄氏度。这是明显的小儿积食,用攻下的办法就能缓解。处方很简单:二丑粉5克,伴白砂糖少许,凉开水调后嚼服。孩子服药后3小时,就解了一次大便,腹胀减轻,体温也降下来;4小时后解第二次大便,腹胀消失
?
。当天晚上吃稀饭一碗,完全恢复正常。
很多人担心二丑有毒,使用不当会中毒,其实二丑的毒性主要在它的皮上,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自然就无毒了,那么如何加工呢?这个问题我在《医间道》书中有详细的描述,现转载如下:
取牵牛子1000克,小火炒焦黄后,研成细粉,边研边过细筛,1000克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
用法:药粉3~5克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形如芝麻糊一般,味道香甜,令患儿嚼服。
我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几年来使用数百人,未见一例中毒,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即不再继续服用。
?
227.《本草纲目》曰,牵牛子,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其说极力闢之。
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
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刚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
?
228.叶橘泉经验
仲景《伤寒论》有桔梗白散,是典型的巴豆剂(巴豆霜1分,桔梗、贝母各3分)。原方主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
我曾用于痰食胶结昏迷不语之老人,获得意外之疗效。如郑姓老人年70余,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湿恒盛,时在初春,其家有喜庆事,此老人嚼酒肉饭食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家人在忙碌中初当不知,至晚始发觉患者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木然如痴呆。
因其不气急,不发热,第三天始邀余诊,两手脉象滑大有力,检视口腔,满口痰涎粘连,舌苔则厚腻垢浊,呼之不应,问之不答,两目呆瞪直视,瞳孔反应正常,按压其胸腹部,惠者蹙眉似有痛闷感拒按状,于揭被时发觉有尿臭,始知其遗尿在床,然大便不行。
当考虑其脉象舌苔是实证,不发热,不咳嗽,不气急,病不在脑而在胃,因作寒实结胸论治,用桔梗白散五分,嘱分3次以温开水调和缓缓灌服。2次灌药后,呕出黏腻胶痰样吐物甚多,旋即发出长叹太息呻吟声,3次药后,腹中鸣响,得泻下2次,患者始觉胸痛、发热、口渴,欲索饮,继以小陷胸汤2剂而愈。
?
229.《墨余录》中记载,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本效,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梓为其诊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来至肯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
由于王比李年长,名气也高,李颇有为难之处。于是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
王曰:“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他医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两位名医彼此相互敬重相互信任,一时遂被传为医林佳话。
?
?
230.《摘元方》曰,治阳水肿胀:千金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以去陈莝。
《海上集验方》曰,治蛇咬肿毒,闷欲死:重楼六分,千金子七颗(去皮)。二物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敷咬处。
?
231.《外台秘要》曰,历节风痛,用独活、羌活、松解等分,以酒煮过,每日空心饮一杯。
?
232.《备急千金要方》曰: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组成】独活3两,寄生2两,杜仲2两,牛膝2两,细辛2两,秦艽2两,茯苓2两,桂心2两,防风2两,芎?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芍药2两,干地黄2两。
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在《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一文中谈到“如疼痛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独活一味,此药不但有疏风散湿之功,若用至60克既有镇痛之神效又无副作用”。
?
?233.单兆伟经验
用独活治疗头痛、齿痛而疗效上乘者,少见报道。笔者认为凡头痛、齿痛因风寒湿邪引发者,皆可用之以散邪止痛。
治头痛,常与川芎、白芷、蔓荆子等同用,以增祛风止痛之效,如“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痛在脑齿”,用之以搜伏风,常配细辛、生地黄、川芎等,如《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治牙痛,可单用本品止痛,例如《肘后方》治风齿疼颊肿,用独活以酒煎热含漱,亦可与细辛、川芎、羌活、生地生地黄等同用,散寒止痛之效更佳,方如《证治准绳》独活散;若风火牙痛,牙龈红肿者,可配石膏、升麻、细辛等以散风清热而消肿止痛。
?
234.杜曦经验 独活治肝炎后胁痛 ?在一次学术活动中,上海市崇明县中心医院蔡丽乔医师介绍独活有治疗肝炎后胁痛的作用,我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曾治疗43例,其中治愈39例,好转4例。一般服3~10剂即可达止痛效果。临床上凡肝炎后证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肝胆湿热、瘀血阻滞而出现胁痛,在辨证用药的基础方中加入小剂量(成人一般6g)的独活,胁痛常能应手而愈。但独活辛温,故肝阴不足的患者慎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6]
?
235.子宫肌瘤是怎么形成的《黄帝内经》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到,妇人腹中有癥瘕,就用桂枝茯苓丸。用桂枝茯苓丸能够助阳气化,活血化瘀,利水下行,不愧是治疗妇人腹中寒积的名方。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这五味药如何成为《黄帝内经》的注脚呢?为何张仲景是在用《黄帝内经》的理法来去设计方药呢?,首先你看桂枝,在这里最重要,它能温阳散寒,助阳气化,它可以把包裹在肌瘤包块表面那层寒冷的衣服撕开来。
?
236.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一口咽下去,骨鲠软如绵。
?
237.《本草纲目》中记载,唐贞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微暖,并得清凉。
先时,商州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
?
238.单味威灵仙治梅核气
《唐瑶经验方》曰,治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
李裕蕃经验 ?
威灵仙治梅核气 ?威灵仙味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之功。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诸骨鲠咽等症。李老把梅核气具有咽部如梗的症状与威灵仙治骨鲠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取威灵仙试用于治疗梅核气。每次30g,水煎服。单用,或加入理气散结的方药中。经多年临床应用,辄效。真乃医者,意也,善解也。(《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
239.小儿扁桃体发炎《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消胸中痰唾之痞。
《本草纲目》曰,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消急性扁桃体炎症属于实证的,痰火上扰,就用扁桃三药,威灵仙、白英、青皮。
威灵仙能升能降,善于疏利一切梗塞。《雷公药性赋》称它善消胸中痰唾之痞,能够疏利咽膈以利气道,消化痰积以治闷塞。
就用这三味药。,咽喉部就通利,堵塞感消失,吃完三剂药,连胸中老容易痞塞,觉得痰吐不干净的症状也消失了。
《本草正义》曰,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
?
240.《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阳明热结便秘的患者,众医家都用大承气汤,大便却仍然不通,一个叫刘肃亭的老先生,力排众议,单用威灵仙三钱煎汤,病人服用后,大便随即而下,病去若失。
付方珍经验
威灵仙治老年性便秘 ?威灵仙为毛茛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威灵仙的根。《本草从新》上说:“治中风痛风……大小肠秘,一切冷痛。”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威灵仙丸治年高气衰,津液枯燥,大便秘结。”其组成为黄芪、枳实、威灵仙。几十年来,付老用威灵仙20~30g,肉苁蓉10g,治疗习惯性便秘,特别是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均获得好的疗效。如有气虚者,可酌加黄芪、党参效果更佳。付老认为,威灵仙的用量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的强弱加减用药,疗效更佳。(岳开琴整理)(《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
241.用风药来治痒《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散苛痒皮肤之风。
顽固的荨麻疹,早晚都瘙痒,治浑身瘙痒的特效方是什么?
小指月便背起奇效良方来:
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除。
就用这六味药。浑身的瘙痒,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跑光光了,她没有吃过这么有效的汤方。酒是双刃剑,用得好是灵药,用不好是病根,借助酒把瘙痒都发出来,然后利用药力一举宣散,从此痒去身安。威灵仙止痒,都是说它是祛风湿药,它凭什么能止痒呢?祛风之药,便是治痒之药。痒为泻风,风气宣通,痒就减轻了,就像你身上痒,用手去抓抓,令气通血活,瘙痒便除。《威灵仙传》上记载,威灵仙去中风,通行十二经脉,朝服暮效,所以除风痒如神。
?
242.孙兆曰,放杖丸治肾脏风壅,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
?
243比老虎咬还痛的风湿痹症
《金匮要略》曰,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244.《金匮要略》曰,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一分(炮),赤石脂二分,干姜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
《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
245.朱良春经验
顽固风疹痹痛难除者,非白花蛇不除,故白花蛇有截风要药之称。
带状疱疹方 ?此病多由肝经郁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朱氏创立蕲冰散:以蕲蛇30g,冰片3g,研细末,用麻油或菜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1日3次,一般2~4日可愈。蕲蛇搜风解毒之力远较乌梢蛇为胜,故对重症顽疾须取蕲蛇,且内服和外用均有效;冰片散郁火,消肿止痛,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二者同用,共奏解毒祛风止痛之功。
?
246.《证治准绳》曰,鸡鸣散治脚气疼痛,不问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本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247.欧阳勋经验 ?
蚕沙散治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痞块,其特征是全身或局部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伴有瘙痒感或烧灼感,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短的1周左右,长的特别是慢性的,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本病的治疗,最好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民问单方用蚕沙散对此病常有较好疗效。药用晚蚕沙30g,加水煎服,在服本药同时,如原用蚕沙煎汤外洗患处,则疗效会更佳。(《医林漫笔》)。
?
248善治抽筋的伸筋草
《岭南采药录》曰,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即伸筋草),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
小腿抽筋反复不愈,晚上抽到厉害的时候,真的彻夜难眠。用50克淫羊藿加上20克小伸筋草煲汤连喝了七剂,居然再也没有抽筋过来。
249.陆观虎经验
陆氏认为,民间单味草药寻骨风,并不具备既能利湿、又能祛风兼能散寒的多种功效,用于痹证可收到满意效果,对于风湿骨痛有卓效。在治痹证时,除针对病因疏风、祛寒、燥湿之外,还应注意调和营卫,使已经入袭之邪无容身之地,在外的风寒湿也不易再侵入。初起多用祛邪通络之品,使营卫宣畅。病久配合补气血、益卫和营之品,多获良效。基本方是:桂枝2g,杭白芍10g,大小蓟各10g,当归4.5g,秦艽9g,防己4.5g,防风4.5g,寻骨风30g,海风藤10g,桑枝30g,丝瓜络10g,豨莶草9g。加减法:上肢痛加羌活,血虚加鸡血藤,下肢痛加牛膝,腰痛加杜仲,气虚加白术,痛重加威灵仙、海桐皮,湿重加茯苓、薏苡仁、萆薢,寒重加生姜、干姜。(《津门医萃?第1辑》)
?
250.朱良春:油松节固卫生血
油松节乃松树枝干之结节,苦温无毒,善于祛风通络,疏利关节,故习俗多视为痹证及伤科之良药,凡历节肿痛、挛急不舒,或跌仆损伤所致之关节疼痛、肿胀不适,多有效验。
朱老揣摩前贤论述,采用民间秘验,长期研索,发现本品有补虚固本之长,对诸般赢损沉疴,大有恢复之功。
陶弘景谓本品“主脚弱”。李时珍阐发其义日:“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诸病宜之。”《分类草药性》指出它有“通气和血”之功,说明本品不仅祛风蠲痹,抑且具有强壮补益之功效。
朱老经验,认为油松节能提高免疫功能,对体气虚弱,易于感冒,屡屡感染者,每日取油松节30克、红枣7枚煎服,连用1个月,有提高固卫御邪之功,能预防感冒之侵袭,赞之为“中药丙种球蛋白”,验之临床,信不诬也。
对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者,加用本品20~30克于辨治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
慢性肾炎尿蛋白长期不消,而体气偏阳虚者,用本品30克,配合生黄芪30~60克(黄芪久用,宜逐步加量,否则效不著),党参、菝葜各15克,菟丝子、金樱子各12克,扦扦活30克,制附片8克,甘草6克,坚持服用,多能逐步恢复。
凡贫血患者,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者,朱老每以油松节、鸡血藤、牛角船、仙鹤草各30克,补骨脂15克,加于辨治方中,有升高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之功。
张姓患者,女,54岁,工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五年余,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终未瘥复,血小板常逗留在2.5万~4万之间,牙龈渗血,四肢紫癜,此伏彼起,关节酸痛,头昏肢软,纳谷欠香,怯冷便溏,苔薄质淡,脉细软。新病多属实属热,久病则多为虚为寒,朱老辨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所致,治当培益脾肾,补气摄血。用上五味加益气血的党参、黄芪,温补脾肾之阳的仙灵脾、炮姜炭、炒白术。连服10剂,血小板升至9万,精神较振。紫癜逐步减少,已不续透。嘱续服8剂,症情稳定,紫癜未续见,乃以丸剂巩固善后。晨服人参养荣丸,晚服归脾丸,每次6克。随访半年,紫癜迄未再作。
对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于归脾汤中加用油松节30克,多可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
251.《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癖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 丹参(五钱) 生明乳香(五钱) 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 、知母(但加黄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一人,年三十许。当脐忽结 瘕,自下渐长而上,其初长时稍软,数日后即硬如石,旬日长至心口。向愚询方,自言凌晨冒寒,得于途间,时心中有惊恐忧虑,遂觉其气结而不散。按∶此病因甚奇,然不外气血凝滞。
为制此方,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连服十剂全消。以后用此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
?
252.腰椎间盘突出
《本草便读》曰,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青风藤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黄芪、青风藤、黑豆三味药有补有通,有升有降,既能把局部经络打通,又可以把你气血托起来,还能够把你浊水利出去,是很好的一组鼎药,这三味药可以定义为腰椎间盘突出三药?
只要看到病人是气虚,水饮内停留于腰脚,舌体淡胖或水滑,你可以用这组鼎药,补气利小便疏通经络,这腰腿很快就轻松了。你如果碰到是其他情况,或瘀血阻滞,舌头瘀暗的,就要加些活血之品,比如川芎、归尾、桃仁、红花。
你如果是碰到是阳气不足,腰脚冷痛的,那温阳气化之品,便如附子、肉桂肯定少不了。所以这组鼎药可以用,但要辨证地用。
?
253.丁公藤辛温,是祛风湿止痹痛的妙药,但有小毒,必须经过严格炮制后方能服用。出名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以及丁公藤风湿药酒,里面都含有丁公藤为主,是居家常备的跌打伤损伤,风湿痹痛的药酒方。
?
254.车祸骨折后遗症
《滇南本草》曰,昆明山海棠治疗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
云南中草药曰,治骨折用昆明山海棠一至二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骨折处。
?
255.《云南中草药选》曰,跌打损伤, 风湿骨痛, 牙痛: 雪上一枝蒿0.25分(如米粒大)吞服。
《云南中草药选》曰,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蜂叮: 雪上一枝蒿五钱,泡酒一厅,十天后外擦,禁内服
?
256.下乳涌泉黄金搭档王不留行、路路通。
?
257.蔡淦经验 ?
六腑以通为用,为其生理特性,一旦受内外邪气侵扰,邪气滞留,腑气不降,气化不通,则表现出各器官的病变。蔡教授基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这一特点认识,在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腹痛等疾病中,喜用路路通一味,以通畅气机,遂六腑通降之性。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枫果去外刺皮,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通十二经穴。”《中医大词典》记载:“本药又名枫球子,苦,入肝、胃经,行气活血,通络利水,治胃痛腹胀,风湿痹痛,手足拘挛,月经不调。”
常用于慢性胆囊炎、消化不良属肝郁气滞、湿热壅塞证者,用量一般为15g,常与四逆散、左金丸、失笑散配伍应用,疗效颇佳。对于慢性便秘兼有血瘀气滞者,路路通用之疗效亦佳。(《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
258.焦常安经验
路路通临证多用于妇女产后缺乳、月经不调、痹证等,未曾见有中药书籍载之能通鼻窍。经临床验之,此药能利鼻窍,可治疗慢性鼻炎。
?
曾治张某,男,42岁,患鼻塞通气不利已2年。遇冷空气刺激更甚,病情逐渐加重,夜间睡眠用口呼吸,口舌干燥。耳鼻喉科常给滴鼻药水维持通气,久用效果不佳,亦屡用中药治疗,疗效不著。
后延余诊治,用辛夷散加桔梗、石菖蒲、赤芍、黄芩调治,效果不彰。尔后取路路通形有洞孔,功能活血通利窍孔,将此药加入辛夷散加味方中,治疗1周,鼻通气好转。继续治疗,夜间不再用口呼吸,之后诸症随之消失。次年遇此患者,知病未复发。其后再罹慢性鼻炎病人,辄用辛夷散加味方,再加路路通治疗54例,疗效咸良。
路路通有的中药书归为祛风湿活络药,有的中药书归于活血药。此药性平味辛、苦。功用祛风湿,活血通络,利水下乳,乃一味通行管窍药。慢性鼻炎是反复发作性疾病,久病入络,入病必瘀,是由外邪乘之,鼻窍络脉瘀滞,鼻通气功能失调,而患此恙。
笔者用路路通,取其以孔通窍和活血通络宣塞,临床屡用皆效,方晓路路通能通利鼻窍,治疗慢性鼻炎。路路通祛风湿、活血络,既能下乳、行经,又能利水,具有通管利窍、走而不守的作用。选用此药祛外邪畅络脉,邪祛络通,鼻窍功能调达,诸症随消,通气功能恢复正常,而病愈。[内蒙古中医药,1997(4):31]毛窍逢之亦可通
《湖南药物志》曰,治荨麻疹,用路路通一斤,煎成浓汁,每天三次,每次六钱,空心服。
259.人体孔窍应该保持通透
《浙江民间草药》曰,治耳内流黄水,路路通五钱煎服。
用单味路路通煎水服用,以治其耳鸣之标,再用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以治其脾虚之本,这样脾得以运化,清阳得以升举,浊水又能疏利,经络通畅,孔窍开放,所以这病人慢性中耳炎耳鸣之现象便消失了。
王启俊经验
路路通治耳鸣 ?王某,女,46岁。1984年9月14日诊。耳鸣半年,劳累尤甚。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现听力减退,头晕神疲,饮食不佳,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先每天取路路通15g,水煎频服。5天后,耳鸣渐除,唯头晕、纳呆,腹胀、便溏仍然。予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和胃,调理半月而愈。
按语:路路通治耳鸣,是笔者从民间所得,应用于临床确有效。其治疗耳鸣之机制,可能是通过其行气活血、通络利水之功,使气血行,经络通,水道畅,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清窍得以荣养,而使耳复聪。[四川中医,1991(12):48]
?
260. 周仲瑛经验
秦艽味苦辛微寒,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治疗风湿痹痛及潮热等。周教授遵《本草纲目》“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需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以其利湿退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收效甚佳。
曾治一患者,男,43岁,患慢性乙肝伴胆汁淤积,以清化湿热瘀毒、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亦恢复正常,但黄疸指数仍难控制,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2周后黄疸消退,恢复正常。[新中医,2007,39(3):72]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136-200)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303 次浏览 • 2017-01-31 18:25
《外台秘要》曰,目生翳膜,或红赤肿痛,用秦皮一两煎水洗眼,温洗为佳。
高国成经验
秦皮治疗天行赤目 ?采用秦皮一味,制成眼药水并以秦皮药液熏洗患眼,收到良好疗效。方法:秦皮250g,加清水500ml,分煎两次,将两次药液混合再熬成250ml,用滤纸过滤排出残渣,灌注空眼药瓶内,每支10ml滴眼。
饶某,男,成人,1973年7月初诊。两目白睛红赤,眼珠、头额刺痛,迎风流泪,眼眵稠黏,口苦而干,小便黄短,纳差,睡眠不安,舌苔黄,脉弦数。脉症合参,诊为天行赤目。由风热上扰,风火上攻于目所致,疏方以秦皮眼药水1支滴眼,辅以秦皮汤外洗而愈。[湖北中医杂志]
?
137.病从口入,小孩子切忌暴饮暴食,因为小孩脾常不足,内伤脾胃,百病丛生。
《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肠炎腹泻用秦皮三钱,水煎加糖服用。
《汤液本草》曰,秦皮主热痢下重。
《伤寒论》曰,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者: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本草纲目》曰,秦皮治目病,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取其收涩也。
?
138.《名医类案》曰,钱塘西溪,曾有一田家急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尔,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疾减半,两三日顿愈,其木乃今之秦皮也。
?
139.《神农本草经》曰,苦参主尿有余沥浊水。
《名医别录》曰,苦参主小便黄赤。
《中药学》曰,苦参能清热燥湿,利尿通淋,可以消除尿道炎症,使尿量增加,治疗各种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属于湿热蕴结而出现的尿少尿频尿热,小便淋漓涩痛等症,疗效显著。
?
140.《王秋泉家秘》曰,神功至宝丹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
?
?
141.重用苦参治狂躁
有个长期失眠的患者,居然精神失控,燥狂起来,突然发作,狂乱无知,骂詈不避亲疏,甚至到处吐痰水。
《神农本草经》曰,苦参主心腹气机,癥瘕积聚。在《本草经百种录》中说它专治心经之火,能从小肠腑中排出,所以心有千千结,腹中又堵塞不通的,一派火曰炎上之象,失眠狂躁,便不通,可用苦参降本流末,通降浊火。
用苦参30克,大黄30克。为了体现大黄通秘结导浊阴下行,峻泻之力,必须要后下。朱丹溪在他《丹溪心法》中说,苦参治狂邪发作无时,劈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苦参配大黄通过苦参引心火下入肠道,大黄能釜底抽薪,使浊阴出下窍,这样痰浊实火,降本流末,通过大开阳明胃肠,便迅速下行,有个出路,如此浊降清升,陈旧去,神志清,心窍开阔,狂躁得愈。
?
142.一味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
《本草原始》中说,白鲜皮入肺经,能去风,又能入小肠经,能祛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也。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也。
《药性论》上说它能治一切热毒风,以及风疮疥癣赤烂。
《本草正义》上说,白鲜皮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
这就是说白鲜皮善于以它独特的气味,钻通经脉隧道,再以它苦寒之性,把湿毒浊热拔出来。就像蛇捉老鼠一样,能够钻进洞里头去,把老鼠拈出来。这白鲜皮就能钻进五脏六腑,把脏腑湿毒带出来。
所以湿热者用之,寒湿者应该慎用,或者配合一些温药,毕竟白鲜皮是苦寒之物。
所以不管是在表的瘙痒风痒,还是在里的脏腑湿毒,这一味白鲜皮都能够去除,故白鲜皮乃皮肤科专药,是治皮肤病的医生们最喜好的药物之一。就用单味白鲜皮煎汤加外洗,连用五天,身上的湿热疮疡,慢慢消退,流黄水也日日减轻,到最后都结疤了,不再瘙痒。
《补缺肘后方》曰,治鼠漏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一升。
《本草原始》曰,白鲜皮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本草正义》曰,白鲜乃苦寒胜湿之药,又能通行经隧脉络。《本经》主头风者,风湿热之在上者也;黄疸咳逆,湿热之在中者也;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湿热之痹于关节、着于肌肉者也。白鲜气味甚烈,故能彻上彻下,通利关节,胜湿除热,无微不至也。
143.《药性论》曰,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沈氏尊生书》曰,白鲜皮汤治痫黄:白鲜皮、茵陈蒿各等分。水二钟煎服,日二服。
《本草纲目》曰,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为诸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
?
144.治急慢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苦豆子草一斤,加水1000毫升,煎煮,滤取药液,浓缩至500毫升。每次服2毫升,一日3~4次。
治胃痛,微吐酸水:苦豆子五粒,生姜一钱,蒲公英二钱,氧氧化铝0.6克。共研细粉,开水冲服。亦可单用苦豆子五粒,研末冲服。
治疮疖,外伤化脓,溃疡:苦豆子适量,砸碎,煎汤外洗患处,洗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湿疹、顽癣:苦豆子干馏油配10%软膏外擦。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曰,治滴虫肠炎:苦豆子种子五至七粒。研粉,装胶囊口服。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曰,治白带过多:苦豆子籽十至十五粒,生服(服时不咬破,籽破则有头晕、头疼之感),每日服-次。
145.《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马尾黄连三钱,黄芩二钱,刺黄柏三钱,栀子三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五钱,甘草二钱。水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热病烦渴:马尾连、焦山栀各三钱,煎服。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曰, 治湿热呕吐:马尾连一钱半,吴茱萸四分,煎服。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渗出性皮炎:马尾黄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或与松花粉各等分同用。如撒后患处于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痢疾,肠炎:马尾黄连九钱,木香三钱。共为细末。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三次服。
《云南中草药》曰,治红肿疮痈:马尾黄连二钱,水煎服及研末外撒或制成软膏外用。
?
146.《外科精要》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
《本草备要》曰,忍冬酒,治痈疽发背一切恶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两,甘草二两,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尽。重者日二剂,服至大、小肠通利,则药力到。
《洞天奥旨》曰,归花汤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二两,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
《医学心悟》曰,忍冬汤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四两,甘草三两。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
《本草新编》曰,金银花,一名忍冬藤。味甘,温,无毒。入心、脾、肺、肝、肾五脏,无经不入。消毒之神品也。未成毒则散,已成毒则消,将死者可生,已坏者可转。故痈疽发背,必以此药为夺命之丹。
但其味纯良,性又补阴,虽善消毒,而功用甚缓,必须大用之。(〔批〕金银花消毒神效,必宜多用,诚千古定论。)如发背痈,用至七八两,加入甘草五钱、当归二两,一剂煎饮,未有不立时消散者。其余身上、头上、足上各毒,减一半投之,无不神效。
近人治痈毒,亦多识用金银花,然断不敢用到半斤。殊不知背痈之毒,外虽小而内实大,非用此重剂,则毒不易消。且金银花少用则力单,多用则力浓,尤妙在补先于攻,消毒而不耗气血,败毒之药,未有过于金银花者也。
故毋论初起之时与出脓之后,或变生不测,无可再救之顷,皆以前方投之,断无不起死回生者。正勿惊讶其药剂之重,妄生疑畏也。或嫌金银花太多,难于煎药,不妨先取水十余碗,煎取金银花之汁,再煎当归、甘草,则尤为得法。
?
?
147.张锡纯曰,连翘诸家皆未验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出汗之力甚柔,又甚绵长。曾治一少年风温初得,俾单用连翘一两煎汤,彻夜微汗,翌晨病若失。
?
148.《玉樵医令》曰,治赤游癍毒,连翘一味煎汤饮之。
?149.《本草经疏》曰,痈肿恶疮,无非营气壅遏,卫气郁滞而成,连翘清凉以除其瘀热,芬芳清扬以散其郁结,则营卫通和,则疮肿消矣!
李东垣曰,连翘,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意。
《杨氏家藏方》曰,连翘散,治瘰疬结核不消,用连翘、鬼箭羽、瞿麦、炙甘草各等分,打成细末,每服两钱,临睡时以米泔水调下。
张锡纯曰,连翘又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痛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数日肿消痛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
150.一味穿心莲治水火烫伤。
151.整个头面部不管是中耳炎,鼻窦炎,腮腺炎,眼结膜炎,牙周炎,牙痛,鼻子肿痛,只要脉有力偏数的,都可以用一味穿心莲,最好用刚采来的新鲜草药,五钱到一两,直接煎汤,一喝就见效。
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就用干品打粉,每次就用蜂蜜调服一两钱,,要不就直接买中成药穿心莲片,单味穿心莲制成的,效果也不错。
口苦咽干,肝胆有热,穿心莲加柴胡特效。
肺热亢盛,吐出来的气都是热的,穿心莲再抓把桑叶,水煎服,特效,如果是大叶性肺炎,把穿心莲加到千金苇茎汤里头去,效果更快。
急性肝炎黄疸的,大人小孩满身都发黄,用穿心莲加茵陈、栀子,很快就把黄疸退了,如果大便不通,就要加大黄。
肝阳上亢,烦躁失眠,血压高,脑充血,满脸都发红,直接用穿心莲叶子,五到七片泡茶,几天就降下来,如果小便还黄赤的,就再加几片车前草的叶子,效果更快。
急性胃肠炎,用单味穿心莲,三到五钱煎水,一天就好了。
痢疾也有效,但要是湿热痢,脉有力的,如果脉无力的,排的都是清水,那就不用穿心莲。
急性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宫颈炎,不管它下面炎症有多厉害,只要是尿黄赤,就用新鲜的穿心莲,十到十五片捣烂,加点蜜,开水一次
冲服就好了大半,再服一两次就断根。如果是脉象无力,属于虚的,就要靠健脾除湿,不能一味地清热,
蛇虫咬伤,你就直接随手采来新鲜穿心莲捣烂,我们以前还经常抽旱烟,把旱烟筒里的烟油调到这捣烂的穿心莲上面,敷上去肿痛就很快消了。为了防止蛇毒功心,还要另外搞三到五钱的穿心莲叶子,直接用水煎汤,服用即可。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用这穿心莲来清心解毒消肿止痛,不仅治疗蛇虫咬伤,更治疗各种无名肿痛,疼痛难忍,
152.《本草正》曰,大青叶治瘟疫热毒发斑,风热斑疹。
《本草纲目》曰,大青,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
朱肱《活人书》曰,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
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
《本经逢原》曰,大青,泻肝胆之实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热,所以小儿疳热、丹毒为要药。
《医学心悟》曰,犀角大青汤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治伤寒,斑出巳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方药为:犀角屑(水牛角代)、大青叶、玄参、甘草、升麻、黄连 黄芩、黄柏、黑山栀各4.5克。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153.《江苏验方草药选编》曰,治流行性感冒,咽痛,扁桃体发炎,用板蓝根一两,羌活五钱,煎汤,一日两次服,连服二三日,愈。
154.走方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够就地取材。能守此三字者,便是走医中杰出者。
赵学敏曰,昔欧阳子暴利几绝,乞药于牛医。李防御治嗽得官,传方于下走,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亦视其人之善用斯术否也。
?
155.《本草正义》曰,故时疫盛行,宜浸入水缸中,常饮则不传染,而井中沉一枚,不犯百毒,则解毒之功,尤其独著,不得以轻贱而忽之。
湖北《中草医药经验交流》曰,预防流行性感冒:一贯众每天三钱。水煎,分二次服,儿童酌减。
《本草汇言》曰,贯众,杀虫化癥之药也。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故时人用为杀虫化癥,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
《海上方》曰,治妇人崩漏:管仲同米炒。每服二钱,酒、醋下。
?
156.《外科正宗》治乳便用方:
治乳蒲公英常说 同酒煎来乘热啜
再加葱汤催汗泄 消肿犹如汤泼雪
治乳痈初起肿痛未成脓者。
用蒲公英春秋间开黄花似菊,取连根蒂叶二两捣烂,用好酒半斤同煎数沸,存渣敷肿上,用酒热服,盖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汤一茶钟催之,得微汗而散。此方乡村偏僻无药之处,所用极妙,亦且简便。
清代徐灵胎盛赞此方为治乳痈之妙方,尤其是农村贫苦患者,一般一二剂即肿退热解痛除,大家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简单,价格低廉而忽视之啊!
《本草衍义补遗》曰,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
《梅师集验方》曰,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
?
157.《岭南采药录》曰,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
章次公先生治疗各类慢性胃溃疡,但见脾虚体弱有小建中汤证者,都用小建中汤加进蒲公英30克,疗效甚佳,此配伍看似温凉混杂,实乃张老先生既重视整体,又针对局部胃粘膜充血水肿之病灶,而选用辩证跟辨病相结合,指标跟治本相统一,而组合成的方子。
159.《本草正义》曰,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
《千金方》曰,治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捣汁服。
《中草药手册》曰,治疗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用新鲜的紫花地丁跟野菊花,各二两,捣汁,分两次服用,药渣外敷。
《本经逢原》曰,地丁善治疔肿恶疮,兼疗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但疮肿塌陷,漫肿无头,或不赤不肿者,禁用。以其性寒,不利阴疽也
?
。
?
160.《岭南草药志》曰,治疗疮:野菊花和黄糖捣烂贴患处。如生于发际,加梅片、生地龙同敷。
?
一味拳参乃宫血清宁,拳参跟七叶一枝花,它们虽然不是同科的植物,但药物功效却极其相似,都能清热解毒,治痈疽蛇伤,都可以凉肝息风,治疗小儿热病高烧神昏,还可以凉血消肿止血,治疗血热出血。只是拳参味道带点涩,止血的作用更为突出。
有个女孩子才二十岁,因为月经来时第三天,正好搬宿舍,在抗抬重物的时候,用力过度,导致阴道出血,淋漓不尽,都快一个多月了。
血色红,经常烦热口干。脉象,细数,明显阴虚有热。
用拳参磨成的细粉,装到胶囊里,并把这胶囊叫做宫血清宁,每次只服用两粒,每天服三次。
奇怪才服用第二天,血量就明显减少,服用到第五天不单不出血了,也不口干烦渴生热了。这个是血热妄行,一旦把血热降下来,出血自动都会收。这拳参凉血降热之功非常大,所以不管是血热妄行的崩漏,或者吐血鼻子出血,一旦把它脉数之象平息下来,把它热盛之势清降下来,出血就立马安宁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宫血清宁。
?
161.《局方》曰,漏芦散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
《集验背疽方》曰,漏芦汤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
《新疆中草药手册》)曰,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圣济总录》漏芦汤曰,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本草汇言》曰,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
162.《神农本草经》曰,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本草经疏》曰,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疮疡阴症,平塌不起发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
《圣济总录》曰,古圣散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
?
163.《证治准绳》曰,表实者,宜先解表,荆防败毒散。里实者,宜先疏里,防风通圣散。表里若俱实,解表攻里。表虚者补气,四君子。里虚者补血,四物仍加兼症之药并愈。表里俱虚者补气血,八珍汤主之。
《滇南本草》曰,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梅毒到了后期,其临床表现特点像成熟了的杨梅一样,故又称梅毒为杨梅疮毒)
《赤水玄珠》曰,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
?
164.《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
《江西草药》曰,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
《本草正义》曰,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古人治梅毒多用水银轻粉等,毒性大,内注筋骨,就则破溃流水,造成梅毒性关节炎,土茯苓通利关节,可以治之。由于水银轻粉又会收毒上提,久而久之,容易导致龈烂齿衄,这是水银轻粉中毒,而这土茯苓熬汁内服,却可以使积毒内消外走,所以土茯苓不单解梅毒、疮毒,也解药毒汞毒。)
?
16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个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至四两,堪称头痛神方。一个妇人患头痛,非常厉害,欲自缢,服两剂数年不发。
《春脚集》载头痛立愈汤,其中用土茯苓一两,治一切头痛,再配以一些常规佐使药。
《救荒本草》上记载,土茯苓又叫仙禹粮,硬饭团,在饥荒年代,可以代替粮食,采挖来吃,长期大剂量服用,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因为它非常甘淡平和。
所以《本草秘录》上说土茯苓败毒祛邪,不伤元气。
?
?
166.《本草经疏》曰,鱼腥草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曰,治肺痈,鱼腥草水煮,不住口食之,治肺痈吐脓血,神方也。
?
167.《简便方》曰,肚腹微微作痛,出即泻,泻亦不多,日夜数行者,用荞麦面一味做饭,连食三四次即愈。余壮年患此两月,瘦怯尤甚,用消食化气药俱不效,一僧授此而愈,转用皆效,此可证其炼积滞之功矣。
孟诜曰,金荞麦实肠胃,益力气,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一味金荞麦治肺脓疡
168.《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肠胃炎腹痛:大血藤三至五钱,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又曰,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红藤二两,紫花地丁一两,或败酱草一两。水煎服。
《景岳全书》曰,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是,若毒气不散,渐大,内攻而溃,则成大患:红藤一两许,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卧之。午后用紫花地丁一两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
然后以当归五钱,蝉退、僵蚕各二钱,天龙(蜈蚣)、大黄各一钱,石礍蚆五钱(此草药),老蜘蛛二个(捉放新瓦上,以酒钟盖定,外用火煅干存性),共为末,每空心用酒调送一钱许,日逐渐服自消。
?
169.《本草图经》曰,红藤攻血,治血块。
《简易草药》曰,红藤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风湿筋骨疼痛,经闭腰痛:大血藤六钱至一两。水煎服。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治跌打损伤:大血藤,骨碎补各适量共捣烂,敷伤处。
?
170.《闽东本草》曰,治赤白痢疾,鲜败酱草二两,冰糖五钱,开水顿服。
《现代实用中药》曰,败酱草治肠炎下痢。
《本草正义》曰,败酱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宜用以实热之体。
产后血滞,败酱可下
171.《外台秘要》曰,治疗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草、当归各六分,续断、芍药各八分,川芎、竹茹各四分,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
《广济方》曰,治疗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草、当归各八分 ,川芎、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葱。?
《卫生易简方》曰,治疗产后腹痛如锥刺,败酱草五两,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三合,日三服。
?
172.《本草纲目》曰,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神农本草经》曰,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圣济总录》曰,射干汤治喉痹:射干,细锉。每服五饯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蜜少许,旋旋服。
《袖珍方》曰,治咽喉肿痛:射干花根、山豆根。阴干为末。吹喉。
《福建民间草药》曰,治腮腺炎:射干鲜根三至五钱。酌加水煎,饭后服,日服两次。
173.《本草图经》曰,山豆根八月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以解咽喉肿痛,极妙。
《永类钤方》曰,喉中发痈:用山豆根,磨醋噙之,追涎即愈,势重不能言者,频以鸡翎扫入喉中,引涎出。
《备急方》曰,治齿痛,山豆根一片,含于痛处。
《本草汇言》曰,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
《本草求真》曰,山豆根。大苦大寒。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当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174.《圣惠方》曰,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脱皮一条(烧令烟尽),马勃一分。上药细研为散,以绵裹一钱,含咽津。
《袖珍方》曰,治吐血:马屁包,为末,砂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
《圣惠方》曰,治妊娠吐衄不止:马勃末,浓米饮服半钱。
《本草从新》曰,每见用寒凉药敷疮者、虽愈而热毒内攻、变生他病、为害不小、此药辛平而散、甚为稳妥。
?
175.《王氏医案》曰,青龙白虎汤治时行风火咽痛,喉间红肿,用鲜青果,鲜莱菔(即鲜萝卜),水煎服。此方能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杜春季喉恙。
此予自制方也。橄榄色青,清足厥阴内寄之火风,而靖其上腾之焰;莱菔(萝卜)色白,化手太阴外来之燥热,而肃其下行之气,合而为剂,消经络留滞之痰,解膏粱鱼面之毒,用以代茶,则龙驯虎伏,脏腑清和,岂但喉病之可免耶!且二味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任久无弊,实能弥未形之患,勿以平淡而忽诸。
176.《岭表录异》曰,青果树,有野生者,子繁树竣。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
《纲目》曰,青果,此果虽然,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青果树高,将熟时,以木钉钉之,或纳盐少许于皮内,其实一夕自落,亦物理之妙也。其子生食甚佳,密渍盐藏皆可致远。
?
?
177.木蝴蝶可以治肺中风热咳嗽,能清肺利炎。
木蝴蝶又可以治肝胃气痛,能够疏肝和胃,缓解胸肋胀满。
《纲目拾遗》曰,治心气痛,肝气痛,下部湿热。又项秋子云,凡痈毒不收口,以此贴之。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曰,清肺热,利咽喉。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
?
178.《本经》曰,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曰,白头翁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一张名方。它由四个药所组成。白头翁是治疗湿热下利的要药,下面的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也是治疗热利的重要的药,秦皮苦寒入肝,有清湿热、凉血的功效。秦皮略有一点涩性。我在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下利的时候,常常要加马齿苋。
这个马齿苋也罢,还有我以前的课提到的蒲公英也罢,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它不伤胃。马齿苋我们可以让病人采新鲜的,开水焯完了,伴上作料当菜吃。治疗慢性痢疾光有马齿苋一味,就有很好的效果。
我们综合查了一下,关于白头翁汤临床应用的文献,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人用白头翁汤治疗目赤肿痛,你说目赤肿痛和湿热下利,那差到哪去了?治疗眼睛的病。有的人用它来治疗颈淋巴结核,或颈淋巴结炎,有的用它来治疗急性乳腺炎,有人用它来治疗肋软骨炎,还有人用它来治疗带状疱疹,也有人用它治疗肝炎,还有人用它治疗秘尿系感染,急性盆腔炎、急性前列腺炎。
这是对白头翁汤临床的扩大应用,这些证候没有一个是里急后重,便脓血的。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思路可以用到这些证候呢?这都是肝经或者肝脏的问题,这些部位都是肝经所过,肝经连目系,肝经过颈部,肝经布胸胁,肝经抵少腹络阴器。这些病证,你只要辨证属于肝经湿热的,都可以用白头翁汤来治疗。
这又是抓病机,扩大经方应用范围的这个思路的临床应用。当然治疗这些病证的时候,你比方说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那你要适当的加上一些治疗眼科的专药;急性颈淋巴结炎,你也要适当的加上一些软坚散结的药,要适当的加减,所以这个思路是我们临床常用的扩大一个古方临床使用范围的一种思路和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179.郝万山《伤寒论讲稿》曰,马齿苋我们可以让病人采新鲜的,开水焯完了,伴上作料当菜吃。治疗慢性痢疾光有马齿苋一味,就有很好的效果。
白头翁汤来治疗痢疾的时候,总要加马齿苋。药房的马齿苋是干的了,我们最少用30 克。如果是急性痢疾的话,可以用到 50 克。
马齿苋外敷治肛周囊肿
180.《千金方》曰,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捣汁,煎以敷之。
《滇南本草》曰,治多年恶疮:马齿苋捣敷之。
《濒湖集简方》曰,治肛门肿痛: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
积年恶疮:用马齿苋捣烂封住,或取汗煎浓敷涂。
《本草经疏》曰,《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
《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马齿艾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症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捣敷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能除热,故主杀诸虫,去寸白,止渴;辛寒能散肺家之热,故主目盲白翳也。
《本草正义》曰,马齿苋,最善解痈肿热毒,亦可作敷药.
?
181.《吉云旅钞》曰,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鸦胆子:俗名鸭蛋子,即苦参所结之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赤痢间有凉者),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愚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
鸭蛋子味甚苦,服时若嚼破,即不能下咽。若去皮时破者,亦不宜服。恐服后若下行不速,或作恶心呕吐。
故方书用此药,恒以龙眼肉包之,一颗龙眼肉包七数,以七七之数为剂。然病重身强者,犹可多服,常以八八之粒为剂。然亦不必甚拘。
鸭蛋子连皮捣细,醋调,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捣如泥,可以点痣。拙拟毒淋汤又尝重用之,以治花柳毒淋。其化瘀解毒之力如此,治痢所以有奇效也。
?
182.《经验方》曰,治脏毒赤白:地锦草采得后,洗,暴干,为末,米饮服一钱。
《乾坤生意》曰,治血痢不止:地锦草晒研,每服二钱,空心米饮下。
《福建中草药》曰,治胃肠炎:鲜地锦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刘长春经验方》曰,治小便血淋:血风草(地锦草),井水擂服。
《世医得效方》曰,治金疮出血不止:血见愁(地锦草)草研烂涂之。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湿热黄疸:地锦全草五、六钱。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奶汁不通:地锦草七钱。用公猪前蹄一只炖汤,以汤煎药,去渣,对甜酒二两,温服。
183.1、治痢疾:天青地白根五钱。煎水服,一日三、四次,服二、三日。
2、治久痢不止:天青地白、白木槿花各五钱,煎水吃。
3、治赤痢腹痛:天青地白细末五分。开水吞服,饭前服用。
4、治风湿麻木瘫痪,筋骨久痛:天青地白、大风藤、五香血藤、兔耳风各半斤,泡酒连续服用,每日早晚各服一两。
5、治风瘫:天青地白(鲜)一斤。泡酒二斤,每次服一、二两。第二次用量同样。另加何首乌一两(痛加指甲花根二两)。
6、治疔疮初起:天青地白根一两。煎水服。
7、刀伤止血生肌:天青地白叶(干)研末外擞;或鲜根捣烂外敷。
8、治癫痫:天青地白根(去心)一两,白矾三钱。加酒浸泡,温热内服,连发连服,服后再服白矾粉一钱。(选方出《贵阳民间药草》
?
)
184.《南京地区常用中草药》曰,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鲜翻白草干全草或根一至二两,浓煎,一日分二至三次服。
《湖南药物志》曰,治咳嗽:翻白草根。煮猪肺食。治痰喘:翻白草全草。煮冰糖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曰,治创伤出血:新翻白草叶。揉碎敷伤处。
《本草纲目》曰,治疔毒初起,不拘已或未成:韶白草十科,酒煎服。治浑身疥癣: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
185.《中药大辞典》曰,治疗盆腔炎、附件炎 :用白花蛇舌草1.5两,配以入地金牛(两面针)3钱,或再加穿破石3钱,水煎服,每日1剂。
?
77例患者治疗后,4例无效,余均痊愈。
《福建中草药》治痢疾、尿道炎:白花蛇舌草一两。水煎服。
治黄疸: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取汁和蜂蜜服。
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治急性阑尾炎:白花蛇舌草二至四两,羊蹄草一至二两,两面针根三钱。水煎服。
《闽南民间草药》治小儿惊热,不能入睡:鲜蛇舌癀(白花蛇舌草)打汁一汤匙服。
《闽南民间草药》治疮肿热痛:鲜蛇舌癀洗净,捣烂敷之,干即更换。
《福建中草药》治毒蛇咬伤:鲜白花蛇舌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或水煎服,渣敷伤口。
?
186.何绍奇经验总结:最先用白花蛇舌草治癌症的人,是马来西亚一位华裔中学教师。他在20世纪50年代即用当地产的白花蛇舌草治疗数例癌症取得成功,这消息出现在1960年10月31日香港《文汇报》上。以勤求博采著称的叶橘泉先生看到这则报道后,即详加考订,确定白花蛇舌草即华南民间草药“蛇舌癀”,也就是日本人称做“二月葎”或“二叶葎”的,他把上述内容以及那则报道都写进他的《本草推陈续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63)。
我1993年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芙蓉城工作时,发现该市郊区颇多白花蛇舌草。更令人惊喜的是,有位叫梁美的患者朋友告诉我,那位中学教师他认识,80多岁了,尚健在。他还约我一起去拜访那位老人,可惜因为当时我在泰安堂坐堂行医,身不由己而作罢。
白花蛇舌草治疗急性阑尾炎有特效,但用量要大,常用量90g,单用或配合其他药使用均可。曾治颐和园邮局职工廉玉,怀孕期间患急性阑尾炎,我就单用白花蛇舌草90g,令其水煎服,连用几天,很快见效,血象也恢复到正常。在大马居銮市治一陈姓老华侨,用了两、三天即获痊愈。叶橘泉先生认为,如用鲜草绞汁,效果更佳。
近年来,我用白花蛇舌草治疗疮疡、脓肿、肺部感染、肠炎,效果也不错。大马泰安堂有自制的白花蛇舌草冲剂,治疗疮疡、粉刺,效果甚好,后来我仿此而用白花蛇舌草30g、生甘草3g作茶泡剂,1日1服,连用20天为1疗程,颇有效,且其价甚廉,无毒副作用。
1996年我在阿姆斯特丹就给到荷兰参加国际象棋比赛的谢军开过这张方子。此方如加桑白皮、山楂、丹参、黄芩、野菊花、决明子等作茶泡剂,疗效更好。
?
?
187.《本草新编》曰,山慈姑,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姑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姑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本草正义》曰,山慈姑之名,始见于《嘉佑本草》,然陈藏器《拾遗》已有之,则名金灯,即其花也。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故诸家以为有小毒,并不以为内服之药。
至王谬《百一选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枢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锭也,外证可敷,内证可服,其效最捷。则以合大戟、千金子霜、麝香,皆通利迅疾之品,所以行驶极速,取效眉睫。而病重者连服之,则必利下,是以攻逐恶物为专职,药力之猛烈可知。
此皆用以荡涤肠胃,驱除积垢,以减邪毒凭陵之势,亦非能通行百脉,消除皮里膜外之坚积也。且气味俱淡,以质为用。
所以古来未入煎剂,近人有用入煎方,以为消积攻坚之法,如瘰疬痞积之类皆喜用之,而不能取效者,则以此物体坚质重,独棵无枝,止能直下,而不能旁行,其力虽峻,而无宣络通经之性,何能行于肢体脉络。且瘰疬结核,病在上部,而此物又专于下趋,更无气味熏蒸而上,又属背道而驰,何能中病。
肠胃之病,如食积气滞,胸脘不舒,服玉枢丹少许,则顷刻即效。此中微义,亦可深长思矣。
?
188.《大医精诚》曰,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
。
《食疗本草》曰,治小儿惊痫瘈疭: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诞。
《齐东野语》曰,熊胆丸治目赤障翳:熊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
《摄生众妙方》曰,治风虫牙痛:熊胆三钱,片脑(冰片)四分。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
?
189.《江西民间草药》曰,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
《江西草药》曰,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
《江西民间草药》曰,治脚趾间湿痒,肛门痒,阴道痒:千里光适量,煎水洗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阴囊皮肤流水奇痒:千里光捣烂,水煎去渣,再用文火煎成稠膏状,调乌桕油,涂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曰,治疥疮,肿毒:千里光水煎浓外敷,另取千里光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曰,治汤火伤:千里光八份,白芨二份.水煎浓汁外搽。
?
190.李东垣曰,白蔹涂一切肿毒,敷疔疮。
《备急方》曰,烫火灼烂,用白蔹粉敷之。
?
191.《本草纲目》云,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本经逢原》曰,绿豆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证治准绳》曰,药食中毒:绿豆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
《本草汇言》曰,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 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
《上海常用中草药》曰,解乌头毒: 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服。
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200克、生甘草100克,煎汁候冷,频频饮服。
?
?
192.《外台秘要》曰,骨蒸劳热,生地一斤,捣三度,搅汁尽,分再服。若利,即减之,以凉为度。
《本草乘雅半偈》曰,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
?
193.《金匮要略》曰,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
防己地黄汤治癫狂、语无伦次、烦躁不眠,属于阴虚阳亢,但地黄的用量必须要大。取它量大能滋阴清热,引亢阳能下收之意。这样阳潜于下,精神就不会那么容易狂躁。
《本经逢原》曰,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浙产者,专于凉血润燥,病人元气本亏,因热邪闭结,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胜攻下者,用此于清热药中,通其秘结最佳,以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194.彭静山经验
一味参治风热头痛 ?玄参性寒,入心、胃、肺、肾经。能清热滋阴,泻火解毒。既可祛外感之风,又可祛内脏之热,寒而能补。玄参一味,每取50克,煎浓汁5 00ml温饮,一次内服,对风热头痛,屡用皆效。(《名中医治病绝招》)
卢长涸氏从1990年始用彭静山老师的玄参治风热头痛一方,在临床中试用治疗50例均获良效。
蒋某,女,35岁,1990年3月20日诊。患者3月15日头痛、鼻衄、小便黄,大便结来我所就诊,以安痛定肌注,口服APC、穿心莲等药效果不佳。3月20日上午8点又来就诊。患者觉头痛如裂、发热、口渴、欲饮凉水,舌尖红、苔黄,脉浮数。用玄参60g,煎浓汁500ml,温饮,日3次,晚上患者前来告症状基本消失。
王某,男,30岁,干部,于1990年7月发病。症见头痛发热,咳嗽,咽喉痛就诊,经对症治疗症状减轻,但一月多来头痛时作。近期头痛加重,夜做恶梦、失眠,口苦口干并口腔溃疡、小便黄。于1990年9月3日来就诊。舌苔黄,脉细数有力。玄参60g,煎汁500ml,温饮,2天而愈。[新中医,1992(2):6.]
玄参既可祛外感之风,亦可去内脏之热,寒而能补。张氏等用单味中药玄参50~60g,水煎浓汁500~600ml温饮,一次内服,治疗风热头痛多例,屡用皆效。
?
195.《纲目》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医学心悟》曰,消瘰丸治瘰疬初起:玄参(蒸)、牡蛎(醋煅,研)、浙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
《本草正》曰,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
?
196.《千金方》曰,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
又曰,治金疮内漏,血不出:牡丹皮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
丹皮生新血,须配合白芍、当归、地黄,去旧血,可配合桃仁、红花、虻虫。一般跌损伤初起,先要去其旧血,后期恢复,才重视补益新血。
?
197.《诸病源候论》曰,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
《本草纲目》曰,赤芍通顺血脉,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治脏腑壅气。
肝炎专家关幼波说,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
善治急性乳腺炎的赤芍甘草汤
急性乳腺炎在中医看来是乳痈,什么叫做痈呢?
就是局部包裹着一团血热,说白了就是血壅气热。
血壅不通则痛,气热局部触着灼手。
198.赤芍甘草汤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特效,若局部瘙痒红热者,可加地肤子、白鲜皮,若局部硬结肿热顽固者,可加漏芦、王不留行,若迁延日久,局部脓肿已形成,反复难愈,脓性分泌物偏多,必加黄芪、皂角刺。
皂角刺少用则促托,多用则促消。皂角刺配赤芍乃痈肿常用药对,消散之力量甚大,乃活血消肿溃坚之黄金搭档。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曰,治疗急性乳腺炎:赤芍50~100克 生甘草10克.水煎服.如发热加黄芩,另用白蔹根、食盐少许捣敷患处。
《本草经疏》曰,营气不和,则逆于肉理,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
?
?
199.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说,仲圣之法,实即秦、汉以前历圣相传之法。说者每谓腹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睥土而克肝木,故为腹痛之主药。
要知肝秉刚强之性,非籍阴液以涵濡之,则暴戾恣睢,一发而不可制,当其冲者,厥惟脾胃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满痛、胸胁刺痛、支撑胀闷,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
宋、元以来,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以刚济刚,气行而通则不痛。非不暂图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阴愈耗,肝愈横,频发加剧,卒至肝脾之阴两竭,而燥药且不可复施,此行气伐肝,适以变本加厉,非徒无益,而火害之矣。
仲圣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骛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
而芍药所以能治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者,其全体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与伐肝之剂作一例观也。
?
200.《吉林中草药》曰,预防麻疹:紫草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日服二次。
《仁斋直指方》曰,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减轻。
《仁斋直指方》曰,治痈疽便闭:紫草、栝楼等分。新水煎服。
《千金翼方》曰,治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
《吉林中草药》曰,紫草治便秘尿血(但见血热毒盛者皆可用之,以紫草能清利胱肠也)。
紫草在身体里的走向
《神农本草经》曰,紫草主心腹邪气。
紫草它是怎么主心腹邪气的呢?
《神农本草经》又说,紫草通水道,利九窍。
九窍包括前后二阴,因为紫草滑利,善于通开孔窍故也。
所以这心腹上下的邪气都会随之紫草在身体里往下滑利的走向,而排出体外。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1-135)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765 次浏览 • 2017-01-31 18:03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
?
1、麻黄 --治头痛(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治小便不利。
?
2.桂枝酒是治疗风寒头痛最特效简便的办法,桂枝,辛甘发散为阳,又能温通经脉,热酒也能疏通血脉,直上头面,两阳相合,直达头顶,头为诸阳之会,头部阳气不够时,风冷就会约束经脉,不通则痛,当头部阳气充足时,经脉就会饱满畅通,寒气就会通过一汗而跑出身体去。所以桂枝酒可以温通头部经脉,治疗头部风寒冷痛。?
?
3.肩周痹痛却有五六年了。桂枝加葛根汤!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
?
4.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祛之。其发汗时,唯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
- 水火伤,用生姜.把热水打翻了小手指马上被烫得红通通。爷爷说,用生姜,效果良。拿来一大块生姜,丢到石臼里,用那只没有被水烫到的手,就快速地把生姜捣成泥,然后把这些姜泥敷在烫红了的小手上。 一下子伤痛减轻了,缓了一口气说,舒服了点,还好有生姜。第二天就完全不痛了,再过几天,连伤疤都没留下。
6.生姜的功用有四:一曰,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二曰,佐大枣,有厚肠之说。三曰,温经散表邪之风。四曰,益气止胃翻之呕。 姜茶饮,治痢方。冷痢痛,去皮尝。肉辛温,皮辛凉。寒热详,治病良。 ?
?
5、香薷 用香薷来治疗暑季感到阴凉是一个特效单方。故香薷有夏月之麻黄的美称。乃夏季感冒之专药也。
??
- 湿毛巾与香薷治水肿在南方很多水肿脚气的患者,为什么呢?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如果在南方不懂得除湿之法的话,想治病是行不通的。所以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7.香薷配白术。原来这就是《外台秘要》上的薷术丸。原来现在是夏暑之季,你想要发汗解表,又有能利水消肿,选香薷是最好。
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本草正义》说: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
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用白术这补脾圣药,可以加强土能制水的作用,所以两味药一用上,这腿肿了好几天的妇人,很快就消退下去。她说,原本怕冷的,吃了这个药,出了点汗,然后每天排很多尿,肿胀的腿一天就比一天轻了,三剂药吃完,就完全不种了。 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地问,为何?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
- 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晕第一要药。治荨麻疹的金刚钻。荨麻疹怎么办?周身肌表上下有风团,抓哪哪痒,一痒就能抓出一片红疹子来,严重的痒到烦躁失眠睡不着,非常难受.荆芥穗粉末搞出一勺,把它敷在手臂上瘙痒的地方,帮他用手掌来回反复地搓,搓到发热,热过后,皮肤表面就变得清凉干爽,非常舒适。
9.荆芥防风一配,这两味药,就像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荆防散一下去,当天喝完药,头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阵汗,鼻塞也通了,头痛也没了,身体怕风,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如果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 ?用荆芥、防风这荆防散,这辛温发散发表轻剂里头的最佳搭档,平和而有效,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更甚。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
愈。七分饱与玉屏风散防风能够防止外面的风邪内入,也可以通过巧妙搭配,可以防止里面的津液外泄,真是一物而二用,双向调节啊!
?
10.用生姜水来送服玉屏风散,再配合饮食七分饱,一个月后,娃子不再虚胖了,自汗也消失,自从吃了玉屏风散后,经常感冒的现象,都没有了。 玉屏风散乃为固表止汗之良方。玉屏风散有防风、黄芪,就像在肌表布一重金钟罩之气,再配上白术能补脾虚,治疗小孩子脾常不足,外感风寒,气虚自汗。用姜汁来送服,目的是通过生姜来加强发汗,把寒气往外排,然后通过玉屏风散再把千疮百孔的金钟罩卫气修复起来。
?
11.防风配枳壳治中风肠痹 ,开了防风、枳壳、甘草三味药。叫病人家人立马去抓药来打粉,用米饮每次送服两钱。这家人下午就把药弄好,一吃完,肚子显示转气咕噜咕噜响,然后放臭屁,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涩秘,用防风、枳壳各一两,炒过,再配合甘草半两,打成粉末,用白汤每次调服两钱。小指月又读了好几部古籍,发现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这可是一组黄金搭档。
?
12.《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同病异治——病同机不同 有两个带下的妇人,都是苦不堪言。爷爷给一个用上单味防风丸,另一个则用上单味黄芩丸。结果两个都治好了。
?
13.风如胞门,崩中不止,漏下潮湿,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风能令水干,面糊酒调为丸服。然唯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此上焦有热,用一味黄芩丸主之,不可混也。风药润剂与咳门第一神方众风药皆偏于辛散,唯独防风多了份甘润。故防风乃风药中润剂。
?
- 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更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痛用羌活,祛风祛湿亦其功。膀胱背表寒气加,后脑勺痛如杖打。其在皮者用汗法,此时使用羌活佳。 若是加酒把汗发,寒散痛止效堪夸。
14.寒包火的扁桃体发炎 三味药,羌活五钱,蒲公英、板蓝根各一两,水煎服。一剂发烧退,二剂咽喉开,能够吃点粥饭,三剂下去,病去如失,不再反复。治疗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五钱,蒲公英、板蓝根各一两,水煎服.羌活能外散风寒,以解除肌表被寒冷凉饮所伤。板蓝根、蒲公英能内清毒热,解除整条消化道被煎炸烧烤辛辣所烧灼的痛苦。 ?
?
15.羌活胜湿汤,治疗肩背痛,不可回顾,有神效。这肩背一派湿浊痹阻经脉,为风能够胜湿,用一派风药把气血吹通,这样血脉周流,其病自愈。小指月在淡黄的宣纸上,把七味的羌活胜湿汤写了下来。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藁本、川芎、生甘草。这样三剂药下去,这妇人浮紧的脉,马上变柔缓,肩背的风湿发散出去后,筋骨就柔和了。《脾胃论》曰:肩背痛,不可回顾,或背痛项强,腰肾难以转摇,此太阳经气郁不行,当以风药散之,羌活胜湿汤主之。
??
16.《药鉴》上说,羌活乃足太阳经之君药也,气味雄烈,大有作为,辛温发散,故小无不入,大无不通,能散肌表八风之邪,善理周身百节之痛,排巨阳肉腐之疽,除新旧风湿之症。为什么穿裙子腿受凉会痛经,因为太阳膀胱经受寒,周身肌表毛孔都会收缩,一收缩,月经就排不顺畅,这时不通则痛,一旦用羌活把毛孔打开,把浮紧的脉象解开,腹中瘀血自然下来,痛经腹痛也就消除了。 ?
?
17.、白芷治头痛,鼻渊,还能美容,治齿痛,又治腹痛、带下,还有疮疡,皮肤疥癣,鼻塞流清涕不止,这就像水湿在鼻,白芷能芳香开鼻窍,把鼻中水湿吹干,所以治疗风寒感冒,鼻塞流涕不止。 ?
?
18.单味白芷,治眉棱骨痛如神,用这白芷打粉调醋来敷脸上的斑,想不到见效也快。内服加上外敷,搞了七八天,暗斑就变淡了,现在都消失了。
?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再等干后研末,炼蜜为丸,《本草求真》的一段话: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胃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以及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
?
19.《卫生易简方》曰,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冰湖集简方》曰,治刀剑伤疮,白芷嚼烂涂之。《经验方》曰,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打粉米饮送服。
?
20.入山采药,左腿被藤刺伤到后,局部红肿疼痛明显,将白芷研成细粉,以醋调敷患处,每日换药两次,三天后肿消痛止,连疤痕都不留,足以证明白芷能消肿止痛,长肌肤退疤色。
?
21.用单方白芷,一半叫乳母煎汤外服,把这汤渣再配点白芷粉,搞点乳汁,调敷患处,想不到用两次后,就不痛了。三天后皮肤皲裂收口,小娃子又可以吸奶了。
《本草汇言》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 ?
?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
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
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
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
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
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
白芷皆能治之。 ?
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
22.《普济方》曰,治闭塞不通,用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肺开窍于鼻,当胸肺气郁时,鼻子通气就不太好,所以可以外用取嚏法打开肺气,也可以内服通宣理肺之药,把肺盖打开,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
23.痰水清稀量多,是寒痰留饮,是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减退,生出寒饮,凌心射肺,所以胸满咳嗽。六君子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用细辛三钱.如果细辛用作散剂打粉服用,就不要超过一钱, 这样就安全,你如果如汤剂,如果辨明有寒痰留饮存在的,有病则病受,量大一点,才能温肺化饮,才能把痰饮化开,不然病重药轻,如隔靴挠痒,难以把老痰留饮化掉。
?
24.细辛治疗头痛如神,细辛气清而不浊,善于降浊气而升清气,一派阳刚之象,令清阳出上窍。若寒痹阳虚头痛腰痛肢节痛者,非此物不能治。如果脉细而无力者,可以用它来鼓动脉力,但细辛味辛而力散,必佐以补血养阴之药,使脉道宽敞,这样气得血养,则不散矣,此仲圣创当归四逆汤治脉细欲绝之宗旨也。
?
25.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大便秘结,久用寒凉通泻之品,反而加重的,这是寒秘。导致身体有津液都滋润不了,这时肠道就处于呆滞板结状态。所以用少量的细辛,可以使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这样肠道得到动力跟津液,通降功能马上加强。所以大黄有细辛在前面开路,那泻下功用就更厉害。 ?故治疗老年人冷秘风秘,常可加进少量的细辛于辩证方中加强辛润通腑之功。
?
26.外敷肚脐治小儿口疮 :小儿不方便吃药,口疮糜烂,可以用细辛醋调,外敷肚脐,如果小儿高热或者泄泻后,满口疮疡糜烂,不肯饮食,哭闹不止的,用这外敷肚脐法,效果明显。 寒温并用治寒包火 ?
?
27.黄连配细辛,名曰兼金散,专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李时珍曰,此二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
?
28.《本草汇言》曰,藁本上通巅顶,下达胃肠。《神农本草经》曰,藁本主腹中痛,除头风痛。《邵氏见闻录》曰,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于胃也,饮以藁本汤而止,盖藁本能祛风湿故耳!
?
29.见病知源很重要,未议药,先议病,不知道疾病怎么来的,就很难把疾病根除。藁本治腹中肌瘤腹中痛,不是去化瘤止痛,而是去提高膀胱经气化,使寒气散开,经脉疏通,疼痛自止。《本草正义》曰,藁本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痛,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升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去头屑止头痒,藁本白芷汤
?
30.《便民图纂》: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 。
?
3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治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治虫不治虫要治湿,湿去不生虫,要见病知源,不要只看到局部的虫痒疥癣,要看到人体潮湿的体质,乃至于整个房子跟外环境潮湿,这样治环境使病菌难以再生下去,这才是真正中医治病的整体观——不治病菌治环境。为何用藁本?藁本乃风药,唯风能盛湿。
?
32.《本草备要》曰,苍耳子善发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何廉臣曰,脑风头痛闭塞,必用苍耳子,苍耳子能使清阳之气上升巅顶。《圣惠方》曰,苍耳子粥,能治目暗耳鸣,或直接用苍耳子作散煎服亦效。苍耳子善走督脉,督阳升,则周身之阳气,皆能出上窍,把风寒赶出去。?
?
33.《本草备要》曰,苍耳子善发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何廉臣曰,脑风头痛闭塞,必用苍耳子,苍耳子能使清阳之气上升巅顶。《圣惠方》曰,苍耳子粥,能治目暗耳鸣,或直接用苍耳子作散煎服亦效。苍耳子善走督脉,督阳升,则周身之阳气,皆能出上窍,把风寒赶出去。
?
34.医道最后要借医术来修道修德,道医是要借道德来行医用术,体证医学。《本草汇言》曰,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子三两,天麻、白菊花各三钱。《圣惠方》曰,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细微末,以酒送服。《经验广集》曰,治疔疮恶毒,苍耳子五钱,微炒为末,黄酒冲服,并用鸡子清涂患处,疔根拔除。
?
35.文天祥的《正气歌》要作为医门日诵的第一课。《济生方》中记载,苍耳子散,可治鼻流涕水不止,苍耳子散即: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四味药,用这四味药打成粉末,每次用葱跟清茶泡的水送服二钱,即可。 ?
?
36.一味辛夷花散乃通鼻窍特效药,专治疗闭塞不通气。辛夷花散,塞在不通气的鼻子里,然后另外一些辛夷花,每次就用一点温开水来送服。这样内外结合,通过内服辛夷花散,打开肺盖,肺开窍于鼻,有助于鼻呼吸,然后通过外用辛夷花塞鼻,可以直接把药力作用于病变部位,让鼻窍通开,可以大量地吐纳清气。这样几天鼻子就通气了,脑子也清醒,人也有劲了,接下来上课再也没有打瞌睡过。?
?
37.闭塞后,脑瓜子就会缺氧昏沉,所以只有通开鼻窍,才有助于清醒大脑。治好鼻炎,脑中精神才会便好。人体疾病都是相关的,鼻通气量恢复正常,脑瓜的运作才会恢复正常。如果你鼻吸纳的气都不够,你脑子怎么会够清气呢?鼻子通气不好,脑袋昏昏沉沉,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你在治疗头晕记忆力减退的病人时,懂不懂得去观察他鼻子通不通气呢?《名医别录》曰:辛夷花利九窍,通鼻塞。《本草新编》曰,辛夷花通窍而上走于脑,治鼻塞诸症引起头晕脑沉。《江苏中医》记载,一男,21岁,鼻子时塞时通,流鼻涕,经西医诊为慢性鼻窦炎,用辛夷花两三朵打碎,用绢布包住,塞在不通气的鼻孔里,遂愈。随访数月,未见复发。鼻塞三药与辛走肺 有个老婆婆,这一个多月,辛夷花、石菖蒲、皂角,等分打粉。塞在鼻子中就可以了。
?
38.脑袋阳气不够时,人会昏昏沉沉,鼻子也会闻不到香味。用辛走肺的思路,选择鼻塞三药,打开鼻窍,头脑清醒,嗅觉灵敏。 ?《梅氏验方新编》曰,治鼻塞不知香味,用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打粉,棉裹塞鼻中,即知香味。
?
39.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常之法,平常之极乃为神奇。如葱管善于通耳窍,生姜善于出汗发表,治风寒感冒等,这葱,既能治二便不通,又能治拉肚子泻痢,
?
40.《全幼心鉴》曰,治小儿大便虚秘,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本事方》曰,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切碎炒热,用帕子裹成两份,直接烫肚脐下面,便烫便按摩,肠中一转气,大小便都会很通利。
?
41.药调不如食疗,特别是小孩子不太能吃中药的,最好能用食疗方,既好吃又能治病,所以要都研究研究食疗方面的本草。《饮医心镜》曰,治赤白痢,用葱一握,切细,和米煮粥,空心食之。 ?
?
42.《活人书》曰,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本草经疏》曰,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拂郁诸症,悉皆主之。肝气内郁,亦可散达之。这样伤寒寒热邪气可散,肝中拂郁可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
?
43.《活人书》曰,治伤寒头痛如破,用连须葱白汤主之。 《本草经疏》曰,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拂郁诸症,悉皆主之。肝气内郁,亦可散达之。这样伤寒寒热邪气可散,肝中拂郁可解,则正气通,血自和调。?
?
44.《经验方》云:金疮这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熟,或用锅炒热,捣烂敷之。冷即再易,随后血止痛息,数日后不见痕迹。《本草纲目》曰,有人试着骑马跌损伤到大指头,血出淋漓,李时珍用此方医葱白带叶,炒熟后敷之,随即痛止血住,过几天后,伤处随即恢复,不见痕迹。宋代有一官员亦得到这一方子,碰到车伤没有气绝者,皆用此方,活人甚众。 葱是有散结通络下乳之功小指月翻到《本草纲目》看到上面有记载葱有通乳汁,散乳痈的作用,
?
45.葱能外敷通乳汁,散乳痈,消无名疮痈肿毒。 大凡痈疽疮疡,皆由气滞血凝所致,是一团里实之象,以葱辛温芳香之气,可以引气通血,令气通血活,疮疡自散。
?
46.胆胃鹅不食草捣烂,塞鼻孔内,可以治疗鼻炎鼻不通气,鼻息肉。《本草纲目》曰,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痰喘鼻炎,散疮肿,通入肝经,而能除翳明目,治胬肉攀睛。?
?
47.胆胃鹅不食草捣烂,塞鼻孔内,可以治疗鼻炎鼻不通气,鼻息肉。《本草纲目》曰,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息肉,内达肺经而治痰喘鼻炎,散疮肿,通入肝经,而能除翳明目,治胬肉攀睛。 ?单味鹅不食草熬糖浆治百日咳,治寒气闭肺的百日咳特效。
?
48.月经期痛经,一碗姜枣红糖山楂茶,说有多好喝,就有多好喝,说有多快速就有多快速,马上气行寒散,病痛得消......?
?
49.一味香菜乃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之绝妙食疗方。《日用本草》曰,胡荽即香菜,善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赤病,解鱼肉毒。 ?
?
50.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吃什么都是香的。老想要吃香喝辣来开胃醒脾,最后没有什么你能吃到好味道,而且还会把脾胃搞坏。如果你降伏不住贪欲,那么你佷容易就因为正常的三餐吃饭就吃出病来,因为你佷容易偏食或者过食了。 ?
?
51.孙思邈曰,薄荷煎汤,能洗漆疮。《药性论》曰,薄荷能发毒汗。这薄荷通过把毛孔打开,让瘀堵疏泄出来,所以痒可止,热可消,汗可排,毒可解,漆毒可愈。
?
52.《必效方》曰,治蜂虫螫伤,用薄荷捣烂帖之。 ?《永类钤方》曰,治风气瘙痒,用薄荷蝉蜕等分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薄荷解肝郁
?
53.《医贯》曰,以一方治其木郁,而诸郁皆因而郁,一方者何也?逍遥散是也。方中为柴胡、薄荷二味最妙。《本草新编》曰,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药性论》曰,薄荷去愤气。
?
54.《本草再新》曰,薄荷消目翳。《明目经验方》曰,薄荷煎汤洗眼,治眼中红赤痛。《本草纲目》曰,薄荷利咽喉,治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新修本草》曰,薄荷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普济方》曰,治血痢用薄荷叶煎汤单服。《闽东本草》曰,治耳痛,鲜薄荷搅汁滴入。《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痢疾初起,夹有外感者,宜用薄荷,散外感之邪,即清肠中之热,其痢自愈。薄荷又善消毒菌,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以薄荷为要药。?
?
?
55.《医学启源》曰,牛蒡子消利咽膈。《广济方》曰,治喉痹,牛蒡子、马兰子,二药捣散,空腹以暖水送服。 ?
?《黄帝内经》曰,膏粱厚味,足生大疔。 那些经常吃肥甘厚腻,大鱼大肉的人,身上佷容易长疔疮痈疽,所以第一条道理,就是吃素。
?
56.:《药品化义》曰,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
?
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黄帝内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
?
57.《得效方》曰,治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加内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
?
58.《养素园传信方》:洗天行时眼,风热肿痛,目涩眩赤:铁扇子(桑叶)二张,以滚水冲半盏,盖好,候汤温,其色黄绿如浓茶样为出陈。然后洗眼,拭干;隔一、二时,再以药汁碗隔水炖热,再洗,每日统三、五次。一味桑叶乃至红眼赤眼之特效药也。肝开窍于目,桑叶能清肝明目。降雨播种治脱发 小指月打开《本草纲目》看桑叶,居然可以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 ?
?
59.《本草崇原》:《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羸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 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本经》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恐人误读作发汗解。故表而明之。《医学心悟》曰,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桑叶经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一花一叶二子汤治头晕目眩 高血压一是一个时代病。
?
60.《山东中草药手册》曰,治头目眩晕,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枸杞子三钱,决明子二钱,水煎代茶饮。?
?
61.:治眼睛不单要懂得挑灯火,更要懂得添灯油。杞菊地黄丸就是用枸杞子配菊花加六味地黄丸,专门添肝肾灯油,补益肝肾,以抗衰老。 ?《医级》曰,杞菊地黄丸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
?
62.《简便单方》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救急方》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 ?
?
63.中医药枕保健原理: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使用注意:1、长期坚持每晚枕用,保健效果更佳。2、枕巾和枕套要常洗,晒,换。3、枕心不可洗不可暴晒,可晾干。
?
64.《千金方》以一味蔓荆子为末,浸酒服,治头风作痛,亦是内风,非祛散外风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药力达于头脑之意。轻用一钱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钱。《本草纲目》曰,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
?
65.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这文员把益气聪明汤带回去后,连吃了七剂,脑子一天比一天清,中气一天比一天足,七天吃完,耳鸣眼花,都大为减轻。?
?
66.《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这蔓荆子在含有黄芪、党参的益气聪明汤里头,它就像骑在马匹上一样,下面有中气一托,蔓荆子在上面一发,一下子如同腾云驾雾,使清阳出上窍,自然耳聪目明,记忆力减退之症顿消。 ?
?
67.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医学传灯》曰,伤食而用柴胡,以其能升少阳之气也。 ?
?
68.《医林改错》:通气散疏肝理气,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柴胡、香附、川芎三味研末。胁痛用柴胡 头痛用川芎,壁痛用桂枝,胁痛用柴胡,胃痛用元胡,腹痛小茴香,腰痛用杜仲,膝痛用牛膝...... ?
?
69.《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陈皮、川芎、香附。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凡肝气郁滞证皆可用之。如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者。?
?
70.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传方传药不传剂量等于没传。陈士铎曰:或疑柴胡用之于补中益气汤,实能提气,何以舍补中益气汤用之,即不见有功,意者气得补而自升,无藉于柴胡耶?曰:柴胡提气,必须于补气之药提之,始易见功,舍补气之药,实难奏效。盖升提之力,得补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气也。或疑柴胡用之补中益气汤中,为千古补气方之冠,然吾以为柴胡不过用之升提气之下陷耳,胡足奇。此真不知补中益气汤之妙也。补中益气汤之妙,全在用柴胡,不可与升麻并论也。盖气虚下陷,未有不气郁者也。惟郁故其气不扬,气不扬,而气乃下陷,徒用参、归、芪、术以补气,而气郁何以舒发乎。即有升麻以提之,而脾胃之所,又因肝气之郁来克,何能升哉。得柴胡同用舒肝,而肝不克土,则土气易于升腾。方中又有甘草、陈皮,以调和于胸膈之间,则补更有力,所以奏功如神也。是柴胡实有奇功,而非提气之下陷一语可了。使柴胡止提气之下陷,何风药不可提气,而东垣先生必用柴胡,以佐升麻之不及耶。夫东垣先生一生学问,全在此方,为后世首推,盖不知几经踌度精思,而后得之也,岂漫然哉。 ?
?
71.升麻葛根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四味药组成,专门解肌透疹,是治疗麻疹初起,或发而不透,或未发的基础方,但见舌红脉浮数,皆可用之。疹为阳明热毒,向太阴肌表透发的过程,中医是遵循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道理,用升麻、葛根来直接提阳明毒疹外达,芍药、甘草调气和血解毒。麻疹一要忌食鱼腥蛋奶。二要慎风邪。
?
72.治牙龈的一包肿痛,看起来又红又热,用这清胃散富含三大理法,开盖加水跟撤火。这牙部肿热,就像烧红了的滚水一样,牙龈肉虽然在上面,而热却是从下面阳明胃肠经蒸上来的。所以要让这锅水迅速凉下来。第一通过黄连、石膏直接清胃肠积热,就像清里釜底的薪火一样。第二用生地、当归、丹皮来增液凉血,就像往锅中加水一样,加点凉水下去,沸腾之势就减轻了。第三你想要水凉得快点,一定要把锅盖打开,不然越焖越热,这时通过升麻,直接揭开阳明锅盖,这样盖子打开,热势就能透发出来。所以三管齐下,锅中的水由沸腾之势,佷容易就转为清凉。而人体鼎沸疼痛难耐的牙火,也很快好过来。所以清胃散,不仅用于治疗牙周炎,胃火牙痛,一切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三叉神经痛,只要是胃火上攻,脉数口干或口臭者,皆可用之。 ?
?
73.《仁斋直指方》曰,喉痹作痛,升麻一味煎汤,治胃热齿。《肘后方》曰,升麻用于卒毒肿起。大剂量地运用升麻,可以把它清热解毒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可以解百毒,在一些病毒性肝炎里头,只要是热毒亢盛的,都可以用这一个经验。 ?
?
74.葛根汤虽然能够治疗颈椎病,但只是应急于一时而已,通过早睡,跟天天小发其汗,促进周身气血循环,让身体不再处于长期疲劳状态,才能长久地根治颈椎病。 ?
?
75.通脉饮与头晕颈僵?葛根、丹参、川芎三味药的通脉饮,丹参能入心,葛根通达颈背,川芎直接上脑,三味药真是提升寸脉的好帮手。
?
76.医道精微,医理玄妙,非心浮气躁之人所能领悟。如果不是爷爷这一番引导,我怎么能够读懂这简简单单的气味白术散呢?想不到这气味白术散背后居然深藏着如此深奥的医理。难怪东垣老人最善于用升清之法治疗脾虚湿泻,这真是得到千古秘传啊!七味白术散,源于宋代,原名白术散,是北宋中医儿科鼻祖钱乙创制的,记载在《小儿药证直诀》这本书中。它由人参、白茯苓、炒白术、藿香叶、木香、甘草、葛根组成。功效主要是健脾生津,行气消胀。用于治疗脾胃久虚,津液内耗,呕吐泄泻频作,烦渴多饮。明代儿科世家万全提出,“七味白术散乃治泄作渴之神方”,就是说腹泻并见口渴的孩子服用七味白术散有神奇的效果。 ?
?
77.《黄帝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开宝本草》曰,古今方书用淡豆豉治病最多,江南人喜做淡豆豉,凡得外感时气,先用葱豉汤服之去汗,往往便愈。《肘后方》卷二。葱白豉汤:葱白3枚 豉6克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通阳发汗。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
?
78.栀子豉汤治咳喘 栀子豉汤。就两味药,焦山栀15克,淡豆豉15克。 ?《伤寒论》曰,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
?
79.《养生必用方》曰,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浮萍、牛蒡子各等分,用薄荷汤送下两钱,每日两次。154朱丹溪曰,治身上虚痒,用浮萍、黄芩打粉,各一钱,一四物汤煎汤送服。《神农本草经》曰,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观物取象话浮萍三 有个脚肿的病人,小便不通,整个人都很难受,这脚一手按下去就一个坑。 ?
?
80:《千金方》曰,治小便不通,理膀胱胀,水气流肿,用浮萍晒干打粉,服方寸匕,日三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急性肾炎,浮萍二两,黑豆一两,水煎服。《张锡纯》曰,浮萍轻浮最盛,故上宣肺气,外达皮毛,发汗泄热,下通水道。?
?
81.《圣惠方》曰,治目昏多泪,用木贼草、苍术各一两打粉,每次服用两钱,用清茶调下,或炼蜜为丸亦可。《本经逢原》曰,木贼草主目病,风热,暴翳,取其发散肝胆风邪,若久翳及血,虚者非宜。《本草经疏》曰,目疾由于怒气所致者,非所宜也。?
?
82.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石膏得知母,最能止壮热烦渴。石膏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神农本草经》说,石膏治金疮。这是煅用外用来止金疮出血,用煅石膏研成细粉,敷金疮出血,甚效。若是湿疹疮疡,煅石膏加枯矾外用,或者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外用,特效。 《青囊秘传》曰,煅石膏配黄柏打粉,名曰石黄散,外掺,治湿疮肿痒。
?
83三石散,就是由寒水石、石膏、滑石三味药,配上点甘草打成粉,制成的散剂,专门治疗身体热盛如酷暑,靠这石类药,质重,善于清热泻火,令天气降而为雨,把整个肺部气机肃降下来,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为水是上源,肺气肃降,下面五脏六腑,莫不得到水津灌溉。?
?
84.《神农本草经》曰: 寒水石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方脉正宗》:寒水石治五脏六腑积熟,天行时气疫热,以致烦满消渴:寒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钱,甘草二钱。研末。每服一钱,白汤调服。?
?
85.《本事方》鹊石散: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寒水石、黄连(去须)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寒水石治丹毒 有个小娃子只有三岁,家里还一直给他供应奶粉,而且奶粉一定要搞到很浓稠很香,搞到清稀了,味道不够他就不喝。?
?
86.《本草汇言》曰:治小儿丹毒,皮肤热赤: 寒水石五钱,水调和猪胆汁涂之。《医学入门》曰,治小儿丹毒,寒水石烧为末,醋调敷之。 ?
?
87:《证治准绳》曰:知母、贝母各等分,名曰二母散。治疗肺热燥咳,此二药善入肺经,泻肺热,润肺燥。 ?
?
88.《用药法象》曰,知母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华源之阴。 ?
?
89.感冒发热或温热高烧,发病之初,但见舌红尿赤者,用芦根、白茅根、葛根,煎汤代茶饮,能很好地清透郁热。《施今墨对药》曰,治婴儿感冒发热,用三根汤,芦根30克、白茅根20克、葛根10克,煎水一茶壶,加糖少许,令频频服之,无需饮水,渴即饮之,往往一日一热即可退热。?
?
90.苏颂曰,芦根疗反胃呃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最良。《肘后方》曰,呕逆不止,用芦根切煮成浓汁,频饮比效。《金匮御寒方》曰,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三大碗水煎成两碗,去渣温服。?
?
- 利小便的芦根 .《津门医淬》曰:患者为一小儿,年四五岁,患麻疹已濒于危,王氏到时,见发烧气喘,二便俱无,全家啼哭,已备后事。王氏临行时,曾带鲜芦根一握,遂亲与煎药,徐徐嗣之。少顷,见其小便如注,随谓其母曰:小儿已有生机,勿事啼哭也。继以清肺透邪而愈。张锡纯说,芦根上能够清肺热,中空能够透理肺气,味甘,多汁液,中能够滋养胃阴,生于水中湿地,下能够善利小便,引水下行。所以芦根上清透肺热,中滋养胃阴,下清利膀胱,诚乃三焦水热之不二良药。
92.治渴圣药天花粉 五脏也会引起口渴,《神农本草经》说,天花粉主消渴,心火盛的人,口干舌燥,烦渴不止
用天花粉配什么呢,配黄连黄连清心经之热火。配竹叶,竹叶能导心经之热下行,从小便出。肺火盛的人,咽喉肿痛,口中干渴,用天花粉配沙参、麦冬、玉竹。脾胃火盛的人,牙龈容易肿痛,口唇容易溃烂,口干渴,用天花粉配石斛或生甘草。不少中老年人唾液腺分泌减退,脾中津液不能上朝,晚上睡觉口中干渴厉害,可以用天花粉配石斛各一两煎水,放入保温瓶中,睡前小饮,若半夜烦渴不能寐者,可以缓缓饮几口,中上二焦得到滋润,其渴立止,其卧立安。肝火旺,胁肋胀,口干口苦.陪柴胡、龙胆草、牡蛎。此三药乃肝经郁火口苦口干之特效药组。
如果是肾阴虚火旺,骨蒸烦热,导致口中干渴.知母、黄柏就是最好的搭配,他们能够降金生水,令金水相生,骨蒸烦热可解,口中干渴可除。首先天花粉味甘带一点点酸,酸甘能养阴生津。 第二它又微苦寒,苦寒能降火,使火不伤阴,渴自减轻,还有微苦能坚阴,能令津液坚固,不至于被火蒸发耗散掉,所以天花粉之苦可以生津液,润枯燥。第三天花粉乃瓜蒌根,其根系发达,大者如人,善于通行津液,令津液流通,有余不足相互对流调济,渴亦得解。
?
93.《神农本草经》曰: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本草汇言》曰: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
94.《永类钤方》曰,治产后吹乳,肿硬疼痛,轻则为妒乳,重则为乳痈:天花粉50克,乳香5克。为末,温酒调下,每服二钱。《证类本草》曰,治痈未溃:天花粉、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曰,治乳头溃疡:天花粉100克,研末,鸡蛋清调敷。《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天花粉,为其能生津止渴,故能润肺,化肺中燥痰,宁肺止嗽,治肺病结核,又善通行经络,解一切疮家热毒,疔痈初起者,与连翘、山甲并用即消;疮疡已溃者,与黄芪、甘草(皆须用生者)并用,更能生肌排脓,即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
?
95.《温病条辨》曰,银翘散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50g,银花50g,苦桔梗30g,薄荷30g,竹叶20快,生甘草25g,荆芥穗20g,淡豆豉25g,牛蒡子30g。上杵为散,每服30g,鲜苇根汤煎服。 《医方简义》:导赤散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二钱,木通一钱,生甘草八分,车前子(炒)三钱,生地黄六钱,水煎服。 ?
?
96.清心除烦治失眠 用点淡竹叶跟枣仁两味药煎汤就行。用这么简单的小偏方,吃上两天,晚上睡觉就好了,心也不烦了,尿也不赤了。《本草纲目》曰,淡竹叶去烦热,利小便,清心。 《慎斋遗书》,发现里面记载道:凡人夜间多思,致睡不宁者,淡竹叶、枣仁二味煎服即安。?
?
97.《名医别录》曰,竹叶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药品化义》: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用为良剂也。又取气清入肺,是以清气分之热,非竹叶不能,凉血分之热,除柏叶不效。 ?
?
98.鸭跖草喜欢生在水边,它能清热泻火,利水消肿,它是甘淡偏寒凉的,所以脾胃虚弱的人要少用。《日华子本草》曰,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濒湖集简方》曰,治小便不通,鸭跖草、车前草各一两捣汁,调入少许蜜,空心服用。《泉州本草》曰,治五淋、小便刺痛(急性尿路感染或结石),但见小便黄赤者,用新鲜鸭跖草的嫩叶四两,捣烂加开水一杯,搅汁调蜂蜜内服,每日三次,体质虚弱者,药量须减半。 ?
?
99.把栀子捣烂研末,然后打上鸡蛋,用里面的蛋清调成糊状,给小指月的脚敷上。就非常清凉舒服,刚才红肿的感觉没有那么厉害了。是一个治疗脚崴伤的小偏方,
?
100.《本草纲目》曰,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濒湖集简方》治折伤肿痛:栀子、白面同捣,涂之。《救急方》治烧伤: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
?
101.栀子清三焦火 上焦眼红口气都是热的,中焦口臭口苦,饮水不解渴,下焦尿黄尿赤,这种一派三焦热盛烦躁之象,清三焦火毒炽盛,最特效的药莫过于栀子了。栀子似心,归心肺经,善于清胸膈中郁热,所以栀子豉汤治疗虚烦不得眠,同时栀子色红黄,善于清热利湿,退肝胆脾胃中焦湿热,郁蒸之黄疸。所以古方茵陈蒿汤用栀子,以其善于清利中焦湿热。再者栀子最善于降火,导热从小便泄去,它的性格是委屈下降的,它能从上往下把热火降入三焦水道,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让黄赤的小便转为清白。所以古方八正散,治疗各类膀胱炎,尿道炎,里头用到栀子。选用一个能够清三焦火毒热盛的方子吧!就是黄连解毒汤,里头用黄连、黄芩、黄柏清上中下之热火,配合栀子来清泄三焦之热火,引邪热火毒从小便而出。
?
102.栀子善清三焦之火,善治头面五官各类火毒上攻。《黄帝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所以凡眼中结膜发炎,目赤肿痛,口腔鼻腔炎热肿痛,以及咽喉红肿热痛,甚至中耳炎,鼻窦炎,但见脉势弦实有力偏数者,都是三焦热盛,这时栀子均可放胆使用。朱丹溪说,栀子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所以这栀子清三焦火,上能清心肺热,中能清肝胆脾胃热,下能清膀胱水府热,又能引众热下归水道,使浊火下排,不上炎上扰,自然神明清静,身心和调。 ?
?
103.弦中带数象是肝郁化火。哪味药既可以消肝中郁结,降泄火热,还可以明目消目珠夜痛的呢,就夏枯草,散结消肿,清热泄火,清肝明目。这一味药都把三大问题解决住了。还可以引阳入阴,再照一味可以理顺肝中气机之品即可。,用夏枯草、香附,配点甘草,打成粉,直接服用。当天服用,眼睛就不痛了,晚上睡了个好觉,将近十天都烦躁没休息好的,这一觉通通都补回来了,睡醒后眼中哪种紧张胀痛之感都不见了。 ?
?
- 《本草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105.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 《神农本草经》里头说它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草从新》又说,夏枯草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好像从头到脚的包块肿结它都管
?
106.单味夏枯草汤。《摄生众妙方》曰,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
107.不管是乳痈,目胀,还是扁桃体发炎咽肿,抑或者是瘰疬,淋巴结核,只要是肝气郁结,这些痰火都会打结在局部,成为包块,炎肿,都可以通过一味小枯草来疏散降泄,使结者得散,火者得降。因为这些都是肝气郁结的产物,虽然病变部位形态各不相同,但肝气郁结化火的实质却是一致的。所以用夏枯草辛能够散结,苦微寒可以解热,故能愈一切热郁肝经的肿结包块。借助它善于散结解热之功,治无不效。
《本草汇言》曰,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曰,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
《简要济众方》补肝散曰,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顽固失眠调阴阳.用半夏配合夏枯草,半夏半夏,五月半夏而生,夏枯草夏枯草,得夏至而凋,两个正顺接阴阳之气。这样就有阴阳相顺接之妙。吃完药后,一觉睡到天明,从来没有睡得这么好的。?
?
?
108.《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109.防暑热,夏桑菊 夏桑菊有三味药,由夏枯草、桑叶跟菊花三味药组成,这是民间夏暑热盛,最佳的保健茶饮方。夏枯草能清肝胆之热,桑叶能清肺热,菊花禀秋金之气,能够平降周身之热,这样肺气肃降,则诸经之热莫不通归水道,下走膀胱,而且三味药都可以清热解暑。
110.《本草纲目》记载,一男子目珠疼痛,晚上加重,疼痛连到眉棱骨跟半边的头,先用黄连制成的膏去点眼,疼痛反而加重。
肝开窍于目,后来医生又用艾灸之法,灸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引火下行,疏泄肝气。痛虽然止住了,但半个月后,目珠疼痛又发作。
最后就用夏枯草、香附各60克,炙甘草12克,打成粉,用来服用。才吃一两次,目珠痛就大为缓解,吃了五次就好了。
《本草纲目》,黎居士《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
111.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
单味夏枯草汤。
《摄生众妙方》曰,单味夏枯草汤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
?
112. 不管是乳痈,目胀,还是扁桃体发炎咽肿,抑或者是瘰疬,淋巴结核,只要是肝气郁结,这些痰火都会打结在局部,成为包块,炎肿,都可以通过一味小枯草来疏散降泄,使结者得散,火者得降。
因为这些都是肝气郁结的产物,虽然病变部位形态各不相同,但肝气郁结化火的实质却是一致的。
所以用夏枯草辛能够散结,苦微寒可以解热,故能愈一切热郁肝经的肿结包块。借助它善于散结解热之功,治无不效。
《本草汇言》曰,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曰,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
《简要济众方》补肝散曰,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
?
113. 《冷庐医话》卷3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
114.《本草述》曰,有一个十余岁的童子,向来都有眼目疾患,又因为一次鼻子出血,导致肝肾亏虚,因此眼目赤痛,于是用六味地黄丸,加入决明子,效果甚速。 小孩子一般少有七情之郁结,所以仅添其灯油,其火立旺,滋其肝肾,眼目立光。若是大人,平时情志不达者,必兼以疏肝达郁,方能根治其眼疾。
?
?
115.蒲辅周老先生善于用决明子治疗老年人血压高便秘,他说,凡体虚之老人,有大便秘结,不可勉强通之,应该以滋润之品,不可强攻,可以在方中加少量决明子,或者直接用决明子打粉,每次送服三到六克,效果甚佳。
《黄帝内经》曰,肝与大肠相别通,这肝脏的压力浊气,可以靠大肠来排泄,所以大肠一旦秘结,肝脏压力就增大,大便一旦堵塞,就容易肋胀口苦,烦躁生气,甚至血压偏高,头晕目眩。
所以通过润通肠道可以缓解肝脏压力,进而减轻各种疾病的苦恼。
?
?
116.《本草经疏》曰,密蒙花为厥阴肝家正药,观《本经》所主,无非肝虚有热所致,盖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肝血虚,则为青盲肤翳,肝热甚,则为赤肿,降泪赤脉,及小儿豆疮余毒,疳气攻眼。此药甘以补血,寒以除热,肝血足而诸证无不愈矣。
《银海精微》曰,密蒙花散治眼羞明,肝胆虚损,瞳人不清:密蒙花、羌活、菊花、蔓荆子、青葙子、木贼、石决明、蒺藜、枸杞子。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食后清茶送下。
?
117.严洁曰,怪症,眼见虫飞,以手提之则无,此肝经病也,用青葙子合玄明粉、羌活、枣仁为末,水送下。
?
?
118. 《本经疏证》曰,李濒湖(李时珍)自缘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盈碗,暑月烦渴,寝食既废,脉浮洪,偏服柴胡、麦门冬、荆芥、竹沥诸药月馀,益剧,皆以为必死,其尊人(李时珍的父亲)以谓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昼甚者,宜一味黄芩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黄芩一两煎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于此益可知黄芩所治,必肺经气分之热,肺经气分之热必昼甚于夜也。
?
119.《丹溪心法》曰,清金丸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
《主治秘诀》曰,黄芩能泻肺经热,可利胸中气,善消膈上痰。
?
120. 《千金翼方》曰,黄芩治淋(急性膀胱炎尿道炎),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本草纲目》曰,故善观书者,先求其理,勿徒泥其文,昔有人素多酒欲,病少腹绞痛不可忍,小便如淋,诸药不效。偶用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遂止。
?
121.张元素曰,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本草汇言》曰,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凤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
122.头晕,眼中看东西都是各类奇奇怪怪的蜜蜂蝴蝶花朵,真是无奇不有,形状万千。
《长江医话》曰,李公老人,家住流江,务农为业。年近花甲,犹有此容,从不问于医事。
一日突觉头晕目眩,眼前发花,无奇不有,形状万千。
延医入诊,服用归脾汤十剂无效,且心烦失眠,自语不休,说,蜂乎!蝶乎!入吾手足,粘吾心肺。
家人以为其癫,又请医生用礞石滚痰汤五剂,病不愈,便再请医生治。
这医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炽盛,扰乱心阳,视力就会迷惑,直用黄连30克,水浸频服,药到病除,单味而愈。
迄今患者年近古稀,视力尤佳,读书看报如常。
?
123.《黄帝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肘后方》曰,治口舌生疮,黄连煎酒,时含呷之。
傅青主曰,口舌生疮,大都是心火郁热,舌为心之苗窍,故先见症。故用菖连饮,黄连6克,菖蒲3克,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此方功在黄连,亦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黄连善清心经之火,此所以奏功如响也。
李东垣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诸疮宜用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名医类案》曰,孔华峰治一人患痔疮,浓血淋漓,用黄连去毛,打成细粉,用蜜调,空心服用二三钱,立效。
?
124.《名医别录》曰,黄连止消渴。
《近效方》曰,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上截冬瓜头去穰,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差为度。
《黄帝内经》曰,诸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古今医案按》曰,南安太守张汝弼。曾患渴疾白浊。久服补肾药不效。遇一道人。俾服酒蒸黄连丸以川连一斤。煮酒浸一宿。甑上累蒸
?
至黑。晒干为末。蜜丸桐子大。日午临卧。酒吞三十丸。遂全瘳。
?
125.韩懋曰,黄连与肉桂同行,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四科简效方》曰,交泰丸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川黄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
《本草纲目》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
?
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治失眠
?
,用黄连、肉桂;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主辅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
?
126.滞下如金丸
食物停滞,胃肠以通降为和,要选一味药能够降胃败肠毒的,能够把浊毒拉出去,又能够治疗痢疾腹痛。
,痢无止法,通因通用,黄连苦降,能够通降整条消化道,从口腔一直败毒到肛门。
原来这滞下如金丸,就是由单味黄连组成,每次服用四钱,小孩子减半。
要根据痢疾的人,进行不同的煎汤送服。
比如胃弱的,用点人参、陈皮,保护脾胃,煎汤送服。
腹痛厉害的,用点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煎汤送服。
后重厉害的,肛门滞下难耐,用点木香、槟榔,调气则后重自除,用这调气药煎汤送服。
如果大便有脓血的,用点当归、白芍来煎汤送服,行血则便脓自愈。
如果大便臭秽食积严重的,应该通因通用,就用点大黄、莱菔子煎汤送服,消肠道里的食滞。
127.虹膜睫状体炎,吃了很多消炎药,两天了都没有好转的迹象,黄连乃病目之仙药,滞下之神草,专主热气目痛,治赤炎暴发,所以可以用单味黄连,内服或用来外面洗眼。用黄连,再加点麻黄。能使药力,迅速作用于眼目肌表,辛开苦降,炎症速消。黄连15克,麻黄10克。煎汤内服。再给他包点当归、芍药,你回去吃完这药,若好不彻底,再把这两味药放进去煎,用这汤水趁热来洗眼。
这样内外兼治,其效必速。 纯用黄连泻火解毒,虽能消炎,但却有寒凉过度之嫌。而且未必能迅速上眼,稍加点麻黄,能使黄连消炎解毒之作用,持续停留在上焦肌表眼目。
所以用黄连配点麻黄治疗眼睛虹膜睫状体炎,一般消炎药不理想时,用这种思路效果显著。
《僧深集方》曰,黄连煎治眼赤痛,除热: 黄连半两,大枣一枚(切)。上二陈,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锦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顾松园医镜》曰,一人患翳障青逾年,用黄连一两,羊肝一具,煮烂丸服,不数月而复明。
《本草图经》中记载,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因官治一死罪囚出活之,囚后数年以病自致死。一旦崔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后,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除间悉悉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所蒙活者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依此合服,不数月,眼复明,因传此方于世。
又今医家洗眼汤,以当归、芍药、黄连等分停,细切,以雪水或甜水煎浓汁,乘热洗,冷即再温洗,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等,皆可用之。其说云∶凡眼目之病,皆以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即行,故乘热洗之,用者无不神效。
?
128.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呕恶不止,用黄连0.9~1.2克,苏叶0.6~0.9克,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
129.治幽门螺杆菌,脾胃病,到后来很多都是寒热失调升降失司,脾虚气滞,所以半夏泻心汤里头,寒热并用,升降同调,其中干姜配黄连是用药之关键。 干姜辛辣令虫儿不敢妄动,黄连苦降令虫儿迅速逃下,如果病人热势偏重的,如心中烦躁,胃中上逆泛酸,舌尖红,你就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如果寒凉厉害的,比如舌苔白腻,口中泛清水,手脚凉,你干姜用量就大于黄连。这样寒热一调,幽门螺杆菌自然减少,升降一调,老胃病也很快得消。
129.治水火烫伤
烧开水时,不小心被热水烫到了,《中医杂志》上记载,治水火烫伤用黄连打的粉,调点茶油,涂抹之,即愈。依法炮制,反正药柜里黄连粉大把,搞点茶油一调,敷上去,这本来很痛的伤烫处,居然一下清凉下来,而且第二天,就没什么感觉了。
130.黄柏乃疮家妙药。
《药品化义》中说,黄柏味苦入骨,是以降火能自顶至踵。沦乎彻髓,无不周到,专泻肾与膀胱之火。
《用药心法》曰,黄柏治疮痛不可忍。
《外台秘要》曰,治口舌生疮,用黄柏含之良。
《药鉴》曰,黄柏跟生蜂蜜同用,敷口疮极有神效。
《本草备要》曰,凡口疮用凉药不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参、术、甘草补上之虚,干姜散火之际。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归元。
?
131.黄柏、知母跟肉桂制成的丸子。 吃完第一次药,觉得腹中有气转动,随后小便就如泉涌,还没来得及下床,就尿了一裤子。
这尿一出来,整个腹部硬胀就松了,再吃几天,整个人又恢复了生龙活虎。
《神农本草经》上说黄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气。
《主治本草》说,黄柏一能泻膀胱龙火,二能利小便热结,三能除下焦湿肿。
肠胃肥甘厚腻积热,用黄柏可以直接降泄之。
132.李东垣曰,长安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渐成中满,腹坚如石,脚腿裂破出水,双睛凸出,饮食不下,痛苦不可名状,治满利小便渗泄之药服遍矣。
予诊之曰,此乃奉养太过,膏粱积热损伤肾水,致膀胱久而干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为呕哕。
《难经》所谓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者。
洁古老人言热在下焦,但治下焦,其病必愈。
遂处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药,黄檗、知母各一两,酒洗焙碾,肉桂一钱为引,热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汤下,少时如刀刺前阴火烧之状,溺如瀑泉涌出,床下成流,顾盼之间,肿胀消散。
《内经》云,热者寒之,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黄檗之苦寒泻热补水润燥为君,知母之苦寒泻肾火为佐,肉桂辛热为使,寒因热用也。
?
133.《丹溪心法》曰,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檗(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二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省,加酒少许佐之。
朱丹溪又曰,黄柏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
刘完素曰,凡肾水膀胱不足,诸痿痹,黄芪汤中加黄柏,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去也。故黄柏内湿热下注,腰脚瘫痪必用之药。
黄柏佐黄芪加牛膝,能使足膝气力涌出,痿痹即愈。
黄柏同苍术、独活,能除腰膝以下至足底之风湿肿痛。
黄柏佐泽泻、茯苓,能利小便之赤涩(如膀胱炎、尿道炎)。
黄柏同车前子、白果,能治白带之黄稠(如宫颈炎、阴道炎)。
?
134.明代方隅曰,胆经郁热,令人头角额尖跳痛如针刺,非酒洗龙胆草不能治。
?
135.《类证治裁》曰,肝火脉洪尿血,一味龙胆草煎服。
《药品化义》曰,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治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萎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龙胆草6g,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亦可用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火除湿,为君药。
?
《中医名词词典》-汇编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88 次浏览 • 2017-01-07 21:22
?阴阳五行?? ??? ?
?? ?阴阳?? ?
??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 ??? ?阳化气,阴成形
?? ??? ?阳气
?? ???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 ?阳杀阴藏
?? ??? ?阳生阴长
?? ??? ?阳生于阴
?? ??? ?阳胜则阴病
?? ??? ?阳损及阴
?? ??? ?阳中之阳
?? ??? ?阳中之阴
?? ??? ?阴不抱阳
?? ??? ?阴平阳秘
?? ??? ?阴气
?? ??? ?阴生于阳
?? ??? ?阴胜则阳病
?? ??? ?阴损及阳
?? ??? ?阴阳
?? ??? ?阴阳乖戾
?? ??? ?阴阳互根
?? ??? ?阴阳离决
?? ??? ?阴阳胜复
?? ??? ?阴阳消长
?? ??? ?阴阳转化
?? ??? ?阴阳自和
?? ??? ?阴中之阳
?? ??? ?阴中之阴
?? ??? ?至阴
?? ??? ?重阳
?? ??? ?重阳必阴
?? ??? ?重阴
?? ??? ?重阴必阳
?? ?五行?? ?
?? ??? ?火不生土
?? ???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 ??? ?火性炎上
?? ??? ?节气
?? ??? ?金寒水冷
?? ??? ?金气肃降
?? ??? ?亢害承制
?? ??? ?母病及子
?? ??? ?母气
?? ??? ?木火刑金
?? ??? ?木克土
?? ??? ?木喜条达
?? ??? ?木郁化风
?? ??? ?木郁化火
?? ??? ?三伏
?? ??? ?胜复
?? ??? ?胜气
?? ??? ?十二时
?? ??? ?时令
?? ??? ?水不涵木
?? ??? ?水火不济
?? ??? ?水亏火旺
?? ??? ?水性流下
?? ??? ?四时
?? ??? ?所不胜
?? ??? ?所胜
?? ??? ?土不制水
?? ??? ?土生万物
?? ??? ?土喜温燥
?? ??? ?五常
?? ??? ?五声
?? ??? ?五胜
?? ??? ?五行
?? ??? ?五音
?? ??? ?五运六气
?? ??? ?相乘
?? ??? ?相克
?? ??? ?相生
?? ??? ?相侮
?? ??? ?制化
?? ??? ?子盗母气
?? ??? ?子气
?? ??? ?晬时
脏象?? ??? ?
?? ?身形脏腑组织?? ?
?? ??? ?[月困]
?? ??? ?嗌
?? ??? ?百骸
?? ??? ?膀胱
?? ??? ?胞门
?? ??? ?胞衣
?? ??? ?腠理
?? ??? ?大肠
?? ??? ?大节
?? ??? ?大肉
?? ??? ?丹田
?? ??? ?胆
?? ??? ?耳
?? ??? ?肺
?? ??? ?肺系
?? ??? ?分理
?? ??? ?分肉
?? ??? ?肝
?? ??? ?睾
?? ??? ?膏肓
?? ??? ?膈
?? ??? ?孤腑
?? ??? ?孤脏
?? ??? ?骨
?? ??? ?骨度
?? ??? ?广肠
?? ??? ?颃颡
?? ??? ?毫毛
?? ??? ?喉
?? ??? ?喉底
?? ??? ?喉关
?? ??? ?喉核
?? ??? ?喉咙
?? ??? ?肓膜
?? ??? ?会厌
?? ??? ?肌
?? ??? ?肌腠
?? ??? ?筋膜
?? ??? ?筋之府
?? ??? ?茎
?? ??? ?茎垂
?? ??? ?精明之府
?? ??? ?九窍
?? ??? ?九脏
?? ??? ?空窍
?? ??? ?口、唇、齿、龈、舌
?? ??? ?六腑
?? ??? ?六脏
?? ??? ?脉
?? ??? ?脉度
?? ??? ?苗窍
?? ??? ?命门
?? ??? ?牡脏
?? ??? ?目
?? ??? ?目系
?? ??? ?募原(膜原)
?? ??? ?脑
?? ??? ?女子胞
?? ??? ?皮毛
?? ??? ?脾
?? ??? ?牝脏
?? ??? ?七冲门
?? ??? ?七窍
?? ??? ?奇恒之腑
?? ??? ?气海
?? ??? ?肉分
?? ??? ?三焦
?? ??? ?上窍
?? ??? ?舌本
?? ??? ?神脏
?? ??? ?肾
?? ??? ?肾之府
?? ??? ?十二节
?? ??? ?十二脏
?? ??? ?四海
?? ??? ?髓
?? ??? ?髓之府
?? ??? ?廷孔
?? ??? ?胃
?? ??? ?五官
?? ??? ?五脏
?? ??? ?五中
?? ??? ?下极
?? ??? ?下窍
?? ??? ?小肠
?? ??? ?小心
?? ??? ?心
?? ??? ?心包络
?? ??? ?形
?? ??? ?形脏
?? ??? ?胸中之府
?? ??? ?玄府
?? ??? ?悬雍垂
?? ??? ?血海
?? ??? ?血室
?? ??? ?血之府
?? ??? ?咽
?? ??? ?咽喉
?? ??? ?咽门
?? ??? ?阳事
?? ??? ?阳脏
?? ??? ?阴筋
?? ??? ?阴器
?? ??? ?阴脏
?? ??? ?元神之府
?? ??? ?真牙
?? ??? ?诸阳之会
?? ??? ?宗筋
?? ??? ?宗筋之会
?? ??? ?宗脉
脏腑功能及其关系?? ?
?? ??? ?罢极之本
?? ??? ?膀胱主藏津液
?? ??? ?仓廪之官
?? ??? ?大肠主传导
?? ??? ?胆主决断
?? ??? ?发为血之余
?? ??? ?肺,其华在毛
?? ??? ?肺藏魄
?? ??? ?肺朝百脉
?? ??? ?肺恶寒
?? ??? ?肺合大肠
?? ??? ?肺开窍于鼻
?? ??? ?肺气
?? ??? ?肺肾相生
?? ??? ?肺生皮毛
?? ??? ?肺为华盖
?? ??? ?肺为娇脏
?? ??? ?肺阴
?? ??? ?肺主气
?? ??? ?肺主声
?? ??? ?肺主肃降
?? ??? ?肺主行水
?? ??? ?肺主治节
?? ??? ?腑输精于脏
?? ??? ?肝,其华在爪
?? ??? ?肝,体阴而用阳
?? ??? ?肝藏魂
?? ??? ?肝藏血
?? ??? ?肝恶风
?? ??? ?肝合胆
?? ??? ?肝开窍于目
?? ??? ?肝气
?? ??? ?肝肾同源
?? ??? ?肝生于左
?? ??? ?肝为刚脏
?? ??? ?肝血
?? ??? ?肝阳
?? ??? ?肝阴
?? ??? ?肝主筋
?? ??? ?肝主惊
?? ??? ?肝主谋虑
?? ??? ?肝主升发
?? ??? ?肝主疏泄
?? ??? ?肝主血海
?? ??? ?后天之火
?? ??? ?君火
?? ??? ?六腑以通为用
?? ??? ?泌别清浊
?? ??? ?脾,其华在唇四白
?? ??? ?脾藏意
?? ??? ?脾藏营
?? ??? ?脾恶湿
?? ??? ?脾合胃
?? ??? ?脾开窍于口
?? ??? ?脾气
?? ??? ?脾统血
?? ??? ?脾阳
?? ??? ?脾阴
?? ??? ?脾主后天
?? ??? ?脾主肌肉
?? ??? ?脾主升清
?? ??? ?脾主四肢
?? ???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 ??? ?脾主运化
?? ??? ?脾主中州
?? ??? ?三焦主决渎
?? ??? ?上焦如雾
?? ??? ?上焦主纳
?? ??? ?少火
?? ??? ?肾,其华在发
?? ??? ?肾藏精
?? ??? ?肾藏志
?? ??? ?肾恶燥
?? ??? ?肾合膀胱
?? ??? ?肾间动气
?? ??? ?肾开窍于耳
?? ??? ?肾开窍于二阴
?? ??? ?肾阳
?? ??? ?肾阴
?? ??? ?肾者胃之关
?? ??? ?肾主骨
?? ??? ?肾主伎巧
?? ??? ?肾主恐
?? ??? ?肾主纳气
?? ??? ?肾主生殖
?? ??? ?肾主水
?? ??? ?肾主先天
?? ??? ?胃气
?? ??? ?胃阳
?? ??? ?胃阴
?? ??? ?胃主腐熟
?? ??? ?胃主降浊
?? ??? ?胃主受纳
?? ??? ?五味所禁
?? ??? ?五味所入
?? ??? ?五脏化液
?? ??? ?五脏所藏
?? ??? ?五脏所恶
?? ??? ?五脏所主
?? ??? ?五志
?? ??? ?下焦如渎
?? ??? ?下焦主出
?? ??? ?相火
?? ??? ?小肠主受盛
?? ??? ?心,其华在面
?? ??? ?心恶热
?? ??? ?心合小肠
?? ??? ?心开窍于舌
?? ??? ?心气
?? ??? ?心肾相交
?? ??? ?心生神明
?? ??? ?心血
?? ??? ?心阳
?? ??? ?心阴
?? ??? ?心主血
?? ??? ?心主言
?? ??? ?脏腑相合
?? ??? ?脏气
?? ??? ?脏象
?? ??? ?脏行气于腑
?? ??? ?中焦如沤
?? ??? ?中焦主化
?? ??? ?壮火
?? ??? ?左肾右命
?? ?体表部位?? ?
?? ??? ?[出页]骨([出页])
?? ??? ?[骨端](腓肠,腓[骨端])
?? ??? ?[骨褐]骬
?? ??? ?[骨舌]
?? ??? ?泪窍(泪堂)
?? ??? ?[月少]
?? ??? ?八溪
?? ??? ?白睛(白眼、气轮)
?? ??? ?百节
?? ??? ?板
?? ??? ?胞睑(目胞,眠胞、目裹,目窠,肉轮)
?? ??? ?背
?? ??? ?本节
?? ??? ?鼻隧
?? ??? ?鼻准(准头、面王)
?? ??? ?蔽(耳门)
?? ??? ?臂(下膊)
?? ??? ?髀
?? ??? ?髀骨
?? ??? ?髀关
?? ??? ?髀枢
?? ??? ?膊
?? ??? ?产门
?? ??? ?承浆
?? ??? ?赤白肉际
?? ??? ?巅
?? ??? ?兑发(锐发)
?? ??? ?额角(头角)
?? ??? ?额颅(额)
?? ??? ?耳廓(耳轮)
?? ??? ?耳门
?? ??? ?耳柱
?? ??? ?二阴
?? ??? ?发隙
?? ??? ?蕃
?? ??? ?方上
?? ??? ?跗
?? ??? ?伏免
?? ??? ?辅骨
?? ??? ?腹
?? ??? ?高骨
?? ??? ?跟骨
?? ??? ?股
?? ??? ?广明
?? ??? ?腘
?? ??? ?骸
?? ??? ?颔1
?? ??? ?颔2
?? ??? ?核骨
?? ??? ?黑精(黑眼、风轮)
?? ??? ?胻骨
?? ??? ?横骨
?? ??? ?后阴
?? ??? ?踝
?? ??? ?黄仁(睛帝)
?? ??? ?会阴
?? ??? ?脊
?? ??? ?季肋(季胁、软肋)
?? ??? ?跽
?? ??? ?颊1
?? ??? ?颊2
?? ??? ?颊车
?? ??? ?胛
?? ??? ?肩解
?? ??? ?楗骨(坐板骨,髋)
?? ??? ?交骨
?? ??? ?结喉
?? ??? ?睫(睫毛)
?? ??? ?京骨
?? ??? ?经
?? ??? ?颈骨(天柱骨)
?? ??? ?巨分
?? ??? ?聚毛(丛毛)
?? ??? ?绝骨
?? ??? ?尻
?? ??? ?尻骨
?? ??? ?髁骨(骻骨)
?? ??? ?连骸
?? ??? ?廉
?? ??? ?膂(膂筋)
?? ??? ?膂骨
?? ??? ?毛际
?? ??? ?眉棱骨
?? ??? ?明堂
?? ??? ?目眶骨(目眶)
?? ??? ?目弦(眼弦,目纲)
?? ??? ?内眦
?? ??? ?臑(肱,上膊)
?? ??? ?臑骨
?? ??? ?颞颥(鬓骨,太阳)
?? ??? ?匹末
?? ??? ?歧骨
?? ??? ?气街
?? ??? ?前阴
?? ??? ?曲骨
?? ??? ?曲周(曲隅)
?? ??? ?胠
?? ??? ?颧骨
?? ??? ?缺盆
?? ??? ?阙(阙中、印堂)
?? ??? ?阙上
?? ??? ?然骨
?? ??? ?人中(水沟)
?? ??? ?锐骨(兑骨)
?? ??? ?腮
?? ??? ?三毛
?? ??? ?山根(王宫)
?? ??? ?膻中
?? ??? ?上横骨
?? ??? ?神阙
?? ??? ?胂
?? ??? ?绳
?? ??? ?束骨
?? ??? ?四关
?? ??? ?四极
?? ??? ?四维
?? ??? ?太阳
?? ??? ?庭(天庭)
?? ??? ?瞳神(瞳子、水轮、幢仁)
?? ??? ?臀
?? ??? ?外辅骨
?? ??? ?外眦
?? ??? ?完骨
?? ??? ?尾闾
?? ??? ?吻
?? ??? ?膝解
?? ??? ?囟(囟门)
?? ??? ?胸膺
?? ??? ?畜门
?? ??? ?血轮
?? ??? ?颜
?? ??? ?腰
?? ??? ?颐
?? ??? ?龈
?? ??? ?膺(膺中、臆)
?? ??? ?鱼
?? ??? ?约束
?? ??? ?枕骨(玉枕骨)
?? ??? ?正骨
?? ??? ?跖
?? ??? ?趾
?? ??? ?踵
?? ??? ?柱骨(锁子骨、巨骨、缺盆骨)
?? ??? ?子门
?? ?精气神?? ?
?? ??? ?大气
?? ??? ?谷气
?? ??? ?津气
?? ??? ?津血同源
?? ??? ?津液
?? ??? ?精
?? ??? ?精气
?? ??? ?精神
?? ??? ?精血
?? ??? ?魄汗
?? ??? ?气
?? ??? ?气化
?? ??? ?气机
?? ??? ?气为血帅
?? ??? ?清气
?? ??? ?清阳、浊阴
?? ??? ?三宝
?? ??? ?神
?? ??? ?神明
?? ??? ?生气
?? ??? ?卫气
?? ??? ?涎唾
?? ??? ?形体
?? ??? ?血
?? ??? ?血脉
?? ??? ?阴液
?? ??? ?营
?? ??? ?营气
?? ??? ?营卫气血
?? ??? ?营血
?? ??? ?原气
?? ??? ?真气
?? ??? ?中气
?? ??? ?浊气
?? ??? ?浊气归心
?? ??? ?宗气
经络、俞穴?? ??? ?
?? ?经络?? ?
?? ??? ?胞脉
?? ??? ?冲脉
?? ??? ?大经
?? ??? ?大络
?? ??? ?带脉
?? ??? ?督脉
?? ??? ?伏冲
?? ??? ?浮络
?? ??? ?经络
?? ??? ?经脉
?? ??? ?经气
?? ??? ?经隧
?? ??? ?厥阴
?? ??? ?开、合、枢
?? ??? ?六经
?? ??? ?络脉(络)
?? ??? ?脾之大络
?? ??? ?奇经
?? ??? ?任脉
?? ??? ?三阳
??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 ??? ?三阴
?? ??? ?少阳
?? ??? ?少阴
?? ??? ?十二经别(经别)
?? ??? ?十二经动脉
?? ??? ?十二经筋(经筋)
?? ??? ?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
?? ??? ?十二皮部(皮部)
?? ??? ?十四经
?? ??? ?十五络
?? ??? ?手厥阴心包经
?? ??? ?手三阳经
?? ??? ?手三阴经
?? ??? ?手少阳三焦经
?? ??? ?手少阴心经
?? ??? ?手太阳小肠经
?? ??? ?手太阴肺经
?? ??? ?手阳明大肠经
?? ??? ?太冲脉
?? ??? ?太阳
?? ??? ?太阴
?? ??? ?外经
?? ??? ?胃之大络
?? ??? ?心系
?? ??? ?阳络
?? ??? ?阳脉(阳经)
?? ??? ?阳脉之海
?? ??? ?阳明
?? ??? ?阳跷脉
?? ??? ?阳维脉
?? ??? ?阴络
?? ??? ?阴脉(阴经)
?? ??? ?阴脉之海
?? ??? ?阴跷脉
?? ??? ?阴维脉
?? ??? ?鱼络
?? ??? ?正经(十二经脉、十二经)
?? ??? ?宗脉(宗脉所聚)
?? ??? ?足厥阴肝经
?? ??? ?足三阳经
?? ??? ?足三阴经
?? ??? ?足少阳胆经
?? ??? ?足少阴肾经
?? ??? ?足太阳膀胱经
?? ??? ?足太阴脾经
?? ??? ?足阳明胃经
?? ?俞穴?? ?
?? ??? ?郄穴
?? ??? ?髎(窌)
?? ??? ?阿是穴(天应穴,不定穴)
?? ??? ?八风穴
?? ??? ?八会穴(会穴)
?? ??? ?八邪穴
?? ??? ?背俞
?? ??? ?合穴
?? ??? ?华陀夹脊穴
?? ??? ?肓之原
?? ??? ?会穴
?? ??? ?经外奇穴
?? ??? ?经穴
?? ??? ?井穴
?? ??? ?络穴(别络、别)
?? ??? ?募穴
?? ??? ?荣穴
?? ??? ?十宣穴
?? ??? ?同身寸
?? ??? ?五俞穴(五腧穴)
?? ??? ?溪谷
?? ??? ?穴(穴位,穴道,气穴)
?? ??? ?俞穴
?? ??? ?原穴
病因、病理?? ??? ?
?? ?病因?? ?
?? ??? ?[馨禾]饪之邪
?? ??? ?衃血
?? ??? ?百病皆生于气
?? ??? ?不内外因
?? ??? ?虫兽伤
?? ??? ?寸白虫
?? ??? ?大风苛毒
?? ??? ?恶气
?? ??? ?恶血
?? ??? ?房劳
?? ??? ?风
?? ??? ?风寒
?? ??? ?风寒湿
?? ??? ?风热
?? ??? ?风湿
?? ??? ?风为百病之长
?? ??? ?风燥
?? ??? ?伏气
?? ??? ?膏梁厚味
?? ??? ?蛊毒
?? ??? ?寒
?? ??? ?寒湿
?? ??? ?合邪
?? ??? ?蚘虫(蛕虫)
?? ??? ?秽浊
?? ??? ?火
?? ??? ?火毒(热毒)
?? ??? ?火邪
?? ??? ?金创
?? ??? ?酒癖
?? ??? ?客邪
?? ??? ?劳复
?? ??? ?劳倦
?? ??? ?戾
?? ??? ?六气
?? ??? ?六淫
?? ??? ?六郁
?? ??? ?内毒
?? ??? ?内风
?? ??? ?内寒
?? ??? ?内伤
?? ??? ?内湿
?? ??? ?内燥
?? ??? ?女劳复
?? ??? ?疟邪
?? ??? ?癖嗜
?? ??? ?七情
?? ??? ?七伤
?? ??? ?奇邪
?? ??? ?清邪
?? ??? ?三因
?? ??? ?山岚痹气
?? ??? ?伤风
?? ??? ?伤食
?? ??? ?湿(湿气)
?? ??? ?湿毒
?? ??? ?湿痰
?? ??? ?湿浊
?? ??? ?时毒
?? ??? ?时邪
?? ??? ?时行戾气
?? ??? ?实邪
?? ??? ?食复
?? ??? ?食肉则复
?? ??? ?暑
?? ??? ?暑热
?? ??? ?暑湿
?? ??? ?水毒
?? ??? ?水气
?? ??? ?水土不服
?? ??? ?四时不正之气
?? ??? ?胎毒
?? ??? ?痰
?? ??? ?烫火伤
?? ??? ?天人相应
?? ??? ?外风
?? ??? ?外感
?? ??? ?外寒
?? ??? ?外伤
?? ??? ?外湿
?? ??? ?顽痰
?? ??? ?微风
?? ??? ?微邪
?? ??? ?温热
?? ??? ?温邪
?? ??? ?五劳
?? ??? ?五劳所伤
?? ??? ?五味偏嗜
?? ??? ?五邪
?? ??? ?五志过极
?? ??? ?五志化火
?? ??? ?邪(邪气)
?? ??? ?邪害空窍
?? ??? ?邪火
?? ??? ?新感
?? ??? ?虚邪
?? ??? ?阳邪
?? ??? ?阴邪
?? ??? ?淫气
?? ??? ?瘀血
?? ??? ?郁火
?? ??? ?燥(燥气)
?? ??? ?燥热(燥火)
?? ??? ?贼风
?? ??? ?正气
?? ??? ?炙煿
?? ??? ?中毒
?? ??? ?中恶
?? ??? ?中寒
?? ??? ?诸虫
?? ??? ?浊邪
?? ??? ?浊邪害清
?? ?病理?? ?
?? ??? ?炅则气泄(热则气泄)
?? ??? ?膀胱气闭
?? ??? ?膀胱湿热
?? ??? ?膀胱虚寒
?? ??? ?胞系了戾
?? ??? ?悲则气消
?? ??? ?表气不固(卫气不固)
?? ??? ?病机
?? ??? ?病机十九条
?? ??? ?冲任损伤
?? ??? ?喘家
?? ??? ?疮家
?? ??? ?大肠寒结
?? ??? ?大肠热结
?? ??? ?大肠湿热
?? ??? ?大肠虚
?? ??? ?大肠虚寒
?? ??? ?大肠液亏
?? ??? ?胆热
?? ??? ?胆实
?? ??? ?胆虚(脉气不足)
?? ??? ?肺火
?? ??? ?肺津不布
?? ??? ?肺络损伤
?? ??? ?肺气不利
?? ??? ?肺气不宣
?? ??? ?肺气虚
?? ??? ?肺热
?? ??? ?肺热叶焦
?? ??? ?肺肾两虚
?? ??? ?肺失清肃
?? ??? ?肺实
?? ??? ?肺虚
?? ??? ?肺阴虚
?? ??? ?肺燥
?? ??? ?风寒束肺
?? ??? ?风火相煽
?? ??? ?风家
?? ??? ?风气内动
?? ??? ?风胜则动
?? ??? ?风湿相搏
?? ??? ?封藏失职
?? ??? ?伏热在里
?? ??? ?肝胆湿热
?? ??? ?肝风内动
?? ??? ?肝寒
?? ??? ?肝火
?? ??? ?肝火上炎
?? ??? ?肝气不和
?? ??? ?肝气犯胃
?? ??? ?肝气逆
?? ??? ?肝气虚
?? ??? ?肝热
?? ??? ?肝肾亏损
?? ??? ?肝实
?? ??? ?肝虚
?? ??? ?肝血虚(肝血不足)
?? ??? ?肝阳化火
?? ??? ?肝阳上亢(肝阳偏旺)
?? ??? ?肝阴虚(肝阴不足)
?? ??? ?肝郁
?? ??? ?肝郁脾虚
?? ??? ?更衣
?? ??? ?痼冷(内有久寒)
?? ??? ?寒包火
?? ??? ?寒从中生
?? ??? ?寒化
?? ??? ?寒凝气滞
?? ??? ?寒趣生热,热极生寒
?? ??? ?寒热错杂
?? ??? ?寒伤形,热伤气
?? ??? ?寒胜则浮
?? ??? ?寒则气收
?? ??? ?寒滞肝脉
?? ??? ?汗家
?? ??? ?化风
?? ??? ?化火
?? ??? ?化热
?? ??? ?化燥
?? ??? ?黄家
?? ??? ?结阳
?? ??? ?结阴
?? ??? ?金破不鸣
?? ??? ?金实不鸣
?? ??? ?惊则气乱
?? ??? ?精气夺则虚
?? ??? ?久热伤阴
?? ??? ?酒客
?? ??? ?恐则气下
?? ??? ?劳则气耗
?? ??? ?里寒格热
?? ??? ?两阳相熏灼
?? ??? ?淋家
?? ??? ?龙火内燔
?? ??? ?冒家
?? ??? ?命门火旺
?? ??? ?内陷
?? ??? ?逆传心包
?? ??? ?怒则气上
?? ??? ?衄家
?? ??? ?呕家
?? ??? ?脬气不固
?? ??? ?脾不统血
?? ??? ?脾气不升
?? ??? ?脾气不舒
?? ??? ?脾气虚
?? ??? ?脾热
?? ??? ?脾失健运
?? ??? ?脾胃湿热
?? ??? ?脾虚
?? ??? ?脾虚肺弱(脾肺两虚)
?? ??? ?脾虚湿困
?? ??? ?脾阳虚
?? ??? ?脾阴虚(脾胃阴虚)
?? ??? ?七损八益
?? ??? ?气化不利
?? ??? ?气机不利
?? ??? ?气逆
?? ??? ?气怯
?? ??? ?气虚
?? ??? ?气虚则寒
?? ??? ?气虚中满
?? ??? ?气血失调
?? ??? ?气阴两虚(气阴两伤)
?? ??? ?气营两燔
?? ??? ?气有余便是火
?? ??? ?气郁
?? ??? ?气滞
?? ???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 ??? ?热伏冲任
?? ??? ?热结膀胱
?? ??? ?热结下焦
?? ??? ?热迫大肠
?? ??? ?热入心包
?? ??? ?热入血分
?? ??? ?热入血室
?? ??? ?热伤肺络
?? ??? ?热伤筋脉
?? ??? ?热伤神明
?? ??? ?热深厥深
?? ??? ?热胜则肿
?? ??? ?热盛风动
?? ??? ?热盛气分
?? ??? ?热邪阻肺
?? ??? ?热郁(热遏)
?? ??? ?热灼肾阴
?? ??? ?三焦实热
?? ??? ?三焦虚寒
?? ??? ?上厥下竭
?? ??? ?上损及下
?? ??? ?少阴热化
?? ??? ?肾气不固
?? ??? ?肾虚
?? ??? ?肾虚水泛
?? ??? ?肾阳虚
?? ??? ?肾阴虚(真阴不足)
?? ??? ?升降失常
?? ??? ?失精家
?? ??? ?失气
?? ??? ?湿家
?? ??? ?湿困脾阳
?? ??? ?湿热内蕴
?? ??? ?湿热下注(下焦湿热)
?? ??? ?湿胜阳微
?? ??? ?湿胜则濡泻
?? ??? ?湿郁热伏
?? ??? ?湿阻气分
?? ??? ?湿阻中焦
?? ???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
?? ???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 ??? ?食滞胃脘
?? ??? ?水不化气
?? ??? ?水寒射肺
?? ??? ?水逆
?? ??? ?水气凌心
?? ??? ?思则气结
?? ??? ?痰火扰心
?? ??? ?痰迷心窍(心蒙心包)
?? ??? ?痰热阻肺
?? ??? ?痰湿阻肺
?? ??? ?痰阻肺络
?? ??? ?脱气
?? ??? ?脱阳
?? ??? ?脱阴
?? ??? ?亡血家
?? ??? ?卫气同病
?? ??? ?卫营同病
?? ??? ?胃寒
?? ??? ?胃火上升
?? ??? ?胃气不和
?? ??? ?胃气不降(胃失和降)
?? ??? ?胃气虚
?? ??? ?胃热(胃中热)
?? ??? ?胃热杀谷
?? ??? ?胃热壅盛(胃火炽盛)
?? ??? ?胃虚
?? ??? ?胃阴虚(胃阴不足)
?? ??? ?温邪犯肺
?? ??? ?温邪上受
?? ??? ?喜则气缓
?? ??? ?下汲肾阴
?? ??? ?下厥上冒
?? ??? ?下损及上
?? ??? ?下陷
?? ??? ?相火妄动
?? ??? ?小肠实热
?? ??? ?小肠虚寒
?? ??? ?邪留三焦
?? ??? ?邪气盛则实
?? ??? ?心火内炽
?? ??? ?心火上炎
?? ??? ?心脾两虚
?? ??? ?心气不宁
?? ??? ?心气不收
?? ??? ?心气盛(心阳盛)
?? ??? ?心气虚
?? ??? ?心热
?? ??? ?心肾不交
?? ??? ?心虚
?? ??? ?心虚胆怯
?? ??? ?心血虚
?? ??? ?心阳虚
?? ??? ?心移热于小肠
?? ??? ?心阴虚
?? ??? ?心营过耗
?? ??? ?虚风内动
?? ??? ?虚火上炎
?? ??? ?虚阳上浮(孤阳上越,虚阳不敛)
?? ??? ?虚冢
?? ??? ?血不归经
?? ??? ?血分热毒
?? ??? ?血分瘀热
?? ??? ?血随气陷
?? ??? ?血脱气脱(气随血脱)
?? ??? ?血虚
?? ??? ?阳结
?? ??? ?阳络伤则血外溢
?? ??? ?阳胜则热
?? ??? ?阳盛
?? ??? ?阳盛格阴
?? ??? ?阳盛阴伤
?? ??? ?阳虚发热
?? ??? ?阳虚水肿
?? ??? ?阳虚阴盛
?? ??? ?阳虚则外寒
?? ??? ?阴火
?? ??? ?阴竭阳脱
?? ??? ?阴络伤则血内溢
?? ??? ?阴胜则寒
?? ??? ?阴盛
?? ??? ?阴盛格阳
?? ??? ?阴盛阳衰
?? ??? ?阴虚发热(阴虚则内热)
?? ??? ?阴虚肺燥
?? ??? ?阴虚火旺
?? ??? ?阴虚阳浮
?? ??? ?阴虚阳亢
?? ??? ?阴阳两虚
?? ??? ?饮家
?? ??? ?营气不从
?? ??? ?营卫不和
?? ??? ?瘀热
?? ??? ?瘀热在里
?? ??? ?燥结
?? ??? ?燥气伤肺
?? ??? ?燥胜则干
?? ??? ?正邪相争
?? ??? ?正虚邪实
?? ??? ?中气不足
?? ??? ?中气下陷(气虚下陷)
?? ??? ?中阳不振
?? ??? ?壮火食气
诊法?? ??? ?
?? ?四诊?? ?
?? ??? ?跖跛
?? ??? ?八片锦
?? ??? ?白霉苔
?? ??? ?白如枯骨
?? ??? ?白苔
?? ??? ?辨络脉
?? ??? ?病脉
?? ??? ?病色
?? ??? ?病色相克
?? ??? ?剥苔
?? ??? ?布指
?? ??? ?参伍不调
?? ??? ?操纵
?? ??? ?察目
?? ??? ?长脉
?? ??? ?沉脉
?? ??? ?迟脉
?? ??? ?齿痕舌
?? ??? ?齿龈结瓣
?? ??? ?齿燥
?? ??? ?赤如衃血
?? ??? ?初持,久持
?? ??? ?春弦
?? ??? ?春应中规
?? ??? ?唇焦
?? ??? ?唇裂
?? ??? ?唇肿
?? ??? ?唇紫
?? ??? ?从外测内
?? ??? ?促脉
?? ??? ?寸、关、尺
?? ??? ?寸口
?? ??? ?错语
?? ??? ?大骨枯槁
?? ??? ?大脉
?? ??? ?大肉陷下
?? ??? ?代脉
?? ??? ?单按、总按
?? ??? ?弹石脉
?? ??? ?得神
?? ??? ?跌阳脉
?? ??? ?冬石
?? ??? ?冬应中权
?? ??? ?动脉
?? ??? ?独语
?? ??? ?短脉
?? ??? ?对待
?? ??? ?二十八脉
?? ??? ?反关脉
?? ??? ?伏脉
?? ??? ?浮脉
?? ??? ?釜沸脉
?? ??? ?腐苔
?? ??? ?革脉
?? ??? ?格阳关阴
?? ??? ?观神色
?? ??? ?光剥舌
?? ??? ?黑如炱
?? ??? ?黑苔
?? ??? ?洪脉
?? ??? ?喉中水鸡声
?? ??? ?滑脉
?? ??? ?缓脉
?? ??? ?黄如枳实
?? ??? ?黄苔
?? ??? ?灰苔
?? ??? ?疾脉
?? ??? ?结脉
?? ??? ?解索脉
?? ??? ?紧脉
?? ??? ?久持索然
?? ??? ?举、按、寻
?? ??? ?举按、推寻
?? ??? ?芤脉
?? ??? ?口不仁
?? ??? ?口中和
?? ??? ?狂言
?? ??? ?揆度奇恒
?? ??? ?牢脉
?? ??? ?老黄苔
?? ??? ?离经脉
?? ??? ?六变
?? ??? ?六阳脉
?? ??? ?六阴脉
?? ??? ?麻促脉
?? ??? ?脉暴出
?? ??? ?脉合四时
?? ??? ?脉静
?? ??? ?脉逆四时
?? ??? ?脉无胃气
?? ??? ?脉象
?? ??? ?脉象主病
?? ??? ?脉悬绝
?? ??? ?脉阴阳俱浮
?? ??? ?脉阴阳俱紧
?? ??? ?脉躁
?? ??? ?脉诊
?? ??? ?脉症合参
?? ??? ?毛折
?? ??? ?面尘
?? ??? ?面垢
?? ??? ?面色缘缘正赤
?? ??? ?木舌
?? ??? ?目下有卧蚕
?? ??? ?腻苔
?? ??? ?平脉
?? ??? ?平人
?? ??? ?平息
?? ??? ?七怪脉
?? ??? ?气由脏发
?? ??? ?青如草兹
?? ??? ?切诊
?? ??? ?宗气泄
?? ??? ?转豆脉
?? ??? ?重舌
?? ??? ?指目
?? ??? ?郑声
?? ??? ?正色
?? ??? ?诊指纹
?? ??? ?诊虚里
?? ??? ?诊胸腹
?? ??? ?诊法
?? ??? ?诊尺肤
?? ??? ?真脏色
?? ??? ?真脏脉
?? ??? ?谵语
?? ??? ?乍疏乍数
?? ??? ?语望重浊
?? ??? ?鱼翔脉
?? ??? ?阴绝
?? ??? ?阴搏阳别
?? ??? ?移指
?? ??? ?阳绝
?? ??? ?偃刀脉
?? ??? ?嗅气味
?? ??? ?虚脉
?? ??? ?腥臭气
?? ??? ?斜飞脉
?? ??? ?弦脉
?? ??? ?先别阴阳
?? ??? ?夏应中矩
?? ??? ?夏洪
?? ??? ?虾游脉
?? ??? ?细脉
?? ??? ?息微
?? ??? ?息粗
?? ??? ?五邪脉
?? ??? ?五色主病
?? ??? ?五色诊
?? ??? ?五色
?? ??? ?五脉
?? ??? ?五决
?? ??? ?屋漏脉
?? ??? ?问诊
?? ??? ?闻诊
?? ??? ?胃、神、根
?? ??? ?微甚
?? ??? ?微脉
?? ??? ?望诊
?? ??? ?望形态
?? ??? ?望齿
?? ??? ?脱神
?? ??? ?脱肉破[月困]
?? ??? ?吐弄舌
?? ??? ?透关射甲
?? ??? ?痰包
?? ??? ?太息
?? ??? ?苔润
?? ??? ?苔滑
?? ??? ?苔垢
?? ??? ?四诊合参
?? ??? ?四诊
?? ??? ?嘶嗄
?? ??? ?睡中呢哺
?? ??? ?数脉
?? ??? ?实脉
?? ??? ?十问
?? ??? ?失音
?? ??? ?失神
?? ??? ?声如拽锯
?? ??? ?审苗窍
?? ??? ?神门脉
?? ??? ?伸舌
?? ??? ?舍证从脉
?? ??? ?舍脉从证
?? ??? ?舌肿
?? ??? ?舌质
?? ??? ?舌诊
?? ??? ?舌胀大
?? ??? ?舌痿
?? ??? ?舌歪
?? ??? ?舌苔
?? ??? ?舌上起瓣
?? ??? ?舌强
?? ??? ?舌起芒刺
?? ??? ?舌胖
?? ??? ?舌面如镜
?? ??? ?舌裂
?? ??? ?舌卷卵缩
?? ??? ?舌绛
?? ??? ?舌蹇
?? ??? ?舌红
?? ??? ?舌短
?? ??? ?舌颤
?? ??? ?涩脉
?? ??? ?色诊
?? ??? ?色悻
?? ??? ?色随气华
?? ??? ?色脉合参
?? ??? ?散脉
?? ??? ?三部九侯
?? ??? ?弱脉
?? ??? ?润燥腐腻
?? ??? ?濡脉
?? ??? ?荣枯老嫩
?? ??? ?人迎
?? ??? ?染苔
?? ??? ?雀啄脉
?? ??? ?秋应中衡
?? ??? ?秋毛
?? ?辨证?? ?
?? ??? ?八纲辨证
?? ??? ?半表半里
?? ??? ?半表半里
?? ??? ?闭
?? ??? ?变证
?? ??? ?表寒
?? ??? ?表寒里热
?? ??? ?表解里未和
?? ??? ?表里
?? ??? ?表里俱寒
?? ??? ?表里俱热
?? ??? ?表里同病
?? ??? ?表热
?? ??? ?表热里寒
?? ??? ?表实
?? ??? ?表实里虚
?? ??? ?表邪
?? ??? ?表邪内陷
?? ??? ?表虚
?? ??? ?表虚里实
?? ??? ?表证
?? ??? ?并病
?? ??? ?病传
?? ??? ?病发于阳
?? ??? ?病发于阴
?? ??? ?病因辨证
?? ??? ?不传
?? ??? ?传变
?? ??? ?传经
?? ??? ?二阳并病
?? ??? ?浮热
?? ??? ?腑证
?? ??? ?过经
?? ??? ?寒热
?? ??? ?寒证
?? ??? ?合病
?? ??? ?坏病
?? ??? ?假寒
?? ??? ?假热
?? ??? ?经尽
?? ??? ?经证
?? ??? ?厥阴病
?? ??? ?里寒
?? ??? ?里结
?? ??? ?里热
?? ??? ?里实
?? ??? ?里虚
?? ??? ?里证
?? ??? ?六经辨证
?? ??? ?逆传
?? ??? ?逆证
?? ??? ?七恶
?? ??? ?气分证
?? ??? ?气血辨证
?? ??? ?热邪传里
?? ??? ?热症
?? ??? ?三焦辨证
?? ??? ?三阳合病
?? ??? ?伤津
?? ??? ?伤阳
?? ??? ?伤阴
?? ??? ?上寒下热
?? ??? ?上热下寒
?? ??? ?上实下虚
?? ??? ?上虚下实
?? ??? ?少阳病
?? ??? ?少阴病
?? ??? ?实喘
?? ??? ?实寒
?? ??? ?实火
?? ??? ?实热
?? ??? ?实证
?? ??? ?实中夹虚
?? ??? ?顺传
?? ??? ?顺证
?? ??? ?太阳病
?? ??? ?太阳与少阳合病
?? ??? ?太阳与阳明合病
?? ??? ?太阴病
?? ??? ?脱
?? ??? ?亡阳
?? ??? ?亡阴
?? ??? ?卫分证
?? ??? ?卫气营血辨证
?? ??? ?五夺
?? ??? ?五善
?? ??? ?五实
?? ??? ?五虚
?? ??? ?五有余,五不足
?? ??? ?邪热
?? ??? ?虚喘
?? ??? ?虚寒
?? ??? ?虚火
?? ??? ?虚热
?? ??? ?虚实
?? ??? ?虚证
?? ??? ?虚中夹实
?? ??? ?血分证
?? ??? ?阳黄
?? ??? ?阳明病
?? ??? ?阳明与少阳合病
?? ??? ?阳虚
?? ??? ?阳证
?? ??? ?阳证似阴
?? ??? ?阴黄
?? ??? ?阴虚
?? ??? ?阴证
?? ??? ?阴证似阳
?? ??? ?营分证
?? ??? ?由表入里
?? ??? ?由里出表
?? ??? ?欲传
?? ??? ?再传
?? ??? ?真寒假热
?? ??? ?真热假寒
?? ??? ?真实假虚
?? ??? ?真虚假实
?? ??? ?直中
治则、方药?? ??? ?
?? ?治则?? ?
?? ??? ?八法
?? ??? ?辨证施治
?? ??? ?标本
?? ??? ?标本同治
?? ??? ?表里双解
?? ??? ?补脾益肺(培土生金)
?? ??? ?串
?? ??? ?淡渗利湿
?? ??? ?导滞通腑
?? ??? ?调和肝脾
?? ??? ?调和肝胃
?? ??? ?调和营卫
?? ??? ?调气
?? ??? ?顶
?? ???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 ??? ?发表不远热
?? ??? ?伐肝(抑肝)
?? ??? ?反治
?? ??? ?芳香化浊
?? ??? ?扶正袪邪
?? ??? ?釜底抽薪
?? ??? ?甘寒生津
?? ??? ?甘寒滋润
?? ??? ?高者抑之
?? ??? ?攻补兼施
?? ??? ?攻里不远寒
?? ??? ?寒无犯寒
?? ??? ?寒下
?? ??? ?寒因寒用
?? ??? ?寒者热之
?? ??? ?汗法(发汗法)
?? ??? ?和法
?? ??? ?和肝(滋阴疏肝)
?? ??? ?和解少阳
?? ??? ?和胃理气
?? ??? ?和血熄风
?? ??? ?化湿
?? ??? ?化痰
?? ??? ?化饮解表
?? ??? ?缓下
?? ??? ?火逆
?? ??? ?火郁发之
?? ??? ?急下存阴(急下存津)
?? ???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 ??? ?急者缓之
?? ??? ?坚阴
?? ??? ?坚者削之
?? ???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 ?健脾(补脾、益脾)
?? ??? ?健脾疏肝(培土抑木)
?? ??? ?降逆下气(顺气)
?? ??? ?降气(下气)
?? ??? ?洁净俯
?? ??? ?结者散之
?? ??? ?截
?? ??? ?解表
?? ??? ?解肌
?? ??? ?解痉(镇痉)
?? ??? ?金郁泄之
?? ??? ?禁
?? ??? ?惊者平之
?? ???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 ?峻下
?? ??? ?开达膜原
?? ??? ?开鬼门
?? ??? ?开提
?? ??? ?客者除之
?? ??? ?苦寒清气
?? ??? ?苦寒清热(苦寒泄热)
?? ??? ?苦温平燥
?? ??? ?劳者温之
?? ??? ?理气
?? ??? ?利湿
?? ??? ?利小便,实大便
?? ??? ?敛阴
?? ??? ?凉血(凉血散血)
?? ??? ?凉血解毒
?? ??? ?留者攻之
?? ??? ?木郁达之
?? ??? ?逆从
?? ??? ?逆流挽舟
?? ??? ?培土
?? ??? ?平肝熄风(镇肝熄风)
?? ??? ?破气
?? ??? ?其高者因而越之
?? ??? ?其下者引而竭之
?? ??? ?气营两清(清气凉营)
?? ??? ?潜阳
?? ??? ?潜镇(镇潜)
?? ??? ?强阴
?? ??? ?轻清疏解
?? ??? ?轻宣肺气
?? ??? ?轻宣润燥
?? ??? ?清肠润燥
?? ??? ?清法(清热法)
?? ??? ?清络保阴
?? ??? ?清气
?? ??? ?清热解毒
?? ??? ?清热解暑
?? ??? ?清热利湿
?? ??? ?清暑利湿
?? ??? ?清泄少阳
?? ??? ?清心(清心涤热、清宫)
?? ??? ?清营(清营泄热)
?? ??? ?清营透疹
?? ??? ?驱虫(杀虫)
?? ??? ?袪风
?? ??? ?袪风除湿
?? ??? ?袪风养血
?? ??? ?袪湿
?? ??? ?袪痰
?? ??? ?去宛陈莝
?? ??? ?热无犯热
?? ??? ?热因热用
?? ??? ?热者寒之
?? ??? ?柔肝(养肝、养血柔肝)
?? ??? ?软坚除满
?? ??? ?润下
?? ??? ?润燥(清燥、凉燥)
?? ??? ?塞因塞用
?? ??? ?三法
?? ??? ?散者收之
?? ??? ?上病下取
?? ??? ?甚者从之
?? ??? ?渗湿于热下
?? ??? ?生津(养津液)
?? ??? ?实则泻之
?? ??? ?疏表
?? ??? ?疏风
?? ??? ?疏风泄热
?? ??? ?疏肝(舒肝、疏肝理气,泄肝)
?? ??? ?疏郁理气(宽胸、宽中、解郁、开郁)
?? ??? ?衰之以属
?? ??? ?水郁折之
?? ??? ?搜风逐寒
?? ??? ?酸甘化阴
?? ??? ?通泄(通腑泻热)
?? ??? ?通因通用
?? ??? ?同病异治
?? ??? ?透斑(化斑)
?? ??? ?透表
?? ??? ?透风于热外
?? ??? ?透邪(达邪)
?? ??? ?透泄
?? ??? ?透营转气
?? ??? ?透疹
?? ??? ?土郁夺之
?? ??? ?微者逆之
?? ??? ?温补命门(补火生土)
?? ??? ?温肾利水
?? ??? ?温下
?? ??? ?温阳利湿(化气利水)
?? ??? ?无犯胃气
?? ??? ?五过
?? ??? ?误下
?? ??? ?熄风
?? ??? ?下病上取
?? ??? ?下法(泻下、攻下、通里、通下)
?? ??? ?下者举之
?? ??? ?先补后攻
?? ??? ?先攻后补
?? ??? ?咸寒增液
?? ??? ?消痰
?? ??? ?小逆
?? ??? ?泄卫透热
?? ??? ?泻肝(清肝火、清肝泻火)
?? ??? ?泻火熄风(清热熄风)
?? ??? ?泻心
?? ??? ?辛寒清气
?? ??? ?辛寒生津
?? ??? ?辛开苦泄(开泄)
?? ??? ?辛凉解表
?? ??? ?辛温解表
?? ??? ?行气(利气、通气、化气)
??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 ??? ?醒脾
?? ??? ?虚则补之
?? ???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 ??? ?阳病治阴
?? ??? ?养血解表
?? ??? ?养血润燥
?? ??? ?养阴解表(滋阴解表)
?? ??? ?养阴润燥
?? ??? ?一逆
?? ??? ?以毒攻毒
?? ??? ?异病同治
?? ???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
?? ??? ?益气解表(补气解表)
?? ??? ?益气生津
?? ??? ?逸者行之
?? ??? ?因其轻而扬之
?? ??? ?因其衰而彰之
?? ??? ?因其重而减之
?? ???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 ?阴病治阳
?? ??? ?运脾
?? ??? ?再逆
?? ??? ?燥湿
?? ??? ?燥者濡之
?? ??? ?增液泻下
?? ??? ?整体观念
?? ??? ?正治
?? ??? ?治病必求于本
?? ??? ?治求其属
?? ??? ?治未病
?? ??? ?中满者泻之于内
??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 ???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 ??? ?逐水
?? ??? ?助阳解表
??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 ?滋养肝肾
?? ??? ?滋阴
?? ??? ?滋阴利湿
?? ??? ?滋阴平肝潜阳
?? ??? ?滋阴熄风
?? ??? ?佐金平木
?? ?外治及其它?? ?
?? ??? ?鼻(吹鼻)
?? ??? ?浴
?? ??? ?薄贴(膏药)
?? ??? ?插药
?? ??? ?掺药
?? ??? ?吹药
?? ??? ?导法(导便)
?? ??? ?导引(道引)
?? ??? ?点眼
?? ??? ?发泡(起泡、提泡)
?? ??? ?敷
?? ??? ?膏摩
?? ??? ?箍口药(围药、箍药)
?? ??? ?挂线法
?? ??? ?结扎法
?? ??? ?枯持法
?? ??? ?烙
?? ??? ?灵药
?? ??? ?蜜煎导法
?? ??? ?捏脊(捏积)
?? ??? ?扑粉
?? ??? ?气功
?? ??? ?热烘
?? ??? ?塞法
?? ??? ?漱涤(含漱)
?? ??? ?外治
?? ??? ?吸入
?? ??? ?熏蒸
?? ??? ?罨(音掩)
?? ??? ?药筒拔法
?? ??? ?药线引流
?? ??? ?熨法
?? ??? ?猪胆汁导
?? ?方药?? ?
?? ???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 ??? ?散
?? ??? ?涩剂
?? ??? ?烧存性
?? ??? ?升剂
?? ??? ?升降浮沉
?? ??? ?湿剂
?? ??? ?十八反
?? ??? ?十二剂
?? ??? ?十剂
?? ??? ?十九畏
?? ??? ?时方
?? ??? ?食远服
?? ??? ?食治(食疗)
?? ??? ?水飞(飞)
?? ??? ?四气(四性)
?? ??? ?送服(送下)
?? ??? ?酸苦涌泄为阴
?? ???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
?? ??? ?汤液
?? ??? ?通剂
?? ??? ?丸
?? ??? ?煨
?? ??? ?未发病前服
?? ??? ?温服
?? ??? ?文火,武火
?? ??? ?无灰酒
?? ??? ?五代时蜀
?? ??? ?五谷
?? ??? ?五色五味所入
?? ??? ?五味
?? ??? ?五宜
?? ??? ?五走
?? ??? ?洗
?? ??? ?先煎
?? ??? ?咸味涌泄为阴
?? ??? ?相恶
?? ??? ?相反
?? ??? ?相杀
?? ??? ?相使
?? ??? ?相畏
?? ??? ?相须
?? ??? ?小方
?? ??? ?泄剂
?? ??? ?泻下禁例
?? ??? ?辛甘发散为阳
?? ??? ?行
?? ??? ?性能
?? ??? ?修事
?? ??? ?修治
?? ??? ?宣剂
?? ??? ?烊化
?? ??? ?阴阳水(生熟水)
?? ??? ?引经报使
?? ??? ?饮
?? ??? ?饮片(咀片)
?? ??? ?涌吐禁例
?? ??? ?燥剂
?? ??? ?蒸
?? ??? ?蒸露
?? ??? ?制绒
?? ??? ?制霜
?? ??? ?治削
?? ??? ?炙
?? ??? ?中草药
?? ??? ?重方
?? ??? ?重剂
?? ??? ?煮
?? ??? ?煮散
?? ??? ?乳细
?? ??? ?[口父]咀
?? ??? ?君臣佐使(主、辅、佐、引)
?? ??? ?煅
?? ??? ?熬
?? ??? ?包煎
?? ??? ?本草
?? ??? ?擘
?? ??? ?补剂
?? ??? ?草药
?? ??? ?茶
?? ??? ?炒
?? ??? ?冲服
?? ??? ?冲服剂
?? ??? ?淬
?? ??? ?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 ??? ?大方
?? ??? ?丹
?? ??? ?单方
?? ??? ?单行
?? ??? ?淡味渗泄为阳
?? ??? ?等分
?? ??? ?调服
?? ??? ?锭
?? ??? ?毒药攻邪
?? ??? ?顿服
?? ??? ?炖
?? ??? ?发汗禁例
?? ??? ?饭后服
?? ??? ?饭前服
?? ??? ?方
?? ??? ?方剂配伍
?? ??? ?复方(复方)
?? ??? ?甘澜水(劳水)
?? ??? ?归经
?? ??? ?寒剂
?? ??? ?寒无浮、热无沉
?? ??? ?合剂
?? ??? ?烘、焙
?? ??? ?后下
?? ??? ?滑剂
?? ??? ?缓方
?? ??? ?急方
?? ??? ?忌口
?? ??? ?剂(剂型)
?? ??? ?兼方
?? ??? ?煎
?? ??? ?煎药法
?? ??? ?降剂
?? ??? ?胶
?? ??? ?禁方
?? ??? ?经方
?? ??? ?酒剂
?? ??? ?空腹服(平旦服)
?? ??? ?冷服
?? ??? ?临睡前服
?? ??? ?露
?? ??? ?米泔水
?? ??? ?偶方
?? ??? ?炮
?? ??? ?炮制
?? ??? ?炮炙
?? ??? ?泡(浸泡、渍)
?? ??? ?片
?? ??? ?漂
?? ??? ?频服
?? ??? ?七方
?? ??? ?奇方
?? ??? ?气味(性味)
?? ??? ?气味阴阳
?? ??? ?噙化
?? ??? ?轻方
?? ??? ?轻剂
?? ??? ?曲
?? ??? ?去火毒
?? ??? ?去油
?? ??? ?热服
?? ??? ?热剂
?? ??? ?妊娠药忌
针灸疗法?? ??? ?
?? ?针法?? ?
?? ??? ?焫
?? ??? ?半刺
?? ??? ?傍针刺
?? ??? ?报刺
?? ??? ?豹文刺
?? ??? ?鼻针疗法
?? ??? ?砭石(砭、石针)
?? ??? ?补泻
?? ??? ?镵针
?? ??? ?长针
?? ??? ?出针(引针、排针、拔针)
?? ??? ?丛针
?? ??? ?焠刺
?? ??? ?搓针
?? ??? ?大泻
?? ??? ?大泻刺
?? ??? ?大针
?? ??? ?弹针
?? ??? ?导气
?? ??? ?捣针
?? ??? ?得气
?? ??? ?鍉针
?? ??? ?点刺
?? ??? ?电针
?? ??? ?电针麻醉
?? ??? ?调气
?? ??? ?短刺
?? ??? ?耳针
?? ??? ?耳针疗法
?? ??? ?分刺
?? ??? ?锋针
?? ??? ?浮刺
?? ??? ?关刺(渊刺、岂刺)
?? ??? ?毫针
?? ??? ?合谷刺
?? ??? ?候气
?? ??? ?呼吸补泻
?? ??? ?恢刺
?? ??? ?火针(燔针、焠针、烧针)
?? ??? ?疾徐补泻
?? ??? ?进针(内针)
?? ??? ?禁刺(刺禁)
?? ??? ?经刺
?? ??? ?九刺(九变刺)
?? ??? ?九针
?? ??? ?巨刺
?? ??? ?开阖补泻
?? ??? ?烙法(针烙、烙)
?? ??? ?灵龟飞腾(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 ??? ?留针
?? ??? ?络刺
?? ??? ?毛刺
?? ??? ?缪刺
?? ??? ?捻针(转针)
?? ??? ?捻转补泻
?? ??? ?偶刺
?? ??? ?铍针(铍刀、[金非]针、剑针)
?? ??? ?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
?? ??? ?皮内针(皮下埋针)
?? ??? ?齐刺(三刺)
?? ??? ?岂刺
?? ??? ?揿针
?? ??? ?三刺
?? ??? ?烧山火
?? ??? ?十二刺(十二节刺)
?? ??? ?输刺
?? ??? ?水针疗法
?? ??? ?提插补泻
?? ??? ?体针
?? ??? ?头针疗法
?? ??? ?透天凉
?? ??? ?透针
?? ??? ?退针
?? ??? ?弯针
?? ??? ?温针
?? ??? ?五刺
?? ??? ?穴位注射疗法(小剂量穴位注射)
?? ??? ?循
?? ??? ?循经取穴
?? ??? ?扬刺
?? ??? ?摇针
?? ??? ?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 ??? ?阴刺
?? ??? ?迎随补泻(针头补泻、针芒补泻)
?? ??? ?渊刺
?? ??? ?圆利针
?? ??? ?圆针
?? ??? ?远道刺
?? ??? ?晕针
?? ??? ?赞刺
?? ??? ?折针
?? ??? ?针刺麻醉(针麻)
?? ??? ?针法(针刺、刺法)
?? ??? ?针灸
?? ??? ?直针刺
?? ??? ?指针
?? ??? ?滞针
?? ??? ?子午流注
?? ?灸法?? ?
?? ??? ?艾卷(艾条)
?? ??? ?艾绒
?? ??? ?艾炷
?? ??? ?艾炷灸
?? ??? ?拔火罐(拔罐疗法)
?? ??? ?瘢痕灸(化脓灸)
?? ??? ?瘢痕灸(化脓灸)
?? ??? ?豉饼灸
?? ??? ?附饼灸
?? ??? ?隔饼灸
?? ??? ?隔姜灸
?? ??? ?隔蒜灸
?? ??? ?隔盐灸
?? ??? ?回旋灸
?? ??? ?间接灸
?? ??? ?椒饼灸
?? ??? ?灸法
?? ??? ?闪罐
?? ??? ?天灸(自灸、冷灸)
?? ??? ?推罐(走罐)
?? ??? ?温和灸
?? ??? ?无症痕灸
?? ??? ?药罐
?? ??? ?药物艾卷
?? ??? ?直接灸
?? ??? ?壮数
内、儿科病症?? ??? ?
?? ?时病?? ?
?? ??? ?瞤
?? ??? ?眴目
?? ??? ?懊侬
?? ??? ?白[病培](晶[病培])
?? ??? ?白喉
?? ??? ?白痢
?? ??? ?白疹
?? ??? ?百日咳
?? ??? ?百脺嗽
?? ??? ?斑疹
?? ??? ?暴热
?? ??? ?暴注
?? ??? ?病候
?? ??? ?病温
?? ??? ?不能眴
?? ??? ?潮热
?? ??? ?春温
?? ??? ?撮空
?? ??? ?大瘕泄
?? ??? ?大结胸
?? ??? ?大头瘟
?? ??? ?戴眼
?? ??? ?瘅疟
?? ??? ?但欲寐
?? ??? ?冬温
?? ??? ?痘疳
?? ??? ?恶寒
?? ??? ?恶热
?? ??? ?发黄
?? ??? ?发热
?? ??? ?发颐(汗毒)
?? ??? ?烦热
?? ??? ?烦躁
?? ??? ?风寒感冒
?? ??? ?风痢
?? ??? ?风秘
?? ??? ?风疟
?? ??? ?风热感冒
?? ??? ?风痧
?? ??? ?风温
?? ??? ?伏气温病
?? ??? ?谷疸
?? ??? ?固泄
?? ??? ?寒结
?? ??? ?寒栗鼓颔
?? ??? ?寒痢
?? ??? ?寒疟
?? ??? ?寒热往来
?? ??? ?寒湿痢
?? ??? ?寒实结胸
?? ??? ?寒泻
?? ??? ?黄疸
?? ??? ?黄汗
?? ??? ?霍乱
?? ??? ?霍乱转筋
?? ??? ?急黄
?? ??? ?角弓反张
?? ??? ?结胸
?? ??? ?筋惕肉瞤
?? ??? ?噤口痢
?? ??? ?痉病
?? ??? ?久痢
?? ??? ?酒疸
?? ??? ?拘急
?? ??? ?烂喉痧
?? ??? ?劳疟
?? ??? ?劳热
?? ??? ?里急后重
?? ??? ?痢疾
?? ??? ?凉燥
?? ??? ?两感
?? ??? ?脉疹
?? ??? ?芒漕
?? ??? ?冒暑
?? ??? ?瞀瘛
?? ??? ?闷瞀
?? ??? ?牡疟
?? ??? ?目瞑
?? ??? ?目中不了了
?? ??? ?内烦
?? ??? ?女劳疸
?? ??? ?疟疾
?? ??? ?疟母
?? ??? ?痞
?? ??? ?脐下悸
?? ??? ?气痢
?? ??? ?秋燥
?? ??? ?热病
?? ??? ?热结旁流
?? ??? ?热泻
?? ??? ?如丧神守
?? ??? ?洒淅恶寒
?? ??? ?三阴痉
?? ??? ?三阴疟
?? ??? ?痧气(痧胀)
?? ??? ?伤寒
?? ??? ?伤暑
?? ??? ?少腹硬满
?? ??? ?身瞤动
?? ??? ?身热不扬
?? ??? ?神不守舍
?? ??? ?神昏
?? ??? ?湿病
?? ??? ?湿疟
?? ??? ?湿热痢
?? ??? ?湿温
?? ??? ?湿泻
?? ??? ?时病
?? ??? ?时行
?? ??? ?食疟
?? ??? ?食泻
?? ??? ?视歧
?? ??? ?收引
?? ??? ?手足躁扰
?? ??? ?暑病
?? ??? ?暑风
?? ??? ?暑秽
?? ??? ?暑厥
?? ??? ?暑痢
?? ??? ?暑疟
?? ??? ?暑热证
?? ??? ?暑温
?? ??? ?暑泻
?? ??? ?暑瘵
?? ??? ?水谷痢
?? ??? ?飧泄
?? ??? ?太阳中风
?? ??? ?痰疟
?? ??? ?瞳子高
?? ??? ?晚发
?? ??? ?胃家实
?? ??? ?胃实
?? ??? ?胃中燥矢
?? ??? ?温病
?? ??? ?温毒
?? ??? ?温毒发斑
?? ??? ?温疟
?? ??? ?温疫
?? ??? ?温燥
?? ??? ?瘟黄
?? ??? ?五更泄(晨泄、肾泄)
?? ??? ?五色痢
?? ??? ?五泄
?? ??? ?下利清谷
?? ??? ?下迫
?? ??? ?项背强儿儿
?? ??? ?项强
?? ??? ?小结胸
?? ??? ?胁热下利
?? ??? ?泄泻
?? ??? ?心烦
?? ??? ?心愦愦
?? ??? ?心下急
?? ??? ?心下满
?? ??? ?心下支结
?? ??? ?新感温病
?? ??? ?胸闷
?? ??? ?胸下结硬
?? ??? ?胸胁苦满
?? ??? ?休息痢
?? ??? ?虚疟
?? ??? ?虚泻
?? ??? ?虚坐努责
?? ??? ?蓄血证
?? ??? ?血结胸
?? ??? ?循衣摸床
?? ??? ?阳病
?? ??? ?阳暑
?? ??? ?暍
?? ??? ?疫毒痢
?? ??? ?疫疟
?? ??? ?阴病
?? ??? ?阴热
?? ??? ?阴暑
?? ??? ?阴阳毒
?? ??? ?阴阳交
?? ??? ?阴躁
?? ??? ?隐疹
?? ??? ?脏结
?? ??? ?燥矢
?? ??? ?躁狂
?? ??? ?憎寒
?? ??? ?痄腮
?? ??? ?谵妄
?? ??? ?瘴疟
?? ??? ?振寒
?? ??? ?症候
?? ??? ?证
?? ??? ?支膈
?? ??? ?中暑
?? ??? ?注下
?? ??? ?疰夏(夏疰)
?? ??? ?转筋
?? ??? ?壮热
?? ??? ?灼热
?? ??? ?卒病
?? ?杂病?? ?
?? ??? ?痃癖
?? ??? ?啘
?? ??? ?膹菀
?? ??? ?腨[病捐]
?? ??? ?[月真]胀
?? ??? ?嗳腐
?? ??? ?百合病
?? ??? ?半身不遂
?? ??? ?膀胱咳
?? ??? ?胞痹
?? ??? ?暴厥
?? ??? ?暴仆
?? ??? ?奔豚
?? ??? ?鼻衄
?? ??? ?鼻掀胸挺
?? ??? ?痹气
?? ??? ?痹症
?? ??? ?便血
?? ??? ?薄厥
?? ??? ?不得眠
?? ??? ?不得前后
?? ??? ?不育
?? ??? ?嘈杂
?? ??? ?肠痹
?? ??? ?肠风便血
?? ??? ?肠覃
?? ??? ?虫臌
?? ??? ?虫积
?? ??? ?除中
?? ??? ?怵愓
?? ??? ?喘促
?? ??? ?喘急
?? ??? ?喘鸣
?? ??? ?喘症
?? ??? ?大肠咳
?? ??? ?大汗
?? ??? ?大厥
?? ??? ?大衄
?? ??? ?戴阳
?? ??? ?胆咳
?? ??? ?盗汗
?? ??? ?巅疾
?? ??? ?癫狂
?? ??? ?短气
?? ??? ?夺精
?? ??? ?夺血
?? ??? ?额汗
?? ??? ?呃逆
?? ??? ?反胃
?? ??? ?泛恶
?? ??? ?肥气
?? ??? ?肺闭喘咳
?? ??? ?肺痹
?? ??? ?肺病
?? ??? ?肺咳
?? ??? ?肺劳
?? ??? ?肺疝
?? ??? ?肺痿
?? ??? ?肺痈
?? ??? ?肺胀
?? ??? ?风痹
?? ??? ?风痱
?? ??? ?风水
?? ??? ?风痫
?? ??? ?风消
?? ??? ?风懿
?? ??? ?肤胀
?? ??? ?胕疝
?? ??? ?胕肿
?? ??? ?跗肿
?? ??? ?伏瘕(虙瘕)
?? ??? ?伏梁
?? ??? ?伏痰
?? ??? ?伏饮
?? ??? ?腹满
?? ??? ?肝痹
?? ??? ?肝厥
?? ??? ?肝厥头痛
?? ??? ?肝咳
?? ??? ?肝劳
?? ??? ?肝着
?? ??? ?疳疝
?? ??? ?膏淋
?? ??? ?骨痹
?? ??? ?骨痿
?? ??? ?骨蒸
?? ??? ?臌胀
?? ??? ?固瘕
?? ??? ?痼疾
?? ??? ?关格
?? ??? ?鼾声
?? ??? ?寒痹
?? ??? ?寒厥
?? ??? ?寒疝
?? ??? ?寒痰
?? ??? ?汗出濈濈然
?? ??? ?汗出如油
?? ??? ?鹤膝风
?? ??? ?喉吤
?? ??? ?狐惑
?? ??? ?狐疝
?? ??? ?蛔厥
?? ??? ?哕
?? ??? ?昏厥
?? ??? ?昏愦
?? ??? ?肌肤甲错
?? ??? ?瘕聚
?? ??? ?肩息
?? ??? ?煎厥
?? ??? ?蹇
?? ??? ?僵仆
?? ??? ?交肠
?? ??? ?解[人亦]
?? ??? ?筋痹
?? ??? ?筋骨懈堕
?? ??? ?筋疝
?? ??? ?筋痿
?? ??? ?近血
?? ??? ?泾溲不利
?? ??? ?惊痫
?? ??? ?精冷
?? ??? ?九种心痛
?? ??? ?酒悖
?? ??? ?酒胀
?? ??? ?厥
?? ??? ?厥气
?? ??? ?厥疝
?? ??? ?厥症
?? ??? ?咳逆上气
?? ??? ?咳嗽
?? ??? ?咳血
?? ??? ?口噤
?? ??? ?溃癃疝
?? ??? ?劳淋
?? ??? ?痨瘵
?? ??? ?痨疰
?? ??? ?雷头风
?? ??? ?冷汗
?? ??? ?冷劳
?? ??? ?历节风
?? ??? ?两胁拘急
?? ??? ?淋症
?? ??? ?留饮
?? ??? ?六极
?? ??? ?咯血
?? ??? ?癃闭
?? ??? ?偻附
?? ??? ?漏汗
?? ??? ?挛痹
?? ??? ?脉痹
?? ??? ?脉痿
?? ??? ?瞑眩
?? ??? ?纳呆
?? ??? ?脑风
?? ??? ?呕吐
?? ??? ?呕血
?? ??? ?盘疝
?? ??? ?皮痹
?? ??? ?皮毛痒
?? ??? ?皮水
?? ??? ?脾痹
?? ??? ?脾咳
?? ??? ?脾劳
?? ??? ?脾约
?? ??? ?痞块
?? ??? ?痞气
?? ??? ?偏沮
?? ??? ?偏头痛
?? ??? ?七疝
?? ??? ?脐疝
?? ??? ?气臌
?? ??? ?气厥
?? ??? ?气淋
?? ??? ?气疝
?? ??? ?气上冲心
?? ??? ?气胀
?? ??? ?干咳(干咳)
?? ??? ?干呕(干呕)
?? ??? ?干血劳(干血劳)
?? ??? ?强中
?? ??? ?圊血
?? ??? ?热痹
?? ??? ?热汗
?? ??? ?热厥
?? ??? ?热淋
?? ??? ?热中
?? ??? ?肉痹
?? ??? ?肉痿
?? ??? ?三焦咳
?? ??? ?三消
?? ??? ?疝
?? ??? ?疝瘕
?? ??? ?善食而瘦
?? ??? ?上膈下膈
?? ??? ?上气
?? ??? ?上消
?? ??? ?少气
?? ??? ?舌衄
?? ??? ?身不仁
?? ??? ?身体烦疼
?? ??? ?神思间病
?? ??? ?肾痹
?? ??? ?肾咳
?? ??? ?肾劳
?? ??? ?尸厥
?? ??? ?失溲
?? ??? ?湿痹
?? ??? ?石瘕
?? ??? ?石淋
?? ??? ?石水
?? ??? ?食痹
?? ??? ?食厥
?? ??? ?食痫
?? ??? ?食亦
?? ??? ?手足厥冷
?? ??? ?暑咳
?? ??? ?水臌
?? ??? ?水气
?? ??? ?水疝
?? ??? ?水饮
?? ??? ?水胀
?? ??? ?四饮
?? ??? ?四肢不用
?? ??? ?溲数
?? ??? ?溲血
?? ??? ?宿疾
?? ??? ?宿食
?? ??? ?痰火
?? ??? ?痰积
?? ??? ?痰咳
?? ??? ?痰饮
?? ??? ?天柱倒
?? ??? ?头扁
?? ??? ?头风
?? ??? ?头摇
?? ??? ?头重
?? ??? ?吐失
?? ??? ?吐血
?? ??? ?颓疝
?? ??? ?吞酸
?? ??? ?脱汗
?? ??? ?喎僻不遂
?? ??? ?亡血
?? ??? ?痿厥
?? ??? ?痿症
?? ??? ?胃咳
?? ??? ?胃痛
?? ??? ?五不男
?? ??? ?五积
?? ??? ?五淋
?? ??? ?五水
?? ??? ?五脏痹
?? ??? ?五脏六腑咳
?? ??? ?息贲
?? ??? ?息高
?? ??? ?息积
?? ??? ?下气
?? ??? ?下消
?? ??? ?痫症
?? ??? ?消瘅
?? ??? ?消谷善饥
?? ??? ?消渴病
?? ??? ?消中
?? ??? ?小便淋沥
?? ??? ?小肠咳
?? ??? ?哮喘
?? ??? ?哮症
?? ??? ?泄风
?? ??? ?齘齿
?? ??? ?心痹
?? ??? ?心动悸
?? ??? ?心汗
?? ??? ?心悸
?? ??? ?心咳
?? ??? ?心劳
?? ??? ?心疝
?? ??? ?心下温温欲吐
?? ??? ?心中憺憺大动
?? ??? ?胸痹
?? ??? ?虚劳(虚痨)
?? ??? ?虚肿
?? ??? ?蓄水症
?? ??? ?悬饮
?? ??? ?眩晕
?? ??? ?眴仆
?? ??? ?血痹
?? ??? ?血臌
?? ??? ?血瘕
?? ??? ?血厥
?? ??? ?血枯
?? ??? ?血淋
?? ??? ?血疝
?? ??? ?血脱
?? ??? ?血泄
?? ??? ?血症1
?? ??? ?血症2
?? ??? ?徇蒙招尤
?? ??? ?牙衄
?? ??? ?阳旦
?? ??? ?阳水
?? ??? ?阳痿
?? ??? ?阳痫
?? ??? ?噎膈
?? ??? ?噫气
?? ??? ?遗精
?? ??? ?遗溺
?? ??? ?溢血
?? ??? ?溢饮
?? ??? ?阴斑
?? ??? ?阴痹
?? ??? ?阴汗
?? ??? ?阴结
?? ??? ?阴冷
?? ??? ?阴水
?? ??? ?阴缩
?? ??? ?阴痫
?? ??? ?瘖痱
?? ??? ?隐症
?? ??? ?瘀血头痛
?? ??? ?郁冒
?? ??? ?郁症
?? ??? ?远痹
?? ??? ?远血
?? ??? ?杂病
?? ??? ?脏毒便血
?? ??? ?脏躁
?? ??? ?早泄
?? ??? ?燥咳
?? ??? ?燥痰
?? ??? ?战汗
?? ??? ?折髀
?? ??? ?真头痛
?? ??? ?真心痛
?? ??? ?怔忡
?? ??? ?正水
?? ??? ?症瘕积聚
?? ??? ?症疝
?? ??? ?支节烦疼
?? ??? ?支饮
?? ??? ?直视
?? ??? ?中风
?? ??? ?中腑
?? ??? ?中胳
?? ??? ?中经
?? ??? ?中满
?? ??? ?中消
?? ??? ?中脏
?? ??? ?肿胀
?? ??? ?自汗
?? ??? ?走哺
?? ?小儿杂病?? ?
?? ??? ?变蒸
?? ??? ?哺露疳
?? ??? ?不乳
?? ??? ?瘛瘲
?? ??? ?丁奚疳
?? ??? ?肺疳
?? ??? ?肝疳
?? ??? ?疳(疳积)
?? ??? ?龟背
?? ??? ?鸡胸
?? ??? ?急惊风
?? ??? ?脊疳
?? ??? ?解颅
?? ??? ?惊风
?? ??? ?惊风八候
?? ??? ?惊厥
?? ??? ?客忤
?? ??? ?口疳
?? ??? ?马牙
?? ??? ?慢惊风
?? ??? ?内钓
?? ??? ?脾疳
?? ??? ?脐风
?? ??? ?热疳
?? ??? ?肾疳
?? ??? ?胎赤
?? ??? ?胎肥
?? ??? ?胎风
?? ??? ?胎黄
?? ??? ?胎惊
?? ??? ?胎热
?? ??? ?胎疝
?? ??? ?胎痫
?? ??? ?螳螂子
?? ??? ?天钓
?? ??? ?五迟
?? ??? ?五疳
?? ??? ?五软
?? ??? ?心疳
?? ??? ?囟填
?? ??? ?囟陷
?? ??? ?夜啼
?? ??? ?脏寒
?? ??? ?滞颐
妇产科病症?? ??? ?
?? ?经带?? ?
?? ??? ?白带
?? ??? ?崩漏(经崩)
?? ??? ?赤带
?? ??? ?带下
?? ??? ?倒经(逆经)
?? ??? ?黑带
?? ??? ?黄带
?? ??? ?经闭(不月)
?? ??? ?经断(经绝)
?? ??? ?经水
?? ??? ?经行便血
?? ??? ?经行后期(经迟)
?? ???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乱)
?? ??? ?经行先期(月经先期)
?? ??? ?经行泄泻
?? ??? ?气虚崩漏
?? ??? ?青带
?? ??? ?天癸
?? ??? ?痛经
?? ??? ?五色带
?? ??? ?血热崩漏
?? ??? ?血瘀崩漏
?? ??? ?月经(月事)
?? ??? ?月经病
?? ??? ?月经不调
?? ??? ?月经过多
?? ??? ?月经过少
?? ??? ?自淫
?? ?胎产?? ?
?? ??? ?败血冲肺
?? ??? ?败血冲胃
?? ??? ?败血冲心
?? ??? ?胞阻
?? ??? ?产后喘促
?? ??? ?产后发热
?? ??? ?产后风痉
?? ??? ?产后腹痛
?? ??? ?产后三冲
?? ??? ?产后三急
?? ??? ?产后血晕
?? ??? ?产后音哑
?? ??? ?堕胎
?? ??? ?恶露
?? ??? ?恶露不绝
?? ??? ?恶露不下
?? ??? ?恶阻(妊娠恶阻)
?? ??? ?激经
?? ??? ?临蓐
?? ??? ?难产
?? ??? ?妊娠
?? ??? ?蓐劳
?? ??? ?少腹如扇
?? ??? ?死胎
?? ??? ?胎动不安
?? ??? ?胎漏
?? ??? ?胎气上逼
?? ??? ?胎元
?? ??? ?息胞
?? ??? ?转胞
?? ??? ?子烦
?? ??? ?子淋
?? ??? ?子嗽
?? ??? ?子痫
?? ??? ?子悬
?? ??? ?子瘖
?? ??? ?子肿
?? ?妇女杂病?? ?
?? ??? ?不孕
?? ??? ?缺乳
?? ??? ?乳泣
?? ??? ?石女
?? ??? ?室女
?? ??? ?五不女
?? ??? ?阴吹
?? ??? ?阴挺
?? ??? ?阴痒
?? ??? ?阴肿
外伤科病症?? ??? ?
?? ?外科病症?? ?
?? ??? ?臖核
?? ??? ?臁疮
?? ??? ?白驳风
?? ??? ?白屑风
?? ??? ?瘭疽
?? ??? ?缠腰蛇丹
?? ??? ?肠痈
?? ??? ?虫斑
?? ??? ?疮疡
?? ??? ?吹花癣
?? ??? ?搭手
?? ??? ?丹毒
?? ??? ?疔
?? ??? ?疔疮走黄
?? ??? ?疔疽
?? ??? ?冻疮
?? ??? ?对口
?? ??? ?鹅掌风
?? ??? ?发背
?? ??? ?发际疮
?? ??? ?翻花痔
?? ??? ?反唇疔
?? ??? ?飞痘
?? ??? ?肥疮
?? ??? ?附骨疽
?? ??? ?腹皮痈
?? ??? ?甘疽
?? ??? ?肝痈
?? ??? ?肛漏
?? ??? ?股胫疽
?? ??? ?骨瘤
?? ??? ?龟背痰
?? ??? ?含腮疮
?? ??? ?鹤膝风痰
?? ??? ?横痃
?? ??? ?红丝疔
?? ??? ?猢狲疳
?? ??? ?环跳疽
?? ??? ?鸡眼
?? ??? ?甲疽
?? ??? ?茧唇
?? ??? ?脚湿气
?? ??? ?疖
?? ??? ?疥疮
?? ??? ?筋历
?? ??? ?筋瘤
?? ??? ?筋瘿
?? ??? ?颈痈
?? ??? ?疽
?? ??? ?烂疔
?? ??? ?痨疮
?? ??? ?疠风
?? ??? ?疠痈
?? ??? ?流火
?? ??? ?流痰
?? ??? ?流注
?? ??? ?瘤
?? ??? ?蝼蛄疖
?? ??? ?瘰历
?? ??? ?马刀侠瘿
?? ??? ?面疔
?? ??? ?内外痔
?? ??? ?内痈
?? ??? ?内痔
?? ??? ?奶癣
?? ??? ?囊痈
?? ??? ?牛皮癣
?? ??? ?脓窝疮
?? ??? ?胼胝
?? ??? ?破伤风
?? ??? ?漆疮
?? ??? ?气瘤
?? ??? ?气瘰
?? ??? ?气瘿
?? ??? ?干疽
?? ??? ?热疮
?? ??? ?人中疔
?? ??? ?肉瘤
?? ??? ?肉瘿
?? ??? ?乳吹
?? ??? ?乳发
?? ??? ?乳核
?? ??? ?乳疽
?? ??? ?乳痨
?? ??? ?乳漏
?? ??? ?乳癖
?? ??? ?乳头破碎
?? ??? ?乳岩
?? ??? ?乳痈
?? ??? ?褥疮
?? ??? ?三陷证
?? ??? ?舌疔
?? ??? ?舌岩
?? ??? ?蛇皮癣
?? ??? ?肾岩
?? ??? ?失荣
?? ??? ?湿瘰
?? ??? ?湿痰流注
?? ??? ?石疽
?? ??? ?石瘿
《中医名词词典》-其它-医史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401 次浏览 • 2017-01-07 20:39
丛书
是把各种单独着作汇集在一起刻印的一类书籍。医书中最早汇刻丛书的是元.杜思敬的《济生拔萃》(公元1315年),包括金元医家的着作十九种。凡一家或把师徒等所着医书合刻,称为“一家丛书”,如《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包括清.张璐、张登、张倬等三人的着作。至于宋.董汲的董汲医学论着三种,包括《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等(公元1093年),则系个人的医学丛书。明、清以后,丛书逐渐增多,其中保存了历代的许多珍贵医书。
大方脉
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
大医
对道德品质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带下医
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公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着名为《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并出版有《东医杂志》。
法医
《礼记.月令》中有“瞻伤”,“视折”.“审断”等,是古代法庭检验伤死案件的简单记载。五代时的《疑狱集》(公元951年),和凝父子所着,系现存最早的法医着作。宋代有《内恕录(着者佚名),《折狱龟鉴》(郑克着于公元1200年),《棠阴比事》(万荣着于公元1213年)等着作。南宋时采用《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丰富了法医学的内容。后来宋慈采取《疑狱集》,《内恕录》等书的精萃,结合当时在法医学上的新经验,编成《洗冤录》(公元1247年),包括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检查,鉴定某些机械死伤原因,当时的各种毒物及急救解毒的方法等,此书为古代法医名着,对国外亦有较大影响。
方书
指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着作,如清.汪昂的《医方集解》(公元1694年),清.鲍相璈的《验方新编》(公元1846年)等。指一般有处方的医书,如刘恕《通鉴外纪》:「遂作方书,以疗民疾。」就是指一般医书,因医书中多载有方剂。又如《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千金翼方》(公元682年),虽以“方”为书名,实际上包括基础医学及临床分科。
风科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于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妇人
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着作比较丰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
和缓
即医和兴医缓二人,均系春秋时期秦国的医官。由于其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以“和缓”并称,作为称誉良医的代名词。
汇讲
指汇集个人单篇着作加以刻即的书籍。如清.唐大烈的《吴医汇讲》,搜集当时医生的单篇着作,随得随印,共十一卷,这实际上是我国早的医学杂志。
疾医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公元1115年-1368年)医学上的四大学派。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医学研究之风兴起。其代表有刘完素(守真)生于公元1110-1200年,他主张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子和)生于公元1156-1228年,他认为“治病应着重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东垣)生于公元1180-1251年,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朱震亨(丹溪)生于公元1281-1358年,他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医家类方:「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金镞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经方派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载有经方十一家,内容包括痹、疝、瘅、风寒热、狂癫、金疮、食禁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些汉代以前的临床医学着作。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着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类书
指分门别类编辑的书籍。医学类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其中清.陈梦雷等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代表作。
炼丹术
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公元九、十世纪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炼丹法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谬的。
良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精良的医学家的称谓。
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于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口授,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名、字、甫
名指正名,如张机的机,即是正名,仲景是字。后世的“甫”字,实际上也是“字”,如“周学海.澄之甫”即“周学海”字“澄之”的意思。
岐黄
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台称。古代相传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内经》等多系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成的。因此,历代以来,医家多推岐,黄,为医之鼻祖。
清代九科
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全书
指个人着作丛书。如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包括张介宾的多种医书。指汇刻的丛书,如清.崇文斋刻的《仲景全书》(公元1894年刻),包括明.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宋云公《伤寒类证》,清.曹东斋《运气掌诀录》,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分门论述的医书,如明.龚廷贤《济世全书》(公元1620年)。指专题研究的医书,如明.张鹤腾《伤暑全书》(公元1623年)、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公元1748年)。
人痘接种法
是取患者痘浆接种于人,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医学家发明这种方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在国内已成为专业。其方法有四种:即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叫做“鼻苗”,其方法叫做“鼻苗法”。痘衣法旱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流传于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非各国。公元1717年传入英国,公元1796年英国人发明牛痘接种法。
伤寒派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对能称得上为上工的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即在疾病还未发作的时候,或虽已发作而尚未发展以前,能早作诊断和予以防治,而且要求达到百分之九十的治愈率。
十三科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时方派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食医
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
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兽响
专治牲畜疾病的医生,见《周礼.天官》。现存的兽医书,有着者佚名的《安骥集》(公元906以前?唐.贾诚重校)、明.喻仁、喻杰的《元亨疗马集附牛经,驼经》等。
书目
是记载图书目录的书。我国医书的书目,如明.殷仲春的《医藏书目》(公元1644年)、清.凌奂的《医学薪传》(公元1892年)等。又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公元1782年),清.曹禾的《医学读书志》(公元1892年)等,除记载书目外,还对每种书作简要的评介,并考证作者的生平,书的流传修订等,是为医书的书目提要。
四大家
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后者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指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宋九科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太平惠民和剂局
是宋代政府官方举办的一种买卖药材机构。宋代对药材多行官卖,十一世纪后期在京城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制造,出售丸、散、膏、丹和药酒。此后,几经改名,而且不少省、州、县也相继设立。当时把制剂药物的部分称为“修合药所”或“和剂局”,把出售药物的部分称为卖药所或“惠民局”,或“太平惠民局”。
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
太医令
古代“太医署”或太医院的行政长官。秦、汉时已有此官职。负责管理太医署、院的行政及业务。其下设“太医丞”,为太医令的助手。
太医署
唐代一种医疗保健机构。这个机构内分设医学各科,除作为医疗保健外,也有兼管医学教育的。宋代把这种机构改称“太医局”,明、清则改为“太医院”。
唐代四科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于医药发展的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
五禽戏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下工
古代对医疗技术不高明的医生的称谓。由于医疗知识水准低,没有掌握防治疾病于未发作的技术,往往等到疾病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才能诊断治疗,而且治愈率只有百分之六十。
小方脉(少小)
“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校正医书局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医书,进行校订印行,这对于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撰、辑
在医书作者之下,有时加一“学”字,实际上即是编写,“学”意指学习,谦虚之词。撰,也是编写的意思。辑。是编辑,聚集,如《神农本草经》原书已佚,清?孙星衍等从《证类本草》中摘出成书(公元1799年),称为辑本。
疡医
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医案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的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工
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一书,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有医工,针工和按摩工,咒禁工,职位在医师,针帅和按摩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和按摩生之上。
医话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医经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着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216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着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医林
即医界。在古代或近代某些行文里,用医林以代表医生的行业。
医论
是一种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着。相当于现代的医学论文集。
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
针灸铜人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用,其方法是铜人内装水,外涂蜡,让学生针某穴位,如取穴准确,则穴中的水流出,否则就不能针入。
中工
古代对具有中等医疗技术的医生的称谓。其技术不如“上工”精良,但此“下工”高明。在治疗疾病上要求有百分之七十的治愈率。
祝由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中医名词词典》-五官科病证-眼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092 次浏览 • 2017-01-07 20:35
胬肉攀睛
即翼状胬肉。此症系心肺二经风热壅盛,加之脾胃积热而诱发。其主要症状是胬肉由眦角隆起,呈灰白色,渐侵黑睛角膜,以致影响视力。
八廓
眼科中与五轮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从部位说,将眼外部按脏腑表里关系,分为“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水廓相当于瞳神水轮,风廓相当于黑睛部分的风轮,天廓相当于气轮,地廓相当于肉轮,火廓、雷廓、泽廓、山廓相当于血轮(内眦、外眦的上、下方)。八廓在古代眼科中曾作为辩证之用,但各家说法不一。杂有迷信色彩,后世亦少用。
白睛溢血(胭脂障)
本病多因肺经热邪,迫血妄行;也有因饮酒过度,或外伤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白睛表面呈现部分充血,色鲜红,界限分明,重者可有出血现象。约数日后可自行消退,预后艮好。
白膜侵睛
主要系肺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病症。其症状是黑睛边缘出现灰白的小庖,逐渐向中央进展,严重时,灰白色小庖可融合成片,横越黑睛。患眼极度畏光,刺痛流泪,病状常反复发作。
白翳包睛
是“赤膜下垂”(垂帘障)证的进一步恶化。其症状为血脉贯布,遮满黑睛(角膜和虹膜部分),不能视物。常伴有头痛,便秘,目痛等症状,有时可致失明。
暴盲
暴盲多因肝气上逆,气血郁闭引起。患者原无眼部其它症状,突然一眼或两眼失明。本病相当于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
冰瑕障
凝脂翳(化脓性角膜炎)如经早期及时而恰当的治疗,黑睛上的混浊即可吸收,仅留点状或片状薄翳,明亮光滑,如冰如瑕。一般不影响视力或仅有视力轻度障碍。
赤脉传睛
指气轮白睛上由两眦开始出现赤脉,逐渐向内扩展。多因嗜食油荤厚味,心火亢盛上扰于眼所致。本症需与“赤丝虬脉”鉴别,后者病变并不从两眦开始,而是起于白睛任何部位,脉管蟠曲充血。
赤脉贯布
一般指气轮上血管增多,布满整个白睛,是多种眼病的共同症状(如椒疮,粟疮,火疳等),又称“赤脉如缕”。
赤膜下垂
又名“垂帘障”,类似沙眼性角膜血管翳。本病多是椒疮(砂眼)失治或调治失宜,再加心,肺,肝诸经风热、内火,致瘀血凝滞所致。主要症状是整排的细小血管自白睛上方向下侵入黑睛,患者常有目痒流泪,羞明畏光。重症可畏至瞳孔,翳膜菲薄。
赤丝虬脉
指气轮白睛上血络赤丝明颢的病症。多因血络郁滞所致。椒疮、粟疮一类病症,常有赤丝虬脉出现。其它如用眼过度或嗜酒过甚等,均可致白精上血管扩张,发生赤丝虬脉。
风赤疮痍
本病主要由脾经风热毒邪与心火相挟而上攻于目所致。其症状是眼睑皮肤红赤起庖及溃烂,形似疮痍。类于睑缘炎。
风火眼痛
又名“风热眼”,俗称“火眼”,即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其主要症状是两眼刺痛,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晨起上下睑被粘着,不易睁眼,结膜充血,严重者来势较猛,可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风轮赤豆
此症是肝经积热,气血失调所致。其主要症状是风轮(黑睛)部位有颗粒突起,白睛(球结膜)有赤脉缠布追随,色红如豆,故名。
风牵偏视
又名“风牵喎斜”,“口眼喎斜”。主要是由于脾胃二经气虚,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其特点是眼与唇口偏向一侧,且常有流泪过多,眼睑闭合障碍等症状。这是支配面部及眼部神经有病而影响口眼部肌肉张力所引起。
疳积上目
是小儿疳积续发的一种眼病,起因于脾胃受损,肝热上攻于目。主要症状是角膜混浊,视物不清,干涩怕光。如不及时调治,重者可引起黑睛破损,导致失明。本病相当于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溃疡病。
高风雀目
是“夜盲”的一种,为先天不足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白天视觉正常,一到夜晚或黑暗处,两眼视野狭窄呈管状,只能直视。本病相当于视网膜色素变性。
黑睛破损
指黑眼珠(包括角膜,虹膜等部分)因眼病或受外伤而溃破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病症,如处理失当,可能导致失明。
花翳白陷
指风热毒邪侵犯黑睛而使其表面生翳,如花瓣形状,中间凹陷。本病多由热毒内侵,肝肺火炽,互相搏结而起。
黄液上冲
“凝脂翳”的病情如继绩发展恶化,就出现黄液上冲。其病因为脾胃积热上蟠,毒邪交攻。主要症状为风轮之内,黄轮之前(即解剖学上的前房)出现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并逐渐增多,其上界呈水平线。重者穿破风轮而成“蟹睛”或“旋螺突起”,使视力受到影响。本病类似于前房积脓。
混睛障
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津液被灼,瘀血凝滞所致。其症状为黑睛部份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状如磨砂玻璃,视力严重障碍。类似角膜斑翳。
火疳
一种急性眼病。火疳是火邪热毒结聚,侵犯白睛的病症。主要症状是白睛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逐渐增大,红赤疼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严重者可破溃流水而成瘘管。
椒疮
本病起因是感受外界毒邪,加之脾胃素有积热,风邪外束,以致胞睑脉络壅滞而气血失和。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的睑胞内发生细小的颗粒状病变,状如花椒,故名“椒疮”。本病即砂眼。患者觉眼内沙涩痒痛,怕光流泪,如不及时调治,常可引致损坏眼睑及角膜,遗留翳障,影响视力。
金疳
本病系由肺火亢盛而致。其主要症状是白睛出现形如细小米粒,周围有血管围绕的小庖,同时觉眼部涩痛,怕光,流泪。
聚星障
本病系因肝火内盛,兼之风邪相挟,致风热相搏而起。其症状为黑睛表面出现细小足点,常三,五成群,呈灰白色或微黄色,或散或聚,反复发作。如调治及时,预后良好,否则容易酿成黑睛云翳或溃破等重症。
漏睛(眦漏)
是一种眼眦部的疾病,系因肝经风热或心火炽盛所致。其症状为眼内眦红肿胀大,继缀发展则溃破流脓,久不收口,缠绵岁月,脓液自内眦的泪窍而出。本病类似于泪囊炎。◎按:泪为组合字。左边为一“水”旁,右边为“目”字。
绿风内障
本病即青光眼。多因真阴亏耗,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主要症状是瞳孔散大,色呈淡绿,视物不清,常见灯火呈红线色圆晕。急性发作时每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眼睑肿胀,眼球充血。急性期缓解后,视力大减。本病容易复发,逐次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失明。
眠弦赤烂
又名“风弦赤烂”,多因脾胃湿热,外感风邪所致。其特点是睑缘红赤溃烂,痒痛时作,重症甚至可能睫毛脱落,睑弦变形。本病即睑缘炎。
内障
凡眼珠内部(包括瞳孔及玻璃体以及眼底等部位和眼内组织)的疾患,统称内阵。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凡二十三种。
凝脂翳
本病系毒邪侵犯黑睛,加以肝胆火炽,风热壅盛而起。其病状为头额剧痛,目痛羞明,泪出如流,颜色带黄绿,状如凝脂,故名。如不及时治疗,可致黑睛溃破,累及瞳神而失明。本病类似化脓性角膜炎。
睥翻粘睑
又名“皮翻症”,“风牵出睑”。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以致风痰湿热上攻,气滞血壅所致。由于睑弦翻转,眼睑不能闭合,常感眼部干燥裎痛,甚至发生角膜炎。多发于下睑。
青盲
本病系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兼以脾胃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目而起。开始视力减退,逐渐发展,可至失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慢性眼病,类似视神经萎缩。青冒的早期阶段,患者自觉视物昏糊渺茫,称之为“视瞻昏渺”,如兼见眼前有一片阴影,甚至呈现青绿碧蓝或赤黄之色,称之为“视瞻有色”,随着视力的进一步减退以至失明,但双目外视并无异常,则称之为“青盲”。
虬脉纵横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粗细纵横。
虬蟠卷曲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稀疏旋曲。
拳毛倒睫
又名“睫毛倒入”。是一种因眼弦赤烂(睑缘炎)或“椒疮”(砂眼)治疗失当,经久不愈所引起的睫毛拳曲的病症。由于睫毛倒刺眼珠,患者有涩痛流泪,怕光等症状。甚至可发生浅层角膜溃疡,最后形成云翳。
上胞下垂(睑废)
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多为发育不全的后果,发于双侧。后天性的多因脾弱气虚、脉络失和,风邪客于胞睑所致,常发生于单侧。其症状是上睑肌肉无力,不能开大睑裂,常需抬头皱额以帮助视物。
视赤如白
即色盲。多因先天发育不良,阴精不能上达于眼所致。患者对某些颜色或全部颜色失去辨别的能力。
粟疮
本病起因与椒疮相似,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发生色黄而软的粟粒状的病变。每与椒疮(砂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磨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
胎患内障
指孕妇因病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影响胎儿发育;复因偏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致婴儿患先天性内障。双目外观似正常,但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天行赤目
是感受四时风热毒疠之气所致。其主要症状是胞睑肿胀,睑、白睛红赤,痒痛流泪,眼眵(音吃)稠粘,常两眼先后受累或同时患病,本病即传染性结膜炎。
通睛
俗名“斗鸡眼”。即一眼或双眼的黑眼珠相对偏于眦侧,有的患者可有复视的症状,以致须偏斜瞻视才能看清东西。多因重病后眼部肌肉受损,而失去眼部运动的协调状态。有时也可因外伤所致。
瞳神干缺
指瞳孔失去正圆状态,追缘如锯齿或梅花状。常为“凝脂翦”等重症所遗留下来的后果,最终也可导致失明。
瞳神缩小
指瞳孔失去展缩能力,日渐缩小。多因肝肾劳损,虚火上炎或肝经风热上攻而成。重者也可导致“瞳神干缺”,视力全失。
外障
指发生在胞睑(包括眼睑皮肤,肌肉,睑板和睑结膜等)、两眦(包括泪器),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等部分),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等部分)的眼病。局部症状如眼部红赤肿胀,眼多出现胶粘现象,或出现星点云翳,赤膜.胬肉等;统称外障。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外障凡五十种之多。
五风内障
又可分为“青风”,“绿风”,“黑风”,“乌风”,“黄风”五种内障。其病因同绿风内障。各色风乃依瞳仁所见颜色不同而命名。“风”字是表示病势变化迅速的意思。五风之中,青风、绿风表示病较轻,较常见;黑风,乌风少见;黄风表示病最重,易致失明。
五轮
眼科的一种学说。眠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个部位,用于说明局部与内脏相关的生理病理,并作为眼疾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肉轮位于上胞(睑)和下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血轮位于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气轮即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风轮即黑睛,在脏属肝,肝属风木,故其疾患多与肝,胆有关;水轮即瞳神(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其病患多与肾,膀胱有关。此说总结了眼科的一些临床经验,但以五行通套五脱,不免牵强,应用时不宜生搬硬套。
蟹睛
本病多由火热上攻,治疗失当,以致真睛膏损。症状类似“旋螺突起”,在黑睛边缘有似蟹睛般的神膏绽出,凸出的范围一般较小。若黄仁全部凸出,则最终将导致失明。
旋螺突起
本病系因肝热过甚,致使风轮部分凸出如旋螺状,眼球变白或发青,日久变成黑色。重者可致盲。本病类似角膜葡萄肿,系因角膜溃疡穿破后,虹膜脱出结疤而成。
血灌瞳神
病因多由外伤损及血管,以致血液外溢;也有因内热过盛,损伤眼内血络所引起。血液进入风轮及瞳神部位,外观瞳神呈现一片红色,如不及时调治,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眼胞菌毒
本症系因脾经湿热蕴结所引起。患者睑缘长出小泡,逐渐长出如菌形的赘生物,且有小蒂,不痛不痒,甚者眼翻流泪,视物昏蒙,有的经久不愈。类似于眠睑庖疹或粟粒疹。
眼胞痰核(胞睑肿核)
本病多因胃肠蕴热,与湿痰相结,以致阻塞经络,起于胞睑之间。其症状可见胞睑内有核状硬结(多生于上胞),按之不痛,推之移动,日久隆起发红,眼胞重坠胀涩。本症又名“目疣”,即睑板腺囊肿。
眼丹
本病病因,部位等与针眼相同,但病情较重,胞睑可漫肿赤痛,有硬结拒按,甚至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夜盲
俗称“鸡盲”或“雀目”。本病起因于脾胃虚弱,导致肝血亏虚或肾阴不足,缺乏维生素A所致。其主要症状是夜晚或在黑暗处视物不清。
翳
黑睛部份由于疾病而失去其透明光亮的特性,代之以疤痕组织,以致轻重不等地障蔽视力,这种病症就叫“翳”。
圆翳内障(如银内障)
本病起于肝肾两亏或脾胃虚衰,运化失常。其症状为晶状体失去原有的透明度,变为混浊,使视力下降或丧失。类似白内障。
云翳
黑睛上因患“凝脂翳”等一类疾病而遗留一层薄的不透明组织,如云如雾,故称“云翳”。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或有轻度障碍。
针眼(土疳)
又名“土疡”。指生长在胞睑边缘的小疖。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则赤痛拒按。相当于麦粒肿。
真睛破损
眼珠因外物射入或跌仆而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如处理不当,可致失明。
眦帷赤烂
帷(音惟),本症似眼角睑缘炎,其病因与眼弦赤烂相同。主要症状是两眦糜烂起痂,伴有痒痛感比,重症甚至眦帷出血,睫毛脱落。
《中医名词词典》-五官科病证-耳鼻喉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167 次浏览 • 2017-01-07 20:28
白喉
本病是由于时行疫毒自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患者咽喉部出现白膜,逐渐扩大,蔓及喉关内外,呼吸受阻。局部的白膜牢固,剥之则出血。调治不当,则白膜肿塞喉间,引起窒息。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及春季,儿童多见。
鼻疳
此症多发生于小儿,常因乳食不调,致上焦有积热引起,也有因风热外邪侵肺而患鼻疳的,其症状为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
鼻疖
鼻内或鼻外因肺经壅热而出现小疖肿,局部发热红肿疼痛,疖肿成熟后顶口出现脓头。同时,可出现唇颊部红肿和全身不适症状。
鼻衄
即鼻窍出血。引起鼻衄的原因颇多,但以实热症为多见。如风温外感,肺素有热,或胃经积热,或肝火上炎,均可引起鼻衄。此外也有阴虚火旺引起的。
鼻鼽
鼽(音求),是一种由于肺气虚亏,卫气失固,感受寒邪所致的病症,其表现为经常鼻流清涕,容易打喷嚏。类似过敏性鼻炎。
鼻渊
俗名“脑漏”。本病多由外感风寒,内因胆经之热影响及脑而起,其主要症状为鼻塞,经常流带恶臭味的脓浊鼻涕,有的患者鼻頞(音饿)部有辛酸感(《素问.气厥论》称之为“辛頞”),并可出现头晕,目眩等症。本病相当于鼻窦炎。
鼻痔
凡鼻腔内生赘肉肿块,统称鼻痔,又称“鼻瘜肉”。本病是由于肺经风湿热诸邪郁滞而成。轻者鼻塞气堵,重者鼻大畸形,甚或垂出外鼻孔。
垂痈
又名“紫舌胀”,由心经火盛血壅所致。多贝于初生婴儿,舌上长出如壳样的肿物,内有血水,胀起于舌面,坚硬疼痛。
唇风
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风”。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唇疹
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耵聍
(音dīng níng)又名“耳垢”,即外耳道的黄褐色分泌物,少量耵聍为正常现象。若因风热相搏,分泌物大量增加,可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称为“耵耳”,即耵聍栓塞。
鹅口疮(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发生在初生儿则属胎热上政。其症状是口中糜烂,舌面上布满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热烦躁等症。
耳疔
指生于外耳的疔疮,多属肾经火毒引起,疔疮色黑根深,又名“暗疔”。发作时痛如锥刺、寒热头痛并作。
耳疳
是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本病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后疽
本病系由三焦及胆两经火毒引起,其症状为耳后肿痛溃破流脓,并常伴有头痛,恶寒,发热等周身症状,类似急性乳突炎。
耳聋
耳为肾的外窍,胆及三焦等的经脉会于耳中,所以一般耳病与此三者关系最为密切。耳聋有虚证和实证之分。虚证耳聋,发病较缓慢,初起的先有听力减退,称为“重听”(deafness),其病因为“下元亏损”,肾精不足。实证耳聋,发病骤然,称为“暴聋”,多因外伤、外感风火,或内火上炎所致。
耳鸣
耳中自觉有蝉鸣或其它各种声响者,叫做“耳鸣”。可分为虚实两种类型。虚证是由于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常伴有头晕目眩腰痛等症状,诊脉多细弱,如因暴怒伤肝,致肝、胆之火上逆,则耳中暴鸣如钟鼓之声,属于实证。
耳痈
是一种耳窍壅肿,耳根焮热胀痛,溃破流脓的耳病,类似外耳道疖肿。
耳痔
凡外耳道内长出小肿块者,统称“耳痔”。多由于肝、肾、胃三经积火酿成,患耳有胀塞,听力减退,耳鸣作痒等感觉。本病类似外耳道乳头状瘤。依肿块形状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其中如樱桃或桑椹的,称为“耳痔”,状如枣核的称为“耳挺”,头大蒂小如蘑菇的称为耳蕈。
风热喉痹
多由风热邪毒侵袭咽喉部引起。主要症状是咽部红肿灼热,吞咽不利,疼痛。同时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本病类似急性咽炎。
喉痹
痹,闭塞不通之意。是咽喉局部气血瘀滞痹阻的病理变化。凡咽喉肿痛诸病,感到阻塞不利,吞咽不爽甚至吞咽难下的,均属喉痹范围。
喉疔
此症是由于邪热内侵肺胃,火毒上结于喉所致,其疮生于喉头两旁,根深,形如靴钉,故名。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自觉痒麻。如疔庖红肿顶破出脓者为顺症易治,如软陷腐烂属逆重症。
喉风
本病多因感受风热外邪,肺胃素有积热,致风火相煽,蕴结而成。其症状为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并伴有痰涎壅盛,牙关拘急,神志不清等。若有牙关紧闭,口噤如锁的,称为“锁喉风”;如痰热壅盛,咽喉里外皆肿痛,迅速漫延至颈,颚,腮,龈等处,甚则连及前胸,呼吸急促,则称为“缠喉风”。
喉疳
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于胃热所致。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喉关痈
本病多因风热之毒侵袭咽喉,局部气血凝滞,热毒壅盛而化脓。局部主要症状是扁桃体一侧或双侧的周围肿胀突起,焮红灼热,吞咽困难,悬雍垂亦肿胀变形,以儿为多见,常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与扁桃体周围脓肿相似。
喉瘤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
喉痧(烂喉丹痧)
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合,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喉岩(喉菌)
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受阻滞。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喉痈
是发生于喉间及其附近部位的痈肿的总称。初起常恶寒发热,有吞咽及语言障碍,患部红肿热痛,有时疼痛牵连耳部,颈间肿块结硬,甚则咽喉阻塞,引起窒息。本病相当于咽部脓肿一类疾病。如发生于颔下天突穴部位者,称为“颔下痈”。
酒齄鼻
齄(音渣),又名“鼻赤”或“鼻齄”,系由于脾胃湿热上熏于肺,血瘀凝结而引起的病症。主要症状是鼻头血管扩张,局部皮肤发红,病久则呈紫红色,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瘤。
口疮
本病多因脾胃积热,也有因体质素虚,虚火上炎而致。其症状是口腔内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小的溃烂点。小儿口疮由于疳积所致,则为“口疳”。
口糜
本症多因脾经积热,上熏口腔,致使口腔内出现白色形如苔藓状之溃烂点、疼痛,甚至妨碍饮食。
口丫疮
本病多为脾胃积热所致。常见于儿童,在一侧或双侧唇角处有皲(音均)裂,糜烂,说话或进食张嘴时感到疼痛。
梅核气
本症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其症状为咽喉不红不肿,但自觉咽中有如梅核大小的异物阻塞,吐不出,吞不下。本病相当于癔球。
脓耳
凡耳内红肿焮热,鼓膜溃破、耳道出脓的称为脓耳,脓水呈黄色者叫“聤耳”(音停)白色者叫“缠耳”;多因肝经火热引起。患者有耳窍突发疼痛,听力减退,并伴有周身寒热,脉象弦滑而数等症状。本病多发生于小儿。类似急性中耳炎。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滞而起。本病起病急骤,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即急性扁桃体炎。
上颚痈
喉痈的一种,又名“悬痈”。生于上颚部的痈疡。其病因多由心,肾与三焦积热所致。主要症状为上颚脓肿突起,舌难伸缩,吞咽不适,并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即上颚脓肿。
石蛾
即乳蛾之一种,症状略同乳蛾。多见于小儿,病情发展缓慢,且不易速愈,喉核发硬肿大,故名“石蛾”。本病类似于慢性扁桃体炎。
锁喉毒
本病由心与小肠积热,又复外感风寒,凝结而成。其症状先是耳前部结核肿痛,逐渐影响到咽喉,肿塞疼痛,妨碍饮食。
锁喉痈
本病多因肺胃两经感受时邪风热或心经火毒挟风邪而发。如痈疡生于喉结之外,红肿胀大,容易累及喉头。一般的说破溃流脓者易治。
悬旗风(悬旗痈)
本病大多由于胃火炽盛,脾胃积热,上侵喉关或因外伤引起。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内悬壅垂下端尖头部出现紫色血泡,名“悬旗风”(一作“悬[病其]风”)。如血泡生长在口腔上颚,破溃后出现糜烂疼痛,妨碍饮食,则称为“飞扬喉”。◎按:[病其]为一组合字。左为“病”字去“丙”,内为一“其”字。
咽后痈
喉痈之一种,又名“里喉痈”。即生于咽后壁的脓肿,多因风热结毒壅盛化脓所致。其症状为咽后壁脓肿突起,焮红热痛,吞咽困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
阴虚喉痹
本病由于阴亏火旺,虚火上炎所致。主要症状是患部潮红,呈慢性充血,咽部不适,似常有痰而又不易咳出,吞咽欠爽。有的伴有其它阴虚症状。本病与慢性咽炎一类病症相似。
阴虚喉癣
本病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以致肺阴受伤。其症状为咽部粘膜溃烂,表面突起,颜色晦暗,日久逐渐溃烂,疼痛,妨碍饮食。患者常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本病类似咽粘膜结核或喉头结核,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中医名词词典》-外伤科病症-伤科病症
中医入门 •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40 次浏览 • 2017-01-07 20:22
按摩(推拿)
古称“按蹻”。是医生用自己的手或上肢协助病人进行被动的运动的一种医疗方法。具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等作用。常用的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搯、搓、摇、滚、抖等方法。应用于关节炎、神经痛、软组织损伤和其它多种疾病。
抱膝
正骨工具。多用藤条或竹条制成,外形圆圈状,比膝盖骨稍大,四边各系以条带,将圈放在膝盖骨上,条带结扎后可以固定膝部,用以治疗髌骨骨折。
搓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的掌面紧挟住四肢或腰背部,并带动皮肉作快速搓揉和上下反复的盘旋动作。
刀晕
因创伤出血,疼痛或精神紧张而致的晕厥。
抖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手(双手或单手)握住受伤关节的远端,在向外拔伸时,突然作上下前后的摆动的方法。其活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常用手腰部或肩部。
端法
伤科正骨手法。有端正或端复原位的含义。主要用于骨伤和关节移位、脱症,医者用一手或双手握住伤部下端之骨,准确地进行端正复位。
矾索迭砖
古代正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腰部扭挫伤及椎间盘脱出。就是让病人两足分别站在三层砖上(即“迭砖”),同时两手向上高举紧握住悬挂高处的绳索(即“矾索”)。这时医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层的砖。用以牵引脊骨,促使复位。
骨折
即骨的断裂。多由外来暴力或肌肉的强力牵拉致骨的完整性或连绩性遭到破坏所致。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骨折处不与体外相通;后者有伤口通至骨折处,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严重。临床表现为局部瘀肿,疼痛,畸形,压痛,骨擦音和纵轴扣击痛等,患者也可因突然受伤,疼痛和出血而发生休克。此外,由于骨质本身本来就有肿瘤、结核或骨髓炎等病变,由于轻伤而断裂的,称为病理性骨折。
滚法
按摩和伤科埋筋手法的一种。用手背部的近小指侧部分压按在一定的体表部位上,以腕部作前,后,左、右连续不断的滚动的方法。
裹帘
即古代伤科正骨时缠裹伤处所用布条的专称。用途同现代所用的绷带。
接法1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指或手掌在穴位或体表某些部位施加一定压力,向下或内外压按的方法。
接法2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骨折的断端或碎片重新予以整复原位并接合在一起,也是各种正骨手法的总称。
金疡
即“金创”。指被金属利器创伤而化脓溃烂的疮疡。
理伤续断
是指处理各种外伤,骨伤疾病的简称。
摸法
伤科触诊方法之一。是诊断损伤疾病的一种主要手法。即用手仔细地触摸检查肢体受伤部位及其周围情况,并通过触摸以发现患者有无骨折或脱症,以及辨别骨折的类型,作为进行治疗的依据。
摩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大姆指或手掌在伤部(多为软组织)或俞穴的部位上反复地予以摩擦。
拿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一手或两手提拿患处的肌肉,加以压挤,或提起肌肉后迅速放手等方法,后者又称“弹筋”。
扭伤
指关节附近软组织如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因外力的猛烈牵拉而引起的损伤。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运动障碍等。
披肩
古代正骨工具。是用熟牛皮制作的,用于锁骨骨折时固定肩部的工具。现已改用硬纸板及“8”形绷带固定来代替。
揉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指腹或掌根部分,压按在一定的部位上,以腕关节或掌指关节为主做回旋状的揉动。
杉篱
古代正骨工具。系根据伤肢的形状,患部的长短宽狭,用杉木条编成竹篱状(每个杉木条两头各钻一小孔,以绳联贯,其形如篱,故名),用以固定骨折患肢,现多用“小夹板”代替。
闪挫
闪伤和挫伤的合称。躯干因突然旋转或屈伸,使筋膜、韧带或肌腱等受急骤的牵拉而引起的损伤,称为“闪伤”,它属扭伤的范围,常见于腰部。体表受钝器直接撞击而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称为“挫伤”。
搯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拇指甲搯在主治的穴位上,予以一定程度压按的方法。
提法
伤科正骨手法。就是将折断下垂的骨端用手或绳子向上,向外提出。以达到直接或间接完全复位的一种牵引手法。
通木
古代正骨工具。即宽三寸,厚二寸的长杉木板一块,长度根据患者由颈部至腰部的距离来决定。木板的一面刻有上下纵行的凹槽。内填棉花,可以伏贴于患者的脊骨上。两侧则穿孔系以宽带,用以固定脊椎骨折。此法现多不用,而改以沙袋垫代替。
推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即用手或手掌(主要是手拇指和小指的指腹部,掌根部等)向外用力推挤患者肌肉,或用力作直接式的按摩。
脱骱
骱,关节。脱骱,即关节脱位,亦称“脱臼”。指组成关节的骨端因正常连接受损害而离开其原有的解剖位置。一般为外伤所引起,多发生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有闭合性和开放性两种。前者皮肉不破;后者有伤口通至脱位的关节,因有感染可能,故病情较为复杂而严重。其主要症状为局部肿痛,关节功能障碍。此外,脱骱也可因气血虚弱,筋骨松弛,而重复在同一个关节发生的,称为重复脱骱(即习惯性脱臼);还有一种脱骱可由于先天不足,胚胎发育不全所致。
小夹板
正骨工具。四肢骨折时作固定用。是用柳木、杉木或胶合板等作材料,按肢体长短制成的长方形薄板。
腰柱
正骨工具。是用扁担形,扁平长条状的杉木四根,各宽一寸,厚五分,长短约一尺上下,并在其两端钻孔,以线绳互相连贯,可以围扎在腰部脊骨上,用于腰椎骨折的固定。
摇法
按摩和伤科理筋手法的一种。用两手固定住某一关节部位的两端(主要是颈,肩,肘,腕,膝,踝等较大的关节),并从两端摇动关节部,作回旋运动,以加强关节的活动能力。
振榳
正骨用的拍打工具。为直径2~3公分的小木棒。用于:骨伤局部瘀血肿胀,可轻度拍打患部周围。头,胸震伤时,先用布缠裹头部,再轻轻拍打足心。可以起到气血流通,瘀肿消散的作用。
正骨
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其对象主要是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但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致的体内脏器损伤。
正骨工具
指治疗各种外伤和骨折所使用的工具,如腰柱,披肩,竹帘,杉篱,各种质料制成的大小夹板,绷带等。主要用于骨折的固定。
正骨手法
即治疗骨折,脱症,扭挫伤时使用的各种手法,如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
竹帘
古代正骨工具。外形和构造与夏天的竹门帘相似。但其大小则根据患部的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包裹在伤肢的外面,用于四肢骨折的固定。规均改用“小夹板”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