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推拿特效穴汇总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52 次浏览 • 2018-02-11 17:09 • 来自相关话题

  一、快速缓解症状: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尿血特效穴——尿血穴 5.便血特效穴——血愁穴 6.胸痛特效穴——巨阅 ...查看全部
 
一、快速缓解症状:
1.发热特效穴——曲池穴
2.咽痛特效穴——少商穴
3.咳嗽特效穴——列缺穴
4.尿血特效穴——尿血穴
5.便血特效穴——血愁穴
6.胸痛特效穴——巨阅穴
7.胸闷特效穴——督俞穴
8.晕厥特效穴——人中穴
9.呕吐特效穴——合谷穴
10.上腹痛特效穴——中脘穴
11.下腹痛特效穴——大横穴
12.腹胀特效穴——建里穴
13.呃逆特效穴——耳穴膈区
14.腹泻特效穴——下痢穴
15.便秘特效穴——支沟穴
16.下肢水肿特效穴——三阴交穴
17.面部水肿特效穴——太溪穴
18.头顶痛特效穴——四神聪穴
19.偏头痛特效穴——太阳穴
20.前额痛特效穴——印堂穴
21.头晕特效穴——风池穴
22.盗汗特效穴——脾髎1穴
23.鼻塞特效穴——迎香穴
24.肾绞痛特效穴——肾俞穴
25.胆绞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26.手臂麻木特效穴——手三里穴
27.眼肌痉挛特效穴——攒竹穴
28.迎风流泪特效穴——承泣穴
29.腰酸背痛特效穴——委中穴
30.小腿抽筋特效穴——承山穴
31.鼻出血特效穴——止血点
32.老年人流涕特效穴——卜迎香穴
33.口干舌燥特效穴——天池穴
34.磨牙症特效穴——内庭穴
二、脏器疾病:
1.心动过速特效穴——少海穴
2.心动过缓特效穴——通里穴
3.心绞痛特效穴——内关穴
4.早搏特效穴——神封穴
5.病毒性心肌炎特效穴一一心俞穴
6.高血压特效穴——桥弓穴
7.低血压特效穴——素髎穴
8.失眠特效穴——安眠穴
9.哮喘特效穴——定喘穴
1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特效穴——中脘穴
11.肋间神经痛特效穴——阳陵泉穴
12.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胆囊穴
13.慢性肝炎特效穴——肝炎穴
14.贫血特效穴——脾俞穴
15.高脂血症特效穴——丰隆穴
16.梅核气特效穴——四关穴
17.甲状腺功能亢进特效穴——膏盲穴
18.急性尿潴留特效穴——利尿穴
19.夜尿频频特效穴——夜尿穴
20.尿路结石特效穴——下级俞穴
21.痔疮特效穴——痔疮穴
22.慢性前列腺炎特效穴——令阴穴
23.急性肾炎特效穴——肾炎穴
24.月经超前特效穴——太冲穴
25.月经延后特效穴——气海穴
26.痛经特效穴——三阴交穴
27.胎位不正特效穴——至阴穴
28.产后尿潴留特效穴——利尿穴
29.催乳特效穴——膻中穴
30.更年期综合征特效穴——血海穴
31.小儿厌食症特效穴——承浆穴
32.小儿疳积特效穴——华佗夹脊穴
33.小儿流涎特效穴——涌泉穴
34.小儿遗尿症特效穴——膀胱俞穴
35.小儿夜啼特效穴——一推天河水
36.小儿腹泻特效穴——天枢穴
37.落枕特效穴——天宗穴
38.急性腰扭伤特效穴——闪腰穴
39.坐骨神经痛特效穴——坐骨穴
40.脚腕扭伤特效穴——环跳穴
41.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特效穴——飞扬穴
42.肩周炎特效穴——照海穴
43.手腕扭伤特效穴——阳池穴
44.颈肩僵硬特效穴——肩井穴
45.小指发麻特效穴——小海穴
46.皮肤瘙痒症特效穴——止痒穴
47.肛周瘙痒症特效穴——长强穴
48.眼角鱼尾纹特效穴——瞳子髎穴
49.黑眼圈特效穴——四白穴
50.老花眼特效穴——眼点穴
51.老年性白内障特效穴——健明穴
52.复发性口腔溃疡特效穴——劳宫穴
53.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特效穴——下关穴
54.慢性咽炎特效穴——太溪穴
三、养生保健特效穴
1.补虚特效穴——关元穴
2.手脚冰凉特效穴——气海穴
3.去除睡意特效穴——上星穴
4.加强腕力特效穴——大陵穴
5.提高女性性欲特效穴——回春穴 (即十宣穴)
6.提高男性性欲特效穴——睾丸
7.延长勃起时间特效穴——关元俞穴
8.早泄特效穴——大肠俞穴
9.持续老年性生活特效穴——阴廉穴
10.安神醒脑特效穴——神庭穴
11.平定情绪特效穴——少府穴
12.晕车晕船特效穴——鸠尾穴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75 次浏览 • 2018-02-11 17:02 • 来自相关话题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 ...查看全部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 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素问·六节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 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灵枢经·终始》)
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只要用人迎穴所在位置的动脉与太渊穴所在位置的动脉比较就可以很容易区分出六经病。这种脉法操作起来并不比独取寸口的脉法复杂,但是为何古人却不用呢?其实只要试过几个病人答案自然就会揭晓。因为这套脉法不正确。懂点西医常识的人都知道,人迎脉实际是颈总动脉,寸口脉实际是桡动脉,颈总动脉的宽度大于桡动脉许多倍,因此只要公正诊脉,人迎脉永远大于寸口脉,两个粗细相似的脉管可以相互比较, 相差如此悬殊的颈动脉与桡动脉如何比较?因此以人迎穴与太渊穴的动脉对比方法不能诊断六经病。
我从梳理出不同的脏器与藏象理论并确立从藏象理论入手开始,人迎气口脉法就一直困扰着我,经过痛苦的三年学习才突破这个瓶颈。这期间不停地看书,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弄通了这套脉法,那时我欣喜若狂,郁堵多年的能量一下子全释放出来了,学习到的大量知识重新有条理地排列起来,对以前很多看不上眼的医论都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如果没有亲历过痛苦的思考,无论我怎么强调这套脉法的重要性你都不会有感觉,但当你真的掌握了这套脉法,就可以轻松准确地判断六经病的病位,临床疗效便有了质的飞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壳、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 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脉经·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
真的太感谢王叔和了,如果没有他,我永远都不会知道人迎与气口的位置,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懂人迎气口脉法。在这里我不禁要为王叔和抱不平:后世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只要解释不通,就把责任推到王叔和身上,说是王叔和乱改导致后世看不懂《伤寒论》。其实仔细阅读《脉经》就可以知道王叔和对文献的收录很重视原貌,《脉经》中可以看到很多古朴的文字,这些文字未经润色,从此可知王叔和更不会乱改张仲景的文字。王叔和对中医的贡献非常大,他在《脉经》中收录了大量失传的古脉法。很多脉法由于年代久远,失于传承,基本定义已不可知,很难应用于临床。在《脉经》中,有一篇失传了的《脉法赞》,从文字上看,很古朴,类似这种古朴的文字在《内经》里很多见,故可知《脉法赞》的成书很早,这篇文献对人迎与气口的定位记载是: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现在明白了人迎、气口位置,便很容易分出阳病与阴病:左右手关前一分比较,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右手脉大就是阴病。下面解释一下何为一盛、二盛、三盛: “盛”字下为“皿”字,为器皿之意,上为象形,代表高高耸起的谷物,其原始意思为器皿中放满了满溢的谷物等祭祀用品,后来演变成一种计量单位。一盛、二盛、三盛即是脉搏小、中、大三种衡量标准,通过关前一分的大小判断病在哪一经。如果关前一分很小就是少阳病或厥阴病;关前一分中等大小就是太阳病或少阴病;关前一分特别大就是阳明病或太阴病。这么理解的话问题又出现了:人有高低胖瘦之分,针灸取穴所用尺寸的长度因人而异,关前一分的盛数如何因人而异?究竟关前一分多大是标准的一盛大?这个问题我在经典中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疑问上临床,我提出过无数种假设,否定了很多想法,最终找到了答案:关脉的大小为标准的两盛。如果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脉则为一盛;关前一分与关脉差不多大则为二盛;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脉则为三盛
下面详细说一下人迎气口脉法的具体操作细节。以高骨定关,高骨到腕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这个缺口长度为一寸,因此叫寸口。一寸分十份,只要过了高骨,刚到缺口的位置便是关前一分诊脉时先通过左右手关前一分大小的对比,判断病人是在阳病还是在阴病,如果左手脉大就是阳病,如果右手脉大就是阴病。然后将盛的一侧关前一分与关脉比较,判断病人具体病变所在。以左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少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太阳;如同时左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阳明。以右手脉大而言,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小于关,则病在厥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与关大小差不多,则病在少阴;如同时右手关前一分明显大于关,则病在太阴。可以画一个脉形图来表示,每一对中,上为寸下为尺,左为左手脉,右为右手脉。

48801098_1.jpg

 
根据这套脉法,临床便可精确判断六经病,无论病 柴胡汤,并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适当加减。如果病人主诉为头晕,一摸脉整体脉也是弦脉,但同时气口二盛,我 们便可初步判断为少阴病,再进行方向性的问诊如是否 没精神、怕冷等,如果证状又能证明是少阴病,则就可 以应用真武汤加减。当我将人迎气口诊法应用于临床时,我的疗效有了 质的飞跃。后来再翻看后世医家的书,真是后悔自己的 眼睛被知识蒙蔽了太长时间。我以前看到的金元四大家 的医书与现在看到的完全不同,李东垣、朱丹溪都用人迎气口脉法,而且人迎气口的定位都在关前一分,只是 我以前看到他们写的书时总想对他们做一下评价或从他 们的医学体系中抽出部分对自己有用的医论,而不是真正想深入完整地学习,因此对这些人迎气口的记载都持批判态度或观望态度。有了这种临床的实际体验,更加坚定了我学习经典的信心,下面我们要做的是继续放空自己,继续读经典。

人体穴位挂图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69 次浏览 • 2018-02-05 00:13 • 来自相关话题

 

Xue_front.jpg


Xue_side.jpg


Xue_back.jpg

 

​穴位与五行学说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734 次浏览 • 2018-02-04 18:51 • 来自相关话题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 ...查看全部

穴位与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大自然中气的五种运行方式:

木:气向四周扩散;

金:气的收缩运动;

水:气的向下运动;

火:气的上延运动;

土:气的平稳运动;

 

    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下面简单说一下“五输穴”各自的含义。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xing)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俞”(shu)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白穴。“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泉的瀑布,倾泻而下。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少商穴和隐白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鱼际穴和的大都穴。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太渊穴和太白穴;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经渠穴和商丘穴;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尺泽和阴陵泉。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府”。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去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以及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内经》上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灵枢·四时气》中说:“邪在腑取之合”;《内经·咳论》说:“治腑者治其合”,都是在强调合穴善治脏腑之病。

    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

    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人体经络穴位图解手册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958 次浏览 • 2017-02-19 09:59 • 来自相关话题

人体经络穴位图解手册                 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 ...查看全部
人体经络穴位图解手册
   

      
     子午流注学说。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
    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午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酉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时表,希望大家都能打开健康之门: 人体自疗功能

    手太阴肺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
    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
    手少阴心经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午时能睡片段,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手太阳小肠经未时(13点到15点)—小肠经旺。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于脾。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如小肠有热,人会干咳、排屁。此时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肠排素降火。





-----------------------------------------------------------
    足太阳膀胱经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遗尿。申时人体温较热,阴虚的人最为突出。此时适当的活动有助于体内津液循环,喝滋阴泻火的茶水对阴虚的人最有效。



-----------------------------------------------------------------
    足少阴肾经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
    手少阳三焦经亥时(21点到23点)--三焦经旺。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能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即在亥时睡觉。现代人如不想此时睡觉,可听音乐、看书、看电视、练瑜伽,但最好不要超过亥时睡觉。



-----------------------------------------------------------------
    足少阳胆经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医理论认为;“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足厥阴肝经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人体的一些规侓是生命中意识能量见到生命中宇宙能量自动的转变,这是空的力量,这就是佛陀讲述的观照。这就犹如佛陀端着一个金杯里面盛着救命的甘泉,面对着几乎快要渴死的人群,但是这些人们却倒掉了甘泉,吃下了金杯。我们每个人大脑中无量的虚空就是甘泉,我们每个人无量的心就是甘泉,它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它是一个宇宙的能量,它是一个空。是我们大脑中的自我,选择了金杯,这个空就是豹子老师说的最高存在。你的信仰,你的祈祷,你的大师,你的天堂,你的净土,你的传法,你的说教,你的经书,你的佛祖,你的菩萨,你的神灵,你的宗教,你的上帝,你的偶像,这是生命中意识能量见到生命中宇宙能量自动的转变,这是空的力量,这就是佛陀讲述的观照。这就是宇宙能量的显示,我们大脑中的意识能量在我们大脑中空的能量面前会自动显示流动消失。不是大脑中空的能量可以改变意识能量。这是完全不同的能量转变,只要你注意看你就会知道,这是生命中最大的奥秘,这是空的能量显示,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体中,存在于所有众生的生命体中。之所以有这种能量的存在,是因为在我们所有生命体的根部都是一体的,我们都是海洋般存在的一部分。生命的真相是,不是露珠消失在大海里,而是大海被吸入露珠和寂静之中。我们能够在露珠中看到大海中的一切,我们能在露珠中完成要在大海中完成的一切,因为露珠包容着大海。我们的身体和意识就是露珠。忏悔就是在露珠中完成大海中一切。露珠包容着大海,用大海的心生活露珠就是极乐的世界。生命是容器和被容物的关系。   整体生命是容器。个体生命被容物,容器存在个体里。个体存在容器中。当你看着这些或者更多的金杯在大脑中流动而不参与的时候,当你在觉悟生命大智慧中的存在中生活的时候,你才真正的饮下了佛陀送给你的救命甘泉。是你自己救的你自己,是你大脑中空对意识的觉知和不认同,从而大脑中意识自动显示流动消失的过程,我们的生命是包容一切而又在一切包容之中的存在。要使我们自己的生命得到彻底的解脱。我们就要和包容的一切圆融的和合在一起。 这样我们的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觉悟大我,包容一切的小我。我会传别人的话。没有的事情。
       生命的奥秘告诉我们,在我们生命的身体中存在着三种生命能量,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生命能量的载体,第一个能量是身体和思想合而为一的能量,目前人类科学的一切都是它的显示。第二个是生命意识的能量,这是我们身体产生不由己的恶习和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这是我们人类没有认识的存在,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生命体的星球,之所以我们的生命可以奇迹地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它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生命体的我们的地球同样是一体空中两重性运动的生命体,我们把大自然和地球上的一切变化都应当看作是地球这个生命体的语言。我们把地球生命体的这种语言称作地球对生命体的遗传语言。生命体上产生的生命体,我们人类只是地球上无数生命体的一种。我们所有的生命体中同样存在着暗能量。这个暗能量就是意识,就是生命体之间的意识作用,目前我们对宇宙与地球和我们生命体的暗能量的认识是个空白,生命体的表相是不一的,在生命存在的根源上,在性能和原理上,它是不二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人类的DNA序列中ATCG生命密码和一切生命体的生命密码排列都是相同的。向大处看地球生命体的性能原理上也是不二的,向小处看我们身体中的无量数生命细胞它的原理性能也是不二的。这是因为就生命本源来讲,他们都出自一个宇宙生命的根源,都出自一个空。也就是说,地球是一个大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上存在着无数小生命体,我们人体是一个大生命体,身体上同样存在着无数的小生命体。但就生命体的原理和性能上讲,它是不二的,我们认识了人类生命自身,就可以解开一切生命体的奥秘,佛陀就是这样认识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一切众生的奥秘就可以认识地球这个大的生命体。就可以认识宇宙这个整体生命的运动原理。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里研究生命体,但却不能研究生命。对生命研究的实验室只能存在于生命的自身中。大家自己体验吧,生命是两重性的运动。第三种能量是我们大脑中空的能量,这是宇宙的能量在个体生命中的显示,这是生命中最大的能量。这是由于我们大脑的虚空和宇宙的虚空是同步的存在,所以会有这种能量的存在。这不是我们的大脑可以发现和把握的存在。恰恰是我们的大脑挡住了这个能量。确切的讲是我们大脑中的自我性挡住了这个能量,它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讲述的,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的存在。他就是宇宙万物合而为一的体验这一伟大论述中的宇宙,他就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讲述的,可以消除以贪欲为首的一切罪恶力量的起源,可以把整个人类团结成一体,解决从现在到将来的一切问题的宇宙生命能量,  也就是说发现了我们生命中的这种宇宙生命能量,可以解决从现在到将来的一切问题,人类一旦发现了改变个人生命的科学,就会适应于所有的个人生命。因为这是生命的科学,生命的奥秘不是身体的奥秘,身体只是生命的一个显示器,一个工具。生命的奥秘比我们想像得要多得太多,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生命最大的实验室,我们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除了他自己,谁也救不了谁,觉悟者也只能给予引导,他无法替代。生命的真理存在于不可抗拒的疾病和烦恼的痛苦中,存在于无法抗拒的生命被动性中,你自己要经历最后会感激这些痛苦的这是唯一的路。只要看着这些意识和感觉,你会发现它是一种流动,这是生命能量的自动转换。千万不要参与,你的所有努力和你认为最有效的办法都会给它增加能量,即使是暂时的轻松,它也是为了下一次更强烈的进攻, 也就是说发现了我们生命中的这种宇宙生命能量,可以解决从现在到将来的一切问题,人类一旦发现了改变个人生命的科学,就会适应于所有的个人生命。因为这是生命的科学,生命的奥秘不是身体的奥秘,身体只是生命的一个显示器,一个工具。生命的奥秘比我们想像得要多得太多,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生命最大的实验室,我们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命,每个人除了他自己,谁也救不了谁,觉悟者也只能给予引导,他无法替代生命的真理存在于不可抗拒的疾病和烦恼的痛苦中,存在于无法抗拒的生命被动性中,你自己要经历最后会感激这些痛苦的这是唯一的路。只要看着这些意识和感觉,你会发现它是一种流动,这是生命能量的自动转换,千万不要参与,你的所有努力和你认为最有效的办法都会给它增加能量,即使是暂时的轻松,它也是为了下一次更强烈的进攻,要学会看着流动,看着意识和身体感觉的流动,只是看着,千万不要参与,这是最特效的药物,这是因为疾病和烦恼是信息流动,它是一条河流,永远流动的河流,你要学会等待,在岸上等待,不论流动什么,你都应该去享受不要分别。这个世界上不是需要什么发生什么,而是发生什么就需要什么。不要选择,随缘而安。只要你能等待,幸福会一千倍的到来。当你对任何事情都可以无限的等待时,你就会从身体低下的开端登上宇宙生命的顶峰。你不必去任何地方,整个世界会进入你的怀中,你可以去世界的任何地方,而整个世界都在你的里面。我们人类会有无比的智慧把一切痛苦和灾难消失在包容中,一旦我们觉悟了宇宙的能量,无边大慈和同体大悲的意识就会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显示出来,这里就是天堂,这里就是净土,这里就是共产主义,这里就是世界大同,这就是21世纪生命科学演变的必然结果,为了生生世世父母的解脱,为了世世代代子孙的幸福,我们要探索生命科学,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光荣,为了整个人类,为了一切众生,我们努力吧!
感激大家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真正含义是什么?

经方界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913 次浏览 • 2017-02-01 21:44 • 来自相关话题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 ...查看全部
   “四象”一词最先出自《易·系辞》,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 阴虚阳虚是中医用语,针对某些症状而称。
   六个名词的字面含义?十二经中,三阳哪个阳气最盛,次之,最次;三阴哪个阴气最盛,次之,最次?为什么?
   你好 ,六经中,三阳:太阳阳气最盛, 阳明次之, 少阳最次。三阴中:太阴阴气最盛 ,少阴次之, 厥阴最次。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阳气和阴气的量的多依少。太阳,太者大也,巨也 ,阳明,明者著也,少者,小也。太阴、少阴厥阴,次类推,厥阴为什么最少最小, 厥者, 尽也, 绝也。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气机升降紊乱造成。其表现为腹满,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等。上述太阴病证与阳明病证同为里证,只是阳明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太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但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即可转为太阴病;太阴病而阳气渐复,亦可转为阳明病。由于太阴病证为虚寒里证的开始阶段,病势较少阴、厥阴病轻浅,治宜温中散寒,方如理中汤。
   少阴病证 主要是病在心肾。可因太阳病治疗不当,损伤心肾阳气,太阴病呕吐下利进一步严重,累及肾阳,或肾阳素虚,寒邪直中少阴,从而使全身内外失去心肾阳气的温煦等原因造成。可见全身性虚寒表现,如畏寒蜷卧,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脉微细,或见下利清水样粪便,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阴病亦可因心肾阴液受损,虚热内生,邪从热化,以致肾阴亏于下,心火亢逆于上而成,出现心烦不眠,口燥咽干,尿黄,舌尖红或红绛少苔,脉细数等症。因此少阴病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分。
   治疗少阴寒化证宜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则宜滋阴降火,方如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证 厥阴为疾病终期转化阶段。如阴寒由盛极而转衰,阳气由虚衰而恢复,则病情好转。若阴寒盛极,阳气不能与之接续而先绝,则病势危重。如阴寒虽盛,但阳气尚能与之抗争则呈现阴阳对峙,相互交争,出现口渴,自觉一股气从下腹上冲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热,饥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虫,四肢厥冷或厥热交替(阴气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厥多热少,神志昏乱等寒热错杂的症状。治当调理寒热,方如乌梅丸。
   合病、并病 临床上病情变化很复杂。上述六种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两种或三种合并出现。如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四肢关节微痛等太阳病证既可与阳明病的身热,口渴,下利黄色粪水,肛门灼热等里热症状同时出现,亦可在太阳病邪未尽的基础上,进而出现呕吐、胸胁苦闷等少阳病证。对于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用葛根汤发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阳与少阳并病时可用柴胡桂枝汤双解太阳与少阳。

我的学习经络五行心得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085 次浏览 • 2017-01-31 18:46 • 来自相关话题

  中里老师的书中多次提到“五行”两个字,而且还提到如果学会了五行的穴位用法,治病的效果会突飞猛进。我只是稍学了一点,把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克中的关 ...查看全部
 
中里老师的书中多次提到“五行”两个字,而且还提到如果学会了五行的穴位用法,治病的效果会突飞猛进。我只是稍学了一点,把心得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克中的关系:
1、金克木    心得:  金可以做成金属,比如镰刀、斧头,这样可以用来伐木,所以金就可以用来克木。
2、木克土    心得:木多了可以长成森林,茂密的森林都是长在土里,根也扎进了土里,所以木可以克土。
3、土克水    心得:大家都知道洪水来了要拿土来挡吧,这个非常好理解。
4、水克火    心得:起火了要拿水来灭
5、火克金    心得:要想把金属融化必须放在火红的炼钢炉里。
 
五行相生中的关系:
 
1、金生水    心得:金属很凉,空气温度降下来后可以凝结成水,所以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
2、水生木    心得:花草、树木要想长的好,必须需要水的灌溉。
3、木生火    心得:要想得到熊熊的大火,要用木材做原料啊。
4、火生土    心得:大火燃尽后就成了灰,不就是土吗?
5、土生金    心得:要想得到各种金属矿石,我们不都是深入到土里去挖的吗?
 
 
人体六脏六腑共分有十二经络,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为阳,脏(心、肝、脾、肺、肾、心包)为阴。每个经络都自己的五行属性。象胃、脾属土;大肠、肺属金;膀胱、肾属水;肝、胆属木;小肠、三焦、心、心包均属火。
 
通常我们说相表里的关系,其实都是属性相同的两个经络。比如肺与大肠相表里,其实两个都是属金;膀胱与肾相表里,两个同属水;肝与胆相表里,同属木;小肠与心同属火是表里关系;三焦与心包也同属火是表里关系;脾胃也是表里关系,同为土。所以平时我们按摩某一条经时,对属性相同的令一条经络,也起作用。
 
每条经络都有自己的五输穴,是特效穴,位于从手、足的末端开始向上到肘、膝附近。古人按顺序非常形象的比喻并命名为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
而且这五个穴位每个都有各自的五行属性。从井穴到合穴,其中阴经五行是:木、火、土、金、水;阳经五行是金、水、木、火、土。
 
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一个阴阳的平衡。生克补泻只是其中再微小不过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治病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治好病了,再去推断这个方法的治病原理,会恍然大悟。看到一本书中说,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灵枢》和《素问》,灵枢相当于治病的案例,而素问要比灵枢晚一些,是总结的治病的原理。古人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路路走过来的,我们都是在学他们总结的精华而已。

《黄帝内经》(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所以十二原穴也是治病的要学。阴经的原穴即是上面的输穴。再附原穴的歌谣:
穴有十二原,都在四肢中。  
胆原丘墟穴,肝原号太冲,
小肠原腕骨,脾经太白容,  
心原神门过,胃经冲阳通,  
膀胱原京骨,肺经太渊逢,  
大肠原合谷,肾原太溪从,  
三焦阳池伴,心包大陵同。
而且原穴是本经气血停留和留止最深的部位,是本原之气。手经皆在腕关节附近,足经皆在踝关节附近
这也就是为何中里老师反复强调太溪、太白、太冲、太渊穴等都有多重要的原因了。
 
源自:我的学习经络五行心得 - 活用经络 - 山药社区— 中里巴人官方网站 - 求医不如求己|中医|经络|养生 http://www.51yam.com/thread-15615-1-1.html

经络、五行图,一起学中医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176 次浏览 • 2017-01-31 18:40 • 来自相关话题

        气血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物质基础:血。能量来源:气。经络:公路         经络概念         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 ...查看全部

        气血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物质基础:血。能量来源:气。经络:公路
        经络概念
        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交错,无处不至。
        2.经络联通周身表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连接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3.经脉:12正经 (如: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 (如:任脉、督脉)。 络脉:15别络,浮络,孙络。

 

 

 

 

 

 

 

 

 

 

 

 

 

 

 

 
          寻找穴道的诀窍
         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痣、斑(色素沉淀)
         5.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穴道刺激
          指压: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食指或中指。
          按摩: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
          刮痧板:可利用刮痧板刺激经络,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注意事项

         1.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2.经络按摩“前、后”请勿抽烟。
 
         不适合按摩的族群

         患急性传染病的人,如流感、痢疾等
         急性炎症的病人,如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骨髓炎
        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恶性肿瘤、贫血、久病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的病人
         大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肤炎的病人
 
         按摩手法

         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
         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
         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
         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捍起,随后又放下
         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
         掐:用手指使劲压穴位
         点:用单指使劲点押穴位
         扣:用掌或拳叩打肢体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阳:活动的、无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日,天,昼,火,男)
        阴:沉静的、有形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月,地,夜,水,女)

 

 

 

 

 

 

 

 

 
         五行蔬果
         木形〈春季蔬果>——芥蓝菜、芦笋、A菜、地瓜叶、萝卜、空心菜、西兰花、青江菜、丝瓜、油菜
        火形〈夏季蔬果〉——苹果、红萝卜、加州李、樱桃、葡萄、大西红柿、小西红柿、红龙果、葡萄柚
        金形〈秋季蔬果〉——莲藕、茭白笋、南瓜、水蜜桃、白苦瓜、鲜香菇、圆葱、葱、文旦、金针菇
       水形〈冬季蔬果〉——马铃薯、牛篣、山药、地瓜叶、大黄瓜、苋菜、黑芝麻、柠檬、紫菜、小黄瓜、绿苦瓜
        土形〈四季蔬果〉——木瓜、百香果、菠萝、圆葱、酪梨、番石榴、哈密瓜、香蕉、芒果、榴莲、嫩姜

 

 

 

 

 
        经络养生按摩法
        脸部:迎香穴、印堂、太阳穴
        颈部:风池
        手太阴肺经:尺泽、太渊、少商
         膀胱经:脊椎两侧、风门、肺俞、大椎
         前胸:天突(任脉)、中府(肺经)、云门(肺经)


 

 

 
        经络养生按摩
         头颈部:风池(胆经)
         躯干部:章门、期门(肝经)
         下肢部: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
         足部:内侧——太冲(肝经) 外侧——侠溪(胆经)
 
源自:经络、五行图,一起学中医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9/08/6552072_596868739.shtml

湿气----这样一推就没了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081 次浏览 • 2017-01-31 18:28 • 来自相关话题

    湿毒,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一年四季都会沾上,尤其是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更容易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如何“排湿毒”呢,求人不如求己,学会下面的一个小方法,自己在家就可排湿毒。方法很简单,只要经常推一推三阴交及阴陵泉,湿毒就跑光 ...查看全部
    湿毒,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一年四季都会沾上,尤其是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更容易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如何“排湿毒”呢,求人不如求己,学会下面的一个小方法,自己在家就可排湿毒。方法很简单,只要经常推一推三阴交及阴陵泉,湿毒就跑光光。具体方法如下:
    
Z8.jpg

    方法是:从三阴交穴开始向阴陵泉穴推。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
    
6b.jpg

    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大部分患者开始推这段会很疼,怕疼可以到专业的养生馆做调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中的小药方(201-260)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001 次浏览 • 2017-01-31 18:25 • 来自相关话题

201.王鉴钧经验   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  小儿感冒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都容易发热。治疗大多以内服为给药途径,但常因中药煎剂的浓烈味道或苦涩不易被接受而哭闹不安。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又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他病,如何才能使小儿乐于接受,又有确切的治疗 ...查看全部
201.王鉴钧经验
  青蒿浴治小儿感冒发热  小儿感冒无论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都容易发热。治疗大多以内服为给药途径,但常因中药煎剂的浓烈味道或苦涩不易被接受而哭闹不安。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又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他病,如何才能使小儿乐于接受,又有确切的治疗方法?我家世代相传一种
 
药物煎水沐浴法,先父王幼臣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只用青蒿一味,煎水给小儿洗澡,疗效显著。常令我注意采集以备其用。我从医临证40多年来,每遇小儿感冒发热者,继承先父的这一方法,3岁以内幼儿用青蒿100g。3岁以上小儿用200~250g,先将洗澡用的水烧开,加入青蒿,盖上锅盏再煮沸1~2分钟,将锅离火,闷出药味,待药汤热度适宜时倒入盆中,温洗患儿全身,洗后穿衣盖被片刻,令出微汗热退而安,屡获良效。对成人感冒发热亦效。
  青蒿是菊科属植物黄花蒿,有解毒清热作用。用青蒿浴治疗小儿感冒发热,方法简便,小儿易于接受,疗效明显,无副作用,而且药源丰富易得,我家三代行医均喜用此法。(《南方医话》)
 
202.《河北中药手册》曰,体虚低烧,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钱,水煎服。
  南京《常用中草药》曰,治肺结核潮热:白薇三钱,葎草果实三钱,地骨皮四钱,水煎服。
 
203.《证治准绳》曰,清骨散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温症指归》曰,银甲散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皮,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
 
204.肥儿丸: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本品为黑棕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苦。
功能:健胃消积,驱虫。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205.《本草纲目》曰,大黄主小便淋沥。
  《药性赋》曰,大黄利水肿。
  《日华子本草》曰,大黄利大小便。
  《本草经疏》曰,《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
  
206.《名医类案》曰,姚僧垣治梁元帝,患心腹病,诸医皆请用平药,僧垣曰,脉洪大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瘥理。元帝从之,果下宿食愈。
 
207.《中药趣话》曰,解放前,上海“三友实业社”的老板,为了制造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上海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求其各献一方。
  众医所多为参、芪、苓、术之品,惟有一方,另辟蹊径,与众不同,只用生大黄一味。
  老板十分惊奇,听了献方者一番解释,老板大喜,定名“三友补丸”,投入市场后十分畅销。
  无独有偶,江西有一名医,也以出售单味大黄制成的“通补丸”而大获其利。
  民间曾有一位走方郎中,以卖“大补糕”而出名,此方秘而不传,一次酒后吐出了实言,其主要成分是焦三仙和小剂量的大黄。
 
 
208.朱丹溪善用大黄治眩晕,一味大黄,用酒炒三遍为末,名之曰一味大黄散,以茶调服一二钱,其效如神。
  上海名医徐小圃曾治一富翁,腹中胀满,胸中痰喘,他用大黄半斤,分多次服用。
  富翁既怀疑又恐惧,但众医束手,救治难愈,于是便想一试。不料服完药后,肠通腑畅,痰去喘平。
  于是便请教徐小圃说,众医屡用不效,先生一味大黄建奇功,此中有何秘也。
  徐小铺笑而答曰,君向来喜食膏粱厚味,壅塞肠腑,热痰上扰胸膈,大黄性清下,味辛香,独行则力猛功专,疏通沟渠,清理污秽,又何秘之有呢?
 
 
209.肠道中有积垢,人身体瘦弱,不想吃饭的:
  《洄溪医案》曰,淮安大商杨秀伦,年七十四,外感停食。
  医者以年高素封,非补不纳。遂致闻饭气则呕,见人饭食辄叱曰:此等臭物,亏汝等如何吃下?不食不寝者匝月,惟以参汤续命而已。
  慕名来聘,余诊之曰:此病可治,但我所立方必不服,不服则必死。若徇君等意以立方亦死,不如竟不立也。群问:当用何药?余曰:非生大黄不可。
  众果大骇,有一人曰:姑俟先生定方再商。其意盖谓千里而至,不可不周全情面,俟药成而私弃之可也。
  余觉其意,煎成,亲至病人所强服,旁人皆惶恐无措,止服其半,是夜即气平得寝,并不泻。
  明日全服一剂,下宿垢少许,身益和。
  第三日侵晨,余卧书室中未起,闻外哗传云:老太爷在堂中扫地。
  余披衣起询,告者曰:老太爷久卧思起,欲亲来谢先生。出堂中,因果壳盈积,乃自用帚掠开,以便步履。旋入余卧所,久谈。
  早膳至,病者观食,自向碗内撮数粒嚼之,且曰:何以不臭?从此饮食渐进,精神如旧,群以为奇。
  余曰:伤食恶食,人所共知,去宿食则食自进,老少同法。今之医者,以老人停食不可消,止宜补中气,以待其自消,此等乱道,世反奉为金针,误人不知其几也。余之得有声淮扬者,以此。
 
210.《医学发明?中风同堕坠论》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组成〗柴胡 半两[9g] 天花粉 当归 各三钱[各9g] 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6g]大黄(酒浸),一两[12g] 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9g]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30g),水一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方歌〗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俱,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去。
 
211.《黄帝内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所以在治疗肺病咳嗽或咳血时,如果病人伴有发热痰黄或血色鲜红,脉势上亢,在常规治咳喘或咳血的汤方中,加进大黄,可获奇效。
  
212.杨老治疗中风常生大黄与酒大黄并用。中医认为中风乃气血并逆于上,机窍闭塞,壅而不通所致,正如《内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此时不论风、火、痰、瘀,悉奔于上,冲逆犯脑,总属“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证,故在治疗上就应“上逆者使其下行”,故以“通下”为主法,以急应急,大腑一通,风火痰瘀之奔逆于上者得以下行,此乃平降气血之捷法也。然单纯通腑虽可解一时之急,但血瘀难除。杨老常用生大黄配酒大黄,大黄生用作用峻猛,泻下攻积,泻火清热,直折暴逆,取其上病下取,以引血下行,《药品化义》谓“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大黄酒制上行,泻下力较弱,功擅活血祛瘀,两药相配,升清降浊,通腑祛瘀,气血得调,风火痰瘀得去,则诸暴强直可缓解。[浙江中医杂志,2000(10):417]
 
213.《医宗说约》,治实热大便燥结发狂,用大黄四两,酒浸一夜,水三升煎之,分三服。能食,脉沉实有力者立愈。
 
214.《本草思辨论》曰,大黄之为物有定,而用大黄之法无定。不得仲圣之法,则大黄不得尽其才,而负大黄实多。
215.稀释结粪:《临证用药经验》记载,临床常用甜杏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仁(五仁汤)治津枯肠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及产后血虚便秘,安全有效。若大便硬如羊屎而又搏结成块,虽近肛门,亦难排出者,我每用玄明粉3~5g,分2次化入五仁汤内,结硬大便即变软变稀,易于排出,虽多次用之,亦未见泻下及损正之弊。
  《黄河医话》记载,麻子仁丸治疗阴亏肠燥,久久不愈之便秘,老幼咸宜。但亦有部分患者服之乏效,或用时便通,停药又秘结。笔者对于此类病人,常在麻子仁方原方中加玄明粉一味,或为丸剂,或改丸为汤,其通便之效益彰,且往往可使便秘患者愈后不易复发。玄明粉咸苦润下,通便效卓而不伤正,助麻子仁丸之力而无留弊之虞,加入麻子仁丸,自可获预期效果。
 
215.用化痰药也能治肩周痹痛
  《神农本草经》曰,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舌苔黄腻,脉弦数,用含有芒硝的茯苓丸。茯苓、半夏、枳壳、芒硝四味药
  奇怪这四味药没有一味药活血化瘀,也没有一味药疏通经络,更没有一味藤类药去止痹痛,治疗肩周炎痹痛
  《神农本草经》说芒硝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我知道是什么道理了。
  它通过味咸软化一切痰浊,再通过性寒降归六腑,这样浊阴不阻塞在肩周,那么手臂怕冷怕热的现象就消除了,也不会放在被子里就热,伸出来就怕冷。:指迷茯苓丸能够软化肩部顽痰,从胃肠排泄而去。
 
216.《陕西中医学院学报》记载,用于重症肝炎之导泻,可取大剂量番泻叶30到60克,以开水泡茶饮服。但须中病即止,却勿过度,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217.《医学六书》: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3两,大黄3两,龙胆草3两,芦荟3两,黄连1两半,青黛3两,黄芩1两半,木香1两,黄柏1两半,栀子1两半。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肝火内壅,胃气不化,胁腹疼胀,大便闭结,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竹叶汤送下。
  
218.《本草经疏》曰,更衣丸治大便不通(心肝火热攻冲,阳不入阴):臭芦荟(研细)七钱,朱砂(研如飞面)五钱。滴好酒和丸,每服三钱,酒吞。
 
219.麻子仁丸是二仁一芍小承气。
  即是由杏仁、火麻仁润肺肠,加上芍药缓五脏六腑急躁,这样性格松缓,肠道就得到滋润,然后再配上大黄、枳实、厚朴这小承气汤的思路,把腑肠之气一打开,大便就很顺利地下来。
  长寿的秘密
  《神农本草经》曰,火麻仁补中益气,久服肥健。
  
220.李瑞经验
  火麻仁治愈习惯性便秘  火麻仁,又称大麻仁、麻子仁,属润下药。北方人常将其炒熟作为零食。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李瑞患习惯性便秘多年,用麻子仁丸虽也见效,但不仅服药苦,而且不服药即又便秘。一次下乡,当地人都零食火麻仁遂也随之一起食,食后当天大便非常顺利。窃思此必火麻仁之功。以后即常常食用,从此其习惯性便秘告愈。后凡遇习惯性便秘患者,即告此法,效果均佳。[中国民间疗法,1999(1):47]
 
221.《圣济总录》曰,郁李仁煎治积年上气,咳嗽不得卧:郁李仁一两。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无辛气,次下酥一枣许,同煮热,放温顿服之。
  
222.顾方经验
  “目瞑则惊悸梦惕”,在临床上为难治之症。顾老继承其父顾丕荣老中医的临床经验,采用酒浸郁李仁,结合辨证论治,除治疗本病外,并对睡中手舞足蹈、寐中哭笑叫喊等一切异常动作,均取得满意的疗效。郁李仁“用酒能入胆治悸、目张不瞑”。如“一妇因大恐而病愈后,
 
目张不瞑,钱乙曰:'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润能散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而目瞑矣’。”《温热经纬》湿热病篇说:“湿热病,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瞑则惊悸梦惕,余邪内留,胆气不舒,宜用酒浸郁李仁……”
  顾老根据前人经验,在辨证的基础上,加酒浸郁李仁,治寐中惊悸梦惕,获得良好效果。实践经验,凡睡中一切异常动作、梦呓、叫喊也有同样疗效。
  考郁李仁用酒浸,因酒入胆,以散结气,胆气一舒,则肝魂自宁,诸症悉除。
  
 
223.江淑安经验
  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g,加入大枣10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不久,吾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10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皮包,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1剂,泻2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1次,腹泻4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3):30]
 
224.聂光荣经验
  商陆有赤白两种,临床应以白花商陆入药。白花商陆,味舌寒、性微辛,无毒。花白者,根块商陆呈白而微黄色,状如白甘薯,表皮浅褐色。方书多言商陆赤者有毒,不可内服。有云商陆内服剂量应掌握在1.5~4.5g,过量可引起中毒,反致尿量减少,可能针对赤花商陆而言。贵州民间呼白花商陆为大苋菜,多栽种于庭院备用。谓其能治虚弱或病后体虚浮肿。取新鲜者炖肉吃,每次用量达50~100g。商陆能否治虚弱,理论上尚无根据,临床也不用其补虚。《本草纲目》仅载有“商陆,其苗、茎并可蒸食,可作脯,可充粮救肌”。
  余喜用白花商陆,内服常用量,干品10~15g,外用50~100g。家传商陆、鲜葱贴敷小腹法,治疗腹水肿满、癃闭。其法用白花商陆,干品100g或鲜品150g(鲜品更佳),鲜葱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热,贴敷小腹,冷则炒热又贴,如此反复多次,一般4~6小时即可达目的。
  曾治一危重水肿病青年男子,因感冒后患急性肾炎住院治疗,数日之后,浮肿不仅未消,且日甚一日,渐而肿势入腹,小便涓滴而下,竟至癃闭。医院按急性肾炎并尿毒症,已下病危通知。余诊见其人全身浮肿,腹大如瓮,面赤,气喘,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食饮难下。患者
 
肾关闭塞,三焦不通,水气泛溢,壅滞于腹。尤为棘手者,恶心呕吐,汤药难进。即先用商陆贴敷小腹法,以救万一。遂取新鲜白花商陆500g给患者家属,嘱另加鲜葱1握约150g共捣烂如泥,置锅内炒,趁热敷小腹部,冷则炒热又敷。越日家属欣喜来告曰:如法用后,半夜小便大下,腹大明显消退,且全身筑筑汗出,身肿已消,今晨已进稀粥2碗,还叫不饱。一味平淡之药,把病人从痛苦、重危的边缘上挽救回来,且收效之快,亦令人惊叹。患者积水得行,肾关已开,胃气因和。后投加减疏凿饮合自拟二皮消肿汤扫荡余水兼以清热,治疗半月余即获痊愈。
  白花商陆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腹水,如急慢性肾炎、尿毒症之腹水、心源性腹水、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用贴敷法,均具有独特而卓著的疗效。而且外用,患者也乐于接受。敷时不要过烫,对皮肤亦无刺激。须要注意者:赤花商陆苦寒有毒,内服慎用。我只用白花商陆,赤者均不作内服、外用。(《南方医话》)
 
225.张志远经验
  商陆消疽热红肿  商陆之根入药,口中嚼之过久能麻舌,可见肿消。《五十二病方》内言其以醋渍之外涂“疽”证,可“熨”红肿,实则和《神农本草经》所记完全一致。《张文仲方》谓“传恶疮”,发病较慢,高出皮肤不太明显,表现红肿热痛的外科疾患,同后世痈属阳、疽属阴之区分方法不同,究诸实际,还应归入阳证范围。关于该药的外治作用,已故耆宿万仙槎曾向先生传授过他的经验,先将商陆打碎,轧为细末,加醋调匀,贴于患部,以之治疗无名肿毒,方法简单,疗效甚好。用于痄腮、丹毒、毛囊炎、蜂窝织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再配合内服清热解毒、通络散血之品,则药效更佳。(《张志远学术经验辑要》)
  1985年曾诊治一中年妇女,因龋齿拔牙导致右侧颜面红热,似火灼手,劝其用徐洄溪束毒围内的大黄加商陆同陈醋混合为膏,按疔疖处理,敷在脸上,中心留头,外盖油纸、纱布固定,结果48小时即热退肿消,特附此案以识药缘。(《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226.二丑粉治疗小儿食积有特效 
  《万病从根治》曰,小儿食积的表现是经常下午或夜晚发热,不想吃东西,大便不畅。运用退烧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但药力消失后,体温又升高。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胃肠道的积食,运用二丑粉,采用攻下的办法,排出体内的积食,孩子自然是很快就能康复。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患儿,5岁,午后发热伴胃胀两天。孩子妈妈说,孩子两天前暴饮暴食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喝了五谷茶也没什么效果,于是到当地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清楚,孩子虽然在用药后体温下降,但到半夜又烧起来,体温38摄氏度,他们情急之下,让孩子吃了退烧药,第二天一早赶忙前来就诊。
  就诊时,孩子面颊潮红,腹胀如鼓,3天没有大便,体温38.5摄氏度。这是明显的小儿积食,用攻下的办法就能缓解。处方很简单:二丑粉5克,伴白砂糖少许,凉开水调后嚼服。孩子服药后3小时,就解了一次大便,腹胀减轻,体温也降下来;4小时后解第二次大便,腹胀消失
 
。当天晚上吃稀饭一碗,完全恢复正常。
  很多人担心二丑有毒,使用不当会中毒,其实二丑的毒性主要在它的皮上,通过特殊的加工方法,自然就无毒了,那么如何加工呢?这个问题我在《医间道》书中有详细的描述,现转载如下:
  取牵牛子1000克,小火炒焦黄后,研成细粉,边研边过细筛,1000克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
  用法:药粉3~5克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形如芝麻糊一般,味道香甜,令患儿嚼服。
  我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几年来使用数百人,未见一例中毒,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即不再继续服用。
 
227.《本草纲目》曰,牵牛子,自宋以后,北人常用取快,及刘守真、张子和出,又倡为通用下药,李明之目击其事,故著其说极力闢之。
  牵牛治水气在肺,喘满肿胀,下焦郁遏,腰背胀肿,及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虚弱而痞满者,则不可取快一时及常服,暗伤元气也。
  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燥药刚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盖牵牛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
  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
 
228.叶橘泉经验
  仲景《伤寒论》有桔梗白散,是典型的巴豆剂(巴豆霜1分,桔梗、贝母各3分)。原方主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
  我曾用于痰食胶结昏迷不语之老人,获得意外之疗效。如郑姓老人年70余,素嗜酒,并有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多,其人痰湿恒盛,时在初春,其家有喜庆事,此老人嚼酒肉饭食后,即入床睡眠,翌日不起,家人在忙碌中初当不知,至晚始发觉患者迷糊,询之瞠目不知答,木然如痴呆。
  因其不气急,不发热,第三天始邀余诊,两手脉象滑大有力,检视口腔,满口痰涎粘连,舌苔则厚腻垢浊,呼之不应,问之不答,两目呆瞪直视,瞳孔反应正常,按压其胸腹部,惠者蹙眉似有痛闷感拒按状,于揭被时发觉有尿臭,始知其遗尿在床,然大便不行。
  当考虑其脉象舌苔是实证,不发热,不咳嗽,不气急,病不在脑而在胃,因作寒实结胸论治,用桔梗白散五分,嘱分3次以温开水调和缓缓灌服。2次灌药后,呕出黏腻胶痰样吐物甚多,旋即发出长叹太息呻吟声,3次药后,腹中鸣响,得泻下2次,患者始觉胸痛、发热、口渴,欲索饮,继以小陷胸汤2剂而愈。
 
229.《墨余录》中记载,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八十高龄患泄泻病,自治不愈,邑中诸医也遍治本效,迁延数月,病情日重,于是写信请李中梓为其诊治。
  李中梓日夜兼程,来至肯堂病榻前,经过凭脉审证,仔细诊视,终于弄清病变的症结在于前面诸医咸云病缘于年高体衰,故屡用补剂,愈补则愈滞,治疗惟有采取“通因通用”之法。
  由于王比李年长,名气也高,李颇有为难之处。于是便对王肯堂说:“公体肥多痰,当有迅利荡涤,能勿疑乎?”
  王曰:“当世之医,推君与我,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也。”
  李中梓便一反他医治法,遂用“巴豆霜一味,下痰涎数升,其疾顿愈”。
  两位名医彼此相互敬重相互信任,一时遂被传为医林佳话。
 
 
230.《摘元方》曰,治阳水肿胀:千金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为末,酒、水丸绿豆大。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以去陈莝。
  《海上集验方》曰,治蛇咬肿毒,闷欲死:重楼六分,千金子七颗(去皮)。二物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敷咬处。
 
231.《外台秘要》曰,历节风痛,用独活、羌活、松解等分,以酒煮过,每日空心饮一杯。
 
232.《备急千金要方》曰: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组成】独活3两,寄生2两,杜仲2两,牛膝2两,细辛2两,秦艽2两,茯苓2两,桂心2两,防风2两,芎2两,人参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芍药2两,干地黄2两。
  天津名老中医王士福在《治痹之秘在于重剂》一文中谈到“如疼痛较重,舌苔白厚而滑者加独活一味,此药不但有疏风散湿之功,若用至60克既有镇痛之神效又无副作用”。
 
 233.单兆伟经验
  用独活治疗头痛、齿痛而疗效上乘者,少见报道。笔者认为凡头痛、齿痛因风寒湿邪引发者,皆可用之以散邪止痛。
  治头痛,常与川芎、白芷、蔓荆子等同用,以增祛风止痛之效,如“风干足少阴肾经,伏而不出,发为头痛,痛在脑齿”,用之以搜伏风,常配细辛、生地黄、川芎等,如《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治牙痛,可单用本品止痛,例如《肘后方》治风齿疼颊肿,用独活以酒煎热含漱,亦可与细辛、川芎、羌活、生地生地黄等同用,散寒止痛之效更佳,方如《证治准绳》独活散;若风火牙痛,牙龈红肿者,可配石膏、升麻、细辛等以散风清热而消肿止痛。
 
234.杜曦经验 独活治肝炎后胁痛  在一次学术活动中,上海市崇明县中心医院蔡丽乔医师介绍独活有治疗肝炎后胁痛的作用,我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曾治疗43例,其中治愈39例,好转4例。一般服3~10剂即可达止痛效果。临床上凡肝炎后证属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肝胆湿热、瘀血阻滞而出现胁痛,在辨证用药的基础方中加入小剂量(成人一般6g)的独活,胁痛常能应手而愈。但独活辛温,故肝阴不足的患者慎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2):16]
 
235.子宫肌瘤是怎么形成的《黄帝内经》曰,石瘕生于胞中,客气客于子门,子门闭,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到,妇人腹中有癥瘕,就用桂枝茯苓丸。用桂枝茯苓丸能够助阳气化,活血化瘀,利水下行,不愧是治疗妇人腹中寒积的名方。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这五味药如何成为《黄帝内经》的注脚呢?为何张仲景是在用《黄帝内经》的理法来去设计方药呢?,首先你看桂枝,在这里最重要,它能温阳散寒,助阳气化,它可以把包裹在肌瘤包块表面那层寒冷的衣服撕开来。
 
236.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一口咽下去,骨鲠软如绵。
 
237.《本草纲目》中记载,唐贞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疏宣五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微暖,并得清凉。
  先时,商州有人病手足不遂,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
 
238.单味威灵仙治梅核气
  《唐瑶经验方》曰,治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 
  李裕蕃经验  
  威灵仙治梅核气  威灵仙味辛性温,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之功。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痛、诸骨鲠咽等症。李老把梅核气具有咽部如梗的症状与威灵仙治骨鲠的作用相联系,从而取威灵仙试用于治疗梅核气。每次30g,水煎服。单用,或加入理气散结的方药中。经多年临床应用,辄效。真乃医者,意也,善解也。(《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239.小儿扁桃体发炎《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消胸中痰唾之痞。
  《本草纲目》曰,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
  消急性扁桃体炎症属于实证的,痰火上扰,就用扁桃三药,威灵仙、白英、青皮。
威灵仙能升能降,善于疏利一切梗塞。《雷公药性赋》称它善消胸中痰唾之痞,能够疏利咽膈以利气道,消化痰积以治闷塞。
就用这三味药。,咽喉部就通利,堵塞感消失,吃完三剂药,连胸中老容易痞塞,觉得痰吐不干净的症状也消失了。
《本草正义》曰,威灵仙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
 
240.《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阳明热结便秘的患者,众医家都用大承气汤,大便却仍然不通,一个叫刘肃亭的老先生,力排众议,单用威灵仙三钱煎汤,病人服用后,大便随即而下,病去若失。
  付方珍经验
  威灵仙治老年性便秘  威灵仙为毛茛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威灵仙的根。《本草从新》上说:“治中风痛风……大小肠秘,一切冷痛。”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威灵仙丸治年高气衰,津液枯燥,大便秘结。”其组成为黄芪、枳实、威灵仙。几十年来,付老用威灵仙20~30g,肉苁蓉10g,治疗习惯性便秘,特别是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均获得好的疗效。如有气虚者,可酌加黄芪、党参效果更佳。付老认为,威灵仙的用量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体质的强弱加减用药,疗效更佳。(岳开琴整理)(《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241.用风药来治痒《雷公药性赋》曰,威灵仙善散苛痒皮肤之风。
顽固的荨麻疹,早晚都瘙痒,治浑身瘙痒的特效方是什么?
  小指月便背起奇效良方来:
  威灵甘草石菖蒲,苦参胡麻何首乌。
  药末二钱酒一碗,浑身瘙痒一时除。
就用这六味药。浑身的瘙痒,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跑光光了,她没有吃过这么有效的汤方。酒是双刃剑,用得好是灵药,用不好是病根,借助酒把瘙痒都发出来,然后利用药力一举宣散,从此痒去身安。威灵仙止痒,都是说它是祛风湿药,它凭什么能止痒呢?祛风之药,便是治痒之药。痒为泻风,风气宣通,痒就减轻了,就像你身上痒,用手去抓抓,令气通血活,瘙痒便除。《威灵仙传》上记载,威灵仙去中风,通行十二经脉,朝服暮效,所以除风痒如神。
 
242.孙兆曰,放杖丸治肾脏风壅,腰膝沉重:威灵仙末。蜜丸,梧子大。温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胶,即是风毒积滞,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补之一月,仍常服温补药。
 
243比老虎咬还痛的风湿痹症
  《金匮要略》曰,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乌头,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黄帝内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244.《金匮要略》曰,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一分(炮),赤石脂二分,干姜一分,附子一分,蜀椒二分。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丸,不知,稍加服。
 《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245.朱良春经验
  顽固风疹痹痛难除者,非白花蛇不除,故白花蛇有截风要药之称。
  带状疱疹方  此病多由肝经郁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朱氏创立蕲冰散:以蕲蛇30g,冰片3g,研细末,用麻油或菜油调为糊状,涂敷患处,1日3次,一般2~4日可愈。蕲蛇搜风解毒之力远较乌梢蛇为胜,故对重症顽疾须取蕲蛇,且内服和外用均有效;冰片散郁火,消肿止痛,能引火热之气自外而出。二者同用,共奏解毒祛风止痛之功。
 
246.《证治准绳》曰,鸡鸣散治脚气疼痛,不问男女皆可服。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本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只作一遍煎,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去渣,再入水二碗煎渣,取一小碗,两次药汁相和,安置床头,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服亦得。
  
247.欧阳勋经验  
  蚕沙散治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痞块,其特征是全身或局部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伴有瘙痒感或烧灼感,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程短的1周左右,长的特别是慢性的,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本病的治疗,最好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民问单方用蚕沙散对此病常有较好疗效。药用晚蚕沙30g,加水煎服,在服本药同时,如原用蚕沙煎汤外洗患处,则疗效会更佳。(《医林漫笔》)。
 
248善治抽筋的伸筋草
  《岭南采药录》曰,风痹筋骨不舒:宽筋藤(即伸筋草),每用三钱至一两,煎服。
小腿抽筋反复不愈,晚上抽到厉害的时候,真的彻夜难眠。用50克淫羊藿加上20克小伸筋草煲汤连喝了七剂,居然再也没有抽筋过来。  
  
249.陆观虎经验
  陆氏认为,民间单味草药寻骨风,并不具备既能利湿、又能祛风兼能散寒的多种功效,用于痹证可收到满意效果,对于风湿骨痛有卓效。在治痹证时,除针对病因疏风、祛寒、燥湿之外,还应注意调和营卫,使已经入袭之邪无容身之地,在外的风寒湿也不易再侵入。初起多用祛邪通络之品,使营卫宣畅。病久配合补气血、益卫和营之品,多获良效。基本方是:桂枝2g,杭白芍10g,大小蓟各10g,当归4.5g,秦艽9g,防己4.5g,防风4.5g,寻骨风30g,海风藤10g,桑枝30g,丝瓜络10g,豨莶草9g。加减法:上肢痛加羌活,血虚加鸡血藤,下肢痛加牛膝,腰痛加杜仲,气虚加白术,痛重加威灵仙、海桐皮,湿重加茯苓、薏苡仁、萆薢,寒重加生姜、干姜。(《津门医萃?第1辑》)
 
  
250.朱良春:油松节固卫生血
  油松节乃松树枝干之结节,苦温无毒,善于祛风通络,疏利关节,故习俗多视为痹证及伤科之良药,凡历节肿痛、挛急不舒,或跌仆损伤所致之关节疼痛、肿胀不适,多有效验。
  朱老揣摩前贤论述,采用民间秘验,长期研索,发现本品有补虚固本之长,对诸般赢损沉疴,大有恢复之功。
  陶弘景谓本品“主脚弱”。李时珍阐发其义日:“松节,松之骨也,质坚气劲,久亦不朽,故筋骨间……诸病宜之。”《分类草药性》指出它有“通气和血”之功,说明本品不仅祛风蠲痹,抑且具有强壮补益之功效。
  朱老经验,认为油松节能提高免疫功能,对体气虚弱,易于感冒,屡屡感染者,每日取油松节30克、红枣7枚煎服,连用1个月,有提高固卫御邪之功,能预防感冒之侵袭,赞之为“中药丙种球蛋白”,验之临床,信不诬也。
  对慢支咳嗽,久久不愈,痰涎稀薄,舌质不红者,加用本品20~30克于辨治方中,有增强宁嗽止咳之功。
  慢性肾炎尿蛋白长期不消,而体气偏阳虚者,用本品30克,配合生黄芪30~60克(黄芪久用,宜逐步加量,否则效不著),党参、菝葜各15克,菟丝子、金樱子各12克,扦扦活30克,制附片8克,甘草6克,坚持服用,多能逐步恢复。
  凡贫血患者,三系减少,或仅血小板减少者,朱老每以油松节、鸡血藤、牛角船、仙鹤草各30克,补骨脂15克,加于辨治方中,有升高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之功。
  张姓患者,女,54岁,工人。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已五年余,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终未瘥复,血小板常逗留在2.5万~4万之间,牙龈渗血,四肢紫癜,此伏彼起,关节酸痛,头昏肢软,纳谷欠香,怯冷便溏,苔薄质淡,脉细软。新病多属实属热,久病则多为虚为寒,朱老辨为脾肾阳虚,气不摄血所致,治当培益脾肾,补气摄血。用上五味加益气血的党参、黄芪,温补脾肾之阳的仙灵脾、炮姜炭、炒白术。连服10剂,血小板升至9万,精神较振。紫癜逐步减少,已不续透。嘱续服8剂,症情稳定,紫癜未续见,乃以丸剂巩固善后。晨服人参养荣丸,晚服归脾丸,每次6克。随访半年,紫癜迄未再作。
  对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于归脾汤中加用油松节30克,多可增强宁神安眠之功。
 
251.《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癖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
  当归(五钱) 丹参(五钱) 生明乳香(五钱) 生明没药(五钱)
  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 、知母(但加黄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一人,年三十许。当脐忽结 瘕,自下渐长而上,其初长时稍软,数日后即硬如石,旬日长至心口。向愚询方,自言凌晨冒寒,得于途间,时心中有惊恐忧虑,遂觉其气结而不散。按∶此病因甚奇,然不外气血凝滞。
  为制此方,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连服十剂全消。以后用此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252.腰椎间盘突出
  《本草便读》曰,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青风藤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黄芪、青风藤、黑豆三味药有补有通,有升有降,既能把局部经络打通,又可以把你气血托起来,还能够把你浊水利出去,是很好的一组鼎药,这三味药可以定义为腰椎间盘突出三药?
  只要看到病人是气虚,水饮内停留于腰脚,舌体淡胖或水滑,你可以用这组鼎药,补气利小便疏通经络,这腰腿很快就轻松了。你如果碰到是其他情况,或瘀血阻滞,舌头瘀暗的,就要加些活血之品,比如川芎、归尾、桃仁、红花。
你如果是碰到是阳气不足,腰脚冷痛的,那温阳气化之品,便如附子、肉桂肯定少不了。所以这组鼎药可以用,但要辨证地用。
 
253.丁公藤辛温,是祛风湿止痹痛的妙药,但有小毒,必须经过严格炮制后方能服用。出名的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以及丁公藤风湿药酒,里面都含有丁公藤为主,是居家常备的跌打伤损伤,风湿痹痛的药酒方。
 
254.车祸骨折后遗症
  《滇南本草》曰,昆明山海棠治疗筋骨疼痛,风湿寒痹,麻木不仁,瘫痪痿软,湿气流痰。
 云南中草药曰,治骨折用昆明山海棠一至二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骨折处。
 
255.《云南中草药选》曰,跌打损伤, 风湿骨痛, 牙痛: 雪上一枝蒿0.25分(如米粒大)吞服。
《云南中草药选》曰,治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疮疡肿毒,毒虫及毒蛇咬伤,蜂叮: 雪上一枝蒿五钱,泡酒一厅,十天后外擦,禁内服
 
256.下乳涌泉黄金搭档王不留行、路路通。
 
257.蔡淦经验  
  六腑以通为用,为其生理特性,一旦受内外邪气侵扰,邪气滞留,腑气不降,气化不通,则表现出各器官的病变。蔡教授基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这一特点认识,在治疗胆囊炎及胆结石、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腹痛等疾病中,喜用路路通一味,以通畅气机,遂六腑通降之性。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枫果去外刺皮,内圆如蜂窝,即路路通。其性大通十二经穴。”《中医大词典》记载:“本药又名枫球子,苦,入肝、胃经,行气活血,通络利水,治胃痛腹胀,风湿痹痛,手足拘挛,月经不调。”
  常用于慢性胆囊炎、消化不良属肝郁气滞、湿热壅塞证者,用量一般为15g,常与四逆散、左金丸、失笑散配伍应用,疗效颇佳。对于慢性便秘兼有血瘀气滞者,路路通用之疗效亦佳。(《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258.焦常安经验
  路路通临证多用于妇女产后缺乳、月经不调、痹证等,未曾见有中药书籍载之能通鼻窍。经临床验之,此药能利鼻窍,可治疗慢性鼻炎。
 
曾治张某,男,42岁,患鼻塞通气不利已2年。遇冷空气刺激更甚,病情逐渐加重,夜间睡眠用口呼吸,口舌干燥。耳鼻喉科常给滴鼻药水维持通气,久用效果不佳,亦屡用中药治疗,疗效不著。
  后延余诊治,用辛夷散加桔梗、石菖蒲、赤芍、黄芩调治,效果不彰。尔后取路路通形有洞孔,功能活血通利窍孔,将此药加入辛夷散加味方中,治疗1周,鼻通气好转。继续治疗,夜间不再用口呼吸,之后诸症随之消失。次年遇此患者,知病未复发。其后再罹慢性鼻炎病人,辄用辛夷散加味方,再加路路通治疗54例,疗效咸良。
  路路通有的中药书归为祛风湿活络药,有的中药书归于活血药。此药性平味辛、苦。功用祛风湿,活血通络,利水下乳,乃一味通行管窍药。慢性鼻炎是反复发作性疾病,久病入络,入病必瘀,是由外邪乘之,鼻窍络脉瘀滞,鼻通气功能失调,而患此恙。
  笔者用路路通,取其以孔通窍和活血通络宣塞,临床屡用皆效,方晓路路通能通利鼻窍,治疗慢性鼻炎。路路通祛风湿、活血络,既能下乳、行经,又能利水,具有通管利窍、走而不守的作用。选用此药祛外邪畅络脉,邪祛络通,鼻窍功能调达,诸症随消,通气功能恢复正常,而病愈。[内蒙古中医药,1997(4):31]毛窍逢之亦可通
  《湖南药物志》曰,治荨麻疹,用路路通一斤,煎成浓汁,每天三次,每次六钱,空心服。
  
259.人体孔窍应该保持通透
  《浙江民间草药》曰,治耳内流黄水,路路通五钱煎服。
  用单味路路通煎水服用,以治其耳鸣之标,再用参苓白术散健脾除湿,以治其脾虚之本,这样脾得以运化,清阳得以升举,浊水又能疏利,经络通畅,孔窍开放,所以这病人慢性中耳炎耳鸣之现象便消失了。
  王启俊经验
  路路通治耳鸣  王某,女,46岁。1984年9月14日诊。耳鸣半年,劳累尤甚。曾用中西药治疗未效。现听力减退,头晕神疲,饮食不佳,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沉无力。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先每天取路路通15g,水煎频服。5天后,耳鸣渐除,唯头晕、纳呆,腹胀、便溏仍然。予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渗湿和胃,调理半月而愈。
  按语:路路通治耳鸣,是笔者从民间所得,应用于临床确有效。其治疗耳鸣之机制,可能是通过其行气活血、通络利水之功,使气血行,经络通,水道畅,清阳得以上升,浊阴得以下降,清窍得以荣养,而使耳复聪。[四川中医,1991(12):48]
 
260. 周仲瑛经验
  秦艽味苦辛微寒,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治疗风湿痹痛及潮热等。周教授遵《本草纲目》“手足不遂,黄疸,烦渴之病需之,取其去阳明之湿热也”,以其利湿退黄,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收效甚佳。
  曾治一患者,男,43岁,患慢性乙肝伴胆汁淤积,以清化湿热瘀毒、清热利湿等法治疗后黄疸明显下降,谷丙转氨酶亦恢复正常,但黄疸指数仍难控制,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2周后黄疸消退,恢复正常。[新中医,2007,3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