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8324 次浏览 • 2016-01-23 00:47 • 来自相关话题

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1)湿疹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伴低热恶寒。舌苔白略腻,脉浮。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治当发汗祛风, ...查看全部
5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1)湿疹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患湿疹,头身泛起庴蕾,红如花瓣,苦搔痒不得释手,皮破水渍,抓痕累累。伴低热恶寒。舌苔白略腻,脉浮。风寒客于营卫之间,郁而蕴湿,外发为庴。治当发汗祛风,兼以渗湿。麻黄9克连翘9克 杏仁9克 桑白皮9克 苦参9克 赤小豆30克 木通9克 大枣7枚 炙甘草3克二剂。药后温覆,汗出较多,头身庴疹随之而消。
  (2)湿毒外发案
    刘渡舟医案:王x x,女,8岁。有慢性肾炎病史。现症颜面浮肿,色黄芩泽,周身皮肤刺痒颇剧,搔之则泛起小疙瘩。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舌质红苔白滑,右脉滑左脉略浮。此证因于小便不利,湿邪内蓄,水毒不化而渗透于肌肤,郁遏阳气不得宣泄而致。
    麻黄3克 连翘6克 赤小豆15克 杏仁6克 桑白皮6克 桔梗3克 苦参6克 生姜12克 大枣5枚 炙甘草3克服药一剂,汗出而痒除。
  【解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在《伤寒论》用来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本方有麻黄,杏仁,连翘,生姜以宣散在表之邪,赤小豆,梓白皮(现多改用桑白皮),以清在里之湿毒。外能解表散热,内能利湿化毒,此乃开鬼门,洁净府两法兼备。临床用于急性黄疸初起,荨麻疹或其它皮肤搔痒。脉浮表不解的,效果较好。此方又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续发的皮肤瘙痒有特效。

刘渡舟经方医案(茵陈篙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780 次浏览 • 2016-01-23 00:45 • 来自相关话题

56、茵陈篙汤证   (1)黄疸案一     刘渡舟医案:刘x x,男,14岁。春节期间,因食荤腥肥甘太过,又感受时邪,因而发病。开始时发热恶寒,不欲饮食,心中懊侬,不时泛恶欲吐,小便黄赤。继而全身面目黄染,体疲乏力,大便尚可。经某医院 ...查看全部
56、茵陈篙汤证
  (1)黄疸案一
    刘渡舟医案:刘x x,男,14岁。春节期间,因食荤腥肥甘太过,又感受时邪,因而发病。开始时发热恶寒,不欲饮食,心中懊侬,不时泛恶欲吐,小便黄赤。继而全身面目黄染,体疲乏力,大便尚可。经某医院确诊为“急性黄疸性肝炎”。脉弦而滑数,舌苔黄腻。此为外感时邪与内湿相合,蕴郁肝胆疏泄不利所致。茵陈30克大黄9克 栀子9克 土茯苓12克 草河车9克 凤尾草9克。
    上方服二剂后,证情减半。去土茯苓,草河车,凤尾草,加柴胡12克黄芩,半夏,生姜各9克,大黄减至6克,又服三剂,黄疸已退,诸证皆平,改用茵陈五苓散善后。
  (2)黄疸案二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8岁。患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38.8℃,右胁疼痛,口苦,恶心,厌食油腻之物,一身面目尽黄,大便不爽,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菌陈30克大黄9克 栀子9克 柴胡12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 生姜9克。
    三剂后,大便畅泻,小便通利,黄毒从二便而去,诸症悉退。三日后,黄疸又作,此乃余邪未净,仍服上方而退。
  【解说】茵陈篙汤是《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一首名方,临床土用本方治疗各种黄疸,特别是治疗肝胆疾患所引起的黄疸,无论急、慢性,多能取效,这一点已被大家所公认。在此只需要补充二点:一、常用加味法:若兼胁肋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黄芩;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湿毒盛而证形剧者,加土茯苓,草河车,风尾草;两足发热者,加知母,黄柏。二、经验证明,凡治湿热黄疸,其病多缠绵难愈,这与湿邪粘腻难去有关,所以不可操之过急,治疗时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方能罢手,否则病情反复,将更加难于治疗。如小便黄赤者,服药后必须以尿色变清为准;大便灰白者,服药后必须以大便转为黄色为准,否则,停药过早,容易复发。另外,有的患者病后周身乏力,疲惫不堪,切勿错认为虚证而妄投补益之品,仍需用清热利湿之法,使湿热尽去,体力即能逐渐恢复。

刘渡舟经方医案(厚朴七物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2779 次浏览 • 2016-01-23 00:44 • 来自相关话题

55、厚朴七物汤证     挟滞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孩,8岁。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又内挟食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脉浮紧,舌苔黄白杂腻。处方:大黄6克 厚朴9克枳实6克 桂枝3克 昧黄3克 杏仁3克 甘草3克。服药一剂 ...查看全部
55、厚朴七物汤证
    挟滞伤寒案
    刘渡舟医案:某男孩,8岁。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又内挟食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脉浮紧,舌苔黄白杂腻。处方:大黄6克 厚朴9克枳实6克 桂枝3克 昧黄3克 杏仁3克 甘草3克。服药一剂,大便通达,汗出热退而解。
  【解说】厚朴七物汤见于《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治疗腹满便秘而又有发热脉浮等证。本方由厚朴三物汤合桂枝去芍药汤而成,具有表里双解的作用,但此方重用厚朴,轻用桂枝,所以治疗偏重于里,为七里三表之法。
    本案由于发热无汗证属表实,所以取厚朴七物汤之法而易姜、枣为麻黄、杏仁,加强了达表散寒的作用,治疗表里各半之证,所以一剂药后则使表里气机畅达,汗出便通而安。亦可谓师古而不拘泥于古。

刘渡舟经方医案(麻子仁丸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8995 次浏览 • 2016-01-23 00:43 • 来自相关话题

54、麻子仁丸证     脾约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 男,28岁。患大便燥结,五六日排解一次,每次大便时,往往因努责用力而汗出湿衣,但腹中无所苦。口唇发干,用舌津舔之则起厚皮如痂,撕之则唇破血出。脉沉滑,舌苔黄。此是胃强脾 ...查看全部
54、麻子仁丸证
    脾约证案
    刘渡舟医案:刘x x, 男,28岁。患大便燥结,五六日排解一次,每次大便时,往往因努责用力而汗出湿衣,但腹中无所苦。口唇发干,用舌津舔之则起厚皮如痂,撕之则唇破血出。脉沉滑,舌苔黄。此是胃强脾弱的脾约证。疏以麻子仁丸一料,服尽而愈。
   【解说】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和蜜为丸而成,治疗“脾约证”。脾约有二个含义:一,约者,穷乏也。津液素亏,脾无津液输布而穷约;二,约者,约束也。脾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约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为什么会形成脾约?在正常情况下,阳明与太阴相表里,脏腑之气相通,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燥湿相济,以维持脏腑间的阴阳平衡。如果阳明胃气过强而太阴脾阴太弱,则胃之强阳反凌脾之弱阴,使脾阴受约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胃肠失于濡润而干燥,大便因此而难下。所以,脾约证仍属阳明腑实证之一,但是这种大便难有以下特点;经常性和习惯性的大便秘结,其粪块异常干硬,虽然数日不大便,但无腹满腹痛,潮热,谵语等证,所以不属于承气汤的治疗范围,而应该用麻子仁丸润下通便。

刘渡舟经方医案(大承气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534 次浏览 • 2016-01-23 00:41 • 来自相关话题

53、大承气汤证     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粘液,有排泻不 ...查看全部
53、大承气汤证
    热利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5岁。病下利腹痛,肛门灼热如火烙,大便后重难通。曾自服“十滴水”,腹痛当时得以减缓,下利3日未作。至第四天,腹痛又发,较前更严重,里急后重,下利皆为红白粘液,有排泻不尽之感。以手按其腹,疼痛叫绝。脉沉有力,舌苔黄厚。其证始于胃肠积热,乃葛根芩连汤证,反服“十滴水”热性之品,使邪热凝结不开,以致气血腐化为红白之利。治当通因通用,荡涤胃肠积滞以推陈致新。
    大黄10克 元明粉10克 枳实10克 厚朴10克 滑石10克 青黛3克甘草3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粘秽数次,诸症随即而愈。
  【解说】仲景立大承气汤是为治疗阳明病腑气不通,燥屎内结而设。所谓“燥屎”指的是大便干燥,坚硬成球如羊屎,这反映了燥热邪气伤津,糟粕凝结,嵌顿于肠内而不得排出体外。所以,一般来说,必须具备腹部痞满疼痛,大便燥坚与潮热的证候特点。大承气汤具有泻热软坚,荡涤胃肠,攻逐六腑的作用,其力甚大,不但燥屎内结必用之,凡秽浊邪气凝结不开,腑气不利时也可用之。如本案治疗热利,抓住“以手按其腹,疼痛叫绝”这一特点,参合舌脉,非荡涤胃肠积滞不能取功,故用大承气汤一剂而效。前人吴又可对此独具见识,他说:“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侯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

刘渡舟经方医案(小承气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930 次浏览 • 2016-01-23 00:40 • 来自相关话题

52、小承气汤证   (1)腑实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 ...查看全部
52、小承气汤证
  (1)腑实腹痛案
    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大黄9克枳实9克 厚朴9克 藿香梗6克 生姜6克 一剂
    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转用保和丸加减善后。
  (2)大实类虚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1岁。患者头晕体疲,不欲饮食,勉强进食则腹中胀痛不已。自以为体虚而前来求开补药方。询问先前所服药物,皆人参健脾,十全大补等丸药,不但不见疗效,而反更显体弱无力。视其舌苔黄腻,切其脉滑而有力,不属虚证,因而再问其二便情况,果然大便干硬而小便黄赤。此乃大实而有虚候,胃肠内有结滞,胃气不降,燥热上熏。干扰清阳则头晕;腑气壅滞不通故腹胀疼痛;气蕴于里而不达于外则体疲乏力。土气太过,则成敦阜,必以泻药平之。
    大黄9克 枳实9克 厚朴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下3次,头晕顿时减轻,周身轻爽如释重负,腹胀愈其七八。后用平胃散调和胃气而愈。
    【解说】小承气汤是为治疗大便已经成硬,但尚未至操屎的程度。所谓大便已经成硬,指的是大便干硬,但犹能形成条状。临床所见,腹部胀满,大便干硬,辨为小承气汤证比较容易。但腑气不通,邪实于内,反见虚赢之象者,却不容易辨认。曹颖甫用大承气汤治头痛,认为是“阳明燥气上冲及脑”;本案用小承气汤治头晕,辨为“燥热上熏,干扰清阳之位”。二者方证虽然不同,但其辨证思路及治法的选择则基本一致。这类情况临床不属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此外,凡服承气类方剂,临床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辨证明确时,当下则下,若明知腑实当下,而又恐攻下伤正,则延误病情;二是服药后,得大便利则止后服,不可过服求快反而伤正。

刘渡舟经方医案(调胃承气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7567 次浏览 • 2016-01-23 00:39 • 来自相关话题

51、调胃承气汤证     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安x x,男,38岁。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挟粘液,有下坠感,伴腹胀肠鸣。舌质红,苔黄,脉弦。先按厥阴下利治疗,用白头翁汤加白芍,麦冬,二剂后大便粘液明显减少,但仍腹 ...查看全部
51、调胃承气汤证
    久利案
    刘渡舟医案:安x x,男,38岁。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挟粘液,有下坠感,伴腹胀肠鸣。舌质红,苔黄,脉弦。先按厥阴下利治疗,用白头翁汤加白芍,麦冬,二剂后大便粘液明显减少,但仍腹胀肠鸣而下坠,此属热结阳明胃肠气机不利,通因通用,宜从调胃承气汤法。
    大黄9克 风化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15克 用谏9克青皮9克。服药一剂后,大便泻出黄黑色粪垢甚多,顿觉腹中宽适。宗前法用调胃承气汤原方又一剂,诸症皆消。
    【解说】承气者,用以承顺胃肠六腑之气机,胃肠六腑之气不顺,责在内有邪气凝滞。大、小、调胃三承气汤都能攻逐胃肠六腑凝滞之邪,所以皆能承顺气机下行。病有大便硬结,腹满腹痛者,是由于腑气不利;有大便下利,腹满腹痛者,亦由于腑气不利。所以三承气汤,不但能治大便硬结,又都能治疗大便下利。用三承气汤治疗胃肠实热内结的大便硬结易明,但用此三方治疗大便下利却不易明。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药味各异,剂量不同,煎服方法亦各有特点,所以治疗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如下利后重,腹胀疼痛俱盛者,证情急迫较重,用大承气汤;下利后重,以腹胀为主者,用小承气汤;下利后重,虽有腹胀而证情轻缓者,用调胃承气汤。由此可见,承气汤的主要作用在于逐邪通腑,凡下利后重,以腑气不利为主,有明显腹部胀满表现者,切其脉沉滑有力、舌苔黄厚不退都可以用承气汤下。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苍术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745 次浏览 • 2016-01-23 00:38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苍术  50、白虎加苍术汤证     湿温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周x x,男,24岁。病高热,头痛身疼,胸中满闷,恶心不欲饮食。 ...查看全部
图:中药苍术

2b8cfb8f166b45393bde6dde4888638a.jpg

 50、白虎加苍术汤证
    湿温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周x x,男,24岁。病高热,头痛身疼,胸中满闷,恶心不欲饮食。曾注射“安乃静”几支,汗出较多但发热却不退,体温持续在39.6℃ 上下,有时呕吐,夜寐则吃语。脉浮数,舌苔白腻。初用三仁汤以清利湿热,服药后发热未消,而体痛不可耐,患者家人催促再诊、脉转濡数,舌质红,苔黄白杂腻,面色红赤,口渴思饮,足胫反冷,小便黄赤,大便不燥。细审此病,曾经发汗,津液受损可知,口渴喜饮,睡则吃语,热在阳明无疑;然而发热虽甚但身反无汗,而且身痛沉重,胸满作呕,足冷尿黄,舌苔又腻,则热中挟湿之情昭然若揭。此证非白虎汤不足以清其热,非苍术不足以化其湿浊。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苍术10克 粳米一大撮  炙甘草6克。服药仅一剂,则热退痛止,诸症迎刃而解。
   【解说】白虎加苍术汤,出自《伤寒类证活人书》,治疗湿温病证见身重,胸满,头疼,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用白虎汤清气分热邪,加苍术燥热中之湿。临床用本方治疗湿温气分高热甚有疗效。
   又附:湿温高热案
   刘渡舟医案:曾治一患者,高热不退,午后为甚,住院治疗已一周多,曾服用三仁汤,银翘散等方药,并注射各种抗生素皆无效。证见汗出多,但热不能随汗出而外越,扪其额头,其热不扬,伴见渴欲饮水,头痛且重,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从辨证角度分析,高热,汗出,口渴,脉滑数,白虎汤证俱;但发热以午后为甚,其热不场,且头重痛,小便黄短,舌苔腻,内有湿邪相挟为患。用白虎加苍术汤原方,服药几剂后,热退身凉而安。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桂枝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5931 次浏览 • 2016-01-23 00:33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石膏(白虎) 49、白虎加桂枝汤证   (1)温疟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女,32岁。新产后才九日,即外出产房,因而感受风寒,起病突然,寒战振栗,继而身半以上汗出,烦热难忍,身半以下无汗,反觉 ...查看全部
图:中药石膏(白虎)

49、白虎加桂枝汤证
  (1)温疟案
    刘渡舟医案:张x x,女,32岁。新产后才九日,即外出产房,因而感受风寒,起病突然,寒战振栗,继而身半以上汗出,烦热难忍,身半以下无汗,反觉寒冷彻骨。日干渴能饮,其人面色红赤,左额头疼痛,但项背恶风。脉浮大,舌质红绛,苔薄白。合而观之,知其人素体阳热内盛,值新产之后,血气虚弱,风邪乘虚而入。阳热内盛,因风邪诱发而壅聚于上,气不能下达,所以出现上热下寒,内热外寒的情况。治疗必须内清其热,外解其风。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桂枝6克 白薇10克玉竹10克。服药仅一剂,诸症霍然而愈。
  【解说】《金匮要略-疟病篇》说:“温疟者,其脉如平,身但寒无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温疟证的产生机理是本有伏热在内,因感受时邪引发外出,尤在径认为是“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外出之证”。药证与病机相合,所以一剂而愈。
  (2)更年期综合征案
    刘渡舟医案:赵x x,女,50岁。月经周期紊乱,近半个月来经量或多或少,近日又出现阵发性的肢体颤抖,周身疼痛不适,伴见面色潮红,烘热汗出,失眠,口苦,渴喜凉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属于阴分不足,内热蕴于阳明而外盛肌表,治用白虎加桂枝汤清热滋阴,解肌以和营卫。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桂枝10克 粳米10克 炙甘草10克三剂。服药后显效,身已不抖不痛,夜寐转佳,但仍喜凉饮,上方去桂枝,加生地,玄参,龙骨,牡蛎再进六剂后,诸症悉平。
    【解说】白虎汤原可清阳明气分之热,加桂枝透邪外出,使其溃不成军、邪热势孤则愈。本方之妙,在于石膏与桂枝相配。综观《伤寒杂病论》仲景将石膏配桂枝主要用于二大方面:其一,内有水饮邪气,日久郁而化热,形成饮中挟热之势,用桂枝通阳化饮,配石膏以清饮中之郁热,如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木防己汤证等;其二,寒邪外束,内有伏热,形成“寒包火”之势。“寒包火”,一是先感于寒,寒邪闭遏使阳气不宣,以致郁而化火;二是先有伏热在内,复又外感寒邪,以致伏热不得外达。前者如小青龙汤证,后者如白虎加桂枝汤证。只要具有“寒包火”之证机,就必须用石膏清其内热,桂枝引其邪热而外出。

刘渡舟经方医案(白虎加人参汤证)

经方梦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760 次浏览 • 2016-01-23 00:29 • 来自相关话题

图:中药石膏(白虎)  48、白虎加人参汤证     消渴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52岁。患者有糖尿病史。口燥渴多饮,饮水后复渴 ...查看全部
图:中药石膏(白虎)

507e996771e197e9a4f361af7731d896.gif

 48、白虎加人参汤证
    消渴案
    刘渡舟医案:李x x,男,52岁。患者有糖尿病史。口燥渴多饮,饮水后复渴,有饮水不能解渴之势。虽多饮但小便却黄,纳食减少,神疲体乏,大便正常。脉大而软,舌质红无苔。证属肺胃热盛,气阴两伤所致,治疗当以清上、中之热而滋气阴之虚为宜。
    生石膏40克 知母10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大撮  人参10克花粉10克。上方服五剂后,口渴大减,体力与精神均有好转。转用益胃阴法:沙参12克 玉竹12克 麦冬30克 花粉10克 知母6克太子参15克 甘草6克等,连用十余剂,证情逐渐稳定,遂改用丸药巩固疗效。
    【解说】白虎加人参汤,清热之中兼能益气养阴,功用全在人参一物,能大补元气而生津止渴。本方与白虎汤的主要区别在于津液匮竭,而又元气大伤,口中燥渴程度特别严重,《伤寒论》描述为“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若只用白虎汤清热止渴不足以治其本,还必须加用人参益气生津方能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