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经典研读

《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经方方剂

经方方剂

常用经方方剂查询
医案汇编

医案汇编

汇集名家医案,现学快用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

掌握基础知识,初入中医大门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泽泻汤 (泽泻 白术)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0126 次浏览 • 2016-01-23 21:56 • 来自相关话题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 ...查看全部
    47、泽泻汤 (泽泻 白术)
    【方剂组成】泽泻45 克,白术 18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泽泻与术虽均属利尿健胃药,但泽泻性寒,宜于热证,而术性温,宜于寒证。泽泻较术尤长于治水毒性的头冒眩,今取二药合用,故治胃中有水饮,小便不利而冒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5 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解:心下有支饮,即胃中有水饮,谓为支饮者,以头冒眩,为水上迫的征候也,泽泻汤主之。
    【辨证要点】心下停饮见眩晕、小便不利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975 次浏览 • 2016-01-23 21:54 • 来自相关话题

    46、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 9 克,炮附子 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 ...查看全部
    46、真武汤 (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
    【方剂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9 克,白术 9 克,炮附子 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附子汤去人参而加生姜,故治附子汤证心下不痞硬而呕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82 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振振欲擗地,谓身体振振而欲仆于地,即身振振摇的更剧者,太阳病,本宜发汗,但心下有水气,若不兼驱其水,单纯发汗,则虽汗出而病不解,故其人仍发热;水停心下则心悸,水气冲逆则头眩,动及经脉则身_动、振振欲擗地,此宜真武汤主之。
    按:此与苓桂术甘汤证甚相似,不过前者为阳证,故只身为振振而已。而此者虚极入阴,不但身_动而且振振欲擗地也。
    《伤寒论》第316 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注解:前既有“自下利,后之“或下利”,当是“或不下利”,前后文始相应,必是传抄有误,可改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暗示已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还不已也。至四五日又并发腹痛自下利的里证,由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的为证观之,可知前之病不已,和今之腹痛自下利,均不外于里有水气的关系。或以下皆属不定的客证,但均宜本方主之。
    按:此亦里有水饮而误发汗,本来少阴病,由于误治因即并于太阴,续得腹痛自下利。本方为水气陷于阴证的治剂。上条之心下悸、头眩、身_动、振振欲擗地,和本条之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呕者,均为其应用的确证。参照以上证候,可活用于痿□、麻□、浮肿等病有效。
    【辨证要点】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验案】陈某,男性,41 岁,病历号 189395,初诊日期 1966 年 2 月 8   日。头晕、左肩背疼三月余,经X   线拍片提示第六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疼,左手拘急疼,肘上下部亦酸疼,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阳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
    茯苓 12 克,白芍 10 克,生姜 10 克,白术 10 克,炮附子 6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 10 克,炙甘草 10 克,增炮附子为 10 克,服一周,肩背疼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 15 克,服两月诸症皆消。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3461 次浏览 • 2016-01-23 21:53 • 来自相关话题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 ...查看全部
    45、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方剂组成】甘草、白术各6 克,干姜、茯苓各 12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虽苓术并用,但以来自于甘草干姜汤,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术反更治湿□,此方所以治肾著而腰以下冷痛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第16   条: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注解:古人以腰属肾,湿□在腰,故名为肾著。腰被寒湿,故其人身体重而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肿状,但反不渴而小便自利,与一般的水气病不同,水不在胃,故饮食如故。病在下焦,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此病多由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而久久得之者,宜以甘姜苓术汤主之。
    按:以腰冷重为目的应用,本方于腰痛水肿、以及遗尿等证均有验。
    【辨证要点】腰冷重小便自利者。
    【验案】刘某,女性,16 岁,外地学生,初诊日期:1966 年 10 月 19 日。自八岁遗尿,经中西医久治无效,特来求医。自感无特殊不适,唯腰稍酸沉,苔白润,脉细缓。证属寒湿下注,治以温化寒湿,与甘姜苓术汤:
    茯苓 12 克,干姜 10 克,苍术 10 克,炙甘草 6 克
    结果:上药服两剂证已,12 月 1 日特来索处方以备后患。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16536 次浏览 • 2016-01-23 21:51 • 来自相关话题

    44、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     【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克     【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 ...查看全部
    44、猪苓汤(滑石+猪苓   茯苓   泽泻+阿胶)
    【方剂组成】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10 克
    【用法】先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
    【方解】猪苓为一寒性有力的利尿药,而有消炎解渴作用,与茯苓、泽泻、滑石为伍,协力利尿,复用阿胶止血润燥,故治小便不利、或淋沥、或出血而渴欲饮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23 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_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伤寒论》第224 条: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注解:阳明病,由于汗出多,胃中燥而渴者,为白虎加人参汤证,则万不可与猪苓汤,因为猪苓汤利小便更使胃中燥,而渴当更甚。
    《伤寒论》第319 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小便不利,水谷不别,故下利。湿热上犯故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利尿解热,故主之。
    按:少阴病,往往传里为呕吐下利的太阴病,不过本方为寒性利尿药治阳热证,不治阴寒证,此所以冒之以少阴病者,不外证候有似少阴、太阴的并病,示人以鉴别之意,又本方解热消炎,故用于泌尿系炎症多效。加大量薏苡仁治肾盂肾炎、膀胱、淋疾、泌尿系感染等均有验。痛甚者可加甘草,灼热甚者可更加少量大黄。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者。
    【验案】韩某,女性,31 岁,病历号 5157,1965 年1月 25   日初诊。尿急、尿痛四个多月,13 年前曾诊断为急性膀胱炎,治愈后有轻微尿痛,腰痛,未彻底治愈。去年 11 月又急性发作,尿频尿急,日达 50 余次,夜达 30 余次,尿时痛如刀割,有血丝血块,尿道灼热,腰痛腹胀,经服中西药不效,曾用益肾降火及补中益气等法也不效,近症:仍尿频,日 10 余次,尿痛热如刀割,左腰痛引及下肢亦疼,时头晕,心悸,少腹里急,口干渴甚,脉细数,苔白舌红。证属湿热瘀阻,治以利湿化瘀,与猪苓汤加减:
    猪苓 10 克,茯苓皮 10 克,泽泻 10 克,生苡仁 45 克,滑石 15 克,阿胶珠 10 克,大黄 1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尿色变清,尿道痛已,腰痛亦减未尽除,尿频减,脉仍细数,仍服上方,同时间服肾著汤,2 月 17 日复诊时,已无不适,吃东西也增加一倍。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酸枣仁汤 (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670 次浏览 • 2016-01-23 21:49 • 来自相关话题

    43、酸枣仁汤 (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查看全部
    43、酸枣仁汤 (川芎   甘草+酸枣仁   知母   茯苓)
    【方剂组成】酸枣仁60 克,甘草 3 克,知母 6 克,茯苓 6 克,川芎 6 克
    【用法】以水四杯,煮酸枣仁,得三杯,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酸枣仁为一收敛性的强壮药,尤其有强壮神经安神作用。本方用为主要药,取其补虚敛神以安眠,复以芎□、甘草和血缓急,知母、茯苓解烦安悸,故治虚烦不得眠而心悸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血□虚劳病》第17 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注解:虚劳虚烦,暗示血虚而致的心烦悸,因致不得眠者,酸枣仁汤主之。
    按:本方证的虚烦不得眠,与栀子豉汤证形似而实非。本方证的虚烦,虽烦而无热或少热,而栀子豉汤证的虚烦,则烦而多热。又本方证确属虚证,而栀子豉汤证只是胃中不实而其人并非真虚也,临证时须细辨之。
    【辨证要点】因血虚见心悸虚烦不得眠者。
    【验案】张某,女性,65 岁,病历号 16248,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无效。现症。头晕、口干、心悸、心烦、汗出,轻时虽得暂时入睡,但梦扰连绵;重时则连续一二日不得暂时入眠,苔白,舌质红而少津,脉象虚数,左手为甚。证属阴血虚损,阳不得入于阴,治以养血益阴,敛阳入阴,与酸枣仁汤加减:
    生枣仁 30 克,知母 12 克,茯苓 15 克,川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生牡蛎 24 克,生龙骨 12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后,睡眠已稍安,但心悸烦,自汗出,头晕口干不欲饮等仍明显,上方加当归 10 克,白芍 12 克,桂枝 10 克,白术 l0 克,继服三剂,一切症状均消,为巩固疗效,继服三剂。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参甘+姜夏+厚朴)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6159 次浏览 • 2016-01-23 21:47 • 来自相关话题

    4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参甘+姜夏+厚朴)     【方剂组成】厚朴24 克,生姜 24 克,半夏 15 克,炙甘草 6 克,人参 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生姜半夏汤加大量厚朴 ...查看全部
    4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参甘+姜夏+厚朴)
    【方剂组成】厚朴24 克,生姜 24 克,半夏 15 克,炙甘草 6 克,人参 3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生姜半夏汤加大量厚朴以消胀满,加甘草人参以补中虚,故治生姜半夏汤证腹胀满而中气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66 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泣解:发汗不得法,伤及中气而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1972 年曾治中年妇女,体丰腹大形似腹水,而详查无腹水,因胀满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脉沉细,苔薄白润。乃与本方,连服十余剂即愈,为效之速,出乎意料,因附此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中气虚之腹胀满者。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竹皮大丸 (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536 次浏览 • 2016-01-23 21:46 • 来自相关话题

    41、竹皮大丸 (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     【方剂组成(一分=3.9-4.2   克)】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查看全部
    41、竹皮大丸 (竹茹白薇   石膏+桂甘枣)
    【方剂组成(一分=3.9-4.2   克)】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用法】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如弹子大,饮服一丸,日三服,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产后烦乱,呕逆,无外证者,此乳中虚也,竹皮大丸主之。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7958 次浏览 • 2016-01-23 21:44 • 来自相关话题

    40、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方剂组成】竹叶10 克,生石膏 45-90 克,半夏 15 克,麦门冬 30 克,人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15 克     【用法】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内粳 ...查看全部
    40、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方剂组成】竹叶10 克,生石膏 45-90 克,半夏 15 克,麦门冬 30 克,人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15 克
    【用法】以水先煮六味,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方解】此于麦门冬汤去大枣,加竹叶、石膏,故治麦门冬汤证热甚而烦渴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97 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注解:伤寒病愈后,由于不善摄生,因而精气虚衰,故其人虚羸少气。若复虚热上炎而气逆欲吐者,宜以竹叶石膏汤主之。
    按:肺结核后期常现以上二方证,宜注意。
    【辨证要点】虚羸少气、烦渴者。
    【验案】吕某,女性,18 岁,初诊日期 1965 年 6 月 17 日。因高热住院治疗,半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 38-39   之间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
    淡竹叶 12 克,生石膏 45 克,半夏 12 克,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粳米 15 克,麦冬 15 克,生姜 10 克,枣仁 15 克
    结果:服三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虚脱,无奈输液救急。再请胡老会诊,仍给原方六剂诸证渐已。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四逆汤 (附子+干姜 甘草)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22181 次浏览 • 2016-01-23 21:43 • 来自相关话题

    39、四逆汤 (附子+干姜   甘草)     【方剂组成】炙甘草9 克,干姜 8 克,附子(生用)6 克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 ...查看全部
    39、四逆汤 (附子+干姜   甘草)
    【方剂组成】炙甘草9 克,干姜 8 克,附子(生用)6 克
    【用法】水煎温服。强人可酌增姜附量。
    【方解】此即甘草干姜与干姜附子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见甘草干姜汤方证。
    《伤寒论》第92 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注解: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不差,即指服过麻黄附子细辛汤后,若脉沉不解而身疼痛者,此是虚寒在里、血气外郁的证候,故宜四逆汤以救其里。
    按:本条所述的身体疼痛,纯由于里气不振、血气外郁所致,已无关于表证,故谓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伤寒论》第225 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而迟,为表热里寒之应,今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虚热外浮可知。故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23 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脉沉为里虚寒,少阴病见此脉,虽有表证亦宜四逆汤急温其里,缓则吐利厥逆等险恶证候随之而来。《伤寒论》第 324 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注解:见瓜蒂散方。
    《伤寒论》第353 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出,为精气亡于外。热不去,为邪反留于内。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疼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则宜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热不去,已是精却邪胜之象,又复下利以至厥逆,胃气已极沉衰。此时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伤寒论》第354 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大汗,大下利均足以亡津液、亡血液,若至血气不充于四末而厥冷者,已虚极陷于阴证,宜以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72 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方。
    《伤寒论》第377 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里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解:胃虚有寒则呕而脉弱,上虚不能以制下,故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而见厥,更属阴寒内盛,虚阳外浮的恶候,故为难治,亦只宜四逆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乍看似无关于生死大证,实际不然,其关键就在身有微热见厥的“见”字上面,里阴证以至于厥,反有微热见于外,多属残阳欲息的凶候。以是可知,呕和小便利,亦非一般痰饮水气的为患,大有上越下泄的虚脱情祝。此时惟有以本方温中救里的一策,振起一分胃气,即有一分生机,舍此更无别法。
    《伤寒论》第388 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又复汗出,津液亡失至速,组织枯燥,故四肢拘急,虚极转阴,故四肢厥冷,虽发热恶寒则宜舍表而救里,宜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389 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则津液亡失于上下内外。下利清谷则寒已甚于里,寒甚于内者,热常浮于外,故内寒外热。胃阳不振、津液虚竭,故脉微而欲绝,此种情况只有急于温中以滋液,以四逆汤主之。
    按:以上二条,均述霍乱的虚脱重证,皆属津液外脱、虚寒内甚的危笃证候,乘其生机未至断灭,急以本方温中救里,胃气一振,则谷气布,津液复,还可望其得生。
    【辨证要点】四逆、脉微欲绝里虚寒甚者。
    【验案】
    例 1 孙某,男性,38 岁,病历号 134809,1964 年 4 月 6   日初诊。1961 年患无黄疸型肝炎,以后肝功正常,但时有腹胀,右胁及胃脘疼。先找西医治疗无效,后求中医多方治疗,效也不明显,审其方药多为疏肝理气之类。近来症状为:腹胀,饭后明显,时胃脘及胁痛,四肢逆冷,晚上常用热水袋焐脚,但半夜常因冷而醒。检查:肝大一指,质中硬,轻微压痛,心下有振水声。舌淡苔白,脉沉细。此属里虚寒甚,为四逆汤方证:
    炙甘草 10 克,干姜 8 克,制附片 15 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冷大减,已不用热水袋焐脚,仍腹胀,上方加枳壳、陈皮、党参随证加减,服三月腹胀消。
    例 2 刘某,女性,50 岁,1976 年 4 月 23   日初诊。近月来食则昏冒。甚则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苔薄白。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与四逆汤: 
    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制附片 15 克
    结果:服三剂,诸证已,迄今未再发。

最常用的50 个经方方证-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唯爱中医 发表了文章 • 0 个评论 • 4012 次浏览 • 2016-01-23 21:41 • 来自相关话题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 ...查看全部
    38、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 白术)
    【方剂组成】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9 克
    【用法】水煎温服或蜜丸。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汤加人参、白术,故治甘草干姜汤证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9 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注解:太阳伤寒而误与他药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泻心汤证,服泻心汤则证已,但又复与他药下之,遂使利不止。医以理中汤治之,不仅无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专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复误下,使下焦肠虚失权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摄止泻的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若服后利还不止,   则当利其小便,使水谷别,而下利自止。
    《伤寒论》第386 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见五苓散条。
    《伤寒论》第396 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解:伤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为胃中有寒饮,宜以理中丸温以和之。
    按:喜唾为胃虚有饮,此证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验。
    《金匮要略胸□心痛短气病》第5 条:胸□,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气不畅通之意。气结在胸,谓气结于胸中而胸满闷也。胁下逆抢心,谓自觉有气自胁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实薤白桂枝汤,功能降逆行气以消胀满,故主之,而人参汤(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气大虚饮自下乘,亦可有气结胸满的类似证候,但虚实不同耳。
    【辨证要点】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验案】李某,男性,58 岁,病历号 155413,1965 年 4 月 6   日初诊。受凉后腹泄已三月,每日3-4 行,便有完谷不化,胃腹胀满,食后益甚,时有暖气头昏,苔白润,脉细缓。证属中阳虚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和中,与理中汤加减。
    党参 10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6 克,苍术 10 克,炒扁豆 10 克,陈皮 15 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腹泄基本已止,腹胀亦明显减轻,继服六剂证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