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图画及脉歌
脉诊图画及脉歌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 收起阅读 »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兮,水枯便难;右尺洪兮,龙火燔灼。
微脉
【体象歌】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主病歌】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竭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细脉
【体象歌】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主病歌】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濡脉
【体象歌】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主病歌】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右关逢之,脾虚湿浸。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弱脉
【体象歌】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主病歌】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右关土寒,水谷之疴。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弱见,阳陷可验。
紧脉
【体象歌】紧脉有力,左右弹指;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主病歌】紧主寒邪,又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缓脉
【体象歌】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颭,初春杨柳。
【主病兼脉歌】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士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弦脉
【体象歌】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主病歌】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兮,痰疟癥瘕;右关弦兮,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尺逢弦,足挛疝痛。
【兼脉歌】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动脉
【体象歌】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主病歌】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促脉
【体象歌】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主病歌】促因火亢,亦由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灾。
结脉
【体象歌】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主病歌】结属阴寒,亦由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兮,痿躄之疴;右尺结兮,阴寒为楚。
代脉
【体象歌】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主病歌】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革脉
【体象歌】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主病歌】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诊革,精空可必;右尺诊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牢脉
【体象歌】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主病歌】牢主坚积。病在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散脉
【体象歌】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主病歌】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之散,怔忡不寐;右寸之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居于左尺,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芤脉
【体象歌】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主病歌】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呈芤。相搏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伏脉
【体象歌】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著骨,始得其形。
【主病歌】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证;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疾脉
【体象歌】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歌】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左寸居疾,勿戢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 收起阅读 »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
5.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
6.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
9.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
10.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
11.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
12.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
13.缓脉
?
(1)平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
(2)病缓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
14.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
特征: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
15.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
特征: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
16.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
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
17.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
特征: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
18.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
特征: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
19.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
特征: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
20.散脉 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
特征: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
21.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
特征: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
?
22.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
特征: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
23.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
?
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
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
24.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
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
25.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
特征:脉率比数脉更快。
?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
26.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
特征: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
27.短脉 首位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
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
28.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
特征: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
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收起阅读 »
?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
3.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
4.数脉 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
5.虚脉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
6.实脉 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
9.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
10.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
11.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
特征:脉形端直而似长,脉势较强,脉道较硬,切脉时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觉。
?
意义: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患者。
?
12.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
特征:脉势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绞动或左右弹指的感觉,但脉体较弦脉柔软。
?
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等。
?
13.缓脉
?
(1)平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称为平缓脉,多见于正常人。
?
(2)病缓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
14.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
特征:位浮、形细、势软。其脉管搏动的部位在浅层,形细而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
?
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
?
15.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
特征:位沉、形细、势软。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其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处,指下感到细而无力。
?
16.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
特征:脉形极细小,脉势极软弱,以致轻取不见,重按起落不明显,似有似无。
?
意义:多见于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
17.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
特征:脉来迟缓,脉律不齐,有不规则的歇止。
?
意义:多见于阴盛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
18.促脉 脉来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
特征:脉率较快且有不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
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败。
?
19.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
特征:脉律不齐,表现为有规则的歇止。歇止的时间较长,脉势较软弱。
?
意义:多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扑损伤等病证。
?
20.散脉 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
?
特征:浮取散漫,中取似无,沉取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但无明显歇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
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证。
?
21.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
特征: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说明芤脉位偏浮、形大、势软而中空。
?
22.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
特征:浮取感觉脉管搏动的范围较大而且较硬,有搏指感,但重按则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以指按压鼓皮上的外急内空之状。
?
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
23.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暂付而不显。
?
特征:脉管搏动的部位比沉脉更深,饮伏于筋下,附着于骨上。因此,诊脉是浮取、中取均不见,需用重指力直接按至骨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触到脉动,甚至伏而不见。
?
意义:常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
24.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
特征:脉位沉长,脉势实大而弦。牢脉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但搏动有力,势大形长,为沉、弦、大、实、长五种脉象的复合脉。
?
意义: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
25.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21次以上)。
?
特征:脉率比数脉更快。
?
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
26.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
特征:脉搏的搏动范围较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
意义:常见于阳证、热证、实证,亦可见于平人。
?
27.短脉 首位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
特征:脉搏搏动的范围短小,脉体不如平脉之长,脉动不满本位,多在关部应指较明显,而尺部常不能触及。
?
意义:多见于气虚或气郁。
?
28.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
特征:具有短、滑、数三种脉象的特点,其脉搏搏动部位在关部明显,应指如豆粒动摇。
?
意义:常见于惊恐、疼痛等。 收起阅读 »
分类用药歌
分类用药歌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
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
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
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
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稜苦薤蓬莪术。
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
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
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
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
姜黄莪术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
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
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
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
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
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
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杏仁块茯苓。
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
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
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
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
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术参芪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
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
升麻白芷霜苍术,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芪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
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
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术腹毛厚朴宜。
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
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
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术炒栀仁。
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
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
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
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
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
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术苓,猪苓泽泻缩砂仁。
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
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术及威灵。
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术雄黄及大黄。
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
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
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术高良姜。
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
灵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
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
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
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
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
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
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
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
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术人参炙草姜。
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术西茵陈。
天麻白术汉防己,草薢菖蒲块茯苓。
补肾淮山熟地黄,胡桃枸杞首乌良。
鹿茸杜仲苁蓉肉,芡实枣皮及锁阳。
壮阳枸杞并蛇床,故纸胡巴桂附姜。
阳起石同真韮子,仙灵脾与鹿葱良。
补阴二地麦天冬,龟板龟胶鳖甲同。
归芍女贞淮薯蓣,首乌萸肉兔丝通。
安魂定心用人参,远志柏仁酸枣仁。
龙齿朱砂龙眼肉,茯神益智效如神。
强筋壮骨五加皮,枸杞兔丝续断齐。
虎骨鹿茸焦杜仲,胡桃碎补仙灵脾。
梦遗精滑用金樱。莲蕊石莲益智仁。
龙骨鹿茸真牡蛎,兔丝巴戟合人参。
补虚益损黄芪参,焦术淮山白茯神。
杜仲鹿茸甘枸杞,枣皮熟地当归身。
跌打损伤血木通,乳香没药加皮充。
泽兰碎补真山漆,苏木桃红并臭虫。
消肿排脓归芍芎,连翘大力西防风。
银花羌活天花粉,白芷黄芪白木通。
山甲漏芦川贝母,陈皮皂刺及蒲公。
地榆知柏疗红肿,白芨还同白蔹功。
瘰疬银花六谷根,夏枯香附蒲公英。
黄芪海藻和昆布,贝母天葵及胆星。
乳痈一痛金银花,贝母公英山甲夸。
没药乳香香白芷,木香甘草括蒌加。
肠风下血鸡冠花,荆芥樗皮木贼夸。
刺猬乌梅陈枳壳,地黄山甲地榆加。
痔疮流血地榆宜,槐角樗皮刺猬皮。
苦参柿饼无花果,乱发陈棕火煅齐。
久流黄水健脾胃,蚊蛤参归术地芪。
热淋又用海金沙,甘草木通通草夸。
滑石石苇瞿麦穗,猪苓泽泻大黄加。
衂血丹皮百草霜,麦冬犀角及蒲黄。
桑皮侧柏焦荆芥,生地茅根白芍强。
通经牛膝红蓝花,归尾桃仁赤芍加。
莪术三稜香附子,木通苏木丹皮夸。
调经肉桂延胡索。香附泽兰益母属。
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箭芪人参术。
安胎白术与黄芩。艾叶阿胶桑寄生。
杜仲兔丝川续断,当归酒芍缩砂仁。
产后血昏用黑姜,芎归童便桃仁良。
灵脂益母延胡索,焦芥红花熟地黄。
血崩山漆炒阿胶,续断蒲黄茜草高。
牡蛎地榆香附子,棕灰侧柏血余烧。
白带补中益气汤,参芪归术广皮良。
升柴炙草全方用,加入苡仁引枣姜。
伤暑益气箭芪加,扁豆苡仁及木瓜。
滑石香薷甘草配,陈皮参术密升麻。
虫积槟榔与使君,雷丸榧子乌梅增。
牵牛鹤虱霜苍术,干漆川椒苦楝根。
戒烟旋覆与西砂,榧子雷丸鹤虱夸。
蜂蜜茯苓真韭子,青盐粟壳金银花。
阳虚砂半参芪术,阴虚熟地桂附加。 收起阅读 »
补气箭芪与人参,党参洋参北条参。
云苓焦术淮山药,炙草桂圆白茯神。
下气杏仁铁锈浆,郁金苏子甲沉香。
前胡葶苈枇杷叶,莱菔瓜蒌枳实良。
顺气青皮陈橘皮,藿香效与木香齐。
香圆香附和乌药。柿蒂砂仁白蔻宜。
冷气疼痛要肉桂。吴萸姜附胡椒配。
小茴丁香炒砂仁,元胡灵脂阳气退。
破气槟榔紫厚朴,三稜苦薤蓬莪术。
姜黄莱菔花青皮,枳实宽胸同枳壳。
补血生熟二地黄,当归白芍首乌良。
一味丹参兼四物,河车不用又何妨。
凉血丹皮地骨皮,丹参生地地榆宜。
龟胶鳖甲焦荆芥,犀角青篙赤芍奇。
止血蒲黄茜草根,茅根三七发灰灵。
阿胶侧柏灶心土,焦芥当归藕节茎。
破血桃仁归尾加,泽兰苏木红蓝花。
姜黄莪术郁金子,赤芍丹皮干漆渣。
暖胃丁香与藿香,良姜草蔻炮煨姜。
砂仁白蔻兼红蔻,荜拨胡椒效最强。
调脾开胃用参苓,焦术炮姜半夏陈。
白蔻砂仁甘草炙,藿香堪与木香伦。
虚咳补肺款冬花,五味阿胶紫苑加。
怀药参芩和炙草,天冬薏苡蜜升麻。
实咳泻肺用黄岑,葶苈桑皮桔梗匀。
枳壳杏仁花粉配,天冬贝母马兜铃。
诸般咳嗽西防风,半夏陈皮天麦冬。
苏叶茯苓金沸草,杏仁贝母胆星同。
肺实喘急款冬花,兜铃苏子杏仁加。
肺虚喘急当补气,肾虚金匮或阳八。
消痰半夏胆南星,枳壳杏仁块茯苓。
贝母瓜蒌金沸草,陈皮白芥枯黄芩。
退诸火热用黄芩,心热黄连灯竹心。
肝热柴胡并白芍,脾热明粉同熟军。
肺热天冬桑皮效,肾热黄柏知母临。
胆热竹茹龙胆草,胃热石膏花粉均。
大肠槐花通大海,小肠木通车前仁。
膀胱滑石同萹蓄,三焦有热栀子尊。
热重羚羊犀角屑,火结硝黄效如神。
虚热元参天麦冬,女贞知母骨皮同。
粉丹石斛怀生地,苓术参芪任变通。
骨蒸劳热用青蒿,生地骨皮鳖甲烧。
知母丹皮黄柏炒,胡连更比银柴高。
发汗麻黄并紫苏,浮萍淡豉薄荷俱。
升麻白芷霜苍术,荆芥葛根葱白须。
收汗黄芪酸枣仁,桂枝白芍麻黄根。
乌梅牡蛎冬桑叶,浮麦山萸合四君。
消食山查油厚朴,麦芽香附六神曲。
青皮莱菔花槟榔,枳实宽胸胜枳壳。
宽中枳壳与陈皮,苍术腹毛厚朴宜。
桔梗摈榔莱菔子,木香香附奏功奇。
膨胀摈榔厚朴宜,冬瓜皮合茯苓皮。
腹毛枳实牵牛子,萝卜头和香附施。
止渴葛根与麦冬,石膏花粉乌梅宗。
梨浆五味兼蚊蛤。犀角饴糖竹叶同。
解郁川芎与郁金,腹毛苍术炒栀仁。
台乌芍药和香附,神曲摈榔合二陈。
大便不通用大黄,朴硝巴豆杏仁霜。
油归生地苁蓉肉,松子麻仁郁李强。
小便不通赤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
木通滑石同瞿麦,葶苈石苇竹叶心。
病属气虚征下陷,补中益气最为灵。
不通若是真寒闭,火药煎汤效更神。
浮肿不消用木瓜,猪苓泽泻与芫花。
木通大戟同商陆,薏苡牵牛信不差。
呕吐合香并二陈,丁香白蔻缩砂仁。
生姜草蔻延胡索,胃热岑连栀子匀。
止泄车前参术苓,猪苓泽泻缩砂仁。
建莲肉蔻淮山药,诃子乌梅粟壳神。
疾痢黄连广木香,槐花归芍地榆良。
桃仁莱菔青皮草,枳壳槟榔薤子强。
疟疾常山草菓仁,槟榔苍术及威灵。
柴胡干葛焦知母,厚朴青皮合二陈。
辟瘟草菓花槟榔,苍术雄黄及大黄。
苏叶枯芩油厚朴,藿香香附降真香。
头痛川芎白芷辛,天麻藁本菊花均。
辛夷苍耳蔓荆子,见证尤宜分六经。
头风眩痛明天麻,独活细辛旋覆花。
白菊苏荷荆竹沥,辛夷萆薢效无差。
腹痛元胡白芍强,小茴苍术高良姜。
栀仁草蔻吴萸子,香附沉香广木香。
心痛良姜及黑姜,元胡肉桂橘皮汤。
灵脂没药焦栀子,香附檀香广木香。
腰痛兔丝熟地黄,寄生续断小茴香。
胡桃杜仲川牛膝,故纸芦巴肉桂良。
膝痛苡仁并木瓜,灵仙牛膝绿升麻。
加皮杜仲汉防己,故纸羌防续断加。
喉痛射干山豆根,连翘大力广元参。
薄荷荆芥芩连等,甘桔僵蚕灯竹心。
目痛羌防归芍芎,黄芩栀子菊花同。
柴胡荆芥谷精草,木贼蒺藜白木通。
身体风痛海风藤,防风荆芥与威灵。
秦芄羌独延胡索,狗脊桐皮桑寄生。
齿痛石膏北细辛,蒺藜生地与黄芩。
骨皮栀子丹皮等,碎补荆防并谷精。
耳聋全蝎石菖蒲,木通碎补乳香扶。
气虚耳聋当补气,肾虚滋水是良图。
去风荆芥西防风,苍耳天麻乌药同。
白菊薄荷羌独活,僵蚕全蝎正川芎。
蒺藜蝉退蔓荆子,藁本藓皮白芷充。
去寒宜用理中汤,白术人参炙草姜。
更有吴萸真肉桂,细辛附子蜜麻黄。
去湿秦艽薏苡仁,木瓜苍术西茵陈。
天麻白术汉防己,草薢菖蒲块茯苓。
补肾淮山熟地黄,胡桃枸杞首乌良。
鹿茸杜仲苁蓉肉,芡实枣皮及锁阳。
壮阳枸杞并蛇床,故纸胡巴桂附姜。
阳起石同真韮子,仙灵脾与鹿葱良。
补阴二地麦天冬,龟板龟胶鳖甲同。
归芍女贞淮薯蓣,首乌萸肉兔丝通。
安魂定心用人参,远志柏仁酸枣仁。
龙齿朱砂龙眼肉,茯神益智效如神。
强筋壮骨五加皮,枸杞兔丝续断齐。
虎骨鹿茸焦杜仲,胡桃碎补仙灵脾。
梦遗精滑用金樱。莲蕊石莲益智仁。
龙骨鹿茸真牡蛎,兔丝巴戟合人参。
补虚益损黄芪参,焦术淮山白茯神。
杜仲鹿茸甘枸杞,枣皮熟地当归身。
跌打损伤血木通,乳香没药加皮充。
泽兰碎补真山漆,苏木桃红并臭虫。
消肿排脓归芍芎,连翘大力西防风。
银花羌活天花粉,白芷黄芪白木通。
山甲漏芦川贝母,陈皮皂刺及蒲公。
地榆知柏疗红肿,白芨还同白蔹功。
瘰疬银花六谷根,夏枯香附蒲公英。
黄芪海藻和昆布,贝母天葵及胆星。
乳痈一痛金银花,贝母公英山甲夸。
没药乳香香白芷,木香甘草括蒌加。
肠风下血鸡冠花,荆芥樗皮木贼夸。
刺猬乌梅陈枳壳,地黄山甲地榆加。
痔疮流血地榆宜,槐角樗皮刺猬皮。
苦参柿饼无花果,乱发陈棕火煅齐。
久流黄水健脾胃,蚊蛤参归术地芪。
热淋又用海金沙,甘草木通通草夸。
滑石石苇瞿麦穗,猪苓泽泻大黄加。
衂血丹皮百草霜,麦冬犀角及蒲黄。
桑皮侧柏焦荆芥,生地茅根白芍强。
通经牛膝红蓝花,归尾桃仁赤芍加。
莪术三稜香附子,木通苏木丹皮夸。
调经肉桂延胡索。香附泽兰益母属。
血虚宜用四物汤,气虚箭芪人参术。
安胎白术与黄芩。艾叶阿胶桑寄生。
杜仲兔丝川续断,当归酒芍缩砂仁。
产后血昏用黑姜,芎归童便桃仁良。
灵脂益母延胡索,焦芥红花熟地黄。
血崩山漆炒阿胶,续断蒲黄茜草高。
牡蛎地榆香附子,棕灰侧柏血余烧。
白带补中益气汤,参芪归术广皮良。
升柴炙草全方用,加入苡仁引枣姜。
伤暑益气箭芪加,扁豆苡仁及木瓜。
滑石香薷甘草配,陈皮参术密升麻。
虫积槟榔与使君,雷丸榧子乌梅增。
牵牛鹤虱霜苍术,干漆川椒苦楝根。
戒烟旋覆与西砂,榧子雷丸鹤虱夸。
蜂蜜茯苓真韭子,青盐粟壳金银花。
阳虚砂半参芪术,阴虚熟地桂附加。 收起阅读 »
看小儿歌
看小儿歌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
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
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
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
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
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
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芪桂附妙如仙。
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
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收起阅读 »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颏属肾,左肝右肺两腮前。
鼻乃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阴阳判,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贪凉欲赴冷,此乃内热使之然。
若是当风即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稍头冷,便是惊风一例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一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复看指纹记歌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
三关寅卯辰部位,病之吉凶在此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样,邪在皮肤病易蠲。
忽而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旋。
身安脉纹红黄色,紫脉为热红伤寒。
青主惊风白疳疾,三关见黑命恐难。
伤食弯外青兼紫,脉纹弯内是风寒。
腹痛纹入掌中里,色淡气弱禀先天。
关纹滞涩皆因积,邪遏阴营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
七至八至为数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寒。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气需宜培元。
沉而有力痰食积,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痛难禁,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若要分别阴阳证,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芪桂附妙如仙。
再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脾胃本虚中气弱,四君六君选用焉。
此是儿科真妙诀,神而明之世称贤。
陈飞霞云:小儿指教,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用之不尽矣。 收起阅读 »
看病歌
有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泽病易痊,
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
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
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损,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火之深者黄多燥,胭脂舌向阴虚探。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如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不易治,分辨阴阳要的端。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
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
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
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口苦胆虚并心热,肝经有热口常酸,
脾热口甘胃热淡,肺热口辛肾热咸。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
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
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
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
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
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
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麻木气滞。
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
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
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
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
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
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收起阅读 »
赤红如潮血虚极。实火唇红并口干,
口唇白者阳分弱。鼻孔红燥肺火炎,
耳疼肾热或君火。心热舌红又燥烦。
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
面色青黑肝肾损,白主气虚宜培元,
色若黄滞脾有积。眼下青色定主痰,
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难全。
阳虚腹痛按即止,按之转甚食火痰。
脐腹疼痛少阴证,小腹疼痛厥阴寒。
再看舌胎分表里, 红黄有火清即安。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火之深者黄多燥,胭脂舌向阴虚探。
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热在里饮达原。
舌黑原来分数种,仔细观察要心虔。
火极似水生芒刺,误服热药丧黄泉。
水极似火气息冷,回阳救急妙如仙。
肾气虚极舌胎黑,滋阴润燥莫迟延。
精液枯极舌燥黑,回阳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脱,先下后清自然安。
惟有伤寒不易治,分辨阴阳要的端。
阳证心烦身恶热,阴证声低体畏寒。
阳证气粗兼口臭,阴证蜷卧并懒言。
阳证面红思饮水,阴证面青闭目眠。
七日以前若误下,转成漏底病难痊。
伤风发热身有汗,壮热无汗是伤寒。
不思饮食定伤食,脾虚健脾自安然。
喜饮冷水知有火,好饮热汤是有寒。
阳虚自汗气不足,阴虚盗汗不归元。
血虚五心多内热,气虚时常体畏寒。
阴气冲阳耳鸣闭,阳气限阴腹鸣弦。
口苦胆虚并心热,肝经有热口常酸,
脾热口甘胃热淡,肺热口辛肾热咸。
腰痛宜分寒与湿,腰酸房劳不待言,
色欲头昏腰膝软,气虚头晕神不全。
风肿皮肤多淋闭,气肿时消又时旋,
食积肿来肚腹痛,血肿皮肤赤脉缠。
阳水肿兮小便涩,阴水脾肾两虚看。
上肿下消宜发汗,下肿上消贵培元。
手陷起迟知水肿,手陷随起气使然。
朝宽暮肿血亏损,暮宽朝肿气虚传。
脱肛不痛气血弱,脱肛肿痛风火连。
昼疟表邪兼补气,夜疟补血并疏肝。
化痰消积更利水,虚者补之始能痊。
痰热流走疮疡见,痰寒凝结在胸前。
寒胜则痛火胜肿,风麻湿麻木气滞。
气郁结者胸胁痛,湿郁周身痛不安。
痰郁气喘多胁痛,血郁四肢无力焉。
肝气痞塞胸胁胀,脾气不升头昏眩。
中风脉浮手足暖,中气脉沉手足寒。
腹满时痛为不足,腹满有余痛缠绵。
痛在泻前为实积,痛在泻后是虚元。
咽痛红肿三阳热,咽痛不渴三阴寒。
病系假寒清内热,病系假热温真元。
胎前宜凉疏兼补,产后温补逐瘀先。
真阴将亡小便绝,真阳将脱面红鲜。
阴证脱兮眸子暗,阳证脱者见鬼牵。
初病实热苦寒用,病后虚热宜甘寒。
实而误补犹堪解,虚而误攻命难延。
如此望闻问的当,方才切脉细心研。 收起阅读 »
大塚敬节-日本经方家
? ? ?大塚敬节(1900~1980),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汉方医世家,祖父大塚恭斋、父亲大塚惠迪均业医。于1919年入熊本县立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成为西医界一分子,从而获得了政府认可的行医执照。 1927年,他受中山忠直《汉方医学的新研究》和汤本求真《皇汉医学》的影响和启示,对汉方医学的科学价值和实际疗效有了最初的认识,立志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1928年,因用甘麦大枣汤治愈了每天反复抽搐十几次的十岁少女的半身不遂症,使他更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汉方医学的决心。1930年2月,为学习汉方医学,他毅然离家到东京拜汤本求真为师,在“汤本医院”学习汉方医学。1933年,与史数道明相识并成为挚交。1972年6月,就任“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所长。同年九月,日本医师会授予大塚敬节“最高功勋奖”,奖励其为汉方医学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日本医师会首次为汉方医家颁奖。?
? ?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 ? ?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
?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
?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
?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
?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
? 7.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但必腹诊时,两胁涨满.?
? 8.桂枝茯苓丸治疗女子痛经.痤疮,青春痘,荨麻疹.但必腹诊时少腹部有压痛.?
? 9.麦门冬汤治疗妊娠时妇女的咳嗽. ?
? 10.温经汤治疗进行性指掌角化症(手足开裂和硬化脱落)?
? 11.葛根汤治疗副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 ?
? 12.防己黄芪汤治疗变形性关节炎,特别是关节水肿.?
? 13温经饮(黄连解毒汤加四物汤)治疗一般性白斑(白癜风)? 收起阅读 »
? ? ?其主要临床学研究著作有:《类证鉴别皇汉医学要诀》(1932年)、《汉方诊疗的实际》(1941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医学》(1956年)、《诊断与处方?汉方疗法》(1957年)、《汉方医典》(1957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汉方诊疗三十年》(1959年)、《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1966年)、《汉方诊疗医典》(1969年与史数道明等合著)、《金匮要略讲话》(1979年)等。此外,还有综合性著作《大塚敬节著作全集》(1980年)。?
? 先生认为,在《伤寒论》中之论脉,不提脉名直接记述脉状,故简而适宜。但至后世渐又设有种种脉名,其数竟达六十余种,此乃侧重形式的思想之不良现象,在临床上多主张为无用论,吾等必须去虚饰重实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今后之中医学。?
? ? ? 大塚敬节投身汉方医学事业五十几年,始终坚持在临床上从事诊疗和研究,尤其在张仲景学术的研究与运用方面具有相当的造诣。如用三黄泻心汤治疗动脉硬化症、脑充血等,症状急剧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加辰砂治疗子痫、白内障;还用本方治疗月经过多、肺结核咯血、沙眼、慢性结膜炎、晕船病、癫痫、癔病、失眠、丹毒等;用葛根汤治疗结肠炎、赤痢;眼、耳、鼻之炎症;肩部发酸、肩胛部神经痛、化脓性炎初期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阴痿症、癫痫、动脉硬化症、脑溢血、慢性肾炎、心脏瓣膜病、小儿夜啼症、老人慢性关节风湿病、火伤后发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热性病、肺炎、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疟疾或疟疾样疾病、神经衰弱、经血病、失眠症、神经性心悸亢进症、脚气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疑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剧烈头痛;八味地黄丸治疗尿闭(产褥热);用温经汤治疗鼻塞、头痛、手掌角化症;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大承气汤治疗月经延长、耳朵骚痒症;半夏厚朴汤治疗胃下垂、上半身浮肿、神经症;小柴胡汤治疗圆形脱发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等等。?
??
? 1.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咳喘,哮喘有效 ?
?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手足寒冷,冻疮.?
? 3.五苓散治疗小儿的无故呕吐泻泄. ?
? 4.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和心肌亢进,甲亢引起的心律失常.?
? 5.勾藤散治疗青光眼,美尼尔综合征,脑动脉硬化. ?
? 6八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治疗各种排尿异常疾病,但必见小腹部不仁.即小腹部腹诊时关元穴附近按之软而无力. ?
? 7.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肥胖等疾病,但必腹诊时,两胁涨满.?
? 8.桂枝茯苓丸治疗女子痛经.痤疮,青春痘,荨麻疹.但必腹诊时少腹部有压痛.?
? 9.麦门冬汤治疗妊娠时妇女的咳嗽. ?
? 10.温经汤治疗进行性指掌角化症(手足开裂和硬化脱落)?
? 11.葛根汤治疗副鼻窦炎,过敏性结膜炎. ?
? 12.防己黄芪汤治疗变形性关节炎,特别是关节水肿.?
? 13温经饮(黄连解毒汤加四物汤)治疗一般性白斑(白癜风)? 收起阅读 »
怎样学好经方?(冯老倾心讲述)
学好经方,关键是学好经方理论,其关键是学懂《伤寒论》。
?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即未能认清《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六经实质、怎样成书等,因读不懂《伤寒论》。胡希恕先生经一生研究,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开创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
?
为了消除误读传统,为了读懂《伤寒论》,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有者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了探讨;有者对《伤寒论》序进行了考证;有者对《伤寒论》的方证进行了研究……,而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长,以“始终理会”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尽一生心血,正本清源解读了《伤寒论》,惜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成果未刊出。我有幸师承胡希恕先生,亲炙襄诊,聆听授课,洞观笔记,渐悟其三昧。今谈一点学习体会。
?
读懂《伤寒论》,是学用经方的入门功夫,而欲读懂《伤寒论》,不但要靠苦心钻研、长期临证体验,还须了解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史,还须了解经方的主要理论体系,对此胡希恕先生已付出一生心血,做了深入研究,在师承过程中有所感悟。
?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跟随方药中、宋孝志、董建华、赵绍琴等名老中医学习,而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走向传承经方之路。最初跟胡希恕先生抄方时,面对每个病人,常嘱我:“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用小柴胡加石膏”、“用五苓散”……,因习用脏腑辨证,不免奇怪问道:“胡老,您怎么不辨证呀?”胡老对于我不礼貌的提问,可能听到不止一次了,故笑而答曰:“等我慢慢给您讲吧?”于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陆续讲经方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伤寒论》原文等,渐入其室,始悟其道,又在临床小试牛刀,即感效如桴鼓。遂想把胡老的研究经验整理出版,因当时浮于日常事物,又实感不敏,未能潜心解读胡老学术思想,当时只是想到把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刊出,让大家共同探讨。几经寒暑,于上世纪80年代整理好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直至1994年改版刊出了《经方传真》。该书刊出后,不料引起中医界高度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高度称赞胡希恕:“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序称:“胡希恕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经方大师,是我十分推崇的经方家之一……是一位独特的经方研究者和坚定的经方实践家……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的见解……更给经方界因循守旧的研究氛围带来了一缕清风”。日本汉方医界也称赞胡希恕先生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又恰遇国策发展中医好时机,国内有志于经方者陆续前来切磋,促使、鼓励、帮助我一步整理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等书,国内外中医界对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渐有所了解。
?
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是标明《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医药学体系;又首倡“《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指导我们研究经方的主导思想。第一次听胡老讲课是1967年冬,胡老家住在雍和宫东边后雍康胡同的平房,讲述了经方辨证施治的形成和实质,提出“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胡希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主要是他仔细读《伤寒论》原文,所谓“始终理会”而得出。同时是基于师承王祥徵先生及前贤的考证,尤其看到1948年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一书后,更充实了自己的观点。
?
“《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是读《伤寒论》的指路明灯,我们曾整理胡希恕先生方证经验书名为《经方经灯》以示铭志。在不断整理胡希恕先生的著作同时,不断学习前贤考证、研究资料,这样更完整理解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六经来自八纲!”一提出,许多人不能理解,是蒙昧于“中医一切理论都来《内经》”的束缚。胡希恕先生唯一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是198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刊出的“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一文,刊出后就有人提质疑。本世纪初,我们整理胡希恕先生笔记时,发现了胡希恕先生抄录的读者来信,一读者来信谓:“张仲景本无半表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对此来信胡希恕先生一字不漏全文抄录下来(原信返还杂志社保存),可见对其重视。我们深受启发,故特意把原文刊于书后(见陶有强著《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出版),并表敬意,促使我们对半表半里的研究,连续两次召开半表半里研讨会,集思广益,对半表半里加强认识,因而更清晰地认识半表半里实质、认清六经的实质。
?
通过多年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半表半里是经方六经辨证理论形成的关键,于是在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启发下,我们蒐集有关资料,结合读《伤寒论》原文、结合临床对六经实质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据中央电视台10频道2008年8月1日至3日的连续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日常生活即用八纲。而识证认药治病亦用八纲,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做了精当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最了解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但无论书名叫什么,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我们得以看到张仲景《论广汤液》的内容,也从而知道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由六经提纲看,皆是以八纲述证。
?
反复读《伤寒论》可知,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汉代方出现半表半里理念。考证《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有关于此,我们从杨绍伊以特殊考证中可看出:以上有关半表半里诸条文,在汉前的《汤液经法》中尚无记载,恰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后加入的(见《解读伊尹汤液经》)。这里要注意的是,杨绍伊对半表半里并不清楚(他认为《伤寒论》主要理论是一表二里),不过提出:《汤液经法》原文没有丢失,完全保存在《伤寒论》中,他的考证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半表半里出现于东汉。八纲理念及辨证早已存在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书中,尤其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伤寒论》出现(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发展为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完善解读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
以上所述,是在阐明,经方的理论是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先有理论后有方证,而是来自于用方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源于神农时代,初用八纲辨证,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初以单味药治病即积累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并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其代表著作为《伤寒论》,故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此指导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
祝大家能读懂《伤寒论》!做一代经方传人! 收起阅读 »
?
章太炎谓:“中医胜于西医者,《伤寒论》独甚!”但千余年来,尊张仲景为医圣,称《伤寒论》为圣典,一代一代人前仆后继问道《伤寒论》,却未能读懂《伤寒论》,原因何在?李心机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即未能认清《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六经实质、怎样成书等,因读不懂《伤寒论》。胡希恕先生经一生研究,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正本清源,开创了读懂《伤寒论》的历史。
?
为了消除误读传统,为了读懂《伤寒论》,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有者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了探讨;有者对《伤寒论》序进行了考证;有者对《伤寒论》的方证进行了研究……,而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长,以“始终理会”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尽一生心血,正本清源解读了《伤寒论》,惜由于种种原因研究成果未刊出。我有幸师承胡希恕先生,亲炙襄诊,聆听授课,洞观笔记,渐悟其三昧。今谈一点学习体会。
?
读懂《伤寒论》,是学用经方的入门功夫,而欲读懂《伤寒论》,不但要靠苦心钻研、长期临证体验,还须了解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史,还须了解经方的主要理论体系,对此胡希恕先生已付出一生心血,做了深入研究,在师承过程中有所感悟。
?
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先后跟随方药中、宋孝志、董建华、赵绍琴等名老中医学习,而跟随胡希恕先生学习,走向传承经方之路。最初跟胡希恕先生抄方时,面对每个病人,常嘱我:“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用小柴胡加石膏”、“用五苓散”……,因习用脏腑辨证,不免奇怪问道:“胡老,您怎么不辨证呀?”胡老对于我不礼貌的提问,可能听到不止一次了,故笑而答曰:“等我慢慢给您讲吧?”于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陆续讲经方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伤寒论》原文等,渐入其室,始悟其道,又在临床小试牛刀,即感效如桴鼓。遂想把胡老的研究经验整理出版,因当时浮于日常事物,又实感不敏,未能潜心解读胡老学术思想,当时只是想到把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刊出,让大家共同探讨。几经寒暑,于上世纪80年代整理好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刊出,直至1994年改版刊出了《经方传真》。该书刊出后,不料引起中医界高度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刘渡舟先生高度称赞胡希恕:“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作序称:“胡希恕先生是20世纪著名的经方大师,是我十分推崇的经方家之一……是一位独特的经方研究者和坚定的经方实践家……提出了许多个人独到的见解……更给经方界因循守旧的研究氛围带来了一缕清风”。日本汉方医界也称赞胡希恕先生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又恰遇国策发展中医好时机,国内有志于经方者陆续前来切磋,促使、鼓励、帮助我一步整理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出版了《中国汤液经方》、《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胡希恕经方用药心得十讲》等书,国内外中医界对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渐有所了解。
?
胡希恕先生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是标明《伤寒论》是有别于《内经》的经方医药学体系;又首倡“《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寒、热、虚、实、表、里、阴、阳)”,是指导我们研究经方的主导思想。第一次听胡老讲课是1967年冬,胡老家住在雍和宫东边后雍康胡同的平房,讲述了经方辨证施治的形成和实质,提出“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胡希恕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主要是他仔细读《伤寒论》原文,所谓“始终理会”而得出。同时是基于师承王祥徵先生及前贤的考证,尤其看到1948年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一书后,更充实了自己的观点。
?
“《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是读《伤寒论》的指路明灯,我们曾整理胡希恕先生方证经验书名为《经方经灯》以示铭志。在不断整理胡希恕先生的著作同时,不断学习前贤考证、研究资料,这样更完整理解胡希恕先生的研究成果。例如“六经来自八纲!”一提出,许多人不能理解,是蒙昧于“中医一切理论都来《内经》”的束缚。胡希恕先生唯一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是198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刊出的“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一文,刊出后就有人提质疑。本世纪初,我们整理胡希恕先生笔记时,发现了胡希恕先生抄录的读者来信,一读者来信谓:“张仲景本无半表证之说,《伤寒论》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成无已《注解伤寒论》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实为误解”。对此来信胡希恕先生一字不漏全文抄录下来(原信返还杂志社保存),可见对其重视。我们深受启发,故特意把原文刊于书后(见陶有强著《冯世纶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出版),并表敬意,促使我们对半表半里的研究,连续两次召开半表半里研讨会,集思广益,对半表半里加强认识,因而更清晰地认识半表半里实质、认清六经的实质。
?
通过多年的探讨,我们意识到半表半里是经方六经辨证理论形成的关键,于是在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启发下,我们蒐集有关资料,结合读《伤寒论》原文、结合临床对六经实质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据中央电视台10频道2008年8月1日至3日的连续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50厘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日常生活即用八纲。而识证认药治病亦用八纲,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年)做了精当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这一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积累了疾病的证和治疗该证的药的证药对应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疾病复杂多变,古人渐渐发现,有的病只用一味单方药治疗不力,渐渐摸索了两味、三味……复方药治疗经验,这样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汤液经法》,该书相传商代伊尹所著,考无确据,但从传承来讲,其与《神农本草经》一样,上继神农,下承夏商,复方方证经验积成于这个时代,其文字记载成书完善于汉代,《汉书·艺文志》因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经方所用理论仍是八纲。时至东汉,经方发展有重大进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据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皇甫谧生于张仲景同期稍晚,可谓对张仲景最了解者,其称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而不称撰《伤寒杂病论》十数卷,可证汉代无《伤寒杂病论》书名,至西晋王叔和整理仲景旧论后,方有《伤寒杂病论》名,但无论书名叫什么,由于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我们得以看到张仲景《论广汤液》的内容,也从而知道张仲景《论广汤液》与《汤液经法》最主要不同是,增加了六经辨证。而六经实质,由六经提纲看,皆是以八纲述证。
?
反复读《伤寒论》可知,半表半里是产生六经的关键。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汉代方出现半表半里理念。考证《本经》、《汉书·艺文志》、《伤寒论》可见确切轨迹。半表半里概念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伤寒论》。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阳)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有关于此,我们从杨绍伊以特殊考证中可看出:以上有关半表半里诸条文,在汉前的《汤液经法》中尚无记载,恰是张仲景及其弟子论广后加入的(见《解读伊尹汤液经》)。这里要注意的是,杨绍伊对半表半里并不清楚(他认为《伤寒论》主要理论是一表二里),不过提出:《汤液经法》原文没有丢失,完全保存在《伤寒论》中,他的考证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半表半里出现于东汉。八纲理念及辨证早已存在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伤寒论》书中,尤其与《神农本草经》不同的是,《伤寒论》出现(增加)了半表半里理念,从而发展为六经辨证,故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六经来自八纲!并提出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只有抽象,而六经乃具实形(以其有定形)。完善解读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伤寒论》的六经,不是来自《内经》的六经,不是经络脏腑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
以上所述,是在阐明,经方的理论是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先有理论后有方证,而是来自于用方药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源于神农时代,初用八纲辨证,即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初以单味药治病即积累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积累了复方方证经验,并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其代表著作为《伤寒论》,故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以此指导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
祝大家能读懂《伤寒论》!做一代经方传人! 收起阅读 »
走进八纲辩证
1、表 寒 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 热 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 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 热 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 热 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 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 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虚实: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 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 滞 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 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 虚 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 热 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 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 收起阅读 »
2、表 热 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 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 热 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 热 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 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 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虚实: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 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 滞 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 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 虚 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 热 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 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 收起阅读 »